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方案_第1页
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方案_第2页
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方案_第3页
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方案_第4页
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2xxxxxx水库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方案xxx水务局勘测设计队2021年10月PAGE目录30112前言 120991基本情况 4102091.1自然条件 4312501.1.1项目区域概况 424311.1.2地质、地貌 4154011.1.3土壤、植被 5267621.1.4水文、气象 783771.2社会经济状况 9248101.2.1人口与劳力 9174191.2.2土地利用现状 9219481.2.3农村经济状况 10155791.2.4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1227121.3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 12207391.3.1水土流失状况 1210321.3.2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13226811.3.3水土保持现状 1420664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1827782.1建设目标 18105342.1.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1829712.1.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184802.1.3发展经济目标 1813042.1.4其他目标 19195942.2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 19146762.2.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 19179902.2.2土地利用规划 1939492.2.3工程布局 20261672.2.4建设规模 2211603工程设计 23218103.1坡面水土整治工程 23259353.1.1作业道路 23245363.1.2排洪沟 2471803.1.3蓄水池 2478593.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272293.2.1拦砂坝 27112773.3植物防护工程 35176143.3.1水土保持林 35157623.3.2经果林 4154123.4封禁治理 47266273.4.1布设原则 47176853.4.2组织管理措施 47177963.4.3技术措施 47294963.5监测措施 48151753.5.1监测原则 4853853.5.2监测内容 48168034施工组织设计 50243574.1施工组织设计 50271004.1.1施工组织形式 50308374.1.2主要材料来源 50304954.1.3工程施工交通、场地、水电安排 5060624.1.4施工季节安排和劳动力、机械调配情况 50195954.2实施计划 51260605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53164335.1投资概算 5354945.1.1编制依据 5390825.1.2编制方法 53241705.1.3投资概算 5549455.2资金筹措 62177656效益分析 64304646.1经济效益 6471976.1.1指标确定 6427296.1.2经济效益计算 65169736.2生态效益 66314166.2.1蓄水保土效益 66143086.2.2改善环境效益 68327136.3社会效益 68209416.4经济分析 6999406.4.1依据和方法 69117666.4.2经济评价参数确定 6939966.4.3评价指标 70103586.5节能减排分析 73316687项目组织管理 74253507.1组织管理机构 7468117.2组织管理措施 74146377.3技术保障措施 7591447.4监督保证措施 75附图:1、xxx项目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2、xxx项目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图3、xxx项目流域工程措施布置图PAGEPAGE22前言xxx水库位于西双版纳州xxx境内,行政区划隶属xxx东南部的xx镇,项目区涉及xxx水库管理所,具有良好的交通状况,距县城约47km,距xx镇约15km。流域内水源林以保护和恢复区域森林植被、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流域范围内环境资源安全,特别是xx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质量为首要任务。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尤以水库为xxx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而地位显著。因此,加强该水源林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对整个保护区及其周边、下游地区乃至xxx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2021年,为进一步加强xxx水土保持科学化、规范化保护利用,保证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和水源林保护之间的矛盾,结合xxx项目流域2021、2021年的治理工程实施情况,特编制2021年xxx水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计划,本计划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加强项目的实施管理、资金管理、进度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发挥投资效益。本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如下技术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2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202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202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2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2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灌区规划规范》(GB/T50509—202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2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21);(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202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449-2021);(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2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21);(15)国家计委、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21年修订本)》(计价格〔2021〕10号,2021年1月7日);(16)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21〕67号,2021年1月25日);(17)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总〔2021〕67号,2021年1月25日);(18)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53/T168—2021);(19)云南省水利厅《关于下发<云南省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的通知》(云水规计〔2021〕116号)。xxx水库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项目单位数量项目单位数量一、建设条件四、施工1.所在项目区xxxxxx水库1.工程量2.土地面积hm278.67土方万m30.263.人口人639石方万m30.0544.农业人口人639混凝土m3101.85.多年平均年降水量mm1300浆砌石m3350.486.多年平均气温℃18.3土石方回填万m30.137.森林覆盖率%44.42.主要材料8.林草覆盖率%56.6钢材t9.水土流失面积hm248.06水泥t10.流失程度%45.5苗木万株38.611.土壤侵蚀模数t/(km2.a)1567种籽kg12.已治理面积hm21.453.施工机械台班二、设计标准4.施工年限年2工程防御

