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_第1页
教育学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_第2页
教育学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_第3页
教育学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_第4页
教育学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一乐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2.我国的私学开始于

A.殷商B.春秋战国C.汉朝D.宋朝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具有社会性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4.教育产生于

A.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B.人类特有的生产活动

C.儿童对成人的模仿D.意识

()5.“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体因素

()6.我们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起决定作用D.有自身的规律

()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我国要有步骤地实行

A.普及义务教育B.九年义务教育

C.六年制义务教育D.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8.“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

A.布鲁纳课程结构论的思想B.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

C.赞可夫教学论的观点D.赫尔巴特教学论的思想

()9.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第品质

()10.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和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C.班团队活动D.班主任工作

()11.当学生道德观念不断得到加强,并相应地产生道德体验时,就会变为

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信念

()12.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结合,就成了

A.道德品质B.道德情操C.道德信念D.道德行为

()1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提出这一观点的人

A.凯洛夫B.马卡连柯C.苏霍姆林斯基D.陶行知

()14一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_______,孟子就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

不能”。

A.榜样B.修养C.陶冶D.实际锻炼

()15.利用校园文化去影响学生,这种方法属于

A.榜样B.修养C.陶冶D.参观

()16.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培养和组织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

作D.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狭义)2.(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3.教育目的4.活动课程5.综合实践活动6.

研究性学习

三、判断题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个体的活动是其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4.在我国,基础教育属于义务教育。

()5.中小学生素质的重要部分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6.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部分。

()7.在中小学分快慢班的做法符合分组教学的精神。

()8.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是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9.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10.教学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上课。

四、简答题

1.教育目的有哪些作用?

2.怎样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哪几个阶段?

五、案例分析题

1.请你从下列材料中寻找三处情节或语句,结合教育学知识加以分析或批判。

爱迪生8岁上学,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使老师深感不快。一次,

爱迪生对学校的新教具很好奇,他把教具全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妈妈。

老师对他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老师,我看你

不对哟!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

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上数学课时,

恩格尔老师在讲解算术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

觉得他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

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大为恼怒,他厉

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以后告诉母亲:“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母亲

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学校批评老师:“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

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母亲说:“你这样教

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

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他的脑子坏了。”恩格尔

告诉爱迪生的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

样的学生。”结果,爱辿生只上三个月的学就离开了这所学校。

爱迪生的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深知自己儿子的个性,不逼着孩

子勉强上学,便挑起了“家庭教师”的重担。母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给他讲历史、文学、

科学,与他讨论物理、化学问题。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

2.下列材料中,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哪些德育要求?请具体分析。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

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

块糖果送给他,井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

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

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

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

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

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六、论述题:试论教师良好素养的内容,并列举一个案例来分析其中一种素养。

华中师范大学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

1.B2.B3.C4.B5.B6.D7.B8.C

9.C10.A11.C12.C13.B14.D15.C16.A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教育(狭义)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

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一种社会活

动。

2.(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4.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而组织的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6.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V2.V3.V4.X5.V6.X7.X8.X9.X10.X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目的有哪些作用?

(1)是确定学生发展水平的标准;

(2)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是思考教育学具体内容的依据。

【观点共5分,简明解释共3分】

2.怎样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即道德认识,其概念,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基础阶段。老师可以

告诉、说服、讨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情,即道德情感,其概念,起着动力作用,教师通过激发、体验、熏陶等方式培养学生

的道德情感。

3.意,即道德意志,其概念,是一种克服内外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教师通过特殊事件、

委托重任、长期训练等方式来培养。

4.行,是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通过言行一致,遵守规范、积极实践、榜样示范等方式来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观点共5分,简明解释共3分】

3.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哪儿个阶段?

(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观点共5分,简明解释共3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L请你从下列材料中寻找三处情节或语句,结合教育学知识加以分析或批判。

爱迪生8岁上学,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使老师深感不快。・次,爱迪

生对学校的新教具很好奇,他把教具全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妈妈【这是

儿童本性和兴趣的正常表现,应该具体分析和疏导】。老师对他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

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老师,我看你不对哟!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

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拣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样了吗?”

