西方政治制度讲解_第1页
西方政治制度讲解_第2页
西方政治制度讲解_第3页
西方政治制度讲解_第4页
西方政治制度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概述一、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的概念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运作以及有关国家政治过程的一系列规则和安排。包括国家的国体;包括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包括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起来的国家权力机构及其运作规程;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组织以及社会一切政治参与行为规则。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政治统治和协调政治权力、利益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的总和。2、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与政治体系“政治体制”(Politicalinstitutions),一般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建立起来的一套政权机构和决策机制,包括政府机构、有官方地位的法律机构和社会机构等。“政治体系”(Politicalsystem),则是西方政治学界以系统分析模式和结构功能分析模式研究政治制度时用以代替“国家”、“政府”等术语的所用概念,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政治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伊斯顿、阿尔蒙德、多伊奇等人。这是一个涵盖面在实际上大于“国家”、“政府”和“政治制度”的概念。什么是政治制度?迪韦尔热:“可以把一个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分的特定社会团体的形式称作政治制度。”阿尔蒙德:“政治制度是负责维护社会秩序或改变这种秩序的合法制度。”中国学者:“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领域各项制度的总和。”二、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基本内容(一)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代雅典城邦民主制(1)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形成①梭伦改革②克里斯梯尼改革③伯里克利时代梭伦改革梭伦改革主要有三项重要的内容:①在经济上,颁布“解除债负令”。②在社会结构上,以财产而不是按血亲划分社会等级。③在政治上,削弱贵族会议的权力,提升公民大会的作用。克里斯梯尼改革克里斯梯尼的改革内容有:(1)以地区原则划分的新选区替代按氏族部落组成的旧选区。(2)以五百人会议替代以前的四百人会议,以次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并执行公民大会决议。(3)建立“陶片放逐法”制度。该制度规定公民大会有权通过投票决定放逐被认为是危害国家的分子。(2)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①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首先,每个公民都有权在公民大会上提出自己的议案和参加讨论;五百人会议是执行公民大会意志的附属机构。其次,国家的法令、政策和一切重大问题,如宣战、媾和、结盟、赋税等等都要由公民大会批准,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三,公民大会可以弹劾、撤换各级官员,可以放逐、监禁公民,甚至判处其死刑。第四,公民大会有权管理国家财政,处理公共财产和征税。第五,武装力量的领导人——十将军由公民大会直接选举产生,雅典的舰队及其武器直接由公民大会控制。②官吏产生的途径公民轮流执政抽签方式任职资格没有财产限制个人不得连任③监督官吏的制度五百人会议既是立法机构,也是行政和司法机构,它的成员不仅受公民大会的控制,同时也受法庭和法律的控制。(2)雅典民主制的意义第一,民主制首创的主权在民原则成为西方民主实践遵循的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下国家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公民政治参与实现的,雅典民主制无疑包含了民主政治参与最早的启示。第三,雅典民主崇尚法治,主张法律至上,受全体公民委托行使权力的人必须按照明确的委托行使权力,必须根据明确的法律行使权力。2、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发展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1年)帝国时代(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2)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内容①王政时代的政治制度库里亚大会,即罗马的人民大会元老院,即长老会王,或译勒克斯②共和时代的政治制度a、人民大会:森杜里亚大会即百人队大会特里布大会(平民大会)b、元老院:控制着最高权力c、行政官吏:执政官独裁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保民官(否决权)共和国的高级官吏具有几个共同特点:(1)除独裁官等特殊职位外,所有的官吏都是经人民选举出来的;(2)他们是没有报酬的;(3)他们任职是有限期的;(4)他们之间做作的决定必须一致通过;(5)除独裁官、监察官和保民官外,所有官吏都要对任职期间的行为负责。③帝国时代的政治制度帝国的军事独裁统治先后采取三种体制:元首体制(奥古斯都体制)四帝公治体制军事坦丁体制(君主专制政体)(3)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意义首先,古罗马政治制度第一次以“共和国”概念替代“城邦”概念,是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成为西方政治发展史上资产阶级从事国家建设的重要的思想渊源。其次,古罗马共和国政体被认为是一种混合政体。所谓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因素的政治形式。第三,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资本主义法权概念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法律,是罗马人留给人类的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二)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君主制(5-17世纪中叶)1、封建君主制的历史演变贵族君主制:与领主占有制经济相适应并与分封割据制的国家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政体,实际上是一种君权比较虚弱并被分割的君主制,全国的国家权力则由君主和某种形式的贵族会议共同掌握。等级君主制:主要特征是在国王之下设立由国王召集,有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代表会议是君主的立法咨询机构,等级代表会议有权批准或拒绝国王征收新税,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提供咨询意见,但无立法权,其决议对国王没有强制约束力。专制君主制:又称“绝对君主制”,其典型特征是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通过直接对他负责的官僚机构进行统治。(三)近现代西方民主制1、代议制2、普选制3、多党竞争制度4、以分权制衡原则建立的政府制度5、确定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6、监督制度三、国家形式(一)影响国家形式的因素1、阶级力量对比因素的影响2、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3、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4、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二)国家形式的内容1、政体(1)君主立宪制①议会君主制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问题:a、1689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不是当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呢?b、当英国国王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时,她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B、议会君主制的特点:a、议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会通过全国普选产生议员,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内阁。b、内阁对议会负责,当议会多数对内阁所实行的政策提出不信任案时,或内阁向议会提出要求信任案但未被议会通过时,内阁需要集体辞职以示承担政治责任,或提请国家元首(国王)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由新产生的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c、国王是虚位元首,世袭产生,终身任职,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②二元君主制A、特点:a、君主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君主掌握国家一切政治权力,担任国家元首、宗教领袖、武装部队总司令等重要职务。b、在立法权方面,君主对议会议员拥有一定的任免权,并通过这种任命来控制议会。特别是在实行两院制的国家,贵族院(上议院)通常拥有立法大权。c、在行政权方面,内阁作为国家行政机构从属于君主,内阁首相及其成员由君主任命或者免职;内阁不对议会负责,而只对君主个人负责;议会也无权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或拒绝内阁提出的法案。B、发展趋势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之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2)共和制①议会共和制特征:A、在议会共和制政体下,议会不仅是国家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B、政府(内阁)是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C、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的总统担任,总统一般不掌握实权,只是作为国家元首而拥有象征国家的称号;他在履行宪法规定的职责时,不能独立进行,而必须有总理等政府官员副署,才有法律效力。议会共和制与议会君主制的比较相同点:都以议会为国家政治中心;政府都对议会负责;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与议会君主制下的君主一样都是“虚位元首”。不同点:①议会君主制:君主是国家元首,世袭产生,终身任职。议会共和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民选产生,有一定的任期。②君主对自己的行为不负政治责任,也不负法律责任;总统若违反宪法,要受到弹劾或审判。②总统制特征:A、总统掌握国家最高行政领导权,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对议会通过的法律行使批准权,并负责贯彻和执行国家法律;有权对有关国家行政的一切事项作出决定,有权指挥和监督一切行政机构执行行政决策;有权任命法官;作为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拥有最高军事统帅权;拥有与外国缔结国际条约等外交权。B、议会由选举产生,行使国家立法权,并有权监督政府行政,对总统以及政府高级官员违宪或渎职等行为可予以弹劾。C、总统领导下的行政机构设有内阁,但内阁作为总统的咨询机构,只对总统负责,而不对议会负有政治责任,议会不能以通过不信任案的方式推翻内阁。③委员会制特征:A、联邦委员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由联邦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服从并执行议会的决定。B、国家的行政权力,由委员会集体决定。C、联邦委员会无权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推翻政府,联邦委员会成员不得兼任议员。④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半总统制”特征:A、从融合总统制政体的特点看,总统拥有重要的国家权力。a、在行政方面,总统拥有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政府其他成员的权力,有权主持内阁会议。b、在立法方面,总统有权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提出进行重新审议的要求,对此要求议会不得拒绝;总统有权将有关公共权力机构组织的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c、有权在征询总理和议会两院议长的意见后宣布解散国民议会。d、总统作为军队统帅负责主持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e、“根据形势采取必要措施”的非常权力(宣布紧急状态权)f、在外交上,与外国缔结条约权。g、在司法方面,总统作为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是司法独立的保障人。B、从融合议会制政体的特点来看,政府要向议会负责。a、议会有权监督政府行政,总理就政府的施政纲领或某一政策向国民议会承担责任;b、国民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追究政府的责任,如果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时,总理必须向总统提出辞职。1、在当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尼等国政体的共同特征是()①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②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③由拥有立法权的议会组织和监督政府④由当选总统组织政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资本主义的议会共和制和议会君主制的共同点是(1)政府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2)国家元首的权力是世袭的,象征性的和礼仪性的(3)政府和政府首脑都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4)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中心A、(1)(4)B、(2)(3)C、(1)(2)D、(3)(4)3、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区别是A、国家元首的权力是否受到宪法的限制B、国家元首是否有实权C、国家元首是否通过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D、国家代表机关是否通过选举产生4、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在国家元首产生上的不同点是A、前者由选举产生,后者由国王任免B、前者由议会产生,后者由选举产生C、前者由选举产生,后者由世袭的D、前者由总统决定,后者由议会决定2、国家结构(1)单一制①特征:A、单一制国家有全国统一的宪法,有统一的国家权力机构,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B、国内各地方政权和自治单位均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对外不具有国家的外部标志;C、单一制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是一个国际法主体。②形成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发展;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③分类(中央集权制国家和非中央集权制国家)(2)联邦制①特征:A、联邦是国际法的主体,有统一的宪法、共同的国籍,有最高的国家立法机关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联邦的地位高于各成员国。B、联邦各成员国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但其原则和内容不得与联邦宪法发生抵触;拥有通过民选产生的立法或政府行政机构,在其区域范围内行使权力;在对外活动中,不具有国际法主体的地位。C、联邦和各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②形成第二章:当代西方国家的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及分类

