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上世纪30年代初,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走进乡间,试图通过乡村建设运动实现“民族再造”。为解决人才短缺这一关键问题,他们呼吁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对此,吴景超1933年先后发表《知识分子下乡难》和《农政局——一条知识分子下乡之路》两篇文章表达异议。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在理论、目标和具体实践内容上存有差异,但基本的立足点是一致的,即认同中国的新生命在乡村而不在都市,呼吁知识分子克服困难,到乡村担负起为乡民服务的责任。但在吴景超看来,呼吁知识分子回乡村去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有四:知识分子在都市的出路多,乡村缺乏容纳知识分子谋生活的职业;乡村缺乏实验室、图书馆等研究学问的设备;乡村中的物质文化较低,难以满足知识分子生活的需要;家庭宗族、亲戚朋友不愿接受知识分子回乡工作。40年代后期,费孝通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认为想留住人,需要造就能够应用现代知识的生产事业。可以说,吴景超提及的上述四个主客观因素在当前乡村中仍然存在。吴景超认为都市与乡村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分子不用下乡也可以为乡村服务,其途径至少有三条:笫一,知识分子在都市对市民与乡民有同样的贡献,如记者在都市中办的报纸,乡民可以看,医生在都市中开设的医院乡民可以住等。笫二,知识分子在都市从事单纯为乡民服务的工作,如大学农学院知识分子通过改良育种、提倡合作事业以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第三,在都市中从事工商业的知识分子努力发展实业,吸收乡村中的过剩人口,以解决就业问题。吴景超提出在各县设立农政局,以提供职业的方式,用高于一般大学生的薪水,鼓励肯下乡服务的青年。县农政局至少需要三个知识分子来承担乡村工作:一个办理乡村社会调查,作为社会改良和设计的基础;一个办理农业推广,把国立或省立农事试验场所得的知识推广于乡村;笫三个尽全力于乡村组织,推动组织领袖团及各种委员会,使乡民一盘散沙的生活转变为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人才匮乏仍然是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严重短板。重读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城乡人才关系和乡村人才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需要承认人才向城市集聚的事实,同时要以城乡互联一体为出发点,看到城市人才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吸引人才下乡,需要以职业和产业作为支撑。吴景超在《英国乡村问题》书评中,设想在乡村发展工业吸引人才,进而建设工农合一的新社区。那种倡导人才下乡担任志愿者、捐资捐物的做法,其作用是短期而有限的。三是人才下乡既要重视行政力量的推动,也要注重对乡村组织内生动力的培育。在吴景超的设想中,在农政局工作的知识分子是幕后推动、监督和指导乡村领袖团的力量,但具体负责组织乡村中各种委员会的还是乡村领袖。(摘编自葛飞坤《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问题——从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出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呼吁知识分子为广大乡民服务,吴景超发表文章对此表示反对。B.乡村物质生活比城市差、缺乏适合知识分子的职业等问题,目前还没得到彻底解决。C.身处都市的知识分子可在提供文化和医疗服务、办理乡村社会调查等方面发挥作用。D.人才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立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人才问题,着重分析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及启示。B.文章在概述吴景超对知识分子下乡难原因的认识后,引用费孝通的观点作了印证。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以“三个知识分子”为例,阐述了推进乡村工作的具体做法。D.文章使用“主要原因有四”“其途径至少有三条”等表述,用语准确,条理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当年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呼吁知识分子下乡是有意义的。B.我们不仅要积极改善乡村的物质条件,让知识分子能够安心工作,还要扭转轻视回乡工作的就业观。C.吴景超认为城乡互联一体,知识分子在城市也可服务乡村,因此人才向城市聚集对乡村建设没有影响。D.乡村建设应大力培育乡村组织内生动力,而不能一味依赖行政力量,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界捐助。(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进入21世纪,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数的新问题。历史是现实的由来,不了解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由来,便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事情的发生,通常有一个逐步积累和发展的过程,看起来突然发生的大事其实都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乃至不同的单位,由于历史状况以及其他条件不同,即使在类似问题上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会完全雷同。这就需要人们养成对事情作历史考察的习惯,首先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对这些不了解,遇到事便匆匆忙忙地动手去解决,那就很难不陷入主观主义而导致挫折,甚至失败。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读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可以明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人进行过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作过多种尝试,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历史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总汇,多读点历史,可以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如果只看重个人的直接经验,而不去研究古人和外人的经验,他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容易目光短浅,走上狭隘经验主义的歧途。历史著作,往往记录了人类社会中经历的许多极为重要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记录了古往今来许多最有智慧和才干的历史人物是怎样思考和应对种种问题的,也记录了这些思考和应对在实践中最后取得了成功还是造成了失败。对后人来说,这些生动的事实是多么好的教材!所以,中外很多大政治家往往都特别爱读历史书籍,并且从中汲取智慧。毛泽东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他读的历史书很多,对中外历史异常熟悉,并且经常引用历史故事和前人的经验之谈来启发和教育后人。