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563-2023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规范_第1页
DB43-T 2563-2023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规范_第2页
DB43-T 2563-2023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规范_第3页
DB43-T 2563-2023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规范_第4页
DB43-T 2563-2023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3.020

43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规范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DB

43/T

25632023

III 范围

......................................................................

..................................................................

18

.........................................................................24

......................

36

40

43

44

49

51

52附录

L(资料性)

泥石流流体容重和颗粒分析试验方法54附录

M(资料性)

泥石流沟的数量化综合评判及易发程度等级标准56

59

71DB

43/T

25632023 范围 GB/T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滑坡防治设计规范GB

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岩土工程勘察安全标准GB

55017 工程勘察通用规范

87 滑坡 [来源:GB/T

32864-2016,3.1]崩塌 rock

fall危岩

rock泥石流

flow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prevention

geohazardsDB

43/T

25632023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control

[来源:GB/T

32864-2016,3.8,有修改]

[来源:GB/T

32864-2016,3.9,有修改]

[来源:GB/T

32864-2016,3.12,有修改] detail

stage[来源:GB/T

32864-2016,3.13,有修改]

4.1.1

勘查阶段分为初步勘查和详细勘查。对于规模为小型,或勘查地质条件简单、治理工期短的滑4.1.2

4.1.3

详细勘查应依据初步勘查的结果,结合可能采取的治理工程布置,查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4.1.4

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当地质条件与勘查资料出现明显差异时,可根据需要进行施工勘查。施4.1.5

4.2.1

初步勘查、详细勘查及两个阶段的合并勘查均应编制勘查方案,并经技术评审或技术审查合格DB

43/T

25632023初步勘查方案应在充分收集和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开展野外踏勘、初步 勘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宜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采用信息法勘查施工,

a) 平面坐标应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小测区不具备联测条件时,可采用独立坐标系;b)高程系统应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小测区不具备联测条件时,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c) 地形图图幅分幅宜采用

50cm×50cm

d)滑坡、崩塌、泥石流地形测量比例尺宜满足表

要求。

a) 可埋设混凝土预制件或现场浇筑,对不宜埋设标识的地方,可采用在稳定岩石或建筑物上刻b)应布置在地质灾害及其影响范围以外稳定区域,点与点之间保证通视;c) 标识点应不易移动、松动或被破坏,并采用拍照或实地绘出点位草图等方法记录。地形图应体现沟谷、水坑、水塘、泉水、裂缝、鼓丘、洼地、台阶、陡坎、堆积体等与地质灾a) 对主要剖面两端点、剖面控制点进行标记,每一条剖面至少两个标记,标记保留至治理工程b)实测剖面两端点、剖面控制点等重点部位测出坐标并测注高程点;c) 每个重要的填图单元(岩性、构造、变形迹象、破坏情况、地下水露头等)有测量点控制;d) 剖面测量的精度,平距取

0.1m,高程

0.01m;DB

43/T

25632023e) f) 4.3.5

a) b) c)钻孔平面位置以封孔后标石中心或套管中心为准,高程以地面高程为准,并量取标石面或套4.4.1

对有明显变形迹象或定性评价稳定性差的滑坡、崩塌及泥石流重要滑坡崩塌物源,勘查期间均4.4.2

勘查期间监测应以巡视和地表变形简易监测为主,必要时可进行周边环境、气象水文等其它监4.4.3

滑坡监测主要内容为地表变形监测、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对于变形十分明显且速率较大的4.4.4

4.4.5

4.4.6

监测设计前应充分收集以往滑坡崩塌变形资料和泥石流活动资料,并对变形迹象进行人工巡视4.5.1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应根据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滑坡崩4.5.2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内容和工作量应根据地质条件、工作阶段和工程治理需求综合确4.5.3

a) 当地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质灾害点所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勘查区的交通象水域经、人情况质环(包地貌b) c) 4.5.4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根据需要积极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等方法作为勘查辅助手段。滑坡、崩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见附录

B。4.5.5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中地质观测点的布置、密度和定位应符合

GB

50021

的规定。4.5.6

布置勘探和原位测试工作时应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应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不应加4.5.7

勘查场地的稳定性不能保证勘查作业安全时,应采用信息法动态监测,监测分析成果应作为勘4.5.8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批复前应保留全部钻孔岩心,治理工程设计批复后至治理工程验DB

43/T

25632023 4.5.10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过程中发现勘查方案预估的地质情况与实际地质情况有较大出4.5.11 a) 调查工程永久和临时征地范围、权属、面积、地类及附着物;b) 林木果树和民房、坟墓等构筑物的动迁;c) 勘查区地下及空中管线对勘查工作和拟建治理工程的影响;d) 施工便道走线对周边的影响,施工弃渣场的地质条件;e) 施工营地和临时工棚区的危险性评估;f) 对治理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分布、质量和储量的调查和评估;g)调查周围水源分布,对治理工程及生活用水水质和水量提出建议。4.5.12a) 收集测区的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主要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b) 充分分析资料和现有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地质条件复杂时,采用两种以上物探方法进行综合探测,必要时可提前进行有效性试验。滑坡、崩坡、泥石流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见附录

