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3篇
《我与地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
“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上课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
“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理清__思路和
结构,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讨论与指导相结合,体味作者传达
的感受,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仔细观察纹川地震中图片,体味感受并交流。
二、整体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我”进入地坛时的心境?(身体残缺而精神颓废)
2、地坛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处描写:古园历尽沧桑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
了人生的真相,而冷落宁静为我提供了思考审视自我心灵的场
所;古园的荒芜衰败与作者的失魂落魄不谋而合让我有宿命的感
觉,教案《上课教案》。第二处描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富有
情趣的微观自然世界,有着勃勃生机,让作者感受到卑微纤细的
生命主体在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下并不在乎自己栖身地的荒芜,在
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着,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乐、悲伤及情趣,
让作者明白包括人在内的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
命的喜悦。“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第三处描写:园子里有冬
雪,有暴雨,有秋风,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象征生命是充
满劫数的,但亦时时洋溢生命的律动:地坛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
去与来临。但在不断的变化中又显示出永恒的一面:“有些东西”
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它们生命力顽强,历久弥坚。这些激励着
“我”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不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我”在地坛悟出了什么?我们又该悟出什么?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
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
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
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的关系: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
我在地坛获得重生人应该成为命运的创造者。与其向命运屈服,
不如意气风发地在生活的田野上播种希望;与其空等命运的恩
赐,不如通过奋斗去摘取生活田野上的鲜花。人,如果能将个体
生命放置与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之下,往往能获得心灵宁静与归属
感,并更深地认识自己的人生。
三、练习:观察图片,写一段文字,写写你的感悟。
四、交流感悟。
五、作业阅读《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探究对“怎样活”
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我与地坛》教案篇2
一、导入新课:放音乐《命运交响曲》
导语: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
曲》。
这当中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的激情。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也
是抗争命运的__。(打课题和作者幻灯片)
问:__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
吗?
答:还写了母亲。
问: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
“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
的难题。
二、朗读、分析、评价
第一部分
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
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
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
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残废自伤的心
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这
是一个环境怎样的地坛?它是不是与作者有什么灵犀相通之
处?这样的环境特点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启示?(用课文
原句来回答)
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朗
读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
事。
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摆脱了那颓
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眼前的一切
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他“决定”活下来了。(古园的形体“幸
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譬如……”这些环境的永恒特
点又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
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
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
“总是”要跑到地坛去。
第二部分
导语: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
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
什么样的启示?(个别学生朗读1~3段,其他同学划出回答前三
个问题的关键语句。)
答:(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
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五个“知道”,“担心”,
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
“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
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
亲。
(4)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
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
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5、问: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其中蕴涵
着深深的对母亲的怀念。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
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个别学生朗
读,评点,老师范读,再学生齐读。可配乐《懂你》)
三、借鉴、吸收
导语:地坛的特殊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死观的启示。母亲
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那样的生存启示,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
对生死观有无别的看法,对生命怎样感悟的?对母爱如何理解、
回报?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爱
母亲,学会回报等等。(结合课前读后感习作)
结语: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
后,才悟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对待生命的道理,才更深刻地理
解母爱。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又如何看待“苦难”?有句话
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
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又说“苦
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当然我们不必要刻意制造苦难,但当苦
难来临时,要学会勇敢面对,不要屈服。
《我与地坛》教案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
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
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
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
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
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
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
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
人的心境内容。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
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
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
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
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
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
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
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
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从侧重点上来说,课
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
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
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
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
之一——__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__的精髓,也
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__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
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
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
更多的启示。
从单纯的教学角度来看:本篇课文超过7000字,是本学年
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
课时的安排上和__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另外一个不利因素
是,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
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
在40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
7000字的__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
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
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
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
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要怎样才能完成这样的“引
路人”的角色呢?——问题,不停的,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
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
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
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
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
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
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
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
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
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
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
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
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
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
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
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
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
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
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
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恍惚()隽永()
猝然()坍圮()恪守()隽秀()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意蕴:宿命: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听课文录音
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__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
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
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六、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悟
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
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
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
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
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
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
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
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
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
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
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
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
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
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
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
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
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
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
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
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
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
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
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
方?如何理解?
明确: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精神不变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
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
论?
明确:1、为什么生;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
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
都有人伴他而行,__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
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
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作者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总是”去?用原
文的回答。(“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
逃避?用原文的回答。(“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
会怎样做呢?
10、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坛”可以让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
呢?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部分。(略)
11、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用原文回
答。(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而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12、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作者这样的启示?分别用原文和[扩
展]自己的话结合前面的景物描写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
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
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他们的存在倒
时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
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
13、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
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
后文充分加以表现)
(二)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
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
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
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三)小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
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疾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
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恶毒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
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心的苦痛,理
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石门中的落
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又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
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那些小昆虫,
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原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
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不衰败的
原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
此结束?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
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
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
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
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
关键的几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
上,原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
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
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写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新碎,执着而
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三、作业
找到全本《我与地坛》,通读全篇。抄写第三部分的一段文
字(已删节,见下),背诵,并在写作中仿写。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
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
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
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
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
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
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
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
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
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
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
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
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晴天是卧病的季节,否
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
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
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
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
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
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
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
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
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的,看似沉寂、荒
凉、萧瑟,却内涵着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包孕着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时间的永
恒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
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知道了自己的
最终归宿,作者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谁也摆脱
不了一死,所以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可是,一切的消极颓废
不是同样也失去了意义吗?上帝留给我们的,只有好好的活着。”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
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谁能象史铁生
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
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没有发现她,
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
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2、3、8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
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三)思考讨论
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
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
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
的意味。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
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
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
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这
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
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
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
的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
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5、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谁能给出他的
答案?(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
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
的答案。)
6、__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
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
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
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
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__更加动人。
也更自然。
7、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
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
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8、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
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
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
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
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
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
流。
9、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
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
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
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10、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
表述,请集体朗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
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1、[拓展]在这些“想到”的内容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
的最后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
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怎
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
关系?
明确: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
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5单元 走向近代【考题猜想】(纯试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 课题申报参考:面向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无人机集货中心选址及任务分配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米厂水稻种植与农村电商合作项目合同4篇
- 2025年度餐饮店承包经营与食品安全责任合同
- 2025年度个人虚拟形象设计制作合同样本4篇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木材加工废弃物处理合同规范4篇
- 二零二五版木制托盘库存管理与采购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货运车辆保险合同范本大全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玻璃瓶罐生产与销售采购合同3篇
- 2025年度文化旅游项目承包商担保合同范本4篇
- 《心态与思维模式》课件
- 物流服务项目的投标书
- C语言程序设计(慕课版 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行业会计比较(第三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值机业务与行李运输实务(第3版)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含解析)
-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课件
- 巨鹿二中骨干教师个人工作业绩材料
- 《美的历程》导读课件
- 心电图 (史上最完美)课件
- HGT 20525-2006 化学工业管式炉传热计算设计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