(一)宪法的概念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中具有根本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与普通法的具体区别:

(1)规范的内容不同

(2)法律效力有所不同

(3)创制和修改的程序不同

(4)宪法的解释和实施

2、宪法是确定国家政权机关体制、职权和活动原则的法律。

3、宪法是确定公民权利义务的法律。

(二)宪法的分类

1、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1)成文宪法:是以一个成文的法典的形式出现的宪法,它集中、明确的表述和规定了有关宪法规范的内容。

内容结构:①序言②正文③宪法保障制度④附则

(2)不成文宪法:不具有成文的法典,其宪法规范是通过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一系列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表现出来的。(英国、以色列)

2、民定宪法和钦定宪法、协定宪法

3、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刚性宪法:宪法的制定或修改程序比较严格,往往规定特别的程序安排。

柔性宪法:是指宪法制定或修改程序与普通法的制定或修改是一样的。

4、联邦宪法和州宪法

英国的宪法体系

1、宪法性法案:议会在各个时期通过的包含宪法原则的法律文件,是英国宪法结构的主体。

1215年《自由大宪章》

1628年《权利请愿书》

1689年《权利法案》

1701年《王位继承法》

1911年《议会法》

1918年《人民代表法》

2、宪法性惯例:没有书面的成文法律规定,而是经过历史长期形成的包含宪法原则的习惯成规。

特点:①有效性

②可变性

3、宪法性判例:指英国法院特别是高等法院的判例中有涉及宪法原则的判决,对后来的各级法院法官的判决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主权在民”原则(政治权力来源)

(二)代议民主制原则(人民怎样实现权力)

(三)分权制衡原则

(四)法治主义原则

(五)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原则(人权原则)

国家主权论的发展历程

1、君主主权理论(“主权在君”)

让·布丹:

①阐述主权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第一次确立“国家”与“主权”两个概念之间的的联系,把主权视为国家最本质的特征。

②国家主权的三个特征:至高无上的绝对性;不可分割,不可转让;永恒不受时间、任期的限制。

③论述君主主权的意义。国家主权应由中央集权制的君主掌握。君主是上帝在世俗社会进行统治的代理者,君主只服从于上帝和自然法。

霍布斯:

①人民通过订立契约放弃自己的权力,组建国家权力。

②国家主权具有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

③君主制是保证国家主权不被分割的重要原因,国家权力应掌握在中央集权的君主手里。反对主权者服从法律;实行中央集权时,经济领域应作为自治领域留给新生的资产阶级。

2、议会主权论

洛克:

①人民通过订立契约产生国家权力,但契约的订立者仍然拥有对国家主权的最后决定权。除此外还拥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

②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3、人民主权论

卢梭

①人民通过社会契约赋予国家权力,国家代表着“普遍利益和公共意志”,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自己拥有和掌握。

②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能代表。

主权在民思想:

第一,人民享有的某些基本权利是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

第二,人民转让自己的某些权利是为了更好地享有这些权利,这些权利并不因转让而消失或缩减,而应增值;

第三,政府存在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政府必须按照这一宗旨行使权力,否则,人民有权抵制政府滥用权力,有权更换政府,甚至有权以暴力推翻压迫人民的政府。

代议民主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①代议民主比较成功的解决了民主的规模和民主的实现问题。

②代议民主比直接民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代议民主制可以允许国家体制内部有直接民主的因素(如公民表决)存在,而不会破坏其在体制上的间接民主的性质。

③代议民主是程序民主,它通过各级代表机构和代议程序对民意进行过滤、筛选和归并简约,可以有效地克服民意中非理性成分,避免政府的决策受大众一时情绪的影响和支配。

分权制衡原则

1、定义

分权制衡原则:是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行使三权的国家机构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

2、分权制衡思想发展历程

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波利比亚

②近代

洛克:主张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孟德斯鸠:创立了完整的分权制衡理论。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鸠

3、政治制度中的三种分权制衡模式

美国模式:部门权力制衡部门权力

英国模式:议会至上;

权力制衡一般是通过议会中反

对党的存在而产生。

法国模式:行政权优先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它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在这方面,如同其它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

法治主义原则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法治与人治相比有哪些好处?)

