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_第1页
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_第2页
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_第3页
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_第4页
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导语凡是辞格都有共性,同时又各具个性。共性使众多的辞格成为一个类聚系统,个性使得辞格与辞格之间得以互相区别。然而这毕竟是理论上的抽象,具体实践时却远非如此简单,即使是常见辞格,有时也会出现似此若彼,甚至可此可彼的现象。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指导修辞实践,我们选取十八对易混辞格进行比较。比喻和比拟(一)比喻与比拟的异同比喻是用与甲事物有相似的乙事物来打比方;比拟是用乙事物所能具有的特性如动作、行为、性状等来描写甲事物。两者的相同点都是两事物相比,都有“比”的意味;不同点是比喻重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喻体的隐或现是区别比拟和比喻的根本标志。比较辨析请比较下面两句话,哪句是比拟?哪句是比喻?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参考答案:例①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②只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而喻体没有出现,所以例①是比喻,例②是比拟,是比拟中的拟物,即把“水”所能具有的特性“流动”赋予了“曙色”,也就是以彼物拟此物。(二)如何区分比喻与比拟可见,比喻和比拟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结构上的不相同:1) 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凡是出现了喻体的,就是比喻。2) 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即适用于拟体的词语),凡是只出现了本体和比拟词的,就是比拟。3) 比拟中的拟体,它只能是潜在的,绝对不容许露面,一露面就不再是比拟,而是比喻了。下面再举一个比喻和比拟连用的例子,以说明喻体的出现与否是辨认比喻和比拟的最有效手段: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一句话,哪部分是比拟?哪部分是比喻?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李健吾《雨中游泰山》)参考答案:前六句喻体都出现了,是比喻。最后两句,“侧身探海”是人的姿势,“怒目相向”有人的情态,但作为喻体的“人”都未出现,就只能是比拟。比喻和借代(一)比喻与借代的异同比喻和借代的区别,难点在于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事物的特征来替代本体的借代法,这是因为,两者都是用借体代本体。二者的不同在于:1)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3) 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一句话,哪部分是比拟?哪部分是比喻?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夏衍《包身工》)参考答案:这两例中的“圆规”和“芦柴棒”都是借喻。但是有不少人(包括一些教材),却认为它们是借代。理由是,“圆规”是杨二嫂的特征,“芦柴棒”是那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的特征,都是属于借特征代本体的借代法。其实,杨二嫂的特征应该是“细脚伶仃”。正因为“细脚伶仃”是“圆规”和杨二嫂的共同相似点,所以“圆规”和杨二嫂才能构成比喻。因此,如果以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的本体,只能以“细脚”来替代杨二嫂:杨二嫂可以不叫她杨二嫂,而叫她“细脚'。叫她“细脚”,这才是借事物的特征代替事物本体的用法。反过来说,正因为“圆规”是个借喻,而不是借代,所以我们只能说杨二嫂的特征像圆规,而不能说杨二嫂的特征是圆规。“特征像圆规”和“特征是圆规”这是有很大区别的。“圆规”是个名词概念,“像圆规”是个动宾概念,后者可以用来形容事物,却不能替代事物,它不能构成借代。同理,“芦柴棒”和那十五六岁的小女孩的手脚相似点是“精瘦”所以才能构成比喻:“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但不能构成借代。因为我们只能说那小女孩的特征“像芦柴棒”,决不能说那小女孩的特征“是芦柴棒”。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替代法来验证一下。不妨设想,那个小女孩走失了,要登报寻找,你只能这样写道:XXX女。年龄:十五六岁。特征:精瘦(或者打个比方:像芦柴棒)。而决不会写:XXX女。年龄:十五六岁。特征:芦柴棒。可见,单说“芦柴棒”,是不能作为小女孩的特征的。(二)如何辨识借喻与借代是借喻还是借代,有一个最简便的认识方法:凡是借喻,都可以通过转换还原成明喻,例如“圆规”、“芦柴棒”可以分别还原成“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瘦得像芦柴棒一样”。借代决不能转换成明喻的格式。对偶和排比(一)对偶和排比的区别对偶和排比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 对偶重在一个“偶”字,成双成对,是两项的对称并列;排比重在一个“排”字上,即成排成串,是三项或更多项的平行排列。2) 排比每项的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对偶两项的字数必须相等;3) 排比常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力避字面的重复。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例子,哪一个是对偶?哪一个是排比?分明来到了厦门城——却好像看不见战斗的行踪,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郭小川《厦门风姿》)鸟儿爱美,不仅需要羽毛之美,还需要鸣声婉转之美。鱼儿爱美,不仅需要鳞甲之美,还需要浮沉活泼之美。人爱美,不仅需要衣服居室之美,还需要语言美和动作美一一品德美。(周有光《漫谈礼貌语言》)参考答案:这两例都是排比。