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外国文学2(自己整理)_第1页
浙大外国文学2(自己整理)_第2页
浙大外国文学2(自己整理)_第3页
浙大外国文学2(自己整理)_第4页
浙大外国文学2(自己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9《外国文学(1)》课程作业(必做)第一章古代文学简述题:简述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征答:(一)神话的起源。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自然,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就产生了神话。(二)希腊神话的内容。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等。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塑造的是代表整个氏族的英雄人物,在这些形象中概括了全氏族的力量、智慧和理想。(三)希腊神话的特点。人神同形同性、神人交混是希腊神话最突出的特征。在思想内容上,希腊神话反映的是希腊社会的世俗生活和希腊人的意志愿望。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人同形同性。同时还体现出浓郁的人本色彩。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浪漫夸张,又有现实描写,表现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希腊神话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它不仅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简述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答:(一)思想内容。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荷马史诗被称为欧洲文学的始祖,是西方古代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它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风尚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史诗的思想内容除了通过人物来反映,还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史诗故事表现了一种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精神。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二)艺术特色。荷马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它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1)史诗采取倒叙的方法,从结尾处写起,剪裁巧妙,结构完整。过去发生的事件通过人物的回忆和讲故事叙述出来。2)史诗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因素,真实的社会生活与幻想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运用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3)史诗的语言都是从民间口头语言发展而来的,生动、准确、富于形象性。特别是大量比喻都是动作语言和视听语言,具有立体感,增添了语言的色彩和史诗的魅力。4)史诗采用了从具象到抽象、叙述从繁到简,同时表现集体意识向个体意识发展。5)采用人物塑造的个性化手法。众多的角色并不雷同,阿伽门农的傲慢、阿喀琉斯的英勇和任性等。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简述题:结合具体作品阐述《列那狐的故事》答:《列那狐的故事》——《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代表作。讽刺故事诗《列那狐的故事》通过对动物生活的描绘,形象的表现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关系,寓言式的反映了当时的生活。作品假托动物世界的故事,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类的社会。列那狐对伊桑格兰狼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列那狐的形象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和狮王、狼那样的大权贵进行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欺凌残害弱小者,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诗作运用喜剧手法,通过动物的形象来讽喻现实,歌颂了市民阶级的机智。讽刺和嘲弄了贵族、僧侣等统治阶级,格调幽默诙谐。它是信仰维系方式走向解体和理性维系方式开始出现的产物,其中体现着对人的智慧能力认识的深化.宗教文学所强调的人的精神的纯洁和信仰的虔诚,史诗强调的人的英雄主义,骑士文学强调的人的情感与市民文学所强调的人的智慧,其实表现了中世纪欧洲人对人的认识的不同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列那狐的故事>的出现,使中世纪欧洲对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论述题:1、试述《神曲》的两重性答:《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1)《神曲》的主要内容是:诗中叙述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即1300年,35岁时,迷失于一个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寻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时分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这是普照旅途的明灯。他正一步一步朝山顶攀登,忽然三只猛兽(分别象征淫欲、强暴、贪婪的豹、狮、狼)迎面扑来。但丁高声呼救。这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娅特丽丝的嘱托前来帮助但丁走出迷途,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游历完炼狱后,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娅特丽丝出现。贝娅特丽丝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娅特丽丝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2)其双重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神曲》中首先表现了但丁对宗教和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他对现实中的教会、教皇以及僧侣们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罪恶的僧侣阶级的残暴统治和丑恶行径作了暴露性的描写;另一方面他又歌颂和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其次,但丁在《神曲》中,也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他从中世纪诗人的立场出发,表现了占统治地位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陈旧思想;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与后来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肯定世俗生活相类似的思想感情。再次,《神曲》还表达了但丁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矛盾态度。在这个方面,他首先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残暴的君主和分裂割据、鱼肉人民的封建诸侯,谴责了他们为了扩大自己权力而进行的封建性战争,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愿望。