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电子教材第一章全面把握申论考试•第三节申论考试的备考策略•第二节中央国家机关历年申论考试情况及趋势分析•第一节申论概述第二章申论的构成要素•第三节申论要素的运用原则•第二节答案构成要素•第一节试题构成要素第三章阅读理解•第二节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第一节审题策略第四章概括•第三节归纳概括的应试方法•第一节归纳概括综述第五章综合分析•第六节借鉴对策•第四节因果分析•第三节挑错改错型分析•第二节判断型分析•第一节综合分析的题型第七章议论文•第四节构思文章的策略•第三节议论文的基本写法•第二节申论议论文作答范式•第一节议论文概说第八章应用型议论文•第二节事务文书型议论文第九章申论热点与实用知识•第三节标准表述及参考例文•第一节2021-2021时政热点关键词链接第十章历年考试真题精解•2021年度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答案第一节申论概述无论参加任何形式的考试,我们都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考试大纲,申论考试也是如此。2021年人力资源部发布的申论科目考试大纲为: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不仅是组织申论考试的纲领,也是认识申论本质和基本要求的指针。一、申论的含义申论之本。依据给定资料作答,是申论最本质的特点。就这种命题样式而言,可以认为申论考试本质上是一种“提供材料的作文考试”。给定资料为作答的观点依据,也是材料之源。紧扣材料作答是考生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一原则。“申论”一词,包含“申”与“论”两个要素。二、申论考试的试卷结构申论考试试卷结构比较规范,一般由注意事项、给定材料、题目要求三部分组成。(一)注意事项第一部分是注意事项。提示考生答题时限、答题要求,并给予指导性建议。如202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注意事项:一、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二、第一题、第四题,所有考生都必须作答。第二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第三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未按上述要求作答的,不得分。三、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四、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五、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六、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二)给定材料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给定材料的内容一般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2021年考的是城市规划的问题;2021年考的是PPA(康泰克)的问题;2021年考的是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021年考的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交通拥堵问题;2021年考的是安全生产问题;2021年考的是农村农民问题;2021年考的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问题;2021年考的是土地问题尤其是土地拆迁问题;2021年考的是怒江水电开发问题;2021年考的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近几年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这些都是政府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所以,公务员考试就是考热点,考查考生对一些热点性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理解,而且中央国家机关的考试和地方的考试不同,中央国家机关考的大都是体现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牵涉国计民生的宏观性、战略性问题。申论考试给定的背景材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热点问题,这种取材方式不会导致考试向某个专业知识特别倾斜,有助于为各专业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但是,所提供的资料无论如何复杂多样,其内容和观点基本上都是已成定论的,对于那些难以成定论,争议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不会出现在申论考试中。因此考生经过深入理解、细致分析和判断,即可得出正确论断。(三)题目要求申论考试的题目要求一般包括四个部分:概括部分、分析部分、对策部分、论证部分。有关题目要求的具体内容会在以后的章节详细讲解。三、申论考试的命题、阅卷及评分标准作为考试录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必考科目之一,申论考试的命题、阅卷和评分标准都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定。(一)命题相关情况首先,由公务员考试主管部门在考试前根据录用考试笔试的性质、方式和规模,制定录用笔试命题方案,组成或委托有关部门组成命题小组负责命题。命题小组一般包括公务员考试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研究申论的专家学者和服务型工作人员组成。申论命题属于国家机密,因此命题小组在命题至考试结束前,都必须入闱。如非极特殊情况,任何工作人员不得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以防泄密。申论命题必须严格按照公布的考试大纲进行。在命题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1)考试科目与内容;(2)题型与类别;(3)试题难度及结构;(4)考试时限;(5)答题要求与评分标准;(6)其他应明确的事项。(二)阅卷情况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实行集中阅卷。有的省份全部集中到省会城市,调集各大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集中阅卷;有的省份采用分别阅卷的方式,即省会阅省直机关的,各地市阅各地市的。现在的申论阅卷实行无纸化电脑阅卷形式,先将试卷扫描进电脑,再由阅卷人员面对电脑改卷,考生要用粗细为0.3mm或0.5mm的黑色签字笔答卷,还要在规定的位置作答。阅卷工作需要约10天左右的时间。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客观试题,可以采用机读阅卷的方式,没有评分误差。而申论是主观性试题,很多考生担心阅卷人员的主观喜好会影响评分。对此,公务员考试对申论考试阅卷进行了改革,以保证能客观评价考生的答案。一是阅卷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按题目数量将阅卷人员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人只评一道题,严禁一人评阅所有题目。二是正式阅卷前,阅卷人员要进行试评,在阅卷人员熟练掌握评分标准和评分要求后,再进行正式阅卷。三是申论考试阅卷,每道题都实行双人复核阅卷制。如果两个人作出的评价不一致,即打出的分数差别大于原题总分的20%,就请第三人做复核。为了避免阅卷人员在每道题之间产生印象关联,每个老师只能看一份试卷上的一道题,不能一批到底。这样,一份申论如果有三道题,至少要由6名阅卷人员来评分,尽量减少评分误差。四是双机双录。为了消除误差,主观题成绩的登分将由两个人两台机器进行录入。客观题的机阅同样是异人异机双读,以加强对工作过程的控制。(三)评分标准1.总结概括、提出对策及对策有效性分析的题型都具有评分要点和加分、减分的标准。2.论证表述题型没有要点,只有大致的要求。因此,论证表述要拟好题目,开头、结尾要写好,中间段要写好首句和末句,采用典型、鲜活的论据,论述要紧扣主要问题或主要对策,照应材料,避免扣分因素。论证表述题型一般的扣分因素包括: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没拟题目的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出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书写模糊扣1分;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扣1分。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得超过3分。内容有严重问题的,要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论证表述题型容易加分的因素包括:字数恰到好处;字迹清楚,美观大方;段落清晰,要点在每段的开头;卷面整洁,无勾画现象。论证表述题型的答卷可分为五个等级。以满分50分为例:一类文(41-50分):立意鲜明,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表达方式运用恰当,无病句;结构合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无错别字,标点正确,卷面整洁、美观。二类文(31-40分):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表达方式运用恰当,基本无病句;结构合理,条理清楚;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基本无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卷面整洁。三类文(21-30分):立意基本明晰,内容比较具体,中心比较明确;语言基本通顺,表达方式基本恰当,有个别病句;结构合理,条理基本清楚;书写比较规范,格式基本正确,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少,卷面比较整洁。