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工业设计_第1页
艺术与工业设计_第2页
艺术与工业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艺术对工业设计的正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艺术的志向主义精神造就了工业设计,艺术对开拓新时代的文化起重要作用,艺术的创新意识,艺术家普遍具有“人本主义”价值观,艺术中的色调感是造型过程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业设计中怎么定位艺术?工业设计和艺术有什么关系?艺术对工业设计起什么正面作用?这是艺术类和工科类的工业设计专业经常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不明确这个问题,工科类和艺术类都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把工业设计专业引偏。概括讲,艺术对工业设计在下述五方面起正面作用,但是工业设计在这五方面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进一步还应当看到,艺术家并不等于工业设计师,自由艺术的价值观、美学标准、职业行为方式、绘画思维过程和工业设计并不相同。本文仅分析艺术对工业设计的正面作用。艺术和工业设计的区分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

1.艺术的志向主义精神造就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起源之一是英国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劳动人民贫困、动物性竞争、残酷的阶级斗争、道德沦丧。当时曾出现各种探究尝试变更这种状况,其中之一就是19世纪后期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这一运动的实质是用艺术设计表现人道主义的社会责任感,批判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关系的残酷,通过设计复原人的真善美,变更社会的丑恶。当时这种思潮形成一种社会运动,此运动提倡和代表人物之是莫瑞斯和罗斯金。罗斯金呼吁建筑和装饰艺术中的“美学真诚”。莫瑞斯痛恨英国工业经济的道德沦丧和对社会精神心理的破坏,他于1890年写了一本幻想,表现了对志向世界真善美的向往:在一座诗情画意的花园城市中,人们和善无邪,个个象亲密的弟兄。在一个个小生产作坊里,人们自由劳动,相互友好合作,他们生产了美而有用的东西,不为市场上的铜臭所熏心。人们通过劳动而得到了快乐,并用机器代替了繁重的劳动。1883年他开办一个工厂,被称为是“一个艺术公社的尝试”。他反对化学染料,坚持自然染料。莫瑞斯自己主要从事平面设计,诸如刺绣、着色玻璃、墙纸、纺织品、印刷和装订书。他主要依据中世纪风格,设计了大量的纺织装饰图案,其中许多纺织图案至今仍在生产。他始终怀着乌托邦社会改革志向,渴望有一天黑暗里的千百万劳动大众能被那些由他们自己创建、而且为他们自己的艺术照亮。莫瑞斯用艺术代表了一种志向,他认为工业革命变更了劳动目的和性质,为商品和金钱而生产,造成了不快乐和贫困,引起对技术和机器的反感和仇恨,这也就是洪堡和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疏远”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产生“工业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体制内改革”,“工业设计”就是“体制内改革”的代名词,改革不公正的生产关系,改进生产工具。1880年头后期莫瑞斯读过《资本论》以后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变更现实(注1)。

1907年德国成立的工作联盟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志向主义传统,把艺术家同工程师、企业家结合起来,进行体制内改革。他们用“艺术”、“科学”、“机器”,不是单纯指学术理论上的含义。“艺术”对他们不仅指“绘画”,而且是“高尚“、“人的精神志向”、“改革”的代名词。他们用“科学”、“工业”、“机器”不仅仅表示“先进技术”,而且指“企业主”、“利润”和“贫富差距”。他们没有用“阶级对立”概念,而用“劳动异化”指“企业主和工人的疏远”和“不公正”。他们没有用“革命”概念,而提出“使劳动变得高尚”和“使劳动者快乐”。他们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异化是文化和社会衰落的确定性缘由。怎么使劳动者快乐?他们引用了德国思想启蒙运动代表人之一莱辛的观点:“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快乐”。他们认为,“科学不能用它的方式说明美,科学总和公式联系,美学和艺术只能和精神力气建立联系”,“艺术家不信任工业能够干脆追求美和道德”,“艺术和工业的结合就好象志向和现实的结合”,他们的志向是通过艺术给工业注入道德力气,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制横、改良、和弥补。他们用“质量”表示人的道德品质、产品的技术质量,他们认为,“至今工业只围绕两个问题打转转,一是便宜,二是质量低下”,“德国质量运动的主力不是商人,而是艺术家”。(注2)