C;c) 编制针对性的工作方案;d) e) 编制物探工作小结。4.5.13 作业安全应符合

GB

55017

GB/T

的规定。4.5.14 a)不同的勘查阶段、不同的地质灾害种类分别提交勘查报告;b) c) 勘查工作中各项原始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并及时整理和分析;d)成果资料由文本、附图及附件组成;e)勘查单位资质证书、技术负责及主要编写人员专业培训或职称证书、勘查任务书或委托书、4.5.15 4.5.16 滑坡期次等因素,按附录D的表D.1对滑坡进行分类。按附录D的表D.2对崩塌进行分类。DB

43/T

25632023量或峰值流量、流体性质等因素,按附录D的表D.3、表D.4、表D.5、表D.6、表D.7对泥石流进行分类。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保护对象重要性分类根据表2确定,勘查等级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按表3划分。表2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等级根据灾害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和威胁对象按表4进行划分。表4

DB

43/T

25632023 滑坡资料收集、地面调查和区域地质踏勘应在勘查的前期准备阶段进行,作为滑坡治理工程勘滑坡勘查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钻探、井探、槽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相 勘查点线应根据滑坡体基本特征和治理工程分布等条件有针对性布置,不宜盲目采用等间距方 a)滑坡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特征;b) 滑坡边界特征、表部特征与变形活动特征;c)滑坡类型、形态与规模、运动形式、形成年代、稳定程度;d) 滑坡及周边地下水特征和地表降雨产流特征;e)滑坡及周边地区人类工程活动;f) 滑坡地质灾害影响范围,承灾体类型、数量及危险性;g)既有治理工程的结构、现状,评估其功效。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应包括整个滑坡区及外侧可能布设治理工程范围、威胁区范围(如可能发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符合本文件表

的规定。测绘前应根据滑坡规模、勘查等级、勘查阶段a) 对收集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等资料进行现场复核;b)道冲淤与迁等)、变特征(坡周界及态;滑坡缘坡面形及滑坡可的剪出口c) 滑坡区及邻近地区的地层层序、地质界线、岩性、岩层产状、岩体结构、软弱结构面、软弱d)e)滑坡区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滑坡区沟系分布和发育特征、径流条件;滑体滑带滑床地下水的况;泉水露地点及量;地表体、湿地分布与变;当地居生产及生用水的使f)滑坡区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切坡修路、建房、开垦耕地,工程弃渣与堆载、采矿或爆破、人 根据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工程布置区开展大比例尺测绘宜在详细勘查阶段进行,并应符合下

DB

43/T

25632023a)

工程沿排轴线行,面图主,排水地质条件复杂处测绘横断面图,比例尺为

1:500~1:100;b) 地下排水工程的测绘沿廊道工程轴线追索进行,结合钻探、井探等,测绘纵剖面图,比例尺

1:500~1:100;c)抗滑桩、锚固工程和挡墙工程的测绘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结合钻探、井探、物探等,提交沿工程布置方向的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

1:500~1:100;d)

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应与所选比例尺相适应。实测地质体在图上尺寸不小于

时应精确测绘

对能够观察到的滑坡要素和异常地质现象,以及能反映滑坡基本特征的地质现象,应有足够的

a)b) c)滑坡体上的微地貌特征、植物生长情况、建构筑物变形破坏情况、地面开裂位移情况及井泉

滑坡勘探应查明滑坡的岩(土)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拟设治理工程位置的

滑坡主要勘探方法宜根据需要参照表

进行选择。采用地球物理勘探作为辅助勘探方法时,宜符合

7.3.11

的规定。表5

a)

DB

43/T

25632023b)

每个滑坡布置不少于

条纵向控制性主勘探剖面,其方向与滑坡滑动方向一致。纵向勘探线布设纵贯整个滑坡体,其起点在滑坡后缘以上稳定岩(土)体范围内

20m~50m,其终点达到

c)

步勘查阶平行主滑向布置纵主、辅勘线,垂直滑方向布查明滑体度横向变d)

细勘查阶在初步勘的基础上设勘探线点,勘探作的布置足滑坡治工程设计需要。当进行支挡沿拟设支部位布置勘探线;采取地下水措施时在拟设排e)

条纵勘探上的勘探不少

个,线上布置成横的需f)

坡治理工等级为二及以上,地质条件杂时,沿剖面采取探与井探结合的方g)

井数量根滑坡基本征及勘查级确定。坡体前缘后缘、侧部位及勘线上地质

a)

