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_第1页
攀登者观后感_第2页
攀登者观后感_第3页
攀登者观后感_第4页
攀登者观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攀登者观后感攀登者观后感1

国庆节10月1日,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攀登着》,详细内容是这样:

刚起先队长方五州、松林、杰布等人组成的登山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可由于雪崩队长不幸身亡,松林也受了重伤,但方五州抓住了他,松林命保住了,但相机丢了。在后面,他们搭了一个人梯,从第2阶梯登上去,因为那雪太滑,他就光脚爬了上去,他的脚因此被冻伤,最终被切了半个脚掌。他们在凌晨4点多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山顶,但因没有相机没有拍下360度影像,他们就只好把国旗埋在这寒风刺骨的山顶。因为没有360度影像照片,西方不承认他们登顶了,由于西方不承认,中国这次登峰就不能算胜利,为了证明中国人可以登上珠穆朗玛峰,国家再一次组建了登山队,经过了一次次艰难的训练,他们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李国良为了爱护相机,自己掉入了冰裂缝。看到这里我被他深深的打动了。

这一次冲顶,中国人在其次阶梯搭梯搭了梯子,被国外称为“中国梯”,并且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真实高度为8848.13米。

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登上珠峰吗?为什么要重新测量珠峰的高度吗?缘由是在国外看中国都登不了自己的山,要划分给其他国家,但中国不甘心,建立了登山队登珠峰重新测量,是因为中国的山应当自己测量,而不是外国人口中的8400米,因此他们便重新测量了珠峰的高度。

看完攀登者我知道要先有目标才有希望,假如没有目标盲目前进是不会有希望的,并且他还证明白中国的山中国人是可以登上顶的。

攀登者观后感2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傲慢,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每每听到这首歌,都使我心情激荡,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时刻牢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现在的美妙生活。通过观看《攀登者》,在中国第一代登山队员精神火炬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峰峰顶,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飘扬。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初心。队员们跋山涉水,面对的是环境险恶、地势险要,面临的是生命安危,但是队员们没有畏惧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勇闯生命禁区,最终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之巅。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念。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领土主权捍卫之争,“登上去,让世界看到中国人”1975年,他们背负着前辈的重担,他们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他们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人内心愿志的征程。低温,风雪,缺氧,这些艰难险阻挡不住中国人,因为他们有着那一颗想要登上去的心。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心之所在,有幻想就有征程。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奋斗。当攀登者们伫立于世界之巅的时候,有力地诠释了“奋斗”的。《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年的品行,也应像天的刚毅奋进一般,奋勉图强,自我更新、坚持奋斗,永不止步。

通过《攀登者》我们看到了攀登精神,不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整个人生,都是不断攀登的过程,这个过程困难重重,每个阶段都要克服不同的困难,但是有青春的地方,就会有迷茫,这正是成长与强大的过程,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意志、努力奋斗,问题就会越来越少,精神在,希望就在,青春应当呈现出奋斗的姿态。

攀登者观后感3

冰心曾言:“胜利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却不曾看到在绽放之初,它曾经受暴风与血雨,洒满了奋斗的泪泉。”

如这花儿一般,当新中国成立伊始,当中国的五星红旗屹立于珠穆朗玛峰之巅时,胜利已向我们呈现出它丰盈又明艳的光辉,当然我们也须要看到这背后所经受的种种困苦,番番磨难。

胸有志向者怀锦绣,这部电影中一位位“攀登者”们,个个自信、心怀大志,渴望与山顶并肩,渴望为祖国争光,于是心中卷起万千浪涛,于是胸中跨过壮美的山河。有志向,仿佛若有光,于是困难中赐予力气,使之不至于气馁彷徨,即使身处险境却仍心存希望,最终在逆风的攀登中收获了自己的幻想,广袤的皑皑白雪中,祖国的壮美,幻想的来之不易,皆尽收眼底。

勇于前者得云梯。电影中的风雪大得惊人,咆哮着使人心颤,攀登者莫非不畏?非也。他们并非不畏,而只是有着更大的志气,而只是有着更强的意志,这犹如火种般的热血,在他们身上流淌着,书写着一份份不畏艰险,勇于前进的壮丽诗篇!不是没有失败过,不是没有苦痛过,而只是坚决那份炙热而真挚的志气,暗自振作,为下一次冲刺积蓄力气。最终,奋勇前进有了最本质的收获,是国旗漂浮的欣喜若狂,是多年志向终得实现的泪流满面。无疑,都是奋进这架云梯所传达的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

生活亦是如此,人生长途,难免遇到各种心酸困苦,但又有什么能比那88444.43米的山峰更高哪?但又有什么是真正用踏在泥土上的脚步难以丈量的哪?或许,我们只是须要一颗更加坚毅的心,只是须要更添一份志气从头再来,勇于奋起前进的志气而已,如此去行,信任吧!胜利的花儿也终将向我们绽放。

攀登者观后感4

上周末,观看了当红影星吴京主演的电影大片《攀登者》,剧中从现1960年的中国国情,1960年,国际登山界对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还是尼泊尔产生了争议,并称:“中国没有登上过珠峰,凭什么说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于是,中国为了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组建了一支登山队。在登山过程中,不幸遇到了雪崩,为方五洲(吴京饰)了挽救其中一位登山队员,丢失了摄影机,虽然最终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却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不被世界所承认。时隔1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穆朗玛峰进发,经验了重重困难,最终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并测出最精确的高度8848。13米!

