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练习题_第1页
《中医基础学》练习题_第2页
《中医基础学》练习题_第3页
《中医基础学》练习题_第4页
《中医基础学》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学》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是

A、秦汉B、宋金元C、明清D、近代

2.中医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最活跃的时期是

A、秦汉B、金元C、明清D、近代

3.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难经》

4.金元四大家中被成为“攻邪派”的是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丹溪

5.被誉为“方书之祖”的书籍是

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难经》

6.提倡“脾胃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丹溪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千金要方》D、《本草纲目》

8.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是

A、《新编法医学》(意大利.1602年)B、《洗冤集录》(宋.宋慈)

C、《新修本草》(唐.苏敬等)D、《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9.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典是

A、《千金要方》B、《新修本草》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

目》

10.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丹溪

11、天人可知论属于哲学中的

A、唯物论B、辨证观C、唯心论D、形而上

12、中医学中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

思维方法是

A、比较法B、取象比类法C、演绎法D、以表知里

13、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逆向思维方法,属于

A、以表知里法B、试探法C、演绎法D、反证法

14、《黄帝内经》中言:“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属于中医学

理论的哪一特点?:

A、唯物论B、辨证论治C、整体观念D、恒动观念

15、”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是由哪位医家提出的:

A、刘完素B、张景岳C、孙思邈D、朱丹溪

二、填空题

1.(《》)被称为“群方之祖,众法之宗”,其作者是(),

被后人尊为“医圣

2.(《》)、(《》)、(《》)、

》)四部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三个方面。

4.论治,即(),是根据()的结果,确定()的

方法。

5.整体观念体现在()、()

两个方面。

6.在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是(),“滋阴派”的代表

人物是()o

7.(《》)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的问世,代表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辨证论治的确立。

8.大约在公元()世纪,我国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16世纪著

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了(《》)。

9.《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邪之所凑,其气

()”。

10.《伤寒杂病论》后人将该书分为(《》)和(《》)两书,

前书载方()首,后书载方()首。

三、判断改错题

1.证是疾病的总称,是疾病全部病理过程的概括。

2.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多用温补脾胃之法,

被称为“补土派”。

3.明.叶天土创立了治疗温病的三焦辨证法。

4.被誉为“东方医药巨著”的《本草纲目》是由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

5.中医药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诸病源候论》。

6.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理论的医家是张从正。

7.黄帝即神农氏,故《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是同一人所著。

8.温病四大家是叶天土、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四位医家。

9.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景岳、赵献可。

10.中医学的唯物论主要体现在唯物生命观和天人可知论。

四、简答题

1.何谓病、证、症?

2.何谓辨证论治?

3.何谓整体观念

4.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5.辨证与论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6.病、证、症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案:

一.单选题

1-------5:ABACC6------10:BABBA

11------15:ADDCD

二.填空题

1.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2.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4o施治辨证治疗疾病

5.人体自身的统一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6.刘完素朱丹溪

7.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8.11本草纲目

9.不可干必虚

10.伤寒论金匮要略113262

三.判断题58910对,其余错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五行

3.阴平阳秘

4.制化

5.阴阳交感

6.相生

7.相克

8.相乘

9.相侮

10.母病及子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是

A、滋水涵木B、培土制水C、佐金平木D、抑木扶土

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阴阳具有何种关系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

3.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春属于

A、木B、火C、土D、金

4.按阴阳划分,一天的下午属于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

5.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木生火B、土生金C、木克金D、金生水

6.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木为水之子B、火为土之母C、水为火所不胜D、金为木所

7.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金是水的

A、生我者B、我生者C、所胜D、所不胜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的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9.心病传变到肺,属于五行的

A、相侮B、相乘C、母病及子D、子病犯母

10.阳病治阴法,适用于

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虚阳亢D、阳虚阴盛

11.“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治法的理论根据是阴阳的

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

1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属于

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阴中求阳D、阳中求阴

13.按五行相克关系,心为肺之

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

14.下列属于子病及母的是

A、肺病及肾B、肝病及肾C、心病及肾D、脾病及肾

15.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炎上B、从革C、润下D、稼稿

16.关于阴阳概念,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称为阴阳的两个事物必须相互关联,具有可比性

