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格式.整理版优质.参考.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出示课件共四点)(一)提出问题,导引探索。(二)独立思考,自学质疑。(三)小组研讨,合作探索。(四)全员沟通,评价反馈在总结的时候本来想选用四个字了,我记得我以前的老校长曾经说过:真理是最朴素的东西,让人一听就能明白,(当然也有人说真理是正确的废话)如果一个人讲的内容云里雾里的,弄的好像很深奥,要么他说的你真不懂,要么他说的就不一定是真理。”其实这四点就是——第一,我们不能上来就合作学习,要带着问题去合作学习,所以第一点就是“提出问题”。第二,小组合作学习要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个人思考在前,小组讨论在后。第三,就是小组研讨。第四,把小组合作的成果拿到全班来交流反馈。那为什么还要用8个字来呢?后来看四个字概括的不够全面。比如说:“第一点提出问题,导引探索。”由于合作学习内容的不同,合作前的导引也不一样。如:1、24的组成。同桌互相说一说,作用:评价、检查。2、要进行合作的内容是需要动手操作、测量、实践的。那么这个合作前的就不能算提出问题了,应该是对合作提出一些方法、注意事项等,要对活动起到一个导引的作用。3、讨论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有一个预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思考的问题,或独立思考解决更佳的问题就无需安排合作学习。比如:“讨论老师的年龄有多大”“猜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约定俗成的知识”接下来我对以上的四点展开的说一下:(一)提出问题,导引探索。(文稿出示)作用:1、使全体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因;3、启发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这样,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习目标的问题,做到要简明、扼要、清晰。1、首先,要让学生清楚他该做什么,该怎样做。2、其次,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随意和盲目,缺少思维的深度,使学生交往处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这样的课堂交往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都是不假思索,对学生思维发展作用不大。因此,合作前的导引,及所设计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最好是在“最近发展区”。然后,结合自我评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老师要会提问题,要清晰,又要有深度,要有思考价值。还要换位思考学生会怎么回答,把学生的种种回答和自己的评价都想全了,才是真正的备学生。(屏幕出现例子一)教师一年级的教材的做一做中提到了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哪些动物?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例子二)教师在课本上让学生画出了不同页面上的4道情景题,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给了哪些数学信息?让我们求什么?(二)独立思考,自学质疑。作用:1、使学生建立起讨论主题的认知基础;2、使学生形成对小组讨论内容的个人见解;3、暴露学生在独立自学中产生的新问题,便于调整目标;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要吝惜时间,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才能为小组讨论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既然问题需要合作学习,必然有价值,需要思考。没有思考交流会处在低水平。教师要重点点拨后进学生,在巡视中搜集学生的即时信息,及时鼓励提出不同见解或问题的学生善于随机把握提出的核心问题,通过引导、示范和分析,启发学生学会科学地提问,和深层次的思考。(三)小组研讨,合作探索。作用:1、为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2、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对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内容的理解,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成果;3、纠正教师无法纠正的错误;4、通过互相竞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5、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活动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实现全员参与的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的交叉,共享。共同成长是合作学习的目的。双赢和多赢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好比一个交互的“场”,“场”内每一位成员都是“互动的因子“,每个人的思维都不断地跟着“场”内的话题而运转,人人都积极参与“场”内的活动。课堂交往中不再被那些成绩优秀、性格外向、在班内担任一定职务的学生所垄断,评判性交往增加,学生的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所有人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效果,通常很难达到。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真正的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要把工作做得更细,考虑得更全面。首先要谈的是分组和分工。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保证分组关键词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好的和学习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异组同质则更便于评价和评比。通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做的一项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在合作学习中你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吗?(A)每次都会26.19%;(B)有时会38.10%;(C)从来没有45.71%。可见,以上所描述的并非个别现象。很显然,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也很难达到“人人参与,各司其职,共同进步”的合作目的。其实,这一局面的出现在学习小组成立之初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现这一现象也是一种必然。我们现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都会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但也就是这种“互补”为上述“学优生一言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两种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间的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而这种差异又是客观存在),“学困生”已没有质疑“学优生”的能力和兴趣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只有顺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预期的“互补”又将从何谈起?如果一定要说“互补”,那也只是“学优生”将学习成果与“学困生”共同分享罢了,“学困生”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发展。同时,“学优生”由于自己的观点总支配着小组的活动,缺乏认识的多样性,长此以往,他们的认识也会变得狭隘。实践证明,唯有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教学效果才是最好。如何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呢?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合作伙伴?哪些人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促进彼此的发展呢?为此,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你认为应该怎样成立学习小组?(A)听从老师的安排27.5%;(B)自己组合70%;(C)随机组合2.5%你认为哪些人可以成为你较好的合作伙伴?(A)学习成绩好的36.59%;(B)学习成绩和自己差不多的31.70;(C)学习成绩无所谓只要合得来就好31.71%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成立学习小组的愿望,并且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均有自己的标准。于是,开始尝试由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不少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样的学习。学生自己选择的合作伙伴,自主成立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了解,彼此的信任程度极大地提高,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能真正的体现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实现人人参与,平等交流。主动的参与与被动的执行,因此,分组时尽量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合作伙伴为一组。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后进生的个数与质量决定着这个班成绩的好坏,记得当做老师的时候,为了提高班级的成绩,班级当中几个后进生总要找一些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好学生帮助他们学习。而这些小老师特别负责人,有空的时候就会把这个补习的对象叫到一边,开始补课,不但能够把当天所学的知识检验、讲解。而且还能出一些变式题,效果很好。其中有一个男孩,谁辅导他都不行,总吵,那个辅导者不是被气哭了,就是被气跑了。后来,我让他自己找一个可以帮助他的同学。那个同学的成绩不是最好了,但是辅导他应该没问题,结果也是两个人成绩都很好,也没有出现上述的情况。我感到很幸运的原因是我在工作了几年之后还可以到南马路小学工作,因为那里有一位对我影响很深的好校长——赵翠娟。我还记得但是去面试的情形……对到刚才的分组话题来,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分组很关键。我们需要把工作做得很细才行。1、喜欢做前提2、尽量采用异质分组3兼顾身高、近视眼等情况。1、在坚持喜欢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差异、身高等。试想如果和一个看了都很讨厌的人一组,能合作好吗?而且一旦小组确立以后,这个座位如果没有极其特殊的情况是不要改变的,而且平时不管做什么,只要有分组的活动都让他们为一组,让他们形成一种默契。(如小组制作墙报)2、然后,要加强小组之间的竞争和评比,使学生的这种小组合做意识不仅仅在课堂上,而他们之间的互助也不仅仅如此。(举例说明:火箭队和湖人队)3、加大奖励机制,变换花样,而且要及时。(不排个人名次,小组比赛。)插入“研究型团队”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区经常开展“教师互动”的教研活动。