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0月9日目录项目组成员一、专业建设意义(一)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二)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三)建设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二、专业建设基础(一)历史悠久,成果显著(二)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素质优良(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充足、设施完善(四)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五)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六)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发展目标(二)人才培养目标四、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校企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三)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四)转变培养方式,实现校企联合教学(五)完善“双师”结构队伍,打造德技双馨教学团队(六)实施第三方评价,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改革举措六、绩效考核指标七、专业建设预算项目组成员项目负责人:周晓舟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主任教授韦明军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农艺师项目组成员:谢其渊蒋益敏王小欣黎金玲梁庆平简峰欧善生何元强李梅梁运波何荫飞林莉奉志高吴烈种子行业(企业)专家成员:李华胜广西区种子管理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马善团广西区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何礼健广西区种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徐家强广西区种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农艺师陆家逸广西逸兴农业科技发展总公司总经理农艺师谢超有广西区种子公司水稻分公司经理高级农艺师王世杰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副教授蒙秀锋广西绿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何懿广西兆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农艺师韦明航广西亚航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农艺师卢文祥广西柳城甘蔗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建设周期:两年一、专业建设意义(一)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就提出“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1958年,毛泽东同志再次提出,要把种子作为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农业靠科学种田,要抓种子、优良品种”。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安徽省丰乐种业有限公司时提出“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为振兴我国农业做出贡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做大做强现代种业”。2011年4月10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良种是农业生产无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科技载体,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内在条件,是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价值链条的起点。但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广西地处亚热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农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种子生产基地,成为国内外种子企业集聚的热点地区。2010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南宁联合召开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非主产区工作会议,部署11个粮食非主产省(区、市)启动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作,广西共承担新增粮食产能14亿斤,南宁、桂林、柳州、来宾、贵港、钦州6个地市的15个县纳入了全国800个产粮大县范围,因而进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据广西自治区种子总站统计,目前广西注册100万元以上的各种类型的种子企业共有200多家,从总体上看,广西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种子经营集中度不高,综合竞争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造成这种状况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行业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二)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种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必须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根据广西教育研究院所作的《广西科技紧缺人才需求预测》,农业科技人才是该省12大类紧缺人才之一,未来5年需补充大专及以上人才1.61万人。人才需求涉及多个学科或专业,主要有:种植业、饲料业、养殖业、农场经营、村镇规划与建设、农业机械、粮食及食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产品批发贸易、农产品与水产品的贮运与加工、种子生产检测与经营、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其中紧缺学科或专业为:农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园艺、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林产化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草业科学。根据历年来统计企业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数,供需缺口是相当大的(图1)。2004-2010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共360人,而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为3020个,供需比为1∶8.39。未来农作物种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加快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社会需要。左图1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2004-2010年毕业生人数及岗位需求数右图2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2004-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三)建设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区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学院,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的特色和发展方向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学院建成农类优势更加突出,农、工、经、管、文等多类专业协调发展,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突出,在区内外及东南亚地区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省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实施十项建设工程,其中第二项工程为“专业特色打造工程”,指出要“打造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载体的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体系。招生专业达到37个、专业方向达到19个。重点建设畜牧兽医、园艺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和市场营销等5个优势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院级优质特色专业14个、区级优质特色专业13个。建设院级特色课程15门,自治区级特色课程10门。构建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教改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建设25门优质的职业核心课程,配套建设25种能充分体现职业岗位技能的立体化特色教材。”广西是农业大省,培养和造就种业人才,就是为农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学院“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专业,加强对该专业建设是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所需要的。二、专业建设基础(一)历史悠久,成果显著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在原广西农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42年,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正式独立设置高职种子种苗专业,2004年与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对接,改名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目前,该专业是广西唯一一个直接面向种业、为农作物种业服务的专业。自开办高职专业以来,已先后为广西地方经济建设乃至全国农业和种子行业培养了400多名种业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区种子企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广西“三农”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10月,该专业被确定为广西自治区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10月,被评为广西区优质专业。