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及策略_第1页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及策略_第2页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及策略_第3页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及策略_第4页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及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其终极是世界经济的高度一体化。届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生产、金融、科技等经济领域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统一的世界市场,并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相对合理配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以及因此而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对于它们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既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它有利于我国更大规模的利用外资、有利于我国出品商品结构的改善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一定压力,对我国国内产业和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使我国国内经济波动以及金融风险大大增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能否充分利用和抓住这个机遇,要看它是否对经济全球化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对策。而所谓正确的对策,就是既要能够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又应该能够应付和战胜它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只有战胜了这些挑战,才能够把它所提供的机遇从客观可能性变成现实。笔者选择这个课题研究就是为了探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战略对策战胜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了这个问题。首先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与推动因素。其次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再次针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先诠释了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然后讨论了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模式。为了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对企业国际化的宏观管理职能,企业严格按国际惯例经营管理;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加大资产重组的力度,培养我们的跨国公司,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壮大我国企业的规模,提高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战略目录TOC\o"1-3"\h\z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与推动因素 4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41.1.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41.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51.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 51.2.1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 51.2.2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61.2.3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71.2.4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7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72.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 72.1.1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 72.1.2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82.1.3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82.2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82.2.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定的压力 82.2.2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82.2.3经济全球化使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93.我国企业的战略选择——国际化经营战略 93.1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93.2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103.2.1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 103.2.2国际化经营是新时代企业领先的关键因素 113.2.3国际化经营是中国实现大国地位的保证 113.2.4国际化经营是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战略替代 113.2.5国际化经营是确保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供给的重要手段 123.3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问题 123.3.1对外投资总规模和企业规模比较小 123.3.2对外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 123.3.3投资的地区结构不合理 123.3.4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还缺乏竞争性 133.3.5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还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133.4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 133.4.1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 133.4.2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模式 144.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对策 154.1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管理职能 154.1.1法律的规范作用 154.1.2政策的导向作用 164.1.3信息的服务作用 164.2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164.3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迅速扩大我国企业的规模 165.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9致谢 2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及策略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与推动因素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东南亚各国,继而冲击韩国和日本,引起全球震荡,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各国经济间那种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确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1.1.