B、阴阳是一个抽象的属性概念

C、阴阳属性是绝对的

D、阴阳的属性划分是有一定根据的

17.肺的所不胜是

A、肝B、肾C、心D、脾

18.以五脏所在部位及功能特点分阴阳,则肺为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19.可用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B、阳胜阴衰C、阴中求阳D、阴病治阳

20.下列属于“实则泻其子”治法的是

A、肝实泻肾B、肝实泻脾C、肝实泻肺D、肝实泻心

21.下列不宜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

22.五行中水的特性是

A、生长、升发、舒畅B、温热、升腾

C、生发、承载、受纳D、寒凉、向下、滋润

23.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

A、怒B、喜C、思D、恐

24.下列事物的性质属阳者是

A、柔弱B、无形C、寒冷D、下降

25.阴阳两方面在不断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是指阴阳的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

26.阴阳两方面不仅相互对立制约,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是指阴

阳的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

27.下列情况属于阴阳相互转化的是

A、冬季过渡到夏季B、冬季进入春季C、身体逐渐衰老D、庄稼逐

渐长高

28.下列治法属于按“虚则补其母”制定的有:

A、泻南补北法B、培土制水法C、佐金平木法D、益火补

土法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阳长阴消变化的是

A、气温从冬至春到夏B、气温从夏至秋到冬

C、人体由工作转入睡眠D、人体由睡眠转入工作

2.五行中木气过亢,可导致

A、木侮金B、木乘土C、金虚木侮D、土虚木乘

3.引起五行相侮的原因是

A、所胜亢盛B、所不胜亢盛C、所胜虚弱D、所不胜虚弱

4.下列属于五行相侮传变的是

A、肝火犯肺B、脾虚及肺C、脾虚水泛D、肝气犯胃

5.可用阴阳对立制约理论解释的是

A、热者寒之B、阳损及阴C、阳盛则阴病D、阴病治阳

6.可用阴阳互根的理论解释的是

A、阴损及阳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阴随阳消

7.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A、补肺滋肾B、滋水涵木C、佐金平木D、益火补土

8.下列药味中,属阴的是

A、甘味B、酸味C、苦味D、咸味

9.属阳的事物一般具有的特性是

A、温热B、静止C、上升D、明亮

10.下列事物属性归属木行的是

A、甘味B、目C、怒D、春

四、判断改错题

1.土不足则被木所侮,被水所乘。

2.阴阳的消长是量变过程,阴阳的转化是质变过程。

3.相乘与相侮,可同时发生。

4.“滋水涵木法”是“虚则补其母”原则的具体运用。

5.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随时可以转化。

6.阴阳对立是相对的,而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绝对的。

7.因为阴阳互根,故阴阳的消长只有两种情况,即此消彼消和此长彼长。

8.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9.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生的次序正好相反。

10.土为水之“所不胜”,火为水之“所胜”。

五、填空

1.按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确定的治疗原则是();按五行相

克关系传变,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2.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是()、()、

()、()o

3.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概括为(”")、

(“”)二字。

4.阴阳消长的四种形式是()、()、()、

()。其中建立在阴阳对立基础上的形式是()、

(),建立在阴阳互根基础上的形式是()、

()o

5.以阴阳学说概括寒热证的病理变化,其病理总纲是()、

()、()、()o

6.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称为(),阴阳交感是阴阳之气在

()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7.五行的特性是“木日()”,“火日()”,“土爰()”,“金

日()”,“水日()”。

8.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

四方面的关系。

9.形成相乘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形

成相侮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即“气有

余,则制己()而侮();其不足,则己(),

侮而乘之,己(),轻而侮之”

10.事物归属五行的理论根据是(),其中,归类的方法主要有

()()。

11.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我生者为();五

行的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我克者为()0

12.五行相生关系的疾病传变,包括()与()两个方面;

五行相克关系的疾病传变包括()与()两个方面。

六、简答题

1.何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2.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3.何为五行的相生相克,其相生相克的顺序是什么?

