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汉朝的疆域第五章汉朝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206年—220年)第一节
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一、“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确立(
一)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产生1、汉初的政治形势2、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思想“无为而治”:政治上约法省禁,以德化民。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二)“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思想的确立1、“德主刑辅”三个理论支柱(1)天人感应说(2)人性说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3)犯罪的根源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人(今河北枣强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法律思想:主张以“三纲五常作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主张德主刑辅。提倡“春秋决狱”。2、《九章律》3、《傍章》18篇(二)西汉中期的立法活动《越宫律》27篇《朝律》6篇(三)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东汉光武帝刘秀“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故《魏书》卷111《刑罚志》称:“后汉二百年间,律章无大增减。
三、法律形式(书P51)(一)律(二)令(三)科(四)比第二节
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一、刑事法律
(书P51)(一)刑罚原则1、矜老恤幼原则汉惠帝诏:“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景帝诏:“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鞠系”即监禁,“颂系”即免戴戒具。此令就是在监禁期间,对老幼、孕妇、盲人、侏儒等幼弱者给予免戴戒具的宽宥。宣帝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光武帝诏:“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妇女从坐者,自非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老幼和连坐妇女,除大逆不道、诏书指明追捕之罪外,一概不得拘捕监禁。从这几个令中可以看出,老幼犯罪可以减轻或免除刑罚,这正是把儒家矜老恤幼的道德原则法律化了。2、亲亲得相首匿(亲亲相隐书P66)直系三代血亲及夫妻之间,相互隐匿罪行,不予告发和作证,法律不加制裁或减轻处罚。3、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原则4、先自告除其罪(书P66)(二)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1)改革的背景原因:背景:缇萦上书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改革的内容:(书P66)(3)改革的意义:①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中国古代刑罚由野蛮向文明转变。③规范了劳役刑和笞刑,为后世确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制五刑体系奠定了基础,是奴隶制五刑向封建五刑的过渡。(三)刑罚的种类(书P64)(四)主要罪名(书P69)1、危害政权罪(1)首匿罪(2)通行饮食罪(3)见知故纵罪2、侵害皇权和危害皇帝人身安全罪(1)不敬、大不敬罪(2)欺谩、诋欺、诬罔罪(3)左道3、危害中央集权罪(1)左官罪(2)漏泄省中语(3)王侯逾制罪4、官吏职务犯罪(书P71)(1)贪污罪(2)选举不实罪5、思想言论罪(书P71)(1)非所宜言罪(2)腹诽罪第三,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2)限制第一,身份限制。商人不得为吏;赘婿不得为吏;犯罪官吏不能为吏。禁止犯罪官吏为吏,汉代称“禁锢”。第三,籍贯限制。2、选举(1)察举:察举即察廉举荐,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方式。其一孝廉。即孝子廉吏。其二茂材。(2)辟除其一公府辟除。其二州郡辟除。(3)功次这是指官吏凭自己的积功与资历获得升迁的一种途径。3、考试(1)以贤良方正为对象的天子策试(2)以孝廉为对象的公府之试4、试守5、考核6、奖惩(三)监察制度1、监察组织(1)以御史大夫为主的专门监察御史中丞是主要履行者,职能:掌管殿中图籍秘书;监察诸州监察官;纠察举劾百官。(2)以丞相司直为主的中央行政监察监察对象: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封侯;州牧郡守;墨绶之官。(3)以督邮为主的地方监察督邮也称督吏。职责:一是督送邮书。二是在郡守的领导下向诸县监察,对象为各县令、长吏者。(4)以司隶校尉为主体的特殊监察监察对象:三公、皇族外戚、近侍臣官、京师百官、两千石官吏。(5)以大夫、议郎为主的言论监察职责:其一顾问参谋,策划谋略。其二面陈主失,匡正朝政。其三针砭时弊,评论得失。2、监察法规(书P55)(1)简评汉刺史六条:首先,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监察对象明确界定为地方豪强与二千石官长吏,尤其重后者。其次,内容清楚,概括准确。再次,条款分明,操作性强。六条之法,每条均有监察对象及监察行为,禁止对象清楚,一事一条标以数目,符合法律依据的操作功能。在明确监察对象与行为的同时,为防止超越职权,对奉诏行驶监察权的刺史也作了一定的限制“非条所问,即不省”意即超出条例的监察,不予案验。(2)监察法特点第一,多系统的监察组织组成严密的监察网络。第二,监察立法步入新阶段二、民事法律内容(书P57—61)
(一)民事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1、民事权利主体2、民事行为能力(二)所有权(三)债与契约(书P58)(四)婚姻、家庭与继承(书P59)1、婚姻制度2、家庭制度四、经济法律(看书)五、汉律的特点(一)立法方面1、“德主刑辅”的原则2、礼仪法典化2、纲常名教渗入法律(1)上清(2)相隐(3)恤刑(二)司法方面1、春秋决狱2、秋冬行刑3、录囚第三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
(一)中央司法机关(二)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审判制度(书P73)