活动中,打破了年级的界限,就某一方面知识的生长点和各学年段的衔接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使教师们明确所教的知识并非独立的,而是和其它学年有着密切联系的。本学年段要把知识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为以后再学习做好铺垫,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而学生在某一学段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又可以追溯到哪个年段,那个知识没有学好而造成的。(插入加减法、乘法知识结构)这样,使教师不但掌握所教年段的知识,还要掌握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逐渐了解整个一到五年的知识结构和目标。在头脑中形成非片段式的知识网络,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分组是这样的,接下来说说小组内的分工。比如一个四人小组,1、要有具体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观察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2、而且要有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组长。而且组长要很权威,这个组长不是像刚才提到的“霸权主义”而是要负责安排小组内的具体活动分工,谁做什么,谁先谁后,要负责调控。因此,训练小组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他要顾全大局。(插入:组合图形的面积,讲解组长的调控作用)使更多的学生知道了他没想到的方法和更巧妙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想法了,它变成了小组内的共识成果。3、组织小组讨论的互相观摩和评价,注意合作学习的示范性。(四)全员沟通,评价反馈作用:1、强化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2使学生树立既要自己认真学习,也要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的双重责任感,从而促进全员交往学习活动。3、锻炼学生对否定评价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检测和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交往素质,同时促进其他素质的综合发展4、形成良性竞争,调动学习主体积极性。教师在表扬和纠正某学生个体时,将其视作小组集体的代表;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注意创设学生良好的自检和接受意见的心理环境。《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提出的背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表现在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转,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机会少,兴趣低。(2)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迹象。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3)目前各学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解题技巧、书面测验,轻口头表达、实践活动;重教学结论与学生的学会,轻学习过程与学生的会学;重个体学习与竞争,轻小组合作与竞争;课堂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这与课程改革目标以及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等要求相去甚远。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3、合作学习的科学指导和有效规程。4、小组合作的资源共享与能力提高。5、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提出的;二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三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合作学习为研究对象的省级课题就有多项,公开发表的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就逾百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合作学习的实验已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当代教学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合作学习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他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将成为教学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2、本课题与上述成果联系是它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题将借鉴、参考上述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对于这些成果的钻研深度将影响本研究的深度。与其区别之一,本课题是在各学科范围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丰富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区别之二,本课题着重于实践操作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合作学习教育通过学科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并非新课题,但目前人们主要集中在合作学习模式的模仿上,缺乏一些具体的细致的如何深入的措施。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1、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实践落到实处,开发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2、深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比较出各个年级段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及指导策略。3、关注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成长,形成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弱势群体的指导建议。4、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某一问题而展开,在地点、时间上都有所约束,将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外合作学习。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总结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机不同,是面对信息化社会、市场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新挑战的情况下,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本课题研究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性、与时共进性,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本课题期望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学科上的运用和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周围的同行中也有众多的研究者,我们可以博采众长,使课题设计日臻完善。2、我校是山东省电化示范学校,教师人手一机,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学校并建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提供了网上阅读资源平台。3、我校教科研风气浓厚,前一阶段完成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题研究、"创新写作教学实验与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结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研究经验。为新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资源,相信能发挥整体效应,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4、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教育研究工作,从多方面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这些,都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实的保障。五、课题研究设计报告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课题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研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理论假设:本课题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协调合作。因此,能大力度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师生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实现教学,这样就赢得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学生对课改实验的逐步熟悉,使学生能实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行为。假若能实现课题的研究充分融于课堂,教学模式就会完全改观,学生就能自觉地支配和学习知识,勇于探索,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与探索者,对于发掘学生潜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标: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①、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年段学科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②、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③、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提出具体学科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目标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学习活动。正确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校园网络,积累学习资料。⑤、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生真正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4、研究过程设计㈠准备阶段:(2021年1月-2021年2月)(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4)撰写课题方案㈡实施阶段:(2021年3月-2021年12月)(1)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控制㈢汇总阶段:(2021年1月-2021年2月)(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实践能力的方法。