四类文(11-20分):立意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中心不够明确;语句欠通顺,表达方式不够恰当,有少量病句;结构基本完整,条理不够清楚;字体潦草,错别字、标点错误多,格式不正确,卷面不整洁。五类文(10分以下):立意不明确,认识有错误,内容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语句不通顺,表达方式不恰当,有多处病句;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字体特别潦草,难以辩认,卷面涂抹较严重。第二节中央国家机关历年申论考试情况及趋势分析一、申论题材的命题规律(一)申论材料的题材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体五面”,即: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有的申论题材都没有超出这五个方面。具体的切入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层次高度、不同的门类领域。1.按层次高度分从层次高度来看,申论考试题材内容有高与低、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之分。(1)宏观层次。高层次、宏观层面、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2021年下半年天津市申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21年国考申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2)具体层次。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2021年国考申论《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21年北京社会在职申论《城市摊贩管理》,2021年上海申论《政府绩效评估》,2021年江西申论《金融危机下改善民生》。2.按门类领域分从门类领域来看,申论考试题材有综合与专门、全面与局部、跨越多个领域与涉及单一领域的区别。(1)综合性题材。典型的综合性、跨领域题材:2021年浙江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专门性题材。专门性、单一领域题材:2021年湖北申论《保证食品安全》,2021年江苏申论《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制造业》,2021年陕西申论《治理行业不正之风》。3.按出现的频率来考察申论试题以具体性微观题材、专门性单一题材居多。其中涉及具体的专门领域主要有:(1)经济管理:2021年浙江申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021年甘肃申论《消除垄断,维护公平》,2021年北京申论《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规范市场秩序》,2021年辽宁申论《改革招商引资体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密切相关。(2)政治文明:2021年北京申论《听证会制度的发展》,2021年上海申论《树立公务员精神》,2021年重庆申论《遏制政府浪费》,2021年江西申论《预防职务犯罪》,2021年福建申论《强化突发事件中的政府责任》,2021年黑龙江省申论A类、B类《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强化政府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的责任,杜绝权力寻租》,2021年春季福建申论《正确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与加强和改善政府自身建设密切相关。(3)文化建设:2021年北京申论《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提高国民文明素质》,2021年山东申论《弘扬感恩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021年山东军转干申论《弘扬抗震精神,保持机关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2021年山西申论《阅读经典,传承文明》,与弘扬主旋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相关。(4)社会管理:2021年山东申论《规范网络捐助》,2021年吉林申论甲类《规范管理民间互助基金》,2021年江苏、2021年广东申论《社会救助》,2021年重庆申论《发展养老事业》,2021年吉林申论乙类《规范发展社会养老服务》,2021年湖南申论《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2021年安徽申论《规范考研辅导市场》,2021年黑龙江申论《规范群租房管理》,2021年天津申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5)生态文明:2021年国考《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2021年山西申论《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第三节申论考试的备考策略纵观九年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分数普遍较低。因此,必须深入分析申论考试分数低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二)深层原因1.对申论考试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很多考生对申论考试重视不够,认为无非就是写一篇作文,没有复习的必要。因此,在进考场之前,基本没有复习过,既没有仔细地研读考试大纲,也没有购买相应的复习资料,更谈不上动笔练习了,对申论考试的基本情况如性质、目的、题型、形式都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2.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和解题方法有的考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复习,但是因为大方向发生错误,导致思维和解题方法不当,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另外,还存在不会读资料或对资料读得不精、不透,对资料总结、概括不准,对新出现的题型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机应变,对议论文、评论文、应用文格式掌握不够,答题内容空洞,分析、论证、解决问题没有说服力等问题。3.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申论考试题材具有很强的时事性、时效性,既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又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很多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课本,基本就不再关注社会;有的学生只关注娱乐和体育方面的新闻。这导致许多考生对我国现在的一些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国家对相关问题的宏观导向、思路和对策不了解,结果在考试中无计可施。如在近几年的申论考试中,如果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很难获得理想的分数。4.受一些低水平教材、复习资料的影响申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处于探索、发育阶段,对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解题规律及模式尚未形成。市面上出版的部分辅导教材、模拟题内容比较抽象、陈旧,举的例子也都是前几年的,线索也是围绕三段式展开的;对申论解题思维方法介绍很少,教材、模拟题内容针对性差,可供学生借鉴参考的解题方法介绍不多。由于教材、模拟题的原因,给考生们学习带来了障碍,想学习思维方法无处可学,想模拟新题型找不到复习的资料。5.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很多考生平时很少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导致写作基本功“不够硬”,表现在不能够准确地理解材料,或者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写作思路放不开。尤其是很多考生习惯在计算机上进行写作,已经基本上不用笔进行写作了。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是如果用手来写字,写上半个小时手就又酸又懒,结果写的字就很潦草,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二是心里有一种比较急躁的情绪,希望早一点结束考试。三是书面表达能力弱化。可能很多考生有这样一种感觉,经常使用电脑以后,发现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在退化。可能有的时候,会出现一时间找不到特别贴切的语句、特别准确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情况。四是语言风格与申论考试不符合。长期泡在电脑上的考生的语言是一种“QQ式的语言”,比如“我爽”、“我晕”、“郁闷”、“我短你”等等。而这些语言是绝对不能运用到申论考试当中去的。6.忽视对给定材料的阅读申论考试的作答基础是对给定材料的仔细阅读,有很多题目的答案就在给定材料中。但有的考生在第一步阅读给定材料时舍不得花时间,匆匆读完材料,重要词句、段落、中心还没弄清,就急于下笔。阅读所花时间远低于本书所建议时间(30分钟)。我们反复强调,只有读懂了材料,才能顺利进行写作,阅读材料是关键的一步。由于没有读出材料的内在含义,理解片面,导致了整个申论答题质量不高。7.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有的考生在行文中对提出的对策进行论证时,往往出现逻辑混乱、主题不清、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这样,在千字左右的论述中,不能重点论证、言简意赅,而使阅卷老师面对的是一篇主题不明、不知所云的答卷。