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全球化这个概念最早由提奥多尔﹒拉维特1985年在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他是用这个词形容前20年间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展。1990年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在1990年也采用了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滚动,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1991年彼得﹒狄肯在其《全球变动——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一书中指出:“当前经济活动不仅变的越来越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变的越来越全球化。国际化仅仅是说跨国界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扩大,这并不是什么新现象,经济活动全球化则有质的不同,它是一种更先进更复杂的形式,它意味着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运作整合。全球化是比国际化更新的现象,在范围越来越广的经济活动中,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模式。”狄肯的观点为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所引用。狄肯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各国开放度,经济相互依存度以及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过程。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的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描述还有很多,如:“全球化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种使世界经济接近与完全的市场这一理论的理想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值得向往的结果是:效率提高,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全球化是一场革命,它使企业家能够利用世界各地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所希望的任何地方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以上几位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描述反映了他们对全球化的理解以及各自的角度对全球化的认识,也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本身的不断发展过程。据此,我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生产的全球化,它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1.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1)生产活动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从实质上说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自由的移动,以及随之产生的要素更合理的配置。这种趋势是以国际生产一体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企业,尤其是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的国际化经营活动已经历了简单一体化过程而正在迈向复杂一体化进程。所谓复杂一体化生产(Complexinternationalproductionstrategy)是指国内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全面的联系,是跨国公司运作的较完善、较成熟的形态。跨国公司从全球竞争环境出发,进行战略规划,将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保留在国内,而将一些转移到国外,可以通过股权控制,也可以通过非股权安排,甚至通过国际分包的方式取得某些零部件的供应,这样可以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定位在各个理想地点,从而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在同一资本支配下形成的价值链,也就是一个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其特征在于其价值增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进行,体现了高度的国际化,而又在同一资本的指挥下有机的结合成一个网络体系。2)金融的国际化。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流动,几乎极少受到阻碍。国际直接投资(FDI)迅速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第十界大会发表的报告指出FDI近10年持续攀升,2000年的EDI更是创下了骄人的记录,流入资金达8270亿美元,比1999年的6600亿美元(较1997年增长14%)猛增了四分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间接投资的异乎寻常的规模膨胀、跨国的证券融资的制度障碍和政策障碍越来越小;跨国界证券特有的普遍化和巨大规模表明,国界对于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来说不再具有太重要的意义;跨国银行迅速扩展,业务网络遍及全球,在瞬息之间调动巨额资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服务贸易总协定已经达成,一个消除金融服务领域国家保障的新法制的建立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预见,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建立一个类似于商品劳物贸易的自由体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下一个目标。即使实现这个目标还会有一个过程,但发展趋势是自由化一体化而不是保护主义则是确定无疑的。3)世界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其首先表现为国际规模不断扩大。1980-1992年,世界贸易总额占世界GDP的比例由28%上升到35%,1995年世界贸易额达6.1万亿美元,1997年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率由1996年的3.6%提高到7.7%,贸易额达到6.68万亿元。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品种多样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从1985年的308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7万亿美元,1997年达到1.35万亿美元。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3倍,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次,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经济转型和开放力度的加大。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实现贸易自由化。1.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1.2.1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以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是近代史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一方面使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出现了以生产自动化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出现了一开始就面向世界市场的外向型和特大型企业包括钢铁、造船、汽车、家电、石化等部门的企业。进入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又全面展开,包括集成电路、微电子计算机、个人电脑、软件、光导纤维等在内的高技术信息产业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产业经济,而不仅仅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它使交通、运输、通信工具革命化,出现了载重几十万吨的远洋超级货轮,大载量的超音速飞机、出现了光纤、卫星、传真、互联网等通信信息工具,形成了世界性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和通讯网,空前的缩短了各国的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天涯若比邻”的境界从理想变成了现实,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1.2.2跨国公司的大发展跨国公司虽然在战前已经出现,但为数很少,而战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90年代初,世界共有跨国公司3.7万家,其境外分支机构24万家。