(二)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6人(含正高2人)、中级职称16人;硕士学位18人;80%以上的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此外,从企业聘请了24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建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指导实践教学。注重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从开办高职以来,一直根据专业需要,结合实践教学,每年安排2-3名青年教师到种子企业或农资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到企业兼职或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岗位培训、行业培训或其它进修培训学习,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产学研研究”等多项教学成果获奖,“高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等一批教改论文公开发表,“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农产品与农资营销项目课程开发实践”等12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自治区级科研立项。(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充足、设施完善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努力建设高标准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按照教学、科研、生产、培训、鉴定、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要求,“一系三品”的产品要求,“五个真实”的(真实环境、真实任务、真实生产、真实产品、真实市场)教学要求,“九个合一”的(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育人与生产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生产场所与教室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实训设备与生产设施合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一)利用要求,建起了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极大地完善了教学基础设施,改善了办学条件。农林技术与管理实训基地。该基地于2008年1月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设有植物生理、植物营养、作物栽培、植保、种子检验、植物组织培养等实验室和3个学生创新实验室,实验(实训)室场所总面积6589㎡,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合计897件,价值400.4万元。校内实训农场有耕地近60亩,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作物种植和良种繁育技术等生产实训的需要。2009年,农林技术与管理实训基地获得自治区财政100万元的资助,新建了种子加工生产线。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八桂田园)。占地400亩,是广西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备现代农业技术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及推广,教学实习、培训及科普教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观光农业旅游等五大功能,被评为国家4A旅游景区。作物研究所。始建于1971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家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玉米、水稻、西甜瓜的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技术和植物保护等研究以及作物新品种的开发和技术推广等工作,肩负着为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农业生产发展和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技术保障的重任,是国家玉米原原种繁育基地,也是广西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承担单位之一。现设有玉米、水稻以及西甜瓜等研究室,拥有一支由高级农艺师、副教授、农艺师、讲师、技术工人组成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拥有校内外科研基地150亩;拥有科研和行政办公用房面积1100m2,其中实验室面积350m2,包括遗传育种实验室、种子质量检测室、考种室;配套建有224㎡种子贮藏冷库,960㎡温室大棚、200㎡玻璃晾晒棚、1000㎡室外晒场等科研生产基础设施。先后承担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业部玉米原原种项目、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自治区良种产业化项目、自治区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农业重点项目等50多项,共育成了“南校一号”、“南校七号”、“南校八号”、“花单一号”、“南校11号”、“南校15号”、“南校18号”、“南校968”、“南校9665”、“南校201”、“南校202”、“南校205”、“南校969”、“南校糯96”、“玉甜388”等15个玉米新品种,其中“南校18号”、“南校968”、“南校9665”三个品种获得了国家新品种权,南校9665(HK4)还通过了越南农业部品种认定,准许在越南推广,并成为广西第一个在越南认定的玉米杂交种,育成“汕优选60-1”、“特优293”、“南香优9986”等水稻新品种以及“花脸”、“冠金”等西瓜新品种;先后获得科研成果奖10多项,其中“玉米花培纯系花83-2及花单1号的育成”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自交系南60-1育成及应用”、“玉米优质、早熟、耐旱南6047自交系选育及其应用”以及“高产、优质、多抗、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南99的选育与应用”分别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南校”系列玉米品种已应用推广到云南、贵州、越南等地,累积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为广西以及华南、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我院生物技术系的重要实训基地之一,作物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近年来共接收了包括《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种子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以及《植物保护》等课程的多名教师到研究所进行科研、培训以及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还接收了包括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艺、作物生产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近3000名学生到所里进行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研究以及参与科研工作等,通过在作物研究所进行实践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在1993年创建的原校办企业广西南宁燎原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基础上于2009年8月5日改制而成。目前,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是集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种子企业,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践教学的课堂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窗口。目前公司在职员工2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12人,外聘著名作物育种专家2人,拥有种子生产基地10000多亩,种子贮藏常温库2800m2,低温库200㎡、种子加工车间1000m2以及种子包衣机、烘干机等机械15台(套),建成了5T种子加工生产线,在区内外均有稳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公司成立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种子生产、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体系,已经发展了遍布全区各县、市和乡镇的230多家分销机构。目前公司主要经营的产品有“南校15号”、“南校18号”、“南校968”、“南校9665”、“南校201”、“南校202”、“南校205”、“南校969”、“南校糯96”等南校系列杂交玉米种子,“博优629”、“博Ⅲ优273”等博优系列以及“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等中浙优系列、“泸优11”、“泸优578”等泸优系列杂交水稻种子,年销售量约300万斤,销售额2000生物技术中心。中心建于1998年,是生物技术及应用、园艺技术、城市园林、种子生产与经营、作物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等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已成为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应用(园艺专业方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管理人员13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研究生学历9名,双师型教师7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践经验强,整体素质高。目前,中心原配备有能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的先进的设施设备共100余件,价值80多万元。在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应用(园艺专业方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新购买仪器设备价值20余万元,使得开展各项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活动的水平更上一层楼。中心自成立以来,对农作物、名优花卉、药用植物、果树苗木的脱毒及快速繁殖进行了深入研究,掌握了甘蔗、香蕉、罗汉果、马蹄、沙姜、网纹甜瓜、甘薯、食用仙人掌、美国芦荟、甜茶、台湾金线莲、百合、蝴蝶兰、红掌、彩色马蹄莲、铁皮石斛以及各种荫生观叶植物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能进行规模生产,累计生产了优质香蕉组培苗300多万株,各种花卉苗木10多万株,获得经济效益70多万元。