1919年德国成立了包豪斯,对全世界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成员大多数也是这种志向主义者或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们同样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第一任校长格鲁皮欧斯是一位充溢志向、热忱实干的思想家、教化家、和建筑师,他强调说:“艺术造型不是为了(贵族富人的)精神和物质奢侈,而是面对(广袤社会下层)人的基本要求”,“要使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加强个人在群体社会中的责任感,发展想象力和自我劳动的傲慢感”。该校主要老师都是当时世界第一流艺术家,他们有猛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第一次在学校里创新建立了车间,把工业技术同手工艺结合起来。一些老师卖了宝贵作品,以资助贫困学生。他们用“师傅”代替了“教授”职称。他们强调集体探究学习,而不是个人名利,他们许多作品没有署名。1950年头以后这种传统又进一步被乌尔姆造型学院继承下来。工业设计师的首要作用是代表中下层人的精神和实际须要,代表人对公正、友善、完备的志向。假如艺术家不具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志向,那么他很难理解工业设计的根本目的。

2.艺术对开拓新时代的文化起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了新的人造物质,而工业设计把这些物质塑造成了符合人须要的各种东西,并且通过这些人造品反映了人的精神须要,开拓工业时代、现代化时代、以及后现代的文化。开拓新时代的文化是工业设计的主导思想和根本使命。格鲁皮欧斯曾经说:“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已经把美和人生和谐这一概念搞混乱了”,“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更,而人心的自然惰性承受不了这种发展速度。由此日益增加了精神迷惑迫切须要一种新的文化方向”,“现代人没有实行道德方面的主动创新,而发展了一种新的习性,机械式地只顾增加数量而不管品质,不发展精神信仰”。“我们应当首先重新探讨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不能只屈从特殊利益的不能只屈从于特殊利益的压力和把技术作为最终目的的短见的激情”。“面对使人麻木的机械化,我们要有正确的看法进行主动有效的创建。我们的社会为了生存而意识到科学家工作的重要性,却遗忘了对现代世界的塑造和对秩序有创建性的艺术家的作用”。“和机械化过程相反,真正的艺术家的劳动是无偏见的为我们的生活现象找寻符号象征的表达形式”。“因为美的概念总是随着哲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变更的,创建愿望总是从精神相识和新发觉的关系中找寻新动力”。“它的直觉力抵触那种过分机械化,希望把我们的人生重新引向平衡,使人们从机器的奴役下解脱出来”。格鲁皮尤斯断言:“我们这个失去了方向的社会须要艺术有创建性的参予,以作为对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制衡手段。”虽然科学进步已经带来了物质过剩和富有,但是它并不能使我们今日的文明变地成熟,因为成熟的文明是以新形式表现的。我们的感情生活通过物质生产是无法满足的。这种缺乏精神满足的缘由是,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还必需有文化基础,由此形成一个文化生活方式。文化问题不行能只通过智力优先或政治行动来解决(注3)。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工业设计都通过设计产品推崇和反映确定的文化。完全复古、或完全仿照外国都行不通。唯一可行的路是,在保持文化连续性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文化,以适应新时代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3.通过艺术的创新意识使工业产品占据国际市场。“仿照”或“创新”,对走在历史最前面的国家来说无法进行选择,而后来者往往下意识地想仿照前人,以为这样可以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技术,占据国际市场,历史表明这是不现实的。当英国在1870年已经实现工业化时,德国才起先进行工业化建设,最初他们仿照英国技术,以为通过“便宜”产品可以占据国际市场,其效果并不好。当时德国缺乏大量有创新实力的工程师,而德国建筑师、艺术家具有创新的职业习惯,他们把创新意识带入到工业产品设计和生产中,1900年前后著名设计师贝伦斯同AEG公司合作,创新设计了三十种电热壶,很快占据了英国的大部分市场,开创了经济弱国战胜强国的先例。1907年德国建立工作联盟,把艺术家、企业家、工程师联合起来,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1919年格鲁皮欧斯申请建立包豪斯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艺术家同工业结合能够使德国经济发展占据国际市场。