登山队员们在攀登珠穆朗玛峰进程中,不断遭受各种难以预料的危急时刻,多次命悬一线。在种种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选择团结一心,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展露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不到长城非英雄,登顶珠峰真英雄”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前行,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一步一步的向前,惊人的志气、才智和毅力,在极其寒冷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胜利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他们用忠贞的爱国主义情怀书写了中国辉煌。

登山队员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华儿女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一代一代的继承和传承下去。

攀登者观后感5

十一国庆第一天,期盼已久的电影攀登者如愿看完了,出了影院感觉自己迟迟还在电影当中,场面的震撼,人性的光辉,细腻的情感都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应当用了不少纸巾,泪点低的孩子。“为国登顶,寸土不让”这样的激烈人心又坚决不移的信念着实让中国激昂!

本故事依据真实历史事务改编,60年头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中国政府以国家吩咐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这是挑战人类极限。在他们眼中他们已经不在是为自己而活,他们身上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的荣辱,依旧特别喜爱吴京的表演,用生命在演绎,里面的年轻演员都专心的诠释自己的角色。这也是这个影片吸引大家的缘由。这部影片带给我两个最深刻的词是:爱与志气。是方五洲对攀登的爱,是方五洲与徐缨恋人与共同克服困难的爱,是李国梁对祖国的爱!是敢于再次攀登珠峰的志气,是徐缨用科学对抗反对的志气,是敢于牺牲自我的志气。对祖国纯净的爱与为祖国牺牲自我的志气,无一不让人感动,我们将保持这个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与祖国一起走向将来。

人生,是一场登峰,你不知道前方会发生什么不行预知的事情,你只有接受他,然后去面对自己去战胜他,相对于他们的那个生与死的决战,我们又是如此多渺小,渺小到有时候会因为微小的事情而气馁,还会选择躲避与放弃,看到攀登者,感觉看到了希望,一种强大的力气在推动着整个国家,而我们身为光荣的一份子,我和我的祖国同在。

攀登者观后感6

周六,爸爸带我去看了一部电影叫《攀登者》。

它主要说了:在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可是,队长方五州因为救人,却把相机弄丢了。这时西方国家就说:“没有照片,怎么能证明你们登上了珠峰呢?”这让我们被讪笑了15年。最终在1975年,国家重组建了一支登山队,向珠峰发起了冲锋!

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是:一名队员在登上珠峰北坡6800米高处时被瓶子砸中了脑袋,滚下了山。因为他们身上都绑着绳子,一个人往下滑,全部人都受牵连,往下滑。一名队员眼疾手快用冰锹扣住了冰面,才使登山队没有全军覆没!但一名队员被挂在悬崖边,而相机在他手里。队长要去救他,却被他拒绝了,他坚决地说:“不要为了救我,而又一次登峰失败!快把相机拿走!”说完就把绳子割断,掉下了悬崖。还有一个地方就是:登山队第一次登珠峰时遇上了雪崩。他们立马往回撤,但人怎么跑的过雪崩呢?不久,他们就被追上了,虽然他们躲在岩石后面,也躲不过雪崩。其中副队长就被吹跑了!队长方五州为了救他,却把相机弄丢了,就连自己差点也被雪崩吹走了!

看完这就电影,我对登山队队员非常钦佩。他们为了国家而不惜自己的生命,这值得我们学习!

攀登者观后感7

一大波登山运动员聚集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本营,为着同一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登上珠穆朗玛峰。

这是因为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疆,划界谈判时,中方提议将边疆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却主见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这个我们怎么可以答应。尼方认为中国人没登上过珠峰,所以珠峰与中国无关。

中国人怎可忍受这般挑衅,为了国家主权,在1960年,国家组织200多人集结珠峰北坡大本营,只为冲上峰顶,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迎风飘扬,证明珠峰的一半是属于中国的。最终三位勇士胜利登上珠峰,本以为各国最终可以承认这个事实,惋惜,我们登顶时并未留下影像资料,这给别人留下了怀疑的把柄。