4.简述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

二.单选题:1——5:ABABC6----10:DADBC

11----15:AADBD16-----20:CCBCD

21----25:DDBBC26----28:BAD

三.多选题:1:AD2:AB3:AD4:AC5:ACD

6:ACD7:ABD8:BCD9:ACD10:BCD

四.判断题:2、3、4、10对,其余错

五.填空题:

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

2.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恒、相互转化

3.重极4.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

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

5.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6.阴平阳秘运动变化中

7.曲直炎上稼稿从革润下

8.生我我生克我我克

9.所胜过衰所不胜过强所胜过强所不胜过衰;所胜所不胜;所不

所胜10.五行特性取类比象推演络绎

n.母子所不胜所胜

12.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相侮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一、名词解释

1.气(医学概念)

2.气机

3.气化

4.精

5.津液

6.血

二、单项选择题

1.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

A、精B、气C、血D、津液

2.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脾B、肺肝脾C、肺脾肾D、心肺脾

3.自汗、多尿是气的何种作用失常

A、推动B、温煦C、固摄D、防御

4.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5.宗气积于

A、息道B、肺脏C、胸中D、脾脏

6.对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具有推动作用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卫气的作用

A、维持体温B、濡养脏腑C、调节汗孔D、防御外邪

8.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

A、营气B、津液C、水谷精微D、精

9.血的生成下列何脏腑最为重要

A、肝B、心C、脾胃D、肺

10.与血液运行关系不甚密切的是

A、肝B、心C、脾D、肾

11.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气B、血C、津D、液

12.对津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内脏是

A、肝B、脾C、肺D、肾

13.下列不属于津液范围的是

A、汗液B、血液C、肠液D、关节液

14.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是

A、经络B、三焦C、膀胱D、肾

15.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为气母

16.治疗大出血时用大剂量独参汤的原理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为气母

17.对多汗、漏汗等病理现象,治疗时当用

A、补血生津B、补气C、补气固脱D、补气生津

18.“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

19.与血同行于脉中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20.水谷精微中的精专柔和部分形成

A、卫气B、元气C、宗气D、营气

21.水谷精微中的剽疾滑利部分形成

A、卫气B、元气C、宗气D、营气

22.脱肛属于气机失调中的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脱

23.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主要依赖何脏之气

A、肝气B、肺气C、脾气D、肾气

24.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脱

25.妇女月经闭止为气滞血瘀者当用

A、补气生血B、益气活血C、理气活血D、补气摄血

26.有“血府”之称的是

A、汗孔B、心C、脉D、膻中

27.元气根于

A、肾B、肺C、脾D、心

28.营气行于

A、脉外B、脉内C、中焦D、下焦

29.气不能内守而外越者称

A、气虚B、气陷C、气脱D、气滞

30.心对血液的作用主要是

A、行血B、摄血C、生血D、藏血

三、多项选择题

1.气的主要来源包括

A、先天之精气B、阴阳之气C、自然界清气D、水谷精气

2.气的固摄作用包括

A、固摄血液B、固摄尿液C、固摄精液D、固摄胃液

3.元气的生理功能有

A、推动生长发育B、推动气血运行C、推动脏腑功能D、推动生殖机能

4.卫气不足时可见

A、体温偏低B、易患感冒C、自汗D、病后难愈

5.津液的功能有

A、滋润濡养B、化生血液C、调节阴阳D、排泄废物

6.气虚可进一步导致

A、血虚B、血瘀C、出血D、水停

7.气为血之帅主要体现在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

8.影响血行的原因有

A、气虚B、气滞C、血寒D、血热

9.行于脉中脉外的气是

A、元气B、营气C、卫气D、宗气

10.血的濡养作用减退可见

A、面色无华B、肢体麻木C、肌肤干燥D、毛发干枯

11.精的生理功能有

A、繁衍生殖B、促进生长发育C、濡润脏腑D、生髓化血

12.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

A、助呼吸B、促进脾胃运化C、行气血D、护卫肌表

13.血液循行的条件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密切联系

A、心主血脉B、肺朝百脉C、脾主统血D、肝主藏血

14.津液的排泄途径主要有

A、汗B、呼气C、尿D、粪便

15.组成血液的物质有

A、水谷B、津液C、清气D、营气

16.影响血行的原因有

A、气虚B、气滞C、血寒D、血热

17.人身之气来源于

A、先天精气B、自然清气C、水谷精气D、脏腑之气

18.中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A、促进脾胃消化B、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C、生化营气卫气D、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四、判断改错题