3m~5

b)拟布设抗滑桩或锚索部位的控制性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大于滑体厚度的

1/2,且不小于

5m;c) 探井深度满足揭穿最低滑面,但不宜超过地下水位线。槽探长度、深度满足揭露裂缝变形走a) 钻探应采用单动双管、双动双管或无泵反循环技术等对滑坡岩土扰动较小的钻进技术,取样钻孔终孔直径不宜小于

110mm;b) 在遇到裂缝,软弱夹层、滑带、溶洞、断层、涌水处、漏浆处、换径处、下管前和终孔时应校正孔深;终孔后孔深最大允许误差不宜大于

1‰。每钻进

后、换径后

m~5

m、出现

c) 滑体、滑床和滑带的岩心采取率应分别大于

80%、85%和

90%;DB

43/T

25632023d)

中应录钻易程度的测量径、塌孔水、色及形的观测、下和地初见e)

5m

夹层、地下水)时,应增大钻压、降低转速,提高岩心采取率,且回次进尺不得大于

0.3m;f)g)

87

h) 钻孔、探井、探槽等勘探工作完成后,除用于监测及其它利用外,均应按要求选用适宜的材

a)b)c) d)

a)

b)

c)

mm

d)

对滑坡体宜分类进行不同岩(土)体的室内剪切试验与压缩试验,确定с值、φ值、压缩模量

滑坡治理工程采用抗滑桩、锚索等支挡工程时,应在支挡工程位置对滑床基岩不同岩组取样进

7.3.10

~1000ml250ml~500ml。7.3.11a)地球物理方法采用直流电法、浅层地震法、电磁法和井中探测法等。勘探内容一般包括滑坡b)c)d) e) 物探资料解释时,结合已有的先验信息,提出不同物探方法地质分层的依据,综合推断地质f)

DB

43/T

25632023滑坡勘查过程涉及的原位测试主要包括现场大重度试验、现场直接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 滑体规模为中型及以上的土质滑坡应进行滑坡体各土层的大重度试验(各岩土层试验数量不宜

滑坡治理工程等级为一级且规模为大型及以上的滑坡,应按要求对滑动面(带)进行不少于

N≥50

为全风化带,N<30

在滑坡勘探过程中发现钻孔内有地下水时宜进行现场水文地质试验(抽、提水试验),测定各岩土的室内试验应符合

GB/T

50123、GB/T

的规定。a) 滑体土、滑带土测试指标应包括天然重度、饱和重度、含水量、压缩系数、液限、塑限、天b)滑体土、滑带土的剪切试验应以原状土的天然快剪和饱和快剪为主(试验结果应包括峰值强c) 滑体土宜采用原状土三轴压缩试验。d)滑床岩土体应作常规土工试验或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强度及变形试验。e) 滑坡岩土体的室内试验项目和不同情况下的剪切试验方法参照表

9。7.4.10 表8

-1

DB

43/T

25632023

7.4.11分析时,稳定性系数取值应与滑坡稳定状态吻合,滑坡稳定状态根据滑坡稳定系数进行划分,按表

10确定。滑带参数反演应符合

GB/T

32864

的规定。

10DB

43/T

256320237.4.127.4.13

11

117.4.14 岩质滑坡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应符合

GB/T

的规定。当无条件进行试验时,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可按表

12

并结合反演分析和地区经验确定。结构面结合程度可按表

13

判别。7.4.15

14

7.4.16

12

13

DB

43/T

25632023表13

14 7.4.17 角乘以

1.15~1.25

的增大系数。7.4.18压强度标准值按表

15

16

15

DB

43/T

25632023

16

7.4.19

17

和表

18

17

18 DB

43/T

256320237.4.20无试验资料时,岩(土)层与挡墙底面摩擦系数可按表

19

取值,施工时宜通过试验检验。

19

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前,应根据滑坡地质条件、基本特征和滑坡成因,对滑坡的稳定性作出定

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应考虑滑坡沿已查明或潜在的滑动面滑动,根据计算或判断找出所有可能

滑坡稳定性计算和评价应根据滑面类型、滑体物质组成及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选用恰当的方法和

a)b) 工况Ⅱ——特殊组合,考虑基本荷载+降雨荷载;c) 工况Ⅲ——特殊组合,考虑基本荷载+地震荷载;d)

滑坡稳定性计算中荷载组合应根据客观情况对特殊组合增加附加荷载和其他荷载,荷载及强度标准应符合

GB/T

38509

的规定。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公式的选择应符合

GB/T

32864

GB/T

38509

的规定。

GB

地下水位以下范围内水压力计算应符合

GB/T

32864

的规定。

滑坡影响范围应在分析滑坡基本特征、滑坡周界及前缘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类比和

a)

b) c) 对地质灾害点的危害对象进行描述和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

DB

43/T

25632023

20

21d)

设勘探工时,注明布设勘探段如钻孔探井、探等的编号布设位置目的、设

22 e)

进行滑坡工程地质绘,再进滑坡整体分级分块边界测绘多数情况,滑坡边f)

坡勘查方编制围绕明滑坡成、滑动面地质灾害患点的基情况、为理工程设g)