(一)案件的起诉(二)拘捕与审理(三)判决与乞鞫(四)录囚(书P74)(五)秋冬行刑在传统的阴阳思想中,由于阴具有,静、重、柔、冷、暗,阳具有,动、轻、刚、热、明的属性,而者交合生成万物。二者消长形成四季,所以自然宇宙,万事万物无不以时令体现其属性,观照其本质。下面看董仲舒的论述: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喜气取诸春,乐气取诸夏,怒气取诸秋,哀气取诸冬,四气之心也。四肢之名各有所处,如四时;寒暑不可移,若肢体;肢体移易其处,谓之壬人;寒暑移易其处,谓之败岁;喜怒移易其处,谓之乱世。明主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秋气清者,天之所以严以成之,夏气温者,天之所以乐而养之,冬气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春主生,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生溉其乐以养,死溉其哀以藏,为人子者也。故四时之比,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阴始于秋,阳始于春。——《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六)春秋决狱案例1“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仲舒)议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也,不当坐。(06年的司法考试题)案例2哀帝即位之初,博士申咸劾奏丞相薛宣不孝,不应该再在朝廷列位,薛宣之子薛况闻知,便收买食客杨明,授受创伤申咸面目,使之退出朝廷。当时司隶校尉缺员,薛况担心申咸就任后举奏薛宣,就让杨明在宫门外砍伤申咸。春秋决狱体现了儒家伦理法制的司法准则:第一,原心定罪。(书P75)第二,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表现为亲亲容隐,“亲亲得相首匿”;为尊者讳,涉及的方面较广,包括公族在内。第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焉”司法考试题:1、“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张“论心定罪”,认为丙“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关于此案的下列哪种评论是错误的?(06年司法考试题)A.“论心定罪”,是儒家思想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运用B.以《春秋》经义决狱的主张是旨在建立一种司法原则C.“论心定罪”,仅为一家之言,历史上不曾被采用D.“论心定罪”有可能导致官吏审判案件的随意性2、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如何处理?(05年司法考试题)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B.按包庇罪论处C.与其丈夫同罪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3、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是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出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05年司法考试题)A.汉高祖规定“上清”制度B.汉文帝废除肉刑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思考题:1、“春秋决狱”评析2、试述汉律的重大发展与主要特点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公元220年-581年)第一节立法概况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各个割据政权长期分裂、对峙、战乱的时期,也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学习、最终走向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为了在动乱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各个政权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纷纷进行改革,其法律制度也多有创新,为隋唐时期法制的成熟完备创造了条件。而自西汉中期开始的法律儒家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入发展,为后世的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立法指导思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总的发展趋势是沿着汉朝确立的“德主刑辅”思想继续推进法律的儒家化,进一步引礼人律。(一)曹魏的立法思想1、“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2、赏功罚罪,刑无等级3、提倡仁义,尊孔尚礼(二)蜀国的立法思想1、厉行法制,恩威并济诸葛亮是一个坚持以法治国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说:“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加威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诸葛亮集·喜怒》他还说:“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诸葛亮集·威令》诸葛亮把是否实行法治看作是国家兴亡的关键。诸葛亮以法治国的方针统治者内部有不同的看法: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诸葛亮集·答法正书》2、以法治军,赏罚分明诸葛亮说:“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诸葛亮集·整师》他还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诸葛亮集·兵要》诸葛亮一贯主张:“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诸葛亮集·赏罚》如诸葛亮依法处死马谡: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之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降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复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三国志·属书·马谡传》3、严于律己,廉洁自守诸葛亮认为:“只有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