1.体内一切水液总称为津液。

2.气机是泛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3.卫气行于脉外,营气行于脉内。

4.“气不摄血”是指气虚所导致的各种出血病症。

5.“胸中”称“气海”,又称“膻中”。

6.血必须依附于气而存在。

7.当津液大量流失时,气也随之而外脱,称作“气随津脱”。

8.气能生血,故气为血之帅。

9.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0.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11.中医学理论中气的含义非常丰富,有时指真正的气体,有时指功能,有

时指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也可指气候变化,等等。

12.人体气的生成,主要是通过肾、脾胃、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协同作

用来完成。

五、填空题

1.血液的功能是()、(),其形成途径有

()()两条。

2.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二是

(),三是()o

3.血液正常循行需要两种力量,即()和()o

4.从气的运动形式分析,呼气是(),吸气是(),宣发是(),肃降

是()。

5.气的功能有()、()、()、()、()、

()o

6.人体的气,由于来源、分布、功能不同,故有()、()、

()、()、()不同的名称。

7.气的生成与肺、脾胃、肾关系密切。其中,肺为()、脾胃为

()、肾为()。

8.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和()等脏腑的

综合作用

完成的。

9.津液能把机体的代谢产物通过()()等形式不断排除体外。

10.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

()o

11.气和血的关系可概括为()、()o

12.血对气的关系包括()、()o

13.气对津液的关系可概括为()、()、()。

14.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o

15.精分为()、()o

六、简答题

1.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与哪些内脏有关?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哪些脏腑有关?

3.气和血的关系如何?在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

4.何谓津液?其作用是什么?

5.试述营气和卫气在生理功能及分布上的区别。

6.元气在生成、分布及功能方面有何特点?

7.何谓血?血是如何形成的?

8.简述宗气的生成、分布及主要生理功能。

答案:

二.单选题

1——5:BCCAC6-------10:BBCCD

11——15:BDBBA

16--20:CCDCD21------25:ACCBC

26—30:CABCA

三.多选题

1.ACD2.ABCD3.ACD4.ABCD5.ABCD6.ABCD

7.ABC8.ABCD9.BC10.ABCD11.ABCD

12.AC

13.ABCD14.ABCD15.BD16.ABCD17.ABC18.ABC

四.判断改错题345679101112对,其余错

五.填空题

1.滋润濡养脏腑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化血精化血

2.血液充盈脉管完整通畅脏腑功能活动正常

3.推动力固摄力4.出入升降

5.推动固摄温煦气化营养防御

6.元气宗气中气营气卫气

7.气之主生气之源气之根

8.肺脾肾三焦9.汗尿10.精气血津液

1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12.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13.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14.升降出入

