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第一讲导论:组织现象与组织社会学作者将会研究几个流派如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比较分析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了解其假设与前提,解释逻辑与解释问题的角度。组织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我的看法:组织学本身就包含在社会学之中,因为社会学本身的要义就是研究组织。组织社会学无非就是把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到了社会学当中。组织社会学的经典问题:1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之间有如此相似的架构,又如此的不同2组织对于社会分层的影响3组织对于集体行为的影响4组织边界问题:组织在什么情况下会把功能外在化,又在什么情况下会把功能内在化?比如通用动力的汽车零部件很多都是自己生产的,而丰田则是外包。5组织之间的经济交易关系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基础1韦伯的科层组织(bureaucracy)科层组织的特征:1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等级制度,权力与职位相关联,且非人格化2人员受过专业训练,其毕生职业生涯追求的就是在组织当中获得晋升3科层组织是建立在理性——法理权威之上的。科层组织的诞生原因:高效率,资本主义经济要求高度的协调和严格按照时间效率办事。2超越韦伯式的组织长期以来,许多商学院都是在为大公司培养管理人才。然而,我们看到很多正式组织有着非正式的,松散的组织结构。3米歇尔斯《政党论》:1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必然导致分化。2当组织的一般成员需要授权领导去处理实施组织事物时,组织就会产生等级结构。3组织意味着专治的倾向,无论政党,专业组织或者其他类似的团体,在所有组织中贵族化的倾向都十分明显。组织内在机制在产生坚固的结构同时导致了组织成员内部的深刻变化,使得领导人和被领导者之间发生根本的准换。组织结果是每个政党或专业团体内出现了少数领导人和被领导的大众之间的两极分化。社会学领域没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中心理论,这一现象的好处是为学者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组织社会学所给出的解释有些什么特点?在使用组织社会学给出的理论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时应当注意些什么?首先,组织社会学的目的并非发现几条公理或者定理,从而推导出整个社会现象。作者的表述如下:社会学的研究很难在严密程度上达到那个层次。因此,社会学家将研究重点从寻找公理,寻找大框架,转移到探讨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机制”。这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知道经常会发生。第二讲组织与市场: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角度问题:需要研究哪些组织现象?为什么“交易成本”这一机制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现象常常发生。本讲探讨的社会现象是市场化与内部化之间的抉择问题。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为什么会存在组织?为什么组织能够提高效率?这涉及到组织的边界问题。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而人们是根据利益最大化的需求采取行动的,不同的组织应该差异很小才是,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交易成本学派的假设前提:(1)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每个人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2)经济活动中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3)人们的行为具有投机性倾向,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按照这一目标使用信息(歪曲信息,隐瞒信息),也就是道德风险(4)小数现象:市场是一个大数现象,而大部分的交易只会发生一次。这四个要素的共同存在导致了市场的失败。论断1:驱动市场行为的机制是效率机制论断2:相较于市场,组织可以更好地解决投机性倾向,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论断3:市场和组织之间的变化是由于交易成本变化导致的。拓展1:关于合同的研究交易成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合同问题合同与市场的区别:1市场是一个大数现象,而合同是一个小数现象2市场是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关系,合同则是长期的,持续的。合同的执行过程常常会发生经济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交易成本的种类交易成本分为协调成本与激励成本。按照我的看法,以上两种成本又可以从组织内的交易成本与组织外的交易成本进一步细分组织外的协调成本表现为搜寻合作伙伴的成本;组织内的协调成本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问题。组织外的激励成本表现为交易对手不讲诚信,投机性行为的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付出的努力;组织内的激励成本表现为代理问题,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以及制定契约的成本。什么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1交易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2资产的专用性:包括知识的专用性。