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实验课件_第1页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课件_第2页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课件_第3页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课件_第4页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教学课件(一)仪器基本原理实验1原子吸收光谱实验一、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结构三、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四、干扰效应及其消除方法五、仪器操作方法

1.1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从光源发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锐线光源),通过一定厚度的原子蒸气时,被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吸收,辐射的减弱程度(吸光度)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N0的关系遵循朗伯-比尔定律:一、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而试样中待测元素浓度c与蒸气中基态原子总数N0有确定关系,因此在确定实验条件下,吸光度与试样中待测元素浓度呈线性关系:这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公式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结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组成:

(1)锐线光源

(2)原子化器

(3)分光系统

(4)检测系统2.1光源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光源应满足以下要求:(1)发射的共振辐射的半宽度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2)辐射的强度大(3)辐射光稳定,使用寿命长。目前广泛应用的光源是空心阴极灯光源的作用:(1)结构如图所示:空心阴极灯

2.2.1作用

将试样中待测元素变成基态原子蒸气

2.2.2原子化器类型

A.火焰原子化器

B.石墨炉原子化器

C.氢化物原子化器2.2原子化装置(1)结构:由雾化器和燃烧器两部分组成2.2.1火焰原子化器按燃助比的不同,可将火焰分为三类:正常焰:焰助比为1∶4,温度高,干扰少,稳定,背景低,常用。富燃焰:焰助比大于1∶3,还原性火焰,燃烧不完全,测定较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Mo、Cr、稀土等贫燃焰:焰助比小于1∶6,火焰温度较高,氧化性气氛,适用于碱土金属测定(2)作用使待测物质分解为基态自由原子。

(3)火焰类型分类2.2.2石墨炉原子化器(1)结构

外气路中氩气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石墨管;内气路中氩气体由管两端流向管中心,从中心孔流出,用来保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优点: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1~100μL),可测固体及粘稠试样,灵敏度高,检测限10-12g/L。缺点:精密度较差,测定速度慢,操作不够简便,装置复杂。

四个阶段:干燥、灰化(去除基体)、原子化、净化(去除残渣),待测元素在高温下生成基态原子。(2)原子化过程

(2)分辨率:仪器分开相邻两条谱线的能力。用该两条谱线的平均波长与其波长差的比值λ/Δλ表示。(3)通带宽度(W):指通过单色器出射狭缝的某标称波长处的辐射范围。当倒色散率(D)一定时,可通过选择狭缝宽度(S)来确定:W=DS2.4检测器

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记录装置组成。1.检测器---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如:光电池、光电倍增管、光敏晶体管等。2.放大器---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较弱信号,经电子线路进一步放大。3.对数变换器---光强度与吸光度之间的转换。4.显示、记录2.5仪器类型1.单光束型有一个单色器、一个检测器,只能同时测定一种元素。该仪器结构简单、灵敏度高,满足日常分析工作。缺点:不能消除光源波动而导致的基线漂移。2.双光束型

光源辐射被旋转斩光器分为两束光,试样光束通过火焰,参比光束不通过火焰,然后用半透半反射镜将试样光束及参比光束交替通过单色器而投射至检测系统,得参比讯号和试样讯号,并得到得到其比值,可消除光源的漂移。三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3.1、测定条件的选择3.2、定量分析方法3.3、灵敏度、特征浓度和检出限3.1、测定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一般选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测量高浓度时,也可选次灵敏线2、峡缝宽度无邻近干扰线(如测碱及碱土金属)时,选较大的通带,反之(如测过渡及稀土金属),宜选较小通带。3、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在保证有稳定和足够的辐射光通量的情况下,尽量选较低的电流。4、原子化条件的选择火焰类型是影响原子化效率的的主要因素。依据不同试样元素选择不同火焰类型。低、中温元素,使用乙炔–空气火焰;高温元素,使用乙炔—氧化亚氮高温火焰。5、进样量在实际工作中,应测定吸光度随进样量的变化,使用达到最满意的吸光度进样量。

(1)非吸收线的影响

(2)共振变宽的影响

(3)发射线与吸收线的相对宽度

(4)电离效应标准曲线弯曲的原因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液(CX),依次按比例加入不同量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C0),定容后浓度依次CXCX+C0,CX+2C0,CX+3CO,CX+4C0……分别测得吸光度为:AX,A1,A2,A3,A4……。以A对浓度c做图得一直线,图中cX点即待测溶液浓度。3.2.2标准加入法四、干扰效应及其消除

4.1化学干扰化学干扰指待测元素与其它组分之间的化学作用所引起的干扰效应。主要影响到待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是主要干扰源。

(1)待测元素与其共存物质作用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致使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减少。

例:a、钴、硅、硼、钛、铍在火焰中易生成难熔化合物。b、硫酸盐、硅酸盐与铝生成难挥发物。(2)待测离子发生电离反应,生成离子,不产生吸收,总吸收强度减弱,电离电位≤6eV的元素易发生电离,火焰温度越高,干扰越严重,(如碱及碱土元素)。

通过在标准溶液和试液中加入某种光谱化学缓冲剂来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1)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稳定化合物使待测元素释放出来。

例:锶和镧可有效消除磷酸根对钙的干扰。(2)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防止干扰物质与其作用。

例:加入EDTA生成EDTA-Ca,避免磷酸根与钙作用。(3)饱和剂—加入足够的干扰元素,使干扰趋于稳定。

例:用N2O—C2H2火焰测钛时,在试样和标准溶液中加入300mgL-1以上的铝盐,使铝对钛的干扰趋于稳定。(4)电离缓冲剂—加入大量易电离的一种缓冲剂以抑制待测元素的电离。

例:加入足量的铯盐,抑制K、Na的电离。

化学干扰的抑制(2)某些易电离的元素在火焰中易发生电离,使参与原子吸收的基态原子减少,引起原子吸收信号降低,这就称为电离干扰,是化学干扰的一种重要形式。消除方法:一般采取在试液中加入更易电离的元素,有效地抑制待测元素的电离,这种试剂称消电离剂。例:加入足量的铯盐,抑制K、Na的电离。

消电离剂是在火焰中能够提供大量电子,又不会在所用波长发生吸收的易电离的元素。

试样在转移、蒸发过程中物理因素变化引起的干扰效应,主要影响试样喷入火焰的速度、雾化效率、雾滴大小等。

可通过控制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组成尽量一致的方法来消除。4.2物理干扰4.3光谱干扰

待测元素的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