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_第1页
l《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_第2页
l《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_第3页
l《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_第4页
l《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l《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重的兴趣。教师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师通过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试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通过紧凑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教师通过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是否能转化为电能来引入新课;再通过演示试验来验证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结论。当学生发现化学反应有电流产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猛烈的摸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教师通过一系列演示试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试验现象,经过严密的规律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师再通过教材设置的一个探讨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试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原理,把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测能力、试验能力、试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试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法。通过试验、分析、探讨、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测、思考、推理、探究。

教师创设试验情景,学生通过思考质疑,沿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思路,设计、动手试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其次个探究性试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试验方案,分组探讨、得出最正确方案,试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终开展第三个探究性试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材料引题指导归纳要点引总结布置教师:设置悬念实验知识浮现导新问题自主思维自己动手小组探讨解决问题应用评价设计方案开展试验得出结论发散思维创新方案学生:观测→摸索→验证→归纳激发思维激化思维深化思维聚合思维四、教学过程:

火力发电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呢?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其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火力发电的好处:投资较少,建厂快,技术成熟,安全性能较高,原料较充分。火力发电的弊病:对环境污染较重,所需原料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能源利用率低。火力发电的这些缺点催生了新的电能发生装置,能不能找到一种装置能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呢?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教师:化学能能否直接转化为电能呢,我们通过下面的试验观测。试验1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测现象;再使锌片和铜片接触,观测试验现象。观测记录(你看到了什么?)锌片表面有气泡生成铜片面有无泡生成结论(小组探讨)Zn+2H=Zn+H2↑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为什么铜片表面有气泡?H+得到的电子是铜失去的吗?电子从锌片转移到铜片上,H+得到的电子不是铜失去的。+2+铜片也有气泡生成

你的头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做一个合理的假设解释你的疑问!假设:电子从锌片跑到铜片上。如何证明电路中有电子通过?

用电流表检验!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测试验现象。

动手试一下吧!试验内容试验2: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锌片和铜片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观测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结论(小组探讨)电流表偏转1、电路中有电流通过;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流表偏转啦!电流产生啦!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什么装置?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定义: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1.在锌片和铜片表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2.电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3.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4.溶液中有哪些看不见的动作?

由于Zn失去的电子经导线转移到Cu片上,故导线上有电流通过,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电子由锌片流向铜片,根据物理学知识,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电流由

-2++-铜片流向锌片,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负极(Zn):Zn-2e=Zn正极(Cu):2H+2e=H2

2+

Zn失去电子成Zn进入溶液,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负极Zn,阳离子移向正极Cu。

化还原反应化学能?氧??????电能

氧化反应失e,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还原反应负极铜锌原电池正极??-2?-2??2H?2e?H?Zn-2e?Zn??2

电解质溶液阳离子阴离子阳离子-2e

+2+

电极总反应:Zn+2H==H2↑+Zn

原电池是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那么,要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呢?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上述信息,你认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说出你的想法并与同伴交流。

原电池组成:两块电极(正、负极)和电解质溶液。

以下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假使你还有疑问,你可用以下药品:Zn片、Cu片、石墨棒、Fe钉、稀硫酸、无水乙醇、导线、CuSO4溶液、电流表、烧杯等设计对比试验证明你的想法。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负极:较活泼的金属;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石墨等;形成条件二: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条件三:必需形成闭合回路。用一句话可概括为“两极─液成回路〞

构成原电池条件:“两极─液成回路〞。

有新发现的请举手,还有什么试验方案在现有试验条件无法验证的?原电池反应必需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你是不是很想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呢?

有以下材料:电极(Zn片、Cu片、石墨棒、Fe钉等任选)、导线、水果(西红柿2个)、电流计,请设计一个能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装置。方式:最好先独立设计,并动手试验,边做边改进,也可与邻座同学相互探讨和观摩,或请老师指导。我设计的原电池结论试验现象电流表是否偏转能否构成原电池提供参考设计。

1958年世界上第一个心脏起搏器在瑞典植入人体成功,使用寿命长达10年之久,这种心脏起搏器中安装了寿命长、可靠性最高的锂电池。这种电池容量大,电压稳定,能在-56.7℃~71.7℃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现已在火箭、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中广泛使用。它采用锂和石墨作电极,四氯化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酸酰氯(SOCl2)中组成电解质溶液。

电池总反应为:8Li+3SOCl2==6LiCl+Li2SO3+2S

⑴此电池中___________作负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正极;⑵该电池用于以及起搏器时,在生理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完成探究:完成探究活动表。

2、解决问题:了解一个真正的电池,看看哪些地方运用到今天大家的研究成果。3、搜集关于废旧电池中存在的物质,废旧电池随便丢弃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良影响?五、教学反思:

本课时为试验探究教学模式,本课时教学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1、教材处理是否合理。探究性教学要对教材内容有所扬弃。探究性教学要以大纲为依据,教材仅仅是本参考书。由于现有教材的知识大都是以陈述性方式直接浮现,而探究性教学要求教材提供问题情景和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事实材料,而不只是结论的堆砌,因此,探究性教学首先要求对现有教材作适当处理。

2、教学过程是否优化。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灵活精明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如鼓舞性策略,即使用勉励性语言,确定学生任何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自主性策略,即要求设计的问题有一定思维含量,探讨要重视实效性,探讨过程要注意学法指导,并培养学生擅长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诊断性策略,即教学过程中经常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程序;创造性策略,即勉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不同看法特别是创造性的看法。

3、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教学效果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学生学习兴趣浓重,思维得到很好的启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时间长、参与空间大等;其次,好、中、差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基本达成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本节课采用试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试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本节课以试验事实设疑,又以试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试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试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稳固把握。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一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猛烈的好奇心和摸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摸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摸索能力。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试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试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摸索能力终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摸索主体,摸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摸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摸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醒、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试验摸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本节课的部分试验是由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