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①法治是“众人之治”;

②法治是“理智之治”;

③法治符合正义的要求。

2、17、18世纪,对法和法治存在的不同诠释。

①霍布斯:法律是政府制约民众的工具。

②洛克: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对公众自由形成危害或威胁的只是统治者,因此限制统治者的权力是至关重要的。

③潘恩:政府必须以保护公众的权力为己任;政府的权力必须以宪法加以规范。

3、如何实现法治?

①法治必须是良法之治

②法治必须限制政府权力

③法治必须保障公民权利

④法治必须坚持司法独立。

三、宪法保障制度

(一)宪法的修改

1、定义:是依据宪法规定,由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权力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已有宪法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修正或变更的过程。

2、修改宪法的相关程序

①修改宪法的倡议权归属

②修改宪法的批准程序

③修改宪法的限制

a、对修改宪法的原则的限制

b、对修宪时间的限制

c、对全部修改宪法的限制

(二)宪法的解释

1、定义: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当人们对宪法的有关条文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时,由权威机关对其含义所作的说明。

2、原因

①宪法条文的概括性

②历史因素

③为弥补宪法的缺陷

3、内容

①宪法解释权的归属

a、立法机关解释

b、司法机关解释

c、专门机关解释

②宪法解释的方法

a、从严解释b、从宽解释

(三)违宪审查制度

1、定义:由国家权力机构(司法机构)对有关违反宪法规范的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等进行审查和裁定的制度。

2、违宪审查的方式

①由普通法院进行违宪审查(附带的违宪审查)

②由宪法法院进行违宪审查(附带的违宪审查和抽象的违宪审查)

③由专门机构进行违宪审查(抽象的违宪审查)

3、违宪制裁的方式

四、国别宪法制度

英国宪法:

(一)宪法构成

1、宪法性法案

2、宪法性惯例

3、宪法性判例

(二)特点

1、从宪法发展历史来看,是长期政治历史演变的产物。

2、从宪法结构上来看,具有复合性特点。

3、从宪法内容上来看,具有重复和不明确的特点。

4、从宪法制定的程序来看,具有柔性的特点。

5、从宪法监督上来看,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也没有专门的监督机制。

美国宪法

(一)制定宪法的背景

1、美国早期在国家架构上为什么选择邦联制?

2、立宪者要求制宪的理由是什么?

(二)宪法的特点

1、首创成文宪法

2、首创总统共和制政体

3、首创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

4、首创三权分立制度

5、保留了奴隶制

(三)宪法修正案

1、权利法案(宪法前十条修正案)

2、第11至27条宪法修正案(名副其实的修正案)

(1)扩大和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2)调整体制内相互关系,使其合理化、制度化。

(3)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平等。

法国宪法

(一)几部重要的宪法

1、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成文宪法。

2、1793年宪法:是激进的雅各宾派执政后颁布的法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

3、1875年宪法:由三个宪法性文件组成。是法国宪法史上唯一一部不是完整宪法法典的成文宪法。

4、1946年宪法

5、1958年宪法:核心思想:削弱议会权力,加强国家元首的行政权力。

德国宪法

(一)制定的历史条件

1、联邦德国《基本法》是在美、英、法占领的情况下制定的。

2、是在总结德国历史经验的条件下制定的。

(二)特点

1、突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2、明确禁止对外侵略和对内法西斯统治

3、首次就政党的法律地位做出了明确规定。

4、设立宪法法院,保障宪法实施。

5、限制本国国家主权,将国家部分权力转移给有关国际组织,并承认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优于国内法

6、修正传统的议会内阁制,限制议会倒阁的权力,实行“建设性不信任”制度

日本宪法

(一)《日本国宪法》与明治宪法比较

1、主权在民(民主性)

2、放弃战争与军备(和平性)第三章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一、政党

(一)含义: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旨在通过选举或其它途径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纲领的政治组织。

(二)特征

1、都具有阶级性。

①政党都是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政党是阶级的核心。

③政党集中代表了该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2、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3、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4、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5、都具有组织纪律性。

二、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途径

(一)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是西方国家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化经济的产物。

①经济自由延伸出对平等政治权利的渴求-政党

②自由经济崇尚竞争-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同政党

③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政党产生提供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2、政治条件:是西方国家代议民主制发展的结果。

3、思想条件:是西方国家民主政治思想发展的现实体现。

(二)产生的途径

1、早期政党一般由议会内的党组织为适应选举需要而发展为全国性政党。

2、议会外的政党社团组织通过参加选举或其它政治活动逐步演变为政党。

三、政党的类型

(一)以政党的纲领政策为标准:自由党和保守党

(二)以政党的组织结构及其社会基础为标准:干部型政党与群众型政党、信徒型政党

(三)以政党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为标准:左翼、中派、右翼政党或政党联盟

(四)以政党是否执掌政权为标准: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

(五)以法律是否承认为标准:合法政党与非法政党

(六)以政党的阶级属性为标准: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

(七)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全国性政党和地区性政党

四、政党的法律地位及其功能

(一)法律地位

(二)政治功能

1、反映和聚合民意,整合政治体系。

2、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组织竞选以获取或参加国家政权。

3、执掌国家政权,影响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

4、监督政府,防止和纠正政府损害社会和公民的利益。

五、政党制度的含义和分类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

是指政党干预国家政治生活和行使政权的形式。

从广义上讲,政党制度指一国中政党的存在及其作用和活动的方式,包括一国中政党的法律地位、政党同各种政治团体的关系、政党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从狭义上讲,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掌握或可能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的地位,包括政党同政权的关系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

(二)政党制度的分类

1、两党制

(1)定义: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2)英国的两党制

①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和演变

A、两党制的萌芽(1679-1830)

B、两党制的确立阶段(1830-1924)

全国性政党

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轮流执政

C、两党制完备时期(1924-今)

②英国两党制的特点

A、英国的两党制与议会君主制政体相联系。

B、英国的两大党有较严格的组织纪律。

C、英国两大党的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变化;除两大政党以外,第三党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美国的两党制

①美国两党制的产生和发展

A、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787-1828)

B、第二阶段:两党制的形成阶段(1828-1861)

C、第三阶段:两党制确立阶段(1861-19世纪20年代初)

②美国两党制的特点

A、两党制与总统制政体相联系。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哪个党执政与国会选举无关。

B、美国两党的组织比较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

C、美国的两党制比较稳定,两党制的更新是通过两大党内部的演变进行的。

(3)英美两党制的共同特点

①基本上保持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②两党始终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③都享有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④虽然都打着全民政党的旗号,但实际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进行统治。

3、多党制

(1)定义: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三个以上的主要政党或政党联盟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

为什么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多党制?