暴雨标准(P=10%)mm110五、投资(P=20%)mm911.工程静态总投资万元271.41三、工程规模工程措施万元36.261.综合治理面积hm278.67植物措施万元206.30(1)坡耕地治理工程封育治理万元0.97坡面水系工程排洪沟km0.8辅助措施万元8.8蓄水池口3独立费用万元11.08沟渠km1.94基本预备费万元8.0取水坝座12.单位治理面积投资万元/hm22.622保土耕作hm23.投资分摊作业便道km1.94州级资金万元258(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地方匹配万元塘堰整治座群众投资万元13.41溪沟整治km六、工程效益拦砂坝座11.治理程度%98.8谷坊座2.提高林草覆盖率%24.5(3)植物防护3.实现生态修复面积hm267.42水土保持林hm212.324.年拦蓄泥沙万t0.12经果林hm246.995.年蓄水能力万m33.35(4)辅助措施6保土效益万t0.38输水带km0.97.直接经济效益万元24.23标识牌个50效益费用比1.55管理房㎡50经济净现值万元131.13(5)封禁治理hm219.36内部收益率%18.2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项目区域概况xxx水库水土保持工程位于西双版纳州xxx境内,行政区划隶属xxx东南部的xx镇,位于xxx水库项目流域内,地处东经100°26′20″~100°30′56″,北纬21°44′50″~21°48′18″,项目区内土地总面积0.7842km2,水土流失面积0.4806km2。距县城约47km,距xx镇约15km。流域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海拔高程为1400m~1800m,相对高差为400m。1.1.2地质、地貌1.1.2.1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区域境内地层出露不全,由老至新描述如下:(1)侏罗系①中统花开左组(J2h)紫红、黄绿色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泥岩,厚约3000m,分布于区域;与上伏地层J3b呈整合接触。②上统坝注路组(J3b)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厚约247m,分布于区域内;与上伏地层K1j呈假整合接触。(2)白垩系下统景星组(K1j)紫红、灰白色中细粒、少量粗粒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夹紫红、黄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页岩,底部为砾岩;厚约568m,广泛分布于区域;与第四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3)第四系①Qedl:壤土、碎石土,厚2—10m,分布于山顶及斜坡。②Qpal:粉细砂及砂卵砾石层,厚2—5m,分布于河床及阶地③Qh:淤泥土及淤泥质粘土,厚2—4m,分布于下游。二、地震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1)第3.2.4条及附录A规定:项目区属抗震设防烈度Ⅷ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另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21)规定,规划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3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流域内地震烈度区划为Ⅷ度设防区,域内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的可能性相对较小。1.1.2.2地貌特征由于多次地壳运动,尤其项目区位于曼各断裂带东南方向,山体运动等内部南北向、东西向构造力的影响,和整个滇中高原的构造控制,以及近代历史时期各种外力的加工和改造,项目区属xx高原式丘陵与澜沧江谷地的过渡地带,为侵蚀中低山地貌。流域整体呈四周高,中间低态势,海拔高程为1400m~1800m,相对高差为400m。由于项目区内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原山地地貌,小地形比较复杂,沟道分布较广,密度较大,但规模较大的不多。区内中、北部坡度较缓,除河滩、阶地外,山脊两侧的坡度稍缓,坡面长约600~800m,四周山坡坡面较陡,平均达15°左右。流域内地面坡度组成情况见表1-1。表1-1项目区流域内地面坡度组成表土地总面积坡度组成<5°5°~15°15°~25°25°~35°>35°面积(hm2)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78.677.639.730.2138.431.4740.08.5010.80.7671.01.1.3土壤、植被1.1.3.1土壤流域内的地层基岩包括:紫红、黄绿色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泥岩;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紫红、灰白色中细粒、少量粗粒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夹紫红、黄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页岩。这些岩类经风化作用后形成砂岩、泥岩残积坡积成土母质,母质风化后残积原处或受重力作用堆积于坡麓。因受不同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人类耕作五大成土因素的作用下,发育成红壤、黄壤、赤红壤、水稻土。(1)红壤红壤发育在酸性岩(砂岩、页岩、板岩)、基性结晶岩(玄武岩)、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等岩类上。由于岩性的化学成分、结构的差异,酸性岩类、石英砂岩类,发育成香面土、红砂土,开垦耕作后,演变为黄红土、红土;碳酸盐岩类、基性结晶岩类风化彻底,颗粒细腻,最初发育成涩红土,开垦耕作后演变为红土、油红土。项目区内以涩红土、黄红土和红土分布较广。(2)黄壤分布地势较高,多在1600~2200m,在山的中上部,如处于迎风迎雨面,分布下限降至1600~1700m,逆风逆雨面的下限,又抬升至1800~2100m。(3)赤红壤赤红壤主要分布在流域区内高程1500~1700m的低山、丘陵地带,由泥岩、砂岩、泥灰岩等经过长期高温湿和强烈风化而成,土壤表层呈褐色或黄灰色,质地壤土或沙壤,PH值为6.5~7.5,有机质及其它养分含量略低。(4)水稻土是在经过长期水耕熟化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壤,可分为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各类土壤理化形状见表1-2。表1-2流域内土壤理化性状表土壤类型土层厚度(cm)土壤容重(t/m3)土壤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氮(ppm)全钾(%)速效钾(ppm)全磷(%)速效磷(ppm)红壤土501.262.910.2446.270.2269.530.0539.425.83黄壤土481.133.120.36124.630.266116.230.0758.365.82赤红壤501.242.820.0447.660.2279.570.0537.285.77水稻土421.443.010.2698.740.1787.620.0860.346.731.1.3.2植被xxx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森林种类也多种多样,总的可以分为北热带季雨林带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带。按不同生长环境,植被群落分布亦有差异。(1)北热带季雨林带这个植被带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①北热带季雨林,上层种多为干季换叶性落叶树种,中下层多为常绿树种组成,上层乔木树种多见大青树、菩提树等;②热带竹林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山坡。竹类主要是杜竹,纯林很少,多成丛骤生,伴有多类落叶树种,如攀枝花、羊蹄甲、及常绿树种小叶黑心树,刺桐、荒地树等。草本植物多见飞机草、野古草。③热带栽培植被,最多的是橡胶林,品种是三叶橡胶。(2)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带①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栎类混交林。分布在海拔900m~1800m左右,以山坡缓坡地段及山沟为多,代表植被区为曼搞自然保护区。主要树种是三毛榉科、茶科、樟科、蔷薇科的常绿树种,少为落叶树种。②南亚热带季风常绿思茅松林、松栎混交林。思茅松占优势,林间多禾本科草类。这类植被的土壤酸度大,有机质的积累不如常绿阔叶林。③南亚热带栽培植被。在坝区边缘,村寨附近多分布有茶树~樟脑树~栗类的混生林及少部分茶叶纯林。区内多位茶、樟脑混交林,南糯山多为茶~栎,木荷林。根据2021年xxx小流域外业调查数据,结合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量算和统计,得出统计,流域内现有林地1237.70hm2,其中有林地982.49hm2,占林地面积的79.4%,灌木林91.24hm2,占林地面积的7.4%,疏幼林163.97hm2,占林地面积的13.3%。