然而,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但丁又热情的讴歌和赞美了他理想中的君王和贵族。最后,但丁的《神曲》在对待人类文化的看法上,也典型地表现了双重性。一方面,他表达了虔诚的基督教思想,认为基督教文化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思想文化结晶。因此,《神曲》中,有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热情阐述,有对神学思想的浓烈讴歌。但是同时,但丁又对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所排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进步的异教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和高度的评价。3)在艺术方法上,《神曲》具备了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又表现出近代文学的新的艺术特色。《神曲》采用了中古文学常用的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书充满了象征和寓意。《神曲》的艺术结构严密,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所有这些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必要性产生的。然而,《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像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另外,《神曲》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撰写的,这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的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而这一点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因此恩格斯评价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简述题:分别简述“四大悲剧”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答: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自十九世纪始,它们即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1)《哈姆雷特》描述的是一个王子为父报仇,杀了他的叔叔的故事。丹麦王驾崩,哈姆雷特王子得知后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哈姆雷特》的主题:全面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为实现美好理想与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之间的冲突。《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人物个性化的特点。严肃的主题与曲折生动的情节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的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如同“牢狱”般的现实;以现实为主要剧作原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被喻为散文式的语言,还运用了“福斯塔夫式”的背景。2)《李尔王》描述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李尔王》的主题:李尔王最后的性格转变体现了作者对开明君主的希望。剧情是国家和家庭悲剧,但它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国土的瓜分和家庭冲突,国家政治主题和家庭主题服从于更深的主题:社会的秩序失去和谐,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剧变让人困惑。儿女忘恩负义只是表层主题。深层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天然联系和社会联系完全解体。悲剧通过它情节的震撼作用,呼唤和谐的秩序。《李尔王》的艺术特色:它的语言主要运用反讽艺术,人物话语轻松滑稽。它是通过语言表达,由外在景物和主观感情、思想观念、精神、感官经验交融组成的综合体,将意象完全融入戏剧结构之中,用意象作为象征和暗示的手段,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式,在《李尔王》中,剧中人物语言修辞层面的反讽随处可见。一是在语言上剧中的人物将截然相反的词语并在一起使用,通过逻辑或常识上的矛盾在文字层面的展示,揭示表面荒谬之下隐含的真理。3)《奥赛罗》的内容:全剧以伊雅各的阴谋为推动剧情的主要力量。以奥赛罗的嫉妒与苔丝德梦娜的无辜受害为中心,描述了勇敢的黑人将军奥赛罗轻信了奸人的谗言最终由于嫉妒和鲁莽酿成了一场悲剧。剧中的人物性格被莎翁刻画得惟妙惟肖。《奥赛罗》的主题:描绘了奸人挑唆下发生的一出家庭悲剧,一个让人荡气回肠、哀婉不已的爱情悲剧。表现了美好理想和丑恶现实的矛盾,反应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道主义思潮涤荡的光明面和阴暗面。《奥赛罗》的艺术特色:通过情感变化、个性化语言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尤其是对主人公与反主人公的对比刻画,使他们各自的形象宛如他们二人的肤色的差异一样鲜明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奥赛罗的情感起伏变化的描绘,将剧中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4)《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鸷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麦克白》主题是反映出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剧作浓墨重彩,渲染了社会的黑暗和邪恶的热情的猖獗、仁慈、理性和正义为现实所不容,以麦克白人性的毁灭过程作全剧的主线,展示出人文主义理想的危机。《麦克白》的艺术特色:《麦克白》大量运用了数字象征与自然象征的方法。并通过这些象征手段的运用,作者描绘了麦克白这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如何在野心的驱使下,一步步地从一个受人爱戴的人物蜕变成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其爱心与同情心也逐渐演变成仇恨与杀戮的过程,同时作者也揭示了分裂与纷争的悲剧主题.,带有浓郁的宿命论色彩。2、简述《堂吉诃德》小说以及堂吉诃德形象答: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故事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指出它们既违背现实的真实又缺乏艺术的真实。《堂吉诃德》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堂吉诃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和妖怪。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如他憎恨奴役压迫,特别看重自由,把锄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2)另一个特点是他行动的盲动性。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都毫不怯懦,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的行动虽出于善良的动机,却往往得出有害的后果。3)他的行动也说明他不事空想,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改造现实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表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我们也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4)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同时他又是理想与现实脱节,动机高尚而行动错误的悲剧型人物。他是可笑的,可悲的,又是可爱的,可敬的。