所以1975年,一波新的登山队再次为了这个目标聚集在一起。这一次,多了些年轻力气,李国梁、杨光等,还有为登山队保驾护航的以何缨为首的气象队。他们登山队面对的是狂风,路滑,陡峭,低温的恶劣环境。每次狂风都会给登山队的前行带来巨大风险!屏幕前的'我随着他们时而兴奋时而担忧难受。正值我为李国梁到达其次台阶时欢呼雀跃时,他们竟因为意外滑下其次台阶,导致李国梁即将坠入悬崖,为了爱护相机,他为此牺牲自己。看的我心如刀割。可是哀痛并未停止,随后何缨为了保证登顶的顺当进行,拖着肺水肿的身子爬到风口联络方五洲,只为他可以平安登顶,可以重新测量山的高度。

在登上路上,还有数不清的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可是他们死的光荣,英勇为国。看了整部影片,只想说身为一名中国人,倍感傲慢。

攀登者观后感8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来都不缺英雄。

——题记

昨天,经老师举荐后,我点开了这部电影——《攀登者》,看完后,我感受很深。

《攀登者》讲解并描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却因突发意外,致使相机丢失,未能留下登顶证据,这一次登山未获得国际认可。

13年之后,中国攀登队再次集合,第一代攀登者的故事激励着其次代。在经验了多数次危机与重重困难后,中国队终是再次登上了珠峰之巅,将红旗插在了珠峰之上,洗刷了中国攀登者们近15年的质疑与屈辱。

“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这是第一代攀登者队长牺牲前,挣扎着吐出的最终一句话语。

“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这是全部攀登队员誓下的诺言,只要不倒下,就坚持到最终一刻。

数次攀登珠峰,克服的是自然极限,刺眼的是不朽精神,闪光的是无畏信念,牢记的是爱国热血。无论风暴,雪崩,冻伤,亦或是截肢,殉难,牺牲。永不放弃,勇往直前。这些可敬可佩的付出和迎难而上、不畏险阻,凝合在一起的,是不灭的民族精神。

当我看到张泽扮演的曲松林,像孩子般扑在方五洲怀里,放声大哭时,我的鼻头也是酸的,无论身处何方,看到这一幕,都难免回心酸,眼泪是用情至深的证明。

其实,我们都是攀登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都要面对风雨,碰过绝壁后,找到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东西,伴随着爱与使命,责任与志气,一步一步走下去。而我们看这些电影,不单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英雄,更是要从他们身上吸取力气,获得前进的动力。

英雄不老,品质长存。

攀登者观后感9

月底了,跟老公吵着闹着要去看电影吃牛蛙。老公无奈,唯有满意。自家车开去修玻璃了,便开车爸爸的车来到了临港,最终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攀登者》。

电影的宣扬由来已久,始终特别期盼。其一,参考这两年的电影,吴京出品,必属精品;其二,是对攀登珠峰的新奇。曾教过课文《攀登珠穆朗玛峰》,攀登者们在其次台阶,克服重重险阻,最终在队长搭建人梯后,最终登顶胜利。文字难免有些遥远,新奇便始终留存。

电影看完后才发觉课文描述为1960年攀登珠峰的经验,电影讲解并描述的则是1975年的其次次攀登经验。电影中,对于第一次登顶的简洁交代,让课文得到了印证。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如同20xx年,亲自站在兵马俑坑前是的感觉如出一辙:面上安静,内心却波涛汹涌,最终亲身看了历史,走近了历史,味道无以言表,激烈暗藏胸中。

《攀登者》本身题材新奇,但是剧情剪辑上,情感铺垫太多冗长,套路太多,缺少新意,虽也有点点感动,却远没有观看《流浪地球》时的激荡澎湃。胡歌与井柏然塑造人物也同样不自然,强推到观众面前,感动自然也就微薄了。但最终一幕看到1975年中国给出珠峰新高度8848、13米时,赞美、感动、傲慢之情油然而生!

即使电影不够出彩,但仍是要感谢,对于攀登珠峰如此题材,真正是第一次。最终,补上一句:我支持每一个专心做电影的人物,感谢他们的专心!

攀登者观后感10

今日,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电影《攀登者》。

这部电影讲了中国登山队勇攀珠峰的故事。主角方五洲和杰布、曲松林在1960年登上了珠峰,却因未能用摄影机拍下360度影像,始终不被认可。

所以在1975的时候,重新组建了登山队。但第一个窗口期提前结束,导致大风口风力加大。幸好方五洲想到法子,用绳子拴上石头,才安然无恙,但方五洲却受了伤。

其次次上珠峰,也出了意外。来了一阵强风,松林建议赶快在风暴来临前上山,五洲建议稳扎稳打,因为松林是副总指挥,所以实行了他的建议。但是雪崩了,然后李国梁带领的突击队没能登顶,他还牺牲了。