植被覆盖率51.2%,森林覆盖率为44.4%,通过调查,流域内主要主要经济果木林树种有:桃、梨、李、苹果、沉香、龙竹、板栗、核桃、茶叶等。本次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区域为疏幼林地11.25hm2(xxx2021年项目流域治理经济林),灌木林19.36hm2,荒山坡地48.06hm2。表1-3土壤垂直分布以及林型和树种特征表海拔(m)土壤主要树种1500m以下水稻土南亚热带栽培植被:茶树~樟脑树~栗类的混生林1500~1700m赤红壤热带竹林混交林:杜竹,伴有树种攀枝花、羊蹄甲、及常绿树种1500~1900m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栎类混交林:思茅松占优势1700m以上黄壤北热带季雨林:大青树、菩提树1.1.4水文、气象1.1.4.1气象特征流域内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具有湿润多雾、夏暖冬凉、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光照充足、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主要特征表现为:(1)冬夏温差小,四季如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5.4℃,月平均最高气温23℃(7月份),月平均最低气温12℃(12月份)。昼夜温差平均在11℃~18℃之间,≥0℃的天数365天。年温差较小,≥10℃的活动积温6500℃,日照时数2065.5h,年无霜期325天。(2)干、湿季节明显,雨热同季。全年降雨量的分布明显分为干、湿两季,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300mm,降水量多集中在雨季(5~10月),占全年降水量80~85%,达1072.5mm左右。日最大降水量为110mm,6小时最大降水量为91mm。雨季的湿度为81%以上,干季的湿度约为50~60%。(3)光照充足、适宜人居。区内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静风频率为25%,年平均风速为3~5m/s,瞬时最大风速23m/s,大风日数为15天。太阳总辐射是210千卡~230千卡/m2·a,平均日照时数在2050~2450h之间。流域气象特征见表1-4。表1-4流域气象特征表观测站名气温(0C)年均降雨量(mm)5~10月降雨量(mm)暴雨天数≥10℃积温(0C)无霜期(d)年均日照时数(h)太阳总辐射量(J/cm2)年最高年最低多年平均最大量年份最小量年份多年平均xx36-5.418.3180019711000196113001072.518065003252065.5211.891.1.4.2水文(1)河道现状流域内涵盖xxx水库,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属澜沧江水系一级支流流沙河流域,流沙河流域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南段、怒山山脉尾端东侧、澜沧江西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平坦,是一个山、河、丘、坝交错的地区。项目区位于xx镇东南部,所属河流南溪河发源于xxx斯皮底各脚山,由南向北,在xx坝与南晕河交汇后称南溪河,在大桥附近与南秧河汇合后称流沙河,于景洪市汇入澜沧江。(2)水库域内水库主要分布有xxx水库1座中型水库,总库容4943万m3,主要以满足xxx城人民生产、生活用水为目的。水库控制径流面积61.90km2,河长13.00km,河道平均坡降11.2‰,多年平均径流量5800万m3。水库上游水系发育较单一,呈“Y”字型分布,主要有史浓罗卡河、马过老坝等河流。根据本次外业调查,流域内现有水利设施情况见表1-5。表1-5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现状表水源情况输水管(渠)抽水站需要解决灌溉条件需解决生活用水水库塘堰水井蓄水池(窖)数量(座)年供水量(万m3)数量(座)年供水量(万m3)数量(眼)年供水量(万m3)数量(口)年供水量(万m3)长度(km)年供水量(万m3)装机容量(KW)年供水量(万m3)水田(亩)果园(亩)梯坪地(亩)人口(人)牲畜(头)1590027770801001301.2社会经济状况1.2.1人口与劳力xxx流域位于xxxxx镇辖区内,行政区划隶属贺开村民委员会,涉及贺开村委会的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等3个村民小组(自然村),173户农户,2021年末总人口639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412人,农业人口密度26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2.0‰,主要民族有傣、拉祜、哈尼、布朗、佤、汉等多种民族,以拉祜族为主,其次是傣、哈尼族。流域内生产方式以农业种植为主,且距离县城较远,因此人口流动不大,农闲时虽有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数量较少,不会影响本工程的实施。1.2.2土地利用现状1.2.2.1土地利用分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是项目流域实施方案编写的重要依据,详实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是各项水保措施科学、合理配置的保障。因此,本次采用1/25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底图,经外业现状调查,内业图纸整理编辑、数据集成并成果统计,得到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如下:此次项目实施范围为xxx水库流上游左岸及右岸部分流域总面积为78.67hm2,其中:坡耕地11.25hm2(原xxx小流域治理经果林),占土地总面积的14.3%;林地19.3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6%,其中全部为疏幼林19.36hm2,荒山荒坡48.0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1.1%。1.2.2.2土地利用存在问题通过对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的综合分析,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式还存在如下几点不利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单一根据xxx流域内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数据,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单一,林地及荒山荒坡占土地总面积比重较大,其中荒山荒坡面积48.0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1.1%,没有其它产业开发用地,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2)滥砍乱挖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盲目地为解决吃饭问题和发展经济,忽视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到处滥砍乱挖,坡耕地逐年增多,致使林草资源遭受破坏,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3)过度放牧,铲草积肥长期以来农民耕作靠牛,驮运靠马,特别是承包到户后,牛马迅猛增加,造成野外过度放牧。流域区的土壤结构较差,广大农户为改良耕地的土壤成份,大量铲草皮,地表严重裸露,导致林区幼苗受损,林草缺肥生长缓慢,光山秃岭增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4)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商品化程度较低。流域内目前适宜当地发展的经果林规模极小,多是效益产出低、生长时间较长的老化树种,传统的种植模式抑制了当地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xxx水库右岸及上游两岸,未能充分开发整治、利用,土地产出率按该地区资源优势未能真正体现出来。1.2.3农村经济状况1.2.3.1农村产业结构根据xx镇2021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资料统计,xxx项目流域涉及贺开村民委员,2021年农业总产值为19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1.9%。林业产值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牧业产值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0%。渔业产值低微。项目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75万元,农业人均年纯收入2739元。