目前中心已形成具有年产500万株组培苗能力的标准化工厂生产规模。中心在进行生产的同时,积极承担种子生产与经营、生物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实习活动和植物组织培养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证等任务,也为教师开展科研、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及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同时还对外开展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技术服务。在科研方面,中心承担了《罗汉果组织培养研究》和《桂林马蹄的组织培养研究》两项学院项目及教育厅项目《优质网纹甜瓜组织培养研究》的科学研究。校内外优质的实训基地条件,满足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师生教学、科研、实训、培训、鉴定等的需要。(四)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全区唯一布点的专业,也是全区唯一培养农作物种业人才的专业。经过多年改革与建设,现已在专业服务面向、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可在全区高等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特色之一:紧扣国家核心产业,服务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为此,要“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力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上新台阶。”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就是紧扣农作物种业这一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培养农作物种业人才,以满足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中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等多个环节的岗位需要。特色之二: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要以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依托产业搞科研,搞好科研促产业”的思路,建设了八桂田园、作物研究所、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在区内外乃至国内外均享有声誉。依托这些基地,能较好实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新品种选育、繁育、销售、推广为一体,基本达到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要求。一些签约的校外基地如广西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广西种子管理总站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等都是行业领先、声名远播的单位或企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多元功能和强大的客户群,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特色、优势和示范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彰显,从而使之在同类专业及整个产业、行业中起到辐射和引领效用。特色之三:人才培养模式“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根据种子生产与销售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特点,在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时,逐渐形成了“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3学期学生以在学校学习为主,采用伴耕伴读的理实一体化学习方式,一边上课,一边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并不定期、分阶段到企业参观、见识;第4-5学期各有1/2的时间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以学习理论为主,在企业以训练岗位技能、熟悉岗位工作为主,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第6期学期整个学期完全离开学校,到企业全职顶岗,也就是预就业。这样通过前3个学期的耕读相伴、中间2个学期的工学交替和最后1个学期的全职顶岗,学生离职业岗位渐行渐近,由不适应到逐渐适应,最后到毕业时完全适应,可以从容应对就业、择业和创业。(五)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经过10年建设与发展,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取得了良好成效。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专业。2003年10月,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确定为广西自治区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10月,被评为广西区级优质专业。建成2门区级精品课程和5门院级精品课程。《植物及植物生理》于2010年4月被评为教育部植物生产类教指委精品课程,同年8月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植物细胞工程》被评为2009年自治区精品课程。《植物病害防治》于2010年5月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种子生产技术》、《试验统计分析》、《土壤肥料及应用》、《植物化学保护》被评为2011年学院精品课程。建成1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农林技术与管理实训基地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于2008年1月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打造了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李体琛老师长年从事玉米育种工作,先后主持实施广西科技厅下达的科研课题9项,育成优良玉米自交系15个;育成玉米新品种12个,曾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次、二等奖一次;2010年被评为广西先进工作者,2011年入选广西玉米产业创新团队功能专家,是学院玉米育种学术带头人。“植物病理教学团队”和“植物细胞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学院2009年优秀教学团队。有3名院级学术带头人,7名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取得了多项教学改革改果。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批教育教学改革改果。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产学研研究”、“《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建设”分别获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获第二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次获奖。由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次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奖励。如“《植物病害防治》网络课程”获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网络课程”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植物及植物生理》课件”获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编写出版教材著作20部,校本特色教材5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结合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经验,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编写了一批教材,有一些是结合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编写的特色教材,不仅推动了本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也辐射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选育玉米新品种15个。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平台,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产学研结合,自2003年以来,先后选育出南校18、南校968、南校9665等15个玉米新品种并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南校18号”、“南校968”、“南校9665”三个品种获得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南校9665(HK4)还通过了越南农业部品种认定,准许在越南推广,并成为广西第一个在越南认定的玉米杂交种。近年来“南校”系列玉米品种已应用推广到云南、贵州、越南等地,累积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为广西以及华南、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广西科技进步奖4项。“玉米花培纯系花83-2及花单1号的育成”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自交系南60-1育成及应用”、“玉米优质、早熟、耐旱南6047自交系选育及其应用”以及“高产、优质、多抗、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南99的选育与应用”分别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高产优质新品种‘南校15号’区域试验与示范”通过区科技厅成果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以主要成员与广西大学等三家单位合作开展了:“广西瘿螨总科系统分类研究”,项目成果获得2010年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近五年公开发表教育教学改革和自然科学研究论文81篇。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和自然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自2006-201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81篇。承担上级部门科研项目19项,专业发展后劲足。除已取得的成果和奖励外,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仍继续申请科研课题,争取上级部门立项,不断拓展专业发展后劲。