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年的考试结果虽然有一部分考生感觉不是很理想,但是,大部分考生在走出考场后,还是发出同样的感慨:只要认真准备,公务员申论考试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你对公务员考试寄予了很大希望,准备得比较充分了,了解了申论考试的具体要求,就不会对申论考试产生畏难情绪,一定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二、申论考试的备考策略申论考试与高考作文、机关文书不同,与纯粹的政论文章不同,与古代八股文也不同,备考复习时,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注重公务员能力的培养申论考试考查的是作为一名公务员的各项能力,主要是综合分析能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与概括材料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与写作能力,这些能力中都包含应具有一定的政治精神和公共管理思维能力这一共同要件。这些能力能否得以提高,如何提高,是考生准备申论所面对的首要难题。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多阅读,多读那些反映社会热点同时又包含公共管理思想和政治精神的文章。2.关注社会热点申论考试考的就是热点,因此考生应该关注热点。首先,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因为中国一旦有什么大的事情,人民日报都会有评论员文章。其次,看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稿。这些材料可以给考生提供一种参考和启示:政府要解决一个问题,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要注意,只看政府文件是不够的,还要找一些政府领导人的讲话稿,因为政府文件只告诉你怎么做,政府领导人的讲话稿则会进行论证。再次,广大考生可以到人民网和新华网等政府官方网站看一些时政热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对社会热点的整体认知,另一方面可以记住一些好的词语、句子,在申论写作的时候灵活运用。3.大量练笔一般考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看的多写的少,重视热点但不重视练笔,重视观点而不重视文字表达。练笔时可以用往年真题,写好后按照申论理论自行修改多遍,也可以找老师批阅。在修改过程中,消化申论理论,提高写作水平,形成自己的写作套路和写作风格。在考试过程中,把平时的积累发挥出来,就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4.选择好的辅导资料好的辅导资料可以给考生良好的借鉴和启示。一是选择好的教材,二是选择好的真题解析,三是选择好的模拟试卷。辨别辅导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教材的作者是否明确。有很多教材打着“国家公务员命题研究中心”、“国家公务员考试教材编写组”等名义,其实其机构根本不存在。不但不存在,有的教材上面罗列了几十个作者,但没有一个是真的。这些辅导资料都是东拼西凑,模仿和抄袭别的优秀教材,质量相当差。另一个方法是看教材作者是否授课。只有授课的作者才是真正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研究的作者。5.选择好的辅导班好的辅导班的老师往往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让考生少走很多弯路。辨别辅导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其是否有固定的核心师资。有很多辅导机构本身并无核心师资,到处请授课教师。授课老师也只是讲讲课,赚点讲课费,并不会深入地研究公务员考试,其授课质量就相当一般。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看其存在的时间。存在时间越长的辅导机构,经过市场的检验,其授课质量就相对可靠。第一节试题构成要素申论在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中,已固定下来一些基本构成要素,锤炼出一套特定的格式。打开申论试题密封袋,首先看到的是试卷封面的注意事项,包括分数、时间限制、答题位置、限定书写工具及使用方式等。其中,答题时间一项,是申论作答的基本运行条件之一,目前各级各地申论考试答题时间一般为150分钟(个别地方采用120分钟),即两个半小时。其后是试卷的主体部分,包括试题、答题卡、答题稿纸等。一、紧紧抓住给定资料阅读→再现→评论→作文是申论考试作答的基本流程和环节,仅从这个流程就可以看出,阅读资料是完成作答的基础,给定资料是作答的基本依据,所有的题型、答案都要从资料中引申得出,这是申论考试试题最本质的特点。目前,申论试题中的给定资料,数量稳定在15-20条之间,总字数6000-8000字,内容是基本围绕同一主题的、具有关联性的文字材料或图表。给定资料的整体并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论据汇集性质的松散的材料集合。材料是根据一定的关联性、为了一个目的临时拼凑起来的。从内在组织看,不同材料间的联系是松散的,排列次序杂乱无章,一二十条材料,几十个段落堆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结构和章法。但是,凡事物皆有其自身规律,申论试题这样万众瞩目、理应为天下法的公共性事物更是如此。只要掌握其规律,就不难从中理出路数来。掌握了给定资料的规律,再去看那些庞杂的资料,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资料的种类1.理论性资料与事实性资料给定资料按内容性质,可分为理论性资料与事实性资料两种。A.理论性资料是对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抽象概括,形式可以是知识、定理、规律,可以是原则、方法、概念、论断,也可以是言论、思想观点,其表现为论述性的语句。表现为:(1)引述经典——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引述定律——价值规律就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商品之间等价交换。(3)引述文章言论——光明日报载文:“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着颠倒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一定的负面导向作用。……既要坚持强大的正确舆论导向,又要有机制和体制层面的得力措施,才能有效地整治不良社会风气。”(4)引述谈话言论——D部长:相对于西方民主国家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目前所谓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5)引述法律条文——《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6)介绍名词、定义——幸福感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7)介绍施政方针、政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飞跃。B.事实性资料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是事实的陈述和实践的总结,形式可以是事例、典型、经验、做法、措施,也可以是数据、图表、文件、谈话,语言形式为叙述性的语句。表现为:(1)列举事例——哈尔滨一男子驾驶跑车在居民区撞死一老人后,公然恐吓围观群众后逃逸,警方和死者家属在寻找目击者过程中,知情人皆不愿出面作证。(2)列举数字——2021年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17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60.2%的断面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2.8%;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在82.2%以上。(3)列举问题的表现——2021年7月26日前后,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业宣布统一调整方便面价格,最高提价幅度达到40%,平均提价幅度在20%。(4)介绍经验——浙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经济形式,率先对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等,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5)介绍典型做法和措施——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均有单独的证人保护法。(6)介绍当事人的谈话或反应——温岭市领导谈了“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C.理论与事实混合型资料:在一条材料中理论与事实内容并存,同时或先后出现,用事实阐述理论,从事实推出理论。(1)从理论到事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上为理论]现在,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以上为事实](2)从事实到理论——召开了九次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开展了首届全国见义勇为十大英雄的评选活动,起草了《全国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条例(草案)》。基金会共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人物2100余人,发放奖励抚恤金2050余万元。[以上为事实]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基金会各项活动的开展对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做出了贡献。