爱迪生的妈妈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

上数学课时,恩格尔老师在讲解算术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

等于4?”老师觉得他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

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这

是爱迪生好动脑筋,敢于提问的突出表现】老师大为恼怒,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

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老师不了解儿童的心理

和现代教育理念,不尊重儿童,判断武断,莽撞从事】

爱迪生回家以后告诉母亲:“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母亲

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学校批评老师:“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

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教学怎么能不管学

生的心理呢?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

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

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他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的母亲:“你的

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结果,爱迪生

只上三个月的学就离开了这所学校。【老师不尊重家长,没有与家长谐调好关系】

爱迪生的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深知自己儿子的个性,不逼着孩

子勉强上学,便挑起了“家庭教师”的重担。母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给他讲历史、文学、

科学,与他讨论物理、化学问题。在母亲的辛勒培育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爱

迪生的母亲非常信赖和赏识自己的孩子,懂得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尊重孩子、营造

愉快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

【除了这几处以外,学生找到的其他地方,只要合理就行。答对三个观点即给满分6分,

具体分析共4分】

2.(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因材施教;

(3)疏导原则;

(4)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

(5)说服方法;

(6)奖励方法。

【答对三个观点即给满分6分,具体分析共4分】

六、论述题:(12分)

(1)良好的职业道德;

(2)现代人的素质;

(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汇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的著作是

A.《学记》B.《孟子》C.《中庸》D.《论语》

()2,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

作者是

A.卢梭B.赫尔巴特C.斯宾塞D.杜威

()3.提出著名的“从做中学”观点的教育家是

A.卢梭B.赫尔巴特C.斯宾塞D.杜威

()4.苏联在1939年出版了以为主编的《教育学》,这本教育学对苏联和

我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A.苏霍姆林斯基B.凯洛夫C.赞可夫D.巴班斯基

()5.“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一._____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体因素

()6.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

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A.布卢姆B.布鲁

纳C.泰勒D.博比特

()7.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1).主动能动性

()8.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是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

()9.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

A.1903B.1904C.1922D.1928

()10.“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

A.布鲁纳课程结构论的思想B.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

C.赞可夫教学论的观点D.赫尔巴特教学论的思想

()11.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1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B.理解教材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3.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

A.学生自身的思想矛盾斗争B.教师的正面教育

C.生活中的交往D.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14.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

A.社会活动能力B.自我教育能力C.道德认识D.道德意志

()15.“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A.凯洛夫B.马卡连柯C.苏霍姆林斯基D.赞可夫

()16.“师者,人之楷模”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B.创造性C.复杂性D.永恒性

二、名词解释:

1.遗传素质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学校教育制度

4.个人本位论

5.课程

6.研究性学习

三、判断题

()1.教育的性质、目的和某些教育内容,直接被生产力所决定。

()2.教育和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同步性,又具有不平衡性。

()3.遗传素质、环境都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只有教育才能决定人的发展。

()4.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

国民教育。

()5.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

()6.教育目的即是培养目标。

()7.引起求知欲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8.讲授教学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

()9.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

()10.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四、简答题

1.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贯彻疏导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教师的良好素养包括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

1.请你从教学的视角对下列案例加以分析。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响后,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在其中•个很好

的班里,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他们来了,他们

听到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回响……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

导。大家坐定,授课的老师走进来了。

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侧立于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班同学,而是望向窗

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立的剪影……这时刻,你发现,当学生连窃

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里也并非完全安静。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

上放到桌面……老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了,

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佛不存在了。这时,老师转

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

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老师间或又

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

画上•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整

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学生也不必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

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

彩。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都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

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下课的铃声响了,整堂课无懈可击。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同学们都很

高兴。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外国专家听了却说不出话来。

“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到了会议室,我

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我们问:“为什么?”

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六、论述题

请你联系教育实际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个改变”)。

华中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

1.D2.B3.D4.B5.B6.A7.D8.A

9.C10.C11.C12.B13.A14.B15.B16.A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匕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

提。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教育能动作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要充

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的发展

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

5.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6.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X2.V3.X4.X5.X6.X7.V8.X9.X10.V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观点共6分,简明

解释共2分】

2.贯彻疏导德育原则的基本耍求有哪些?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观点共6分,简明解释共2分】

3.教师的良好素养包括哪些?