(2)多党制的基本类型

①多党联合执政

特点:国内多党并立,其中没有一个政党能在议会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只能与其它政党联合执政或组成政党联盟轮流执政。(法国、四大党两大派)

②一党单独执政

特点:国内有许多政党并存,其中有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长期占有压倒优势,一直处于单独执政地位,而其他政党都处于在野党的地位。

(日本、“五五体制”)

③两个半党制

特点:国内多党存在,但又组成两大政党联盟,旗鼓相当。第三党在两大对立的政党或政党联盟中起重要作用,同其中某一政党或某一政党联盟共同执政。(德国、“5%的条款”)

(3)多党制的特点

①党派众多,关系复杂。

②党派联合,结盟执政。

③倒阁频繁,政局不稳。

3、一党制

(1)定义: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长期由一个政党独掌政权,并且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的政党制度。

(2)类型:

①法西斯的一党制

②民族独立国家的一党制

六、现代西方政党制度的特点

1、政党联合趋势。

2、政党政策趋同现象。

3、传统的左翼与右翼政党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

4、现代西方政党制度中,一些边缘性小党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凸现。

七、西方极右翼势力崛起的原因分析

1、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給极右翼势力反对移民提供了借口。

2、竞选策略的改变,使极右翼势力赢得了广大弱势选民的崇拜与信任。

3、传统左右翼政党自身问题很多,为极右翼势力的崛起流出了空间。

4、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的客观影响。第四章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是指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主体、客体、原则、程序等规定的总称。

二、历史发展及其内容

三、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普遍选举权原则

1、定义:每个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人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有限选举权:财产限制、性别限制、受教育程度限制、种族限制等

(二)平等选举权原则

1、定义: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能有一次投票权,每一选民所投的票的价值和效力是相同的。

2、不平等现象:

(1)议会议员名额分配不均;

(2)每个投票人所投票数不等;

(3)每票的价值不等;

(4)选区政党比例不均衡。

(三)直接选举权原则

定义:选民直接投票选出议会议员和国家公职人员。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

(四)秘密投票原则

定义:选民遵循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秘密投票,选票不向他人公开。

公开投票类型:举手表决、呼声表决、双记名表决、唱名投票

1856年澳大利亚最先实行无记名投票(澳大利亚式投票)

四、选举的类型

(一)大选

选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代表或国家最高领导人,是产生国家执政党的选举。

(二)中期选举

美国两届总统选举之间进行的国会选举。

(三)预选

美国在州的范围内由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举行的选举本党总统候选人或出席本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活动。

(四)总统选举

总统制国家:美国、法国、俄罗斯

议会共和制国家:德国、意大利

(五)议会选举

(六)地方选举和州选举

五、西方国家的选举程序

(一)选举机构的成立

特点:

1、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建立的,具有特定法律地位。

2、是政治中立的管理性机构。

3、是一个协调和服务性机构。

(二)选民资格及选民登记制度

1、选民资格

(1)变相的财产限制

(2)居住时间限制

(3)文化程度限制

(4)性别限制

(5)职业限制

2、选民登记制度

是指选民在行使选举权之前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在选举机构进行登记以确定其选民身份。

(三)候选人资格及候选人提名制度

1、候选人资格

(1)国家元首候选人资格

(2)议员候选人资格

年龄资格、国籍资格、居住限制、职业限制

2、候选人提名制度

(1)候选人的提名权归属问题

(2)选举保证金制度

被提名为候选人后需交纳一定数量的竞选保证金,如果选举中所获选票达到了法律规定的一定比例,则可发还保证金,反之则由国家没收。

(3)候选人提名方式

(四)选区的划分

1、选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一人一票原则”

(2)根据自然界限划分选区原则

(3)随人口变动不断改划选区的原则

2、选区的划分

(1)小选区制(单记名选区、单选举区):每个选区只选举一名代表

(2)大选区制(多名制选区、复选举区):每个选区可选出两名以上的代表

3、不同的选区划分方法产生的影响

选举地理学:凭借政治权力人为的制造有利于本党竞选获胜的选区划分方法。

(五)竞选

1、竞选宣传

2、竞选班子(候选人的政治知己、一般工作人员、义务助选人员、竞选咨询专家)

3、竞选经费

(1)选民个人捐助;

(2)国家财政拨款

(3)企业、财团、利益集团的政治捐款;

(4)候选人个人支出

(5)各政党筹集资金;

(六)选票计算

1、多数代表制: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选民投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名单当选,而得票较少的候选人或政党败落。

(1)相对多数代表制(简单多数代表制):由获得一选区最多选票候选人当选。

(2)绝对多数代表制(两轮选举制或过半数选举制):在一选区内获得超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当选。

(3)对多数代表制的认识

①小选举区—相对多数代表制

特点:a、简单,易操作,对大党有利。

b、往往忽略大多数选民的投票意愿,当选者只是少数选民的选择。

案例一、1974年英国议会选举中保守党的得票率为37.9%,在议会中获得了297个议席;工党得票率为37.1%,却在议会中获得了301个议席。

案例二、美国总统选举:

州ABCDE选举人/人201512105选民/万人20015012010050甲/万人12080553020乙/万人8070657030

②小选举区—绝对多数代表制

a、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相对多数代表制的某些弊端,使选举结果更具有合理性。

b、需要多轮次的角逐,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资源。

2、比例代表制

由参加议会选举的各政党或政党联盟根据其所获选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议会选举、大选举区)

1855年,丹麦首先采用比例代表制。

(1)“当选基数”的计票方法

a、托马斯?黑尔计算法

当选基数=选区选民投票总数/选区应选代表名额数

b、德鲁特计算法

当选基数=[选区选民有效投票总数/(选区应选代表名额+1,2,3……)]+1

限制选举轮次的主要方法:

