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减灾工程规划研究_第1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减灾工程规划研究_第2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减灾工程规划研究_第3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减灾工程规划研究_第4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减灾工程规划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省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专题研究之二XX省XX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防灾减灾工程规划研究二0一0年十月前言XX县自然地质环境复杂,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及隐患较多,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或灾害隐患点已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XX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为贯彻落实《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按照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06]181号文件)、《XX省市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指南》(湘国土资办发[2006]216号文件)的要求,XX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委托我单位编制了《XX省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年)》,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系统地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清XX县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发育特点,特设立《XX省XX县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分区研究》专题,为科学编制《XX省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年)》提供科学依据。本专题研究分为两篇。第一篇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研究,本篇根据XX县地质灾害现状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现状,分析全县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存在问题,结合XX县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建立及完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规划指标和措施。第二篇为地质灾害减灾工程规划研究,本篇综合概述全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实施现状及其取得的效益成果,总结多年来在地质灾害调查、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应急处置及减灾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制定全县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划。在本专题研究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XX县国土资源局和XX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单位、XX市地质灾害治理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目录第一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 1第一章概述 1一、任务来源 1二、工作背景 1三、工作目的 2四、工作任务 2第二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 3第一节地质灾害现状与监测预警工作概况 3一、地质灾害现状 3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概况 4第二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研究 5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建设研究 5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6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研究 8四、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9五、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研究 12六、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研究 13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研究 14八、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研究 17第三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建议 19第一节规划期限与目标 19一、规划期限 19二、规划目标 19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0一、规划指导思想 20二、规划原则 20第三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工程规划 21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建设规划 21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规划 21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规划 22四、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23五、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规划 23六、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规划 24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规划 25八、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规划 25第四节资金筹措与投资估算 26一、资金筹措 26二、投资估算 26第五节保障措施 27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统一管理 27二、加强法制建设 28三、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28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28五、加强学科研究和技术合作 29第二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规划 32第一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现状 32第一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实施现状 32一、地质灾害调查现状 32二、地质灾害群策群防现状 33三、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现状 33四、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工作现状 34五、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处置工程概况 35第二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效果效益 36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和效益 36二、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效果与效益 37第四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存在的问题 37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7二、地质灾害防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7三、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存在的问题 38四、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程存在的问题 38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工程规划 39第一节地质灾害调查原则 39第二节地质灾害调查的内容 39第三节地质灾害调查规划 40第三章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划 46第一节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划 46一、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原则 46二、选择重点治理工程的方法 46三、工程治理方法 46四、治理工程规划 48第二节工程治理效益分析 49一、社会效益分析 49二、经济效益分析 49三、环境效益分析 49第四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规划 50第一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规划 50一、搬迁避让原则 50二、搬迁避让行政管理工作 50三、搬迁避让工程规划 50第二节搬迁避让效果与效益分析 51一、社会效益分析 