坡勘查方中对滑坡成因、规、滑体厚及稳定性况作出初的定性评,并在此h)

勘查技术要求中说明勘探过程及应达到的技术目标;i)

编制具体可行的“勘查进度及保障措施”,确保勘查工作保质保量顺利完成;DB

43/T

25632023j)

装订,内:勘证书意见专家、扉员的应有审定查把文字勘查用预

a)

b)

c)

a)

b)

c)

、地、地、岩、地(褶层、理裂d)

e)

f)

g)

a)

b)

c)

形地层岩岩分基岩线、状、造(d)

e)

f)

足够表示的内面图滑坡程位程地

滑坡勘查成果要求应符合

4.5.14

的规定。

崩塌资料收集、地面调查和区域地质踏勘应在勘查的前期准备阶段进行,作为崩塌治理工程勘

崩塌应以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辅以少量的井探、槽探、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的方

对于横向长度较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差异较大的崩塌,应根据其分布特征、破坏模式、运动

应按第

7、9

章的要求进行勘查。

a)DB

43/T

25632023b) 崩塌范围、结构特征与变形活动特征;c) 崩塌类型、形态与规模、运动形式、形成年代、稳定程度;d) 崩塌及周边地表降雨产流特征;e)崩塌及周边地区人类工程活动;f) 崩塌地质灾害影响范围,承灾体类型、数量及危险性;g) 既有治理工程的结构、现状,评估其功效。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崩塌(危岩)带、可能布设治理工程区及崩塌威胁及影响区范围。坡顶应到达卸荷带或

倍陡崖临空高度之外的稳定区域,坡底应到达崩塌堆积区外及堆积体可能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符合本文件表

的规定。测绘前应根据崩塌(危岩)规模、勘查阶段、a)对收集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等资料进行现场复核;b) 调查崩塌区及周边的地质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不良c) 崖岩体卸带特征和座特征(弱地层岩、风化剥情况、岩及洞穴状、变形情d) 危岩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包括下列内容:1) 危岩位置、形态、规模、分布高程;2) 危岩、基座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类型及其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3) 危岩及周边裂隙充水条件、高度及特征,泉水出露,湿地分布,落水洞情况等;4) 勾绘侧立面及正立面素描图,进行拍照;5) 危岩变形发育史及崩塌影响范围;6) 危岩基本要素特征及稳定性评价表见附录

G。e)堆积体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包括下列内容:1) 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2) 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运动方式,崩塌块体的分3) 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堆积体4) 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5) 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6) f)调查裂隙的性质、几何特征、充填物特性、充水条件及高度;对裂隙进行分带统计,划出卸g) 调查崩塌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及实物指标。 根据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工程布置区开展大比例尺测绘宜在详细勘查阶段进行,并应符合下DB

43/T

25632023a)

键)和拦的测程布进行钻探、物交沿工程布置方向的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

1:500~1:200;b)挂网锚喷、清除、支撑、嵌补工程的测绘沿工程布置正面及工程布置断面进行,提交工程布置位置的正面素描图和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

1:500~1:100。

图上宽度大于

的重要地质现象必须描绘到地质图上,对于评价危岩崩塌形成过程及稳定性

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标注实际数据。地质界线图上误差不应超过

2mm。

崩塌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准确认识崩塌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崩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崩塌勘探应满足确定危岩形态,评价危岩、陡崖及崩塌堆积体稳定性,以及布设治理工程的要

a)

b)

c)

崩塌勘探可采用井探、槽探、钻探及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对地质环境特别复杂、危害大的崩塌,必要时可布置硐探工程。采用地球物理勘探作为辅助勘探方法时,宜符合

8.3.10

的规定。

a) b)c) d)

a) 初步勘查阶段主要布置控制性主勘探线;详细勘查阶段控制性主勘探线与辅勘探线相结合;b)

c)对大型以上的危岩和有重要保护对象的中小型危岩,布置控制性主勘探线;对其它危岩布置d) 控制性主勘探线沿危岩可能崩塌方向布置,从危岩后缘稳定区域一定范围到崩塌可能影响范e)辅勘探线布设在危岩的代表性部位,尽量通过其重心,勘探线长度以能准确反映危岩形态、f)

a) b)

c)危岩体规模较大且竖向接近板状时,在危岩体的临空面布置水平或倾斜钻孔控制危岩的控制

DB

43/T

25632023d)对土质崩塌布置一定数量的控制性钻孔或探井穿透可能崩滑控制面;e) 对规模较小且分布密集的危岩体,勘探点有代表性布置。 崩塌勘探工作布置时,每条控制性主勘探线的钻孔不宜少于

个;槽探、井探、硐探、物探工 a)

初步勘查阶段钻孔深度的确定以探明危岩体深部崩滑面或潜在崩滑面为原则;b)