1、结合相对多数计票制。

2、淘汰制。

3、集中选票制。

4、选择投票制。

5、转让制。

(2)对比例代表制的认识

①有利于社会少数群体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小党派进入议会。

②无法改变政治选举中大党占有优势地位的事实;有的国家出现多数党联合组阁困难,甚至内阁政府频繁更替的状况。

3、混合代表制

定义:在选举中分别采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计票方法计算选票,而选民需要进行两次投票的制度。

德国、日本(1994年)、意大利(1993年)

六、西方国家选举监督制度

(一)选举监督制度的建立

1、立法规范选举财政

2、设立国家选举监督机构

(二)选举监督的基本内容

1、对选举参与者资格的监督

2、对选举过程中各个程序的监督

3、对保护选民政治权利情况的监督

4、对选举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情况的监督第五章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

一、议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渊源于封建等级会议

(二)发展

1、议会鼎盛时期

2、议会相对衰落时期

(1)衰落的表现

①传统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

②已不能垄断制定法律的权力

③推翻政府的权力受到削弱

(2)相对衰落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造成:经济的垄断要求权力的集中。

②议会自身决策模式的缺陷造成。

③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出现需要政府加大干预力度。

二、议会的结构

(一)定义

1、一院制:议会只拥有一个议院并由它行使全部职权的制度。

2、两院制:议会拥有两个议院并由两院共同行使议会职权的制度。

(二)各国采纳两院制或一院制的原因分析

1、英国采纳两院制的原因

(1)设立贵族院和平民院是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其目的是实现立法机关内部的阶级分权。

(2)让民选的平民院对提出的议案进行第一次考虑,设立贵族院对平民院通过的议案进行第二次考虑。

(3)贵族院在改革中开始吸收和网罗各行各业杰出的社会精英,反映出一种新型的社会特殊利益和需要。

2、美国实行两院制的原因

(1)适应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需要

(2)从参议院议员的资格和任期不同于众议员来看,设立两院制能制约民选议院的过激与冲动,防止其为帮派头目所操纵而通过过分而有害的决议。

(3)实现立法机关内部立法权的分立和两院的制衡,防止单一的立法机构为野心所左右或为贿赂所腐蚀。

(4)设立一个成员任期较长、较有经验且相对独立于民选机构控制之外的机关,能保持中央政治的稳定性及其国内外政策的连续性。

三、议会的类型

(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

1、英国模式:议会和内阁关系紧密,内阁来源于议会;内阁官员和议会议员交叉任职,有较大的合一性;内阁向议会负责。

2、美国模式:国会与政府相互独立,政府官员不能兼任国会议员;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国会也无权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二)平衡的两院制和不平衡的两院制

1、平衡的两院制:两院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任何一院对另一院通过的法案都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2、不平衡的两院制:指两院的职权大小不对称,强弱不均匀。

四、议会的内部结构

(一)领导机构

1、个人性质的议会领导机构(议长)

(1)议长的产生方式

①选举产生

②由政府高级官员兼任

③由国家元首任命

④轮流担任

(2)议长的职权

①对内:主持会议辩论和议会表决

②对外:代表议会活动

2、集体性质的议会领导机构

(二)议会的主体:议员

1、产生方式

2、议员资格

3、任期

4、权利

(三)议会的委员会

1、常设委员会

2、临时委员会或特别委员会

3、两院联合委员会

(四)议会党团:

定义:由议会中属于同一政党的议员组成,以统一本党议员在议会中的行为为目的的政党集团。

(五)事务性的服务机构

五、议会的权力

(一)立法权

1、定义:是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是统治集团将其意志升华为国家意志的权力(立法创议权、通过法律权、法律修改权)

2、立法范围

3、立法程序

(1)提出法案

(2)审议(讨论)法案

①审议讨论法案的程序

一读程序:法国、挪威、日本等

二读程序:荷兰、希腊等

三读程序: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

一读是宣布法案的名称或要点,然后将法案送有关委员会审查;

二读是宣读法案内容,对委员会提交议院大会的审议报告或修正案进行辩论;

三读是对法案或修正案进行文字修改和表决。

②常设委员会在审议法案中的作用

(3)通过法案

①以普通程序通过法律:一般法律以普通多数票通过即可,宪法性法律和宪法修正案则要求以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通过。

在两院制国家,议会通过法律时大致有以下五种不同方式:

②公民复决:在立法机关之外进行

(4)公布法律

(5)委托立法

定义: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须依据授权法制定具有和法律同等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1)美国:法案先经一院通过,再交另一院通过,若两院意见不一致,则成立两院协商和调解委员会。

(2)英国:下院拥有通过法律的决定权,上院只能对法律表示反对或拖延,但不能阻止法案通过。

(3)法国:法案必须两院通过,若两院产生分歧以至相互否决,法案只能在两院间往返。

(4)德国:下院权力大于上院,但上院可否决下院通过的某些议案。

(5)澳大利亚:法律必须两院通过,若众议院通过的议案先后两次遭参议院否决,则解散两院,若新选举产生的两院仍不能达成协议,法案得以议会两院联席会议成员的绝对多数票通过。

(二)财政权

1、定义:(也称财政议决权或财政监督权)一般主要指议会审议和批准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财政决算的权力。

2、议会财政权发展的不同路径

英国:由二元财政权向一元财政权过渡

美国:由专有财政权向分享财政权过渡

法国:由实质财政权向名义财政权过渡

3、三国财政权运行的特点

英国:权力结合、机构统一

美国:权力分散、机构分立

法国:权力虚化、机构简化

(三)监督权

1、质询权

(1)定义:通常由议员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政府首脑或政府部长提出问题,要求解释、说明和答辩。

(2)英国议会质询的规则和程序

(3)质询的作用

①是议员知政议政最经常、直接而公开的手段,使议员能比较充分地获取政府的施政情况。

②质询可以督促政府对需要从速解决的问题尽快采取行动。

③质询是督促政府官员知政勤政的有效手段。

④作为议会监督和影响政府的主要手段之一,质询以其经常性、直接性和公开性体现和维护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地位和权威。

(4)质询的局限性

①质询的范围和时间有限

②由于质询规则和程序对首相和大臣答复质询无硬性惩罚措施,质询过程中敷衍了事、拒绝回答的现象时常发生。

③由于政党政治的影响,质询日趋充满党派政治格斗的色彩。

2、倒阁权

定义:指在内阁制国家,内阁必须得到议会的支持和信任,若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3、调查权

(1)定义:一般指议会为了立法和监督政府的工作,组织专门机构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调查的权力。

(2)起源:瑞典的“督察专员制度”

(3)内容:

①围绕行使立法权进行的调查;

②选举调查;