(1)良好的职业道德;(2)现代人的素质;

(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优点:1.教师备课充分、教态从容、语言精炼、板书规范;2.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

3.教师注意提问,教学具有双边性;4.“双基”目标基本到达。这是一次规范完整的传统

教学。

缺点:1.教学目标停留在知识层面,忽视学生的能力、个性和情感的发展;

2.教学缺乏启发性,没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教学方法比

较单一;4.教师的教学水平停留在记忆和简单理解的层次;5.教学缺乏生成性,预设的成

分浓,基本是教案的机械展开,没有生命活力。

2.优点:1.基丁老师通过遛腿活动引导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

2.他充满激情、语言幽默,仪表堂堂,自信大方;3.他循循善诱,说理充分,教育艺术高

超;4.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局限性:1.基丁老师所主张的“让学生学会

自由思考”教育目的观过于激进,在应试色彩浓厚的高中教育阶段难以实施;2.改动课程

对教师素质要求高,还存在风险。

六、论述题:(12分)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

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

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论语》B、《学记》

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

()2.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

C、康德D、裴斯泰洛齐

()3.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重视实科教育的教育家是

A、卢梭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4、“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B、卢梭

C、杜威D、斯宾塞

()9.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是

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

()5、“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梅伊曼B、斯宾塞C、卢梭D、杜威

()6、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

A、“六艺”B、“七艺”

C、《四书》《五经》D、《论语》

()7、提出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学习的教育家是

A、布卢姆B、布鲁纳

C、赞可夫D、巴班斯基

()8、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的是

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D、社会生活起源说

()9、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10、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各种官能,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

无足轻重的教育理论是

A、形式教育论B、传统教育理论

C、实质教育论D、现代教学论

()11、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是那种教育形态的主要特征

A、原始教育B、古代学校教育

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I)、现代教育

()12、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B、连续性

C、广延性D、创造性

()13.、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B、劳动

C、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D、班主任工作

()1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课后辅导D、考试

()1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A、1999B、2001C、2003I)、2005

()16、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

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制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D、道尔顿制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学校教育制度

3、综合实践活动

4、德育

5、讲授法

6、教学

三、判断题

()1、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教育先行现象说明现代教育的发展可以超越生产力的承受限度。

()3、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具有绝对的独立性。

()4、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

的个性形成过程。

)5、抓教学就是抓智育。

)6、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是: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7、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

()8、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9、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10、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四、简答题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3、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4.现代教师的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五、案例分析题

1.请你仔细阅读案例,谈谈文中教师的作法符合什么德育原则,并说明理由。

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盒栩栩如生的蝴蝶标本:左边的这只两翼合拢停在一根枯枝上,

酷似一片枯叶;右边的那只双翅展开,七彩斑斓。想不到这竟是一种蝴蝶叫“枯叶蝶”。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送给我的,其中还包含着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呢!

几年前我带的班上有一个学生,不但成绩拉全班的后腿,还经常若“乱子”,在我眼

里简直一无是处。一次,生物老师吸收他为兴趣小组成员,来征求我的意见,鉴于他的表

现我没有同意.这个学生就来求我,我提出“约法三章”,想借此契机促他转变。他后来

确实好了一阵子,但没过多久又故态复萌。一个星期天,生物老师要带他们到天童森林公

园捕蝴蝶制作标本,他兴致勃勃地准备着,竟在语文课上做起了捕蝶网来。下课后我把他

叫来,拿出他的保证书,宣布取消他这次活动的资格。他难过得流下泪来,却不肯认错,

倔强地一拧头走了。

不久,学校举办“第二课堂”成果展览,我们班的蝴蝶标本深得好评,还得了奖。特

别是那些用废弃的泡沫塑料和边角即时贴彩纸做成的标本盒,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与五

彩缤纷的蝴蝶相得益彰。我问是谁做的,没想到竟是出自那个我看作“不可教也”的孺子!

同学们告诉我,那天他没能去捕蝶,感到对不起大家,于是在家里做了十多个标本盒拿到

组里,跟大家•起精心设计制成了这些漂亮的标本。后来我在班会匕称赞他的责任感、

集体荣誉感,特别表扬他心灵手巧,敢于创新,值得大家学习。说来也奇怪,从此以后他

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专心了,作业认真了,纪律也能遵守了,进步很快。他还参加了发

明兴趣小组,有几项创意很独特,指导老师认为,经过进一步完善,还有希望申报专利呢。

后来,他要随父母转到外地上学了。临行前,他特意送给我这个“枯叶蝶”标本,还在盒

子上写了一行字:“感谢老师终于发现我并不是一片枯叶,当我展开双翅时也会发出光彩

一老师,我会飞的!”我接过这份不同寻常的礼物,思想如潮,久久不能平静……

2、请你仔细阅读材料,淡谈你读后的教育启示。结论不限,但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某地教育局辖下有个“特殊教育中心”,每个学期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这里门庭若市,好