1.2.3.2农业生产流域内耕地总面积121.39hm2,其中基本农田总面积89.09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3.4%,农业人均耕地0.19hm2,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14hm2,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21.39hm2,粮食总产量326.00t,播面单产2984kg/hm2,农业人均产粮510kg。主要粮食作物有旱稻、玉米、甘蔗、豆类、薯类等;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核桃、板栗等。近年来随着群众商品意识的提高,流域内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粮食生产现状见表1-7。表1-7流域内2021年粮食生产现状表农业人口(万人)播种总面积基本农田粮食产量基本农田粮食产量总计(hm2)平均(hm2/人)总计(hm2)平均(hm2/人)总计(t)播面单产(kg/hm2)总计(t)播面单产(kg/hm2)0.06121.390.1989.090.14326.002984280.6335001.2.3.3林业生产流域内现有林地为当地群众的集体林,主要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经果林,其中有林地982.49hm2,灌木林地91.24hm2,疏幼林296.76hm2,经果林12.35hm2;有林地树种是山毛榉科、茶科、樟科、蔷薇的常绿树种,少数为落叶树种,有林地多为原生植被遭破坏以后,人工种植的次生林,疏林地基本为稀疏幼林,这些林地郁闭度低,林业生产主要以出售林业产品为主,其它尚有小部分的林下资源开发作为补充,2021年流域内林业产值为7万元。1.2.3.4牧业生产流域内牧业生产主要为当地农户自发进行的牲畜饲养,饲养的品种主要有猪、牛、马、羊、家禽等,2021年末有猪1320头、牛512头(主要为耕牛)、马340匹,羊215只、家禽3025只,猪、家禽为圈养(饲料以农作物的茎、叶、野菜和粮食为主),牛、马、羊全部为放养,这对项目流域内特别新造林地和荒山荒草地上的植被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使得项目流域内植被的自然恢复较为困难,所以项目流域内传统畜牧业放养方式对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看,长势不好成活率不高的幼林地基本都是由于不合理的放牧造成的。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在项目流域治理实施期间,为保证新造林地的成活率,应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尽量做到牛、羊不上山,并对项目流域内的牲畜放养加以规范,指定放养范围,并实行轮牧制度。从而确保新造林地的成活率。1.2.3.5渔业生产渔业养殖在本区内极小规模的存在,主要集中在零星分布于流域内的小库塘,同时也有农民自发挖的鱼塘,但由于面积小未达到规范要求的最小上图面积标准,故未统计在内,总的来讲项目流域内渔塘养殖面积不大,并且缺乏有效管理及科学养殖意识,产量也不高。1.2.3.6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环境与灾害影响流域内耕地总面积121.39hm2,其中基本农田总面积89.09hm2,农业人均耕地0.19hm2,对于项目区内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各村委会来说,这一指标明显偏低,加之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矛盾尖锐,耕地后备不足。区内降雨丰富,在雨季容易形成水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严重威胁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梯地及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影响耕地的灌溉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得项目区内耕地产出率不高。(2)当地市场意识薄弱目前,区内没有一户能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业企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靠农村种养业和部分国有、集体流通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加之当地一些群众的市场意识较弱,农产品商品率较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3)建议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于第一产业,尤其是农、林、牧等产业的发展,因此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1.2.4农村基础设施状况xxx项目流域地处山区、半山区,距xxx城约47km,距xx镇约15km。域内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为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运输环境。随着农村电网改造,流域内已基本通电。肥料则以农家肥和化肥一起使用,化肥每年施用量为:氮肥110t、磷肥52t、尿素60t、复合肥19t,碳酸氢铵60t,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6t,农药使用量为6t;饲料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的茎、叶、野菜和粮食。水资源相对丰富,现有水利设施主要为xxx水库。库区水资源丰富、植被完好、径流量大,水质较好。据项目区内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今后要提高各水利化指标的潜力很大,水利化方向以中型为主。但是,项目区内部分生产用地位于山区、半山区,位置相对水源较高,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解决灌溉供水及生活用水条件,以增加这些地区的可利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3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1.3.1水土流失状况xxx是我省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但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毁林开荒种粮、扩大牧地现象时有发生,森林破坏严重,加之由于管理不善,采伐后未及时更新,以及被占用转为其他用地等原因,林业用地面积日益减少,原始森林逐步向次生杂木林转化。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生态环境恶化。据对流域区的实际调查及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流域内土壤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主要为面蚀、沟蚀)、重力侵蚀(主要为崩塌、滑坡),其中尤以面蚀为主要表现形式。面蚀主要发生在流域四周面山上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林地上,流失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沟蚀主要发生在流域内各大侵蚀冲沟内,大部分呈发育状态的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少部分已经处于侵蚀沟发育的末期,成为冲沟侵蚀。本次项目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6hm2,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27.77hm2,占流失面积的57.8%;中度流失面积20.29hm2,占流失面积的42.2%。土壤侵蚀模数1567t/km2·a,年土壤侵蚀总量763.13t。1.3.2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1.3.2.1水土流失成因项目流域内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全年降雨量的分布明显分为干、湿两季,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300mm,降水量多集中在雨季(5~10月),占全年降水量80~85%,达1072.5mm左右,每年都有多次大暴雨或连续数十天的降雨现象。由于项目区内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原丘陵地貌,小地形比较复杂,沟道分布较广,密度较大,但规模较大的不多。区内中部坡度较缓,除河滩、阶地外,山脊两侧的坡度稍缓,坡面长约600~800m,四周山坡坡面较陡。项目区位于曼各断裂带东南方向,山体运动等内部南北向、东西向构造力的影响,和整个滇中高原的构造控制,以及近代历史时期各种外力的加工和改造,形成了项目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石灰岩等岩类广泛分布。