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管返混试验室指导书_第1页
单管返混试验室指导书_第2页
单管返混试验室指导书_第3页
单管返混试验室指导书_第4页
单管返混试验室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单管返混试验室指导书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

目录:

一.试验装置图二.设备特点

三.设备主要部件四.操作要点五.分析方法

六.教学试验要求

1.试验简介

2.试验准备工作3.试验报告要求七.附件

1.学生试验报告

2.在线测定软件操作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试验中心

2023年11月

一.试验装置图

管式循环反应器

二.设备特点

试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循环泵开关在仪表屏上控制,流量由循环管阀门控制,流量直接显示在仪表屏上,单位是:升/小时。试验时,进水从转子流量计调理流入系统,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反应管下部进样口)快速注入示踪剂(0.5ml左右),由系统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显示在电导仪上,并可由记录仪记录。

电导仪输出的毫伏信号经电缆进入A/D卡,A/D卡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由计算机集中采集、显示并记录,试验终止后,计算机可将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储存或打印出来。

三.设备主要部件

1.管式反应器:连续均相管式反应器,内装磁拉西环为填料;2.循环泵:通过调理阀调理不同的循环水量,从而改变循环比;3.流量显示仪:显示循环水流量,并控制循环泵的启动;4.转子流量计:调理总的进水流量;

5.电导仪:用电导电极测定示踪剂浓度变化,并显示在电导仪上;

四.操作要点

操作要点

(1)试验循环比做三个,R=0,5,10;注入示踪剂要小于1ml;(2)调理流量稳定后方可注入示踪剂,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控制流量;(3)为便于观测,示踪剂中参与了颜料。抽取时勿吸入底层晶体,以免堵塞。(4)示踪剂要求一次迅速注入;若遇针头堵塞,不可强行推入,应拔出后重新操作;

(5)一旦失误,应等示踪剂出峰全部走平后,再重做。

五.分析方法

示踪剂KCL是强电介质,试验中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变化来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从而显示其停留时间。

六.教学试验要求

1.试验简介1.1试验原理

停留时间分布的试验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适合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在连续滚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试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寻常定义循环比R为:

R?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

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循环比R是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理循环比R,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一般状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十分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寻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一致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状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f?t?dt?V?C?t?dtQ

Q??一一对

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试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

?0VC?t?dt

所以

f?t??VC?t??0?VC?t?dt?C?t?dt0?C?t??

由此可见f?t?与示踪剂浓度C?t?成正比。因此,本试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滚动的物料,以饱和KCl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

KCl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

f?t??L?t?,这里L?t??Lt?L?,Lt为t时刻的电导值,L∞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由试验测定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值,即平均停留时间t和方差?t2,可由试验数据计算得到。若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一致时间间隔?t,则:

t???tC?t??t?t?L?t??

?C?t??t?L?t??t2C?t??t2L?t?22????t???t

?C?t??L?t?2t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来表示,即?=t无因次方差??2=?t2t2。

t,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状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称为模型参数。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一致,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2与模型参数n存在关系为

n?

1??2

1.2试验目的

(1)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分析观测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滚动特征;(3)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

1.3试验内容及要求

试验要求

控制系统的进口流量15升/小时,采用不同循环比,R=0,5,10,通过测定

停留时间的方法,借助多釜串联模型度量不同循环比下系统的返混程度。

试验内容

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改变循环比,确定不同循环比下的系统返混程度;观测循环反应器的滚动特征。

2.准备工作2.1药品:

饱和氯化钾溶液

2.2试验器具:

500ml烧杯

5ml针筒7#

两只

两支,备用两支两个,备用两个

针头

2.3准备工作:

1)熟悉流量计、循环泵的操作;

2)熟悉进样操作,可抽清水模拟操作;

3)熟悉“管式循环反应器〞数据采集系统操作,开始→终止→保存→打印。

3.报告要求

3.1试验数据处理

1)选择一组试验数据,用离散方法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从而计算无因

次方差和模型参数,要求写清计算步骤。2)与计算机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偏差原因。3)列出数据处理结果表。4)探讨试验结果。

3.2试验结果探讨题

1)何谓循环比?循环反应器的特征时什么?

2)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分析偏差原因;3)计算模型参数n,探讨不同条件下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4)探讨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

七.附件

在线测定软件操作方法

单管停留时间测定

开启电脑,双击《单管测定.EXE》文件,进入以下窗体

该界面采用Splash屏幕,在经过数秒延迟后,装入主窗体(mainform)

在单管的“进水量Q=〞和“循环比B=〞对话框中分别输入当时的值。在试验中根据实际需要可同时进行单管的操作(不同的循环譬如B=0、B=5、B=10等)。准备进入到下一级

窗体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点击“继续〞;另一种是单击主窗体中的图象框。当鼠标移至图象框范围内,其背风景会发生变化,起提醒作用,此时单击即可进入采样界面。

进入单管采样界面后,首先在时间选择框中输入所需的时间,在系统稳定后,再用鼠标点击“开始〞按钮,同时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