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_第1页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_第2页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_第3页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_第4页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所见》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三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搭船的鸟》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第八单元《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设计理念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二、教材解读《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文中联系课文内容,配备了精美的插图。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读出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情感目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教学难点】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三、教学方法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做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3.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四、教学预设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引导交流,了解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初步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少数民族的情况。3.导入课题,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教师配乐范读。了解文中的有关民族。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读通句子。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五、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一)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1.“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感悟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通过想象,感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3.“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通过山花烂漫的环境,衬托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二)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感悟同学们的团结。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抓住“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体会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三)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1.“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四)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1.“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通过问题进行感悟:(1)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2)他们是这样读课文的?(3)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呢?(4)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习。——意思讲到就行)六、总结课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读课文。七、联系实际,课外延伸。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八、板书设计:一是突出主要内容,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点;二是表现表达的情感自豪与赞美;三是能给孩子们直观的形象,教给孩子们整体把握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花的学校》说课稿说教材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三、说过程(一)谈话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通过“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的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花儿学校的兴趣。(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进行质疑。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三)细读解疑,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段。力争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五)拓展想象: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六)感悟积累: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四、板书设计把课文的内容用精炼、简洁的词语进行概括性的说明。这样,简单明了,条理性强,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懂就要问》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不懂就要问》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2.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精神。在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私塾”、“吓呆”、“鸦雀无声”等词语。在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教学重难点: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机、磁带、投影机和投影片。二、说教法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三、说学法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朗读课文的指导: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结学习自然段的方法,用迁移规律学习其他自然段,使学生弄懂学习自然段的方法。四、说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我在教学《不懂就要问》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一读,数一数这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两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一般意义而且在教学中提高质量、增强密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以情激思。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坐端正,仔细听,并想一想:课文除了写孙中山;还写了谁?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听就会连忙坐好,想听想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为进一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运用挂图、生动的语言、手势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接受。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置趣、设疑置欲,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的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读促思。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读中思疑,读中释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初读、细读、赏读,层层深入;个人读、分组读、齐读,形式多变;还要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你会背了吗?”要读出生气而又大声的口气。“先生,你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要读出诚恳、迫切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问”启思。1、以“问”为线索,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第三段时,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这一自然段讲什么?”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自然段的方法。在学生朗读、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的意思,最后找出孙中山的问话,并体会孙中山的精神。2、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好描绘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的好品质。3、抓“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山壮着胆子问先生是因为。②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以为,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结果先生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他讲得,大家听得。★渗透德育。语文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应顺其自然,渗透在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待人要有礼貌,勤学好问。在总结全文时,我还年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懂得“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受到了教育。《所见》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3、能背诵古诗。三、说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四、说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五、说教法l、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3.