1998年,跨国公司总数已增至5.3万家,其境外分支机构发展到45万家。跨国公司境外分支机构的资产存量已超过了3.5万亿美元,其销售总额已突破9.5万亿美元。据统计,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60%-70%,工艺研制的80%-90%以及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的发展还表现在其全球经营的战略与行为方式的重塑,跨国公司从传统的多国国内经营战略、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复合一体化经营战略发展。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变化也使其在对外投资的行为特征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1)投资由新建投资方式向兼并收购方式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新建投资方式已退居次要地位,兼并收购方式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的一种主要战略。以美国为例,1951-1960年期间,新建投资项目占全部对外投资项目的比例为62%,1990-1994年期间,比例下降到52%。80年代中期以来,兼并收购占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在80%以上(1991年和1992年除外,分别占69.7%和69.2%),1994年和1995年超过90%。从世界范围内看,跨国兼并收购的总交易额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例逐年增加,1995年全球兼并收购总交易额达2372亿美元,1996年2746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16%。而1999年则创下4680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尤其自1992年开始至今,跨国兼并与收购风靡全球。1998年世界最大的飞机生产厂家波音公司收购麦道公司,交易额达140亿美元。1999年5月,德国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宣布合并,世界第五大、市值达920亿美元的新汽车制造厂就此诞生。1999年6月24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宣布花费48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有线电视公司(TXI)。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兼并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变革进程中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已对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2)跨国公司向跨国战略联盟发展。跨国战略联盟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性的,联合各方仍保持本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彼此依靠相互间达成的协议联合成松散或紧密的整体,它并不强调合作之间在各方面的向容性。联盟的战略目标是指向高科技领域,围绕他们长期的共同的目标进行取长补短、优势叠加的合作。通过结成跨国战略联盟,使跨国公司拥有了更多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集中关键技术,获得产权,优势内部化,开发东道国区位优势等。战略合作提供了免费获得技术、降低成本和风险、取得技术协作溢出效应的途径,尤其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这种合作更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获得有形或无形资源、降低研究和开发的成本与风险。对中小型跨国公司来说,战略联盟也是克服研究与开发规模劣势、开拓国外市场、进行国际化生产的重要手段。跨国战略联盟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建立合资企业、许可证经营、分包、特许权转让、合作生产、研究与开发、勘探协议等,其中共同研究与开发、合作生产和销售是常见形式。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生产和经营中,越来越多的采用了跨国联盟方式,以取代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根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间的联盟协议明显增加,从1990年的1760份增加到1999年的4600份(不包括跨国公司间的战略研究与开发协议),跨国公司的协议大约占全部公司间合作协议(包括同一公司间的协议)的61%。跨国公司间的战略研究与开发合作协议也不断增加,从1991年的280份增加到1998年430份。1990-1998年期间的所有跨国协议中,绝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发展中国家在1989年仅占3%,1998年占13%。而发达国家又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美国跨国公司参与的跨国联盟协议占总跨国协议的80%,欧盟占40%,日本占38%。1.2.3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战后在美国的倡导下,先后建立了IMF、WB、和GATT(WTO),它们被称为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它们制定国际货币、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统一规则,对成员国贸易进行协调,它们制定的超国家、超制度、超意识形态的国际规则,对世界经济的运行有着规范作用,对各国的经济行为有着约束作用,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法律框架。1.2.4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就谈不上经济全球化,战后在欧亚建立的十八个社会主义国家,都以苏联模式为榜样,形成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产品经济模式,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初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立场,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经济封锁的政策。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以苏联为榜样,实行内向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这样市场经济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冷战结束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各主要国家争夺的重点从政治军事领域转向了经济领域,增强综合国力成为各国的第一位的战略目标,普遍扩大了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在苏东巨变和中国、越南等国改革中,都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并都在加强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努力与国际经济接轨。这样,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不同制度和不同发展层次国家的共同体制,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无所不包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上述四大因素的出现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也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现在可以说,一切地区、一切国家、一切经济部门、一切企业、一切生产要素(资源、资产、劳物、科技、信息、人才)都直接间接的纳入到了全球市场体系之中。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2.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2.1.1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我国作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境外资本竟相流入。自1992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吸引国,与发达国家比,也仅次于美国。