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案_第1页
课题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案_第2页
课题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案_第3页
课题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案_第4页
课题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教版九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案【教学课型】新课【教学课题】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教学用具】仪器:小试管,带滴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托盘天平,带玻璃棒的单孔橡皮塞,锥形瓶试剂:红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练习强化法课前预习:1、第二节课文P95-98;2、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情景导入: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学生猜测教学过程设计实验一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并总结实验结果这个结果有普遍性吗?学生探究实验一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探究实验二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回辅导,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两组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这是巧合还是有普遍现象呢?早在300多年前,科学家已经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了,请同学们阅读P97拓展视野部分。并结合实验现象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学生总结通过以下练习,增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10克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2、ag碳与bg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等于(a+b)g吗?3、某混合物A、B、C各10克,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剩余物质中有B5克,C17克,还有一种物质D,请问生成D的质量为多少?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结果通过第1小题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含义,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第2小题可以帮助正确认识“参加”2字,如果ag碳与b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等于(a+b)g,当ag碳与bg氧气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没有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就小于(a+b)g;第3小题,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生成物”的含义,剩余物中的C有10克不是通过反应生成的,因此不能算是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什么会守恒呢?观看电解水的微观动画学生指出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宏观上表现两不变:物质的总质量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强化练习:1、2A+B2=X,用A、B来表示C的化学式为。2、铁生锈质量增加,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3、蜡烛燃烧质量减小,又如何解释?课堂板书设计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结论:天平平衡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化学变化前后不变的因素:微观: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宏观:物质的质量总和,元素的种类5、应用练习作业设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B.铁丝燃烧,其质量增加

C.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D.高锰酸钾受热,固体质量减少2、a克白磷完全燃烧生成b克白烟,则参加反应的氧气为()A.a-b克B.b-a克C.a+b克D.5b-4a克3、下列各项:=1\*GB3①原子数目=2\*GB3②分子数目=3\*GB3③元素种类=4\*GB3④物质总质量=5\*GB3⑤物质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1\*GB3①=4\*GB3④B.=1\*GB3①=3\*GB3③=4\*GB3④C.=1\*GB3①=3\*GB3③=5\*GB3⑤D.=1\*GB3①=3\*GB3③=4\*GB3④=5\*GB3⑤参考答案1、C解析:质量守恒定律适应于化学变化,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属于物理变化。2、B解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3、B解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的原因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反应的到宏观有2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教学反思本节课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主要是因为天平调节的问题,还存在其他问题,对本节课的总结如下:1.加强学生课前预习的范围和深度。2.针对天平的问题,应该课前做一些准备,告知学生锥形瓶的质量和取用药品的大致位置,这样可以就以缩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3.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技能还需要加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复习性介绍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很弱,主要只停留在表面,当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原因进行理解联系的时候,进度很慢,学生学的很吃力。还需要加强思维的训练。教学拓展质量守恒定律发现1789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拉瓦锡的历史名著——《化学概论》也出版了。在《化学概论》中,拉瓦锡第一次用清晰的语言把质量守恒定律表达出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并说明了它在化学中的应用。拉瓦锡的发现很快被各国科学家所接受,在科学界广为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化学概论》中他写到:“无论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物质在每一化学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以算是一个公理。”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拉瓦锡第一次写出了糖变酒精发酵过程的表达式:显然,这是现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雏形。拉瓦锡已深深意识到这种表述方式的重要性,所以又写道:“我们可以设想,把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逐个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通过求解方程,就可算出某项的值来。这样一来,既可以用计算来检验我们的实验,也可以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计算。我经常卓有成效地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的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重新进行实验,直至获得成功。”在拉瓦锡眼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如同帐目的收支一样,应当是平衡的。通过化学方程的建立,使化学定量化、计量化,成为象数学、物理一样的精密科学。也为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不灭的原理第一次公开地提出了科学的证明,促进了哲学的发展。但是,人们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18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并不清楚,主要是由于自然界中的化学变化很复杂,人们的观察能力和方法很有限,特别是对于生成气体的物质和与气体结合的物质往往觉察不到,心中存有许多疑团,无法得到回答。例如:木柴燃烧后,除了少部分灰烬外,大部分都“消失”了。蜡烛点到尾“一点也不剩”,好象它们都无影无踪地“消失”了。又如,一颗小小的种子,在花盆里会长成很大的花卉,而花盆里的泥土重量并没有变,花卉却“无”中生出来了。上述问题摆在了科学家面前,希望做出明确的回答:物质能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也就是说物质是否会被毁灭?这是个宇宙间的大问题。古人曾对这个问题作过种种猜想,其中也有些哲人曾作过正确的臆测,但仅仅是臆测而已,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漠克里特约(公元前460~前371年)曾经说过,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都不会毁灭掉。古罗马诗人鲁克来蒂斯也曾写下了物质不生不灭的科学诗:“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实则犹生,正如春雨落地,刹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来,长成花叶果实欣欣向荣。万物都不会死,每死必有生。“到了18世纪,天平渐渐引入化学实验,成为许多化学家的重要工具。靠天平的帮助,可以解决许多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当时,天平主要用于分析化学。将其用于研究物质变化前后质量关系的首推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1728~1799年)。1750年,26岁的布莱克,完成了他的最有名的博士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盐基性碳酸镁、石灰和其他碱质之试验“,论文公布了他最重要的实验结果:他用天平称取白垩(CaCO3)120g在高温下强热,放出”固定空气“(CO2),得到68g的石灰(CaO),那么失去的”固定空气“是多少?他认为白垩重量减去石灰重量得到52g,就是”固定空气“的重量,占白垩重量的44%。这个实验使布莱克第一次发现了”固定空气“(CO2),并第一次运用质量守恒原理计算了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只是他没有理解他发现的全部意义。但他的定量化研究,给后人带来许多启发。为什么拉瓦锡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呢?这是因为拉瓦锡善于运用理论思维去概括别人的气体化学成果,从而完成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他在每进行一项科学研究之前,力争熟悉前人和同代人的一切结论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先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建立在先人研究基础上的想法或纲领,并以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说,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索。拉瓦锡之所以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还在于他有正确的科学思想,他坚信“无中不能生有”这一深刻的物质观。他认为“物理上和几何学上总量都等于各分量之和,这是一公理。”拉瓦锡受到牛顿科学思想的强烈影响,他相信牛顿所说的一切物体的最小微粒都具有大小、质量、运动性、坚硬性和不可入性,拉瓦锡认为化学元素都具备这种属性。牛顿力学的核心概念是质量,所以,拉瓦锡一开始科学实验,就使用天平,重视对物质变化中的质量测定,从量的变化中去发现规律,从量的变化中去求得质的认识。他认为,如果存在燃素这东西,就应当能在天平上称出来,既然称不出来,就得否定燃素说,后人曾评价说:拉瓦锡不仅用称量来证明他的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的思想,他还在实验中特别注意不使物质(尤其是气体物质)受到损失,这是他研究方法的一大特点。拉瓦锡的成功,还在于他强调实验就是认识的基础,他的座右铭是:“不靠猜想,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