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论述题:试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答:《哈姆雷特》创作于1601-1602年,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本内容博大精深,艺术上独具特色,哈姆雷特最终未能傲然挺立,其悲剧根本原因在于阶级和宗教的烙印,而人文主义者自身的弱点,也是导致其悲剧的又一原因。1)阶级和宗教的烙印是导致哈姆雷特悲剧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出身封建王室,他和贵族最上层的这种血缘关系,以及他在威登堡求学之前的宫廷生活经历,不仅决定了他和整个封建朝廷不可能发生什么敌我矛盾,而且会消蚀他对封建社会罪恶的感触力,甚至有可能和封建罪恶融为一体。从小就享受着贵族特权的王子,却从此要挑起与本阶级抗争并“重整乾坤”的重担,未免有些勉为其难。2)人文主义者自身的弱点造成了悲剧的发生。既然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般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种种优点和缺点。哈姆雷特似乎始终等待着,以图寻找到正义的手段,于是斗争的双方形成一方虎视眈眈、步步进逼,一方迷惘若失,目标涣散的局面。人文气十足的哈姆雷特始终未能“等候到一个更惨酷的机会,”他缺乏的是成为一个英雄所应有的魄力,于是只能在一个他既不能负担又不能放弃的重担下被毁灭了。3)脱离群众的个人奋斗是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结局的又一原因。他虽然把反对克劳狄斯当成了“重整乾坤的责任”,并且勇敢地要承担这一重大的任务,但他想“重整”的那个“乾坤”里,社会上广大群众是没有地位的。因此,他在为“重整乾坤”而进行的斗争中,最多也只能从友谊出发,团结和他接近的,与他思想观点完全一致的少数人,如霍拉旭就是。这正是悲剧根源的症结所在。他不相信人民,他孤军奋战,最终导致了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4)社会的不利因素是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一个客观原因。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典型性就在于他的深刻的思想或者说喜欢深思的性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志的耗散、信念的不坚定,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迟缓、拖延。当遇到叔叔在毫无防备地做祈祷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时,他却优柔寡断。通过这个人物的悲愤与失望,苦闷与彷徨,批判了丑恶的现实,也揭露出哈姆雷特悲剧的必然性。5)作者的创作情绪也是导致主人公以悲剧告终的原因之一。莎士比亚生活环境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主要是以喜剧为主,由于当时英国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加上莎士比亚对社会的认识还比较单纯,这就决定了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愉快乐观的浪漫色彩。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平民的情况不断恶化。随着对现实的认识加深,莎士比亚深感现实的发展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揭露批判的力量加大了,剧作的情调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由于对现实的极度失望,对社会和人类力量的灰心,便导致了莎士比亚对于人的性格意志对命运的决定作用产生了极度的怀疑,宿命论的观点在他后期的几部悲剧中成了指导性原则,这就直接导致了其作品主人公悲剧结局的主观情绪。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简述题:简述《伪君子》中的达丢夫形象。答:《伪君子》写的是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达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铛入狱。达丢夫是剧作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贪婪、狡猾而又凶狠的骗子和恶徒。他本是来自破落贵族阶层的流氓无赖,却给自己戴上一副假面具,装成一位虔诚的信徒,一位抛弃人间一切情欲,一心向着上帝的苦修者,他身上集中了当时教会和贵族社会的假冒伪善和恶德败行。达丢夫表面上清心寡欲,实际上拼命追求世俗享乐,要鲸吞奥尔恭的全部财产,而且心狠手黑,一旦被揭穿就凶相毕露,欲置主人于死地。答丢夫这一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人物的代表性。作品把他刻画成一个伪装虔诚的恶棍,他用欺骗手段博得了富商奥尔贡的信任,混进奥尔贡家里充当良心导师。奥尔贡将他俸若圣徒,为表达自己的信任与崇敬,不仅每天供养着他,不断的送他钱财,还将自己的政治秘密交付与他,将女儿许配给他,最后把家产全部赠送达丢夫,而所有这一切正式答尔丢夫的目的。等到奥尔贡醒悟过来认清其嘴脸时,答丢夫却以其政治秘密欲置奥尔贡于死地,以维护自己骗到手的财产,露出了他的凶残本性。达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职业的宗教骗子。他的手段是假虔诚,一边贪食、贪色、贪才,一边嘴里说着圣洁的言辞。当时的法国教士假仁假义、口是心非,已成普遍现象,答丢夫集中体现了这种伪善的恶习。从艺术角度来看,莫里哀运用了高度概括的喜剧化手法,将一种伪善丑态推到极至,因此答尔丢夫已经成为“伪善者”、伪君子的同义语。他是莫里哀创作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简述题: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新爱洛伊斯》答:《新爱洛伊丝》是法国激进的启蒙作家卢梭所作的书信体小说。作品通过描写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作品重视感情的描写,并有许多情景交融的篇章,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1)《新爱洛伊斯》是一本哲理、文艺性结合的信札体哲理小说,作品得名于中世纪哲学家阿贝拉与其女弟子爱洛依丝的爱情悲剧,写的是新时代的“爱洛依丝”的悲剧。平民出身的圣普乐在一贵族家中教钢琴,结果与他的女学生朱丽相爱了。但由于两人门第不同而无法结合,最后男主人公不得不离开,女主人公也因病而逝。借圣普乐之口,同样是平民出身的卢梭猛烈地抨击了贵族门第等级观念,提出“真正的爱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神圣的”。当代法国思想家福柯指出,贵族阶级的象征是“血”(血统),平民阶级的象征是“性”。贵族阶级用血来限制性,用门第等级观来限制两个阶级之间的通婚,以保持其血的纯洁性;而平民阶级则以性为武器,展开对贵族的斗争。《新爱洛伊斯》可谓表现此类主题的最早的一部作品。2)《新爱洛伊斯》思想内容特点:描写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与人为封建道德之间的冲突。作者从崇尚自然、否定封建文明的哲学高度热烈歌颂男女青年冲破封建藩篱而相爱的纯真爱。全面否定悲剧制造者(贵族阶级),作者目标除跟全社会有关的社会风俗及夫妻间忠诚,还有更深刻的目标“社会协调和社会和平”,否定旧世界。3)艺术特色:《新爱洛伊丝》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题材的简单和中心思想的连贯。”这部作品主要用五个朋友相互间的通信这一单纯的手法构成,紧紧围绕朱丽、圣普乐、沃尔玛三个人物的友谊和婚恋这一中心主题来展开情节,竟将全部内容有机的糅进主人公们的故事中去,故能多侧面多层次的刻画人物,又让读者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运上,悬念迭出,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卢梭的文艺创作强调歌颂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纯洁感情的特点。在《新爱洛伊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4)《新爱洛伊丝》具有反封建意义,它是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的爱情理想的悲歌。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也是以往的小说中不曾有过的。