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2009年)_第1页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2009年)_第2页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2009年)_第3页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2009年)_第4页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2009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单位:×××项目部编制日期:二〇〇九年五月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目录TOC\o"1-1"\h\z\u一、编制目的 1二、编制依据 1三、适用范围 1四、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构 1五、人员职责分工 2六、应急物资准备 3七、社会资源 3八、应急救援原则与流程 3九、自然灾害的预警 4十、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救援具体操作 7十一、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与关闭 14十二、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与更新 14一、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在接到预警信号时,及时落实相应的防范行动;自然灾害过后,及时排除险情、发现隐患、检查损失情况、进行反馈改进。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2、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3、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4、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5、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办法三、适用范围工程项目部施工现场地区发生的高温、大雾、冰雹、暴风雨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等自然灾害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四、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构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结合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实际,成立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并组织应急救援队伍。(1)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2)应急救援队:队长:×××副队长:××××××队员:各班组长(3)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项目部质安部。(4)应急联络电话:(5)工程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义务救援队全体成员24小时一律不准关机,确保联系畅通。2、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①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的渠道,预警信息的收集和发布。自然灾害的类型、预警级别及相应级别的应对措施。②现场伤员的自救与互救常识。3、火警、医疗急救中心、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①火警电话:119;项目消防报警:②医疗急救中心:120;项目医疗急救:③道路交通事故:122;项目交通指挥中心:五、人员职责分工×××(组长):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应急救援工作,并为其正常实施提供相应的人、财、物,满足救援需要。×××(副组长):负责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对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全面负责。×××(安全员):收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配合救援工作的开展实施,上下沟通,传递信息,实施救助。×××(材料):根据公司施工生产过程中可能伴随的环境因素和存在的危险源,配备相应的救援物资、设施设备,如常用药品、灭火器等。满足应急救援需要。×××(协调):负责落实应急车辆,并与消防中心、急救中心、道路交通管理中心、医院进行联系。×××(技术):从施工技术上分析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制定防范和救助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六、应急物资准备1、急救药品、器具工程项目部配备应急药品器具如棉签、纱布、胶布、绷带、碘酒、酒精、温度计等,专人管理,定期更换,保证药品的有效。2、急救器材工程项目部准备一定数量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消防沙、木屑、灭火器材、疏掏工具、手电筒、软爬梯等防护用品以及防火器材,以备救援使用。3、紧急信号:施工现场紧急信号红灯发出闪烁信号4、疏散方向:由各层安全楼梯向施工现场外方向疏散。5、应急照明:配置应急照明灯,发生紧急情况时作为紧急照明用。七、社会资源1、政府建设行政组管部门的预警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协调指挥。2、工程项目所在地区,重庆市、长寿区气象部门的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3、配合业主安环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协调。4、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医疗和救助机构的联系通道应保证畅通。八、应急救援原则与流程一)、应急救援原则1、积极收听预警信息,做好灾害前的防范措施;2、先确认是否会发生二次险情,再施救人员和抢救财产;3、先救人,后抢救财产;4、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员后治轻伤,先救活人后处置尸体;5、移动事故现场前,须对原事故现场作出记载;6、抢救伤员要快速及时,力争早医、快速送医,对大出血、严重创伤、窒息、重度中毒者,应在医疗监护下送进附近医院治疗。