谁持有的资产专用性越高,谁就将在交易中付出更高的成本第三讲组织与制度:一个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引言: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一个理论流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者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一个学者决定做什么样的研究,收集什么样的资料,向什么样的学术杂志投稿,这一系列问题都和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定位有关。我的看法: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职业规划。我们之所有要看成功者的传记,看优秀学生的简报,就是为了从历史,他们的个人历史角度来审视我们到了哪里,我们可以去何处,我们的过去是什么样的?这一观点同样也回答了历史的意义这一问题:我们到了哪里,我们对于未来可以有什么样的憧憬,我们可以去何处,我们的过去是什么样的?研究的类型(1)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新的研究角度(2)提出新的研究方法(3)阐释,发展原有的理论(4)不同学派的比较和融合,对现象提出新的理论解释(5)资料的积累与实证研究为什么一个学术流派,一个好的理论可能会衰落:1太多的人涌入这一理论,导致这个理论框架下可以解决的问题都被解决完了2出现千篇一律的重复劳动,贡献不大了。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1交易成本学派,效率机制告诉我们,组织的结构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交易成本呈现出差异,那么我们如何解释组织之间的相似性?2为什么组织经常做一些和组织自身的目的没有关系的事情?3为什么组织经常花大力气制定了一个制度,然后制订完了以后就束之高阁?为什么组织的制度和组织的实际运行之间会存在如此大的偏离?我的看法:1这一部分的理论会对研究政府行为提供更有解释力的答案。2尝试使用交易成本理论回答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由于为了减少制定合同,谈判的成本,使用了其他组织的合同,或者相似的组织架构。现代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按照一个特定的模式复刻出来的,他们读着相同的教材,上着相似的课程;给他们手可得老师同样出自相同的体系。如果一个企业希望采用新的组织架构就需要培养新式人才,付出高昂的培训成本。第二个问题也是为了解决交易成本的问题,具体来说是为了解决协调成本的问题。组织的负功能:组织中与理性运作相悖的问题迈耶(JohnMeyer)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1组织的环境可以分为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所谓制度环境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和观念制度。2技术环境要求一个组织有效率,比如商品的买家希望商品的物美价廉,银行希望组织能够具有清偿能力。3但是组织同时也生存在制度环境中,是制度化的组织。4组织的制度化是指组织或者个人不断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如果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出现合法性危机,引起社会公愤,对组织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合法性机制相较于交易成本学派,制度经济学更加强调合法性机制。所谓合法性机制,不仅仅是法律制度的作用,而且包括了文化制度,观念制度与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我的看法:《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有董事会,监事会,于是不论大小,股份公司就都有了董事会。商学院的MBA课程实际上也在传输,塑造一种新的文化期待,观念制度,从而对公司的运营产生巨大的影响。不遵守这套规范的公司被认为是“治理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然而,很少有学者去实地考察这套规范本身是否真的意味着高效,当然他们也无力考察。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者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从制度环境到理性深化我的看法:这一部分讨论的是合法性机制何以成为可能。1社会关系越来越密集,人们逐渐把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和逻辑延伸为一个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逻辑。2组织环境和组织程度越来越复杂。制度环境对于组织的影响1组织之间愈发趋同化2组织之间互相模仿学习:这减少了组织的动荡,因为它扎根在制度当中,得到了合法性,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冲击,虽然效率不高,但是可以生存下去。合法性本身提高了组织的生存能力组织的对策1如果合法性压力和效率是冲突的,要取得合法性的资源可能和取得效率的资源是冲突的,那么,组织的对策就是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一些制度一旦被制定出来就会被束之高阁2这些规章制度是用来应付制度环境的,和它的运作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人们有意识地将这种正式结构和组织的日常运作分离开来。组织的正式结构变成了象征性的东西,对组织的运作没有实质上的意义。3组织内部可能采用非正式的职业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也就是说,组织不是依靠硬性的组织结构而是靠这种非正式的职业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合法性机制的进一步讨论合法性的种类(韦伯):1个人或领袖的魅力2传统3建立在法律理性之上,比如说对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之上的权威的认同。各种组织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追求社会承认,采纳合乎情理或者逻辑的行为,我们称这种关系为合法性机制。