③政治调查;

④涉及国家机关侵犯公民权利问题的调查。

(4)作用:

①是国会了解和查明各领域发生的重大问题或事件而进行的立法或补救性立法的工具;是国会揭露政府滥用职权行为及贪污腐败行为的手段。

②国会调查形式上是发挥国会或选民监督政府的作用,实质上是体现了政党利益、集团利益和议员个人利益的相互争斗和妥协。

4、弹劾权

(1)定义:指西方国家的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

(2)起源: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议会。

(3)构成弹劾罪行的规定

(4)弹劾案的提出与审判的方式

①美国:议会下院提出弹劾案,上院进行审判。

②德国:两院中任何一院单独提出或由两院联席会议共同提出,由宪法法院审判。

③法国:两院共同提出,特别高等法院审判。

④日本:由两院共同组成特别机构提出并进行审判。

⑤俄罗斯:三步程序

日本是从参众两院中互选20名议员组成追诉委员会,负责对被弹劾的官员的调查追诉。同样从两院议员中各选7人共14人组成弹劾法院,对被弹劾者进行审判。

A、首先由国家杜马对总统提出弹劾指控;

B、其次国家杜马的弹劾指控须经联邦最高法院和宪法法院的证实;

C、最后由联邦委员会在国家杜马提出指控后的三个月内,在具备了国家杜马专门委员会、联邦最高法院和宪法法院肯定性结论意见的前提下,做出弹劾总统的决定。

5、议会的其它职权

(1)批准条约权

(2)批准人事任命权

六、议会的会议和议事规则

(一)议会的会议

1、常会(例行会议)

2、非常会议(包括临时会议、特别会议和紧急会议)

(二)会议的议事规则

1、法定人数规则

定义:指议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议员出席才能使议会做出的决议和通过的法案有效,出席者的一定数量为法定人数。

2、会议公开原则

定义:议会在开会期间允许自由旁听、自由报道,会议的议事记录公开发表。

3、一事不再议原则

定义:在同一会期内,议会所否决的法案不得再行提出。

4、议员在会议中发言不得追究的原则

5、法案必须两院一致通过规则

七、议会的地位及其作用

(一)议会在当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1、无条件的议会至上(英国)

2、有限制的议会至上(德国、日本)

3、否定议会至上(美国、法国)

(二)议会地位相对衰落的主要表现

1、议会的传统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2、议会已不能垄断制定法律的权力。

3、议会推翻政府的权力受到削弱。

(三)议会的作用

1、使国家权力合法化

2、使阶级意志国家化

3、使权力运作程序化

(四)如何看待当代西方国家的议会的地位和作用

1、议会的传统地位仍然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

2、作为代议机构,是民选产生的,可以使国家权力合法化。

3、立法仍然是西方国家议会的首要职能。

4、议会在监督政府方面仍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

5、议会是政党重要的活动场所。第六章当代西方国家的元首制度

一、国家元首

(一)概念

是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或国家象征,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产生

国家元首是最早产生的国家机构。

比利时王国1831年宪法最早规定:国王即国家元首。

现代国家元首与古代国家元首的质的区别: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执掌者,而只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三)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

(四)国家元首的分类

1、国家元首的组织机构

(1)个人国家元首(单一国家元首)

定义:指由一人独任国家元首的制度。

(2)集体国家元首(复合元首制)

定义:凡由两人以上组成合议制的机关,由其全体成员共同担任国家元首职务和行使元首职权者,为集体元首。

①瑞士联邦的委员会制

②圣马力诺的双执政官制

③安道尔的双元首制

(3)几个国家一个元首

2、国家元首的形式

(1)君主元首制

定义:国家元首由世袭君主或国王来担任,以国王的称谓来行使元首权力。

特点:①终身制(退位、让位、废黜)

②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王储选择制、顺序继承制)

(2)总统元首制

定义:国家元首由民选的总统来担任,以总统的称谓来行使元首权力。

特点:①选举产生(直接选举、间接选举、议会选举)

②任期制

(3)委员会元首制

3、国家元首的作用

(1)虚位元首

(2)实位元首

(五)国家元首的职权

1、公布法律权:元首批准和公布法律之权。

2、发布命令权:采取发布命令等方式来补充立法的权力。

3、外交权:互派使节权、缔约权、宣战与媾和权

4、统帅军队权

5、人事任免权

6、赦免权:元首以命令方式赦免犯罪,赦免已被定罪的罪犯,或减轻其刑罚的权力。

7、荣典权:国家元首授予荣誉称号、职衔等权力。

(六)国别元首

1、英国国王

(1)地位和权力:

形式上是大权独揽的统治者,实际上英王的职权大都由内阁和议会以英王的名义来行使。

(2)作用

①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②作为英联邦统一的象征,发挥维系英国与英联邦各国传统关系的重要作用。

③作为国家元首,英王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发挥国事顾问的作用。

④在政府面临危机时刻,英王起到维护政局稳定的重要作用。

2、美国总统

(1)权力来源:宪法的授权;国会授权;先例和最高法院裁决

(2)权力扩张表现

A削弱国会两院权力

a

频繁动用否决权

b上限使用委任立法权

c

实际控制开战权

d

变相取代缔约权

频繁动用否决权

早期的几任总统都极少动用否决权。1789-1885年,从华盛顿到第21届总统使用否决权才206次。其中,正式否决98次,搁置否决88次。

而当代,总统频繁使用否决权:罗斯福被人称为帝王般的总统,也正是他使用的否决权次数量多,共行使635次。

杜鲁门使用了250次否决权;

艾森豪威尔使用181次否决权;

福特总统仅在1975年就否决过17项重大法案。

1995年8月13日,克林顿总统否决了国会关于停止执行联合国对波黑实行武器禁运决议的提案,并声称采取这种政策将使这场战争“成为美国的责任”。8月14日,参议院同意一项2430亿美元的防务拨款的法案,白宫则扬言,如果众议院也批准这项法案,总统将行使否决权,因为这项法案拨给军舰、飞机和试用的款项比克林顿要求的多65亿美元。

上限使用委任立法权

委任立法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指指国会只制定一些笼统的法律条文、原则,具体的细则由政府补充制定。

其二是指行政机关制定的规章条例。

据统计,1981年,美国联邦政府公布行政命令6500项,而同期国会通过的法律和决议只有157项。

20世纪90年代的头几年,美国仅就农业政策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在《联邦行政法典》一书中就超过1万页。

实际控制开战权

总统以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的身份,以险恶形势为由,迳直向海外派兵遣将,直至入侵他国。