最终气象组徐樱发觉了短暂的窗口期,但因突击队有危急,为了告知突击队员,她牺牲了。最终,方五洲领着突击队登上了珠峰。

在电影里,我最感动的杨光和李国梁。

杨光在第一次登山时不幸犯了病,他的右腿截了肢,但他说“我还能跳上去。”就为了上去,和爸爸说一说别懊悔。他装上了假肢,在大雪飘舞的花絮里,攀上了珠峰。

李国梁在其次次登峰时,作为队长在第一个人滑落时,本能地帮忙,但不幸被东西打中,滑了下去。在滑落的过程中还不停地用工具缓冲。到了最终,他顶着一头血,却把摄像机给了其他人,亲自割断了绳子,留给队友生的希望。

这部影片告知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攀登者观后感11

今日是10月1日,为了庆祝祖国七十岁生日,我和爸爸去电影院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时,因为没有拍下顶峰的照片,所以,苏联人怀疑我们没有登上顶峰;为了证明中国登山队能登上珠峰,国家组织其次支登山队伍,他们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最终把中国的国旗插在了珠穆朗玛峰峰顶上。

大家可能觉得登上珠穆朗玛峰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这种事情在电视上见多了。可是你们知道他们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吗?

登上顶峰须要四个阶段:北坳,大风口,冰裂缝,其次台阶。到达北坳时,才是真正的起先,天气寒冷,风向不定,突击队队长常五洲就是在北坳为了救战友而弄伤了胳膊。当到大风口时,突击队遇上了十级大台风,当时,巨大的岩石都能被刮跑,而突击队员们就是这样随时能被刮跑的状况下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到了冰裂缝,地上的冰裂缝全部被雪覆盖,只要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悬崖,直到冻死。挺过了三个阶段,就迎来了最大的困难:其次台阶。其次台阶最大角度为70度,假如遇上台风或雪崩,就会被刮跑,或者被雪沉没,那时候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突击队队长就是在那里牺牲的。

我很佩服攀登者的志气,他们不畏寒冷,不畏困阻,遇到了台风和雪崩,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一一战胜了困难,因为他们背负着祖国对他们的期望,因为他们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攀登者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攀登者观后感12

漫漫人生长路,恰似攀登一座高山,我们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多数个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折服那座珠穆朗玛峰,我们要直面困难,从中吸取阅历,勇往直前。

在《攀登者》里,主子公为了证明中国,而勇闯珠峰。他一次一次被困难击倒,又一次一次地站起身来。雪崩、狂风、队长的牺牲、越过其次级阶梯,困难告知他:要对任何事尽责任、有担当,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明白了,团结的力气最强大,世界上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困难和挫折往往会变成我们成长与前进的动力,假如我们正视困难,就会从中得到自己原本没有的东西,我们会吸取失败的阅历,然后再一次挑战它,最终战胜它。攀登者们先后三次挑战珠峰,仅仅只有一次胜利登顶,他们被一次次击败,但又一次次地去尝试,所以困难也是人生的“课堂”,它教育我们要坚持不懈。

当困难与挫折驾临 ,假如我们都以“与我何干”的想法去对待它,那我们恒久都不行能战胜这个困难,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电影中,老队员因当年主子公为了救自己而丢下摄影机,导致未能取证,最终没能为祖国效力而耿耿于怀。他恨主子公,也恨自己。多年后,担当登山总指挥的他为了完成自己当年的心愿,刚愎自用,不惜让新队员们去冒险,当队员们遇难后,他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最终明白了为自己队员的生命负责比其他的更重要。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躲避现实,躲避困难,因为困难也是人生的“课堂”,它教育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躲避、放弃,这只能让我们在逆境的深渊中越陷越深,只有我们直面困难,感悟从中获得的阅历,最终用于实践,才能帮助我们战胜人生当中更多的困难,所以困难也是“课堂”。

攀登者观后感13

近几天在电视上观看了19年国庆献礼片《攀登者》,颇受感动。

电影《攀登者》讲解并描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其次代攀登者们再次动身,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极度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沉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最终登顶了,最终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最终”来之不易。看到预报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傲慢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骄傲。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志气、才智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建了奇迹,他们在极其寒冷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胜利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很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当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峻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接着传承下去,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攀登者观后感14

今日提前观看了电影《攀登者》,坦白说它带给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点点。这是一部献礼片,对此类影片好像总有种模式化的印象,即“意义”是大于“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调动起了你全部的心情:惊慌、懵懂、心疼、难受、释怀、激昂……再联想到真实的时代事务,场灯亮起时,你还在那个故事里。

对于珠峰,作为一般人其实是生疏的,它的概念大约存在于地理课本和风光纪录片,登山,那就更遥远了。从普及学问意义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1960和1975两年的登山,前因后果明白。前一次未能留存影像的缺憾,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