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近三年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共有157人次获一、二等国家助学金,有12人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4人次获广西区政府奖学金。2010年6月,种子081班林雪英同学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作物种子繁育员(种子质量检测)高职组竞赛,获得三等奖。近三年农作物种子繁育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为87%。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依托学院的办学资源优势,走出去、请进来,以多种方式承担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任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培训农民,参与广西百万农民党员和千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在校内每年都与广西种子管理总站联合培训100名左右种子检验员。专业带头人周晓舟老师还被评为农业厅“广西百万农民党员大培训活动先进个人”。(六)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在原广西农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42年,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正式独立设置高职种子种苗专业,2004年与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对接改名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该专业从2001年起招收首届高职生,至2010年已有6届毕业,毕业生总人数360人。6届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7.0%,就业对口率为90.1%。近三年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92.29%。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发展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通过推进校企对接、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师队伍、实施第三方评价等多方面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中国创造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专业发展规模:到2013年,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校生250人;相关专业群在校生1000人。(二)人才培养目标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现代农作物种业需要,具备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能力、种子生产能力、种子质量检验能力、种子加工能力、种子仓贮管理能力、种子营销能力、新品种推广能力和相关工种基本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企业满意度大、创业成效明显。四、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校企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成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小组;进行市场调研,完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写出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等进行深入论证,深度整合课程内容,制订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级新生中试行。(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优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分析及知识内容分解,并按职业岗位能力要对原相关知识系统进行重构,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坚持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密切与企业联系,组建行业专家、企业能手参与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开发小组,召开课程体系设计专家研讨会,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长期聘请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能手直接参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活动,实现双赢。(3)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的生产任务,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体现职业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既是课堂又是实习场所的地方开展教学,以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及教学评价工作除了有专任教师担任外,还有兼职教师担任,参与教学活动人员由校内向校外拓展;教学资源由单一的纸质教材向网络课件拓展;课程教学由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向重点培养职业技能转变;课程教学场所由课堂向实习场所转移,体现课程的开放性。表1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推进校企对接投入资金预算(单位:万元)建设内容2012年2013年合计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及课程体系构建2.01.03.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3.0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制订与完善8.02.04.03.012.05.0职业资格证书拓展8.02.04.03.012.05.0合计20.04.010.06.030.010.02.拓展“农作物种子加工员”、“农作物种子仓贮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构建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将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依照职业的分类标准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地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编写校企合作的特色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对接。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职教理念,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建设3~4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着力打造1~2门院级精品课程、开发并建设3~4部特色校本教材。种子产业链的主要环节为:育(新品种选育)→繁(种子生产)→检(种子检验)→加(种子加工)→贮(种子贮藏)→销(种子销售)。根据对种子产业链和种子行业岗位的分析,结合广西种业的实际情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开发核心课程,并实施。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确立《植物保护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种子营销与推广》、《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等4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建设,成立校企专家组成的建设小组,重点进行教材、教学资源库建设。表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及投入资金预算(单位:万元)课程建设目标建设时间经费(中央财政)负责人植物保护技术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2.0欧善生种子营销与推广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2.0黎金玲作物生产技术院级精品课程2013年2.0何元强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院级精品课程2013年2.0蒋益敏合计8.0表3特色校本教材建设及投入资金预算(单位:万元)名称建设时间经费(中央财政)负责人种子生产技术2012年1.0梁庆平植物保护技术2012年1.0欧善生种子营销与推广2013年1.0黎金玲作物生产技术2013年1.0何元强合计4.04.试行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两者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立足种子产业、依托种子企业、实施‘大订单’培养、服务企业产业农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这一机制以整个种子行业为立足点,建立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发展平台。依托种子企业,建立与种子企业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以满足各级种子企业发展需求作为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行业企业建立“血脉相通、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把专业办成行业企业人才的培训基地。以整个行业人才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大订单”,建立种子行业人才市场,满足各级种子企业人才规格的需求,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农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一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思路,体现“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安排,并渗透“校内单项技能训练——校内专业综合实训——企业生产实训——校内或企业创新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的“五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此模式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实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教理念和方法。