这种稍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岩土体特性,在客观上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内动力,此为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xxx小流域内人口增长迅速,在狭小的空间集中了过多的人口,人类的频繁活动,使脆弱的环境更加恶化。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①存在部分坡耕地。由于历史原因,加上自然地理条件所限,在陡坡上仍然有耕地现象,每到雨季,被挖松的地表土壤同雨水一起沿坡随层流失,使原坡变得更陡,地力下降。②排水集中。城市和村寨生活废水集中排放,使地表水集中冲刷,加强冲沟发育。③工程建设中无水保措施,修建公路、水渠以及建筑房屋时,破坏了项目区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致使大片岩土体暴露于地表,在雨水等的影响下,加重了水土流失,可能导致局部地段产生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1.3.2.2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繁,而且直接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区内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土壤肥力项目区内早年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林草覆盖率降低,土壤裸露,造成土壤中细颗粒减少,土层变薄变粗,氮、磷、钾、有机质含量降低,使耕地肥力降低。由于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严重制约着农作物单产的提高,近年来区内的水利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业技术得到提高,但由于水土流失,农作物单产却难以得到提高。(2)破坏地面完整,造成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区内部分群众水保意识薄弱,砍伐森林,造成部分林地变裸地,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山地土层迅速减薄,使土地适宜性大幅下降,草木难生,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土地利用现状由林地到裸地再到难利用地。(3)对水利设施的危害由于土地遭到严重侵蚀破坏,每到雨季,山洪携带大量泥沙致使水库、坝塘、河道被淤积,降低了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缩短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河道泥沙的淤积抬高了河床,使水路不通,极易诱发洪灾。现流域内的勐邦水库在泥沙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有效库容逐年减小。(4)威胁人民生产生活由于水土流失,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造成水库、坝塘的蓄洪能力以及河流的泄洪能力下降,加大了同等水位下的淹没面积;由于林草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极差,在同等暴雨条件下,洪峰流量增大,同时携带大量泥沙,冲毁农田,并造成严重淤积;由于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下降,雨季水资源的大量流失,使得旱灾频繁发生,造成人畜饮水越来越困难。1.3.3水土保持现状1.3.3.1xxx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由于人们长期以来重农耕、轻林木,山区、半山区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随着城乡建设和旅游业的扩展,乡乡企业和村庄居民住宅建设的需求,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使得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乡乡企业不断发展,对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容易造成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水土流失和水土资源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xxx开展了一些水土保持工作,如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种草和坡改梯等措施。为了进一步搞好xxx水土保持工作,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预防和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发生,建立了各级水保机构,负责水保办日常工作,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水土保持法的宣传,提高全民水保意识《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为使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县水务局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安排,采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墙报、标语、报刊杂志、水利信息、专题会议、赶集日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2021年利用《水土保持法》宣传月活动及“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有利时机,组织人员开展深入持久和形式多样的宣传,这一年内共放宣传资料6000份,悬挂横布标10条,投入宣传经费0.30万元。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强化预防监督的重要性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迫切性,极大地增加了全民的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2)建立水保执法监督体系,强化监督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加快xxx水土保持法的实施,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作为全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执法工作的专门机构,各乡镇成立水管站,形成了县、乡两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格局。为提高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保证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分批分期到省、州市进行培训。经过执法培训的县乡两级水保监督执法人员实行统一持证上岗,依法行使水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权力。(3)制定地方法规,严格依法监督为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真正把预防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制定出台了可操作性强的《xxx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通过严格执法,狠抓落实,有效地遏制了过去点上治理,面上破坏,一面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4)认真普查规划,明确监督对象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必须对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全面普查规划和分析研究,通过认真细致的普查工作,在了解掌握境内水土流失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编制了《xxx水土保持总体规划》,规定了全县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及治理区,对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原则、方法、目标、任务、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3.3.2水库流域内水土流失防治情况xxx小流域内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流域内人民生产、生活的环境条件与抵御灾害发生的能力。本项目拟定之前,xxx水务局已经通过xxx小流域治理完成439.8hm2,其中种植水保林229.76hm2、经果林166.93hm2、封禁治理43.11hm2。