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马说》教学设计12篇(马说教学设计详案)
下面是分享的《马说》教学设计12篇(马说教学设计详案),供大家参考。
《马说》教学设计1
课文分析:《马说》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屏幕显示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朗读教学
初读课文,正音上口: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四)课文分析: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2)解决重点字词(屏幕显示)。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5)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
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3)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②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③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归纳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现象(屏幕显示)
(五)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六)品味意境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扩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了本篇课文,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教学设计2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训练点
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注意节奏。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背诵课文。学会推销自己,展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二、朗读时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懂情感)
1、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2、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翻译,课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完成后,教师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检测。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四、链接写作背景,思读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明确学生组内讨论课堂展示分享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五、古为今用
质疑:“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请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选择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七、板书设计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马说》教学设计3
学习要点: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
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zhǐ)骈死于(pián)槽枥(cáo)(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ù)(dàn)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sì)其真无马邪(yé)
2、反复诵读课文。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检查导入:
1、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背景: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
1、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执策而临之:面对
尽其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
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5、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1、提问背诵课文。
2、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二、学习研讨:
三、1、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3)、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2、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1)、示例:不以千里称也。
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2)、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②是马也,虽有……。
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④其真不知马也。
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三、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学习以事喻理的写法。
训练片段: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①,而刖其左足②。及厉王薨③,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④。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⑤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⑥之以石,贞士⑦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⑧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诳:欺骗。②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③薨:周代诸侯死叫薨。④泣:这里指眼泪。⑤奚:为什么。⑥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⑦贞士:坚贞之士。⑧理:治理,对璞进行整治。
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明确:《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2、《马说》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四、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dàn)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zhǐ辱于(祇)槽lì(枥)其真无马yé(邪)
2、解释加点词语:(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而:①而伯乐不常有:可是
②执策而临之:鞭子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连词
以:①不以千里称也:因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疑问
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猜测
尽:①尽粟一石:吃完食:①食不饱:吃
②不能尽其材:竭尽②食马者:通“饲”,喂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它鸣叫不懂得它的意思。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明确:食通饲,喂;见通现,表现;材通才,才能;邪能耶,表疑问
6、请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马”的成语(四个)和诗句(至少两句)。
明确:成语:一马当先千军万马老马识途马不停蹄走马观花马到成功
诗句: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7、阅读《马说》,完成文后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亦可用现代汉语回答: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2)、《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请你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明确:可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可以用问号,即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马说》教学设计4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pian)死于槽枥(caoli)之间才美不外见(xian)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说
韩愈
千里马人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马说》教学设计5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三、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骈(p?an)一石(da)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鞭子代词代词sì动词通饲喂
策其之助词食
作动词鞭打语气词动词shí名词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男女生比赛朗读
(3)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六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神雕侠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马说》教学设计6
后面为你推荐更多《马说》教学设计!</P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ǐ)骈(pián)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⑴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⑵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⑹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⑵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⑷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⑸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⑹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鞭子,名词作动词鞭打;
其:代词
之:代词、助词、语气词动词
食sì:动词通饲喂;shí名词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七、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
3、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马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翻译课文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这)马也美不外见(表现,表露)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策(马鞭)而临之其(难道)真无马邪(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附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六、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⑴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⑴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⑴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⑵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⑶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⑵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⑴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⑸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⑴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
⑵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⑴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⑵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马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
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
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
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学设计9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
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关键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
2、关于文体
3、关于背景
4、关于伯乐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课堂练习
做课后第二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第二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关人才的警句。
二、新课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四、总结
五、学生分段背诵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三。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三、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命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主旨:其真不知马也。全文感情:(感慨悲歌)无限痛惜──愤怒谴责──辛辣嘲讽
《马说》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马说》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
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朗读。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翻译课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学生研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服务部门员工绩效考核方案
-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道德与法治试题
- 工程分项承包协议书(2篇)
- 小区拆除油面合同(2篇)
- 县城滨水旅游开发方案
- IT技术许可协议
- 公共卫生调查受试者应急预案
- 厦门-PEP-2024年小学6年级英语第5单元寒假试卷
- 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评估制度
- 城市基础设施专项经费审计方案
- 淮剧专题讲座
- 《中国字中国人》
- GMP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中药材洗、润、切制SOP
- 贵州茅台酒全国经销商信息汇总
- 儿科学教学课件:儿童股骨干骨折
- 喹啉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GB/T 24511-2017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钢板和钢带
- GB 30255-2019室内照明用LED产品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GB 18613-2020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深度解读强基计划-被强基计划课件
- Banach空间及其相关定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