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两面国》学案_第1页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两面国》学案_第2页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两面国》学案_第3页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两面国》学案_第4页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两面国》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面国》学案

永年七中玉志昌

一、1、《两面国》选自,作者。是(朝代)小说家。

2、课文的题目是“两面国”,其含义是什么?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摘选的这一部分具有讽刺意义。B、两面国人的儒巾下都藏着一付恐怖狰狞的面目。

C、课文通过对两面国人神态的对比刻画,揭示小说的主题。

D、文章所写之事过于缥缈,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具有“两面”性的人。

4、多九公道:“诸如此类,也是世间难免之事,何足为怪!”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你在现实中见过类似“两面国”中的人吗?你怎样看待这样的人?

二、读选文,回答问题:

多九公回船,腿脚甚痛,只得服药歇息。不知不觉,睡了一觉,及至睡醒,疼痛已止,

足疾竟自平复,心中着实畅快。……多九公道:“诸如此类,也是世间难免之事,何足为怪!

老夫痴长几岁,却经历不少。揆其所以,大约二位语不择人,失于检点,以致如此,幸而知

觉尚早,未遭其害。此后择人而语,诸凡留神,可免此患了。”

6、摘出两面国人不同神态的句子。

(1)(2)

7、分别概括选文两段的意思。

(1)(2)

8、两面国的人依据什么变换脸面?

答案:1、《镜花缘》;李汝珍;清代。2、“两面”的意思是有两面性,即谦恭的一面和

傲慢的一面。3、D。4、这句话是告诉他们,世间具有两面性的人其实不少,不必大惊小怪。

(意近即可)。5、言之成理即可。6、⑴和颜悦色、满面谦;⑵脸上冷冷的,笑容也收了,

谦恭也免了。7、⑴唐林二人叙述在两面国的受到的不同待遇。⑵写唐林二人揭开两面国人

的真面目。8、两面国的人依据人的外表变换脸面。

三、作者简介

作者李汝珍(1763—1830年),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清代小说家.自小多

才多艺,曾写了一本音韵方面的书,《音鉴》。可是他一直不得志,最后花了十儿年的时间,

才写成这本《镜花缘》。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鄙薄时文,还精于围棋。

乾隆六十年(1795),曾于板浦举行公奕,与九位棋友对局。后又辑录当时200余局棋谱,成

书《受子谱》。作品有《镜花缘》《李氏音鉴》等。

四、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五、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叙述唐敖等人游历两面国的起因(开端)

第二部分:多九公回船,三人谈论衣着问题(发展)

第三部分:记叙唐敖、林之洋游历两面国的经历(发展与高潮)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局

六、课文探究

1.题目是“两面国”,其含义是什么?两面国的人依据什么变换脸面?

(A、两面国的人外貌是两副面孔;他们嫌贫爱富,势力多变。B、依据一个人的贫富以

及社会地位变换脸面)

2.你在文学作品中或现实生活中见过类似“两面国”中的人吗?对这种人你怎样看?

七: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借“两面国”来讽喻现实的?

作者用漫回的笔法,嘲讽和批判了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两面国”的人天

生两张脸,对着人一张脸,背着人又是一张脸,即使对着人的那张脸也是变化无常的。对“儒

巾绸衫”者,便“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对破旧衣衫者,冷冷淡淡,话无半句。一旦揭开

他的浩然巾,他就露出狰狞的本相。作者正是借助这些戏谑的描写来讽喻现实的。

2.两面国人对人的态度反差巨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唐敖、林之洋初见两面国人时,唐敖衣着华贵、林之洋衣着寒酸,当唐敖上去与两

面国人交谈时,两面国人和颜悦色、满面谦恭,让人觉得可亲。而当他们面对身着布衫的林

之洋时,脸色立即变得冷冰冰了,也不再谦恭。这是两面国人的第一次变脸。而后文中唐敖

与林之洋换衣之后又一次面对两面国人时,两面国人对林之洋谦恭而把唐敖冷淡起来。山此

可见,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衣着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富贵贫贱。