合法性机制对与组织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讨论,一个是强意义上的,一个是弱意义上的。强意义玛丽.道格拉斯:组织行为,组织形式都是制度塑造的,组织或者个人并没有自主选择性。制度塑造了人的思维,“制度化的社区塑造了人们的好奇心,安排了公众的记忆,大胆的在不确定之上塑造了确定性。制度在划分它的边界(什么是制度的边界,这里的“它的边界”是指社区的边界吗?)的同时也影响到所有低层次的思维方式,因此,人们通过社区的归属来寻找自己的身份,加以分类”人是不重要的,只是想行尸走肉那样执行制度给他的指令。经济学认为,集体性行动有一个深刻的困难,那就是集体行动的结果通常是公众利益,如果一个人不用付出就可以获得的话,这就叫“搭便车”想象。小群体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是由于小群体存在一个监督机制,同时小群体中,各个成员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到各自的贡献,从而解决了“搭便车”的问题。道格拉斯认为,小群体中同样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因此“搭便车”问题的解决与否对于小群体的生存来说并不具有显著的意义(我的观点)。小群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一个共享的思维或者共享的观念。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谈到,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人们之间存在共享思维。这类似于博弈论当中的“共享知识(commonknowledge)”,即双方都知道对方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办。涂尔干认为在传统社会当中,社会秩序是通过共享观念来维系的,但是现代社会由于存在巨大的分化,共享观念荡然无存,道格拉斯认为,这种共享思维,共享观念仍然存在。我的观点:道格拉斯认为这些共享思维,共享观念的一个存在形式就是制度。这种制度具有稳定性。这些制度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他们不是建立在赤裸裸的私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自然或者超自然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超自然的基础之上,规则,制度才能够稳定。这种把制度建立在超自然或者自然基础之上的表现形式就是把社会范畴的分类机制自然化,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东西,一种大家都毋庸置疑接受的东西。那么,如何把制度建立在自然或者超自然的基础之上,如何让制度实现自然化:第一个机制是制度赋予人们身份,塑造人们的思维习惯:当我们自以为是一流大学的人的时候,这个思维的定位就约束了我们的行为;第二个机制是制度塑造了社会群体记忆和遗忘的功能;第三个机制是制度对事物加以分门别类,放进了不同的范畴。这种分类制度带给我们许多的信息,也带给我们许多的偏见,影响我们如何去思维,如何去待人处事。通过自然化,制度就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了。经过这种自然化之后,它就变成了宇宙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转变成为了讨论或者争辩其它问题的基础了。也就是说,我们曾经讨论,争辩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而成为了大家共同接受的一个前提或基础,用来讨论和争辩其它问题了。我的看法:1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反向思维。许多时候我们的争论其实是建立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假设前提之上的。要想击败对手,可以从根本上探究他的论点的假设前提,进而推翻。2当代女权运动兴起的一个原因或许也是因为传统的男权观念受到越来越多女性的质疑,不再成为她们思考的基础。传统的男权社会给予了每个社会成员特定的身份,而时代的发展,新的思想观念赋予了新的身份认同;传统男权社会的媒体渲染了获得孩子的喜悦,孩子成才的喜悦,掩盖了母亲分娩时的痛苦,掩盖了全职母亲被丈夫抛弃后的悲惨状况,而在今天,这些故事,这些时间都被忠实地记录下来并且广泛传播;传统的男权社会将女性自动地划分为家庭的照顾者,然而,这一划分越来越无法得到认同。人们开始反思这个划分带来的偏见弱意义迪玛奇奥和鲍威尔: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者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为什么一个组织会采用某一制度,是由于这一制度提高了组织的生存能力,符合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由于组织限制了你的思维,这些做法成为了无意识的选择。趋同现象起源于组织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制度的趋同是由于不同组织对于效率的追求推动的,一个例子就是普鲁士军队由于采用了科层体制,战斗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其他国家的军队也纷纷效仿),现在的驱动力已经变成了组织,一个是国家,一个是专业化组织。这些组织是如何推动制度趋同的呢:(1)强迫性机制(coercive):如果不遵守政府规定,就会被处罚(2)模仿机制(mimetic):为什么会出现模仿机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当环境不确定的时候,各个企业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佳方案,这个时候模仿那些已经成功了的企业的做法,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大学的目标是模糊的,因此大学之间相互模仿的情况很普遍。存在着两种模仿,一种是竞争性模仿:在竞争压力下的模仿,一种是制度性模仿:存在着一种共享机制,共享观念(3)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也就是道格拉斯所说的共享的观念。我的看法:强意义的视角强调了制度是如何基于人类认识的特点(纯粹直观),塑造人类认识的;弱意义的视角强调了人类是如何基于自身认识的特点,趋利避害的动机受制度约束,选择制度的。