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教产业园鼎盛路东段道路工程(直接勘察)第1页,共12页文字目录TOC\o"1-2"\h\z\u1、前言 11.1.工程勘察任务 11.2.工程特征概况 11.3.工程勘察范围、阶段及等级划分 11.4.工程勘察目的与任务 21.5.工程勘察依据及执行技术标准 31.6.勘察工作概况 31.7.工程勘察质量评述 41.8、外业见证评述 42、工程地质条件 52.1地形地貌 52.2气象、水文 52.3地质构造 52.4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 52.5风化带特征及基岩面起伏情况 62.5水文地质条件 62.6不良地质现象 63、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63.1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63.2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73.3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73.4岩土工程特性及土石工程分级 83.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及基岩面起伏特征 84、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 84.1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84.2地震效应评价 94.3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94.4路基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94.6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评价 105、地基评价 105.1地基均匀性评价 105.2地下水作用评价 105.3特殊岩、土评价 105.5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 116、结论与建议 116.1工程地质勘察结论 116.2设计与施工建议 11附表附表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附图NO.0图例NO.1-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NO.2-Ⅰ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500NO.2-1~NO.2-9工程地质横剖面图1:200NO.3-1~NO.3-30钻孔柱状图1:100~150附件附件1:委托书附件2:岩土工程详细勘察纲要附件3:岩石检测报告附件4:测量成果说明1、前言1.1.工程勘察任务重庆永川工业园区三教工业园拟在重庆市永川区三教工业园修建三教产业园鼎盛路东段道路工程。为了提供路基路面设计提供岩土参数,特委托重庆得武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工程详细勘察工作,并于2020年5月签订了《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同时下达了《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1.2.工程特征概况三教产业园鼎盛路东段道路工程位于三教工业园中部,是一条贯穿南北的纵向线间的连接道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道路全长584.960m,双向四车道,规划路幅宽22m,其中车行道16米,两侧人行道宽各为3m。标准路幅分配如下:3m(人行道)+16m(车行道)+3m(人行道)=22m。根据设计总平面图、设计纵断面及设计方案,道路设计特征如下表1-1。表1-1设计特征表道路名称起点坐标(m)终点坐标(m)道路里程(m)道路宽度(m)道路等级工程重要性等级鼎盛路东段X=66071.140Y=48843.907X=66237.585Y=49404.687K0+000~K0+584.96022次干路二级路基防护与支挡:道路沿线两侧为城市发展规划用地征地范围,道路用地范围基本不受限制,具有放坡条件,初步设计方案对道路两侧的路堑、路堤设计拟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要求的坡率和坡型进行如下处理。填方路基:第一级边坡按1:1.5放坡,坡高8m,第二级边坡按1:1.8放坡,坡高8m,以下各级边坡均按1:2放坡,坡高10m,各级边坡间设2m宽马道。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临时排水沟,排水沟布置在坡脚线2m以外。挖方路基:填筑土、粘土:1:1.50;强风化基岩:1:1.00;中风化基岩:1:0.8坡率放坡。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当挖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顶外5m设临时截水沟,并顺地势接入道路排水系统排出路基范围。边坡防护:格构绿化护坡。1.3.工程勘察范围、阶段及等级划分1.3.1.工程勘察范围根据《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及《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规定,本次勘察范围边界以占地线控制;经现场调查,道路区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占地线范围内已满足工程建设区及工程边坡影响区的范围,因而将占地线确定为工程勘察范围合理。1.3.2.勘察范围及勘察阶段判定勘察范围判定条件及结果见表1.3.2-2,勘察阶段为直接详勘,判定条件及结果见表1.3.2-3。表1.3.2-2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大于1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大于其影响范围。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大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满足。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无。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不需采用锚杆(索)支护。满足勘察范围表1.3.2-3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判定表(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场地为中等复杂场地,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良地质作用。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场地斜坡地形坡角10~15°。