51二、经济效益分析 52三、环境效益分析 52第五章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程规划 52一、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52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53三、应急勘查治理工程规划 53第六章资金筹措 54第一节资金筹措 54第二节投资估算 55第七章实施地质灾害调查与减灾工程的保障措施 56一、强化法制,依法行政 56二、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制度和法规体系建设 56三、加强机构建设,明确各级政府与行业的责任和义务 56四、健全地质灾害调查与减灾经费的投入机制 56五、严格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准入条件,保障治理工程质量 57PAGE31第一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第一章概述一、任务来源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XX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为贯彻落实《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按照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06]181号文件)、《XX省市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指南》(湘国土资办发[2006]216号文件)的要求,XX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编制《XX省XX市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年)》,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系统地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编制《XX省XX市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年》提供决策依据,特开展《XX省XX市XX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与规划建议》专题研究,为职能部门对XX县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实行统一管理和规划,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本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及保障措施。二、工作背景XX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给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历史上发生的地质灾害已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特别是在2000年、2002年的“8.8”与2006年的“碧利斯”路过XX县时,县境内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几乎每年汛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县、乡(镇)级政府奔波于灾后抢险救灾,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何做到地质灾害预先告知当地百姓是政府防灾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预报预警是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目前,XX县已完成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每年的汛期巡查工作又进一步地核实各灾害点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进行了数据的更新,查明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等。经过本次全面的调查与核实,目前XX县共有地质灾害点77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其中以滑坡为主,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为次,分布于全县各地。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全县的地形地貌主要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岩石风化严重,土质疏松,地质环境条件脆弱。不稳定的坡体在降雨或人类活动的诱发下,极易发生失稳变形从而产生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安全及财产造成威胁。地质灾害预警是一种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地质灾害研究的新方法,XX县地质灾害中约84.4%以上的地质灾害主要由于大气降雨或与气象因素相关的因素引起的,所以在本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三、工作目的通过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研究,探讨出符合XX县实际的监测预警体系,从地质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提出未来一定时期XX县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建议,做好本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预警工作,提前预见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工作任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规划建议的主要任务有: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建设的研究;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研究;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研究;4、5、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统建设研究;6、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研究;7、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研究;8、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研究;9、规划期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经费估算;10、制定保障本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顺利实施的措施。第二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第一节地质灾害现状与监测预警工作概况一、地质灾害现状截止到目前,XX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77处,按规模标准划分,小型74处,占全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96.10%;中型3处,占全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3.90%。按灾情分级标准划分,一般级68处,占全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88.31%;较大级3处,占全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3.90%;特大级6处,占全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79%。按险情分级标准划分,一般级48处,占全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2.34%;较大级22处,占全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8.57%,重大级4处,占全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5.19%;特大级3处,占全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3.90。共威胁人口11491人,共造成4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3449.8万元,潜在经济损失17440.6万元。全县各地质灾害灾种的规模、灾情、险情情况见表1-1。XX县各灾种地质灾害规模、灾情、险情统计表表1-1灾害类型规模灾情(级别)险情(级别)合计崩塌3000300030003滑坡50000491003991150泥石流93009030371112111007230362112合计7340068360482243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概况1、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现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已完成1:10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并对在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调查出来的具有较大危害的隐患点确定了防灾责任单位和监测人,落实群测群防点77个,监测人76人,初步建立了由县一直延伸到乡(镇)、村和个人的群测群防网络。目前,本县尚未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调查等工作由XX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储量股承担,直接从事地质环境工作人员较少,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带来很多困难。