质疑法: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4.以读代讲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六、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看、找、读、思、品、背”等方法学整首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学生逐步掌握其学法,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七、说教学程序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一、教材简析《山行》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古诗描写生动,语言凝练,意境之美跃然纸上。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价值理念。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难懂字词,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意思的目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四、学情分析学生喜爱诵读古诗,但他们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如何激发学生美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五、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诗中绚丽的秋景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引入悠扬动听的古典音乐,渲染诗意课堂氛围,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诗歌意境美,从而加深美的体验,引发美的想象。六、教学过程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步:“扶”“放”结合,“解词”“明意”。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寒山”、“斜”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寒山”用老师介绍法。“斜”字用简笔画演示法。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赠刘景文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赠刘景文》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一首诗,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3)情感与价值目标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3、教学重、难点: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二、说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三、说教法、学法: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四、说教学程序: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2、教学流程: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四、指导诵读诗句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夜书所见》说课稿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句蕴含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说学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说学情: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说教学流程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A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D指名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A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B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C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D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E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客的意思:客人,旅客,漂泊在外的人。在这里就是诗人叶绍翁。(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虑,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三、反复朗读,感悟诗情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诗歌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三分诗,七分读”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四、背诵古诗,加强积累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2.你能把古诗完整地背下来吗?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五、拓展延伸,质疑问难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教师应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背诵《夜书所见》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七、板书设计,理解加深夜书所见叶绍翁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思乡之情感:动客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说教材】一、教学内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三、教学重点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四、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说教法】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说学法】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说教学程序】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3.检查自读情况。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2.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秋天的雨》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秋天”。编者意在通过本组教材让学生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积累优美的语言。《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抽象思维处于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是教学的难点。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今天我将重点就第二课时谈设想。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秋天的雨》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味、品评,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二、说教法(一)情境创设法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二)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对朗读进行指导。(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我将合理运用多媒体,以情景助读。三、说学法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适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所以,我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我会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有人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秋天的雨》。【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对秋天产生了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1)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2)第二行出示:扇子,扇哪扇哪,指导读好多音字。(3)第三行出示轻声字:衣裳,喇叭,钥匙,请学生认读。【从而既落实了字词的训练,又为阅读扫清了障碍。】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老师小结:同学们,请看屏幕,老师把你们找到的语句连成了一首小诗。多么有趣的小诗啊!小诗里的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里,最有趣的还是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些话展开的,让我们再去读读这些句子吧!【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我是想给学生暗示读书的目的,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而读,不仅要注意课文语言的形式美,也要注意课文的写作方法。】(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1、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接着追问,秋天的雨只把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这几种颜色给了菊花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然后出示图片问学生:同学们,看,这么美的画面,这么多的颜色,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板书:五彩缤纷),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预设学生会回答:五颜六色;五彩斑斓;绚丽多彩;万紫千红;色彩缤纷·······【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能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接着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比如第二、三句运用打比方,将银杏叶和枫叶写得非常传神,一种动态美蕴含字里行间。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呢?我采取了去词、添词对比读,突破了教学难点。有人说:“让儿童感觉不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会通过评价学生的朗读来渗透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读到枫叶这一句时,我会问:你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得这么慢?