15.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第三章藏象

一、名词解释

1.藏象

2.精血同源

3.天癸

4.肝主疏泄

5.脾主运化

6.肝藏血

7.神

8.脾主升

9.肾主水

10.奇恒之腑

11.志

12.泌清别浊

13.五脏

14.六腑

15.奇恒之腑

二、单项选择题

1.“相傅之官”是指何脏

A、心B、肺C、肾D、脾

2.主筋的一脏是

A、心B、肺C、肝D、脾

3.主四肢肌肉的一脏是

A、心B、肾C、脾D、肝

4.“血府”是指

A、心B、肝C、女子胞D、脉

5.“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生理联系

A、心与肺B、心与肝C、心与肾D、心与脾

6.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主要是下列哪项的作用

A、肝气B、脾气C、肾气D、心气

7.被称为“中精之府”的脏腑是

A、胆B、胃C、肝D、膀胱

8.被称为“华盖”的脏是

A、心B、肺C、肝D、肾

9.肾被称为“先天之本”的原因是

A、肾藏先天之精B、肾藏后天之精C、肾主骨D、肾主纳气

10.“精血同源”是哪两脏的生理关系密切

A、心肺B、心肝C、心肾D肝肾

11.一个完整的呼吸运动,中医认为主要依靠哪两脏共同完成

A、心肺B、肺脾C、肺肾D脾肾

12.在五脏与五体的关系中,脾在体合

A、筋B、脉C、肉D皮

13.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是

A、脾之阴阳B、心之阴阳C、肝之阴阳D、肾之阴阳

14.小肠为

A、将军之官B、传导之官C、受盛之官D、州都之官

15.被称为“孤府”的脏器是

A、胆B、胃C、小肠D、-二隹

16.脾统血的主要机制是

A、控制血液的流速B、控制血液的流量

C、控制血液向内脏运行D、控制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17.“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

A、心主血脉B、心为君主之官C、心主神志D、心在体合脉

18.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

A、气血的相互关系B、经脉的相互连接

C、宗气的贯通和运行D、以上都不是

19.脾主升清的确切含义是

A、脾以升为健B、与胃之降浊相对而言

C、脾之阳气主升D、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0.”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肾司二便,故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B、二便之源均来之小肠的分清泌

C、利小便的药物本身具有止泄作用D、中气不足,漫便为之变,故二

便相关

21.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有助于元气的生成B、有助于宣发肺气

C、有助于固摄精气D、有助于呼吸保持一定深度

22.“天癸”的产生取决于

A、先天禀赋的强弱B、元气的充沛

C、肾中精气的充盈D、后天之精的充养

23.下列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三焦B、女子胞C、膻中D、肾

24.被称为元阴、真阴的是

A、肝阴B、心阴C、肺阴D、肾阴

25.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人以水谷为本B、脾主升清C、脾主运化水谷精微D、脾为后天