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不受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影响。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无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不符合。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不符合。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不符合。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不符合。不需进行初步勘察1.3.3.工程勘察等级划分表1.33-1场地类别划分判定表判定因素场地环境情况场地复杂程度地形、地貌地形坡角5~10°,局部大到30°中等复杂岩层倾角(°)8°简单岩土特征岩土种类较多,变化较大,有素填土等特殊性土。复杂土层厚度(m)16.5m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中等复杂不良地质现象无简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中等强烈中等复杂相邻建筑影响程度简单简单综合确定中等复杂工程建设场地地形地貌简单,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小,周边环境条件简单;岩土种类较多,性质不均,地基、边坡的岩土性质变化较小,场地复杂类别为中等复杂。拟建道路为城市次干路,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的规定,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综上分析可知,场地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故工程地质勘察等级为乙级。1.4.工程勘察目的与任务本次勘察目的是为了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对沿线各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路基设计设计、确定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和适宜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设计以及不良地质现象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等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如下:(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2)查明沿线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类型、厚度、性质及其分布规律,基岩风化层厚度、起伏程度、以及基岩的完整程度与坚硬程度;(3)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排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和积水时间,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判定环境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查明沿线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范围,规模,同时进行稳定性分析并提出整治方案建议;(5)查明各类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提供设计所需的设计参数;(6)对道路沿线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对道路回填及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进行稳定评价,提出防治建议;(7)分段论证路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8)收集工程建设场地历史地震资料,划分场地抗震地段,评价场地地震效应。1.5.工程勘察依据及执行技术标准(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19)(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B02-01-2008)(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8)《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参考规范:(1)《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改版)1.6.勘察工作概况1.6.1.勘察工作布置原则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等级、岩土条件复杂等级,按照《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相关规定确定本项目工程地质勘察等级为乙级,编制了以机械钻孔为主,辅以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原位测试、岩土室内试验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方案,结合上述规范规定,沿道路走向40~80m布置一条勘探线,在边坡地段适当加密勘探线,每条勘探线布置勘探点1~3个,共布置勘探点30个,钻孔编号为ZK1~ZK30。其中控制性钻孔12个,一般性钻孔18个。(1)钻孔进入设计路面以下6.0~8.0m;(2)钻孔简易水文测试:要求对所有钻孔施工完毕之后,均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地下水段,进行抽水试验。所有勘探点布置均满足对沿线各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也满足路基路面设计的要求。1.6.2.工作完成情况受业主的委托,我公司于2020年5月8日组织4台(套)北京-100型钻机进场施工,于2020年5月10日结束野外工作,2020年5月11日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共计完成工作量如下表1.6.2-1:表1.6.2-1工作量统计一览表工作项目名称单位数量说明工程地质测绘Km20.06工程测量勘探点定位个30断面(比例尺1:500\1:200)Km/条1.1/10勘探钻孔m/孔415.8/30室内试验岩样组6单轴抗压试验土样组4水文试验水位观测孔301.7.工程勘察质量评述(1)工程地质测绘本次勘察工作用图采用现测1:500现状地形图作底图,采用追索法进行测绘;使用仪器法、半仪器法进行定位测绘,圈定和划分不同岩土体界线,分析地层成因,查明地质构造的产状,测绘中特别注意到了节理裂隙的统计分析,测绘精度满足规范要求。