学生可能会回答,树叶飘下来的样子就是慢慢地,我就要求孩子们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橘子、柿子你挤我碰”时想象田野里果子挂满枝头大丰收的情景,读到“频频点头”这个词语想象菊花在秋雨里随风摇动的样子。在男女生赛读句子后,再配上音乐,让全班学生看着画面试着背诵读。在引导学生读中理解美,感悟美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秋天的雨把——色给了——,——像——。【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老师在这时搭设一个梯子,指导学生口头表达,并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3、学习第三段(过渡: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香甜好闻的气味呢。趁机板书:香甜好闻)虽然这段内容很简单,但我仍不忘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让学生先欣赏水果的图片,再闭上眼睛,把自己带来的水果拿到鼻子前闻一闻,让学生说说闻到了哪些好闻的气味再读,这样就把抽象读变为具象读。4、学习第四段。我会(出示课件:播放吹喇叭的声音。问孩子们,秋天的雨吹起小喇叭干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传递信息)由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的热闹场面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而小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在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本段的语言文字。“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将学生又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看来,秋天的雨真的像一把钥匙(板书: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的世界,(再次出示小诗)难怪小诗的最后一句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板书:丰收、欢乐)。(五)课堂检测,我来闯关A题把句子补充完整,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B题照样子,写句子,让学生从读到说,从说到写,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给了学生一次习作小练笔的机会。(六)推荐阅读,课外延伸:我向孩子们推荐了罗兰散文《秋颂》及《写给秋天》,并要求孩子们将课内习学到的读书方法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五、说板书设计五彩缤纷丰收11、秋天的雨香甜好闻(钥匙)传递信息欢乐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一、说教材:《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根据《大纲》对小学三年级的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二)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三)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教学重点:边读边想,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教学难点:学写诗歌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秋天的多彩的图片、本课涉及到的重点词句、能反应秋天到来的特点的音频、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文件等内容。)教学时数:一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法:今天我执教的《听听,秋的声音》以新课改提出的“教师少讲善导”、“教学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为基本理念,来设计的一堂课。一篇课文,我们究竟该教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对课文的解读都不一样?怎样来解读一篇课文呢?我认为,首先应以课文中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为切入点,用这个切入点设计本课的教学主线,完成教学目标。今天我执教的这篇课文,我以“声音”这一词语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听声音、读声音、想声音、写声音,用闯关的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同学,把课文理解和朗读训练、思维训练、写作训练、倾听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扎实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法:我班学生活泼好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喜欢新鲜事物,但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歌,感受诗歌从而达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说教学流程〈一〉、展开想象,游戏导入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小朋友们,你们想欣赏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音猜声的游戏吧!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2、揭示课题:有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就写下来这样一首诗,你们想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天的声音》〈二〉、自主初学,整体感知1、秋天有哪些声音呢?我们来听听课文朗读吧!2、请小朋友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课文,看看谁学得最认真,最先找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完之后,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3、出示学习要求:(1)请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你听到过哪些秋的声音?(4)你能仿写小诗吗?听听,秋的声音,———————————,“————”,———————————。4、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三〉、检查自学,品读交流。同学们都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大闯关,看看哪些小朋友能闯过所有的关,就说明谁学得最认真。(一)自学大闯关第1关。1、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指名读3、齐读。(二)自学大闯关第2关1.这些词语你会读吗?2.指名读3.齐读(三)自学大闯关第3关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秋的声音?2.指名反馈,并相机指导朗读和想像。3.在大自然中,你听到过哪些秋的声音?4.指名反馈,并板书。(四)自学大闯关第4关1.你会仿写小诗吗?2.出示教师仿写。3.学生反馈。4.把自己写的小诗换成课文的第一小节,再读读课文。〈四〉质疑交流,拓展升华。1.同学们,你们拿出你的问题考考大家吧!2.学生自由发言。〈五〉、作业设计:1、我会背:我会背诗中自己喜欢的小节。2、把自己写的这首小诗回家后和父母分享。四、说板书本课的板书我以花朵的形状呈现出来,这样更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3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点外国文化,感受作品中蕴含的那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引导学生读进去之后,再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而该课文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经典课文,地位尤其重要。2.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3.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2)初步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情感目标:重点学习1—4自然段。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情感的共鸣,为学习小女孩擦燃火柴产生“幻象”部分奠定浓厚的情感基础。4.教学重点和难点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学法“教师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并辅以“情境教学法”。达到情感上的共鸣。1.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2.情境教学法“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三、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四、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并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既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诱发学生情感,又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了解安徒生。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就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又突出了本篇教材的训练重点。(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三)检查预习并理清课文的脉络。对于本课的生字,由于我班的学生对生字的识字方法掌握得较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读音,并理解多音字“喷”。再引导学生认真地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讨论,再在集体学习中理清文章脉络——课文主要写了“卖火柴、擦火柴、悲惨地死去。”三部分,降低了分段的难度。(四)学习第一段。(1)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精读“卖火柴”这部分,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这一部分虽不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对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下文的种种幻象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学中我认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读自悟,为精读重点部分打好基础。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再归纳出“可怜”这个词。抓住这一中心词,展开第一段的教学,能省时高效。(2)读议结合,精读理解。1.(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读课文说出是从哪些地方读懂这个小女孩的可怜?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句子,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板书:可怜的小女孩)2.让学生选一两句话读一读或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女孩的可怜。