细勘查阶钻孔深度确定以查崩塌基本征、探明岩体基座周边岩体为工程持岩体地质况为原则其中,水(倾斜)孔以探明固段地质况为原则垂直钻孔探明桩、、支撑墙柱)持力地质情况原则。危底部有空或采空区,控制性

c)

垂直钻孔穿过最底层危岩体崩滑面(带)进入稳定岩土体(危岩体基座)的深度不少于

3m;水平(倾斜)钻孔穿过危岩体后缘裂缝(或卸荷带)进入稳定岩体的深度不少于

3m,危岩体

a)

试验样品在母岩及治理工程可能涉及范围内采集。当结构面中充填土质时,采集土样;b)

优先在探槽、探井或探硐中采集原状试样;钻孔中尽可能采集土层、软弱夹层原状试样。8.3.10

a)

球物理方采用电磁和井中探法等。勘内容一般括危岩体分布范围厚度、崩b)

地球物理方法的选择符合下列条件:1) 危岩体上无钻孔时,采用地质雷达;2) 危岩体上有钻孔时,采用井中探测法,可选井中探地雷达、电阻率层析成像、电磁波层8.3.11

岩土的室内试验应符合

GB/T

50123、GB/T

的规定。 对危岩体及其母岩、基座应采样做物理力学性质、抗压强度及变形试验。对受抗拉强度控制的 崩塌的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结构面结合程度、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和黏聚力标准值、

陡崖稳定性宜根据陡崖形态、变形特征、结构面组合关系及岩体结构特征等进行地质类比和赤DB

43/T

25632023

在进行危岩稳定性计算之前,应根据危岩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危岩破坏模式及已经出现的

a) 工况Ⅰ:一般工况,考虑基本荷载(危岩自重+工程荷载);b) c)

考虑暴雨(融雪)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时,除应计算暴雨(融雪)时裂隙水压力外,还应分析

应根据危岩破坏模式,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稳定性计算。危岩稳定性计算见附录

H。当危岩破

按危岩稳定系数判断危岩稳定状态时,应符合表

23

的规定。

危岩稳定性安全系数应根据治理工程等级和危岩类型按表

24

确定。

8.5.10

23

24 8.5.11 8.5.12

8.5.13 8.5.14 DB

43/T

256320238.5.15崩塌运动学分析计算见附录

I。8.5.16 a) 崩塌体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地形、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场地最大堆积b) 不同堆积条件下,崩塌体越过堆积场地向下运动的可能性及最终堆积场地;c)崩塌体解体对危害范围的影响;d) 塌后对已有坡积体的冲击力和加载进行计算,并分析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类型(如滑坡、泥石流等)和规模,进行险情分析和预测。危岩崩塌后的冲击力计算见附录

J。 a) 威胁人员及资产统计、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统计、勘探工程布设目的及设计工作量统计、勘

b)先进行崩塌工程地质测绘、变形裂缝测绘、微地貌测绘、人类活动情况测绘后,再进行崩塌c)破采矿)所处位置气变化(要考虑高山区冰雪、冻的影)对崩塌稳定性影d) 崩塌危害性判断时对以往崩塌体发生时落石的轨迹及碰撞过程的解体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合e)围绕查明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和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依据这两个目的布设合理的f)布设勘探工作时注明拟布设勘探手段如钻孔、探井、探槽等的编号、布设位置、目的、设计g) 崩塌勘查方案中应对崩塌(危岩)的规模及稳定性情况作出初步的定性评价,并对崩塌所在崖按、区,带定单程序进行区,确保探工作布h) 勘查技术要求中说明勘探过程达到的技术目标;i)j)提纲基本格式见附录

A。

a) 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b)按实际比例尺出图并标示数字比例尺;c) 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地质构造(褶皱、断层、长大节理裂隙)等地质内容;d) 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崩塌堆积体;e) 主辅剖面及其编号、勘探点位置;f)威胁对象、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g) 对崩塌(危岩)规模、稳定性评价、发展趋势及危害性进行必要而简练的文字说明。 a) 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b)纵横比例尺一致并标示数字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相同;

DB

43/T

25632023c)

应与匹配楚的地形地层地质危岩d)辅剖面:典型危岩体(单体)每块至少一条;危岩带(岩体破碎带)视规模大小用多条剖面e)

崩塌(危岩)勘查成果要求应符合

4.5.14

的规定。

泥石流勘查应以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钻探、槽探、井探为主,必要时可采用地球物理勘探,

泥石流工程地质测绘前,除应收集并分析

要求的资料外,还应收集泥石流沟域的土壤植

对不需治理的泥石流区滑坡、崩塌物源,其工程地质与调查内容及要求可在

泥石流工程地质测绘应根据泥石流规模按表

25

25

a)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雨量(1h、6h、24h)、

一次降雨过程总量,地表水体平b) 沟谷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圈绘泥石c)沟域内地层岩性及其风化程度,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崩塌等),松散堆积物的

DB

43/T

25632023d)