(2)工程测量本次勘察测量内容为钻孔定位,利用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为定测依据,控制点坐标如下表1.7-1。控制点坐标系统为1956永川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控制点检查无误后,采用全站仪进行钻探孔位施测,其精度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要求。表1.7-1测量控制点坐标及高程序号点号坐标X坐标Y高程H1TC166112.1148843.91362.932TC266118.7149003.65362.85(3)钻探本次勘察钻探劳务单位为重庆得武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钻进过程中严格按勘察方案及钻探操作规程执行,未出现安全质量事故。以开孔φ110mm,终孔φ91mm钻具钻进,土层采用小水量钻进,基岩采用循环水回转钻进,采取率:填土层大于65%,粉质粘土%,基岩%。钻孔钻探结束并验收合格后采用粘土球回填钻孔,均匀回填,每0.5~1.0m分层捣实。满足《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测试技术规程》(JGJ/T87-2012)要求。(4)水文工作每个钻孔施工结束后观察水位,24小时后进行稳定水位测量。观测数量、密度均满足相关规程要求。资料整理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试验成果能够满足设计及施工需要。(5)取样及室内试验本次勘察采集中等风化岩样6组,土样4组按规范应至少取6组,占总孔数的1/3。岩样采集后立即采用塑料胶布密封,运输中采取了避免振动的措施,取样深度及样品数量符合规范要求;土样采用薄壁取土器、连续静压法采集I级土样。取样时及时包装,样品采集严格按样品采集的有关规定执行,样品数量、包装、运输、送样时间等满足《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测试技术规程》(JGJ/T87-2012)要求。室内试验工作由重庆一三六测试中心承担,测试成果符合规范要求。本次勘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执行,所有样品均按规范、规程的要求采取,现场封包,及时做测试,样品质量合格。(6)作图软件内业整理中,所有图件均为计算机绘制。勘察图件的编制使用软件为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重庆分院开发的《岩土工程勘察CAD系统》V3.0;文字报告使用微软公司出品的Micorosoftoffice2003编写。1.8、外业见证评述为了保证勘察外业工作质量,业主委托外业见证重庆南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见证员:牟新彦,印章号:YKJZ-2310584-0022),并派遣业主现场代表,采取了双层管理模式,并签订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合同》。外业见证单位对整个勘察工作项目进行全面监督,采用旁站形式与勘察外业工作同步进行。2、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线路区属于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场地内部分地形已进行人工改造,线路区内多已征地且平场,房屋均已拆迁完毕,仅在K0+370位置高压线铁塔还未拆迁,但在规划拆迁中。地形坡度平缓,地形坡角5~8°,局部地段可达25°。场地内最高点高程363.44m,最低点高程351.03m,相对高差12.41m,整体地形较为斜坡状,局部为陡坎。2.2气象、水文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5℃~18.5℃,极端气温,最低-1.8℃(1989年1月22日),最高44.2℃(1997年7月13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降雨量1141.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173.50mm(1978年5月21日)。降雨主要集中于5~9月,且常有雷阵暴雨。春冬多雾,雾日最长达148天。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mb。常年风速较小,以偏西北风见多,最大风速为28.4m/s。勘察场地内,在拟建道路K0+500位置处,因道路施工平场堆积,排水不畅,形成水塘,勘察期间水塘现状水位在355.5m左右,水深约在1.5~2.0m,水塘水位不稳定,受季节及施工影响较大,后期平场完成并完善排水系统后将不再形成积水,后期地表水对本工程影响小。2.3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经工程地质测绘表明,区域地质构造属蒲吕场向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在场地附近基岩露头处测得岩层产状为:126°∠8°;岩体为中厚层状构造,层间裂隙发育,层间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未见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主要构造裂隙特征如下:①裂隙:46°∠58°。裂隙间距1.0~3.0m,延伸3.0~6.0m,一般张开宽度约1~3mm,压扭性裂隙,裂隙较发育,无充填,裂面平整,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②裂隙:342°∠67°。裂隙间距2.0~4.0m,延伸2.0~5.0m,一般张开2~5mm,压扭性裂隙,裂隙较发育,无充填,结合程度差,裂面平整,属硬性结构面。2.4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J2s)砂泥岩组成,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①素填土(Q4ml):褐色,主要由砂、泥岩块碎石、粉质粘土组成,块石含量约25%,块碎石粒径一般1820~260mm,分布不均匀,松散,稍湿,回填时间约1年。钻孔揭露厚度0.5m(ZK10)~13.4m(ZK28),分布于整个场地。②粉质粘土(Q4el+dl):褐黄色。成份均匀,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刀切面光滑。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可塑状,局部钻孔揭露该层上部1.0m左右存在软土,含水量高,呈软塑状。揭露厚度1.6(ZK2)~4.4m(ZK13)。零星分布于场地内。(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③砂岩(J2s–Ss):浅灰色,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粘土矿物组成,中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质~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带岩体风化强烈,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呈块状,少数呈短柱状,岩质软。