例①如果改成:“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例②如果改成:“鸟儿爱美,不仅需要羽毛之美,还需要鸣声婉转之美。鱼儿爱美,不仅需要鳞甲之美,还需要浮沉活泼之美”,就变成了对偶。有人说,排比是对偶的扩展,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是有些道理的。(二)鼎足对过去有一种所谓“鼎足对”,就是三句头鼎足而对的句子,例如:虚飘飘幽梦,盼着难成:静悄悄孤眠,睡着又醒:瘦怯怯身躯,温着又冷。夜迢迢捱不到天明,料应天台上,多打三更。(王陂《金菊香》)这种鼎足对实际上就是排比,因为它完全符合排比的定义:“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三)复式对偶与排比与排比最容易混淆的还是复式对偶。所谓复式对偶,是指对偶中有对偶,也就是对偶套对偶。由于从总体上看,它们超过了两项,所以容易误认为排比。例如: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前两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是对偶,后两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也是对偶;前两句和后两句又构成对偶一一复式对偶。它不是排比。与此相反,也有形式上很像复式对偶,而实际上是排比的。例如: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做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清早担水晚做饭,上午跑街夜磨面”和“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很容易被分别看做对偶,其实这是以一系列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平行句子说明“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所以是排比。如果把“清早……磨面”划归一组,“晴洗……打扇”划归一组,就破坏了语意和语气的连贯性。作者不在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用分号,这对我们辨认它是复式对偶抑或排比,无疑是有启发和帮助的。双关和借代、借喻(一) 双关、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双关和借代虽然都是“言此意彼”,但两者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晰的。只有借代中的“借这音表那意”的音代,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双关。语义双关和借喻不同:(1)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2)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收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二) 对比辨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两句话,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辞格?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井冈山民歌《会师井冈第一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闻郎江上唱歌声,道是无情还有情。(《竹枝词》)参考答案:例①:很多修辞论著都把这一例归属到双关,原因是“羊”和“杨”谐音,“两只羊”是蒋军的杨池生和杨汝轩。谭永祥则认为是音代,理由是真正“彼此双关”的言语形式,必须有各自相应的“对语”。例②:《竹枝词》的双关语“道是无晴(情)还有晴(情)”和它的“对语”通畅自然。《会师井冈第一仗》如果把“羊”看做是单纯的借音手段,即“借这音去表那意”“两只羊”就是指杨池生、杨汝轩。这里的“羊”并非双关,而是单关。是谐音双关?还是借代里的音代?抑或借喻?把杨池生和杨汝轩的部队比作“羊”,不堪一击,是不是也可以?请读者自己做出判断。层递和排比(一)层递和排比的区别层递和排比有明显的区别:1) 层递着眼于意义,特点是它的级差性(或升或降);排比着眼于形式,特点是它在形式上的平列性。2) 排比次序有时可以调换,层递的顺序绝对不容许变动。3) 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二)对比辨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两句话,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辞格?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某些单位仍然存在。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民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和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参考答案:例①:从形式上看,这是排比。但从意义上看,它又是层递,而且主要是层递,是层递采用了排比的形式。因为这一例所要表达的,是通过“言”和“行”的不统一,说明某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还是不重视。例②:层递和排比有时可以构成平起平坐的兼格。有横线的部分,既有排比的特点,也符合层递的要求,排比和层递的修辞作用都很明显,应该看成层递兼排比,或者说排比兼层递,属于辞格的兼用。仿词和拈连拈连的实质可以说是词语的反常用法,仿词则仅仅是词语的模拟仿造。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两句话,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辞格?总之,她有差错,我就漕殃。嗨!我离开离出了是非!旅行旅出了祸殃!(莫里哀《太太学堂》)欣逢要下马,趁机捞一把:天不怕来地不怕,偷光抢尽才作罢。可怜马儿被分尸,连根毛也没剩下,不搞四化搞私化,此风真该刹一刹。(《盗御马》华君武画池北偶诗)参考答案:前一例的“离开”和“旅行”的说法是常见的,而“离出了是非''和“旅出了祸殃”,“离”和“旅''则是属于词的反常用法。后一例的“私化”意思是化公为私,但常用词汇里并没有“私化”这个词儿,他是“四化”这个词的模拟仿造。