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工作情况2009年5月,XX市气象局给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预警值班室安装了“XX省中小尺度天气资料应用系统”,与市气象局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通过电话、传真、广播电话、网络信息和手机短信传达到县、乡、村、组。XX县在此较好环境下,积极配合XX市国土资源局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每年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和危险区,明确了责任人,形成了汛期预警及现场巡视、检查、指导防灾减灾,按规定速报灾情等工作机制。如2006年“7.15”“7.26”特大洪灾中,及时将本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情况上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下,对香花岭矿区等发生的大型以上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自2000年以来,XX县在汛期地质灾害调查及地质灾害区划中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以及众多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成果资料,但是在地质灾害数据处理方面尚无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灾害信息的保存、。(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由于国土资源局成立较晚,受历史、人员、专业结构(3)监测手段陈旧,专业性监测缺乏。就目前的监测工作情况而言,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采取以群测群防的方式依靠当地群众进行监测,监测的方式也仅限于目视以及筒易装置监测等,手段较为陈旧;专业监测点及其监测工作由于人员、设备仪器以及常规经费等问题,尚未正式开展。(4)XX县突发性地质灾害数量多,面积广,自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监测预警工作水平还较落后,因此需要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高综合研究和分析水平,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的预测、预警水平。目前XX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已经起动,本县的预警工作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展市级预警预报的同时,应加大力度推进本区的预警预报工作。(5)目前尚未建立专业的监测预警示范区,对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没有一个量化的值来判定。第二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研究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建设研究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建设的必要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须承担区域内地质灾害巡查、应急调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公益性工作。到目前为止,本县尚未成立专业的地质环境监测站,有关地质灾害巡查、应急调查、监测与预报预警工作均由地环股代管,监测预警信息由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发布,本县地环股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主动地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加细致、准确的预报预警工作。这种局面存在很多弊端:一是从省到市、再到县体制不畅通,不利于管理,也不便于工作的展开;二是地环股的人力、精力、财力有限,工作开展受到局限,导致工作效率低。因此本县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管理模式XX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联络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组织落实全县地质灾害的巡查、监测与预警工作,管理全县相关工作的成果并上报给相关部门;对乡(镇)、村、组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和现场核查工作,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宣传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举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培训班,提高居民识别地质灾害的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各乡(镇)国土资源部门成立地质环境监测预报预警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监测机构内,在汛期或极端气候阶段,由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预报预警值班工作。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人员及设备配备要求根据工作需求,XX县地质环境监测站需配备1名站长、2个专业技术人员、3名其它人员。地质环境监测站需配备RS、GPS定位仪、GIS应用软件、测量仪、位移计、雨量计、、互联网、电视、有(无)线通讯网络及专业监测系统及短信群发系统等与预报预警相关的设备。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研究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XX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发灾时间不确定,受经费、人员的限制,不能采取固定的、长期的专业监测,只能依靠当地群众进行监测,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群测群防监测体系。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的运行方式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是指县、乡、村地方政府组织城镇或农村居民为防治地质灾害而自觉建立与实施的一种工作体制和减灾行动,是当前山区城镇和农村应对地质灾害而进行自我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原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实地调查分析,查处和圈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然后再布置和设定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并且传授一定的防灾知识和地学常识。当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临灾现象时,采取逐级传递或越级传递向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报告,由防灾责任人按照一定的防灾方案(防灾预案)采取防灾避灾措施,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方式具体如下:(1)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2)建立岗位责任制,县、乡(镇)、村应逐级签订责任书。(3)宣传与培训,调查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与培训,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4)监测信息反馈与处理。乡(镇)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县国土资源局(或地质灾害监测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5)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6)建立符合XX县实情的地质灾害速报制度。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建设XX县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在构成上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群测群防组织管理体系,一是群测群防技术支撑体系。(1)群测群防组织管理体系群测群防组织管理体系可分为县级、乡(镇)级和村(组)级三级监测网,负责相关的信息传输和监测资料管理。具体建设模式如下:①村(组)级监测网由村长(村主任)或组长负责该村(组)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具体工作如下:A、对本村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要求填写明白,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B、C、D、在情况危急时直接组织群众避灾自救;②乡(镇)级监测网乡(镇)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乡(镇)长负责,乡镇国土所参与预警工作,负责该乡(镇)地域内各村级监测网的管理和监测工作启动指挥。③县级监测网县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县领导负责,县国土资源局具体实施。具体工作:A、负责本县域内各乡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组织、指挥工作;B、负责建立县级群测群防监测站,组织进行多种手段的常规监测培训;组织进行灾害应急调查、抢险救灾;负责本县的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2)群测群防技术支撑体系建设①建立包括乡村群测点、县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构成的监测机构工作体系。②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应急处置、信息传递、数据库等专项技术体系,。