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职称论文格式*文职称论文对格式要求往往比拟严格,对于常常只注重论文内容不注意形式的作者们来说,发表论文的格式要求直接影响编辑的审稿印象和成功通过与否,显得格外的重要。 职称论文的格式要求会根据不同的期刊会有所不同,但是绝大局部都是一样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论文发表的根本格式,就算期刊编辑有再复杂严格的格式要求,也能轻松搞定,让论文投递更加有把握。〔职称论文格式*文由**论文网.shlunwen.提供〕1、职称论文的标准格式为: 文章标题
作者**
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邮政编码〕
[摘
要]〔以摘录或缩编方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50~300字[关键词]〔选用可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正
文
参考文献:[1][2][3]……
作者简介与作者联系方式2、针对以上格式组成还须注意的是:一、标题 职称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1〕.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围和深度。〔2〕.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符合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参加医学论文发表相关栏目文章。〔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例如:如何快速发表论文。 二、正文 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2000--8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可对该单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防止用中文表示。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1.3,…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2,1.1.3,…排序;引言不排序。三、参考文献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有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集〔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未说明文章〔Z〕 参考文献如为专著,工程包括:作者**.
书名.
版本.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期刊,工程包括:作者**.
版本.
年.
月.
卷(期)~年.
月.
卷(期).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电子文献,工程包括:作者**.
电子文献题名.
文献出处或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四、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出生年月性别毕业院校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作者联系方式,包括:地址,,,〔含手机〕等。3、职称论文发表渠道 将论文直投杂志社是作者的首选途径。但由于发表档期安排、论文需要修改和编辑部稿件堆积如山的现状,作者要想成功及时发表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发表平台。国内比拟可靠的发表渠道有: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ang〕: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合作期刊有300多家; 中国学术论文网〔59168〕:资深论文发表和论文写作效劳。尤其擅长高端期刊发表。 中国论文辅导网〔lunwenfudao〕:提供论文选题、写作、发表一条龙效劳。博硕论文和职称论文写作经历丰富。 新华医学网:医学资讯门户。提供医学和护理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效劳。信誉佳。4、职称论文格式*例〔发表后作品〕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建立的研究 内容提要: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至今已10年,西部地区在地区经济开展、农村小康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效劳开展依然滞后,突出表达在公共效劳体系城乡差距大、地区差距大两方面。本文在说明农村公共效劳的概念与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建立的研究意义的根底上,就西部地区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现状,与东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局部指标进展比照分析;并针对目前西部地区农民在享受根底性公共效劳上与其他地区相比拟存在的现实不平等性,提出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建立的对策。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中图: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13-0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我国农村社会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社会过渡。但与此同时,农村公共效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适应农村社会矛盾变化,为农民提供根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效劳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开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西部农村人口比重大,经济开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局部的贫困人口。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至今已10年,西部地区在地区经济开展、农村小康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效劳开展依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公共效劳根底设施建立,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及农村之间公共效劳不均等现象比拟突出。一、研究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一)对于农村公共效劳的概念提出与界定研究公共效劳理论是从提供公共物品提出的,公共物品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在1773年提出的,后由萨谬尔森1954年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出公共物品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1965年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又提出了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用资源型和只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两类准公共物品的概念[1]。国内学者对农村公共效劳体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学者根据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特征描述,对农村公共产品作了定义,认为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村私人产品而言,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财政部农业司(2004)的?公共财政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研究报告也认同这个界定。我国学者、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2004年在?关于“公共效劳〞的边界?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生产弱竞争性和消费弱选择性的私人产品属于公共效劳规制和监管的物品[2]。这些研究为研究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建立和界定各种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奠定了理论根底。综上所述,在我国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公共效劳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效劳,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立,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效劳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3]。农村公共效劳是农村地区为满足农业、农村开展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效劳。我国农村公共效劳体系的内容包括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农村保障性公共效劳、农村信息性公共效劳、农村生产性公共效劳等。(二)研究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建立的意义中国经济社会开展的根本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应对资源环境对经济开展的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惠及全国13亿人的根本公共效劳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效劳均衡开展,以应对全社会根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挑战。