杜鲁门政府时期,全面介入朝鲜战争,动用大量军事力量,就没有得到国会同意。

肯尼迪政府时期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是在国会全然不晓的情况下动兵封锁海面的。

尼克松上台后,命令恢复对北越进行大轰炸,并派兵入侵柬埔寨,完全是一种不宣而战的行为。

1973年11月,国会两院都以2/3多数票通过了“战争权力法”,在默认总统具有开战权的情况下,要求军队进入战争后48小时内需向国会报告,除非国会特别授权总统继续承担义务,否则60天内要停止军事行动。

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布置的几次“有限战争”,继任的布什派遣美军出兵巴拿巴,这都说明总统仍在不断僭越军事权。

变相取代缔约权

1940年,罗斯福总统签订了以50艘驱逐舰换取租借英国海空军基地的行政协定。

据1989年版的(总统指南)统计:1940-1949年,美国签订的条约是116个,行政协定是919个;1980-1988年,签订的条约是138个,行政协定已高达3094个,这还不包括秘密协定。

B

控制政府人事任免权

a利用上下届政权交替培植自己的班子

b利用任命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强化自身的权力

C

架空内阁机构职能

利用上下届政权交替培植自己的班子

同一政党政营的上下届政权交接,新届总统也要不失时机地培植亲信、排除异己。

罗斯福领导美国人民赢得了战争,他推行的“新政”帮助美国人逐步走出经济困境。在罗斯福突然逝世的情况下,杜鲁门是以同党人副总统的身份宣誓就职的,可以说是罗斯福的忠实追随者。他在任职期间推出的“公平施政”实际上就是“新政”的延续。当然,即使是这种政权交接,杜鲁门也没有简单地沿用罗斯福政府的人事班子,上届政府的重要成员,如劳工部长弗朗西斯·帕金斯,财政部长享利·摩根索,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等先后被挤出内阁。实际上,这种人事换班也是符合权力发展逻辑的,正因为罗斯福声望太高,杜鲁门在原有班子里难以压住阵脚。杜鲁门要强化自己的总统权力,就必须重新组阁。正如他自己在回忆录中所说的:“周围必须有一些可以信赖而不擅自弄权的人。”

利用任命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强化自身的权力

艾森豪威尔长期在军界任职,1952年以北大西洋公约总司令的身份,被共和党提名为总统侯选人,在财团大力相助的情况下,战胜对手史蒂文森,当选总统。艾森豪威尔几乎没有什么政治阅历,在官场上也没有自己的势力圈子;上台以后,需要通过人事任免,得到利益集团进一步的支撑。在他的内阁里,国务卿杜勒斯是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国防部长威尔逊及副部长凯斯分别是杜邦通用汽车公司的正副总经理,财政部长汉弗莱是汉纳铁矿公司的总经理及克里兰夫财团的重要人物。正因为如此,艾森豪威尔的第一个内阁被戏称为“八个百万富翁和一个自来水工人的政府”

3、法国

(1)拥有立法权

①拥有公布法律的权力。

②拥有行使全民复决的权力。

③拥有解散国民议会的权力。

④拥有咨文权。

(2)拥有行政权力

①总统拥有任免总理和政府其他高级官员、组织政府的权力。

②总统拥有担任部长会议主席,主持内阁会议和签署法令的权力。

(3)拥有司法权力

①总统拥有赦免权,包括特赦和大赦。

②总统担任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有权任命法官,并监督法官遵守纪律

(4)拥有军事权力

武装部队统帅;

主持最高国防会议;

有权决定动用法国的战略核力量。

(5)拥有外交权力,直接掌管外交事务。

(6)拥有非常权力

1958年宪法规定,当总统认为“共和国体制,国家独立,领土完整或国际义务的履行受到严重和直接威胁”,在同总理、议会两院议长和宪法委员会主席正式磋商后,可以“采取必要措施”。

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比较:

①在权力来源方面,两国总统都有全民选举产生,但是法国总统是直选产生,而美国是间接选举。

②在行政权力方面,美国总统根据宪法直接组织政府并行使行政权,法国总统要通过总理行使行政权。

③与议会的关系方面,法国总统的权力要远远大于美国总统。法国总统不仅在宪法地位上高于议会,而且拥有提交公民投票权,解散国民议会的权力。

法国总统实际上拥有超越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上的政治地位,而非仅仅掌握国家的行政权。

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之比较

①美国总统即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拥有庞大的实权,而且形式上也不向任何机关负责。

英国首相只是英国内阁的第一大臣,政府首脑,而不是国家元首,国王才是国家元首,他必须与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下院负有连带政治责任。

②美国总统与国会完全分离,总统不得同时兼任国会议员,不能参加国会立法的讨论和表决,国会中的各种立法提案都由国会议员提出。

英国首相同时兼任议会下院的议员,有立法创议权,可以直接地向议会提交法律草案,参加立法活动。

③美国总统具有立法否决权,英国首相不具有这种权力。

④美国总统具有英国首相所没有的军事权。

⑤美国总统具有英国首相不具有的任命联邦法官和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

⑥美国总统具有比英国首相更大的外交权。

⑦?美国的内阁不是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顾问机构。内阁只向总统负责,不向国会负责。

4、德国总统:国家权力的象征性代表

5、日本象征性天皇制:天皇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的行为,而没有关于国政的权能。第七章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度

行政制度:是西方国家为了有效的执行宪法和法律,实现国家的行政职能而依法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权限、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体制、行政活动及其行政监督等方面的制度。

一、中央政府制度

(一)“政府”的概念

广义:指具有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和维护法律的公共权力组织机构。

狭义:仅指国家行政机关或执行机关。

1、内阁

2、中央政府与内阁

(1)英国:中央政府有内外圈之分。

内圈:指内阁,由首相、财政大臣、国防大臣等20名左右的阁员大臣组成,是中央政府的决策核心。

外圈:是一部分主管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非阁员大臣、执政党督导员等100左右组成,形成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

1714年,德国汉诺威选候继承英国王位。从1717年起,内阁会议由英王指定一位大臣主持,开创了内阁首席大臣领导内阁,英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先例。

1721年,辉格党在议会下院占多数,其首领罗伯特·沃尔波领导内阁,形成英国首任责任内阁。

1742年,下院不再拥护沃尔波内阁,沃尔波及其内阁集体辞职,形成了对议会负责制的惯例。

1783年,托利党人小威廉·皮特也遭议会反对,但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开创了内阁在得不到下院支持时可以解散下院以重新选举的先例。