之本

26.对津液的输布、排泄起主宰作用的脏腑功能是

A、脾的散精B、肺的宣发肃降C、肾的蒸腾气化D、胃的游溢

精气

27.心主血的作用是指心对血液具有

A、使血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B、促使脉道通畅

C、与脉形成一个密闭系统D、推动血液在脉道循行

28.与肝主疏泄关系最不密切的生理现象是

A、气的升降出入B、情志的调畅C、饮食物的消化D、媵理的开张

29.下列哪项为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

A、奇恒之腑B、经络C、五脏D、六腑

30.既属于“五体”,又属于“奇恒之腑”的脏腑器官是

A、脉B、脑C、胆D、女子胞

31.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腑功能是

A、肝的疏泄功能B、肾的藏精功能C、脾的运化功能D、心主神志

功能

32.论五脏的阴阳属性,肝为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

33.脾的生理特性是以升为健和

A、喜清肃B、喜燥恶湿C、喜润恶燥D、喜条达恶

抑郁

34.脾的生理功能中,最基本功能是

A、主运化B、主升清C、主统血D、主肌肉

35.下列不属于人体“五液”的是

A、尿B、涎C、涕D、唾

36.有“水谷之海”之称的脏腑是指

A、膻中B、胃C、脑D、冲脉

37.两脏之间关系主要为气与血关系的是

A、心与肺B、心与肝C、心与肾D、心与脾

38.主要与调理性功能密切相关的是

A、脾与肾B、心与肾C、肝与肾D、肝与脾

39.下列有关目与五脏六腑关系的论述正确者是

A、黑睛属肾B、瞳仁属肝C、白睛属心D、眼胞属脾

40.主骨生髓的脏腑是

A、心B、肾C、胃D、肝

41.肝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水液代谢B、阴阳承制C、呼吸运动D、气机升降

42.心为火脏而恶热的临床病理意义是指

A、心为君主之官B、心在五行中属火

C、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温养全身D、心对火热之邪有着特殊的易

感受性

43.心其华在面的道理是

A、心在志为喜,喜笑容易显现在面部B、心主神志,心之所想易反应

在面部

C、心为火脏,其性炎上D、心主血脉,面部血脉丰富,易反应心

之变化

44.肺为娇脏的临床意义是

A、肺叶娇嫩容易破裂B、肺质地较轻,得水而浮

C、肺主气、主宣发肃降D、六淫外邪侵犯人体最易伤肺

发病

45.肝体阴用阳的临床意义是

A、肝虚以阴血虚为主且以肝阳亢逆为常见病理变化

B、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C、肝性体质之人多刚强燥急D、肝藏血又主疏泄

46.肾为水火之脏的生理意义是

A、肾寓真阴真阳,为五脏六腑阴阳的发源地

B、五脏所伤,穷必及肾

C、肾既有泌尿功能也有先天之本之称D、肾虚既有阴虚也有阳虚

三、多项选择题

1.有防止血溢脉外作用的两脏是

A、心B、肝C、脾D、肾

2.脾的运化功能包括

A、运化水谷B、运化水液C、调畅气机D、宣发肃降

3.与肝密切相关的生理功能是

A、储藏血液B、统摄血液C、化生血液D、调节血量

4.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是指脾对饮食营养的

A、消化B、吸收C、转输D、排泄

5.肺气的宣发生理作用表现在

A、呼出浊气B、宣散卫气C、布散津液与体表D、生成宗气

6.下列内脏中与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的是

A、心B、肝C、脾D、肺

7.下列属于表里相合关系的是

A、心与心包B、肾与膀胱C、肺与大肠D、肝与胆

8.肾的气化作用失常可引起

A、小便不利B、遗尿C、尿闭D、尿失禁

9.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

A、调畅气机B、促进消化C、调畅情志D、调节性功

10.肺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运化水谷B、气的形成C、气的运动D、津液的代

11.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精的形成B、呼吸运动C、水液代谢D、水谷升降

12.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满而不实B、实而不满C、藏而不泻D、泻而不藏

13、六腑的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A、通B、传C、升D、藏

14.下列哪项属于肝失疏泄的表现

A、急躁B、易怒C、忧郁D、悲伤

15.肾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

A、调节全身水液代谢B、促进生长发育

C、协助肺的呼吸D、促进生殖功能

16.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观察人体的哪些方面

A、面色B、脉搏C、舌色D、动作

17.下列名称与胃有关的有

A、太仓B、中精之腑C、水谷之海D、受盛之官

18.女子胞的生理联系主要与何脏有关

A、肝B、脾C、肾D、经脉

19.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A、心肾相交B、精神互用C、精血互生D、金水相生

20.下列属“魂之用”的心理活动有

A、谋虑B、想象与梦幻C、决断|、情感

21.脑与五脏均有生理关系,与何脏关系密切

A、肝B、脾C、肾)、心

22.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A、血液循行B、血液生成C、精血互生)、神志活动

23.脾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血液循行B、水液代谢C、精血互生D、气的生成

24.脾与胃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A、纳运相助B、升降相因C、燥湿相济D、藏泄互用

25.前阴与何脏腑密切联系是

A、心B、脾C、肝D、肾

26.肺主皮毛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

A、肺输精养皮B、肺宣发卫气外至皮毛

C、皮毛感邪,内传于肺D、肺主呼吸

四、判断改错题

1.中医所讲脏腑与西医所讲脏器完全相同。

2.“作强之官”是指脾。

3.肺的宣发与肃降,在生理情况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4.因肺主通调水道,故称“肺主行水”。

5.脾主运化是“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机理。

6.肾只贮藏先天之精。

7.肾为气之主,肺为气之根。

8.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

9.心主血,肾藏精,故“心肾相交”,又称“精血同源”。

10.脾主升清中的“清”是指自然之精华。

11.五脏所主神志各自为政,互不联系。

12.脏腑之间,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里,腑为表。

五、填空题

1.心其华在(),肝其华在(),脾其华在(),肺其华在

(),肾其华在()o

2.心开窍于(),肝开窍于(),脾开窍于(),肺开窍

于(),肾开窍于()o

3.“君主之官”是(),“传导之官”是(),“仓縻之官”是(),

“将军之官”是(),“相傅之官”是()o

4.“受盛之官”是(),“中正之官”是(),“州都之官”是(),

“决渎之官”是()o

5.主血之脏是(),统血之脏是(),藏血之脏是()o

6.主气之脏是(),纳气之脏是(),调畅气机之脏是()。

7.先天之本是(),后天之本是()。

8.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关系。

9.人身“四海”是指()、()、()、()o

10.发为()之余,齿为()之余,爪为()之余。

11.小肠的功能包括()和()o

12.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o

13.《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上焦如(),中焦如(),下焦如

(

14.一脏一腑表里配合的关系,理论依据有四条:一是(),二是

(),三是(),四是()o

15.脾与胃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

()。

16.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7.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o