石流沟谷历史,历泥石流的生时间、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雨情况和 a) 水源类型、汇水区面积和流量;b)斜坡坡度及斜坡的地质结构、松散堆积层的分布、植被情况;c)现状已成为或今后将成为泥石流固态物质来源的滑坡、崩塌、岩堆、弃渣的体积、重量和稳a)沟床纵横坡度及其变化点、沟床冲淤变化情况、跌水及急湾;b) 两侧山坡坡度、松散物质分布、坡体稳定状况;c) 向泥石流供给固态物质的滑塌范围和变化状况;d) 已有的泥石流残体特征;e) 当有地下水出水点时,尚应调查其流量及与泥石流补给关系。 a) 堆积扇的地形特征、堆积扇体积;b)泥石流沟床的坡降和岩、土特征;c) d) 地面沟道位置和变迁、冲淤情况;e) 堆积区遭受泥石流危害的范围和程度;f)对粘性泥石流,尚应调查堆积体上的裂隙分布状况,并测量泥石流前峰端与前方重要建构筑g) 对沟道弯道处、窄口处以及较稳定位置处泥痕进行量测并计算过流断面面积。9.2.10 a) 对拦固工程(拦挡坝、谷坊坝、副坝等)的测绘沿工程布置平面、轴线及沟道中心线进行,合钻探、探、物探,提交工布置的地平面图、工程布置线方向和道中心线

b)合钻探、探、槽探,提交工布置的地平面图、工程布置线方向和道中心线的地质剖面图。对沟道进出口、弯道、桥涵等关键节点以及其他段控制在

布置横剖

9.2.11 泥石流勘探应查明泥石流体的范围、厚度、物质组成、沟床特征和地下水含水层数、水位、水泥石流勘探应以钻探、槽探、井探方法为主。勘探方法应根据需要查明问题的性质参照表

26

DB

43/T

25632023表26

a) b)应沿泥石流主流线布置一条贯穿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主勘探线;在流通区内典型断面两侧露)布置横向;其线应物源c)每条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不应少于

d)

件满足稳定性验算及符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拦挡坝勘探深度应根据实际条件不小于拟设坝高的

泥石流勘探过程如涉及到钻孔、探井、探槽等,其工程施工、编录、取样等要求宜按第

泥石流区土样采集数量不宜少于勘探点总数的

1/3。流通区及坡面泥石流形成区土样采集数量

a)地球物理方法采用直流电法、电磁法和浅层地震法等。勘探内容主要是泥石流堆积体分布范b)1)2) c)泥石流区滑坡崩塌物源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时满足

7.3.11、8.3.10

的规定。

泥石流勘查过程涉及的原位测试主要包括容重试验、颗分试验等,泥石流流体容重和颗粒分析试验方法见附录

L。

泥石流流体密度、固体颗粒密度、颗粒分析试验应在现场进行,试样应在泥石流堆积区未受到DB

43/T

25632023 岩土的室内试验应符合

GB/T

50123、GB/T

的规定。 a)试验应以现场原位测试为主,宜在拟布设工程位置的钻孔、探井或探槽内采取岩样、土样及b) 对坝高超过

以上的实体拦挡工程宜进行注水或抽水试验,获取相关水文地质参数;c) 水样一般只做简分析和混凝土及钢筋的腐蚀性项目分析;当无地下水时,应取土壤样进行混 治理工程位置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推荐应以满足治理工程设计为目的,对不同治理工程a) 各类拦挡工程:覆盖层和基岩的重度、承载力标准值、抗剪强度,摩擦系数,泥石流的性质类型,发频次,泥流流体的度和物质成,泥石流体的流、流量和计暴雨洪b) 其它工程:排导槽着重于泥石流运动的最小坡度、冲击力、弯道超高和冲高;导流堤、护岸着重于基的埋藏深和性质、石流冲击和弯道超、墙背摩角;停淤着重于淤 泥石流勘查应根据勘查区的物质来源、水源及汇水条件和地形特征对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进行

a)威胁人员及资产统计、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统计、勘探工程布设目的及设计工作量统计、勘

b) 在泥石流的调查及评价时对泥石流的发生历史、泥石流痕迹和堆积区厚度进行说明;c) 在对泥石流物源进行分析时,对各物源的基本条件(岩土结构、规模、坡度等)进行描述并d) 布设治理工程时说明治理工程位置、目的及与保护对象的相互关系,作为建议治理方案及其e)围绕查明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和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依据这两个目的布设合理的f)布设勘探工作时注明拟布设勘探手段如钻孔、探井、探槽等的编号、布设位置、目的、设计g) 泥石流勘查方案中对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发展趋势及致灾效应作出初步的定性评价;h) 勘查技术要求中说明勘探过程达到的技术目标;i) j) 提纲基本格式见附录

A。

DB

43/T

25632023

a) b) c) 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地质构造(褶皱、断层、长大节理裂隙等)、泉点、水渠d)e)f)g)

a) b)c)