[以上为理论](3)从理论到事实再到理论——自由贸易区是比多边贸易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自由贸易区是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指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多边承诺基础上,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上为理论]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在全球大量涌现,迄今有197个,其中82%是近12年缔结的。[以上为事实]……自由贸易区的大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我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竞相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形势下,如果置身局外或落于人后,我国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挤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可能处于不利境地。[以上为理论](4)从事实到理论再到事实——上世纪后20年,浙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但近年来,一般的加工能力过剩,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加工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以上为事实]种种情况决定了科技和创新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推进的关键因素。[以上为理论]2021年,浙江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05亿元,比2021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7%。[以上为事实]第二节答案构成要素申论答案对应不同的问题和作答要求,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基本构成要素可归纳为点、因、策、论四项。一、点——要点申论答案中的要点,有三种含义:一是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概述、摘要的形式复述出来,也可用拟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抽象的概括。内容是一切要点的来源,在申论答案的三种要点中范畴最宽广,可以是问题、观点、事实、数据,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对象。内容的要点是什么,要视材料实有的元素而定,以记叙为主的事实性材料,其要点通常是主要内容、主要事实;以议论为主的理论性材料,其要点通常是主要论点、主要思想。一般概括资料的主要内容,均为独立的单一题型,完整文章的撰写,通常不要求对资料的内容进行概括。二是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问题是有待解决的,通常其存在会给周围带来不利影响的事物。作为申论要点的问题,是材料所反映的各种问题中比较重要、对相关事物影响比较大的项目或部分,是各种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问题通常是事实,主要由事实性资料体现,也有的理论性资料是针对问题所做的结论,断定什么问题是主要问题、哪些因素是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可从相应的理论性资料中概括出主要问题。问题性要点通常不能用摘引原文方式得出,必须经过抽象概括。作为答案要素的问题性要点,可独立存在,也可在复合题型或全面论述题中与其他要素并存,在议论文中,一般为引论部分,通过概括主要问题引起话题,占全文篇幅五分之一以下。三是关键词,是从一定的语境中摘出的,对于理解材料或材料所反映的事物具有重要意义的词语。关键词是相对的,“关键”的定性要联系上下文才有意义,自己跟自己比,比不出重要性来,只有放在特定语境中,同其他词语比较,才能确定什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三种要点中范畴最狭窄的一种,只表现为资料中包含的个别词语,主要可运用语言分析、词语比较的方式找出。二、因——原因原因是导致事物产生、事件发生的依据性、条件性因素。正确地分析原因,必须运用辩证法原理来认识:按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原因分为内因、外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是什么导致道路维护不善,领导上没引起重视、具体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内因;交通管理体制、手段、设备与安全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是外因。按照事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原理,有偶然原因和必然原因,如车祸导致乘客及路人伤亡,车祸本身是偶然原因,维护不善导致路况差,是必然原因。按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多种原因中有主因——主要原因和次因——次要原因,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其他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次要原因。主因是事物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如车祸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道路维护不善、安全管理松弛。一般申论作答应找主要原因,次因对事物形成和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对主因的补充,在作答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关注。通常作为申论答案要素的原因,可独立存在,如单纯分析原因试题的答案;一般与其他要素混合存在,如原因分析与对策拟制复合题型的答案、全面论述题、作文题的答案。对应不同题型,要注意其要求侧重和字数限制,如复合题型,原因和对策两者可以并重;论述题应根据作答要求决定具体侧重哪一方面的论述,有的是侧重原因的,有的是侧重分析预测趋势的;作文中的原因分析不占主要地位,应适当安排原因的比重,一般不超过全文五分之一。第三节申论要素的运用原则一、忠于材料,紧扣题意忠于材料、紧扣题意是申论作答的基本立足点,一切作答的工作都不能背离这个基点,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1.申论作答一定要从材料出发,依据材料立论,这是常识。忠于材料有两层含义:一是忠于材料的精神。作答的观点、撰写文章的论点、对问题实质、要害、成因、影响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必须符合材料的精神,忠于材料原意,不能有偏差,更不能从根本上背离、另起炉灶,表达与材料信息相反的观点。如果材料所反映的精神主旨是中国传统道德和当代公德是“义重于利”,作答者硬说成中国的道德思想自古以来都是“利在前、义在后”,那就根本背离了材料精神,由此引发的一切观点和论述都是错误的。二是忠于材料的本体。作答中对材料的引述必须忠于原词原句,不能割裂原文、断章取义,不能篡改原文,拼凑成给定资料所没有的“论据”。引用材料是可以有选择性,在表述方式上加以变通的,但前提是忠于原文。如资料原文是“网上信息约有35%是资料性的,可供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查证利用”,在作答中如果表述为“据统计,网上信息只有35%是有价值的,另外65%都是垃圾甚至有害的,所以青少年上网一定要注意避免很黄、很暴力的危害”,这就很荒谬。因为资料只提到“35%的网上信息是资料性的”,并没有说其他信息是什么性质的,“65%有害”纯属答题者的臆断,是对材料的错误引申和曲解。2.紧扣题意是指答题不要超出作答要求的范围,甚至与规定要求背道而驰。作答要求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没有就不要乱加。申论中有明确限定的要求,有未作明确限定的要求,这就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分别作个案的处理,不能凭己意臆测,由经验性的“规律”去推测这道题怎么答。一定要仔细审题,小心揣摩、体会,准确找出作答要求文字表面下的潜在信息、隐含思想,准确地把握题意要求,谨慎作答。二、持论务正,服从主流申论应试是模拟的施政行为和公务活动,应试性质决定了作答是代官立言、为官喉舌,是应试者代公务员——普通工作人员以至各级领导立言。很多试题要求从公务员、部门领导甚至中央某部领导的角度去模拟作答,写出情况报告、答记者问的讲稿、现场讲话稿等等。身份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观点——作为公务员的身份,决定了作答的观点必须正确,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就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服从政府的主流意志,同党中央精神、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保持一致。三、围绕问题,务求解决有的申论试题明确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作答一定要从实用性出发,讲求实效。要紧紧围绕问题,剖明事理,结合理论与实践,务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凡以提出对策为主要要求的试题,作答形式如果是散论,就不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直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如果是结构相对完整的议论文,也不要纠缠于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必要性的阐述,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解决问题上,找出解决的理路,顺着理路来结构文章,使文章的文脉清楚,中心突出——突出核心部分即对策,一条一项,把对策讲得明确而充实,从而达到作答的主要目的——解决问题。