顶真和回环(一) 顶真和回环的异同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其轨迹是直线形,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变换词语顺序,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反映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其轨迹是圆周形。它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二) 比较辨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两句话,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辞格?①女:“哎哟,你踩了我脚,疼死了!”男“死了还能说话?真好玩。”女“玩什么玩?踩了我的脚应该道歉!”男“道歉是应该的,但你何必这般夸张?”女“夸张就不应该吗?你怎么不想想你的脚力有多重!”男“重是重了点,但我不是故意的。”女“是故意的,我就不这么客气了,一定要你赔偿。”男“赔偿什么?大不了,你也踩我一脚。”女“一脚不行,最少踩两脚,因为我的力量1 ”②粮多猪多,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参考答案:例①公交车上的“口水仗”,十分自然地运用了顶真。例②运用了回环。对比和对偶(一) 对比和对偶的区别1)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2) 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二) 比较辨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两句话,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辞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不忍众生苦苦口婆心心系群盟常宣讲(上联)岂容圣教衰衰心竭力力挽狂澜遍法堂(下联)(北京西山八大处讲堂)参考答案:例①形式上较为工整的对比;例②是内部运用了顶真的对偶,属于辞格套用。衬托与对比(一)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二)比较辨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两句话,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辞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别看他年纪小,器量可大啦。参考答案:这两例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例①是正衬,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例②是反衬,用年纪小衬托器量大。反复与排比(一)反复和排比的区别1)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2) 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二)比较辨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两句话,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辞格?①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②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参考答案:例①是反复;例②是排比。设问和反问(一)反复和排比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1)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2)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3)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二)比较辨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三句话,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辞格?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参考答案:例①例②是设问;例③是反问。双关和巧缀(一) 双关和巧缀的区别双关要求在文字上“表”、“里”相应;巧缀则是有意地曲解一个词语或一种事物,并且利用语境就势说下去,造成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二) 比较辨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例子,判断它运用了双关还是巧缀?①李诚说:“这就对了。像同志们说的一样,大泡叫榴弹炮(泡),小泡叫六0炮(泡)。你们有的人脚上起一个泡,有的起了几个泡,这样说来我们全团至少有两千多门炮(泡)。我们有两千多门炮还不打大胜仗?”(杜鹏程《保卫延安》)参考答案: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认为此例运用了谐音双关,而谭永祥则认为是谐音“巧缀。'“泡”和“炮”确是谐音,这一点没有疑问。问题在于:“泡”和“炮”是不是双关?前面在对比借代与双关时,已举刘禹锡的《竹枝词》为例,确认“晴”双关“情”,是因为“道是无晴还有晴”存在潜在句“道是无情还有情”,前者是对“东边日出西边雨”而言,后者是对“闻郎江上唱歌声”而言,“表里俱澄澈”,是典型的双关。而此例中的“泡”和“炮”虽然谐音,但“你们有的人脚上起了一个泡,有的起了几个泡”不存在潜在句“你们有的人脚上起了一个炮,有的起了几个炮”;同时“我们全团至少有两千多门炮,我们有两千多门炮还不打大胜仗?''也不存在潜在句“我们全团至少有两千多门泡,我们有两千多门泡还不打大胜仗?''可见“泡''“炮”,不同于“晴''“情”,不能构成双关。这一例属于谐音“巧缀”。所谓“大泡叫榴弹炮,小泡叫六0炮'',这是把脚上起的“泡''有意曲解为大炮的“炮”,并就势说下去,所以最后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有两千多门炮还不打大胜仗?”双关和别解(一)双关和别解的区别双关和别解都是各有两个意义。不过双关语的两个意义在句中职责分明,各有所司,并行不悖。别解则不然,被别解的词语作为句中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别解义(临时义)来连贯上下文、传递信息的。(二)比较辨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例子,判断它运用了谐音双关还是别解?