4、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的设备配备通过群测群防能够及时发现宏观前兆现象,做出预警预报,直接采取避难措施,一次成功的监测预报或警报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群测群防监测设备的配置非常重要。设备的选择要遵照实用、经济可行的原则,同时要考虑针对不同的灾害隐患体特点进行选择。除了铜锣、喇叭等简易工具以外,必要时可配备如下专项设备:(1)拉尺式伸缩报警仪主要用于崩塌滑坡位移监测预警,可以多点同时监测。监测位移量程0~2000㎜,精度1㎜;监测方式为位移距离阙值监测预警,可连续实时监测;供电方式为直流供电,监测时不用电,只在报警时用电,电池供电时间为三年。(2)裂缝报警器用于崩塌所产生的地面或墙面裂缝监测预警,监测预警距离约20㎜;监测方式为位移距离监测预警;监测时用电,不监测时可以断电。(3)泥石流地声自动监测报警装置(4)多参数综合监测数据采集无线传输仪用于各类地质灾害多探头多参数数据采集和无线传输,采样方式为定时采集、无线远程控制设置采集间隔。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研究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是一项快捷、经济、可靠的工程,是防治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的模式建立由县政府到地方政府专门领导机构和专业组织实体,形成覆盖全县的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实体网络。县人民政府及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部门的防治工作。县人民政府灾害防。XXXX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县国土资源局行政村县监测站隐患点监测人图1XX县监测预警体系示意图XX县政府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其技术专家组负责各县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XX县地质灾害监测网点是以县、乡(镇)、村三级群测群防为主体,专业监测预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间(如汛期或雨季),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村委会应组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配备的设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设备建设包括国际互联网、有(无)线通讯网络及专业监测系统。在采用常规监测设备时,利用RS、GPS等最新科学技术以实现专业监测系统之间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四、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研究1、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地质、地理、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降雨监测、岩土体分析测试数据的系统,具有空间尺度广,时间跨度大,数据信息量大等特点,其时空分布、各状态、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当复杂,信息量十分庞大。且这些数据信息中几乎都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关。地理信息(GIS)系统的优势就是处理和管理海量的空间数据,其高效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维护能力、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及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因此建立XX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能对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统一管理,方便决策部门能够准确把握全县整体地质灾害情况,并能对重大地质灾害和险情及时做出反应,及时准确地提出科学决策意见,及时指挥应急处理工作,真正达到减灾防灾的作用。2、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模式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包括三个部分:XX县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建设、地质灾害专项业务系统开发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网络体系建设。(1)XX县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该系统主要包括与地质灾害相关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建设,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系、地质构造、历史灾害点分布、人类活动等信息,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与空间数据库关联的数据体。空间数据库主要实现各图层的相关操作,如距离的量算、数据浏览、数据的双向查询、图形数据编辑、图形选择、专题图的制作、显示等功能。属性数据库主要具备数据采集与管理、数据查询等相关功能。如查询XX县所有灾害隐患点类型、规模等级、险情等级、危害程度等;图件绘制如对灾害类型、数量、防治工作量、成功预报数量、转移避让人员、避免的经济损失等信息统计结果绘制统计图、统计表等;数据输出按规定格式输出,具备数据备份与复制等功能。(2)地质灾害专项业务系统开发建设在前期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本系统开发主要实现地质灾害专业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远程视频会商指挥决策管理及3G远程决策和信息采集管理等专项业务。其中远程视频会商指挥决策管理系统是地质灾害防治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当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通过网络的可视化形式,实现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各种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和地质灾害防治决策人员实时查看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以会商的形式,收集整理各位专家提出的各类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由地质灾害防治决策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确保人们生命财产以及重大工程安全,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选择出满意的应急预案,并对各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出科学的评估和决策。(3)地质灾害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尽可能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并增设监测站及县国土资源局网络服务器以及大容量储存设备,建成高速的、可访问大容量的网络,服务相关职能部门对地。3、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步骤第一步:建立地质灾害资源数据系统,包括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两大模块。实现各种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专业图件的数字化,建立各图幅及其属性表与各数据库信息源文件的相关联系,为下一步实现各种查询,分析模块奠定基础。第二步:地质灾害资源数据库系统为地质灾害资源分析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专项分析系统根据各专项需求进行专项分析。第三步:将地质灾害资源与专项分析结果发布到网上。通过GIS发布生成的各专业图件提供给各用户浏览、查询;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网上实时查询动态属性数据。具体流程见图2。降雨信息降雨信息基础信息高程植被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基础信息高程植被坡度工程地质岩组预处理预处理预处理预处理数字化输入数据录入数字化输入数据录入存储属性数据库存储空间数据存储属性数据库存储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库管理数据集成数据集成地质灾害网上发布系统地质灾害资源专项分析系统地质灾害网上发布系统地质灾害资源专项分析系统数据服务地图服务空间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数据服务地图服务空间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地质灾害专业分析管理图2系统建设工作流程图五、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研究1、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根据历年来XX县地质灾害的发灾情况分析,84%以上的地质灾害与降雨因素密切相关,如1999年、2000年、2002年、2006年,XX县曾因热带风暴和强降雨引发的大面积群发性地质灾害,导致重大损失。因此开展气象特别是降雨情况预报预警工作,可直接作为启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尤其是群测群防工作的依据,非常必要。2、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可行性崩塌、滑坡、泥石地质灾害的孕育、发灾与降雨量、降雨时间长短等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历史各地质灾害点发灾的降雨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各地质环境条件、各区域的发灾阈值,从而可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值模型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自动化系统,作为XX县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的发布依据。