不热闹。

往这跑的目的,概括起来说,就是“争取弱智”。原来,这个教育局下辖有近60所中心

小学,为了监控各校的教学质量,教育局规定每个学期都要组织统考或抽考,并以考试成

绩作为衡量学校工作实绩的依据之一。教育局在发文件时明确规定,为了公平起见,除了

弱智生外,所有在册的学生都必须参加统考;弱智生如果参加考试,其成绩也不必统计在

内。为了提高平均成绩,于是许多学校动起了歪脑筋,就是尽最大可能把成绩差的那儿个

学生归到弱智生里去。由于鉴定是否弱智的权力在“特教中心”,又由于鉴定弱智有一定

的灵活性,这就使得个别特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异常吃香。某中心学校由于校长会交际,每

个年级都争取到了一定数量的弱智生,这让一些学校和羡慕。然而,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

子一下子成了弱智,每一个家长的心头都在滴血;而当孩子得知自己是弱智时,他们放弃

了努力。

六、论述题: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A卷答案

—.ACBCAABBCABDCBDC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

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

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4、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经济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

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

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5、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6、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三、对错错对错错错对对对

四、1、(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全面发展(3)要

有独立个性

2、(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3、(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1),良好的职业道德(2)、现代人的素质

(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五、1、长善救失原则和疏导原则。联系示例进行分析论述。

2、观点不限,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六、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2、引导学生自

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注重

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及学生的适应性。

能力。

华中师范大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著作是

A.《学记》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培养》D.《普通教育学》

()2.《爱弥儿》的作者是

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杜威

()3.我国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4.我国的私学开始于

A.殷商B.春秋C.汉朝D.唐朝

()5.“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是

A.梅伊曼B.斯宾塞C.卢梭D.杜威

()6.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

A.“六艺”B.“七艺”C.四书五经D.论语

()7.“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体因素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于

A.1978年B.1985年C.1986年D.1992年

()9.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是

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

()10.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有用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

教学理论是

A.传统教育理论B.形式教育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教学论

()11.儿童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

A.夸美纽斯B.凯洛夫C.赫尔巴特D.杜威

()1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B.理解教材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3.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A.道德品质B.道德情操C.道德信念D.道德行为

()1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

A.班主任工作B.教师的正面教育

C.能动的道德活动D.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15.我国新课程改革于________年在全国38个实验区启动。

A.1999B.2000C.2001D.2002

()16.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职业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凯洛夫C.赫尔巴特D.乌申斯基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狭义)2.学校教育制度

3.教育目的4.研究性学习

5.陶冶6.班主任

四、简答题

1.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2.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3.试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请仔细阅读以下文章,从教育学的视角谈谈你的观点。

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一个朋

友的太太,因为小孩子把她的一个新买来的金表拆坏了,在大怒之下,把小孩子结结实实

打了一顿。后来她到我(陶行知)家里来说:“今天我做了一件极痛苦的事,我的小孩子

把金表拆坏了,我给了他一顿打。”我对她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掉了。我和她仔细

一谈,她在恍然大悟,她小孩子这种行为原是有出息的可能,就向我请教补救的方法。我

说:“你可以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他要多少钱,你就给多少

钱,但附带的条件是要你的小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

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

以学会修理咧。”小孩子的双手是要这样解放出来。中国在这方面最为落后,直到现在才

开始讨论解放双手。

2.请你仔细阅读材料,老师的做法符合哪几条德育原则?怎么符合?

头一次登上讲台,就被他——那个闻名全校的淘气包刘刚“将了一军”。

记得那天,初为人师的我在作完自我介绍后,面对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望着五十几位

天真活泼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今后,我会象大姐姐一样去爱护你们每一个人。”我

的话音刚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刘刚猛然站起来,大声说:“陈老师,可以问你一个问

题吗?”

我迟疑了一下,笑着对他说:“当然可以,请问吧!”

“你喜欢好学生,还是差生?”他的眼睛中闪过一丝狡黠,歪着脑袋看我。这时,我

发现同学们都睁大眼睛望着我,尤其是两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是紧张地盯着我。

“刘刚,你知道什么叫差生吗?"我用温和的口气问他。

“不就是像我这样的学生吗?”他有些迷惑地看着我。

“不,”我摇了摇头说:“差生是各方面都不好的学生,据我了解我们班可没有差生。

就拿你刘刚来说吧,你爱劳动,乐于助人,体育方面顶呱呱,人又聪明,怎么能说是差生

呢?”

“我……我学习不好。”他羞涩地低下头小声说。

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刘刚,如果你有一件心爱的东西坏了,但它还有可能修

好,你会怎么做呢?”