具体为:学生在前3个学期(第1~3学期)完全在校内学习文化与专业知识,完成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训练,同时“耕读相伴”,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提升专业综合能力,3个学期循环3次;中间2个学期(第4~5学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工学交替”,每个学期均有一半时间在企业进行岗位见习,承担岗位任务;最后1个学期(第6学期)全部在企业“全职顶岗”或直接被企业聘用上岗。表4“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设置及实践教学安排学期1(秋)2(春)3(秋)4(春)5(秋)6(春)人才培养模式“三循环”之一“三循环”之二“三循环”之三“两交替”之一“两交替”之二“一轮回”“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工学设置工学相伴(耕读相伴)工学交替全职顶岗实践教学安排校内单项技能训练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单项技能训练企业生产实训校内或企业创新实践企业生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1)结合专业建设,完善“立足行业、依托企业、实施‘大订单’培养、服务企业、产业、农业”的专业建设机制和“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2)企业实训期间的学生管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难点,需加强学生顶岗实训管理体系研究。在校企共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实践的基础上,专项研究校企共管顶岗实训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制度。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①建立校企双重管理制度。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学校委派专职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实施校企顶岗实习双重管理。为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建立校企职责分明、相互沟通协调,学生以员工身份承担具体岗位工作,企业为考核主体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企业行家能手、培训资源,建立技术专家带学生的学徒制,管理进班组,参加企业党团活动;根据生产环节,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的考核制度和薪金发放办法。校企合作编写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在顶岗实习期间开展镶嵌式教学,为学生及时提供专业知识“脚手架”,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加强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每学期不少于三次安全教育,实习前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安全强化教育,实习过程中会同企业进行安全考核。②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为实习学生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教育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所学专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起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创造才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注意增产节约,爱护公共财务,廉洁奉公。在实习活动中,多让学生进入人文氛围较好的企业和公司实习,亲身体验工作中良好道德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实习结束后,学校要关注和重视社会反馈,帮助和促进学生完善职业道德。(二)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试行“2+3”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形式,搭建由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立交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具体建设内容为:1.拓展“2+3”五年制高职,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2+3”五年制高职是与中职学校联办、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招生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前2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享受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农村困难学生免学费等政策,学生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学习成绩合格可直接升入高职,由高职学院实施后3年高等教育,按高职教育有关规定进行教学和管理,招生计划列入自治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生学完所有课程,成绩合格者,将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证书;通过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核的,同时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由学院将通过双向选择的形式推荐就业。2.制订“2+3”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内涵的延续与衔接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对中职和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注重专业内涵的延续和专业拓展的衔接,避免重复,重在能力提高。3.统筹开发“2+3”五年制高职课程,系统建设专业教学资源按照中职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分别进行相应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重点建设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如《种子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种子营销与推广》、《试验统计分析》、《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等课程。4.完善教学管理及考核评价制度,贯通人才培养通道对“2+3”五年制高职的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是一个新课题,将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表5“2+3”五年制高职建设内容及经费预算(单位:万元)建设内容2012年2013年合计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地方财政1.“2+3”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课程体系构建2.01.02.01.02.“2+3”五年制高职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14.010.03.024.03.03.完善教学管理及考核评价规章制度2.01.02.01.0合计18.01.010.04.028.05.0(三)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多模式、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效果。1.购置实训仪器设备按照单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创新实践及岗位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建设满足不同功能要求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加大力度建设融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把岗位技能、安全、文明、操作规范、节能、环保等内容以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形式融入到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体现企业文化,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及岗位职业素质教育氛围。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效果。利用实训基础条件,强化技术研发功能,构建区域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教学运行机制,创新、提升社会服务功能。(1)完善种子检验实训室仪器设备。根据种子行业种子质量检测技术发展,完善补充种子水分、发芽率、净度、纯度、基因标记、品质、健康度、田间检测等项目检测新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新增仪器设备总值32万元。通过完善仪器设备,使种子检验检测中心仪器设备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广西一流。学生能在校内完成目前种子行业种子质量检测所有技术指标的检测(含国标)。同时,可面向社会、科研单位开展种子质量检测服务、培训任务。表6新增种子检验实训室设备及投资预算序号仪器设备规格数量(台)估价(万元)中央资金(万元)2012年2013年发芽试验真空吸种置床仪VPWS220(美国)14.04.00水分测定高精度种子水分测定仪SB900美国13.53.50便携式水分测定仪PM8188日本20.30.60重量测定康达德数粒仪CONTAORD德国17.77.70数粒仪自动分样系统(配套)CONTAFIL德国13.53.50高压灭菌锅HVE-50日本14.04.00农用X光机HY-35型12.42.40田间测定苗木露点水势测定仪HR-33T16.36.30合计=SUM(ABOVE)=SUM(ABOVE)320(2)完善植物保护实训室仪器设备。新增植物保护实训室仪器设备总值=SUM(ABOVE)21.0万元。表7新增植物保护实训室设备清单及投资预算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数量(台)估价(万元)中央资金(万元)2012年2013年1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CKX41-F32FL/PH111.7011.72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ZKMA14.804.83摇床(恒温)8600型SKY-211B11.601.64农残速测仪PR2000A+120.1101.325电脑型立体显微镜ZOOM-500C11.5801.58合计0=SUM(ABOVE)21.0(3)完善植物营养实训室仪器设备。新增植物营养实训室仪器设备总值37.0万元。