八、写作手法探究

1.语言运用

漫画式的描写,通过夸大和变形写出了社会的丑恶与可笑。

文中两次描写两面国人在浩然巾遮盖下的面目,令人不寒而栗。“不意里面藏着一张恶

脸,鼠眼鹰鼻,满面横肉。他见了小弟,把扫帚眉一皱,血盆口一张,伸出一条长舌,喷出

一股毒气,霎时阴风惨惨,黑雾漫漫”“登时他就露出本相,把好好一张脸变成青面覆牙,

伸出一张长舌,犹如一把钢刀,忽隐忽现”,作者在写唐敖和林之洋见到恶脸后的反应时,

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小弟・见,不觉大叫——声:‘吓杀我了!“俺怕他暗处杀人,心中

一吓,不因不由腿就软了,望著他磕几个头,这才逃回”。堂堂七尺男儿,竟然被恶脸吓得

跪地求饶,戏谑中带给我们几分思考,作者正是通过这样夸大和变形的描写,将当时社会的

种种丑恶现象,以漫画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2.技法运用

驰骋奇思异想,巧设情境,讽喻现实。

本文作者李汝珍生活在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清朝末年,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令他望而

生厌,于是他借助想象创造了虚伪的两面国,赋予这个国度的人以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前一后,一明一暗,一善一恶。作者大胆想象外面的人走进他们生存空间时的情形,使他们

虚伪欺诈、嫌贫爱富的本性暴露无遗。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幻想性的虚构情节,以酣畅、尖刻

的笔触,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残酷剥削和种种恶俗的憎恨,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

想。

本文大胆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两面国的事情,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但是在这种夸张的

描写中,人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从而给人一种艺术的真实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

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本文还善于制造悬念。文章中衣着的变化,倒叙手法的使用,都造

成了悬念,吸引读者深入阅读。

3.借鉴应用

本文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楚,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层层展开,让人读来清晰

明了。

九、文章主旨:

《两面国》选自《镜花缘》,文中主要写唐敖、林之洋游历两面国的经历,借此嘲讽和

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十、文题背景

随着雍正''大开洋禁,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之后,人们的眼界开始扩大,「I益要求打

破闭塞的局面。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李汝珍根据《山海经》以及汉晋宋元以来笔记杂著的

记载,驰骋想象,创作了《镜花缘》一书。

《镜花缘》是李汝珍在海属地区采撷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

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直接产生的•部古典名著。

书的命名取意于“镜花水月”,百名花仙在蓬莱的居处称为“薄命岩”“红颜洞”,刻有

她们各人所司花名和降生人间姓名钓石碑放在“泣红亭”内,这些都蕴涵着人生空幻和哀悼

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0

《镜花缘》共一百回,是李汝珍根据《山海经》以及历代笔记杂著的记载,驰骋想象而

写成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前半部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

后半部写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个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

小说表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如主张男女平等、同情赞美妇女、反对八股文等,对各种丑

恶现象也不乏批判。所以,小说中有才能的是女子,而男人也被缠足。小说的构思比较奇特,

能通过想象的国度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揭示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种种恶俗的憎

恨。《镜花缘》最大的弱点在于人物形象苍白无力,性格不够鲜明,尤其是后半部多为文字

游戏,有卖弄才学之嫌。

《海底森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词2、欣赏神奇美丽的环境描写,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多种形式的品读中合作探究,感受作者能把“科学和文学结合得

非常巧妙”的艺术魅力:2、进一步学习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2、体验人物形象之美。

教学重点:欣赏神奇美丽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法,讨论辨析法点拨训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深海图片,及教师简短的导语,引入新课)

面对大海,一代枭雄,军事家,诗人曹操抒发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的感慨

面对大海,著名诗人海子写下了: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美句。大海总是给人太多的悠远