通过这些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水土流失灾害的发生,加强了当地群众水土保持意识,提高了群众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1.3.3.3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1)主要经验xxx在以前的国债和其他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逐步取得了一些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为了寻求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突破、新发展,县委、县政府及水保部门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改变生产条件及生存条件的“奠基工程”和农民的“致富工程”来抓。各级党委政府形成了以早争主动、以实求佳绩的共识,时间上强调“早”,即:早安排、早设计、早动员、早实施;态度上狠抓“实”,即:领导落实、技术落实、资金落实、施工落实,使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上有了保证。同时把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治理步伐。②强化宣传,注重效果xxx在坚持抓好“三个面向”(在宣传上面向各级领导干部;面向广大资源开发和生产单位;面向群众)和“三结合”(坚持对系统内与系统外宣传相结合;宣传对象的一般与重点相结合;宣传工作的经常性与集中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车、宣传册、标语、宣传画等手段,着力从水土保持的性质、地位、任务及水土流失的危害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持久宣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了全县人民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再认识,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水保、支持水保、真抓实干搞水保的良好社会风气。③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每项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之前,水利主管部门都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合理的治理方向,制定科学的规划。在治理工作中,为避免重建轻管的倾向,不断总结经验,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从各方面加强对治理成果的保护,每治理一个地方都要落实相应的管护人员,在以往的治理中,已先后落实专、兼职管护人员数名,负责所实施水保工程的管护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保护了治理成果。④预防为主,依法监督近年来,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认真履行“三权”职责。同时开展了全县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情况普查,对水土保持作出分区划定,并由县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建立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体系,竭力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⑤发展经济,推动水保工程建设通过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积极将项目流域治理和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使水土保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结合县情,在科学地做好规划的同时,在一些条件相对好的地区,采取引进资金合作等形式进行综合治理开发,不断地完善治理区管理制度,扭转治理开发技术水平低下和经营管理粗放的局面,走水保产业化道路,让水保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使水土保持工作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2)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矛盾尖锐由于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认识程度不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依然存在,企业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缺乏主动性,对环境保持的意识差,重建轻保现象依然存在。②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人为水土流失较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已10多年,相关的地方配套法规文件也相继实施,但由于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片面维护区域和部门的利益,不惜以毁坏资源为代价,在开发建设中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和政绩,乱挖乱弃,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还很严重。③科研和技术推广滞后。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水平有限,项目区没有力量开展必要的科学试验和采用必需的观测手段,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不够,水土流失治理缺乏科学的数字依据。PAGEPAGE91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2.1建设目标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和《水源保护林建设技术规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西水办电传【2021】4号文件要求,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建设的目标如下:通过连续的治理,建立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树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典型,通过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重建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2.1.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通过连续几年的治理,措施对位配置,形成综合治理体系,到规划期末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8%以上,年均减少水土流失量700t,蓄水保土缓洪效益显著,减沙效益达7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减少到1000t/km2·a以下。拦蓄水库泥沙年均0.12万m3。2.1.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至规划实施期末,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实现生态修复面积67.42hm2,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按国家有关水土保持技术标准规定设计、施工做到汛期安全。2.1.3发展经济目标结合《云南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2021-2021年)》、《云南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前期工作指导意见》和《流沙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2021—2021年)》及根据西水办电传【2021】4号文件要求,本次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果林,将治理工作的重点、资金一部分投向到生产用地的集中改造和生产力提高上来,达到直接经济效益为24.32万元。