强意义下的论证结构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制度通过塑造人们的认识(三个方式)获得合法性,成为人们的共同认识,共享概念;共享概念使得社会的分工合作成为可能。与此相比,弱意义下的论证结构也是由三个组成的: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通过三个机制(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采用了某一制度。强意义认为一些更加高层次的制度,共享的知识与观念制约了人的思维,塑造了人们的认识,从而导致人们,进而导致组织采取某种行为;然而弱意义认为人是出于趋利避害的动机采取行动。共享观念的微观基础人们为什么会拥有共享观念,共享观念如何得以存在。人的许多行为实际上在削弱共享观念,比如说人的自私自利动机。但是,为什么共享观念的规则会被不断地强化?道格拉斯的解释是,人们把这些共享观念神圣化了。比如说上帝,宗教,道德,人们出于对这些超自然力量的畏惧维系着社会的共享观念。作者认为,共享观念来源于“利益政治中的话语动员”。如果政治人物出于一己私利,或者本集团的利益赤裸裸的提出本集团的利益诉求,必然会遭到其他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这时候政治人物所在的利益集团必须从共享观念中找到象征性的词语,从公众话语中找到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观念把自己的诉求进行合法化。政治人物一方面利用象征性的话语掩盖私利动机,另一方面又通过公共讨论把这些观念渗透到公众话语中。比如说美国堕胎运动:反对者主张保护婴儿的人权,支持者主张保护女性的人权,尽管双方剑拔弩张,但是保护人权的理念已经成为双方的“共享观念”并且不断加强。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群体异质越大的社会越可能产生共享的观念,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共享的观念才能说服其他人,来达到自己的要求。作者的三个假设:1一个决策的过程越封闭,决策者的同质性越高(即他们的群体归属相同),社会规范的秩序——共享的观念——越不容易形成;反之亦然2在民主参与的制度下,国家的控制能力越强,越需要象征性的符号为其提供行为的合法性。这个时候,社会规范和共享性观念越容易出现3内部群体差异越大,符号资源越发达,观念力量也就越大。如果一个社会有很多的种族矛盾,阶级矛盾,就需要有许多的理论来整合民族矛盾。组织趋同性的微观基础制度学派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组织会在一开始的时候采用某一项行为。作者从信号理论的角度分析。一个组织采纳某种制度是发出了一个信号第四讲组织与社会关系需要解释的社会现象: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与非人格化的韦伯式科层组织由很大的不同。社会网络流派的特点就在于他是从中观的,从结构来讨论问题,而这一点正好与社会学的主旨相契合。社会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从社会结构解释社会现象。社会网络学派指出,社会结构和个人在结构中的位置可以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网络学派为解释个体行为提供了一个微观的基础。交易成本学派关心的是在一组假设前提下,人应该如何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制度学派关心一个制度环境下,人是怎么行为的,关心的是制度环境对于不同的人或者组织的影响。而社会网络学派认为,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或者那样行为,其原因在于人们所处的独特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他们在网络当中所处的地位。齐美尔的基本思路(1)当一个人进入到网络当中时,它不仅仅是网络当中的一个点,他更是把其他网络关系带入到现在的网络当中。(2)齐美尔的另一个思想:自由与约束之间的关系。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群体,那么他是没有任何个性的。一个人加入网络时,必然要受到网络的约束,但是当他加入了许多网络时,他实际上是在展示他的个性。这样,我们看到了自由与约束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我受到了越来越多网络的影响约束,但是另一个方面,我的个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表达。束缚本身变成了自由的条件。博特:自由不是与他人没有关系,我想做什么做什么,而是指你有一个与他人不一样的社会关系,这样你的个性才和他人不同,才表现出内的自由,个性。格拉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1反对低度社会化与过度社会化。所谓的低度社会化是指在研究思路中,每个人都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社会身份和特点。所谓过度社会化是指人只是按照自己的社会身份行事,没有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个体化的差异。因此,我们应当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解释人的行为。2但是,格拉诺维特的理论无法解释是什么机制导致在网络上具有相同位置的人会采取一样的行动。比如说美国的中产阶级与中国的中产阶级所处的网络位置是相同的,但是他们的行动截然不同。博特的结构洞理论1一个人如果能成功利用网络的话,他的机遇会大大改善2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1)有网络的人和没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差别很大(2)传递信息的时间性,内容的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比如说大学招聘研究员,明面上说不限定研究方向,但是实际上以及内定了中意的背景。有网络的人就会提前获取信息准备(3)网络可以帮助你控制住局势,帮助你讨价还价。3网络如何建构,如何评价一个网络的好坏:(1)效率:如果一个网络具有高度的重复性,那么获得的信息就会高度雷同。(2)绩效:个人不需要建立所有的网络,而只需要建立某个主信息源以打通各个异质的信息群体。