的遐思和神秘的吸弓I。

二、明确全文学习要点

1、神奇多姿的环境描写2、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4、丰富奇特的想象

三、揭示本文学习任务

1、感知梳理2、品读赏析四、阅读助读资料展示

(1)作者作品,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年-1905年),于1828年2月8日,生于法国南特。

他的家族有航海传统,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写作。童年时期,他曾私自出走到一艘

商船上,企图随船出海,但被发现送还父母,从此更被严看管;他为此向父母保证以后只“躺

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他一生创作了上百篇科学幻想和探险小说其中有64部长篇科学幻想小说,两部中短篇

集。

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科学幻想小说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和《神

秘岛》。此外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从地球到月球》《十五岁的船长》《天边灯塔》

等。

(2)对作者的评价

“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科幻小说之父”。“科学

时代的预言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3)《海底两万里》故事梗概,

1866年,人们发现海中有一个比鲸还大的怪物,它接连不断地撞沉了好几艘海船,引

起人们极大的震动和恐慌。为了揭开海怪之谜,身为博物学家的阿罗纳克斯参加了追捕海

怪的活动。出乎意料的是阿罗纳克斯不慎落入水中,反被怪物救起。这时他才知道所谓怪

物原来是一艘潜水艇,名为鹦鹉螺号艇长叫尼摩。后来阿罗纳克斯和同伴乘坐这艘神秘而

奇特的潜艇,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游历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

洋,看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最后阿罗纳克斯逃离了潜水艇,世人才知道这个秘密(4)人物

及主要情节介绍。

.主要人物

尼摩船长:是个身世不明之人,他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

人有一种特殊联系。阿罗纳克斯:博物学家龚赛伊:“我”的仆人,生物分类专家

尼德•兰:捕鲸手

主要情节介绍:漫步海底平原,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帝斯废

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反击土

著人的围攻等等

五、初读印象•一线串珠板块

“我”看到了什么?

“我”经历了什么?

六、再读撷英•滴水藏海板块

选出文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读给大家听

七、三读赏析•美点分享

名著赏析以“我读《海底森林》,我------------------------------------。赏析

俄示:可从小说的要素,文章的写法技巧,具体的内容,文学的欣赏等等角度去说。

八、文我相契•我思飞扬板块

走进梦幻工作室

以“这就是我的王国-----”开头,展开想象,可下海傲游,可入地探索,可宇宙翱

翔•••,自由创作,写一个小片段,展示你幻想的天赋和魅力。字数不少于150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慧驷国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格列佛游记》及作者斯威夫特,把握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并

体会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课文中对慧驷和耶胡的描写部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精读文中

对“我”的心理描写的句、段,探究我不愿与耶胡为伍的真正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写作背景,走进斯威夫特所生活的时代,体会作品深刻的主

题,做一个有理性的人。

课前预习

1.字词注音(略)见课件

2.本课生字词典(略)见课件

走近作者

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作家。他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靠叔父抚

养长大。1686年、1692年和1701年分别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学士学位、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和三•学院神学博士学位。斯威夫特以大量政论和讽刺诗等抨击地主豪绅和英国殖民主义政

策,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他的讽刺小说影响更为深广,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

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在世界几个边远国家的旅行》,即《格列佛游记》。这部书完成于

1726年。他的一生写的大量作品几乎都是不署名出版的,只有《格列佛游记》例外,他出

版此书得到的稿酬是200英镑。

文题阐释

文章题目''慧驷国游记”交代了文章的内容,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的是“我”

在慧驷国的经历。而课文所选部分是《慧驷国游记》的第二章。第一章记叙了格列佛乘“冒

险号”航船出海,途中水手叛乱,将格列佛放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就是慧驱国。第二

章记叙了格列佛被一匹慧驷领到家里后的经历。

创作背景

《慧驱国游记》节选自《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记》创作于1721年至1726年间。这

个时期,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腐败,各政党之间明争暗斗,英国统治者推行了对外疯狂掠夺、