“用生态维护和服务社会经济”的思想,围绕城区和工业园区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划定重点水源生态保护范围,通过采取各种政策管理和林业经营手段,加速区域内水源林保护,并力争用5——10年时间,通过保护、恢复、整合、补充、完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百亩生态景观效果;使之成为一个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功能强大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2.1.4其他目标结合以上目标,对项目区内具有自然萌发能力的疏幼林地和荒山进行封禁,加强管护,实现生态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自然灾害减少,土地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机构和法规体系,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2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2.2.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2.2.1.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一、生产用地数量确定1、坡耕地流域内现有坡耕地11.25hm2,2021年xxx项目流域治理进行集中连片地采取坡改梯措施,且这些坡耕地地块坡度较缓,已种植大树茶,但因多年管理经费不足及附近村民偷拔等各种原因导致茶树苗成活率仅为60%左右,因此对已有的11.25hm2坡耕地大叶茶进行补植及对其实施保土耕作措施。经果林项目区域内现有荒山坡地4#及5#共35.74hm2,为中度水土流失地块,围绕“用生态维护和服务社会经济”的思想,通过采取各种政策管理和林业经营手段,本项目需发展经果林35.74hm2。二、生态用地数量确定流域内生产用地之外的土地,除居民点、道路等非生产用地,全部为生态用地,主要包括林地、水域、荒山荒坡等。根据流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生产用地划分结果,确定流域内的生态用地数量为31.68hm2。2.2.2土地利用规划2.2.2.1现有生产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项目区流域土地现有生产用地面积46.99hm2,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块的坡度、地貌部位、海拔高程、基岩种类、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利用现状、植被类型、森林郁闭度、林草覆盖度、侵蚀类型等进行分析后,分为五块实施。一、生产用地土地分级根据土地特性和质量,参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21,采用限制因素法,按地貌部位、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灌溉条件等因素,将土地资源分为六个级别,具体分级详见表2-1。表2-1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评价指标一二三四五六地貌平整大块缓坡大块缓坡小块陡坡小块急坡破碎难利用地地面坡度<3º3º~5º5º~15º15º~25º25º~35º>35土壤侵蚀程度微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土层厚度,CM>200150~20050~15030~5015~30<15土壤质地轻壤~中壤轻壤~中壤轻壤~中壤中壤~重壤中壤、粗沙重粘土、粗沙、风化母质有机质含量%>1.00.8~1.00.5~0.80.3~0.50.1~0.3<0.1砾石含量%<22-55-1515-3030-50>50PH值5.7~7.56.5~7.56.5~7.5>7.5,<5.5>7.5,<5.5>7.5,<5.5有无灌溉条件有无无无无无土地适应性宜农宜农、果、牧宜农、果、牧宜农、林、牧宜农、牧需经改造然后利用二、生产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生产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详见表2-2。表2-2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表地类号一级分类名称四级分类适宜性等级面积(hm2)1水田、平旱地一级S1—适宜0.002梯地二级S2—比较适宜0.003坡耕地三级S3—当前不适宜S/T-改梯后适宜0.00四级S/X-采取综合措施后适宜11.254经果林二级S2—比较适宜35.74合计46.992.2.2.2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划分结果和现有生产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按照优先满足生产用地,生产用地择优选择,生态用地以种植水保林及以封禁促进生态自我修复为重点的原则,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规划。2.2.3工程布局2.2.3.1布局原则根据本项目的建设目标,结合治理类型区的划分及土地利用规划,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原则如下:(1)以单个项目范围规划对象,以流域四周的分水岭为界,兼顾行政区划的限制,重点治理项目区内水力侵蚀,从分水岭到坡脚,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重点的规划,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2)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的土地类型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上配置保土耕作措施,对于疏林地应实现生态用地的自我修复。(3)本次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果林和水保林,配套相应水利工程设施,将治理工作的重点、资金一部分投向到生产用地的集中改造和生产力提高上来,从而促进退耕还林和生态用地的最大化。(4)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围绕城区和工业园区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划定重点水源生态保护范围,通过采取各种政策管理和林业经营手段,加速区域内森林资源培育进程,并力争用5——10年时间,通过保护、恢复、整合、补充、完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百亩生态景观效果;使之成为一个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功能强大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护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5)流域内各项治理措施应做到点(工矿企业)、线(河道、公路)、面(流域径流区)相结合,必须逐项到位,落实到治理措施规划图上,要求明确反映各项措施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并做出典型设计,便于施工。2.2.3.2工程布局根据布局原则、项目流域的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规律,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结果和项目流域的实际情况,按照水土保持的相关要求,对流域内的生产用地、生态用地的治理措施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做如下布局:一、生产用地措施布局1、经果林为了改善流域内群众的经济状况,引导当地群众调整落后的产业结构,根据治理目标确定的发展产业开发用地,在流域内5~15°的荒山荒坡上,按照近村、近路的原则,选择水肥条件好、地势较低避风的地方进行经果林措施布设,本流域经济林措施布置在xxx水库右岸上游的4#27.74hm2和5#8hm2号地块内及其上游的原xxx小流域治理的1#11.25hm2地块内。2、作业便道在布设了经果林措施的地块内布设,道路宽度以满足生产需要为原则,尽量路渠结合,宽度控制为2m。二、生态用地措施布局1、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主要布设在生产用地周边难以自然修复植被的侵蚀劣地,以及流失强度为中度以上的荒山荒坡上。xxx水库右岸上游hm22、封禁治理主要布置在流域内2#19.36hm2的疏林地、幼林地和流失强度在中度及其以下的荒山荒坡上。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布局在流域内泥沙来量大,冲刷严重,水土流失危害严重的大冲沟内采取浆砌石拦砂坝进行布置。本流域考虑在xxx水库上游的冲沟内布设1座浆砌石拦砂坝。2.2.4建设规模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各治理措施的布局情况进行统计,此次综合治理面积78.67hm2,治理xxx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48.06hm2,治理程度达到98.8%,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各项治理措施具体布设情况为:水保林12.32hm2、经果林46.99hm2、封禁治理19.36hm2,沟渠1.94km、作业便道1.94km、排洪沟0.8km,拦砂坝1座,蓄水池3座。