18.肝主藏血是指肝有()和()的生理功能

19.把五志归属五脏:思为()之志,悲为()之志,喜为()

之志,怒为()之志,恐为()之志。

20.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和气机()的根本条件。

六、简答题

1.脾主升清的含义是什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三焦的部位如何划分?

3.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4.肺主宣发肃降的含义,以及各自具体表现如何?

5.试分析脾胃在生理方面的联系

6.何谓心肾相交?

7.如何理解“心藏神”?

8.心主血脉的含义是什么?

9.如何理解肾主纳气?

10.肾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11.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

12.如何理解三焦的生理特性?

答案:

二.单选题:

1-----5:BCCDC6------10:BABAD11------15:CCDCD

16——20:DCCDB21——25:DCBDC26———30:CDDCA

31——35:DCBAA36——40:BACDB41—--45:DDDDA

46:A

三.多选题:

1、BC2.AB3.ADC4.ABC5.ABC6.ABCD7.BCD

8.ABCD9.ABCD10.BD11.BC12.AC13.AB

14.ABCD

15.ABCD16.ABC17.AC18.ABCD19.ABC20.ABC21.ACD

22.AD23.BD24.ABC25.BCD26.AB

四.判断题:3、4、5、8、12对,其余错

五.填空题

1.面爪唇毛发2。舌目口鼻耳及二阴

3.心大肠脾肝肺4o小肠胆膀胱三焦

5.心脾肝6o肺肾肝

7.肾脾80表里相合

9.脑膻中(胸中)胃冲脉

10.血骨筋llo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12.通行元气水液运行的道路13。雾近渎

14.脏器相连经脉络属气化相通病理相关

15.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16.主气、司呼吸主宣发素降主通调水道主治节

17.主血脉主神志18o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9.脾肺心肝肾20o形成调畅

第四章经络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2.奇经八脉

3.循经取穴

4.十二正经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十二正经命名错误的是

A、手太阴肺经B、手少阴心经C、足少阴肾经D、足阳明

胆经

2.手足三阳经皆会于头部,其中行于头部两侧的是

A、阳明经B、少阳经C、太阳经D、太阴经

3.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B、手少阴心经C、足太阴脾经D、足少阴

肾经

4.关于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合关系错误的是

A、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B、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相表里

C、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D、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

表里

5.有“阴脉之海”称号的经脉是

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

6.有“诸阳之会”称号的是指

A、头B、手C、足D、胸

7.气血流注的主要通道是

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二

经筋

8.具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

A、经别B、奇经C、别络D、皮部

9.头痛在前额者,属于何经病变?

A、阳明经B、少阳经C、太阳经D、厥阴

10.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应流注至

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阳明大肠经D、足阳

明胃经

11.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阳小肠经应流注至

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少

阴肾经

12.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足少阴肾经应流注至

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厥

阴肝经

13.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阳,从

A、手走头B、头走足C、足走手D、脏走

14.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足之三阳,从

A、手走头B、头走足C、足走腹D、脏走

15.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就是经络什么生理作用的表现

A、联系B、濡养C、感应D、调节

三、多项选择题

1.络脉包括

A、十二经脉B、十五别络C、浮络D、孙络

2.十二正经的命名原则是

A、脏为阴,腑为阳B、上为手,下为足

C、内为阴、外为阳D、膈以上为阳,膈以下为阴

3.足三阳循行交接是

A、起于手B、起于足C、从头走足D、从足

走腹

4.起于胞中的经脉是

A、督脉B、任脉C、冲脉D、足少阴

肾经

5.下列属于十二正经的是

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阴脾经D、足太阳

膀胱经

6.列关于任脉的论述有

A、阳脉之海B、阴脉之海C、血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