4什么样的网络是有效率的网络:一个人的位置越独立自主越好,获取的信息越多,越能够调度资源;不重复的信息源越多越好。社会网络理论的问题(1)对于网络的代价谈的不多(2)对于网络的局限性谈的不多(3)社会网络理论描述了一个结构——社会网络,但是对于这个结构是如何决定行为的却没有论述作者的尝试:制度的微观基础:制度学派框架内的一个尝试如果共享观念是存在的,那么他是如何维持下去的呢?人的许多行为都在削弱共享观念?道格拉斯认为,共享观念之所以得到维持,是由于人总是在无意当中神化某些东西,比如宗教,天道等等。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使得共享观念得以维持。但是,这种解释在当下多元文化的语境中无法让人信服。作者:以美国为例,政治的运作模式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博弈,看似分裂;但是实际上,为了使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得到满足,这些利益集团必须从共享观念中找到象征性地词汇,主要从公众话语中用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观念把这些要求合法化。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借用象征性词语掩盖其私利动机,一方面共享观念也渗透到公众话语当中。这些政治争论在某些程度上是分裂的,但是在更高层面上是一致的。作者的尝试:组织趋同性的微观基础:基于信号理论信号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诞生的。信号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发出信号的成本必须与能力成反比。能力越强的人,发出信号的成本越低,而能力低的人则无法发出信号。其次,高能力者必须愿意使用这个方式发出信号。这个信号应该是证明是否有能力的唯一证明。如果考上大学是能力的信号,一个人不考上大学也能够证明能力,那么考大学作为信号的功能就大打折扣。道格拉斯:制度的产生是偶然的,但是更需要解释的制度何以延续下去比较分析:三种机制之间的关系不同机制之间的关系:1共存关系2互补关系3互相竞争,互相替代的关系(一个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其他机制的作用反而下降了)理论只是一个菜谱,一个路线图,它起的作用是引导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注意力。理论最重要的是解释工作,他从某一个角度去解释问题,同时掩盖了其它地方。小结这三个机制的分析单位明显不同: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交易;合法性机制解释的是一个领域中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了组织的行为和形式;社会网络理论的分析单位是个人所处的网络结构以及他在这个结构中的位置。效率机制着眼于微观层次,社会网络机制着眼于中观,而制度机制着眼于宏观。从因果关系的机制上来说,经济学强调的是个人追求效率的动机和行为。制度学派恰恰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第五讲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盲目相信理性往往会导致主观意志的膨胀,这正是组织失败的通病之一。有限理性的研究工作有限理性的心理学基础心理设施对于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人们的许多决策活动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这里说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因为信息缺乏而导致的决策判断上的困难。由于不确定性,人们面临难得选择适宜概率分布的形式出现的。按照理性决策的思路,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应该根据概率论。然而心理学家发现,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行为常常不是按照“理性模式”进行的,而是建立在以往实践探索之上而产生的“经验估计”的各种原则。这些原则有利于人们处理复杂信息,但是常常导致与“理性模式“相背离。这些”经验估计“的基本机制包括: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联想性(availability)取舍性(adjustment)我的看法:这些现象可以为第十章所说的组织在面临可持续性问题时,发生的信息处理渠道固化,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问题提供解答。组织可以克服一部分的个人有限理性问题,但是组织同时也引进了许多新的因素和问题,使得组织的局限性更为恶化。有限理性的政治学基础组织的局限性,或者组织的有限理性不仅仅体现在人们在心理认知上有局限性,而且在政治利益上相互冲突,使得理性选择难以实现。首先任何组织都是由利益集团组合而成的,组织内部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的过程。利益的考虑意味着信息不再是中立的。信息的使用往往是策略的。信息往往伴随着许多噪声。信息的增加不一定会提高组织决策的效率。其次,随着组织的演变,其目标和方向往往也会随着政治联合体的演变而变化。再者,组织目标和组织目标和组织决策往往只是松散关联的。一个组织对于自己目标的表述常常是非常理性的,但实际组织运行过程常常与这些理性目标背道而驰。最后,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组织决策的起始目标在执行过程中被其它目标(尤其是决策执行者自己的目标)所替代。组织决策的实施者有着自己的利益,是非观点。他们在组织决策的执行过程中把自己的意志,解释强加于组织目标之上。有限理性的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时间和注意力都是重要的稀缺资源。时间和注意力的短缺使得人们无法对所有的选择同时加以考虑。这是有限理性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问题一:组织是如何分配注意力的在很多情况下,组织是通过规章制度分配注意力的。公司建立一个部门,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形成对某个领域的持续注意力问题二: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影响了组织注意力的分配组织定义“成功”与“失败”的方式。