1996年我国的外资流入额高达375亿美元,约占流向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外资总额的58%,世界总额的12%。根据1998年10月7日《经济日报》报道,至1998年底,全国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达29。69万家,经过重新登记,扣除那些已终止的企业,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3万家,已开业的4.5万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44亿美元。尽管1997年亚洲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打击,我国吸引的外资仍然达到了创记录的450亿美元。1998年,继续保持450亿美元的外资流入,仍居发展中国家外资流入的首位。1999年,略有下降,但是404亿美元仍是一个不小的数额。巨额外资持续流入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1.2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新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从而带来了新的贸易格局,它自然而然地要求各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由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十分重要,发展劳动密集性的加工贸易仍需长期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能使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当然,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也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已在逐步增大。2.1.3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从国际生产的角度来说,实际上就是新的国际分工的过程。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的跨国公司实行全球经营战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体化的生产和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战略的组成部分,成为跨国公司的国外生产基地,成为其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销售网络的一部分。这样,跨国公司的经济利益通过其在我国建立的合资企业与我们的利益联系起来,它们才有动力不断地提供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方式,我们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壮大我们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从而建立和发展我们的新技术产业,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2.2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2.2.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定的压力我国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而“国际游戏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我们不得不大量的变革国内的经济贸易体制。尽管目前中国的经济法制与国际游戏规则之间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点,即市场经济,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很脆弱,我国政府机构管理市场的经验还不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管理经验的成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因体制差异而产生的震动、冲动和摩擦是避免不了的,这有可能恶化改革的内外部环境,从而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更多的曲折。2.2.2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吸收国。外商投资弥补了我国资本的不足,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外商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和抢占更大的市场,它对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了全面冲击。据统计,我国部分国内市场已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如洗涤用品,饮料等,外商投资企业在产量、销量上占了35%-50%;全国程控交换机市场外国占据70%,移动通信设备仅美国摩托罗拉天津独资企业一家已占国内市场的90%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问题。2.2.3经济全球化使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通过国际经济传递机制迅速影响到各国。因而不管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还是根本没有问题,国际性的经济波动都会使我国国内经济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3我国企业的战略选择——国际化经营战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迅速。跨国公司,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实行全球经营战略,将整个世界纳入其战略规划的范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实施一体化的生产,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并将在整个21世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国际生产的新时代,企业只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配置才能达到最优,国际化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一个前提条件。一个只在国内调配生产要素的企业,面对众多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生产要素的竞争企业,是难以生存的。我国企业也不可能例外,尤其是大中型企业。3.1国际化经营的内涵国际化经营常常被理解为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似乎只有跨国公司才有国际化经营,但跨国公司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按国际通行标准认定,要有国外业务和业绩的一定量的积累。而在达到跨国公司这个标准前,该企业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大规模、大范围的国际化经营活动。所以,国际化经营应早于跨国公司而存在,而跨国公司形成后的经营活与形成前的经营活动没有本质区别。故单纯把国际化经营定义为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有失准确。国际化经营又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企业的涉外经营活动,这种理解也有失偏颇。除了纯粹的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生产经营活动局限在国内的企业外,一般企业在当代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经济环境下,涉外经营活动日益增多,如产品的出口和原材料的进口;劳务的出口和服务的进口;技术的引进与生产的协作等等,但这些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是以国内作为基础的、在国内经营基础上加上进出口经营,它并不一定在国外具有经营基地,它可以算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组成部分,但如果将二者等同,则对国际化经营的理解就太狭隘了。那么,国际化经营怎样定义呢?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求更好的资源和优势、追逐更高的利润,使研究与开发、原料采购、制造生产、信息传播、产品或服务等一方面或诸多方面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过程,是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创国外经营基地所从事的有目的的经营活动。一般来说,只要企业经营活动或价值中的某一环节利用了国际分工的交换,与国际市场发生了某种联系,企业就可以被认为具有了国际化经营的性质。这里最关键的部分是“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创国外经营基地”。