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信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行动计划_第1页
做大信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行动计划_第2页
做大信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行动计划_第3页
做大信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行动计划_第4页
做大信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行动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大信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行动计划

做大信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大力推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组装制造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以智能终端组装为牵引,着力引进上游结构件、PCB、触摸屏等配套企业,布局芯片封装测试产业,形成国内规模较大、产业链较完整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信息化发展面临挑战(一)加快信息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挑战昆明应对三期叠加挑战、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尚未接续形成新的支柱产业,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还不多,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高。必须抓好供给侧改革,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交替阶段,传统经济历经高速发展期后增速放缓,数字经济则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第三经济形态,是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昆明传统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但总体来看发展粗放、依赖资源、效率较低等问题尚未改变,数字化转型中供给依然不足、配套政策环境仍待完善,同时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依然存在,长期制约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区域竞争信息化发展加剧带来新挑战昆明周边省市正在不断加大数字经济布局,一场城市之间的数字经济战争正在悄然打响。贵州省成为省级层面首家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省份,贵阳利用当地电力资源充裕和常年低温的天然条件,引进头部互联网企业资源,贵阳建设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大数据产业中的重要一环。成都在过去一年中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经济指数由全国第12位跃居第5位(排名前五城市分别为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将对昆明构筑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形成更为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与这些地区相比,昆明竞争能力偏弱,自身资源在其极化效应下面临不断流失的危机,如何在数字经济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将成为昆明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昆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窄带物联网(NB-IoT)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数据中心存在规模普遍较小、布局不合理和能效不高等问题。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低。(二)信息产业技术应用有待加强数字技术尚未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改变预测域维护、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应用及产业培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关企业大多处于初创发展期,市场前景不清、投资融资困难、没有稳定运营盈利模式的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支撑产业培育发展需求。智慧产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突出。智慧应用和服务需求正处于培育阶段,不能形成规模化运营,对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消费业态的需求与相关产业形态的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矛盾。(三)信息化与实体经济融合还需加深制造业企业仍是以生产单一的功能性产品为主,智能化、信息化目前更多处于离散化、自发生长的状态,尚未形成围绕核心技术形成协作共赢的产业集群,无法分享智能化、网络化时代产品需求爆发性增长的机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与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融合发展明显不足,信息技术对化工、装备、冶金、物流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支撑有限。信息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于协同制造、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跨界产业。(四)信息资源共享整合难度较大全市统一数据标准与数据接口建设有待提升,孤立系统多、数据采集难度大,数据资源短缺、协同效率偏低,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全方位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制尚不完善,信息孤岛、智能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基础数据资源分散在各行业中,存在跨部门、跨层级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标准不统一、平台不连通、数据不共享、业务不协同等问题,社会动态数据等资源的整合共享问题仍然突出。(五)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昆明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建设全面深入的大趋势下,数字化发展保障机制仍不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产业政策支撑力度不够,创新创业环境不完善,资源配置和建设投入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难以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发展要求。国际化、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团队引进不足。创新创业园区特色不鲜明、产业上下游链条不通畅、空间载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存在。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一)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为引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二)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五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生深刻变革,产业地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正在向服务化、网络化不断拓展。(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五年来,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领域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位居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行业,其应用横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能。五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提升,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信息化已经内化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在生产要素,国民经济正在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五)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年来,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深入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不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动力强劲,成效显著,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横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为国民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大引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而且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一个支撑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独立的第四产业正呼之欲出。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一枢纽四中心三品牌的发展目标,加速拥抱数字经济时代,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辐射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推进资源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信息化运营能力为核心,着力营造有利于信息化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的先行先试,以信息化赋能三次产业发展,聚焦关键产业领域和重大行业应用,以标杆示范项目带动行业普及应用,大幅提升全市信息化服务能力,努力构建全省信息化发展核心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信息化辐射中心,为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贡献力量。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一)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推动领域信息化工作领域信息化是指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相关联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化,诸如金关、金卡等工程,都属于这个范畴。提出领域信息化的意义在于避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共享,网络联用。如,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金卡、金关、金税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将财政、税务、金融、外贸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逐步实现网上纳税业务的全过程,完成国税,地税和关税的电子支付,减少或消除纳税中的漏洞。这样的工程项目就典型的领域信息化项目。推进这一领域信息化、必须将相关业务统筹考虑、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库,对纳税人的资信和纳税行为进行记录,从而实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业务的电子监管。