组织规章制度和有限理性在什么情况下组织规章制度更容易产生?是一个稳定的环境还是动荡的环境?韦伯:稳定更容易产生规章制度。因为组织的高效率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可以对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通过规章制度加以程序化。海纳:不确定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制度。组织制度的出现是组织理性化的结果,是组织理性设计或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的结果。规章制度也常常是政治冲突的结果,而不是组织达到目标的理性设计。因此,组织制度的设计常常是为了:1避免直接冲突2转移注意力,用来避免或者延缓政治冲突3政治斗争胜利的战利品,一旦斗争结束就束之高阁4政治冲突雷区的标志,让大家规避这一制度。许多规章制度是组织学习的结果(我的观点:这一点与之前“组织制度的出现是组织理性化的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经常这种学习是一种迷信学习。这是下一个部分要探讨的。有限理性与组织学习我们可以做一个心理学实验,将老鼠放在一个带有三岔路口的迷宫当中,不停地变化食物摆放的位置。随着食物摆放位置的不同,老鼠的行为由于学习——适应过程而发生变化:有的倾向于左转(因为之前所有的食物都摆放在左边),有的倾向于右边,有的会随机转向左边或者右边。很多位高权重的管理者退休之后写自己的管理心得,认为自己的成功来源于生产过程,来源于平台的搭建,但是可能他们的成功和他们的努力是没有关系的,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环境造就了这批人的成功。成功不一定是经理们努力的结果,而是因为经济发展期使得每一个人的成功概率都提高了。这些经理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管理特点的作用夸大了。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并不总是一个成功的组织。理由如下:(1)建筑在学习机制上的组织并不遵循最大化原则来行为,因为他不可能知道它面临的是所有选择。他遵循的标准通常是满意原则,也就是说,一个组织在满意现在的行为时,他不会采取新的措施,改变自己的性行为。而当他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时,并不是像经济学所说的那样看到它所面临的所有选择。组织只是拿一个选择和下一个选择作比较,一旦达到满意程度了,就停止新的搜索(我的看法:就近搜索答案,以减少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成本)(2)我们从理性选择过渡到了有限理性,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的过程,而不是所谓的理性选择而的过程。这样的组织不是向前看,而是想后看,从他过去的历史解释今天,预测未来。(3)任何组织都在其适应性和适应能力之间存有深刻的矛盾。(看第十讲)人们原有的知识越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就越困难。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人们有着“经过专门训练的无能”(trainedincompetence)(4)我们许多“学习”都属于“迷信性学习”(superstitiouslearning)。所谓的迷信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总结了经验,自以为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5)人们常常依赖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协调各自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时常依赖于已经建立的规范和期待,以便减少盲目追求最大化导致的失误。有限理性与其他组织理论的关系有限理性与交易成本学派有限理性是交易成本学派的重要基础有限理性与网络学派——网络的局限性企业依靠已经建立的关系网络从事交易活动有可能导致对其他市场机会的忽视有限理性与制度学派有限理性是导致组织在面对不确定环境时采取模仿行为的重要原因。第六讲公司中的激励问题问题的引入:为什么有的组织存在着严格的科层体制,有的组织则没有,比如说政府部门,大公司往往有等级鲜明的科层制度,而一些初创企业则没有。如何评价两种制度吉本斯如果领导者知道最佳的答案是什么,他就不应该允许下属进行游说,或者说领导者应该采取比较疏远的组织关系,否则会增加企业的游说成本。经济学的激励研究所谓激励,是指委托方基于代理方一定的物资或者精神上的利益,使得后者按照前者的目标行事。在经济学当中,激励问题的具体表现包括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如何让公司的管理层与公司所有者的利益一致。同时不恰当的激励也会导致新的问题,比如说安然公司和安达信。我的看法: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是否也存在激励问题激励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什么激励,如何合理评价一个成员的努力程度(如果无法解决,单纯以数量评判成员的努力程度,往往会导致成员追求数量而非质量),如何解决激励与风险负担的问题。(极力越强,往往成员负担的风险越大,如何解决?)激励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提供足够的激励吸引对方,(2)如何让对方尽心尽力为组织服务(3)如何在风险与利益之间权衡经济学的一个模型:激励原则由Milgrom和Roberts提出,由四个原则组成(1)有效信息原则:应当使用有效的指标反应代理方的表现。是否需要使用多个指标:多指标可以更全面地反应,但是指标之间可能相互抵触使用相对表现还是绝对表现:相对表现可以排除环境的影响,更好地反应员工的努力程度。(2)激励强度原则:什么情况下我们应当提高或者减弱某一指标激励强度。我们应该针对哪几个指标给予员工激励1员工的努力和产出有什么关系?比如说一个生产流程由许多环节构成,单纯地对某一个环节提供激励会导致某个环节的产出过剩2表现能否测量的问题,或者说指标能否被有效测量,能否真实反映努力水平。比如说美国大学教师业绩评定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学生的课堂评价。有些课程虽然很难,但是收获也很大。这导致了edutainment现象,即教学的娱乐化。