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开展课题研究从观念、理论功底上作准备。(2)充实研究组力量,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抓好重点队伍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争取市区教科所以及专家学者的指导,从而广泛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及上级科研机构、兄弟学校力量,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3)签订课题研究责任状,健全监督、激励机制。(4)设立教科研基金,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培训,举行专题研讨活动,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良好、宽松的氛围。7、预期研究成果⑴、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⑵课题研究论文及典型活动案例汇编。⑶、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⑷、反映研究成果的师生作品、奖状证书、照片等。⑸、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实录等。⑹、现场展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综合活动观摩。理论研究背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合作学习的国际研究现状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研究热潮。由此开始,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的集体化、过程性特点,实现有意义的而非形式化的合作学习,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2、合作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从浙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于202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二、我校前期研究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地追求。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表现在: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实验一经确定,我们便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然后再从中挑送几位精干的老师组成实验组。实验组的成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大家都形成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
2、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在校内展开实验班、对照班的实验教学,实验班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我校实验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3、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目前,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板块的教学组织形式已在全校推开,教师们普遍认为小组学习活动促进了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创设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意识,有利于教与学的目标达成。如:两位实验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切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并把自己的心得及时写下来,撰写成论文。
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合作学习理论
1、杜威哲学理论。(1)学生应该是主动地学,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建立在内发动机的基础上;(3)知识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4)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联系;(5)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种民主程序必不可少;(6)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联系,学习应该有助于改造世界。
2、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小组相倚性:一个或者更多的小组成员的优异表现为整个小组赢得奖赏。(2)替代性强化:学生们不仅因为自己在学习上受到奖赏或者惩罚而提高学习动机,也因看到别人受到奖赏或惩罚而提高动机;共同学习,尤其是当学生们根据学习动机和过去的成绩而混合编组时,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向那些因努力而受到奖赏的优秀同学学习的机会。
3、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约翰逊兄弟在其导师多伊奇的“互相依赖”理论基础上,提出共同学习的五个要素:(1)正相互依赖;(2)个人责任感;(3)面对面交互活动;(4)教授合作技巧;(5)检查小组交互活动。
(二)、建构主义教学论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可能的、可持续的和能负责任的教学可以提供激励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构以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始终还须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变得容易一些。学习是每一个个体的,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由内部世界来实现的建构和再构,这仅有很小部分能受“外部”推动而进行,完全不能在过程和结果上被控制。因此,对学习负有责任的是学习者本人。
体现于认知上的建构主义学习观:(1)主动地对已获得知识进行建构和再构;(2)在许多的机会中和在依据新旧知识联系的不同过程中发生;(3)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4)包括深入内部的变化。
(三)、信息交流理论
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形式通常是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目前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后的“秧田式”座次编排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则呈师生多向交往形式,而理想的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应是立体多层次多向交往,在这种师生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广泛的信息交流。
(四)、自控理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正如波兰教育家雅•柯尔恰克所说:"儿童是感情的王子",他们的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组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五)、集体动力理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问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六)、课堂教学理论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为各自目标奋斗,同学间是竞争的、缺少互助、教师奖励也只是针对个别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师生的单向交流发展成多向交流,奖励由过去主要对学生个人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所以小组学习更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个别辅导。四、研究目标及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有得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又增进了同学友情。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并且,在合作而非竞争中,学生的交往还会增进其理解别人的能力。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和角色扮演,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呈负相关,即增强角色扮演的社会交往,将降低儿童的自我中心程度。从而清除了学生惧怕交往心理,培养了社交能力,促进了合群性、利他性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小学生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9苏科版物理 八年级第1学期教案5.3匀速直线运动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 数数 数的组成 -人教新课标
- 中班教案:这是什么声音
-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指南
- 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幼儿园是我家》
- 工厂车间卫生安全检查方案
-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咚咚锵》
-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3 拨一拨 北师大版
- 《三角形的高及三角形的分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办公空间墙面抹灰修补施工方案
-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件)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500万羽智能化蛋鸡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备案
- 放弃父母的财产的协议书
- 《韩非子·五蠹》课件
-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分组教学
- 香港2023年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社会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高标准农田施工组织设计(全)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
- 益盟操盘手缠论系列指标安装方法流程
- 临床决策分析课件
- 外科学(1)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