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土壤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本章要点——我国土壤资源状况——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土壤资源状况
与土壤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人类活动等)决定着土壤的类型、性状和肥力水平。环境条件的差异实质是水、热条件的差异。——气候和地形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影响水热的差别;——生物群落与生长势是水热状况的综合反应。——土体自身的水、热条件是土壤肥力因素;——环境的水热状况是决定土壤成分变化的条件因素。
资源是指可为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一定效益的天然物质或能量。土壤具有养育植物的功能,给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因此,土壤是一种资源。土壤资源是对具有生产能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土壤的水平分布可分为纬度分布与经度分布性。我国东部湿润区纬度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我国温度土壤的经度分布自东向西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栗钙土黑钙土灰黑土漂灰土黑土暗棕壤棕漠土灰钙土黑垆土褐土棕壤砖红壤黄棕壤黄壤赤红壤青藏高原高山土红壤红、黄壤
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布规律为:热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下降,大体上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1℃;降水在一定海拔以内,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是到达某一海拔高度以后,则随海拔升高而减少。这一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量高度,它与茂密森林带相符合,约在海拔1000-1400之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还受季节、地理位置及坡向等影响。同时,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性随山体所处地理位置而不同。赤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壤(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海拔(m)(a)(b)不同纬度下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a)台湾玉山西坡(b)江西武夷山西北坡(a)(b)(半湿润区)阴坡阳坡(干旱地区)海拔(m)不同经度下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a)大兴安岭黄岗山(b)中部天山北坡气候带自然植被代表性土类所属土纲热带、亚热带湿润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雨林砖红壤赤红壤铁铝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红壤黄壤硅铁铝土温带湿润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硅铝土落叶阔叶-草灌植物灰黑土松软腐殖土针叶林漂灰土灰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热带稀树草原燥红土铁铝土旱生森林或灌木草原中生夏绿阔叶林旱生针阔混交林褐土娄土灰褐土硅铝土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母质与气候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也极其丰富。使得我国土壤资源及其类型较多。全国土壤共有13个土纲,78个土类,301个亚类。第二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土地作为资源,在于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且具有反复多次利用的特点。土壤资源利用合理,就能为人类永续利用,且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如果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与退化,丧失其生产能力。根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及覆盖特征等因素将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等8个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持续开发的结果,它既反映了土地系统本身的性质,也反映了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能力。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一级分类二级分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果园、桑园、菜园、橡胶园、其他园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机场、码头、港口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等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砂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等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类我国与世界总趋势是一致的,即耕地、草场和林地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60%左右,农、林、牧业是各国土地利用的主体。但我国土地利用的比例不当:
林地比例低,不足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在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居第120位,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东北、中南占31%以上,华东20.9%、西北小于5%,华北、西南10%左右。难以发挥森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草原的比例较大,约为世界平均值的2倍。我国耕地比例与世界的平均数相当,为10.4%,而我国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2%以上。因此,耕地人口负荷量超过世界平均值的3倍。
工业生产、生活用地比例大,工交、城镇用地占6.9%,为我国耕地的2/3,比世界平均值几乎大3倍多,而且还有继续扩大之势。
从现状来看,由于耕地后备资源少,土地资源利用重点应该放在调整利用比例,保持现有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潜力和集约化经营。土地资源在利用上普遍存在的问题:1.耕地缩减
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使得耕地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工业和城市化用地越来越多,导致耕地绝对数量日益减少。2.土壤侵蚀
为增加耕地,垦殖林业和牧业用地为农田。土地表面植被被破坏后,土壤丧失天然屏障,导致土壤风蚀、水蚀、重力侵蚀的发生或加强。据美国环保局调查,耕地的土壤侵蚀量是森林地的200倍。这不仅破坏新垦地,往往还影响原有耕地的生产力。土壤侵蚀除造成土壤及养分流失、淤塞河道、湖泊、水库外,更是污染的传输渠道。据研究,由于土壤侵蚀而产生的污染物瞬息排出量往往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3.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对土地系统的属性认识不充分,加上人口增长和一些主观因素,造成了一系列的土地利用问题。土地类型年侵蚀量(t/km2)相对侵蚀率(以林地为1)森林地草地废弃露天矿地耕地开发中的露天矿地建筑工地8.5858501700170001700011010020020002000美国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侵蚀比较第三节土地资源与人口容量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数量与质量相适应地发展。人口的增长会促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取决于资源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人类的发展(人口数量)取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程度。土地资源具有地域性和再生性,因此土地资源数量虽然有限,但其生产能力却永续不灭,它是生产人类食品最主要的资源。因此,人口的增长首先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同时也受其他资源,如生物与矿产资源的影响。项目人口比例陆地资源淡水资源矿物能源现实人口耕地草地林地其他数量(亿人)密度(人/km2)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前苏联全世界58.311.88.55.49.90.55.710031.812.010.016.710.03.116.310019.825.616.98.42.814.611.910013.615.725.215.23.83.822.710023.630.47.216.12.04.116.510034.011.027.015.08.05.0-10025.745.663.3854.659.191.38--22.125.894.232.684.950.252.8449.98109.019.920.914.6104.63.012.538.2各大洲自然资源与人口的关系土地资源与人口的关系具体反应在土地资源承载力上。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下,以土地利用不引起土地退化为前提,土地生产能力及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度,也即人口容量。P=Y/LP——一定区域内土地的人口容量(人);Y——该区域内土地生产潜力总量(kg);L——人均年生活水准量(kg/人)
土地人口容量与土地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2
- 《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伐木工承包山场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婚庆公园合同范本
- 2024年传动设备租用合同范本
- 冲压车间5S培训
- 不随地大小便的安全教案
- 人员培训与开发课程
- 医疗器械耗材采购
- 2024小区电梯广告合同
- 小学生法制教育课件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指向全人发展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 院前急救技能竞赛(驾驶员)理论考试题库大全-上(选择题)
- 2024年银行业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考试题库(含答案)
- 道法认识生命(作业)【后附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 2024年手工木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形势与政策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 中国高端私人会所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三方代付工程款协议书范本2024年
- 2024江苏省铁路集团限公司春季招聘24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