(二)在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导下搞好区域信息化一是要加快建立区域内共享及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库,把静态的、孤立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设先进的、适用的、规范的、安全的、综合性的公用信息基础网络;三是要积极研究制定既符合国家法规标准,又适合本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四是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全面的、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化服务队伍;五是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培育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六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成为信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小区,创立地区特色,努力构筑推进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三)总结典型经验分类指导推动企业信息化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细胞,特别是我国的大中型企业,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又是支撑力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实质是与物质流、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各种数据、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使用过程,产品和资金是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具体体现。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要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二是要按照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和规划目标,抓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三是要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工作。总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一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的一项战略任务。希望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努力寻找开展国际合作的共同点,共同推进这项伟大的事业蓬勃发展。信息化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信息化中心城市,数字昆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信息化能力跻身国内前列。具有安全可控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实现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应用示范卓有成效,开放型信息化体系基本确立。(一)信息基础设施达到西南领先水平建成联通全省、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光缆骨干网络,国际网络布局能力显著增强。完成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使用专用通道的企业国际访问丢包率降低到1%以下。建成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本省用户之间的跨网平均时延降低至2-3毫秒。打造云南最好、国内领先的无线城市,主城区重点区域5G网络实现连续覆盖,积极开展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实现公共区域的全覆盖。到2025年,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基本建成,昆明互联网数据流量疏导能力显著提升,全市5G基站数量达到5万个,主城区全域和县(市)区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城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5万个。(二)信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发挥高起点、高水平的引擎作用,支撑全省信息产业同步发展,把昆明打造成为云南省信息产业的新高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信息枢纽。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产业生态建设基本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并接近国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到2025年,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超过730亿元,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超过230亿元。(三)数字信息化应用全面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逐步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基本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基本建成面向企业和公民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化、链条化、高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加快形成,数字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核心引擎。信息化发展的作用(一)信息产业的支柱作用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⑴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提高。⑵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到2005年年底,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将超过30%,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位居前列,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二)信息产业的基础作用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⑴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⑵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三)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信息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⑴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⑵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⑶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⑷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四)信息产业的核心作用信息产业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⑴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装备是国家信息化的物资基础和主要动力。⑵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⑶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信息化的特性(一)易用性易用性对软件推广来说最重要,是能否帮助客户成功应用的首要因素,故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上尤为重点考虑。一套软件功能再强大,但如果不易用,用户会产生抵触情绪,很难向下推广。(二)健壮性健壮性表现为软件能支撑大并发用户数,支持大的数据量,使用多年以后速度、性能不会受到影响。(三)平台化,灵活性,拓展性通过自定义平台,可以实现在不修改一行源代码的前提下,通过应用人员就可以搭建功能模块,及小型业务系统,从而实现系统的自我成长。同时通过门户自定义、知识平台自定义、工作流程自定义、数据库自定义、模块自定义,以及大量的设置和开关;让各级系统维护人员对系统的控制力大大加强。(四)安全性系统能够支持WINDOWS、LINUX、UNⅨ等各种操作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用户通常将系统部署在LINUX平台,同时,从流程、公文、普通文件等在传输和存储上都是绝对加密的,系统本身有严格的思维管理权限、IP地址登录范围限制、关键操作的日志记录、电子签章和流程的绑定等等多种方式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五)门户化,整合性协同办公系统只是起点,后续必然会逐步增加更多的系统建设,如何将各个孤立的系统协同起来,以综合性的管理平台将数据统一展示给用户,选择具有拓展性的协同办公系统就成为向后一体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已经进人信息时代,信息生产力属于新兴的社会生产力,信息社会代表着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使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二)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投人不断增加近年来许多国家在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方面投人巨量资金.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增加更为迅速,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投资也处在不断姗长之中。(三)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的交易活动不断增长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销售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方式发生的交易倾在其全部交易倾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在未来的时期,电子商务交易额必将持续地增长。(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差距在不断拉大发达国家企业的初级信息化过程基本上已经完成.目前已进人高级信息化建设阶段,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很多仍然处于初级信息化建设阶段。(五)企业信息化艰涩可以提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式经营.经济增长和杜会发展虽快,但为此投入的成本也比较高。据有关统计.1953一1985年,我国国民收人增长9.6倍.而能源消耗却增长了14倍。进人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总水平与日本相当.但GNP却只有日本的‘/6;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比较稀少的闰家,我国不能再继续靠能洲和原材料的过度消耗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足(一)规模小和质量不高信息产业在总量上具有相当规模,但总体规模小,质量并不高。在经济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成为第一、第二大产业,而中国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全国工业行业中仅排7到8位。中国信息产业的总量水平也较低,仅接近于1990年前后新加坡、英国的水平。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份额中,美国占30%以上,日本占20%以上,而中国仅占3.5%。(二)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差总体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相比,中国技术水平的差距主要是技术创新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极为不足,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中国VCD产量虽然居世界第一位,但VCD的关键元器件解码芯片和机芯却都需要进口;中国彩色电视机的批量生产国产化率已在95%以上,但芯片和显像管的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此外,中国国产集成电路生产水平不高,产品档次很低,市场占有率仅为20%;,高档产品无力生产,也只能依赖进口。到目前为止,芯片、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核心软件等一些关键技术,仍由发达国家所主宰,业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的主要瓶颈。(三)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电信支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