二)、应急响应流程收录警报信号收录警报信号转发警报信号接收警报信号通知各应急单位班组应急队检查执行情况执行防范和救援措施配合应急队安全环保部的行动执行单位的行动九、自然灾害的预警(一)高温分三个等级: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1、黄色预警: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2、橙色预警: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3、红色预警: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二)大雾分三个等级: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1、黄色预警: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橙色预警: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3、红色预警: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三)暴风雨分为四个等级: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1、蓝色预警:大风(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雷雨大风(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2、黄色预警:天气情况为暴雨(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中雪、3、橙色预警:天气情况为暴雨(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大雪、4、红色预警:天气情况为大暴雨(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风暴潮、暴雪、(四)地震灾害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a.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b.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c.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d.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2、地震监测和预防各级地震监测台网对地震监测信息(含火山监测信息)进行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和报送;群测群防网观测地震宏观异常并及时上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全国各类地震观测信息进行接收、质量监控、存储、常规分析处理,进行震情跟踪。中国地震局在划分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基础上,组织震情跟踪工作,提出短期地震预测意见,报告预测区所在的省(区、市)人民政府;省(区、市)人民政府决策发布短期地震预报,及时做好防震准备。在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中国地震局组织震情跟踪工作,提出临震预测意见,报告预测区所在的省(区、市)人民政府;省(区、市)人民政府决策发布临震预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预报区所在的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人民政府采取应急防御措施,主要内容是: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安定。(五)地质灾害1、泥石流预测泥石流预测主要根据预测范围内各泥石流沟固体物质的来源和积累程度;水的来源和数量,是否可以达到激发泥石流发生的水量要求;各沟谷的发育阶段和暴发泥石流的频率等来预测地区、沟谷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泥石流暴发的危险度预测可采用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一般说来,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越强烈,山高坡陡、地形越破碎,风化越严重,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越发育,人类活动越强烈,即可定性认为泥石流暴发的频率就高,危险度就大;反之,则低、则小。一般对轻度泥石流地区和沟谷宜采取水土保持、排水、减少固体物质集累,削弱水流汇聚和对固体物质的冲刷、侵蚀等,来防治泥石流暴发。极重度地区和沟谷一般都采取避让措施进行预防,只有在技术、经济可行,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中度和重度地区和沟谷,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原则上都会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以保证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环境得到改善。2、泥石流预报泥石流预报是在泥石流预测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极重度和重度危险地区或单条泥石流沟进行预报。对降雨型泥石流,预报的任务:首先要确定预报范围内激发泥石流发生的降雨临界值,它主要是根据已有泥石流暴发前的降雨量观测值,进行统计获得;然后,根据地区气象预报的降雨量与临界降雨量进行对比,预报近期内泥石流发生的情况。为了提高泥石流预报的可靠性,作好降雨量预报是前提条件。3、泥石流警报在泥石流沟谷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分别设置监测点,对泥石流的活动过程进行监测,将泥石流开始起动、流动的情况,及时利用电话或无线电设备,传送到监测预报中心,发出警报,通知主管部门和政府,组织泥石流区人员及时撤离。十、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救援具体操作(一)高温1、高温黄色预警a.有关部门和施工班组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b.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施工作业;c.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2、高温橙色预警a.有关部门和施工班组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b.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作业,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c.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3、高温红色预警信号a.有关部门和施工班组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b.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c.有关部门和施工班组要特别注意防火。(二)大雾1、大雾黄色预警a.有关部门和施工班组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准备工作;b.运输驾驶人员注意雾的变化,小心驾驶;c.户外作业注意安全。2、大雾橙色预警信号a.有关部门和施工班组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工作;b.运输驾驶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车、船的行进速度;c.减少户外作业。塔机停止运转,不进行外脚手架搭拆作业。3、大雾红色预警信号a.有关部门和施工班组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应急工作;b.运输驾驶人员根据雾天行驶规定,采取雾天预防措施,根据环境条件采取合理行驶方式,并尽快寻找安全停放区域停靠;c.不进行户外作业。(三)暴风雨一)蓝色预警1、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人员,会同项目总监对深基坑、脚手架、大模板、临时用电、临建设施、现场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并各自做好检查记录。2、对深基坑及时观测,第三方监测单位应对深基坑进行监测,及时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提供监测记录,并存档备查。3、立即停止起重机械作业,全面检查塔机、物料提升机、外用电梯和吊篮的安全装置、避雷装置,并做好检查记录。4、在市气象局发布天气预警后,所有施工现场要全部停止室外施工作业(抢险工程除外)。