(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比较法”等读出或说出小女孩的“可怜”。师生共同归纳出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寒冷、饥饿、孤单、痛苦四个方面)。再放手让学生合作小组读课文,说说又是从哪些语句读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例如:理解小女孩的可怜,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四句描写冷的句子,重点指导第二句“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句话,作者在这篇童话中,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直接描写出来,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含意,我安排在课内指导学生读懂。这段话表明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在寒冬腊月,穿着一双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样大的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教学中我先扶学这一句,让学生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讲拖鞋大,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最后通过朗读体会,总结学法,学生学到了学法,后面的句子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女孩的可怜还体现在“饿”。这一方面比较好理解,我放手让学生理解。在理解“小女孩没有欢乐、无人疼爱”这一方面,我主要抓住重点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就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却有家归不得:一是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二是“她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风可以“灌”进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丽纯真无辜的小女孩是难以生活下去的,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子,就为下文理解小女孩悲惨地死去打下了伏笔。同时也落实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突破了难点。(3)回归整体,深化理解,引导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学生理解了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冷、饿、孤单、痛苦四个方面后。我再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说说“看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你想到了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既突出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4)标点符号“——”在课文第一段中连续出现三次,教学中不容忽视。我主要用小黑板出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里的破折号起解释作用。突出事情发生在大年夜。“这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破折号在这里也起解释作用,说明拖鞋具体有多大。“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忘不了的原因。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破折号的用法。最后配上风声,努力创设情境,感情第一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第一段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结束第一段的教学。总之,第一段的教学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那一定会很好》说课稿【说教材】《那一定会很好》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在任何环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说学生】学生之前学过《去年的树》,对童话有浓厚的兴趣。而这篇童话与前一篇童话都与树有关,虽然基调不同,但学生运用前一课的学习方法,应该很快就能感受到这篇课文中的形象,领悟到童话的寓意。【说教法与学法】创境激趣法,通过话题交流,想象体验等形式创设趣味交流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童话的故事,也有效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抓主线组织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引导学生边读边感知“树”的情感变化,体会对其“快乐”的理解所发生的前后变化。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课文中去,通过抓住树的内心变化,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延伸快乐。【说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3.能发现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说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能发现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说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读、说、练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一、想象体验,引入学习此环节通过交流“长大”这一话题,让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愿望想到"树"的真实感受,自然激发了探究了解故事的兴趣。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此环节检测学生初读课文后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三、再读课文,品读感悟抓住“那一定会很好”,找出重点的句子,体会树心愿的变化以及产生愿望的原因。培养学生从文中搜索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四、回忆比较,求同存异比较阅读,归纳异同,找出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感知童话的写作特点:结构的重复性,事物的用途。一、想象体验,引入学习。【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通过交流"长大"这一话题,让学生由自己的真实愿望想及"树"的感受,自然激发了探究了解故事的兴趣.】1.质疑想象孩子们,你们渴望长大吗?你长大想做什么?有一棵树跟你们产生了一样的想法,它一直渴望长大,做一棵能够自由行走的树,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那一定会很好》,看看它是如何实现愿望的。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很好”是对一种愿望的感觉,所以要满意的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设计意图:此环节检测学生初读课文后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方反复多读几遍。2.出示ppt,在学童话故事之前老师先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Suonujingtuizhichaijiù缩努茎推吱拆旧三、再读课文,品读感悟。【设计意图:抓住“那一定会很好”,从而找出重点句子,培养学生从文中搜寻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默读课文并思考: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的一生有不同的愿望,请你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吧。(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课件出示4个句子)交流愿望:1钻出地面2想跑3休息4躺下(2)让我们走进一粒种子的童话世界,看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奇妙的愿望?出示句子“种子被泥土紧紧的包裹着,他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指名读,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感受到种子难受的心情。再指名读(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难受的心情,他渴望舒展身体,向上生长,呼吸新鲜的空气。)他这个时候最渴望什么?生:引读:这里种子渴望舒展身体,向上生长,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这个时候他产生了愿望,同学们读“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一定”强调了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种什么感觉?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看来种子不仅有想法,还落实在行动上。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课件出示6)这粒种子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你瞧,他都能看到什么?学生读---------“走来走去”“跑来跑去”都表示动作的词语,看到此情此景,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长大的树渴望像人和动物一样自由,奔跑,“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课件出示7、8)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板书:手推车)那你认为他快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引导他们抓住“跑起来的时候、呼呼的风声”体会“手推车”觉得“跑来跑去”是一种快乐。指导朗读:当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之后,他老了,跑不动了,所以要读出她累了的感觉。这时候他又产生了什么想法呢?思考大树“坐着休息一会儿”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课件出示9)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课件出示10)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板书:椅子要是我能躺下来)指导朗读:读出大树的疲劳,读出大树想法的改变。思考大树“要是我能躺下”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课件出示11)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颗树。(板书:木地板)指导朗读:读出大树为自己能够继续为人们服务的自豪心情。交流,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种子在泥土里的时候,他的愿望钻出地面。---希望长成一棵大树长成大树的时候,他的愿望做一棵会跑的树.---做成了一辆手推车等他老了的时候,他的愿望是停下来休息。---椅子等他坐着很吃力的时候,他的愿望是躺下。--木地板3、大树经历了一生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