“当然是努力修好它了。”他抬头望着我。

我继续说:“对呀,我说我会像大姐姐一样去爱护你们每一个人。作为姐姐,弟弟妹

妹有了缺点,自然会去努力帮他改掉,就像你对待自己心爱的东西一样,不会因为他有缺

点,就不再喜欢他。而是当他改掉缺点后,我会更加喜欢他,爱护他。你懂吗?”

他一边点头,一边说:“我懂了,谢谢你,老师。刚才我没有举手就站起来说话,请

您原谅。以后我有了缺点,请您一定给我指出来,我会努力改正的。”

他刚说完,同学们都热烈地为他鼓掌,那两个学生也笑了

六、论述题:在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其中

一种方法。

华中师范大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1分)

l.C2.C3.B4.B5.A6.C7.B8.C9.B10.C

11.D12.B13.C14.C15.C16.A

二、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3分)

1.教育(狭义)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

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一种社会活

动。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4.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5.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6.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对一个班的学生

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各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

用。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共3题,每题8分)

1.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循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内容和方法上应该

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观点2分,展开共2分】

2.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

(2)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传播科学技术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手段。

【每个大要点3分,展开共2分】

3.试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

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是开始阶段。

教育方式:告诉、说服、讨论。

2.情,即道德情感,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它在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教育方式:激发、体验、熏陶

3.意,即道德意志,指人们为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育方式:锻炼。

4.行,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它是人的品德的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教育方式:言行一致、遵守规范、积极实践、榜样示范。

【每个大要点1.5分,展开共2分】

五、案例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

1.

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德育原则:疏导原则(讲道理,反对体罚),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孩子)。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考虑儿童好动的特征),启发性原则(对“朋友太太”的引导),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强调动手实践)。

【观点共6分,解释共4分】

2.请你仔细阅读材料•,老师的做法符合哪几条德育原则?怎么符合?(罗列无关原则或讲

不清符合的理由要扣分)

(1)疏导原则——耐心讲道理;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对刘刚的肯定;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对学生充满爱心;

(4)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对全班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原则

【观点共6分,解释共4分】

六、论述题:(12分)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其中一种方法。

引起求知欲的方法:

(1)提引人思考的问题;

(2)讲有趣的故事;

(3)教师直观材料;

(4)讲知识的重要性

华中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B.《学记》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2.《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杜威

()3.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4.实行双轨学制的国家以为代表。

A.英国B.美国C.苏联D.中国

()5.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心理官能,偏重发展智力的教学理论是

A.传统的教育理论B.形式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D.现代教学论

()6.儿童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

A.夸美纽斯B.凯洛夫C.赫尔巴特D.杜威

()7.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

A.夸美纽斯B.凯洛夫C.赫尔巴特D.杜威

()8.“以尽可能大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

A.布鲁纳课程结构论的中心思想B.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

C.赞可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D.赫尔巴特教学论的中心思想

()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B.理解教材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0.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具有社会性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11.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12.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A.备好课B.上好课C.抓好课后的教导D.搞好教学评价

()13.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

A.社会活动能力B.自我教育能力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

()1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

A.班主任工作B.教师的正面教育

C.能动的道德活动D.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15.学生自发形成和组织起来的群体叫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参照群体D.课外活动小组

()16.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职业的教育家

A.夸美纽斯B.凯洛夫C.赫尔巴特D.乌申斯基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学

2.学校教育制度

3.素质教育

4.个人本位论

5.发展性教学

6.榜样法

三、简答题

1.怎么理解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哪六个改变?

3.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

1.路老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教学?运用这种方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新编《自然》教材第一册《植物的果实》•课,正好安排在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这为我

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条件。课前,我(指天津市特级教师路培琦)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

他们搜集各种果实,并提醒注意:“你认为是果实的,上课时你把它带来。”

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把带来的果实放在桌上,并重复我的要求:“我说过,你认为是果实

的,你把它带来。”“现在你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带来的是不是都是果实?”这时我

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带来的大多是水果类,如:梨、菜果、桔子、柿子、香蕉等。少数同

学带来花生、粟子、枣、核桃、葵花籽等。这时,有个同学举手发言,说:

“有的同学把胡萝卜也带来了,胡萝卜不是果实。”

“胡萝卜是果实。”——带胡萝卜的同学不举手就急着争辩。

“胡萝卜到底是不是果实?"我问大家。

“是果实!”“不是果实!”全班同学几乎同时发言,立时形成了“两派”。

“认为胡萝卜是果实的和认为胡萝卜不是果实的,能不能谈谈你们的理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