问题本身的性质、表现、原因、后果、影响等分析,在对策型试题的作答中尽管可能是必要的(有些答案要先分析,再提出对策,如议论文、报告体裁的议论文,视题意要求而定),分析是对策之根,但只是进入话题的引子,找出解决之道,才是作答的主干。要完成提出对策的作答任务,要让对策这一答案的主干给阅卷者留下深刻印象,就要不受枝蔓的缠绕和遮蔽,就不要纠缠于枝节问题,用主要精力和笔墨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四、简化层次,要言不烦申论的篇幅普遍短小,要求作答的层次必须简单、不能复杂,层次只有简单才能清楚,结构才能紧凑结实,表达的意思才能完整,面面俱到,没有遗漏。要简化层次,就要在整篇文章中简化部分与段落的层次,通常一篇议论文分为导语提出问题、破题分析问题、承转提出对策、结语总结全文四部分,且每部分最好一段,即使对策部分也不要超过三段;同时还要在段落中简化层次,一段中包括三至四个以句号为间隔的句子,一个句子尽量表明一个意思,三、四个句子组成一段,说明一个论点,而不要把好几个观点都塞在一段里。论据应当充实,但不要堆砌,挑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性论据,一般说明一个问题或观点,用一个论据,至多两个,即使用排比的手法列举理论或事实,也不要超过三个。语言要简洁,不要复杂、不要重复。提倡写短的句子,避免结构复杂的长句;更不要一个观点变换角度用几句话反复申说,陈述事实、表达观点越明快越好.第一节审题策略审题是应试最基本、最首要的一项工作,审题准确,正确地了解题意、把握试题要求,是作答的前提。应试的第一步就是先看考题,通过对考题的审视、思考、分析,了解作答的基本要求,确定作答采用的方式、文体,大致明确作答的中心任务和立意方向,这就是审题。一、准确审题的要求审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审题要全面。接触到题目就要全方位审阅,既要看题目字面,又要思考题目所蕴含的内容,明确作答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例如,以“我市交通现状”为题写一篇报告,题目和文体是限制部分,内容和篇幅是未限制部分,应如何把握?从报告的文体要求来把握,内容应包含现状陈述、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对策三部分;从申论考试规律、总体时间和几道问题的轻重关系来衡量,如果其他几道问题都属几百字的小题,大题只有这一道,那么这就是“压轴戏”,要做到1200字以上、1500字以下,如果还有一两道并列的大题,那就参照其他大题的字数要求确定答案的篇幅,如800到1000字。再如,根据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1200字。字数是明确限制,文体和题目则未作限制,就要透过简单的题目文字表述,悉心揣摩题意,依据题意和材料确定适当的文体,一般写成普通议论文,如果想出奇制胜,在确有必要、符合材料内容和问题特点的条件下,可以写成公文等应用文体样式。二是审题要仔细。审题是作答的前提,题目的文字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含义一定要把握准确,不然作答就要偏离方向,甚至南辕北辙。这就要求审题时题目的一字一句都不能放过,要像过筛子,细细过滤,题目文字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审视;要像打探照灯,反复扫描,题目含义的每一个方面和角落都要触及,不能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留下关于题意的死角。审题时一定要细看、多看,确定无疑、确实有把握了,才可放下这道题去看别的题目。例如:2021年浙江申论大题是命题作文,题目是《蓝图》,这很清楚,所谓命题,就是已经把题目给你了,不可以再另行拟题,可有的考生就是没有把握题意,自拟了题目,如《共建大浙江,和谐谱新篇》之类,拟成了给定题目之外的文章标题,或是在“蓝图”之下,另拟了副标题,这都是错的,正确的做法也是唯一的作答策略是按照给定标题——“蓝图”来写。不存在按题作文之外的其他作答途径,不存在“蓝图”之外的其他标题。有些作答要求比较复杂的题目,审题尤须注意,如2021年山东“证人保护问题”,试题(一)要求阅读给定资料1-10,按照逻辑程序和方法将其资料排序,并编写出不超过200字的摘要。作答要求包括两层:一是排序,二是编写摘要。许多考生也排序了,也摘要了,得分却是0——为什么?因为作答对象错了,给全部资料排了序、摘了要,在审题时却忽略了排序和摘要对象是“资料1-10”三是审题要深刻。审题时,看题目不能只看字面,真正的作答要求往往并不直接体现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而蕴含在语句的内部。要借助逻辑和事理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有时甚至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相关事物才能真正理解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因此,审题在细看几眼的基础上,还要想深一层,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的肤浅理解。例如2021年北京“行业自律与商品质量、价格”问题,作文题给出的条件是:“行业自律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能解决商品质量和价格方面的一切问题”,只看题面,有的考生作文时就奔着“自律必要”去了,以“企业和行业组织必须加强自律”为立意,通篇都是在谈怎样加强自律,这就是审题不深,没有看到题目的实质。自律必要性,只是话引子,论述的重心在于自律以外的他律性措施。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监督,吸收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建立全社会普遍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和整个市场普遍有效的质量价格优化机制,都属于他律措施,这些才是立论的中心和论证的重点。如何看准题意,正确地看到题目的内在要求?除了对试题文字语句的正确阅读之外,还要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原理、规律来进行理解和把握。仅以“自律不足以解决一切问题”为例,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要从外部寻求解决力量的暗示;同时,从事物原理出发,事物的正常发展既要有内力——自律,也要有外力——他律,在内力、外力共同作用下,事物才能向积极方向发展、转化,其中外部力量——准则、规范等的约束和引导,又比内力的作用要大,对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按照这一哲学原理去理解题意、把握作答要求,那就不会停留于表面,也不会为文字所惑,而深入到题目的实质与内核。第二节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阅读给定资料总的原则是“先观大概、择要精读”——先用浏览、观其大概的方式通读全部材料,作面上的了解,大致把握试题的主题、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再根据给定资料后面的试题,重点阅读对作答具有实质和关键意义的材料,进行择要精读。在全部两个半小时的作答时间中,专用于阅读的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这不包括书写答案过程中的“回头看”,即边答边读所用的时间。按申论题量的平均值计算,大题要求撰写1000字左右的文章,没有1小时是绝对不够的;前面的几道小题,以200至500字为度,每题至少要有20分钟,三道小题也就是1个小时,这已把审题、构思与书写的时间全部包括在内。因此,两个半小时的作答时间,实际留给阅读的只有半小时,而这半小时还应该为检查答卷、修改失误留出余地。材料的要领,即给定资料的中心论点、主要观点、主要精神、主要内容、主要问题,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材料的整体信息,即材料整体上是在说明什么。例如2021年国考申论给定资料反映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粮食安全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揭示了经济升级转型的必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方向。在这个层次上主要精神和主要内容、主要信息的意义是基本相同的,这一层次的抓住要领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提供的信息。第二个层次是材料中居于核心和主要地位的信息。如中心论点是全部观点中最本质、最核心、最重要的观点,主要观点是重要性次于中心论点、但相对重要的观点,主要问题是资料反映的最突出、最重大、需要解决的事情或现象。例如2021年国考材料中争议双方的主要论点是“以什么方式开发水电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个层次上,抓住材料要领就是要找出材料中最关键的部分。两个层次的要领,是整体与局部、全貌与核心的关系,掌握不同层次的要领,需要相应采用总体概括和归纳提要的不同方法。一、带着问题读阅读给定资料,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要与作答试题相联,带着问题读、以问题为导向来读,根据材料本身的价值和它与问题的关系来取舍材料——决定哪些精读,哪些略读,分配阅读时间。这是节约时间、高效阅读的第一步。对于抓住材料要领、掌握给定资料要点,那种按顺序逐条阅读材料、归纳每条材料的意义,甚至细致到归纳材料每一段的段意的方法,在申论作答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是不现实的。阅读材料必须是选择性阅读,要把浏览、跳读同精读、标注、摘要的方法结合起来,不平均分配时间精力、延误作答进程,又不放过每一个关键性的材料要点;必须是定向性阅读,带着问题阅读,保证阅读的方向和重点;必须是重复性阅读,对作答必须依据的、最有价值的材料,在作答的过程中不断回到给定资料中反复阅读,切实掌握材料的要点。二、抓主题句、关键词在带着问题读的基础上,对材料本身,要抓主题句、关键词。按照首句原则、尾句原则、中心句原则,按一般规律,材料的要害部分不在首尾,就在中间,因此,在全部材料中要重视首条、末条材料,在单条材料中要重视首段、末段和首句、末句,在段落中要注意中间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找出主题句、关键词。