作为惠及我国最广阔人口的农村公共效劳水平的上下,是衡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开展和城乡协调开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经济开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现状的研究已经很多,对于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现状,学术界已到达共识:农村公共产品供应总量缺乏、构造失衡、质量低下、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异大。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可以缓解我国公共效劳体系建立中的矛盾:第一,城乡根本公共效劳差距过大形成城乡开展不协调,城乡二元化更加严重。第二,兴旺与欠兴旺地区间根本公共效劳差距过大形成区域开展不协调。第三,市民与农民之间根本公共效劳差距过大,增加了各类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三)研究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建立的意义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在各省、自治区的进程有所不同,改革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农村公共产品供应制度的制度环境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从整个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研究农村公共效劳体系,难以准确地认识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变迁的路径以及制度缺陷,提出与地区实际制度环境相适应的对策。而针对*一地区的农村公共效劳体系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为地方的制度改革提供参考。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由于大多地处边疆,经济落后,从地形地貌而言,许多地区农、牧旗县相毗邻,地区居民人口相对较稀少,物质文化生活较贫乏,根底设施落后。西部地区经济开展落后以及农村现有公共产品的供应体制存在的问题,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又制约了欠兴旺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研究欠兴旺的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建立的出发点就是掌握社会开展过程的不平衡规律,推动我国欠兴旺的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的平衡开展,实现农村整体进步。加快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建立,关系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开展;关系着实现现代化的大局;关系着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西部欠兴旺的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开展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表达在:第一,完善的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可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会降低包括生产本钱、运输本钱、销售本钱、风险本钱和决策本钱在内的农村私人活动的总本钱,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第二,完善的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可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如兴旺的设施可以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系数;市场信息系统会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减轻受纯粹市场力量作用而引起的波动性第三,完善的农村公共效劳体系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体系会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化的开展,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分工的开展,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二、西部地区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的现状当前我国公共效劳存在的城乡开展差距、地区开展差距集中表达在享受根底性公共效劳的不平等上。以下将针对西部地区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现状,与东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进展比照分析,以表达西部地区农民在享受根底性公共效劳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的现实不平等性。(一)交通根底设施状况交通是连接村与村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纽带,是农村开展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当前西部地区农村根底设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上。通过表1可见,西部地区村镇交通便利性与全国其他地区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尤其是二级以上公路通过乡镇的比率,与全国平均指标相差16.2%,与东部地区相差36%;村内有路灯的比率与全国相差17.8%,与东部地区相差40.5%。同时,农村公路的规划设计滞后,没有统一规*的技术标准,缺乏建前、建中、建后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所以局部农村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行车难、通达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后期养护资金缺乏,道路质量越来越差。(二)电力、通讯根底设施状况目前西部地区农村电网相对简陋,已经实现电网改造的乡镇比率与全国平均指标相差14.7%,与中东部地区相差甚远(如表2所示)。同时,还存在着供电不正常,经常停电现象,电压不稳定,照明时亮时暗,甚至个别山区农村还没有实现通电,仍然使用传统的煤油灯照明;而有些乡镇虽然通电,但农户用不起电,电灯成为装饰品,却仍然使用煤油灯照明。在表2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的通讯根底设施建立与全国差距较小。但就我国农村通讯根底设施建立整体水平而言,农村电脑、有线电视安装率普遍偏低,绝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农业生产信息获取困难,获取渠道不畅仍然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三)文化教育根底设施状况截至2006年末,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为: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40%,初中文化程度占40%,高中文化程度占8%,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仅占1%。文盲分为根底性文盲和功能性文盲两类。根底性文盲是指那些不能读写和理解有关日常生活事实的简单文章的人。目前在西部农村,尤其是贫困乡村,仍然存在大量的根底性文盲。而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开展,农村存在着更大量的是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文盲是以职业开展为导向的,缺乏与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须的读、写、算等能力,强调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能力的欠缺(包括文化程度低下的非根底性文盲)。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造成的两种后果是:一方面根底性文盲比例较高,学习新型农业科技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程度整体偏低,造成功能性文盲大量出现。同时,西部地区从托幼、小学、中学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根底设施建立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指标相比,差距仍然存在(如表3所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根底设施落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表达在:一方面,使得根底性扫盲与功能性扫盲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另一方面,导致农村传统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地下六合彩、赌博、吸毒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文化建立水平低下的表现。通过表3还可以看出,在西部的农村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建立为4.8%,仅到达全国平均水平的44.9%,而兴旺的东部地区体育健身场所建立几乎是西部农村的4倍;与此类似,东部与西部农村有公园的乡镇比率为23.3∶6.6。