3、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研究的内容(1)在本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结合雨情观测站的资料,对全县地质灾害形成的地域差异和发灾规律进行研究,进而对全县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区划评价;(2)分析典型历史灾害数据(包括地质、气象资料),确定XX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指标体系;(3)基于不同预警级别,提出XX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灾阈值;(4)建立XX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理论模型;(5)基于GIS技术平台,利用短时及短期天气预报预警,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3~24小时(短时~短期)气象预报预警,建立XX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系统。4、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运行模式通过对XX县境内已发生的或潜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充分考虑形成或诱发地质灾害的相关因素,主要参考因子为区域地层、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条件、气候、植被、人类工程活与降雨量等初步设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基本评判标准,通过对各类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发灾规律的综合分析,结合历史灾分站接收气象数据分站接收气象数据分站数据成图、图像处理预警区域初步判定预警区域及等级判定生成预警产品县地质环境监测分站分站领导签发预警预报指数修正地质灾害专家会商分站预警中心专家联合会商县地质环境监测分站预警结果反馈联合发布预警产品市气象局传送XX市电视播出县国土资源局审批图3XX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运行模式图六、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研究1、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系统的建设是为了能在及时、科学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建立健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2、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的模式各级政府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责任者,县人民政府须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各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和要求,结合XX县多年来有关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的经验,组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应急小分队,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指挥系统下设办公室和专业工作组,办公室设在XX县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局负责兼办公室主任。专业工作组包括调查监测组、灾情评估组、工程抢险组、气象预报组、通讯保障组、交通保障组、物资保障组、灾民安置组、应急物资保障组、医疗卫生组、治安保障组、宣传报道组。(1)各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部XX县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指挥长),县政府副秘书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和县民政局负责人任副主任(副指挥长),县发改委、经委、财政、公安、武警支队、建设、卫生、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应急指挥部的职责是领导和组织本行政区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及时有效地组织工作组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的处置,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具体包括:研究决定区域内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重大问题;总结历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部署本年度应急工作;主持灾情或险情会商;组织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方案;指挥相关部部门按照应急处理方案开展受伤人员救护、受灾群众救助安置、险情处置等相关工作;根据应急方案,紧急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抢险救灾。(2)各级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应急小分队的职责如下:按照同级指挥部的安排,及时赶赴现象参与抢险救灾;及时向同级指挥部通报现场情况,受同级指挥部委托,全权处理现场各种临时情况;负责组织现场应急调查、处置工作;负责协调与其它部门的工作联系;负责应急调查报告的编写和上报;承担同级指挥部交办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研究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XX县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灾情较严重,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虽然到目前为止本县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查明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但监测预警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建立一整套以地表位移、地下水渗流和降雨监测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也没有比较成熟的监测预警方法与体系,因此有必要建设监测预警示范区,探索区内降雨入渗后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的过程,揭示坡体变形机理,建立基于降水—渗流—斜坡位移破坏相耦合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动力学模型,适时开展地质灾害区域监测预警预报工作。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的模式(1)开展示范区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和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开展降雨量、岩土体结构、类型、地形地貌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各种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工作。(2)根据调查结果,在示范区布设自动雨量计并开展降雨监测。(3)选择典型变形斜坡体,布设斜坡变形位移计和土层含水率剖面监测仪,开展斜坡岩土体含水率剖面监测和斜坡表层位移监测,研究不同降雨强度诱发地质灾害的过程。(4)建立示范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各因素数据库,开展区内降雨量、降雨强度及降雨过程与地质灾害发生时空关系的统计和综合分析,提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5)建立示范区群测群防工作体制。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选择的原则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地质灾害频发区;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严重区;政治、生活或经济影响较大的地区;交通、通讯相对便捷的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点选取的原则(1)滑坡(崩塌)监测预警示范点选择基本原则①已经查明或基本查明地质环境条件的滑坡隐患体;②具有重大危害、且危险大~较大的滑坡隐患体;③可能对重要设施、居民集中区构成严重隐患的滑坡隐患体;④已经处于蠕变阶段、并预测在主要环境因素影响下,可能产生加速破坏,构成重大危害的滑坡隐患体。(2)泥石流监测预警示范点选择基本原则①已经基本查明或基本查明地质环境条件的泥石流隐患沟域;②具有重大危害、且危险在大~较大的泥石流隐患沟;③可能对重要设施、居民集中区构成严重隐患的泥石流隐患沟;④沟头物源区物源堆积丰富、汇水条件良好,并预测在激发因素条件下,极易诱发构成重大危害的泥石流沟。5、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监测方法(1)滑坡(崩塌)示范监测滑坡(崩塌)示范监测分仪器监测与临灾前监测两种方法:①仪器监测由于滑坡(崩塌)灾害类型多,其变形破坏机理和所处的变形破坏阶段不同,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与仪器也不相同。常用的监测技术方法有: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地声监测、气象监测、岩土体温度监测、地震监测等。常用的监测仪器有:位移计、雨量计、压应力计、锚索测力计、应变片、水准仪、倾斜仪、下沉仪、水位仪、水压计、水温计、地音仪等。②临灾前兆监测a、滑坡裂缝全面贯通,后缘主拉裂缝加速张开,错距迅速加大,前缘剪出明显错出加速向前移动;b、滑坡前缘土体因受后部推挤而开裂、松动、渗水、出水,不断坍塌;c、滑体前,后缘的建筑物和树木歪斜加大,裂缝张开;d、滑体前部水井受压变形,水位突然升高,变混浊,或突然变干(因其后部土受压挤密实而隔水,后部水拉将升高);e、岩石滑坡或堆积层滑坡中可听到岩石相互磨擦发出的音响;f、大型滑坡中还可从裂缝中冒出热气;g、动物反映异常等。