泥石流勘查成果要求应符合

4.5.14

的规定。DB

43/T

25632023

1) 地理交通2) 气象、水文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地质构造与地震4) 水文地质5)人类工程活动 DB

43/T

25632023

DB

43/T

25632023

B.1 DB

43/T

25632023

DB

43/T

25632023

DB

43/T

25632023

C.2DB

43/T

25632023

DB

43/T

25632023

DB

43/T

25632023

D.2

D.2

DB

43/T

25632023

D.5

D.5

D.6

D.7

DB

43/T

25632023

DB

43/T

25632023

E.1DB

43/T

25632023

DB

43/T

25632023 高(m)××厚(m)××

DB

43/T

25632023

G.1DB

43/T

25632023

𝐹

𝐺

𝑄𝑉

𝐹

𝐺

𝑄𝑉

𝜃

𝑄

𝑉

𝑠𝑖𝑛𝜃

𝑈

𝑡𝑎𝑛𝜑

𝑐𝐿

𝑉

𝛾

𝑈

𝛾

𝐿𝐺

𝑄𝑉

𝑠𝑖𝑛𝜃

𝑄

𝑉

𝜃 𝑤

𝑤 𝑤

𝑤𝑄 𝑎𝐺𝑎𝑤𝑄𝑉 𝑄/3𝐹𝐺𝑄𝑉𝜃𝑄𝑉𝑈𝑎𝑎𝑤DB

43/T

25632023𝜑𝑐𝐿——滑面长度(m);𝛾𝑤𝑤𝑎𝑤𝑎——综合水平地震系数,与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对应关系见表H.1。

H.1

H.1𝐹

𝐺

𝑄𝐹

𝐺

𝑄𝑉

𝜃

𝑄𝑠𝑖𝑛𝜃

𝑉

𝑡𝑎𝑛𝜑

𝑐𝐿

𝐺

𝑄𝑉

𝑠𝑖𝑛𝜃

𝑄𝜃𝑉DB

43/T

25632023𝐹

𝐻

𝐹

𝐻

𝑐

𝐺

𝑄𝑉𝐻𝑐——危岩黏聚力(kPa)。

𝐹

𝜎𝑡

𝐻𝐹

𝜎𝑡

𝐻

𝐺

𝑄𝑉

𝑎

𝑄𝑏

𝑉

𝑤

𝐻

𝜎𝑡DB

43/T

25632023𝑎𝑏——块体重心与后缘铅垂面中点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m)。 𝐹

𝜎𝑡𝑏𝐹

𝜎𝑡𝑏

𝐺

𝑄𝑣

𝑒

𝑄

𝐺

𝑄𝑣

𝑒

2𝑉ℎ𝑤

(H.10)6𝑄

2𝑉ℎ𝑤𝐹 𝜎𝑡𝑏——块体重心到块体底面中点的竖直距离,即块体重心高度(m);𝑒——块体重心到块体底面中点的水平距离,即块体重心偏心距(m)。 DB

43/T

25632023

H.6

𝑡𝑠𝑖𝑛𝛽

𝑡𝑠𝑖𝑛𝛽

𝐻

𝐹

𝐺

𝑄𝑣

𝑎𝜎𝑄

𝑉

𝑠𝑖𝑛𝛽1

ℎ𝑤

𝐻

ℎ 𝑏𝑠𝑖𝑛𝛼

𝑠𝑖𝑛𝛽

𝑐𝑜𝑠𝛼𝑠𝑖𝑛𝛽𝑠𝑖𝑛𝛽

𝑐𝑜𝑠𝛼𝑠𝑖𝑛𝛽

𝑎𝛽

𝛼

DB

43/T

25632023

崩塌运动学分析可采用图(I.1)、图(I.2)所示模型:𝐻𝑚𝑎𝑥

𝑠𝛼

𝑉𝑖𝐻𝑚𝑎𝑥

𝑠𝛼

𝑉𝑖𝑠𝑖𝑛𝛽2𝑔

𝑠

𝑉'2𝑠𝑖𝑛𝛽𝑐𝑜𝑠𝛽

危岩最大弹跳高度可按式(I.1)~式(I.6)计算:𝑖𝑔𝑉𝑖

𝑉𝑖

𝑒𝑛𝑐𝑜𝑠𝛼

𝑒𝑡𝑠𝑖𝑛𝛼

𝑉𝑖 𝑉𝑜𝑥

𝑉𝑜𝑦

𝑔𝑡

𝑒𝑡

𝛼

𝑒𝑡

𝛼

𝜃

𝑒𝑛𝐻𝑚𝑎𝑥𝑠𝛼𝑉𝑖

I.2DB

43/T

25632023𝛽𝑔2𝑉𝑖——危岩碰撞坡面的入射速度(m/s);𝑒𝑛𝑒𝑡——岩块法向回弹系数和切向回弹系数,由表I.

