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_第1页
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_第2页
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_第3页
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_第4页
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侠(1981-),男,新疆布尔津县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与艺术理论研究。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夏侠(1981-),男,新疆布尔津县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与艺术理论研究。夏侠(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49)摘要:本文就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两种魏晋时期典型服装进行分析,从款式结构和装饰风格两方面对比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相似服饰,以此说明魏晋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相互影响,造就了魏晋时期西域地区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关键词:文物服装西域融合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古代染织品实物非常丰富,而新疆地区出土的文物在其中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疆位于丝绸之路要冲,历史上多元文化汇聚于此,产生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新疆地区气候独特,特别是吐鲁番盆地以及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夏季气温高,常年干燥少雨,使得许多古代墓葬中的服装和纺织品能够相对完好的保存下来。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敦煌之西,阿尔金山以北库鲁克塔格山之南,方圆近二十万平方公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邦。这一区域内的古代墓葬较多,其中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染织品实物,对于研究魏晋时期的古代服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楼兰地区出土的古代服饰特点在距楼兰故城23公里处的城北壁画墓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很多保存较好的纺织品、服饰以及生活用品等陪葬物。该墓出土服装以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最为多见,从款式上来看同楼兰地区其它墓葬出土服装相一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楼兰城北壁画墓的墓室壁画很好地还原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证明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是墓主生前的日常装束.通过观察出土长袖衣实物,并参考壁画人物着装形象,我们可以比较完整的还原出这两种古代服装的具体形制和局部细节.通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古代实物与图片资料可以看到,交领长袖衣领襟底部长出衣身摆缘约十厘米左右,袖型为较平直的宽口长袖(图1)。该衣前后衣片结构差异较大,侧缝弧度变化大,收腰明显,摆围线应居穿者腰线上。左右衣身与袖相接处,均有绯色绢条,肩至腰,左右及前后均对称;左右衣前片各有一条褐色竖直拼缝绢条,长宽及位置略有不同,后片于中缝处分裁作两片,以绯色绢条连接,就左系带位置来看,可推测此衣应为左衣片掩于右衣片之上,即为“右衽衣"。该衣面、里均以绢制。整体呈暖色调,色彩协调柔和.面分四色,主体以姜黄色绢作衣身及袖,本白色绢作领襟及接袖。衣身有绯及褐色拼缝绢条。衣片虽有一定程度的破损和变形,但从规整针脚来看做工仔细,裁剪方式是以“折”代“剪".后衣片分左、右两片,由肩至腰的收量以直接内折面料的方式完成,而非以剪裁去除余量。通过“长袖衣”的各构成要素,以及色、质、工艺几方面分析,可以初步断定此款长袖衣为交领、右衽长袖收腰女服。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半袖衫形制相对奇特,目前相似的出土实物较少,应为楼兰地区当时独有的一种服装样式(图2)。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壁画资料上可以发现,楼兰城北壁画墓前室东壁上绘有6个人物形象,女性服饰与半袖衫在款式、色彩搭配、装饰上基本一致:款式上都为收腰的半袖衫,袖呈喇叭状;衣服大身颜色为蓝色,红、白色作为其他部件的颜色与蓝色搭配;二者均有打结的带状饰物。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说文解字》:“袂:袖也.”据此可知汉代已有半袖之衣。虽然汉代文献没有描述半袖衫的形制,但从出土的汉代形象资料中可以见到,如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封家碾制材厂出土的东汉坐听吹笙灰陶俑,所着外衣为斜襟右衽、袖边打褶成荷叶装的半袖衫,衣外束宽腰带以固定,袖子的形制与复原半袖衫的左袖非常相似(图3)。半袖衫腰侧有左右对称的两条带状饰物,大小相同,左侧为白色作缘,内嵌棕色;右侧为白色作缘内嵌红色。下裳三根皆为白色作缘内嵌红色,其中两根上下对称缝于下裳蓝色绮和红色绢拼缝处,另一根与位于拼缝处上方的带子左右对称并打成结状。二.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类似服装对比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虽然形制有别,但都具备彩色带状物装饰。从功能角度看,带状物是用来系结下裳的,有收身作用;从装饰角度看,彩色绢条做工精美,色彩鲜艳,打成花结,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新疆地区及甘肃地区的古代遗址出土实物中,有类似装饰条的衣服实例并不乏见。