①在一个座谈会上,有几位同志为鬼戏鸣不平,说是神戏上演了,所谓妖也上舞台了,唯独鬼戏未见登台。一位同志脱口而出:“这叫做'神出鬼没’”。妙语解颐,举座生风。参考答案:“神出鬼没”在句中,如果是它的本义“出没无常,捉摸不定'',而不是别解义,那就文理不通,更不用说取得“举座生风”的表达效果了。所以,双关,它的“两个”意义在句中可以并存,而且只有“并存”才能构成双关;别解,它的“两个”意义在句中只允许别解义存在,而本义则暂时隐退。双关和断取“断取”作为一个辞格,在它未被拈出之前,常常被错误地当作了双关。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例子,判断它运用了谐音双关还是断取?应向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说明,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方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毛泽东《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闹了一早晨,该回去吃饭去了。可是孩子比我还饿呀!不行,我不能眼看着不管,我又抱起她,决定还是找我娘去“蘑菇”去。(新凤霞《苦涩的童年》)参考答案:对于例①,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认为:“谐音双关,蘑菇,表面意义;磨折,里面意义。”黄汉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认为:“利用'蘑菇'的'蘑'同'磨折'的'磨'构成谐音双关。”其实,“蘑菇”是个名词,“磨”是个动词,虽然“蘑菇”的“蘑”与“磨折”的“磨”谐音,但“蘑菇”与“磨折”并不谐音,更无法构成“表里”关系。因为按照“蘑菇”的“表面意义”即本义(供食用的菌类)来说,所谓“蘑菇战术”就没法解释。可见“蘑菇”在这里的“表面意义''已不存在,只有“里面意义”——“磨折”。换句话说,“蘑菇”的意思就是“磨”。例②这个“蘑菇”的意思只能是“磨”也完全可以换成“磨”而且意思一样。为什么“蘑菇”的意思却是“磨”呢?原来这是一种“断取”修辞手法。即只取“蘑菇”的“蘑'谐音为“磨”,意即“故意纠缠”等,而弃“菇”字于不顾。歧疑和用歧、反语(一)歧疑和用歧的区别歧疑和用歧都有一个“歧”字,容易混淆。如果把两者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界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歧疑之所以“歧”,是因为信息发出者把信息的关键部分保留了一下,这等于向信息接受者放了一颗烟幕弹,给对方一种错觉,造成误解或误会,而这种错觉、误解或误会,却正是歧疑所必不可少的铺垫。一旦被保留的关键部分说了出来,误解或误会便顿时消失。用歧则不然,它并没有“保留”什么,而且信息接受者也不存在什么误解。还有,用歧常常借助于“析字”或逻辑上的二难推理,而这却是跟歧疑无缘的。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例子,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辞格?甲甭说女同志,那边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冲着镜子也练着哪。练着练着觉得不对劲了:“孩子,大娘这老胳膊老腿的,可有点顶不住,再练一会儿,大娘就不找你照了……”乙那找谁照?甲“找大夫照。”乙大夫?甲“照照X光,看看骨头折没折?”(姜昆、李文华:相声《如此照相》)甲我再说一个最简单的你猜猜:一竖一边一点。乙这谁不知道念“小”啊!甲错了!念“卜”——姓卜的卜啊 竖一点。(侯宝林:相声《猜字》)参考答案:例①“找大夫照”,是把“照照X光,看看骨头折没折''暂时保留了一下,不说出来,有意地造成歧解,让对方误以为是找大夫照相,然后才把被保留的部分说出来。这是歧疑。例②的“一竖一边一点”,既可以理解为“卜”字,也可以理解为“小”。这是用歧。(二)歧疑和省略、反语的区别歧疑,在形式上很容易被认为是“省略”(《修辞学发凡》三十八格之一),但歧疑不同于省略这一手段:第一,省略只是为了避免罗嗦、重复,力求简洁;歧疑这种手法,不仅不是为了避免罗嗦,恰恰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正是简洁的反面。然而正因为如此,却见风趣。第二,省略往往是承前省或蒙后省,因此尽管是省略了,但读者或听者能确切地知道省略的是什么,不会误解。歧疑却不然,当那被“保留”的部分没有说出来之前,别人准会误解或产生疑义,而暂时的误解或疑义却正是歧疑所要达到的目的。第三,省略,被略去的部分虽然可以补出来,但为了简洁起见,却并不补说出来。歧疑,它所被“保留”的部分却必须“补说”出来,而且只有“补说”出来以后,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起到修辞的作用。歧疑也不同于“反语”,虽然“歧疑”有时候可以由反语构成。修辞上的反语,应该是让人一听(看)就知道真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如果对反语不能从反面来理解,那就没有起到反语的修辞作用。利用反语构成的歧疑,其中的“反语”却一定要使人信以为真,否则便无法构成修辞上的歧疑。列锦和比喻、别解(一)列锦与比喻列锦跟比喻最容易相混的,是诗词中一些没有用比喻词的比喻句。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例子,判断它运用了哪种辞格?①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参考答案:例①的“孤光一点萤”是名词性词组的排列,形似列锦,实是比喻。“孤光”是本体,“一点萤”是喻体。如果光看形式,而不结合意义来考虑,就会导致辞格的误认。(二)列锦与别解列锦和别解一般不大相混,偶尔也能遇上令人困惑的例子:比较辨析请分析下面的例子,判断它运用了哪种辞格?②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参考答案:这是抗战胜利,国民党把首都由重庆迁回南京,有人作了这副对子。上联是三个国家的名字,下联是中国三个城市的名字,形式上确实属于列锦。但结合对子的意义来考虑,又应归入别解方能获得正确的解读。上联的“捷克”应别解为“战胜”,下联的“重庆成都”应别解为“重新庆祝成为首都”。所以例②不是真正的名词列锦句。巧缀和别解(一) 巧缀和别解的区别巧缀和别解有近似之处,因为两者都包含有“曲解”的成分。两者的区别是:第一,巧缀中的曲解,它的范围要比别解大得多,包括对词语、辞藻和事物的曲解。别解则仅仅限于对词语的曲解。第二,构成别解,只需要赋予某一词语一种非常规义就行了;构成巧缀,则不仅需要曲解,还必须“就势说下去”。别解有时可以作为巧缀的材料,它本身却并不等于巧缀。这正如比喻可以是巧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