表8新增植物营养实训室设备及投资预算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数量(台)估价(万元)中央资金(万元)2012年2013年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810115.0015.02液相色谱仪Agilent1220Infinity120.0020.03单一烟气测量仪(SO2/NO/CO)325-I11.401.44移动式太阳能沼气发生器6CM310.200.25秸秆气化炉第十代08-IV型喷枪式秸秆气化炉(标准型单灶)10.400.4合计0=SUM(ABOVE)372.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体制建设在现有较为稳定的13个合作企业中,选择5~6家理念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知名度高的企业,在专业教学、师资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人才供需等方面深化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双赢。这些企业是:广西区种子公司、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绿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兆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亚航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逸兴农业科技发展总公司。通过强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完善过程监控办法及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权、利关系,实现校企的全方位对接,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表9合作企业建设一览表序号企业名称可提供的实训项目基地建设内容可接收实习生(人)资金(万元)资金来源1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水稻、玉米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与推广制种基地住宿条件206企业2广西逸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资营销与推广学生住宿条件106企业3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司水稻种子生产,水稻育种,种子营销制种基地条件306企业4广西兆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玉米、水稻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营销制种基地条件106企业5广西区种子管理公司作物新品种示范,种子检验,种子认证国家新品种展示基地306企业合计=SUM(ABOVE)10030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五个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教学。以校企合作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环境、真实任务、真实生产、真实产品、真实市场”的情境下进行实训,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教学,从而体现真实的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也使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企联合开发实训教学内容,联合组织并管理实训教学,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与管理规范、实力强、知名度高的种子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训教学内容,探索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院教师跟班增加实践经验,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并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岗位。4.加强实习实训内涵建设,提升校企合作质量水平以学院成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和每年举行“校企合作论坛”为契机,定期举行校企合作研讨会,形成以专业建设为纽带,院系与行业、企业互为依托的合作机构,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使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常态化、规范化。表10学生实习实训耗材补贴预算年级学生数(人)中央财政(万元)2012年2013年合计2009702.80—2.802010602.402.404.802011331.321.322.642012803.203.206.40合计2439.726.9216.64注:学生实习实训耗材补贴预算标准400元/人·年表11实习实训条件内涵建设内容及投资预算(单位:万元)项目名称建设内容2012年2013年合计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建设2.02.0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建设2.01.03.0实训指导教师培养4.04.08.0岗位素质教育岗位素质教育体系构建1.01.02.0岗位素质教育教材编写2.01.03.0图片、音像、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收集2.02.04.0企业见习、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企业见习、企业顶岗实习管理方案1.01.02.0企业见习、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手册2.01.03.0企业见习、企业顶岗教法研究1.01.02.0企业见习、企业顶岗考核评价研究1.01.02.0合计13.05.09.04.022.09.0表12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意外伤害保险预算年级学生数(人)在企业实习实训时间(月)中央财政(万元)2012年2013年合计2012年2013年合计2009706063.3603.3620106046101.922.884.8020113304401.061.06201280000000合计2431010205.283.949.22注: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意外伤害保险预算标准80元/人·月(四)转变培养方式,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根据上述“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安排,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教学活动分别在校内和企业两个环境下进行。由于环境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很大差异,教学方法也应不同。1.在校内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校内教学活动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单项技能和综合岗位技能等的传授与训练,教学组织活动计划性强,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实施管理较为严谨,除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传授教学方法之外,要积极探讨有利于专业经验知识生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专业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实践,通过反复进行的、规范的实践行动掌握技术和技能,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项目导向教学。项目教学法主要用于岗位能力训练。职业岗位能力是由岗位相关专业知识、多项专业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融合、内化而形成的一个岗位的工作能力(岗位技术.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等),通常采用教学实习来实施教学活动。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围绕着项目工作任务组织与实施,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共同直接参与实施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在生产一线通过“真刀实枪”训练,培养形成岗位工作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2)任务驱动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一个职业人为角色,以完成一个具体的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在教师的点拨下.以职业人的工作思维,按工作程序由自己来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直至完成任务。如玉米杂交制种技术知识教学,可设计某公司一定面积的玉米制种计划任务,学生作为一名公司技术员来完成这一制种工作任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企业制种业务工作程序,即制定部门生产计划(人员计划、经费预算、工作措施等)、落实制种面积、签订合同、培训制种户、从种到收制种技术措施及落实、制种质量检查及纠错和产品收购等各个工作环节一步一步学习,探索根据工作需要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相关工作计划和技术措施。(3)四阶段教学。四阶段教学法主要用于技能培训。它将技能培训教学分为准备、操作示范、学生模仿和教师指导纠正等过程。四阶段教学法的学习过程与职业技能认知规律极为相似,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操作示范与讲解要尽量详细和多次重复,以便学生观察了解,在学生重复操作训练过程中,教师纠正和指导十分重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操作工艺提出一些创新性思考和建议,并指导他们开展进一步的创新实践。(4)直观性教学。当前很多学生没有下过田、种过地,对现实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环节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为增进学生对农业生产感性认识和形成直接经验,应采集制作大量生产现场、农业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环节等方面的案例、图片、动画、视频等,制作成再现和演示农业生产过程的多媒体文件用于课堂教学。2.在企业推行工学整合、师傅带徒弟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企业环境下的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在合作企业短时间的教学实习、实训,长时间的顶岗实训等教学活动。学生一般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指导下,直接参与企业专项技术岗位实践活动,但不顶岗工作,由企业提供与技术员相同的岗位,经过企业培养,在企业技术专家指导下,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的岗位工作,同时与企业员工同等管理考核。