1确定;𝑉𝑜𝑥𝑉𝑜𝑦——危岩脱离母岩后沿y轴的初速度(m/s);𝑡——危岩坠落时间(s),由坠落初速度及具体地形按自由落体的公式试算得出;𝜃

I.1

I.1 𝑔𝑐𝑜𝑠𝛼

𝑡𝑎𝑛𝛼

𝑡𝑎𝑛∅𝑑

危岩最大滚动距离可按式(I.7)~式(I.9)计算:𝑖𝑡𝑆𝑚𝑎𝑥 0.7𝑉𝑖𝑡𝑉𝑖𝑡

𝑒𝑡𝑉𝑖𝑠𝑖𝑛𝛼

𝑟𝑡𝑎𝑛∅𝑑𝑟

𝑟𝑆𝑚𝑎𝑥——危岩最大滚动距离(m);𝑉𝑖𝑡——危岩碰撞坡面后沿坡面的反弹速度,即初始滚动速度(m/s);𝑔2𝛼𝑒𝑡——岩块切向回弹系数,由表

I.

确定;𝑡𝑎𝑛∅𝑑——滚动摩擦系数,可由式(I.

I.

取经验值;𝑉𝑖——危岩碰撞坡面的入射速度(m/s);𝑟𝑟DB

43/T

25632023 危岩崩塌后的最大冲击力可按式(J.1)和式(J.1)计算:𝑃𝑚𝑎𝑥

4𝐸

𝑃𝑚𝑎𝑥

4𝐸

𝑚

𝑒𝑛𝑉𝑛

𝑟

(J.10)𝑉𝑛 𝑉𝑜𝑦𝑔𝑡(J.11)𝑃𝑚𝑎𝑥𝐸2𝜇𝑟——危岩的半径(m);𝑚𝑒𝑛——危岩法向回弹系数,由表I.

1确定;𝑉𝑛——危岩碰撞坡面的法向入射速度(m/s);𝑉𝑜𝑦𝑔2𝑡——危岩坠落时间(s),由坠落初速度及具体地形按自由落体的公式试算得出。DB

43/T

25632023

1)位置与交通2)气象、水文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地质构造与地震4)水文地质条件5)人类工程活动 1)崩塌分布及类型2)崩塌形态特征2)崩塌破坏方式1)崩塌的影响因素2)崩塌的形成机制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2)崩塌整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3)危岩单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4)稳定性综合分析评价1)运动形式2)运动计算DB

43/T

25632023

包括危岩基本要素特征及稳定性评价表(格式见附录G)、测试成果图表、物探解译报告、勘查工𝛾𝑐𝛾𝑐𝛾𝑐𝛾𝑐

𝛾𝑐𝑊𝑐DB

𝛾𝑐𝑊𝑐

取泥石流流体3组以上并测量其质量和体积;如超过有效时限,可现场请当地曾亲眼看见过该沟泥石流鉴定,然后分别测出样品的质量和体积,可按式(L.1)求出泥石流流体容重。𝑉𝑐𝛾𝑐3𝑊𝑐——样品的质量(g);𝑉𝑐——样品的体积(cm3

调查曾目睹过泥石流的知情人,并让他们感官描述泥石流浆体的特征,按表L.1确定泥石流的流体

L.1

挖1m×1m,深0.5m~1.0m的取样坑,取出其全部土、砂、石,从中挑出粒径大于200mm的石块单个分别称重,其余按粒径分筛为≥150mm~200mm,>100mm~150

mm~100

mm,≥20

mm~50

DB

43/T

25632023

𝑑𝑐𝑝

𝐿𝑏ℎ或算术平均值𝑑𝑐𝑝𝐿 𝑏

/3,作为该石块的平均直径。然后按粒径大小分成若干个粒径组,称出

DB

43/T

25632023

M.1𝛾𝑐

𝛾𝐻

2.65𝛾𝑐

𝛾𝐻

2.65𝛾𝑐

𝛾𝐻

2.65𝛾𝐻

DB

43/T

25632023

M.2

M.2DB

43/T

25632023

M.3DB

43/T

25632023

试验方法见附录L.1。条件具备时,采用该方法可取得较为准确的泥石流容重特征参数值,但可能

𝜔

𝜔

𝑝𝑠

𝛾𝑓

𝛾𝑓

𝑝𝑠

𝛾𝑐3𝑝𝑠3𝜔𝛾𝑓3 𝛾𝑐𝑥

𝛾𝑠

𝛾𝑐𝑃𝑥𝛾𝑠

粒在上),则容重在2.0t/m

以上,石块越大,容重越大。计算结果如果不在此范围内,则需修正到此

以上),沉积物中最大粒径为100mm;粒径大于100mm部分不考虑在粒径分布的计算中。对于低容重黏性泥石流(容重在1.8t/m

粒在上),则容重在2.0t/m

以上,石块越大,容重越大。计算结果如果不在此范围内,则需修正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