他曾说过:汉高祖刘邦会用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领导的任务不外乎决策和用人两方面。“要读点历史”,当然不只是指中国古代和外国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读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多少次在他人看来几乎已濒临绝境的状况下冲破险情,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和新社会,又开创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多少有理想、有志气、有智慧和才干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和各条战线的优秀人物。它留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和精神遗产,对后人的教育意义更直接、更深刻。(摘编自金冲及《重视历史学习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自今年5月9日开馆以来,已接待了700多个团体,参观群众超过8万人次。陈列馆坐落于中共五大会址旁,中共五大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选址于此就是为了从历史的起点出发,探寻监督执纪的伟大足迹,教育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入展厅,一幅动态油画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风雨交加、乌云密布的天空下,嘉兴南湖“红船”上,中共一大的代表们或立或坐,表情凝重。突然间阳光冲破云层倾洒而出、光明万丈。“这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险恶的条件下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革命迎来了曙光。”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则生动再现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开会时的场景。1927年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旁边一组柱状图则清楚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四大时才994人,而到五大时猛增至57967人,增加了57倍之多。党员人数多了,为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执纪,纯洁党的队伍,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开启党内监督的组织创新。蜡像中唯一站立的人物是中央监察委首任主席王荷波。“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会后两个月,他就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依然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10名委员中,仅一人看到了全国解放,8人牺牲,一人下落不明,他们中无一人叛党投敌,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展览馆尽头,一面鲜艳的党旗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党员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声音洪亮而坚定。出口处留言簿上,前来参观的党员写下发自肺腑的感言:“不忘初心,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惩治腐败,中国屹立世界东方……”(摘编自《从党史伟大足迹中探寻初心》,《人民日报》2019年7月2日)材料三:今年是建党百年,上海出版界将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优质生动读本,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磨刀石”“动力源”,以出版传递薪火,点燃党史学习教育的“火种”。2021年元旦上市的《火种》吹响了党史主题出版的号角,全书上起20世纪初,下及1929年古田会议,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以点带面地展现20世纪前三十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火种》“走进历史写历史”而非“站在历史边上”,写作深入人心,对当下理论界、出版界梳理传播党史带来启示。其作者刘统的多部党史普及读物于史有据、于书可读,史、事、人融为一体,开辟了历史学家撰写通俗读物的新路,形成“爆款”品牌效应,是党史研究出版领域值得借鉴学习的IP式样本。从《火种》出发,上海出版社将推出一批反映党的创建、发展、改革历程的精品力作,包括《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海红色文化地图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100年》《诞生记——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研究丛书》等。除了策划精品内容、抢抓一流作者、精心打磨质量,上海出版界也在传播载体上积极探索。据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将与“二混子”陈磊漫画团队,策划推出《半小时漫画党史》,探索用通俗畅销的载体讲述严肃党史知识,这在全国属于首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主题出版物中,不仅有以文字阐释见长的理论读物、历史读物、文学作品和资料文献汇编,还有地图、画册、连环画、漫画、音像电子,以及结合微党课和音视频内容的融媒体图书等,让党史读物“好吃”“好看”,力争满足当今不同年龄、职业背景读者群体的学习需求。未来,上海出版界将积极配合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组织优质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举办多种形式多种传播渠道的党史阅读活动。(摘编自《从“火种”出发,上海出版打造党史读物“爆款”精品》,新华网2021年3月17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弄清事物自身发展的历史,了解问题所产生的复杂原因,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眼前面对的种种问题。B.许多伟人喜欢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著作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也记录了历史人物取得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C.由于党员人数剧增,出于加强我党的纪律建设的考虑,产生了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王荷波担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D.上海人民出版社不仅推出了一批党史精品力作,还与其他文化团队进行了合作,用通俗畅销的载体讲述严肃的党史知识。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何新事物和新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缺乏对这些历史情况的真切了解,就会陷入主观主义泥淖而导致失败。B.党史、国史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对后人的教育意义直接而深刻,要充分发挥其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的作用。C.中共五大成立了中共中央检查委员会,这是一次伟大的组织创新,产生了严明党的纪律,纯洁党员队伍的积极效果。D.陈列馆通过丰富的形式和多样的活动,展示了共产党在纪律建设上的重大事件,以此来教育党员不忘初心、清正为民。6.学校团委拟举办“学党史,贺百年”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向学校团委提出活动举办的具体措施。(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主”们,更成了易迷路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B.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