3个人承受风险的能力:如果要求承担的风险过大,激励强度超过了一般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可能无法吸引到足够的人4个人或者工作性质对于激励程度的反应:不同人,不同工作杜宇激励的敏感程度不同。比如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给收发室的大爷提供激励。(3)监督强度的原则监督的目的在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减少随机因素的影响,区分员工的表现中由自身努力程度决定的部分以及由随机因素决定的部分。然而这里同样要考虑测量的问题,比如平衡记分卡当中,许多指标的测定并不严格,比如要求上司评级你的合作精神如何,是否关心公司的长远利益等等。当评估越来越依赖于主观评价的时候,员工会花很大的力气去和上级搞好关系(4)平衡激励的原则如果我们需要员工对于几个目标给予相同的关注度,注意力,我们给予他们的激励同样也要相同社会学的雇佣问题和激励问题Sorenson&Kalleberg:公司的等级制度与专业化程度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在一个大学校园里,老师之间的等级制度相较于政府部门低;公司里的研发部门的等级制度肯定比其他部门低。存在两种控制,一种是对工作的控制,另一种是对得到工作机会的控制。前者是雇主占有工作,后者是雇员占有工作。前者是经济学的框架,雇主决定提供多少工作,后者是社会学的框架,雇员有权决定工作的内容,绩效的测量方法与工作时长。第七讲契约制度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合同签订了以后往往得不到执行,双方的关系往往是通过讨价还价等社会关系解决。经济学中的合同框架经济学中的合同是一种双方或者多方的关系。交易成本学派的分析思路:1执行合同导致投资专门化,投资专门化导致了很高的交易成本,双方就被捆绑在了一起。比如说发电厂和煤矿之间,很可能会利用双方之间的依赖关系互相敲诈和毁约。2合同的三种演化形态(威廉姆森):(1)“古典契约”:关心的是一个法律条款如何具体规定,如何执行,出了问题谁来承担责任(2)“新古典契约”:不仅仅要考虑契约本身,还要考虑双方存在者依赖关系。(3)“关系契约”:合同内容不再规定的十分详尽,而是搭建了一个治理的框架,一个如何解决合同中出现问题的权威结构。3任何合约都是不完备的。因为:1我们无法预测所有的情况2我们无法表述出所有的问题3对于表述出来的问题我们无法测量(verifiable),无法测量意味着在法庭上我们要承担败诉的风险。比如说高校想要因为不称职解聘教授,如何在法庭上举证一个教授不称职,如何衡量不称职就是关键。4权力在合同中十分关键。这里的权力是指剩余资产的所有权。谁拥有权力,谁负责最后解决问题。我的看法:合同理论相当于在交易成本学派的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上游机制:投资专用性与合同的不完备性。不完备性导致了投资专用性问题,投资专用性导致了交易成本问题,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组织问题。文化制度和契约关系现象:日本的纺织业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集约化生产(大工厂)“退化为”小作坊(家庭式生产)在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期待(“共享观念”),使得人们很少有投机行为。这种通过非正式的方式解决合同中问题的方式可能损失了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可能在其它领域获得好处,比如双方的默契配合使得JIT成为可能。第八讲声誉制度的比较研究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为什么我们会观察到“声誉”现象,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市场价格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我们不应该观察到任何“非经济”的因素?为什么在不同的组织中,声誉的稳定性与分布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大学中,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声誉制度,但是在音乐界,由于不同的流派存在,形成了多元中心的格局经济学的解释逻辑:声誉=信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随之而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高质量的商品会退出市场。这时,高质量商品的提供者需要发出“信号”以表明自己产品的高质量,这一信号必须具有一下特点:高质量商品的提供者提供信号的成本是很低的,但是低质量商品提供者生产信号的成本很高。比如说高质量商品的提供者会提供“三包”服务,这对于高质量商品提供者来说成本很低,但是对于伪劣商品的提供者来说成本很高,因此不会提供。再比如说聘请明星艺人作为代言人,或者花费高额的广告费打广告,都增加了“沉没成本”,但是对于高质量产品的提供者来说,他们有信息通过产品的销售回本,但是低质量产品的提供者可能要三思而后行。(我的看法:但是低质量产品的提供者也可能伪装成高质量产品的提供者,利用其它方式隐藏自己产品的质量问题,发出假的信号)再比如说二手车交易市场,如果销售员与顾客的交易只有一次,销售员有很强的动机采取投机行为欺骗顾客。但是,如果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销售员会选择“投资”诚信,“声誉”这一信号,以期获得长期更大的收益。信任是一种商品,人们只会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会提供,而顾客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购买这一商品。声誉:一个制度学派的解释JamesScott:农民诞生于社会和文化之中。这个社会和文化给予他道德价值的源泉,一组具体的社会关系,一种对他人行为的期待模式以及这一文化中其他人过去如何实现自我目标的认识。相同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其它社会与文化群体。声誉制度的产生条件:第一,声誉是建筑在稳定的社会地位差异之上的,如果人人都很诚实,优秀;每个产品质量都很高,那么就没必要产生诚实,高质量的声誉了;第二,声誉只有跨过不同社会群体的界限,为不同群体所认可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共享同样的评价标准。最后,人们无法对其行为或品质加以确实无疑的评估,而必须得到与声誉持有者有社会距离的其他群体成员的承认。