进出口经营等涉外经营活动一般不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手段和方式,至多涉及到间接投资问题,不会突破以本国为生产经营基地的特征。在对外直接投资并开创国外经营基地这个最本质的特征上来界定国际化经营是比较准确和合理的。那么,为什么一定是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间接投资不能称为国际化经营呢?因为对外间接投资的表现形式是进行国外贷、购买国外债券和股票,但购买的股票在间接投资中是一种纯金融资产,而不是一种控制的手段。如果购买的股票由纯金融资产变成一种控制的手段,间接投资便相应地变成直接投资。上面对国际化经营的涵义作了分析,对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如果我们将国际化的界定仅仅限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的话,那么在探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时我们只需讨论首钢、宝钢、中化公司、中粮公司、中信公司、中国银行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经营活动就足够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将企业的一般涉外经营活动都纳入国际化经营的讨论范围,则又太广泛了。而在“对外直接投资并开创国外经营基地”这个界定上讨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就能够将那些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优秀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如海尔、科龙、康佳、TCL、小天鹅、中兴通讯、联想等企业都包括进来,这才是本文的目的。3.2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生产一体化的环境下,一个国家再也不能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样地,一个企业如果将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局限在国内市场也是没有前途的,我国企业只有通过国际化经营,在世界范围内调配自己的生产资源,从而达到生产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并有效地避免和降低投资与经营风险,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如此,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才会得到增强。因此,要想本国经济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要想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要想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保持领先不衰,国际化经营是必由之路。3.2.1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及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大量发生,又是造成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加快和在全球范围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根本原因,世界经济的这种深刻变化使人类社会正在从“国际贸易”的时代进入“国际生产”的时代。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的作用日益重大。二战后,全世界由企业国际生产所导致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迅速增长,在1985—1990年间达到空前的水平,它在此间的增长率(34%)是全球同时期出口额增长率的近三倍,GDP增长率的近三倍,国内投资总额增长率的两倍多。最能说明跨国公司在国外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1972年为1400亿美元,1980年5000亿美元,1990年1.6万亿美元,1997年2.7万亿美元。目前,全世界生产总值的60%,以及国际投资的90%由跨国公司控制。2)企业的跨国生产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导因素。生产的国际化导致了大量由企业“内部”进行的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目前这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总额的40%,再加上由跨国公司导致的其他国际贸易,其影响就更大了。另外,全球国际技术的转让的70%,也是由跨国公司控制的。3)企业的跨国公司生产已经从早期的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独立作业,发展到个别环节的国内外简单一体化,目前已发展到大多数环节和功能全球复合一体化生产,即形成了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企业跨国生产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形式。战前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是国家与国家间的产业分工,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农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企业内国际分工占据了主导地位。5)“国际贸易”时代,依据各国的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企业进行生产,在通过国与国之间进行商品贸易。在“国际生产”的新时代,企业则通过自己掌握的,分布在各个国家的资源,灵活地组合各种要素进行生产,再在当地或其他国家进行销售。由此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从国家与国家的分工、交换,走向企业内与企业间(国际)分工、交换时代。3.2.2国际化经营是新时代企业领先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内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难于担负研究开发的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许多行业如汽车、飞机、药品、半导体芯片等等,一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需投入0亿美元的费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的迅速产销新品分摊上述研发费用,那就不可能进行必要的新产品开发,从而不会处于领先地位。以生产并不起眼的剃须刀的吉列公司为例。该公司在1998年4月宣布推出新一代电动剃须刀产品Mach3,这是用三年多时间研制出的一种新产品,共投入经费达7.5亿美元,并准备3亿美元用于推向市场。吉利是占世界剃须刀市场首位的企业,拥有全球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这是它敢于如此大规模研究开发投入的基础,并因此形成良性循环,可进一步甩下竞争对手,巩固其霸主地位。研制一个小小的电动剃须刀要花60多亿元人民币,再加上市场推广费达90亿元。中国企业若想跨入世界前列,国际化经营是必由之路。3.2.3国际化经营是中国实现大国地位的保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间经济交往中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主角,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经济地位,也日益由其拥有的跨国大企业的数量来决定。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拥有的跨国企业的数量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幸福》杂志公布的1999年全球500家大企业榜的国别分析,一个国家的大公司在500强中所占份额与名次,与该国在世界GNP和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和名次大致相同。我国大企业与世界大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不管在那一年的排名中,我国工业企业无一入围世界500强,我国500家大企业全体的销售额(1998年)是12986亿元,折合1527亿美元,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1549亿美元)。这种对比之下,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谁大谁小已经很清楚。中国必须造就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才能有相应的大国地位,而国际化经营是必由之路。3.2.4国际化经营是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战略替代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到海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又一个原因是它将从战略上成为出口高速增长的替代。