抓住了主题句和关键词,整个材料的大意和要点就尽在掌握中,作答题目的钥匙也尽在掌握中,这是保证阅读效率的第二步。例如2021年国考材料的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或“科学发展”,2021年浙江省考材料的关键词“转‘危’为‘机’”。主题句也可以称为关键句、中心句,即一个段落、一则材料或全部给定资料具有实质和关键意义的句子,例如2021年国考“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确保工程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有序推进开发工作”,就是第4条材料的主题句;2021年浙江省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就是全部材料的主题句。抓住了关键词、主题句,就等于掌握了理解材料、作答试题的关键,对一段、一条甚至全部材料的内容、意义和价值都有了准确的把握,就无须句句读、条条读,从而实现时间利用的集约化。第一节归纳概括综述一、归纳概括的定义归纳概括是认识给定资料内容、意义的方法,是作答一切申论试题的基础。只有通过归纳概括,认识到给定资料在说明什么,主要反映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才能为作答申论中的一切问题提供依据。申论中的归纳概括指的是对给定资料或试题中备选项目的内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的认识,基本要求在于掌握给定资料的要点,建立对资料内容、本义和引申意义的概括性认识。申论的很多题目分别用了“概括”或“归纳”的提法,仅仅是用词不同而已,所指的作答任务是一样的:或者是归纳出共同属性,或者是概括出材料要点。典型的“归纳概括题”作答要求:1.2021年国考第一题: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概述问题,是基本的“要点概括”要求。2.2021年江西省考第一题:归纳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归纳问题,此处的“归纳”实质仍为“概括”,同样属于“要点概括”要求。3.2021年江西省考第一题:概括给定资料中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及其对社会的危害。要求归纳问题的表现和危害,是基本的“同类归纳”要求。需要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分类,性质相同的项目归并于同一类别之中。4.2021年山东省考第三题:请针对以上数据,依据给定资料三,进行归纳性述要,并说明影响个人捐助的社会因素。要求归纳述要、“说明”因素,影响捐赠的社会因素说明,实质也是概括。属于特殊的“要点概括”要求。二、归纳概括的命题方式申论的基本题型已大体固定,不外乎归纳概括、综合分析与论述、作文三类,三种大题型不会发生突变,但各种小题型的组合却可能千变万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所有题型都要依据给定资料作答,都要在归纳概括资料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作答。典型的以归纳概括为基础的复合题型:1.概括+分析题:2021年国考第二题第1小题: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前一个分析指的是概括材料本义,即材料反映的对象具体存在什么心态;后一个“指出”指的是概括材料的深层含义和引申意义,即透过心态反映了什么更深层次的本质性的问题。需要分别概括出材料的本义、引申义,才能按题目要求进行准确的分析。2.概括+辨析题:2021年山东省考第一题:分析“给定资料”提供的“重庆出租车罢运”、“瓮安事件”两个典型案例,指出其主要矛盾冲突的差异,并说明公共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主要特征。要指出材料中两种模式、案例的差异,需要在概括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找出其差异点;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说明两者所属的更大范畴问题的主要特征,实质是要归纳出个案所具有的共性特征。3.判断+辨析题:2021年上海市考第一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给定资料的内容,对不符合的选项,分别说明理由。要辨别试题给出备选项目的意义与材料中相关说法是否存在差异,需要分别概括出备选项和材料相关说法所表达的意义,比较分析,判断两者是否存在差异,说明差异何在。4.辨析+改错题:2021年国考第三题第2小题:指出试题给出“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首先要通过概括,明确题目给出选项所表达的意义,掌握其主要观点(可联系材料中相应内容或背景知识),才能辨别出其谬误何在,进而有针对性做出修改。5.排序+摘要题:2021年山东省考第一题:按照逻辑程序和方法将给定资料1-10排序,并编写出摘要。对材料排定次序后摘要,作答程序是概括——排序——摘要。先概括出每条材料的意义,分析其关系,确定其顺序,再写出摘要,概括材料意义仍然是作答的基础环节、第一步骤。第三节归纳概括的应试方法按照阅读——思考——概括——定义——判断——比较——归纳——综合——复述的程序,作答概括类试题要经过逻辑概括与摘要复述两个环节。一、逻辑概括环节(一)定量分析法——抓关键词抓要点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段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词,往往就是关键词,对文章、段落、句群等语句的集合进行定量分析,就是找出关键词的基础。直观易行的方法就是查,计算词语在一段或相关的多个段落中出现的次数,哪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出现次数最多,就可能是关键词。例如,2021年国考给定资料涉及“当前经济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前6条资料中,“产业结构”一词出现了2次,“产业”出现了11次,“结构”出现了3次,“模式”出现了5次;“升级”出现了3次,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句中几个词一同出现了一次,很明显,这些在不大的篇幅内反复出现的词语,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联系相关背景,可以判断这些关键词反映的就是材料要点。要作答第一道试题,概括“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就是最主要的问题。同时,出现最多的词不一定就是关键词,因为构成关键词还有第二个必要条件——对理解文章、段落的意义,解决文句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关键作用。例如,2021国考材料1—6之中,尽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也先后出现了3次,看似重要,但由于前者并无具体和明确的意义,过于笼统,对理解材料不具有关键作用;后者为材料中的争议点,是否有必要转移、怎样转移在材料中尚无定论,而且是第三大题中的辨析题之一,故不应视为关键词。因此,意义过于笼统的词和表现争议提法的词不能作为关键词,不能在概括要点中,笼统或不知深浅地说:“当前我国经济急需进一步发展,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促进传统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对关键词确定得不准,对资料要点概括得也就会不准确。可见,关键词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将一个词同其他词进行比较才有意义,要联系相关的背景信息,才可辨明哪一个词是“关键”词。为此,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进行第二道工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词语的地位轻重、对理解段意和解决问题的价值大小,来判断出现次数多的各条词语中,何者为关键词。(二)盯头瞄尾法——在段首段尾查找关键词和主题句首句与尾句原则是政治性文章、材料普遍遵循的准则,一篇文章、一条材料、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主要观点,对理解文意、认识和解决问题具有实质意义和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多出现在材料的首尾位置。找关键词、主题句,应该先看开头,后看结尾,盯头瞄尾,把握住一首一尾两个关键节点。例如:2021年国考申论,对应试题一的“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要点在资料的什么位置呢?最关键的一句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全部材料头条,在头条材料首段,在首段首句,符合首句原则。但是否首条首段首句陈述的内容就一定是主题句,就是材料的内容核心所在?还要综合多种条件来判断。仍以2021国考申论为例,第一,要看这条材料的出处是否具有权威性,此条出于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权威性不容置疑;第二,要看这条材料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现行方针政策,材料所述为十七大提出的领导经济工作的施政纲领,正确性无可争议;第三,要看这条材料是否对应试题,上述材料隐含“发展方式要转变、结构要优化升级”的问题,正是试题所问。依据材料与上述条件一一符合,可断定此条为解答题目最关键的材料。再如,2021浙江材料24,为全部材料末条,其最后一句:“没有消费的支撑,投资的扩张是难以为继的;而消费一旦激活,对经济增长就具有持续稳定的支撑作用。”包含正反两方面内容,一是“没有消费支撑”的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二是“激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撑作用,前者属于问题及原因层次,后者属于对策思路层次,对于作答试题二“提出浙江经济走出困境的思路”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显然,此条材料、此句内容符合尾句原则,把握尾句与抓住首句一样关键。