C.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
8.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轼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接待外国来宾。文中“试礼部”,指会试,又称秋闱。B.“徙”,指官职调动,文中含有贬谪之意。古代表示晋职升官的词语有升、擢、右迁、陟等,表示贬官甚至罢官的词语有贬、谪、出、黜、废、绌、左迁等。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及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5分)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C.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每空一分,共11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①《诗经·氓》中将婚姻破裂的责任归于男方对爱情没有定准而变心的两句是:“▲,▲”。②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因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③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从变化的角度观察世界万物,那么“▲”。(2)(6分)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表明了他对魏晋时期虚无的生死观念的批判。⑤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用“▲,▲”来感慨天地之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认为,如果“▲”,对我们自己而言,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别人来说,“▲?”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的故事出现。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迁徒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C.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太阳能与风能①▲。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②▲。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③▲,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〇二一年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在收集整理了全国各地955位高中生的真实观点的基础上,发布了《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演讲视频。镜头前,孩子们陈述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态度:“我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我不想做一个不爱国的人”……演讲前的图片资料显示,当代高中生还不想做这样的人:“只会复制粘贴copy的人”“有偏见的人”“用自己的观念去衡量别人”“不讲义气”“肆意评价污蔑他人的键盘侠”“被负面情绪环绕,散发负能量”“不珍惜当下,怨天尤人”……已作为高中生的你,当有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和清晰的人生规划。五四过后,学校团委将举行以“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就此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射洪中学高2020级高一下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A.吴景超并不反对知识分子为广大乡民服务;C.身处都市的知识分子不能办理乡村社会调查;D.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并非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2.C(“三个知识分子”不属于举例论证)3.C(“人才向城市聚集对乡村建设没有影响”分析错误)4.D(混淆已然和未然,“上海人民出版社将与‘二混子’陈磊漫画团队,策划推出……”强调“将”,是未然,而选项“还与其他文化团队进行了合作”强调“进行了”,是已然。)5.A(说法过于绝对,“任何新事物”“就会陷入主观主义泥淖”有误。原文说,“事情的发生,通常有一个逐步积累和发展的过程”,“通常”不等于“任何”;原文说“如果对这些不了解,遇到事便匆匆忙忙地动手去解决,那就很难不陷入主观主义而导致挫折,甚至失败”,“很难不”不等于“就会”。)6.①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党史读本。(2分)②组织学生参观党史陈列馆等。(2分)③借助漫画、音像电子等传播载体开展党史学习。(2分)
7.B(3分)【解析】原文说“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并不是说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8.①“整容”是指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2分)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2分)③“下葬”是指一且文化失守,故乡也就消逝。(2分)(意近即可)