近10多年来,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以两位数的高速增幅,为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种出口的高增长率今后是难以持久的:一则象我国这样的大国大量的出口增长,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难以长期吸纳;再则这种出口高增长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冲突。所以,从战略角度,我国应采取一种出口中速增长+适量海外生产的中期战略,以及出口低速增长+大量海外生产的远期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需要现在就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和生产,才可能达到上述目标。3.2.5国际化经营是确保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供给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再一个重要原因是确保我国能源的供给。这里的供给主要是石油。1993年,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国家纪委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的石油短缺率在2004年将达到19.2%,2010年将达到50.9%,即2010年的需求量未3.87亿吨,而自产量只有1.9亿吨,缺口为1.97亿吨。解决上述缺口的一个方案是买油进口。显然,对于一个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采油工人和科技人力资源来说,这是一个下策并且还有受制与人的危险。因此,大力发展石油的海外直接投资,发展几个世界级的大型石油业跨国公司已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上述缺口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一部分买油直接进口,另一部分由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外国开采石油后运回国内。我国对海外石油的直接投资还已经开始,但跨国公司的组建严重滞后,因此,尽快组建和发展我国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是当务之急。3.3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问题我国的直接对外投资始于改革开发之处,经过80年代的试探性阶段和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阶段到1999年底,我国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已达5000多家,投资总额已达60多亿美元,投资的产业范围以资源开发为主,制造业、服务为辅,投资的地域范围遍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呈现如下特点:3.3.1对外投资总规模和企业规模比较小我国的对外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不到30%,全部对外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仅为110万美元,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0万美元的平均投资规模,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260万美元。我国进行对外投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据《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资料,1997年中国大陆有跨国公司379家,但相对与大型跨国公司来说,都属于中小型企业。1996年列入发展中国家50强的四家跨国公司是中化公司、中建公司、首钢集团、五矿公司,它们基本上是多样化经营,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建筑、金属加工等业务,跨国指数较低。1996《幸福》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中,我国只有中国银行、中化公司、中粮公司列入。而其他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如大庆油田、四川长虹集团、青岛海尔集团、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上汽集团等,即使与1996年世界500强最后一家营业额91.69亿美元相比差距也是很大。3.3.2对外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自然资源工业、金融业、运输业、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很少。在产业投资领域,投资环节单一化,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经营的领域过于单一化,没有形成经营综合化。3.3.3投资的地区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等20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我国开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是非常不利的。3.3.4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还缺乏竞争性这表现在:在人员结构上,多数对外投资企业是从自己企业选派经营管理人员,多数工作人员外语、法律、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在管理体制上,由于以本国派人为主,很容易把国内的一套管理体制搬到国外去,形成国内体制在国外延伸。在工资、家属跟随方面有种种限制,这都给管理和经营增加了难度。3.3.5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还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这表现在:在对外投资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衔接,能够从事对外投资的地区、部门、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协调,贸、工、金、技的结合或联合向外发展方面缺乏有力度的协调和管理机构,海外投资政策法规和鼓励跨国投资企业集团形成的政策方面不配套,如缺乏针对对外投资的国别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这些宏观管理方面的滞后,不利于我国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的快速和健康发展。3.4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3.4.1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已经逐渐过度到符合一体化的战略形式,其经营活动无一不体现出整体的立足长远的战略的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企业的经营的已经进入战略竞争时代,那些在思路和实践方面超前于一般企业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在战略管理方面滞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因此,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首先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成功有切实的保证。战略目标的确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的外在经济环境和形势的把握以及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深入了解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全面而理性的规划。首先,要把握大的经济环境,即: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生产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要深入了解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总的说来就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是发展势头很好,我国企业在近20年的国际化经营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某些行业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如在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如纺织业、钢铁业以及家用电器制造业等。