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岩质较硬。④泥岩(J2s–Ms):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岩体风化强烈,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质软。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岩质较硬。2.5风化带特征及基岩面起伏情况场地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基岩面总体与地形基本一致,基岩面呈波浪起伏状,相邻钻孔间基岩面坡度角在地形平缓地区一般为3~10°,山丘斜坡地段基岩面坡度角相对较陡,地形坡角8~15°,局部地段可达25°。基岩强风化带: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质较软,手易折断岩芯,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根据钻孔揭露厚度:1.0~4.60m。基岩中等风化带: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长柱状,局部为碎块状,岩质较硬,构造裂隙不发育。根据钻探成果,基岩中等风化带顶界埋深:3.8~16.519.00(ZK26)m,揭露厚度:2.2~10.8m。基岩面与上覆土层呈不整合接触。各钻孔岩土层厚度及标高详见勘探点数据一览表。2.5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斜坡及丘间沟槽地貌,原始地形为丘陵斜坡,丘间沟槽多为水田。建设场地素填土属相对强透(含)水层,粉质粘土属于弱透(含)水层,强风化基岩属于弱透(含)水层,中等风化泥岩属于相对隔水层,中等风化砂岩属于弱透水层。场地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当大气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地势低洼处汇集,部分向下渗入在深厚填土底部及基岩顶部风化裂隙发育的地段赋存,形成风化裂隙水或土层中形成孔隙水。勘察期间,在钻孔终孔提干残留水后24小时观测水位,大部分钻孔无水位恢复,仅在水塘一带的钻孔水位有恢复,水位高程一般在355.5m左右,与现状地表水基本一致,但水体水位不稳定,纵横向连续性较好,垂直幅度随季节性变化大。根据钻探揭露及类似工程经验建议渗透系数取值:素填土取7.50m/d;粉质粘土取0.05m/d;泥岩取0.05m/d(经验值),砂岩取0.3m/d(经验值)。场地内现状水塘位置因平场施工堆积,排水不畅,雨水汇集形成地表水,后期平场完成并完善排水系统后将不再形成积水,后期地表水对本工程影响小。场地水文地质总体条件简单。通过调查,场地附近未发现污染源。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场地周围环境条件及当地建筑经验判定,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层主要为粉质黏土、素填土,周边无污染水源流入场地,根据当地建筑经验,判定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钢结构有微腐蚀性。2.6不良地质现象经地质调查和钻孔揭露,未见滑坡、断层、泥石流、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作用。3、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确定3.1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确定(1)素填土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为查明场地素填土的均匀性及相应的力学指标,选择代表性钻孔ZK2、ZK11、ZK28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有关规定统计,重型动力触探实测锤击数试验成果(详见附表3-1~3-3),统计结果见下表:土层
名称孔号孔深
(m)统计厚度(m)锤击数平均值变异
系数厚度加权平均值锤击数变异系数素填土ZK21.5~4.63.15.320.3875.2600.390ZK112.6~4.82.25.230.389ZK281.5~4.535.240.399从试验结果及现场调查看,场地内素填土为松散状态,均匀性差。根据经验取素填土天然重度取20.0kN/m3(经验值),饱和重度取20.5kN/m3(经验值);抗剪强度指标:天然标准值c=50kPa(经验值),φ=28°(经验值);饱和标准值c=30kPa(经验值),φ=25°(经验值)。(2)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为查明场地其均匀性及相应的力学指标,本次勘察采取可塑状粉质粘土样4组进行土常规测试。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有关规定统计,根据室内试验成果统计(如下表表3.1.1)。可塑状粉质粘土为中等压缩性。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区域经验,可塑状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50kPa。4件不能统计,只算平均值,标准值取经验值,应至少补采2件土样才符合要求3.2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本次勘察在钻孔中分别采取中等风化带砂岩、泥岩岩样共6组,进行室内单轴抗压强度试。对场地主要岩性采用本次试验数理统计。试验结果符合已掌握的客观规律和地区特点,成果资料可信。试验数据采用概率理论进行统计。岩样统计结果分别见表3.2.1、3.2.2。表3.2.1中等风化泥岩单轴抗压力学性质统计表孔号岩石名称抗压强度指标(MPa)天然(单值)饱和(单值)ZK1-1中等风化泥岩3.163.132.941.851.811.65ZK15-13.324.033.581.922.372.12ZK17-14.622.053.122.751.161.79统计件数n99平均值3.331.94标准差0.7180.449变异系数d0.2160.232修正系数rs0.8650.855标准值2.881.65区间值2.1~4.61.2~2.8软化系数0.57表3.2.2中等风化砂岩单轴抗压力学性质统计表孔号岩石名称抗压强度指标(MPa)天然(单值)饱和(单值)ZK5-1中等风化砂岩14.6016.4015.309.9711.4010.50ZK9-113.7016.3014.109.3111.209.58ZK21-118.1012.5013.8012.608.479.49统计件数n99平均值14.9810.28标准差1.7211.273变异系数d0.1150.124修正系数rs0.9280.923标准值13.909.48区间值12.5~18.18.5~12.6软化系数0.683.3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3.3.1岩土体参数取值原则3.3.1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2条中的规定: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场地中等风化岩石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20。