(2)法国:中央政府由总理、国务部长、部长以及国务秘书等组成,在法律上是一个集体机构,既参与决策又负责法律和政策的执行。

(3)美国:英美内阁的比较

①内阁的性质不同

英国:内阁是一个集体决策机构,实行集体负责制。

美国:内阁只是总统的一个咨询、顾问、磋商机构。

②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不同

英国:内阁成员必须是议会议员,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投不信任票。

美国:内阁成员不能是议员,不对议会负责,只对总统负责,国会没有倒阁权。

③政府首脑和内阁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同

英国:伙伴关系,都是执政党的重要人物,负连带责任。

美国:个人雇佣关系,总统可任命不同党派的人担任。

(二)政府的组织原则

1、相容或不相容原则

指政府成员的职务同担任议员的身份是否相容的原则。

2、禁止兼职和从事副业活动的原则

3、政府成员必须是文职而非军职原则

(三)政府的组织形式

英国首相的权力

1、掌握重大人事权。

2、掌握最高决策权。

3、领导内阁和政府权。

4、代行“王权”。

5、通过议会党团控制议会的运作。

6、领导和控制执政党的行为。

7、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非常措施权。

法国总理的权力

1、与总理职务共生的权力。

①人事任命权。

②负责国防,必要时总理可代理总统主持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③领导政府的活动,协调政府各部的关系。

④行使制定条例权和发布命令权。

2、与总统和议会互动关系中产生的权力

立法创意权、修改宪法的建议权、副署权

“管家”、“纽带”、“保险丝”

白宫办公厅——是总统办事机构的核心,也是整个联邦行政机构的中枢,负责处理总统的日常事务,与国会和其他行政机构及社会组织进行联系、磋商,进而拟定有关政策。

经济顾问委员会

环境质量委员会

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负责向总统提供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方面的总体政策。

行政管理与预算局——是非党派机构,协助总统编制、执行联邦预算,推进行政改革;

中央情报局——是美国庞大情报系统的总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监督情报的传送,从事国内外间谍活动。

全国毒品管理政策办公室

科学技术办公室——负责分析和鉴定政府有关科技、工程方面的主要政策、规划和计划项目,协助总统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科技发展。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贸易谈判特别代表办公室

美国总统办事机构

联邦行政机构(ExecutiveAgency)

国务院

国防部

财政部

司法部

内务部

农业部

商务部

劳工部

教育部

能源部

交通部

卫生及公共服务部

住房和城市发展部

退伍军人事务部

国土安全部?

外务省

大藏省(主管国家财政、金融和税收)

通商产业省(主管工商企业和国内外贸易)

法务省(主管司法行政事务)

农林水产省

邮政省

文部省(主管国家教育文化事务)

厚生省(主管国家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事务)

建设省

运输省

劳动省

自治省(主管地方自治事务)

美国独立机构

1、行政管理性机构,如美国新闻署、邮政管理总局、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等。

2、独立管制机构,如州际贸易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等。

独立机构与其他行政机构的区别:

①行使监督和管制私人企业的职能。

②兼有半立法、半司法职能。

③不实行首长负责制,实行委员会负责制。

日本“三委九厅”

三委:国家公正交易委员会、国家公安委员会、公害调整委员会

九厅:宫内厅、总务厅、防卫厅、经济企划厅、科学技术厅、环境厅、国土厅、北海道和冲绳开发厅

(五)政府的职权

1、执行法律权,即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权力。

2、掌管行政机构,负责人事任命和人事管理权。

3、治安权,即掌管军队、警察和监狱,对外捍卫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权力。

4、编制国民经济预算,向议会提出财政预算案,调节和干预经济事务权。

5、司法行政权。

6、立法参与权。

7、处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权。

8、行政立法权。

9、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

10、其他权力,如授予荣誉职务和称号;组织选举等。第八章当代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

围绕司法权的行使而设立的司法机关和相应组织的性质、职权、组织体系、基本原则及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范的总和。

包含三个方面:

1、司法制度是关于司法机关的制度。

2、司法制度是关于司法机关的司法权的制度。

3、司法制度是关于司法机关运用司法权进行司法活动的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是司法活动程序规范。

一、司法权

(一)概念

广义: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

狭义:仅指审判权。

(二)内容(类型)

司法审判权、司法审查权、行政司法权、检察权、司法行政权

(三)特征

1、被动性

2、终局性

3、依法性

4、权威性

5、中立性

“向它告发一个犯罪案件,它就惩罚犯罪的人;请它纠正一个非法行为,它就加以纠正;让它审查一项法案,它就予以解释。但是它不能自己去追捕罪犯、调查非法行为和纠察事实。如果它主动出面以法律的检查者自居,那它就有越权之嫌。”

——托克维尔

①法院的管辖权是法律明文规定的。

②法院在审理和裁决案件时只服从法律。“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③法院只解决纠纷中的法律问题,不受理政治问题。

(三)司法权的功能

1、解决纠纷。

2、制定政策。

3、制衡权力。

4、保障权利。

5、警示教育。

布朗诉堪萨斯州托皮卡地方教育委员会案

1950年秋天,小主人公林达·布朗刚好七岁。她家住堪萨斯州托皮卡市,她每天上学得先步行一段,赶到车站再改乘公共汽车,最后才能赶到她那所专门供黑人孩子念书的小学。她要穿行21个街区才能赶到自己的学校。距她家仅七个街区远的地方就有另一所小学,可她去不了,因为那是专门给白人孩子设置的。布朗夫妇要求当地学校当局允许他们的孩子在专为白人子弟开办的学校上学,但被拒绝,布朗夫妇遂根据第14条宪法修正案关于平等保护的原则,向地区法院提起诉讼。结果,地区法院以“隔离但平等”原则为依据,判决布朗夫妇败诉。1954年布朗夫妇仍以同样的理由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控告堪萨斯州托皮卡地方教育委员会在学校中实行公开的种族歧视的做法。历经两年的诉讼后,这个官司终经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布朗获胜,小林达上学的“长征路”终于结束了。

(四)司法原则

1、司法独立原则

①司法机关地位独立。

②司法活动独立。

③法官独立。

2、司法公正原则

①程序公正。

②实体公正。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既无意志,又无强制”。

——汉密尔顿

“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培根

辛普森杀妻案无罪获释

案发之前,辛普森与白人妻子妮科多年不合,并且有多次体罚虐待其妻的记录。1992年3月,妮科提出离婚,并得到法庭批准。但是,离婚之后,他们却时常在一起抛头露面,甚至继续同居,辛普森的暴力行为也始终没有停止。

1994年6月12日,辛普森前妻尼科及其男友戈德曼在洛杉矶寓所双双被杀。案发之后,警方所确定的杀人嫌疑犯首先便是辛普森。警方对辛普森的住所进行了搜查,发现了与死者血型一样的血迹,以及手套、球鞋等与出事现场留下的痕迹相吻合的物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