(2)泥石流示范监测泥石流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为获取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源、水源和流动过程中的流速、流量、顶面高程(泥位)、容重等及其变化,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和警报提供依据。泥石流监测警报器有接触型泥石流报警传感器、超声波泥位报警、遥测地声警报等几种。①监测主要对象与内容物源监测——a、形成区内松散土层堆积的分布和分布面积、体积的变化;b、形成区和流通区内滑坡、崩塌的体积和近期的变化情况,观察是否有裂缝产生和裂缝宽度的变化。c、形成区内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减,耕地面积的变化和水土保护的状况及效果。d、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规模及变形破坏状况。水源监测——除对降雨量及其变化进行监测、预报外,主要是对地区、流域和泥石流沟内的水库、堰塘、天然堆石坝、堰塞湖等地表水活动性监测——泥石流活动性监测,主要是指在流通区内观测泥石流的流速和流位(泥石流顶面高各程)和计算流量。②临灾前兆监测a、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b、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声间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八、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研究1、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要想查明区域典型地质灾害形成、演变、发灾的机理,建立专业监测点是一种有效方法。其目的是想通过监测降雨量、岩土体含水量及斜坡变形特征的动态变化,掌握区域内典型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演变过程,寻找降水过程—入渗过程—斜坡变形过程之间的内在规律,并结合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测试,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基于降雨资料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实时预警预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专业监测网点的选择原则(1)在同一地质环境条件区具有代表意义或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控制不同地质环境类型和岩土体类型;(2)处于不同降水特征区;(3)地质灾害调查确定的处于缓慢滑动的斜坡变形体;(4)监测仪器能够得到完好保护,交通、通信便捷的地段。3、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的模式根据XX县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育灾种,专业监测点主要以泥石流为主、滑坡为次。县级专业监测网络初步拟定建立在地质灾害频发的麦市乡、镇南乡、金江镇,网络以2个滑坡专业监测点和2个泥石流专业监测点构成,主要监测地质灾害规模大、险情较大或重大的灾害点。每个监测点须安装的监测仪器,其中滑坡主要安装自动雨量计、土层应力测量仪、斜坡变形位移计、土层含水率测量仪、地下水水位监测仪、地表多点位移计等仪器;泥石流主要安装自动雨量计。第三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建议第一节规划期限与目标一、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期2010~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11年,远期目标年为2015年,展望到2020年。二、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用5年时间,在基本掌握XX县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用5年时间建成以县国土资源局以及乡(镇)地质环境监测分站为骨干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反应体系;并建成一个以国土部门为主、多部门联合的地质灾害专业骨干网络。用3至5年时间,充分利用XX县雨量观测的资料,初步建立降雨量大小、降雨持续时间与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性的综合判定模型,探索性地建立区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预报预警系统;建立专业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网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监测预警方法的宣传培训,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技术水平,为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积累经验。将XX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治工作,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到2011年,通过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力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使XX县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达到预期灾害经济损失量比2010年减少10%,人员伤亡减少15%;到2015年基本改变XX县地质灾害加剧的状况,预期经济损失比2011年降低50%,人员伤亡减少60%。2、阶段性目标(1)2010年至2011年①监测机构覆盖到全县,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覆盖到整个XX县内各级乡(镇)。②继续配合与XX市气象局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项目,不断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理论研究、信息采集、联合会商以及信息发布等工作;③建立相对完善的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查询;④建成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应急预警指挥体系,建立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包括国土、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体系,提高本县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能对区域内所有新发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应急处理;⑤对县内已查明险情为特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预防,使特大级险情地质灾害点的预防率达100%。(2)2012年至2020年①在完成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础上,建立起以;②完成全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网络体系的建设;提高监测预警的自动化水平,重点地区及重要经济区的专业监测达到监测数据实时采集、自动分析,自动预警预报的水平。③使险性在重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50%能得到监测预防。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十七大”关于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坚持人与环境协调,通过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等基础工作,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实施地质灾害减灾工程,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控和预测预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二、规划原则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应遵守以下原则: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应在各级政府统一指挥、部门领导之下开展工作。2、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重视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3、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开展示范,带动和推进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坚持“地质灾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首选对其进行监测预警,以达到预防的效果。5、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本区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合理布置与建设监测预警示范点和预警示范区。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原则。依靠科技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高监测预警系统和治理工程效率,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第三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工程规划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建设规划2011年前县级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与市、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工作进行衔接,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制,负责对本县内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管理。