卢梭认为爱情和道德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调和、可以相容的。两位主人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人行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得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2、结合具体作品阐述《阴谋和爱情》答:《阴谋和爱情》是十八世纪德国伟大文学家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市民悲剧。作品通过贵族青年斐迪南与平民之女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写出了平民与特权贵族的矛盾冲突。这段爱情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整部戏剧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冲突激烈,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创作《阴谋与爱情》的时期,正是青年席勒反封建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因此这部剧本是席勒全部创作中反封建倾向最为突出的作品。剧中人物实际上是以专横腐朽的符腾堡公国的统治者为原型。剧中不但把18世纪德国的主要矛盾即市民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尖锐对立的矛盾,及婚姻自由的问题,正式搬上了舞台,对封建统治者的暴行予以揭露和痛斥,对市民阶级的反抗精神予以热烈的歌颂,表现出了鲜明的反封建压迫和争取民主自由的狂飙激情。该戏剧冲突曲折而尖锐,情节线索复杂而清晰,尤以在矛盾纠葛中展示人物性格见长。贵族青年与平民乐师的女儿相爱,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挑战和背叛。可是露易丝少女的真情,反对等级,要求平等,然而,她所身处的现实状况,她的无权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社会观念给予她内在的巨大影响,使她的反抗唯唯诺诺,像是犯了罪。她本身也感到自己高攀斐迪南的欲望是犯天条的,预示“只好战栗得把它放弃”。斐迪南是个开明的贵族青年,可他虽然开明,却没有完全摆脱他那个阶级加在他身上的镣铐,在他对露易斯的激情后面,还隐存这种“高人一等”的意识,正如露易斯所说的“你的心终属于你的门第”。他不了解露易斯的心灵,不了解这位朴素而纯情的市民女儿的心理。总之,这两个反封建等级的年轻人,在他们自己的心灵中也没有能够完全突破等级的藩篱。斐迪南与露易丝死了,他们的死不仅仅是他们感情与罪恶世界冲突的结果,而且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在这个角度上,斐迪南与露易丝的悲剧是“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式的。论述题: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答: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沉迷于各种现实欲望和谈年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始终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腐朽王权的支持者。“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浮士德既投射了歌德的唯物思想,又包蕴了他关于历史和人生的辩证法理念,即从历史哲学角度讲,人类是个不断清明的过程;从人生哲学角度讲,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善恶冲突是人类的清明和生命的完善的第一推动力.有关的解读无非是使这种理念得以显化。浮士德不仅以否定“泰初有道”否定了上帝造物的说法,而且也不认为能造化天地万物的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意”和难于界定和捉摸的“力”;他的最后结论叫做“为”。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在人物塑造上,作者用辩证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菲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也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作品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使性格特征更为鲜明。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浮士德的形象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简述题: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答:浪漫主义文学作为欧洲文学史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它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作家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浪漫主义派别企图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这种理想化一般都是通过幻想、夸张、离奇的情节表现出来的。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着重于个性的解放和情感的抒发。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奇特的想象,大胆而夸张地去描写特异的人物,时间和环境,强烈追求“理想世界”。2、简述《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答:《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作品。《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主要是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现了对拿破仑的侵略、英国干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怒;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美的喜爱和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历史先进任务的尊敬;对反抗压迫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各国人民的赞美和鼓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恶和失望,有“抒情史诗”之称。作品第一章开始就介绍了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其艺术特色是:1)长诗中,作者运用华丽的语句,叙事、抒情、议论、描写融为一炉,表现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和艺术特色。2)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意愿情贯穿全诗,突出主观抒情的优先地位,同时广泛地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诗人对罪恶的无情鞭挞,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都在显明的对比之中展示出来。全诗语言生动引人入胜,文字简洁干练,文采和章节十分流畅,其诗节中流露出的音乐律动性也是全诗的一大特色。《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基本主题是反对专制暴政和异族侵略,渴求自由与独立,讴歌民族解放战争,表现了作者反对侵略和压迫,主张民主和自由的先进思想,体现了拜伦浪漫主义的艺术倾向。拜伦塑造的哈罗尔德形象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在对自然景物、历史古迹的歌咏中,抒发了拜伦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情。诗节流畅,韵律和谐,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怀,无不得心应手,酣畅淋漓,表现出诗人不羁的才华。