对内残酷剥削的政策。斯威夫特的政治生涯使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认

识。虽然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但是斯威夫特超越了当时许多作家的眼光,敏锐

地看到了资产阶级的所有罪恶本性——贪婪、虚伪、欺骗、残酷、嫉妒、淫荡、仇恨和野心。

在《格列佛游记》中,他用虚幻的情节,抨击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文章主旨

《慧驱国游记》一文,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叙述格列佛在马国的经历,赞

誉马国居民善良、崇尚伦理、充满理性的美德,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当时英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和种种丑恶现象。

整体感知

重难点探究

1.作者把理想中的国家写成慧驷统治的国家,这样的幻想有什么意义?

理解这个问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部作品写于1721年至1726年问,这个时期,

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腐败黑暗,资产阶级的所有罪恶本性贪婪、虚伪、欺骗、残酷、

嫉妒、淫荡、仇恨和野心——暴露无遗。而小说中的慧驱国,基本上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

国家。这里没有战争,没有残暴,安宁、朴拙。这里的主人是马,它们内心善良,富有理性,

公正坦诚,爱憎分明。它们的生活具有原始的质朴、宁静与和谐。作者正是借慧驱国这样一

个理想的国度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对宗法制度、原始社会的眷恋,含蓄而深刻地批

判了资本主义制度。

2.作者塑造耶胡这一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本文作者叙述格列佛在慧驱国的经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马。

供马驱使的耶胡——指人——却是一群丑陋龌龊、贪婪淫荡、残酷好斗的畜类。有人常常认

为耶胡是丑化人类,企图证明斯威夫特仇恨人类。但从斯威夫特晚年的言行来看,他是热爱

人民的,而《慧驷国游记》(原书第四卷)正是他最接近人民的时期写成的,仇恨人类的说法

是没有根据的。耶胡好吃懒做、贪得无厌,特别喜欢在田间寻找一种发亮的石头。为了争夺

石头,它们就会搏斗起来,甚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它们喜欢吮吸一种草根,吃多了以后就

互相搂抱厮打,丑态百出。它们也有自己的头目,头目还有宠臣,这些宠臣被主子抛弃以后

就会受到全族类的侮辱。从耶胡的种种特性来看,当时社会的罪恶都集中在耶胡的身上。斯

威夫特所创造的耶胡无非是对当时英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恶劣风尚的集中讽刺。当格列佛向

马主人批判介绍了英国统治集团的种种腐化堕落情况以后,马主人也肯定格列佛所说的“人”

(即英国的统治集团和当时社会上的坏人)就是耶胡,虽然“人”具有几分理性,却助长“耶

胡”的腐化堕落。

斯威夫特只是通过耶胡和慧驷的对比来批判英国的统治集团的罪恶和社会恶习。慧驱国

虽不能说是斯威夫特的理想国家,但在这慧驷国里的确也反映出他的思想中的保守成分。由

于时代和阶级限制,他看不到贵族和资产阶级终会灭亡,他认为现有社会是不合理的,但找

不到彻底改变社会制度的方法,所以他对人生的态度渐渐趋向于阴暗和失望。他在《格列佛

游记》里表达的正面思想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他向往的慧驱国的社会制度都表现了他

的复古主义的倾向。在第三卷中他赞扬过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也是他这种思想的反映。

写作鉴赏

语言风格

本文通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语言通俗易懂,朴素自然不加麟饰。即便是描写慧

驷所住的房子和“耶胡”的外貌也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

写作技法

运用对比、影射的手法表现生活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文中的耶胡具有人的外形,它们的

身上,集中着人性中丑恶的东西,如贪婪、野蛮等;慧驱虽没有人的外形,却善良、公正、

智慧。这两种不同生物的对比,使其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这是对“具有人的外形”的

“动物们”的辛辣讽刺。作品虚构的生活,虚构的各种形象,无不含沙射影,有所指代。如

对“耶胡”的描绘,影射了当时生活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