这组数据说明西部地区农村健身、娱乐场所根底设施建立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文体娱乐设施建立水平缺乏将直接导致农民生活质量整体水平低下。(四)环境卫生根底设施状况对于广阔的西部农村而言,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沼气池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和厕所改建问题是困扰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建立的瓶颈。在饮水方面,到2007年底全国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平安人口3亿以上。但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统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40%,仅有14%的村庄有供水设施,而且用水器具质量和效率低,处理设施简陋,约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平安,其中1.9亿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农村现有的浅水井和水窖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较为突出[4]。而且,在农村无论是农田灌溉用水,还是人畜饮用水,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2010年云贵干旱少雨给农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就是最好的例证。西部地区在实施集中供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沼气池建立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小;而在垃圾集中处理、饮用水集中净化、厕所改造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东部地区差距非常明显,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是西部农村根底设施建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图1所示)。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整理。(五)卫生医疗、社会福利机构根底设施状况就全国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民有病缺钱不敢医治的现象大量存在。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在中西部遥远地区,孕妇和产妇的死亡率是沿海地区的3.6倍,婴儿的死亡率是沿海兴旺地区的4倍,有40%的死者是因为看不起病而死亡的,大批农民缺乏最根本的医疗条件[5]。通过表4可见,西部农村有敬老院乡镇的比例,在村附近(5公里以内)有医院或卫生院的比例,与其他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农村有敬老院乡镇的比例,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7.1%,与东部地区相差32.3%。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农民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根底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三、构建西部地区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的对策(一)发挥政府在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建立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现代社会中以非营利为目的的行政组织,是以强制性方式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在于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6]。农村公共效劳体系构建的目的是提供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和效劳。它一经生产出来就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农村公共效劳首先要由政府来提供。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须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效劳的职责和重点,把开展农村公共效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快从经济建立型政府向公共效劳型政府的转化,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建立中的主导作用。(二)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的力度想要加快开展农村社会事业,缩小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规*的转移支付制度,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效劳。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开展阶段,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设施和效劳体系建立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根底性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建立是当务之急。(三)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公共产品供应主体多元化政府并不是农村公共效劳的唯一主体,财政也不是公共产品供应的唯一渠道。为了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公共效劳的投资,需要通过发挥财政支持的导向功能,建立投资的鼓励机制,在公共效劳体系建立中引进市场机制,拓宽社会资源多元化参与的途径,充分利用非政府资金为农村生产提供更多的混合型公共效劳。西部地区要改革农村公共效劳的生产与供应方式,破除行政性安排和垄断经营,改变公共效劳体系的设置方式,必须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复合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效劳效率,必须做到:一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构造,强化农村根底性投入,为民间投资主体增加对农村公共投资提供示*作用;二要政府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以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农村。三要改变财政投入方式,减少政府直接办工程,加大民间办工程的补助。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内资和外资,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新机制。(四)发挥农民在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建立中的主体作用公共效劳体系建立同样需要发挥农民个人的主体作用。如果只关注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而不注意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以奖代补、工程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承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或公共效劳投工投劳。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投入落到实处,又可以解决农村筹资筹劳规模小的瓶颈问题。同时,要重视对农民的社会培训教育,进展根底性与功能性扫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建立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进展小规模的根底设施建立。(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应体系城市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应制度,公共产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农村公共产品。而农村很大程度上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公共产品供应制度,公共产品数量短缺、质量不高是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体制的根本特点。联合国?2005年中国人类开展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的人类开展指数为0.51,而农村仅为0.67;因此,必须从体制方面探究我国农村根本公共效劳短缺的成因,并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公共效劳体系建立,为农民提供根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效劳,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开展。(六)根底性公共效劳建立的具体措施只有坚持以农村根底设施建立为重点,加大对农村根底设施的改造力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切实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根底设施,才能突破农村低水平经济循环的瓶颈。因此必须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农村根底性公共效劳体系。具体措施如下:一是继续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建立高质量的乡村公路,形成便利的农村交通网络。对已建成的乡村道路进展改造,实现乡到村、村到村、村到户、村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