论述题:试述《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答: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所写的《悲惨世界》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长篇叙事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研究贫困和贫困生活的社会学作品。该著作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偏见,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作品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理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小说将真实刻画与大胆想象相结合,具有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史诗般的叙述风格与高昂、激烈、热情的语言格调,加上强烈的政论性,共同构成了《悲惨世界》丰富多彩的艺术空间。《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某种结合的最初尝试,它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生动画面,宣扬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从《悲惨世界》这一作品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如本性善良的农民冉阿让,为了抚养姐姐的7个饥寒交迫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便被判五年苦役,又由于一再越狱而增加到十九年。他的悲惨命运从此与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不管他本人如何想改变,但都是无用的,这又促使他去犯罪,生计问题又使他走上了行窃的道路。又如女工芳汀未婚先孕的她生下了女儿珂赛特,本应值得同情和关心的她被人将其隐私公布于大众而遭受工厂解雇,一连串的不幸也不断地向她走来:她不断遭到寄养女儿的酒店老板德纳第的敲诈勒索,要求增加抚养费;为了养活自己和女儿,她不惜卖掉自己的一头金发和两颗门牙;最后还沦为了妓女,又受到所谓的法律的迫害。可怜的芳汀在人间这个比地狱还地狱的空间里备受煎熬,最终饮恨而死。她的命运,是悲惨世界中最悲惨的一幅画面。另一方面,它扼杀了人类善良的天性。雨果不仅通过冉阿让前期的盗窃、报复生活表现出来,而且尤为突出地从沙威这个奴性十足、冷酷残忍、不讲人道的走狗警察形象表现出来。作为雨果评价生活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思想在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2)《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在用仁爱消除憎恨,用善良化解罪恶。雨果站在人道主义这个位置上,把各种社会矛盾、痼疾、斗争都归结为人类道德的善与恶之间的较量。因此他认为,只要让仁慈和博爱的恩泽遍洒人间,让人道主义思想的种子播种大地,那么社会上的罪恶与黑暗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为了传播美好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开出了十分动人的人道主义药方,花很长篇幅虚构了三个主要人物:冉阿让、米里哀主教和警察沙威。米里哀主教就是雨果笔下中最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化身,赋予他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和宽容厚道的美好品德,生活俭朴更济世救人。当苦役犯冉阿让偷了他的银器被警察抓回来时,他不仅没有斥责冉阿让,揭发他的盗窃行为,反而将另一对未被偷走的银器给冉阿让,用爱心来将冉阿让的灵魂唤醒。他对冉阿让说:“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的一方,而属于善的一方了。我买下了您的灵魂,把您的灵魂从邪恶的念头和沉沦的思想中赎买出来,交给上帝了。”这种伟大而高尚的仁爱精神,不仅化解了社会对冉阿让的惩罚,还使冉阿让的人性得以复苏,阻止了他在恶的道路上的发展。从此,冉阿让成为了另一个宣扬仁爱思想的“使徒”,也以此去施与一切需要爱的人。,沙威作为法权的盲目信徒和忠实执行者,他忠实地维护这个不平等的社会,他将一系列悲剧强加在人们身上,造成了许多人的不幸,他的冥顽不灵却自认为是这个社会的忠诚和献身。最后冉阿让以德报怨的善良与无私无畏的爱心使沙威幡然醒悟,他承认人性之爱而背离了现有法律。但是良知的回归和却不能与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解与融合,无奈,沙威选择了自杀,死亡是解决自身矛盾的最好的办法。3)然而,在看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进步性的一面时,我们也看到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不完美。首先,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有力的批判和暴露的同时,小说指给人们的出路近乎空想,就像玻璃上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作者希望用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企图用人性的良知来改造世界,但这个在社会斗争面前是软弱无力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仁爱善良在事实上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悲惨现实。其次,作者并没有真正看清社会问题的本质,因此在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上,他单纯地希望用人道主义来使悲惨世界改变为幸福世界,这是不可取的。这种阶级调和与改良主义的主张,是不能起到真正效果使人们得到真正的幸福的。尽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并非完美无瑕,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对美和善的描述和追求。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主义,将永垂史册,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国内外读者的心中,给人带来黑暗中的光明和孤立无援时的慰藉。相信这样的高度是世界上不少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瞩目成就的作家都难以企及的。尽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并非完美无瑕,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对美和善的描述和追求。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主义,将永垂史册,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国内外读者的心中,给人带来黑暗中的光明和孤立无援时的慰藉。相信这样的高度是世界上不少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瞩目成就的作家都难以企及的。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简述题: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人间喜剧》答:《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多卷本巨著,包含91部小说,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资产阶级发迹史,同时还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作家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人间喜剧》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其中以《风俗研究》内容最为丰富,又可分成六大类: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人间喜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首先,描写了金钱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致命影响。