在技术上,正在或即将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家相比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当然在企业规模上,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还相差较远。战略目标的确定也是动态的,应该根据总的经济环境的变动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应该确定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尽可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优势,参与到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去,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的环节,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学习——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的生产、技术、销售、管理经验等,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的实力,并逐步形成和建立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最终增强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3.4.2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模式世界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有以日本为代表,以综合商社为主体的东方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以工业生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西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东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以综合商社为龙头,代表经营进出口贸易,逐步发展成为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西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以实业性生产工业生产为龙头,发挥其生产、科研、资金的优势,直接到世界市场获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并进行产品销售,在公司内部具备信息、贸易、技术等转让和共享的功能。比照世界东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和西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我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贸易型、金融型和工业型三种类型,以下就前两种类型着重分析。1)贸易型组建以中国专业外贸公司为主体的中国式综合商社是我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之一。中央和地方的各类行业的专业外贸公司是中国国际化经营的主力军,他们一般具有40多年经验的国际贸易经验,拥有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知识丰富、外语能力强的老外贸人员和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新一代外贸人才。中国专业外贸公司已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在国外拥有良好的信誉和客户关系,形成了国外销售渠道网络,并积累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和特点,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涉外经营策略。这些宝贵的财富是中国国际化经营和组建中国跨国公司的基石,也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中国专业外贸公司在建国以来形成的独特优势,通过组建中国式综合商社,形成外贸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我国国际化经营水平,实现贸、工、农、技结合,促使专业化外贸公司走上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道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在海外最大的贸易企业之一,在香港被誉为“中资大行”。40多年来,华润集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单一经营进出口贸易,到涉足国内贸易,工业投资、商品零售、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酒店业、运输仓储业、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旅游、咨询服务、广告展览等诸多领域,成为我国在海内外知名度很高,颇具经济实力、具有良好商业信誉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之一。华润集团有强大的人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潜在的融资能力,广泛的业务联系和较高的知名度劳资已有的成绩的基础上,华润集团正进一步加强贸易与产业、金融、服务业的结合,强化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以期发展成为大型的综合性跨国集团。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化公司)是中国专业外贸公司中的佼佼者,根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资料,1997年中化公司在按国外资产排名的发展中国家最大到25家跨国公司中位居第九。其以初步实现了由一般进出口贸易向全球贸易的转变。中化公司有机地把国内贸易和国际合作联系起来,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的综合商社的道路。2)金融型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为领导,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加上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等组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专业银行在转变成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同时,已朝国际化经营迈出了一大步。其中中国银行已被国际金融界公认为中国跨国银行,有着实行全能化金融服务的实力基础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非银行金融系统的国际信托投资机构也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开拓海外投资业务,吸引外资,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其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我国第一家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国际经营方式和商业惯例开展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然而,总的说来,在我国的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体系中,金融业是最弱小的,其国际化经营也是最难的,要发展我国的跨国银行,还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准备工作。首先,现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步伐要进一步加快,要使它们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只有这样其发展的内在冲动才会逐步形成。其次,要打破金融业的垄断经营,开放金融领域,形成金融业竞争性市场,其发展的外部压力才会形成。3)工业型组建以中国大型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工业型跨国公司是我国跨国公司的另一种模式。根据世界对企业评价最有权威性的美国《幸福》杂志对世界500强的排名,我国只有中国银行、中化公司、中粮公司列入。列入排名的无一家工业型企业,我国一些知名的工业企业如大庆油田、首钢集团、宝钢集团、一汽集团、二汽集团、长虹集团、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即使与1996年世界500强最后一家营业额91.69亿美元相比,差距也是很大。这说明,我国大规模发展工业型跨国公司的实力还不够。目前大规模发展工业型跨国公司条件虽然还不具备,但是并不等于不去发展这种类型的跨国公司,只是在发展速度和战略上要与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产业类型上,可以选择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纺织业、家用电器、某些高技术产品的某些部分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国际化经营的区位选择上,可以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中国的工业型跨国公司进入发达国家困难可能要多一些,要想进入可以采取参小股、建合资企业的小步推进,稳步发展的策略。