在工业设计历史上,包豪斯第一个明确提出产品的设计就是创新。它的老师大多数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艺术家,但他们却没有在油画艺术上追求前卫风格,而是思索工业时代新的文化开拓和新的形式审美观。机器只能加工直线、圆弧这样的几何线条,他们抓住这一本质,在人们普遍认为很难有出路的功能主义中,把技术美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从而使工业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中艺术的一大创新。在这种创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下,他们的学生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工业设计师,设计出有历史意义的新产品。现在,产品创新已经成为工业设计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4.艺术家普遍具有“人本主义”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相对的是“以机器为本”,它的主要观点是:从功能监督上看,人和机器相像,技术发展的目的是无限制提高机器的速度和效率,。由古以来西方自然哲学和技术领域已经普遍接受了“机器为本”的价值观。在古希腊哲学原子论影响下,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宇宙是一部机器,人的神经也可以很好地被比方成机器的若干方面。近代物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原子论,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都可以用机械运动来表示。把这种观点无限制推广到生理学和动物学,就变成了机械唯物论。1748年法国哲学家和医生拉美特利断言,人也是一部机器,也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从今,许多科学家接受了这一观点,承认人和机器本质相像。虽然1857年波兰人亚司特色波夫斯基(Jastrzebowski)已经创建了“以人为本”的劳动学(ergonomics),但是并没有引起英美的留意。1940年头美国军方无限提高飞机速度和高度,结果飞机稀里糊涂从空中掉下来,从今才意识到人不适应飞机,人和机器的本质并不相同,因此1950年头英美军方起先建立劳动学(Ergonomics),又叫人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Psychology)、人因素学(Humanfactor),然而,它照旧是以机器为本,它的主要设计方法来源于依据系统限制论,把操作员行为模拟成机械或电子参数,例如质量-弹簧-阻尼、或电阻-电容-电感,这样就把人变成了机器或仪表,这种设计思想就是“以机器为本”。从本质上看,人的有目的的行为不行能用机器参数表示,人也不行能长时间维持机器的行为方式,要使人适应机器,就必需对操作员进行长时间的严格培训,“培训”目的就是“人适应机器”。当时美国这种方法的重点是设计培训方法。同样,前苏联也是这种设计思想。1989年苏联高等教化探讨所凡达代表苏联在美国在辛辛那提的国际工业劳动学和平安会议上的论文说,苏联的劳动学是“1探讨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相互适应的一般规律和理论。2依据新的变换学习理论,人适应机器的一种方法,发展训练学生和专家的方法……”(注4)。这种设计方法始终受到欧洲、尤其是德国工业设计界的普遍批判,例如1964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马多纳多和柏斯普写了“科学和设计”一文,严厉批判美国人工程学中那些靠不住的传递函数的设计方法,批判从人工程学中简洁化地借用设计公式、把人的困难特性简化成机器参量,并批判把人看成伺服机构。“以机器为本”设计思想于八十年头才在美国的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中有所变更,1986年美国诺曼和德拉泊出版《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这本书在美国首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1980年头中期以后,欧美的人机系统方法论基本不再接受“把操作员数学化”的系统论方法,而转向心理学。英国于1993年出版“人中心劳动学:布润腾派的人因素观”。布润腾在英国从1960年到1986年写的一系列文章,严厉批判了美英“以机器为本”的劳动学和人工程学设计思想,在英国重新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劳动学(注5)。我国把ergonomics翻译成人机工程学,这是不恰当的。美式英语中“工程”一词的含义来源于18世纪法国军校的“工程兵”,其含义是“技术”,但是Ergonomics不属工业技术,而是探讨人的生理极限和人体尺寸,是在人机系统中要考虑人的生理特性,英语ergonomics中并没有“机”(机器)的含义,而是“工作学”或“劳动学”,翻译成“人机工程”,本身就是以机器为价值标准,有些书中照旧把人“数学化”、“机器化”,并且认为这正是它的科学之处,这恰恰违反了该学科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该学科可以直译成“劳动学”。该学科的正确指导思想是“机器应当适应人”,所以也可以翻译成“机人适应学”,简称“适应学”,也可以翻译为“宜人学”、“人因素”。