金钱使爱情、友谊、家庭受到腐蚀和破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现金交易,如《高老头》。高老头的父爱都是基于这种宗法道德观念,因受到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无情冲击,而呈病态、畸形的。它是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产物。他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因而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女儿)把我踩在脚下的。”其次,描写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时期的资产者形象(如高卜赛克、纽兴根、葛朗台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兴衰。如《欧仁妮·葛朗台》。葛朗台的形象是作品最大的成就。这个人物最明显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的吝啬。他代表的是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凶狠,聚财方式更充斥着血腥味。其剥削方式具有多样性,经营手段带有投机性;生活方式仍带有早期资产者极度吝啬的特点。再次,描写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史,写出贵族衰亡的必然性。这些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如《古物陈列室》等。《古物陈列室》以辛辣的讽刺和嘲笑剖析了那个迂腐无能却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缀,无情地指出了他们灭亡的必然性。最后,描写了农民的形象。歌颂劳动人民的美德。如《农民》。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长篇巨著《农民》的结局,具有震撼人心的历史悲剧的深度与力量!深受封建剥削之苦的艾格庄农民,经过艰苦的斗争,撵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蒙戈奈伯爵之后,发现自己竟更深地陷入封建生产关系的泥淖。艾格庄农民与蒙戈奈是两败俱伤,坐收渔人之利的却是比蒙戈奈更狡猾凶狠的封建吸血鬼。艾格庄的历史出现了大倒退。这是巴尔扎克谱写的一曲令人痛惜的法国农民的悲歌。《人间喜剧》的文学特色:1)强烈的现实性,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奠基了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基础,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法兰西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它具体表现在:立意高、视野阔、挖掘深。2)高度的典型性,其艺术特色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体表现为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再现环境以及惊人的情欲描写。3)细节真实,更加体现了艺术形象的艺术性。巴尔扎克对细节描写的逼真同样使人物更具真实感,更富感染力。比如:葛朗台的肉瘤,总是在心理激烈活动的时刻闪动。他的口吃,又总是在他欲擒先纵,投石问水的节骨眼上出现。由此表现出自由竞争时代资产者的狡猾奸诈与老练。阐述“社会问题剧”答:“社会问题剧”是十九世纪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创造,他的作品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妇女、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易卜生是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它的特征是:提出某个社会问题,剖析某个社会问题,最后是批判或谴责某个社会问题。在社会问题剧中,人物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只是代表某个问题或某种思想的符号。剧作家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和问题来表现其作品的主题和战斗性。而作品主题的深浅和战斗性的强弱又仅仅决定于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的重大与否。这样的“社会问题剧”是一种模式化的戏剧,而不是真正现实主义的审美戏剧,它必然导致戏剧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建国初三十年的话剧绝大部分是这一类“社会问题剧”,而新时期最初几年的话剧力争复归的也正是这一类话剧,尽管突破了一系列“禁区”,但并没有突破“社会问题剧”的传统模式,没能真正把握住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审美精神。这样,在它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逐一加以揭露、剖析、谴责,使人们的政治宣泄心理得到满足之后就被人们冷落了。这就是新时期最初几年的话剧从令人眩目的高潮中跌落下来的根源。现结合《玩偶之家》作具体分析如下:《偶之家》从诸多层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首先,在资产阶级家庭中,妇女处于不平等地位。从该剧中娜拉和海尔茂的关系能够看出,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权高居于女性之上。女人在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性权威面前不过是服从者。追求真正的平等才是作者创作的初衷。其次,对资产阶级社会拥有特权的男性自私、虚伪的本质的揭露。娜拉伪造保人签字暴露之前,海尔茂对她海誓山盟,可是,一当娜拉为了他而触犯律法的行为给他带来麻烦后,他立即便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第三,妇女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人们深思。解决妇女问题,首先是妇女必须认清自己在家庭、男女关系中的地位,然后必须为自己争取作为人的权利而斗争。《玩偶之家》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上的假象,揭露了在“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是一篇妇女解放的宣言书。《玩偶之家》的主要艺术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在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对话充满辩论色彩,把“讨论”带进戏剧;成功了运用“追溯法”。1)易卜生善于把复杂的生活矛盾集中为精炼的情节,他常常把剧情安排在矛盾发展的高潮,然后运用回溯手法,把前情逐步交代出来,使得矛盾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有条不紊。主要矛盾是围绕“假冒签名”所引起的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矛盾,次要矛盾有娜拉和柯、林与柯、海与柯之间的矛盾。2)作者把剧情安排在圣诞节前后三天之内,借以突出渲染节日的欢乐气氛和家庭悲剧之间的对比,他以柯因被海辞退,利用借据来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这件事为主线,引出各种矛盾的交错展开,同时让女主人公在这短短三天之中,经历了一场激烈而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最后完成娜拉自我觉醒的过程,取得了极为强烈的戏剧效果。3)出场人物不多,除保姆、佣人和孩子外,只有五个人物,但每一个人都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的作用。4)剧中的对话也非常出色,既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要求,又富于说理性,有助于揭示主题,促使读者或观众对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印象,对后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立足生活实际,反映挪威社会的家庭、婚姻和民主政治等重大问题。并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灵。对传统戏剧既继承又革新。