时属西汉时期的克里雅圆沙古城遗址,曾出土“毛布上衣”残片。该衣以咖啡色平纹毛布缝制而成,在上衣接缝处多嵌入红色毛绳,用咖啡色细线缝合.今蒙古境内的诺因乌拉第6号墓(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系东汉时期匈奴贵族墓葬。墓中出土一件对襟上衣。该衣由红色素绢作里,面为毛皮.其两肩上亦有短而宽的毛皮缝缀装饰.新疆洛浦山普拉墓地系汉晋遗存,该墓出土了不少毛布套头上衣,编号96LSIIM2:60即为一例.该衣袖口、领、肩、前片(中缝)均镶有红色经编绦.另外,1995年发掘的民丰尼雅一号墓地(三号墓)出土同时期绢袍一件。此袍保存完好,系立领、左衽、长袖袍.出土时着于女尸身上,居绢上衣外,锦袍内。与楼兰出土“长袖衣"形制非常接近。2002年清理发掘的甘肃花海毕家滩26号墓,属纪年墓(升平十四年,公元377年)。随墓出土纺织品文物若干及能与之相对应的衣物梳。清理文物中有短襦两件,一为紫襦,一为碧襦,两件形制相似。在衣袖相接处,亦有由肩至腰的绯色绢条嵌入,此外,左右衣片前襟角各拼缝一块三角形格子织物。在以上五处遗址出土的服装中,都可以发现与城北壁画墓出土服装相类似的结构特征,通过从考古角度对出土文物相关信息(包括墓室壁画风格、陪葬纺织品和生活用品等)的分析和对比,可推断以上五处墓葬年代均为魏晋时期(公元2—5世纪),墓主可能是贵族.几件出土服装在领、袖、绢条装饰及闭合方式上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丝绸之路沿线交流频繁,一种服饰特点能够流行开来,并传播至不同地域,而且能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三.魏晋时期历史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的象征。其起点为长安,沿河西经武威、张掖、酒泉,抵敦煌,从敦煌开始被分为南北两线.南道出阳关,经楼兰(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再经且末、精绝(民丰)、于阗(和田)、莎车等地,越过葱岭(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楼兰正是南线经过的一个重要地区.丝绸之路带动的物质文化交流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之间交互性传播,使得亚欧大陆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域地区出土的古代器物上往往体现出多种文化元素,起到了对不同区域文明的衔接作用。以楼兰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中的“彩色绢条"为线索,我们可以在西北地区搜寻出很多具有类似元素的古代实物,从中不难发现,同一种服饰特征在丝路沿线出土的服装上都有所体现,由此也可以推断,“彩色绢条”的结构特征在汉晋西北地区女服中是较为流行的,早期多见于西域少数民族的袍服,形状短而宽,多缝缀于衣片之上.而由花海毕家滩26号墓所出襦裙来看,至少在魏晋时期,“彩色绢条"已经融入中原服饰。形状长而窄,制作方式则改缝缀式为嵌入式,逐渐融合中原居民的穿着习惯,改良成为一种新的服装款式。楼兰壁画墓出土的交领长袖衣就很有可能发展为交领长袖襦形式,即下接衣片较短,下摆过臂。穿着时可能与群相搭配。此种襦裙搭配方式,在同期甘肃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壁画中有所印证(图4).以上服饰元素演变的过程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大趋势也是相吻合的。魏晋南北朝人口大流徙,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地域范围之广,为我国历史上之稀见,当时的服装变化源于两个方面:一为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制;另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西域与北方习俗。在大约三百多年的文化传递与民族融合中,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服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也便掀开了魏晋时期服饰文化的多彩篇章。以楼兰壁画墓出土的古代西域服装为一个点,再将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古代墓葬文物连成一条线,结合历史资料可以清晰地展现出魏晋时期服饰文化的整体面貌.楼兰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具备中原服饰的一些典型特征,同时又有自身独特的款式风格和装饰特点,从“彩色绢条"曾流行于丝路沿线这一史实可以看出,汉、胡服饰文化的交流与传移在当时已然形成风尚,其程度有可能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存和相互影响,形成了魏晋时期西域服饰独具魅力的款式特征。参考文献:[1]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2]袁仄.纺织品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包铭新。西域异服[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4]刘熙.释名[M]北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9.[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StudyontheCulturalRelicsExcavatedinLoulanandtheCostumesofWesternRegionsDuringWeiandJinDynastiesXiaXia(CollegeofArt,XinjiangArts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49)Abstract:ThepaperdescribetwotypicalLoulanantiquecostumesduringWeiandJindynasties,theseclotheshavemanysimilaritiestosomeculturalrelicsexistedculturalcommunicationbetweencentralplainsandthewesternregionlongtimeago.Theyabsorbedeachotherandevolvedd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