此外,每年还会与合作企业协商为学生提供由企业直接管理的技术操作工位的勤工俭学活动。被高等职业教育看重并加以充分利用的企业教育环境是:企业文化与管理环境、工作任务训练操作环境和企业培训与技术指导的职业培训环境。总之,企业教学环境都是以工作任务和生产为主线的,不同于校内以教学为主线的教学环境,其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1)工学整合式学习。工学整合式学习就是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岗位学习,其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工作过程是一体化的。开展工学整合式学习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作岗位包涵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者(同时也是工作者)可以在不影响工作进程的情况下边工作边学习;二是工作岗位上具有独立学习的手段和媒体,如岗位技术手册、教材、工具书、与专家交流指导和通过互联网向专业教师咨询等。现代工学整合式学习是自我管理式的岗位学习,它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工作过程知识(与工作有关的隐形知识)的要求。因工作过程知识无法确定具体的形式和范围,难以通过传统形式的教学途径来获得,所以现代工学整合式学习是工作过程知识学习培养最有效的方法。自我管理式的岗位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工作过程的建构行动,在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往往只能通过岗位学习来获得。在现代技术和组织管理条件下,工作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是隐蔽的,学习中必须通过合适的途径和媒体使其外显化。同时根据岗位工作需要随时提供“脚手架”支持,特别是专职的企业“导师”为学生提供持续发展的支持。工学整合式学习首先需要协调整合校企职业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够经历完整岗位工作任务的企业环境条件,如企业能够接纳安排学生上岗,并安排相关培训和导师指导;其次需要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系统设计工学整合式学习方案,特别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管理方案;其次要为学生设计并提供学习工作知识的“脚手架”、技术知识支持的途径,以及“导师”工作岗位现场的指导和帮助。(2)师傅带徒弟——导师制。与传统的师徒“传帮带”相类似,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利用内部人力资源快速培训适合企业发展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导师是承上启下的群体,导师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向新员工传承、贯彻企业的优秀文化,以“合力文化、团队精神”教育新员工,重塑他们的思想,使“新员工”尽快成熟起来,融入企业,实现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同时通过认真细致的指导、工作经验传输,使“新员工”快速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建立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为其职业能力快速成长奠定基础。导师制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导师选拔。学生导师最好经过资格认定,并接受过一定的职业教育培训。一般一个企业导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4~5名,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②按照企业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框架,导师与学生沟通商定,分别制定导师的学生培养计划,学生制定自我管理的学习计划。③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和任务实施培养和学习计划。④企业和学校按阶段分别对导师培养计划和学生学习计划进展状况、培训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考核,并分别兑现奖罚措施。培训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内部导师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常用手段,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企业教学环境中将这些企业教育资源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对促进学生技术知识掌握和职业素养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以准员工身份直接接受企业管理考核,接受企业管理文化的熏陶,对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等职业素质的提高具有很明显的作用。(3)以顶岗实训课业为主线的自我管理式学习。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任务,按照企业技术标准编制的课业是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和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3.顶岗实习推行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三元共管”的管理体系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生产过程交叠性和不可重复性等特点,农业类专业顶岗实训与工业化的车间顶岗实训有显著差异,很难针对每一个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环节单独开展顶岗实训,同时一个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环节的单独顶岗实训还会造成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缺乏整体认识,所以专业顶岗实训设计安排的优先选择方案是参与年度从生产计划到产品收获、收购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过程。其缺点是经历的时间较长,完成一个生产期必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从目前情况看,农业生产经营业务岗位从业人员入门门槛低,对经验性、社会性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专业学生经过在校一年半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关键岗位能力学习培训后,再经企业岗前培训和选派技术专家指导,可以直接承担业务岗位生产经营工作任务。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训时间长、地点分散,学校只能采用巡视检查的方式进行松散式管理,更多是需要依靠企业来进行管理。一方面企业将专业学生作为准员工按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为学生指派企业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和管理。可见,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平衡、兼顾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权、利,必需建设顶岗实心的“三元共管”管理体系,即学校、企业各学生三方行使各自的管理职责。在“三元共管”管理体系中,校企合作,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业务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充实专业知识、运用岗位技术、接受技术专家指导、形成工作经历和经验,炼就工作方法和生产组织管理能力。顶岗实习成绩由所在企业的指导教师(专任或兼职)共同考核评价,成绩分值原则上各占50%,如学生承担实际生产任务,则企业评价成绩分值比例可在60%以上。4.以赛促练,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结合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每年在校内开展一次种子繁育学生技能竞赛或农学知识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5.建设专业知识资源服务平台,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清华同方合作,建设专业知识资源服务平台,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表13转变培养方式投入经费预算(单位:万元)建设内容2012年2013年合计中央财政学院自筹中央财政学院自筹中央财政学院自筹1.在校内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3.02.02.02.05.04.02.在企业推行工学整合、师傅带徒弟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3.02.02.02.05.04.03.顶岗实习推行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三元共管”的管理体系3.02.02.02.05.04.04.以赛促练,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03.003.006.05.建设专业知识资源服务平台,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020.0010.0030.0合计9.029.06.019.015.048.0(五)完善“双师”结构队伍,打造德技双馨教学团队1.促进专业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树立行业影响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锻炼或顶岗学习。要求拜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员为师并跟班见习,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项目建设期内,每学期选派2~3名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其实践能力要达到院级考核标准。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专项培训。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先进的优势,组织所有专业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专项培训,有意识、有目的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1)培养专业带头人。加大对现任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并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工程,引进和培养1名来自企业的专业带头人。