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规划1、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1)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放在首位;(2)(3)坚持以普及地质灾害知识为先导,以区域调查为基础的原则;(4)坚持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责任制,依靠政府组织,形成由县、乡(镇)、村(组)三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2、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目标至2011年底,建立群测群防管理体系,成立XX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指挥中心,建立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责任到单位和个人,监测数据及时存档和上报。对地质灾害严重区定期举办防灾减灾知识培训。至2020年,随着新一轮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展开,完善XX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使地质灾害损失严重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3、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任务(1)建立县级、乡(镇)级和村(组)级三级监测网和群测群防点,完善群测群防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群测群防管理制度。(2)建立公众报告与专业人员监测研究相结合的工作体制,和宣传、培训制度。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规划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1)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①监测为预报预警服务的原则。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监测,每年根据汛期巡查成果调整并设立重点监测区和重点监测点,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提供全方位的信息。②充分利用现有成果与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依靠不断完善的气象、水文站网和各部门的地质灾害站网,充分利用现有的大气探测系统、水情信息测报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多普勒雷达站网和气象卫星观测信息等,有效地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决策依据。③布局合理、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XX县地质灾害分布④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原则。在灾害易发区,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建立专业监测点。群测群防网点可由监测站配备一定的监测仪器,落实专人监测和管理。将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网点相结合,使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做到点、面结合,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⑤微观监测手段与宏观监测手段结合的原则。在采用常规手段的同时,还必须积极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例如RS、GPS),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区域性监测,从而实现灾害的宏观,快速动态监测,提高灾害监测的准确度。⑥气象预报与隐患点情况密切结合的原则。预测预警是以气象预报为基础的,在提交预警产品时一定要将XX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其险情因素予以充分的分析。(2)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的目标在2010~2011年间完成从本县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设。2011~2020年间基本建成包括重大工程与设施、重点矿区的空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3)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的任务四、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规划1、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为:专业化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原则,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2、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至2011年,建成XX县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动态查询。至2015年,完成整个信息系统的骨架建设,实现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和灾情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与灾害实时速报;初步实现对监测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发布等全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至2020年,建成完善XX县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让民众通过互联网查询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规模、危害性及可能危害对象等主要地质灾害信息,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实时查询。提高全社会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抢险救灾快速反应能力,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3、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任务(1)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完成本县的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建设与库管理系统开发建设。(2)实现地质灾害专业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远程视频会商指挥决策管理及3G远程决策和信息采集管理等专项业务系统的开发。(3)完成XX县地质灾害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服务本县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对地质灾害数据的信息统计、信息检索、图形浏览、基本属性查询等工作的需求。五、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规划1、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目标至2015年,建成XX县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2、气象预预警系统建设任务(1)利用“XX省中小尺度天气资料应用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跟踪分析雨情观测站的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或机率,确(2)基于GIS技术平台,利用短时及短期天气预报数据,采用多因子定性并结合半定量的指数分析方法实现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自动化预警预报,建立XX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六、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规划1、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的原则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的原则为:以人为本的原则;分级负责的原则;快速反应的原则;资源整合的原则。2、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的目标到2011年,配合完成市、县国土资源局为主体的两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成立应急小分队,编制两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到2015年,建立远程可视化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国土资源与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统一和相互联动的监测预警指挥体系。每年汛期前组织对重要地质灾害点或严重的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期加强监测;汛期晚期进行复查。发现险情或接到群众险情报告,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了解险情,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并制定应急抢险救灾措施。