当建筑物施工或使用期间地基遭受浸泡时,应采用饱和抗压强度计算。本次采用天然抗压强度计算。3.3.2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6条规定: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乘以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0.33确定。3.3.3岩土体的基底摩擦系数μ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E.0.4并结合经验确定。填土的负摩阻力系数取0.2。3.3.4岩体水平方向地基系数《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14.2.12-2确定。3.3.2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3.3.2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序号项目单位素填土粉质粘土砂岩泥岩1重度天然kN/m320.0*19.2*23.5*24.5*饱和kN/m320.5*19.5*24.0*25.0*2抗压强度标准值天然MPa//13.92.88饱和MPa//9.481.653抗剪强度天然c(kPa)50*18.5*600*200*天然φ°28*8.5*32*28*饱和c(kPa)30*14*//饱和φ°25*6*//4基底摩擦系数//0.25*0.50*0.40*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50*5054550411406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kPa)/130*强风化:400*强风化:250*中等风化:1200*中等风化:400*7负摩阻力系数/0.2*///8水平抗力系数(岩体)MN/m3//120*50*9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土体)MN/m46*10*//10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0*700*300*11临时边坡坡率值(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时)(H≤8m)1:1.51:1.51:0.751:0.75备注:1、“*”号代表地方经验值。2、表中岩石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表3.3.3-1取值。3.3.3其他参数取值推荐:根据现场调查结构面发育情况,结合地区经验,岩层层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2°,岩层层面粘聚力标准值:C=20KPa;砂泥岩接触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2°,岩层层面粘聚力标准值:C=20KPa;Ⅰ组裂隙裂隙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8°,Ⅰ组裂隙裂隙面粘聚力标准值:C=50KPa;Ⅱ组裂隙裂隙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8°,Ⅱ组裂隙裂隙面粘聚力标准值:C=50KPa。3.4岩土工程特性及土石工程分级道路沿线岩土体的工程特征及土石工程分级划分如下:(1)素填土:分布于整个场地,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需换填且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才可作为路基持力层。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附录A划分,素填土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2)粉质粘土:分布于整个道路区,多呈可塑状,可作为填筑路基持力层。粉质粘土属于细粒土,当用作筑路材料时,应通过返翻晒等降低土体含水量,并与粗粒土混合使用,避免大范围大体量单独用作筑路材料。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附录A划分,粉质粘土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3)泥岩、强风化砂岩:厚度薄。路面荷载相对较小,可直接作为路面持力层。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附录A划分,泥岩、强风化砂岩属于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4)中等风化砂岩:厚度大,层位稳定,可直接作为路面持力层。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附录A划分,中等风化灰砂岩属于次坚石,土、石类别为Ⅴ级。3.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及基岩面起伏特征根据岩石测试统计结果,场地内中等风化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9.48MPa,中等风化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65MPa。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表3.1.1划分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基岩强风化带因为风化作用,强度低,为极软岩,岩体破碎;中等风化砂岩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软岩,岩体较完整、中等风化泥岩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参考《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划分:场地内强风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中等风化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中等风化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基岩面起伏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总体较平缓,基岩面坡角一般8~15°,局部陡峭可达25°。4、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4.1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据工程地质钻探及工程地质测绘表明,道路区内无断层、滑坡、泥石流、无危岩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综合上述工程地质条件特征可知,建设场地整体稳定,适宜本项目建设。