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三种类型中,组建大型综合商社性跨国公司的发展条件最为成熟,可以率先发展,工业型跨国公司和金融型跨国公司则需做较长时间的力量上的准备,只能是先探索,走小步,循序渐进发展。4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对策4.1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管理职能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并不否定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主张不要政府宏观调控、完全让市场自行调节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政府在推进我国企业国际经营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主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4.1.1法律的规范作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可是,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立法是针对我国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的。我国对外投资立法严重滞后于吸收外资和对外贸易。由于缺乏必要的对外投资与国际化经营的法律、法规,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中走了不少弯路。因此,制定我国的《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对外援助法》等法律是当务之急。建议国家权威部门先行起草一个指导性的条例,就国际化经营、对外投资的有关问题做出原则性规定,然后再由国内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指定相配套的税收、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规定,经一段时间实践后,再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规范。4.1.2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制定和完善对外投资方面的经济政策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外汇政策等。1)在产业政策上:要把对外投资与国内产业政策结合起来。有关部门应颁布优先和重点要发展的对外投资项目,并通过关税、外汇、贷款等经济手段予以支持和鼓励;对国内建设急需的大型海外资源性开发投资项目,应将其产品进口编入计划。2)在税收政策上:对外直接投资所带出的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应实行出口退税;对资源开发型的海外企业的产品进口给予与外商同等或优惠关税待遇;海外企业以不可兑换的当地货币获得的盈利,允许购回国内需要的产品,并给予适当的进口关税减免。3)在金融政策上:应允许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按国际惯例在海外以灵活的方式筹集资金,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国内银行应在提供必要的资信担保方面提供方便,利润汇回和追加投资应有灵活性;允许企业内部自行调配资金用途;允许某些大型集团公司成立财务公司,条件成熟时,也可创办跨国银行。4)在外汇政策上:为对外投资企业买卖外汇提供方便,对外国用汇一年审批一次开始过度到完全下放到有条件的企业集团;改变现汇押金制,实行资产抵押制,将国家拨给的进口专业外汇下放给用汇企业。4.1.3信息的服务作用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最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便是信息咨询。政府可组建几家全国性和地方性有权威的对外投资咨询公司,以帮助企业对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可行性研究。同时,应筹建全球性信息资料中心,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资料。4.2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我国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虽然与企业各种机制不到位有关,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的人才是我国国际化的关键。国际化经营的专业人才才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国内生产、管理和销售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企业排外海外从事子公司业务的经营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当地文化习惯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要加强在职经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以增强在国际范围内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大型企业排外海外人员和海外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国际化经营的需要。要培养好一支能胜任国际化经营的队伍,除了注意在海外企业管理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国际化经营人员的能力和逐步形成一套管理、使用、考核和提高国际化经营人员的能力和人才的办法外,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的问题,必须从完成高等院校教育抓起。除了注意培养高专业水平、有国际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队伍外,还要加强和完善有关经贸与国际企业管理的科学建设,增设务实性的国际化经营的课程,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例如成功的企业国际经营案例),以提高有关专业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和国际化适应能力。4.3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迅速扩大我国企业的规模关于我国企业是否应当开展多元化经营的问题,国内学术界还存在着颇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我国企业集团在过分地追求多元化,尤其是无关多元化,有人甚至建议我国企业应该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述看法表面上看起来,或者仅从个案上分析不无道理,然而,如果我们作深入一些的分析,就不难看出上述观点的偏颇。我们以日本企业为例作比较,中国主要产品的平均多元化率为13.7%,日本则为53.8%。因此,我国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不是过高,而是过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兴起了“归核化”的浪潮,于是有人又以此作为证据,反对我国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确,美国的“归核化”使其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有较大幅度降低,然而,其多元化程度仍然高于我国企业的水平,比如,归核化后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仍横跨几十个行业。事实证明,20世纪20年代以来,多元化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普遍方式之一,它在后发展国家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大企业中的作用以明显地超过专业化方式。可以这样说,多元化经营方式是各国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在二战之前,欧洲国家的企业多采用垂直结合单一产品型专业化发展模式,然而,二战后的几十年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国家的企业不断调整、改革企业体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企业的多元化达到高潮。相比之下,前苏联和我国则一直僵守着20世纪初的企业发展方式,其导致的结果也勿须多说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企业体制也随之逐渐改变。我国第一批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是“军转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