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慢慢转向以人为本。英国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德国工作联盟、包豪斯、乌尔姆造型学院等等都致力于“以人为本”的设计。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出现了人本主义哲学,但是在近一百年学习西方技术时,在某些方面没有意识到西方技术科学理论中以机器为本的价值观,至今没有发觉以机器为本对工程技术造成的负面影响,反而认为“人必需适应机器是无可非议的”。要变更二百年来形成的技术理论,还须要很长时间和努力。然而从1980年头以来,我国起先普遍建立工业设计专业,艺术设计领域很快就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物我合一”的设计思想,这的确会对我国科学技术起到重大弥补作用。然而还必需看到,目前在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和“物我合一”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阶段,并没有转变成为具体的设计思想。什么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从榔头设计就可以相识这个问题,凡运用过榔头的人,谁手没有被它砸过?凡运用过刀的人,谁的手没被刀伤过?缺憾的是,几乎人人都认为这是自己“不当心”,这就是以机器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会认为,榔头和刀设计得不好才会伤人。刀、锯、斧、锤,实质上是四种紧急工具。依据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它们的外形符合功能要求,但是依据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它的外形并不符合人的视觉感知,反而造成了视觉上的错觉,使人以为“简洁的外形”意味着“我会运用”。外形设计应当给人供应行为引导,避开人体损伤。换句话,依据以人为本的观点,外形应当符合人的感知和运用须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重新评价近二百年来设计的各种机器、工具、汽车、飞机、计算机,就会发觉许多问题,它们的设计思想大多只考虑了机器的功能,为了提高机器工具的效率、速度、精度,而忽视了人的特性,许多设计中根本没有考虑人的感知、行动、留意力、理解方式、乏累、心情等等特性。在评价汽车、飞机、油轮事故时,往往从技术理性动身,认为是人的“操作错误”造成的。这意味着,要真正使“以人为本”价值观对产品设计起作用,仅靠艺术是远不够的,甚至有些形式美感的观点可能并不适用于具体的机器工具计算机的设计。艺术可以给人供应美感,但是美感只是人的须要之一,在许多状况下它并不是最重要的需求,机器工具计算机的设计首先要符合人的行动特点,因此工业设计的理论还必需建立在心理学、符号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并以此探讨带动工科的工程设计,使其转变成以人为本,建立新的设计过程。

5.艺术中的色调感是造型过程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由古以来,色调在美术表现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工程技术界近二百年来几乎都忽视了色调在工业产品中的作用,始终到1950年头,汽车、电话、家用电器等等决大多数工业产品都接受黑色,20世纪初美国汽车巨头福特曾经说过:“只要是黑的,用任何颜色都可以。”德国包豪斯的艺术家依顿首先探讨了色调的互补和对比效果,建立了色调学理论,康丁斯基开设了色调学课程,成为工业设计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从今才把色调普遍带入到工业产品中。1950年头以后工业界才起先普遍留意色调对工业产品的作用。1998年,因特网上的加拿大美国工业设计论坛曾经探讨过一个问题:工科院校现在普遍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那麽艺术院校的工业设计比它们有什么优势?探讨者普遍认为,工科院校可能将来会成为工业设计的主体学校,但是色调表现却是艺术院校独特的优势。色调在当代工业设计中的含义和传统美术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色调对外形设计起四个作用。第一,色调影响人们对产品的感知方式,通过色调设计可以限制用户依据约定方式去感知对象的结构,例如,通过颜色引起留意,通过颜色表现比例和方向,表现结合或分别的结构关系等等。其次,色调是人因素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通过颜色可以表现平安,或提示紧急等等。第三,色调具有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