他把“讨论”带入戏剧,“讨论”与剧情和人物形象塑造紧密联系;调动多种舞台元素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并使多种表现手法互相作用,既增强了戏剧的思想性,又强化了戏剧效果。论述题:1、试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意义答:《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级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于练的生命中,他经常痛苦地徘徊在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利和荣誉的诱惑,常常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物欲世界泯灭了于连的正直和善良,毁灭了于连的人性之美。于连短短一生的经历,说明了在森严的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和僵死的门阀观念面前,下层青年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其向上爬的野心决不会得逞,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炙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他狂热的崇拜拿破仑,想凭着自己的才敢,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积极个人进去的野心。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外表和内心有强烈的反差,这是他的一大特点。他有毅力,敢于行动,这是其主导方面,犹豫不决时暂时的,最终要被他的决心所克服。他父亲逼他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他关注的是他喝谁在一起吃饭,“要我和奴仆一起吃饭,我宁肯死掉。”当市长把他当仆人一样训斥时,于连眼里露出复仇的目光,愤然说:“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双重的矛盾的性格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两重性冤死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正直与虚伪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神学院中;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拉莫尔侯爵府中。由于于连小时候缺少父爱,成为家里鄙视的对象,所以,他有严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于连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实际上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一种对内心自卑感的补偿。因此,他宁愿在家挨饿,挨打,也不愿到贵族家里当奴仆。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地位和环境的骤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于连的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他鄙视上层社会的纨绔子弟,却又盼望着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扬眉吐气。他十分仇视侯爵巧取豪夺、大发横财的行径,但当领悟到侯爵有意识把自己栽培成“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时,却又甘心为侯爵效力。于连命运具有悲剧性在于连生活的物欲时代,金钱、地位、私欲、美貌等侵蚀着人性,特别是腐蚀着人的灵魂、信仰。宗教信仰的丧失,一方面意味着在自我生命中,解脱了一切束缚,生命变得自由开阔,自我实现成了人生中最高的奋斗目标;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私欲膨胀,内心痛苦,矛盾重重,灵魂无所归依。这样,在于连的生命中,他经常痛苦地徘回在自由与禁锢、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葛、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难辨真伪的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常常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物欲世界泯灭了于连的正直和善良,物欲世界毁灭了于连的人性之美。于连是法国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深受法国大革命的熏陶并继承了其时代精神。他精力旺盛、雄心勃勃,善于学习和思考,具有顽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和非凡的智慧。但他毕竟生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阶级的偏见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对其影响极大,促成了他“虚伪”与“真实”的双重性。于连的成功是暂时的,最终的悲剧市必然的。贵族阶级等级制度的森严和门阀观念的僵死,顽固严密地禁锢着当时的社会,他们决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下层青年,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其向上爬的野心决不会得逞,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而对于连而言,最后他所表现出的“当不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的崇高悲剧精神和被砍头的结局,却使他抛弃幻想,走出假象的陷阱,恢复真实的自我,展示了一个平民冒险家的尊严。于连这一典型形象的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复辟时期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严重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2、试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意义答:《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经典作品。虽以高老头为题,但实际的主人公却是拉斯蒂涅。通过拉斯蒂涅这样一个复辟时期典型的青年野心家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巴黎社会的全貌。最后的成功也验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罪恶,视金钱为一切的金钱观。拉斯蒂涅一开始还是一个好心肠,想通过自己英俊的外表爬入上流社会的野心家,通过了高老头,伏脱冷还有鲍赛昂子爵夫人的人生经历,他最终变成了一个不择手段的野心家,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拉斯蒂涅原是外省破落贵族的子弟,涉世不深,“天良”未泯,来到巴黎攻读以求进身之阶。但是,花花世界的巴黎与家道中落的故乡相比,强烈地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拉斯蒂涅的腐化堕落具有典型意义。他的堕落过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拉斯蒂涅往来于“上流社会”和伏盖公寓之间,把两个场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一体。它在两处受教育,方式不同,语言不同,内容实质却一样:金钱便是力量。为了爬上去,必须有钱;为了有钱,必须涂黑良心,“清白诚实是无一用处的”。鲍赛昂夫人的高贵门第只能帮助拉斯蒂涅跳进上流社会的客厅,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纵观拉斯蒂涅野心家的创业经历,不难看出,有三个明显的阶段——三次“人生转变”。1)第一次人生转变是鲍赛昂夫人的指点和教诲。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黎“贵族社会的领袖”,交涉界的王后。她有一个显赫的家世,她还具备出众的姿色和过人的才智,因此她的家成为贵族阶级权威的象征。这个熟谙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将她所掌握的资本主义社“关系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她的远房表兄弟,堪称拉斯蒂涅的启蒙者。