9.①表现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②表明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③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每点2分,意近即可)10.B11.A(乡试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会试在第二年春天举行,又称春闱)12.C.“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13.(1)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后代的人弄错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采取的原因。14.D【解析】标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中“阅”,意即“检阅、查看、巡视”,欧阳修作为考试的主考官,自然肩负为国选材之重任,诗歌结尾还有对同行主持考试的官员们的谦恭,更多表达为国选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5.该句运用了比喻(以动衬静)的手法。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用春蚕在吃桑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展示出考场的庄严寂静,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言之有理即可)(6分)16.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1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题目在一段文字中挖掉四个成语,然后针对这四个成语各选出一个近义成语或容易混淆的成语,分别组成四个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题中的八个成语意思分别是: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此处正确。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正确。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此处正确。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正确。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一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比如,对于鸟类的迁徙,使用“波澜壮阔”就显得程度不和,该用“声势浩大”;对于鸟类的迁徙路线,就不该使用表示“住下来”的“随遇而安”;对于鸟类,不该运用只适合用在人身上的成语“宵衣旰食”。于是答案就浮出了水面。
18.C【解析】A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的说法,介词“通过”不能同后面的“作为参照”搭配。B项错误在于“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只能说“辨别方向”。D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和“辨识方向”的说法。正确答案是C。点睛:解答此题的首要步骤是找出原病句的毛病。原病句的毛病主要在于词语搭配不当:一是介词“通过”不能和“作为参照”搭配,因为它们的搭配造成了杂糅;二是“方向”不能说“获得”。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不恰当选项中句子的毛病就比较容易辨识了。
19.B【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让答题者选出其中最恰当的一句。题目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项错误在于“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的说法;C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述主体“它们”同上文的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很吻合。D项错误主要在于叙述主体的不吻合。正确答案为C。【点睛】解答此题,应特别注意上文的叙述主体和句式特点,还要注意同下文的衔接是否顺畅。20.①在时间上(昼夜)和季节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②冬季太阳光照强度小而风大;
③白天和晴天由太阳能发电。【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守丧期满后,回到朝廷,出任判官告院。王安石开始实行新法,苏轼上书论述新法地不利,新法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用新法(中有利于百姓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按照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举官吃惊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废除了它。元佑元年,苏轼以七品官阶入侍皇帝于延和殿,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佑三年,权暂代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因冷而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施展自己的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模糊不清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上奏朝廷,赶走了这些宦官。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很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移居廉州,改任舒州团练副使,又移至永州。)又经过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佑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和弟弟苏辙,学他们的父亲苏洵写文章,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开始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在不得不停止的地方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下来并诵读它们。他的文体博大深沉、光辉灿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通快递珠宝快递安全协议
- 医药产品包船运输协议范本
- 农业合作社配送服务协议
- 房地产公司网点装修合同
- 公路建设沙石供应运输合同
- 教育设施扩建渣土清运协议
- 住宅装修安全协议书模板
- 宠物店装修合同保修期规定
- 信息技术设备物流代理协议
- 水利工程废渣运输协议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放飞烦恼-拥抱快乐》
- JJF(京) 128-2024 滤膜自动称重系统校准规范
- 2024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核心素养教案
- 月考综合测试卷(3-4单元)(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高等职业学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
- 2024年汽轮机叶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GB/T 16311-2024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
- 医师三基测试题库及答案
- DB37T 5284-2024 建筑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安全技术规程
- DL-T5153-2014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程
- 让阅读成为习惯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