正是这种信息的不完备性导致了声誉制度的产生。声誉现象和声誉等级必须建立在社会承认的逻辑之上。第九章有限理性与组织决策理性的四个关键假设(1)人们知道目标(2)人们知道选择(3)人们知道选择的后果(4)人们知道并遵守这些决策的规则并且进行选择。总结成两个假设:1“充分信息”:人们知道选择及其后果2“充分理性”:人们有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而且有能力做出决断理性选择模型的演变不完备信息:信息的不确定性人们决策的根据从确定性的知识变成了概率性的知识。不对称信息:博弈论信息不再是中立的,而是策略的。信息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信息质量的提。决策参与过程中各方的信息时不对称的。、决策选择可能不存在唯一的,最佳的选择;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结果(囚徒困境)“有限理性”与组织决策组织决策的特点:1多人之间互动的过程2它是在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当中运行的。组织决策的三个要素:规章制度,利益与解释规章制度这里的规章制度不仅仅指正式的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规章制度对于组织决策的影响:1组织规章制度决定了注意力的分配,从而影响了决策的频率;2规章制度决定了什么人参与决策的过程,从而影响了决策中利益分配的结构和基础;3规章制度决定了信息收集,加工和解释的组织结构,从而影响了决策的走向。问题:规章制度在组织当中是如何产生的,规章制度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有限理性的局限马奇(March):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决策过程是受“合乎情理的逻辑”所支配的,也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面临三个问题:1这是什么样的情形2我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3在这样的情形下我的角色应该如何行为?规章制度并非总是理性的产物,其中也充满了矛盾。组织决策的政治过程:利益政治过程对于组织决策的影响考量政治过程的意义:1不同的利益集团参与组织决策过程,组织目标通常是不一致的,不稳定的,这些目标随着利益集团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因为决策信息的策略性,我们不得不从更为复杂的背景下考虑信息的收集,加工,解释以及质量3组织决策是一个互相冲突的利益妥协的结果。组织决策的解释过程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角色导致人们对信息的解释不同。决策过程启动的两个机制组织是如何开始决策的问题导向的决策过程只有当组织陷入“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问题:组织的满意度是如何确定的?组织如何区分成功与失败两种状态?决策流程:当不满意的状态出现时,组织启动搜索机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组织在什么范围内寻找答案:是从历史当中,还是从其他组织的行为当中?在搜寻答案的过程当中,组织的决策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1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是稀缺资源2时间压力:随着到期时间的临近,决策时间大大缩短答案导向的决策过程组织得到一种新的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一个组织成立了一个专门管理质量的部门,这个部门就是一个答案部门拿着“答案”导出寻找问题(质量问题)。这种先有答案然后寻找问题的过程正是“答案导向”决策所描述的情形。答案导向的决策过程与问题导向的决策过程有着重要的区别。如果说后者是救火队员,前者就是未雨绸缪。答案导向的过程并不总是理性地预见问题,这些答案常常为某些部门的利益所驱使,寻找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小结:模糊性概念与组织决策模糊性(ambiguity)是指在同样信息系条件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而这些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不组织研究中的“垃圾箱决策理论”使用计算机模拟决策的过程第十章组织的局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组织的优点在于可以比个人更有效地保留,储蓄经验教训,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血糖监测的意义》课件
- 《确定型决策分析》课件
- 幼儿德育生活化的研究报告 - 《幼儿德育生活化研究》结题报告
- 中考英语复习重点课件
- 技能培训课件:多路阀培训图片
- 《市场营销总复习》课件
- 委托经营合同(2篇)
- 大豆根瘤菌菌剂拌种服务委托协议书(2篇)
- 2022年河南省漯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冲刺自测题二卷含答案
- 2021年陕西省西安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专项训练卷(2)含答案
- 2024届新高考数学复习:数列大题综合(学生版)
- 女性生殖健康与疾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中医药大学
-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培训试卷及答案
- 中考道德与法治考试易错题:专练06九年级下册消灭易错专练50题【解析版】
-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理论
- 心电图进修汇报
- 养蜂技术管理规范标准
- MOOC 质量管理学-中国计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实施细则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教案】2023年全国高考数学新课标Ⅱ卷第11题说题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