鲍赛昂夫人恳切地告诫她的表弟:“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还牙的去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牛马,把它们骑得精疲力,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鲍赛昂夫人指点拉斯蒂涅,要把女人作为向上爬的阶梯。“你要是没有一个女人关切,你在这儿便一文不值。这个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她鼓励拉斯蒂涅去追求年轻、有钱、漂亮的纽沁根太太,“一朝她把你另眼相看了,……那时你就走红啦。”对于表姐的教诲,拉斯蒂涅心领神会。巴黎上流社会中贵族妇女的斗争是异常激烈的,甚至达到白热化程度。高傲的鲍赛昂夫人,尽管通晓上流社会的奥秘,但由于情场失意不得不出走巴黎,远避乡郊。她的衰败过程,对于拉斯蒂涅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育。2)第二次人生转变是伏脱冷近乎斥骂的教诲。伏脱冷没有高贵的门第,没有巨额的资本,没有能勾动女人的美貌,就采用粗暴的“像炮弹一样轰进”上流社会去的方法。虽然他没有如愿以偿,然而他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鲍赛昂夫人相比,付脱冷的教导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他先以自己的复杂经历去打动拉斯蒂涅,指教拉斯蒂涅要“对什么都不服从”。他以鹰犬一样锐利的目光透视拉斯蒂涅的心灵,劝诫他要出人头地,就要有野心。他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败。”他向拉斯蒂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维多莉小姐订婚,杀死她的哥哥,让她继承父亲的全部财产,很快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他表示一定为拉斯蒂涅付出实际行动,报酬是从维多莉小姐继承的百万之中提取二十万。伏脱冷泼辣尖锐的谈论,开始时大大地惊骇了拉斯蒂涅,但对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他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他的确“动了动心”。对于伏脱冷的教导,拉斯蒂涅是这样领会的:“鲍赛昂夫人文雅对我说的,他赤裸裸的说了出来。”当然,此时的拉斯蒂涅终究还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雏形,刚从贵族阶级方面转化而来,对赤裸裸的资产阶级掠夺方式,还感到不适应,所以在执行伏脱冷所设置的计划时,表现出某种犹豫迟疑和矛盾的心情。3)第三次人生转变是高老头之死。高老头是一个出身“面条司务”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曾经是个百万富翁。他宠爱女儿,把所有的家私都分给了女儿,自己只留下一分年金。当他有钱时,女儿围着他撒娇;当他手中还有一点年金时,女儿经常来看望;当他耗尽了最后一点积蓄,也即将耗尽生命之际,女儿们却忙着争权夺势、寻欢作乐,再也不肯来看他一眼。在弥留之际,他忍着疼痛思念女儿,……她们需要钱,我可知道到哪儿去挣。”高老头出于对女儿的爱,把最后一点钱拿出来,给拉斯蒂涅买房子,让他和旦斐纳住在一起。也可能是拉斯蒂涅还没有完全丧失正义和同情心,可能是出于对高老头的感激,拉斯蒂涅为高老头送葬。他从高老头的死中,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全在于金钱,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获取金钱、立足上流社会的决心。总之,拉斯蒂涅通过三次人生转变,一步一步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虽然在邪恶的诱惑面前,他有过顾虑和羞愧,但他每次斗争的结果总是邪恶占了上风。他凭借自己的伶俐狡猾和冷静头脑,有选择地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教训”,终于走向了资产阶级野心家罪恶深渊。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答:一、《双城记》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一部杰出的作品,以18世纪法国革命前后的英法两国为背景,展现当时法国、英国复杂的社会关系,描绘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封建贵族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尖锐矛盾,真实地揭露了贵族阶级残酷迫害人民的丑恶罪行,描绘了人民群众为生存而进行防抗的革命斗争。二、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愤怒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在狄更斯的笔下,人道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马奈特医生、露茜、达奈、卡尔顿以及劳瑞先生和普若斯小姐身上,强调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对待敌对的阶级,它不仅能使敌对的阶级,敌对的人们互相谅解,而且可以改变被人们扭曲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再生,因为“爱总是比恨有力得多”。作者着力描写他们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反对革命者在他们身上进行复仇活动。1)人道主义的极尽代表人物——马奈特医生。马奈特医生属于第三等级的平民,由于职业的原因,他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践踏人格、草菅人命的暴行,因打抱不平而遭到了侯爵兄弟的迫害,被关进巴士底狱长达十八年之久。但当他看到女儿与埃弗瑞蒙德的侄子夏尔.达奈真心相爱时,他把自己十八年的苦难压抑在心中,化仇恨为爱,接受并认可了达奈,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的幸福。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达奈被捕入狱,马奈特医生不惜面对揭开旧日伤疤之痛,以昔日巴士底狱的受迫害的囚犯的经历,赢得了暴动群众的同情和支持,营救出了达奈。他的见义勇为、克制忍让、踏实务实都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2)第二个人道主义精神人物形象的代表是西德尼.卡尔顿。在狄更斯的笔下,作为律师助理的卡尔顿虽然才华出众,却默默无闻地躲在人后,成为别人成功的垫脚石。卡尔顿放荡不羁,同时又富有才智,看似漫不经心,却对“眼前发生的事实实际上了如指掌。”他小看自己,因此放任自己,又对自己的放任而感到绝望。他是感情深厚的人,他的内心是高尚而纯洁的。他时刻关心着医生家发生的事情,并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帮助。他用他的智慧在法庭上解救了达奈,利用自己貌似达奈的条件救出了达奈,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所爱的人的幸福,在他的身上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3)第三个人道主义的代表是德伐日太太。狄更斯出身于社会下层,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各种类型的下层社会妇女,德伐日太太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不同凡响的下层社会妇女形象。在革命开始的时候,她勇敢地站在最前列,成为圣安东尼区的妇女领袖。作者着重描述了她的“冷”和“阴险的黑眉毛”,连送信的修路人一见到她都浑身发抖。如果从狄更斯的阶级感情分析,德伐日太太作为一个受压迫的下层妇女,应该作为正面人物出现。而且在她实现复仇计划后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她作为一个受压迫的下层妇女,是被作者当作批判的反面形象来刻画的。狄更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对她寄予深切的同情,前一部分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智慧,才能和胆略。但作者出于对革命暴力的恐惧和反对,又对她的形象进行丑化,用了大量笔墨去描写她的凶狠、可怕、冷酷无情以及复仇不惜殃及无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