盯头瞄尾,犹如给一套材料、一个段落、一个句子把住了开口和出口关,紧盯一头一尾这两个点,多数情况下关键词和主题句就不会“漏网”,结合比较分析就可以得出材料的要点。(三)取腹望心法——在段落中部寻找要点腹,就是文章、段落、句群、句子的腹部,即中央部分,往往是全篇重心所在,蕴藏着全篇的“心”,即中心意思。找到了文句的重心,也就找到了这一群文句的中心意思。在“盯头瞄尾”无效的情况下,可试一下取腹望心,把审阅材料的目光聚焦在文句的中央部分,从说明问题、表达观点的角度去查,比较分析,权衡轻重,做出判断,注意并摘取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词和句。例如,2021国考几大试题涉及粮食安全,要判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的观点是否正确,拟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合理对策,就要找出给定资料中的有关论点。材料9在涉及粮食安全的6条材料中(材料1、7-11)处于居中位置,是摘录记者就我国粮食问题对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的采访。此条材料中提出,遏制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我国粮食供应问题一个最基本的保证。保证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对策,这一观点既位于相关材料的中部,又位于具体表述这一观点的单条材料的中部,符合“腹心原则”。在随后的材料表述中,采访对象又提出“要解决好粮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这条重要论述位于单一材料的尾部,将腹心原则与尾句原则结合起来,将取腹望心与盯头瞄尾的方法结合起来,就能准确而又全面地掌握材料的要点。再如,2021浙江试题中位于给定资料中间位置的几条,11—17均涉及企业应对危机的态度、措施,以及政府帮助企业渡过危机的政策措施,合并起来理解,“政府送暖、企业御寒”,“企业自身增强信心,抓住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是解答“浙江经济走出当前困境”的对策之一。这种对策信息的提供方式符合“腹心原则”,但条数多、内容散,要经过深度加工、归并、提炼,将复杂的具体措施概括为抽象的原则性思路,才能运用到答案中。(四)循筋理脉法——理清文脉明确中心思想脉络,是把材料组织起来的逻辑规则和事理原则,是体现材料中心思想的线索。材料的脉络,也就是原文作者思想形成和表达出来的轨迹。循筋理脉,就是梳理给定材料整体或局部的思想脉络,理清“文脉”,找出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筋,是文章、语句的外在形式,是语言、语法层面的规则;脉,是语句连贯成文的内在规则,是逻辑、事理层面的规则。循筋理脉,就是根据文章、语句外在的语言形式,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深入到组织语言的事理逻辑线索,进而确定材料、段落、语句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例如,2021年国考申论是罕见的“双主题”试题,第一个主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个主题是“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材料的组织方式是依据什么规律呢?通过阅读可见,材料1是两个主题的复合,同时表述了两方面的内容;材料2-6为比较明显的“经济发展方式”板块,集中记述这方面的事实和观点;材料7-11则为集中论述“粮食安全”问题。材料的排列是顺序式的,除了第一条“一手托两家”同时涵盖了两个主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材料的两大板块是分别围绕着两个主题,“发展方式”与“粮食安全”并无内在关联,只有两大板块内部的材料之间才有实质关联。要作答第一题概括“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要作答第四题“根据胡锦涛考察讲话整理思考撰写文章”,由于胡锦涛考察对象为农业生产,讲话主要针对粮食问题,故可判定,思考与作文的角度不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这个主题。先把材料的脉络理清楚了,就能准确掌握材料的主旨和要点,从而保证作答的正确方向。再如,2021年春季福建申论试题,给定资料围绕“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来组织,但如何认识材料的中心意义呢?首先就要确定材料的意义脉络,到底材料是按照什么原则、通过什么角度来反映“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我们知道,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既包括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也包括监督与被监督、批评与被批评的关系,前者是侧重于政府对媒体的“管”和“用”,即“善于正确运用媒体、科学管理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后者是侧重于政府接受媒体的“监督”和“批评”,即“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前者强调“管理”,政府是强势的、主动的;后者强调“尊重”,政府是虚心的、自觉的,把自己摆在接受监督的位置上。显然,后一种角度更符合党和政府处理与媒体关系的原则。从材料反映的内容看,设立政府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进行信息交流、建立政府网站发布信息、服务百姓,以及四川地震通过媒体发布信息、福州政府通过电台与市民互动,社科专家谈政府利用网络做好群众工作等,都侧重于正面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不是强调政府要管理媒体,而是强调政府要接受媒体监督、善于利用媒体来促进自身工作。进而联系试题,“政府如何积极有效地发挥各类媒体作用”,综合各种因素,便可以得出,材料是按“政府如何积极有效发挥媒体作用促进自身工作”的脉络来组织的,主要反映的是“政府要接受媒体监督,要通过媒体发布信息、了解民意、引导舆论、服务群众”,而不是要监管媒体,整顿网络。只有从这一角度出发,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意义,在作答中把握“政府要积极发挥媒体作用,促进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一主题。(五)层层见骨法——突破外表寻求核心内容层层见骨指的是筛选材料内容、删减语言要素,剥离材料的非本质、非主要部分,使材料的中心思想与本质内容得以呈现的方法。简言之,通过“删繁就简、去皮存核”取得材料的要点。例1.结构调整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结构优化是经济健康运行的标志,只有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才能使我省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时期、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先进地位。通过仔细分析句子的语义,我们发现“必须”是强调必要性,“加快”是方式,修饰的对象是“经济结构调整”,这里,经济结构调整是主词,整个句子都是在说经济结构调整如何如何。把握了这一句子重点,就可采取语言要素的选择性删减——去掉“是基础、是标志”,“只有,才能”等修饰性、补充性、诠释性语句,剥离其修饰性成份,就得到了句子的骨干及其所表达的实质意义:“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合理分析和有选择地删减要素,就提炼出了这一核心语义。例2.2021国考材料6,介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把一个小规模的工厂发展成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的事例,引述了他的观点:没有技术开发上的革新就一定要碰壁,不断学习、创新,掌握世界最好的技术,是日本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摆脱困难、实现超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要把困难作为产业升级的推进器。材料在试图说明什么呢?剥离其中的大量修饰成分、非实质信息,抓住几个关键词——技术革新、创新、努力、超越、产业升级,可以得出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企业要依靠自身努力,加强技术革新,提高竞争力,克服困难,实现超越。按侧重于问题说明的要求,可概括为:“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企业、产业和经济整体竞争力不高”;从对策的角度,可概括为:“要以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变化为机遇,危中求机、变中求生,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这样的“层层见骨”,经过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表面的语言层次的概括,揭示了材料中反映的具体要点,即“日本企业和日本经济是如何通过创新升级实现持续发展的”;第二层次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联系材料启示与中国的情况,得出材料蕴含信息的抽象概括,即中国经济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以及“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只有把材料与题意、背景环境上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这才是符合题意的概括,最后得到的材料要点才是符合题意的要点。例3.2021上海申论第一题选项A,要求判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难的问题主要是我国教育制度造成的”是否符合资料的内容。