二)黄色预警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救援队伍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2、立即组织对本工程抢险救灾准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落实抢险人员、物资、器材、设备等。3、核查工程重点部位的安全状况,并安排专人定时对重点部位、设备、临建等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和观测,并做好记录。4、在做好蓝色预警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深基坑工程周边要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各工程项目应增加对深基坑侧壁支护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道路的监测和巡视的频次。第三方监测的频次每日不少于两次,必要时每3小时1次。设置有效的排水措施,大雪天气要及时清除基坑周边的积雪,防止基坑侧壁承载力过大造成塌方。对深基坑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隐患,进行加固。(2)应对起重机械基础进行详细的检查,保持基础排水畅通。起重机械必须按照应急加固措施进行加固,塔机应按照《塔式起重机应急加固措施》的要求进行加固。物料提升机、外用电梯的吊笼应降至最底层,吊篮应落到地面。(3)应重点检查大型模板支撑系统的剪刀撑、水平纵横加固杆、抛撑和缆风绳等;基础应平整、坚实,保持排水畅通;及时清除积雪,确保模板支撑系统的抗风、抗雪压。(4)应重点检查脚手架的剪刀撑、拉结点、小横杆的搭设情况,基础做到平整、坚实和排水畅通,确保脚手架的整体稳定。(5)对施工现场的临建设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备齐加固器材,并做好人员撤离的应急措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采取措施。生产厂家应对生产安装的临建设施进行全面检查,该维护的维护,该加固的加固。

(6)施工临时用电必须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尤其要做好各配电设施的防雨措施,检查用电线路有无破皮老化现象,所有施工现场在市气象局发布天气预警后要全部停止施工用电(抢险工程除外)。三)橙色预警1、做好抢险准备工作。2、抢险救灾的人员、物资、器材、设备、车辆的到位情况以及所处的位置和机动时间。3、组织抢险人员和设备、车辆、器材等应急物资,在现场集中待命,随时准备抢险。4、采用传真、电话等形式,将灾害天气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危险源以及应急措施向上级部门报告。5、在做好蓝色预警和黄色预警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应进一步增加对深基坑侧壁支护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监测和巡视的频次。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应设专人每小时巡视1次;第三方监测单位每3小时进行1次监测,如遇紧急情况应随时监测。(2)大型模板支撑系统应进一步增设剪刀撑、水平纵横加固杆、抛撑或缆风绳,并派专人进行监护。(3)脚手架应增设拉结点和小横杆,增设水平和纵向斜支撑,增强脚手架的整体稳定。(4)施工项目部和临建设施生产安装单位,应对达不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装配式轻钢结构临建房屋技术规程》要求的临建设施采取加固措施,并会同总监和临建设施生产安装单位技术负责人,对临建设施的加固效果进行计算并做出评估。对仍不能保证安全的,立即将人员疏散、撤离。四)红色预警1、应急救援队伍在指定的地点集结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行动。2、组织抢险人员、器材、设备等应急物资到达可能发生险情的重点抢险部位,随时准备抢险救援。4、采用传真、电话等形式,将灾害天气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工程部位、设备、临建等设施及周边环境的动态观测和监测情况,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5、在做好蓝色预警、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应会同第三方监测单位对深基坑边坡位移、沉降,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市政等公用设施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视,每小时监测1次,必要时随时出据监测记录和报告。(2)大型模板支撑系统应加倍增设剪刀撑、扫地杆、水平纵横加固杆、抛撑和缆风绳。(3)脚手架要按照水平每3米、垂直每2米一处的标准增设拉结点,连续满设剪刀撑,增设水平和纵向斜支撑,拆除密目安全立网,降低高度,仍不能保证安全的,应立即拆除。(4)各工程项目部要严格实施应急预案,将人员疏散、撤离至安全地带,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五)灾害天气过后的处置灾害天气过后,工程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应联合对施工现场深基坑、大型起重机械、脚手架、大模板、临时用电、临建设施等重点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写出检查验收报告,并经项目总监签字同意后,方可开工。对启动应急预警预案和抢险救灾,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等进行总结,并书面上报,做为下次演练培训的重点内容。(四)地震1、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和启动条件a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b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在国务院领导下,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c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地、州、盟)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d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市(地、州、盟)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市、区、旗)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如果地震灾害使灾区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上级政府支援,或者地震灾害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应根据需要相应提高响应级别。2、人员的安全防护和自救、互救a人员的疏散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安排下,协调做好人员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及时发布当地政府的震灾信息,防止人员盲目行动。发布当地政府具体制定的群众疏散撤离的方式和程序,组织人员撤离到规定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b自救和互救措施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尽快关闭电源、火源。正在室外作业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如果被埋压,首先要镇静,应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