3、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的任务①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县国土资源局、建设、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灾情上报、上级指示的下达和执行。②应急小分队建设建立由相关专业部门和专业抢险队参加的地质灾害抢险应急小分队,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实施专业救助。③制订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修订完善本行政区域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县政府批准后公布。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由县政府启动并组织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④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严格按照部颁要求,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后,要及。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规划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规划(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年,完成1个预警示范区的建设;年,完成2个监测预警示范区的建设。(2)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任务建立麦市乡长庄-农家井滑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治理示范区、三合乡-香花岭-香花铺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治理示范区、金江镇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治理示范区,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动力学模型。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点建设规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点建设的目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点建设的任务示范点的建设八、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规划1、专业监测网点建设目标2、专业监测网点建设任务的建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部署表表1-2编号位置坐标灾害类型规模仪器配置时间经费估算建设维护香花岭锡业有限公司香花铺工区泥石流小型暴雨自动雨量计、土层应力测量仪、斜坡变形位移计、土层含水率测量仪2011年前5018中型暴雨自动雨量计、土层应力测量仪、斜坡变形位移计、土层含水率测量仪2015年前5016滑坡小型暴雨5016小型暴雨5016小型暴雨501625082第四节资金筹措与投资估算一、资金筹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包括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地质灾害监测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等,其建设工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其工作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和相关部门共同承担。二、投资估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投资估算包括网络自身建设与网络运行维护费用。网络建设投资估算分两段进行,即2010~2011年,2012~2020年两个阶段。全县在规划期内需投入资金2881万元,其中在2010~2011年全县在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方面共需投资678.5万元;在2012~2020年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与运行费用共需投资2142.5万元(表1-3)。XX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经费估算汇总表表1-3规划项目2010~2011年经费估算2012~2020年经费估算合计估算单价工作量经费估算(万元)估算单价经费估算(万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系统开发100万元110090190管理系统开发40万元(2015年前开发)409050专项业务系统开发建设50万元(2015年前开发)5010050监测信息网络体系建设120万元112015万元/年(维护)135255远程可视化应急指挥系统建设120万元112030万元/年2703905000元/点.年7738.55000元/点·年346.5038550万元15020万元/年180230专业监测网络骨干网络建设及运行费20万元2015万元/年135155监测点建设及运行经费50万元/点502万元/年(维护)186850万元/点(建设)2502502万元/年.点(6个)108108150万元150150万元/区(2个区)30045030万元3030万元/点(4个点建设)120150小计678.5=SUM(ABOVE)2142.52821第五节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统一管理县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的重视是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目标的关键。要切实加强领导,县人民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时,要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减灾防灾重要内容之一。并列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防灾减灾害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各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和实施机构,发挥基层专业与群众队伍相结合的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建立各级政府责任制和统一管理和分部门(水利、交通、铁路和建设)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及时沟通信息。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手段,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县人民政府要保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资金、交通工具、通讯设施以及应急抢险设备等物资供应。二、加强法制建设1、通过立法、制定政策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控制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经济活动。2、制定保护防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各项设施安全的政策法规。划定保护范围,加强监督管理,打击盗毁、破坏地质灾害防治各项设施的犯罪行为,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对设施的损毁。3、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分级管理制度,对重要监测设施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或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维护,保障设施安全运行。制定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的政策法规,确保工程质量。4、三、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公益性事业、应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投入。县、乡(镇)两级人民政府在确定年度支出预算计划时,要根据本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的急需和财政所能承受的可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定期按计划投入,建立一个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实行“谁引发灾害,谁出资治理”的原则,通过多部门、多渠道和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保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经费来源。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县、乡(镇)两级人民政府委托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传播减灾基本知识的技能,加强对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保护意识,定期对减灾科技、工程、教育和管理人员的综合减灾培训,提高各级各部门减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每年的“地球日”和“减灾日”等社会活动,举行减灾科技“宣传日”和“宣传周”活动,增强干部和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水平,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加强学科研究和技术合作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故必须选择当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科研攻关,以示范工程为例,在监测,预警和治理等方面积累经验。开展市、县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