建设期内,计划安排专业带头人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出国访学、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实践锻炼等,时间半年以上,以提高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使之能够把握专业发展动态,掌握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变化,并具备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能力,成为专业教学能手和行业专家。(2)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本专业现有学院选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7名,计划在两年建设期内,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2~3名,在项目结题时,争取中青年骨干教师达9~10名。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研修与深造。2012~2013年,计划分2~3批安排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教师培训基地、企业生产一线等研修与深造,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掌握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扩大国际视野。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项目建设期内,安排中青年骨干教师至少半年时间集中顶岗实践,参与企业实际技术工作,提升专业实践能力。(3)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制定政策措施,引导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把“双师”素质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招聘教师优先录用有2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要求新进教师在来校工作3年内达到“双师”素质要求。现有专业教师中凡未具备“双师”素质的,必须在2年内达到“双师”素质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年须有2个月以上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经历。2.选聘一线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选聘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继续实行聘任制。根据教学需要,每年从行业、企业聘任2~3名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行业影响力的技术人员,到校承担一定比例的专业课程授课任务,以充实骨干教师队伍,并扩大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专业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兼职教师24人;建设期内,计划再选聘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数量达34人(含从中选拔的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若干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达1∶1,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库。另外,在13家长期合作、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从每家企业聘请2~3名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基地指导教师,承担学生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基地指导教师总数约30人。3.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以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平台,形成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快速成长,做出成绩,取得成果。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每个教师发展一家具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并灵活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保持与企业紧密连接。每位教师每年至少为学生提供一次企业委托的专业项目,或辅导一次学生的课外专业实践,或指导一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全面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突出教学团队梯队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快速成长。重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学院组织新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技能等的岗前培训,进行达标考核,考核合格的才能上岗执教。建立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一对一指导,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表14“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及投入资金预算(单位:万元)建设项目投入资金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合计1.促进专业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树立行业影响力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9.09.0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9.09.0培养“双师”素质教师(6人)6.06.02.选聘一线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选聘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12人)5.05.0教师顶岗实践4.04.0教师进修、培训、学习5.05.0教师参加学术交流5.05.0教师参加技能竞赛和资格考试3.03.03.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技术服务能力2.02.0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2.02.0合计32.018.050.0(六)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为了摸清毕业生的真实情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人才培养质量的真实水平,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计划引入第三方(北京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开展独立调查,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从而使我们的‘产品’更好地‘适销对路’,为学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北京麦可思(MyCOS,)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是专业的、唯一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具有良好公信力的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承担了国家、省级的重大研究项目,与国内上百所高校有稳定的长期研究合作,是中国社科院、世界银行等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单位,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唯一作者,也是江苏省、四川省、浙江省、宁波市大学生就业跟踪系统的唯一承建单位。自2007年以来,麦可思每年对毕业半年后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麦可思数据库已经被中国的众多高校、各级政府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术研究机构、高校毕业生和高考生等广泛参考。在项目建设期内,与北京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对2011届、2012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专业培养特色定位、基本能力与知识测评、教学课程有效性评价、求职服务有效性、招生有效性、校友满意度和推荐度评价”等方面做出评价。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年限为2年,每年费用估计10万元,2年共20万元,计划由学院自筹经费解决。五、改革举措(一)改革举措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2)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2.采取的主要办法(1)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2)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4)与北京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合作,由他们对人才质量进行调查评价。(二)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为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学院将成立专门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成立由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项目的建设工作,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院教务科研处,由教务科研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成立项目建设小组,负责各专业子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制订项目建设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建设方案各项内容,完成各项建设指标。2.人员保障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78.57%,硕士学位比例57.14%,副高以上职称42.86%,“双师”型教师85.71%;有学院选拔的专业带头人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有兼职教师24人,随着校企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将会进一步扩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