4.2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改版),场地抗震设防分类为标准设防,工程建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相邻工程剪切波试验场地岩土的剪切波速如下:粉质粘土属中软土,剪切波速取173m/s(经验值);素填土为软弱土,平均剪切波速为143m/s(经验值);基岩属岩石,剪切波速大于800m/s。后期填土剪切波速取120m/s(经验值)。表4.2-1抗震类别及特征周期道路名称位置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值(s)地段类别三教产业园鼎盛路东段道路K0+000~K0+584.9617.6147.2Ⅲ0.45一般地段应分段:按覆盖<3.0m>3.0m和基岩出露等分段评价4.3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1条和第4.3.2条的判定,场地覆盖土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场地不存在沙土液化、震陷等岩土的地震稳定性问题。场地及周边无滑坡、崩塌等影响岩土地震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4.4路基分段工程地质评价根据路基各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征、路基类型、路基不同设计特征及不同的工程地质问题将路基分段评价如下:(1)K0+000~K0+420一般路基(参考横剖面1-1’~8-8’)该段主要已施工平场,横纵向地形均平缓,地形坡角3~5°,地表覆盖层为主要为粉质粘土、素填土,下伏基岩为砂、泥岩。粉质粘土、素填土分布于整个拟建道路区,厚度0.6~9.2m。该段道路桩号:K0+000~K0+420,设计高程:362.71~360.35m,纵向坡率0.65%。沿道路中线挖方高度为3.0m,道路中心形成的挖方边坡最大高度为3.0m,边坡主要由素填土及强风化泥岩组成,为土质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因地面、基岩面平缓或反倾,路基不会沿地面或基岩面发生折线滑动;但在边坡直立开挖,土体内部易发生圆弧滑动变形。路基边坡坡率建议按1:1.50坡率放坡,并采用菱形骨架防护与植草相结合的方式对边坡进行防护及截排水措施。该段路基在K0+370左右处左侧高压线铁塔,现铁塔周围均已放坡治理,现状稳定,按业主要求该铁塔将会拆移,拆移后对现状道路无影响。基底处理建议:该段有覆盖层为状粉质粘土、素填土,原始地貌该段为鱼塘、水田部位。粉质粘土上部存在淤泥,现已平场,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达到设计压实系数,以压实填土或基岩作路面持力层。软硬交界部位为防止不均匀沉降,基岩应设置褥垫层等措施。可塑状粉质粘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150130kPa,强风化泥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250kPa,中等风化泥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400kPa,强风化砂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400kPa,中等风化砂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1200kPa。(2)K0+420~K0+584.960填方路基(参考横剖面9-9’~10-10’)该段已经过人工改造,道路正在施工平场,地形纵向较陡,地形坡角15~25°,地表覆盖层为主要为粉质粘土、素填土,下伏基岩为砂、泥岩。粉质粘土、素填土分布于整个拟建道路区,厚度4.2~16.3m。该段道路桩号:K0+420~K0+584.96,设计高程:360.35~362.59m,纵向坡率2%。该段道路为填方路基段,按设计标高整平,该段将形成最高约11.5m(东段止点一带)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为素填土,为土质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因基岩面埋深较深,路基不会沿地面或基岩面发生折线滑动;但在边坡直立堆填,土体内部易发生圆弧滑动变形。建议填方边坡高度小于8米时,路基边坡坡率按1:1.50放坡;填方边坡高度大于8米时,在高度8米处设一台阶(地形坡度大于11°亦应设台阶),变坡处设台阶宽2.0米,路基边坡坡率建议按上部1:1.50、下部1:1.8坡率放坡。并采用菱形骨架防护与植草相结合的方式对边坡进行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填方坡脚应设低挡墙支挡,以压实并检验合格的填土做持力层;基底处理建议:该段覆盖层为可塑状粉质粘土、素填土。该段填方路基,因道路回填堆土,排水不畅,雨水汇集在道路K0+500处形成水塘,下部土体长期受雨水侵泡,含水量高,呈软塑状为过湿性软土,建议回填之前清楚除软土后处理至符合设计要求,填方高度大于8m段,在高8m处地形坡度角大于11°的地段应挖设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再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或基岩作路面持力层,并设置排水箱涵,及时抽截排积水。软硬交界部位为防止不均匀沉降,基岩处应设置褥垫层等措施。可塑状粉质粘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130kPa,强风化泥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250kPa,中等风化泥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400kPa,强风化砂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400kPa,中等风化砂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1200kPa。以上两段宜分左右侧按挖填方评价,4.6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评价拟建场地内地块及房屋均属于征地范围内,远离居民闹市区,为原始地貌地段,且道路用地不受限制,移除高压线铁塔后该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无影响。5、地基评价5.1地基均匀性评价(1)建设场地素填土分布范围广,厚薄不均,由少量粘性土及砂泥岩块石组成,均匀性差,承载力低,建议采用换填或压实处理。(2)道路沿线均有粉质粘土分布,均匀性好,承载力相对较高,稳定性好,可塑状粉质粘土可选作路基下卧层或路床持力层。存在于池塘、水田及河道底部为有淤泥,多呈软塑~流塑状,不可作为路基基础持力层,应清除。(3)强风化基岩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但承载力相对较高,可直接选作路床持力层。(4)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承载力高,可直接选作路床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