3工程设计3.1坡面水土整治工程3.1.1作业道路一、布设原则①作业道路配置必须与坡面水系和灌溉沟渠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防止冲刷,保证道路完整、畅通;②布局合理,有力生产,方便耕作和运输,提高劳动生产效率;③占地少,节约用地,尽可能避开大挖大填,减少交叉建筑物,降低工程造价;④便于和外界联系。二、布设情况流域内主要经果林改造区路面较差,无排水设施,雨季不便通行。为保证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和交通运输需求,按每亩2m的标准计算,流域内修建2m宽作业道路1.94km,中间填土辗压夯实,路旁设排水沟,具体设计见图3-1(图中单位为cm),工程量见表3-1。图3-1作业道路设计断面图表3-1作业道路及排水沟工程量表项目长度(km)土方开挖(m3)石方开挖(m3)土石方回填(m3)作业道路0.5843251039排水沟0.51252032三、养护与防蚀①护坡措施:采取草皮护坡和浆砌石护坡;②护底措施:路边的沟渠底面在水流的冲刷下,易切割下陷,影响路基和岸石稳定,为防止沟渠底面冲刷,在底坡较大区段,可采取混凝土面护底;③护面措施:路面保持平整透水,路面的坑凹和雨水后冲陷坍塌,要及时修复,同时禁止在路边的边坡种植农作物和取土采石;④清淤:道路边的排水沟,每年年初与年末要进行一次清淤整修,每次大雨之后,要检查有否崩塌淤塞,及时清除污物,保持水流畅通。3.1.2排洪沟在流域内,在实施地块内进行排洪措施,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布置,在4#和5#地块内进行布设,总长度为0.8km,沟渠为土渠,断面尺寸为0.6×0.5m。图3-2排洪沟设计断面图表3-2排洪沟工程量表项目长度(km)土方开挖(m3)石方开挖(m3)排洪沟0.8293.7658.723.1.3蓄水池一、布设原则①蓄水池配置必须与坡面水系和灌溉沟渠相结合;②蓄水池布置应辐射地块面积大,便于灌溉;③占地少,节约用地,尽可能避开大挖大填,减少交叉建筑物,降低工程造价;二、布设情况及面积尺寸在项目区集水处修建3个蓄水池,水池要求长×宽×深:5米×5米×3米,水池壁厚采用0.3米厚C20混凝土浇筑。图中尺寸为cm。图3-4蓄水池设计图3.1.4取水坝水源点在地块下游50米处,水源点控制径流面积为0.013km2,根据实际地形情况,取水坝设计长度为3m,高1.5m。综合考虑取水坝采浆砌石及埋石砼浇筑。①设计取水坝汇流洪峰流量计算(3-1)式中:—最大清水洪峰流量,m3/s;—径流系数,取0.65(依据流域面积);—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量设计,mm/h;—冲沟集水面积,km2。根据计算取水坝处最大设计流量为0.0214m3/s。其结构见附图。图3-5取水坝设计断面图3.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3.2.1拦砂坝3.2.1.1布设原则一、在对沟道自然特征与开发状况进行详查的基础上,拟定拦砂坝工程的类型、功能和建筑程序;二、拦砂坝工程类型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久耐用,抗滑抗倾,能溢能泄,便于开发,功能多样;四、拦砂坝址要求“口小肚大”,沟底和岸坡地形、地质状况良好,建筑材料方便;五、拦砂坝工程的修筑程序,要按水沙运动规律,由高到底,从上至下逐级进行。3.2.1.2设计标准本流域拦砂坝工程设计防御标准为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暴雨。3.2.1.3断面设计一、拦砂坝类型确定经过对流域内地形、地质、建筑材料、劳力、技术、经济、防护目标和对沟道利用的远景规划等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流域内的拦砂坝类型为浆砌石拦砂坝。二、拦砂高度设计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mm,修建拦砂坝的目的是拦蓄泥沙,但不滞洪,拦砂坝的高度主要根据修筑拦砂坝的材料,其承受的最大土压力和水压力,结合坝址的实际情况、拦砂坝的间距及侵蚀沟的沟床比降,经反复计算后确定,本流域只布设拦砂坝2道,具体的高度尺寸详见表3-3。三、拦砂坝溢流口设计浆砌石拦砂坝溢流口设在拦砂坝的顶部,采用梯形断面,断面尺寸利用宽顶堰公式计算确定,计算结果详见表3-5。①设计冲沟汇流洪峰流量计算(3-1)式中:—最大清水洪峰流量,m3/s;—径流系数,取0.65(依据流域面积);—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量设计,mm/h;—冲沟集水面积,km2。②确定溢流口宽度及高度(式3-2)式中:Q—设计流量,m3/s;b—溢流口底宽度,m;h—溢流口水深,m;M—流量系数,;g—重力加速度,g=9.81m/s2。上述计算需通过试算求解。表3-2浆砌石拦砂坝溢流口试算结果名称最大洪峰流量Q径流系数3小时最大降雨量山坡集水面积F溢流口底宽B溢流口水深h0溢流口深H0拦砂坝溢流口通过的流量流量(m3/s)(k)(mm)(km2)(m)(m)(m)(m3/s)拦砂坝21.380.6591.001.3141.01.222.2四、断面设计流域内无实测水文资料,拦砂坝的断面类型及尺寸根据“长治”工程以往的实践经验,结合流域实际,浆砌石拦砂坝拟定一种断面类型,本次措施只考虑1座浆砌石拦砂坝。断面类型见图3-5(图中单位为厘米),拦砂坝断面要素及工程量见表3-3。坝身设排水孔,排水孔间距2m,尺寸10×5cm。拦砂坝稳定性分析见拦沙坝设计部分。表3-3拦砂坝断面要素及工程量表措施名称口长(L)底长(L1)顶宽(B1)底宽(B2)坝高(H)坝坡基础(H1)溢流口护坦工程量备注上游下游BH0长(a)宽(b)深(c)土方开挖石方开挖土石方回填M7.5浆砌块石(坝体)M7.5浆砌块石(基础)C15砼压顶mmmmm1∶m1∶mmmmmmmm3m3m3m3m3m3浆砌石拦砂坝25.0020.001.005.25.21∶01.50141.002.005.501.50152.463.947.93188.13110.3525.3水库上游图3-5浆砌石拦砂坝典型设计图五、泥沙淤积设计流域无泥沙资料,故设计流域泥沙采用土壤侵蚀模数图进行分析计算。查《云南省土壤侵蚀模数图》及《云南省2021年土壤侵蚀现状遥感调查报告》得,xxx水库流域处于轻度侵蚀区。xxx流域输沙模数在500~2500t/km2.a,结合xxx水库良好的植被条件,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取其平均值1567t/km2.a,推算得到设计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037t,悬移质输沙量为1731.45t。根据设计流域地质、地貌、地形条件,推移质输沙量按悬移质泥沙的15%,则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为259.7t。推移质取1.76t/m3,悬移质取1.25t/m3,则年均淤沙量0.12万m3。3.2.1.4稳定性分析一、作用力计算①坝体自重(式3-3)式中:—坝体重力,t;—坝体横断面积,m2; —坝体容重,t/m3;—单宽,=1m。②淤沙压力(式3-4)式中:—坝前泥沙压力,t;—单位宽度,=1m;—堆沙容重,t/m3;—坝前淤积物高度,m;—淤积物的内摩擦角。它与堆沙容重有关,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见3-4。表3-4—数值表(t/m3)1.31.41.51.61.71.81.92.02.12.22.3(°)0.00660.0350.1290.3720.892.003.907.2412.920.933.3③土压力(式3-5)式中:—被动土压力,t;—坝基础深度,m; 、—同前。④坝基扬压力(式3-6)式中:—渗透压力,t;—坝底宽度,m;—水的容重,t/m3;—单位宽度,=1m;—坝高,m;—基础接触面积系数,=1。二、坝体抗滑稳定计算1、稳定性计算坝体是否滑动,主要取决于坝体本身重量压在地面所产生的摩擦力大小。如果摩擦力大于水平推力,则坝不会滑动。坝的抗滑稳定计算公式如式3-7:(式3-7)式中:—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坝体垂直力的总合,向下为正,向上为负;—坝体水平作用力的总合,向下游为正,向上游为负;—摩擦系数;—两齿墙间距离,m;—坝基土的粘结力。2、稳定计算结论根据以上作用力计算公式,对设计的拦砂坝进行抗滑稳定计算,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1.30,满足抗滑稳定要求。计算结果详见表3-8。三、坝体抗倾覆稳定计算1、稳定性计算物体绕一点或一轴转动而失去平衡的现象称为倾覆。坝体在外力作用下,使坝绕基点产生倾覆的趋势,外力对该点的矩叫做倾覆力矩。而坝体自重抵抗自身倾覆,自重对基点的矩叫做抗倾力矩。坝体是否倾覆,主要取决于坝体本身重量所产生的抗倾力矩。如果抗倾力矩大于倾覆力矩,则坝不会失去稳定而倾覆。坝的抗倾覆稳定计算公式如式3-8:(式3-8)式中:K0—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W—坝体垂直作用力的总合;P—坝体水平作用力的总合;L0—水平力力臂,m;L—重力力臂,m;2、稳定计算结论根据以上作用力计算公式,对设计的拦砂坝进行抗倾覆稳定计算,其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Ko>1.50,满足抗倾覆稳定要求。计算结果详见表3-5。表3-4xxx项目流域拦砂坝抗滑稳定分析计算结果名称坝高(m)坝坡顶宽(m)埋深(m)底宽(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