如何判断这一项选项符合材料与否,要对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材料只提到一次教育制度,即材料9“在目前教育制度尚无法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对于打工子弟学校不能简单采取取缔的态度”,不涉及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难的原因;有关原因主要在于材料8,借社科专家之口提出:“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根源是受户籍制度的影响,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流入地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对这一句话的语言要素进行删减,提炼出的核心要素是“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同题目的选项进行对比,即可得出选项不符合给定资料内容的结论。二、摘要复述环节摘要复述是概括题作答完成之后的复述、表述程序,即用摘要的方法作答概括得出的要点,属于作答过程中的末期程序。可采取以下几种有技巧性的方法,对概括出的材料要点进行摘要复述。(一)彩线穿珠法彩线穿珠,是依据材料成文的脉络即线索,组织要点的表述、形成答案的方法。其本质是一条主线,串起相关各点。例如,2021国考第一题涉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是由“转变发展方式”一条主线和“加强自主创新”、“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条副线构成,其答案的表述就应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有关各条次要线索、各个侧面、各个要点串联起来。如:当前我国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再如,2021浙江省考第一题概述资料2-3的信息,材料原文的线索是反映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经验,要贯穿这条主线,说明浙江经济在总量、速度、质量(包括区域、城乡发展均衡性)三方面的成就,社会发展成就(收入公平性、人民安全感、幸福感),以及取得的发展经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建设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平安浙江)。(二)散点透视法概括得出的要点彼此之间为并列关系,要根据一个观察问题的正确角度,把有关的各项要点聚集在一个平面上,均衡地罗列出来,这就是复述给定资料内容要点的“散点透视法”。这样既全面反映概括对象的特点,又通过一个合理、恰当的角度,正确地认识材料所反映的事实与观点。例1:2021北京试题一,概括新、韩、美三国提升国民文明意识,强化文明行为的做法,一国的做法为一点,每一点都是并列的;在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先概括后分析,但更直接的方式是在概括其基本做法的同时,直接概括出一国做法与其他两国的不同之处,这样仍以国为单元,每一个概括单元之间仍然是并列的。答案表述为:新加坡做法的突出特点是教育和管理并重,有效保证了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韩国主要通过立法和政府行为改善国民文明素质,偏重政府强制管理难以保证应有的效果。美国单纯依靠民间组织进行宣传引导,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最后,可透过“道德教育应与社会管理并重”这一认识角度,对材料的概括和比较分析做一个总结,指出:我国应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严格依法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国民文明素质提高。例2:A.事实性内容的摘要:2021山东申论第一题,对材料1-10的内容进行摘要,按照“证人作证率低”这一焦点和认识角度,摘要复述材料所陈述的事实,可结合议论文写作“瞬间回眸”的要求,把材料记述的有关“瞬间”即典型事例串联起来,将摘要答案表述为:据统计,我国诉讼案件证人出庭作证率平均不足10%,证人或知情人拒绝作证有大量实例:2021年2月24日,哈尔滨市83岁的老人谢杰,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汽车撞死,旁观者不但不敢报警和作证,甚至连抢救受害者都不敢;2021年3月31日,厦门市郑女士过马路时被小车撞伤,一直没有目击证人出面提供线索;2021年6月30日,年仅17岁的民工韩磊在济南市丁香湖救人而溺亡,也没有一个证人能为他的义举作证;商业纠纷中,知情不作证的现象也十分常见。B.理论性内容的摘要:2021山东省考第二题,对资料11-20标注关键词并做背景链接,背景链接本来是词条的分别阐释,但若按摘要的要求串联起来,可对资料11-20范围内的有关观点进行摘要,表述如下: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和谐、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司法公正则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关怀弱者不仅是道义要求,而且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成员自身安全的需要。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义利之辨,终结于义与利的辩证统一。从古至今,中国文化高度重视“义”即维护正义的自觉精神和道德责任感。要解决证人拒绝作证问题、整治当前的社会不良风气,必须坚持强大的正确舆论导向,采取体制机制层面得力措施,推动社会成员履行道德义务。在“散点透视”式的答案中,要点之间是相互并列的,但各项要点出现在答案中的先后顺序,要注意遵循客观规律。如山东2021第一题的摘要,就要在排序的基础上完成,摘要的撰写应充分利用排序的成果,按照排定的顺序来串起各点。第一节综合分析的题型一、判断型分析2021年上海申论第一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给定资料的内容,对符合的选项,在括号内打“√”;对不符合的选项,在括号内打“×”,对于你认为不符合的选项,分别说明理由。字数不超过200字。A.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国家已经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子女因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公办学校,而是选择到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主要是我国教育制度造成的。B.我国的户籍制度联系着一定的社会福利与权益,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城市居民享有较多的就业、福利等社会资源,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庞大的农民却成为社会资源分配较少的阶层。这种“数量悖论”,即是指人的数量与获得资源分配份额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定的正向关系,在某些方面极有可能存在反向关系,即数量众多的人,被分配到的资源却少之又少,在现阶段的我国是个不容回避的事实。C.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D.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教育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景观灯采购合同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我上二年级了 第2课《我为集体添光彩》教案 北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原子结构 3 光谱 氢原子光谱教案1 教科版选修3-5
-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心灵诗语 第18课《采莲曲》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Colours Part B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PEP
-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五单元 我是中国公民 5.1 我们都是公民情境探究型教案 粤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机械能和能源 5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1 教科版必修2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九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环境安全、全球气候与国家安全课件
- 最简单的居间合同(2篇)
- 汉子人教版课件
- 关于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研究报告
- 超声药物透入疗法对临床常见痛症治疗课件
- 阿基米德-人物介绍-最终最牛版
- 2022年全国高考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押题卷模拟试题一(含答案解析)
- 大连理工大学《877经济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
- 《C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第10课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精研】 《中国历史》 中职中专 高效课堂课件
- 10人小公司规章制度
- 防腐木地板施工技术
-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四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