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3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_第1页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3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_第2页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3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_第3页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3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_第4页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3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类行的物学基与社会掌握:1.遗传和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人类行发展的含义和特点。3.男女行特点及其表现差异。熟悉:1.前额叶质受损导致的症状表现。2.颞叶受的主要症状表现。3.顶叶受患者在行为方面的表现。4.中枢神系统的神经递质有哪几类。5.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的行为特点。了解:1.乙酰胆、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成年早、中期、晚期的行为特点。【内容介】本章系统介绍了人类行为的遗传脑神经递质等生物学基础不同人生阶段人的行为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教材识点】(一)类行为的生学基础1.遗传与类行为(1)基因:在人体的每个细胞核内都存在着名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遗传物质,由DNA组成的很小的单元,称之为基因。(2)行为遗传学:人类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3)一种基因,一种障碍:传统行为遗传学的观点认为一种行为性状是由

一个基因控制的或者主要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基因的缺陷足以导致该行为的障碍,即“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4)数量性状位点:人类的复杂行为的遗传因素主要受多种基因影响,这种多基因系统里的基因被称为数量性状位点。2.大脑与类行为(1)大脑皮质包括感觉皮质、运动皮质以及联合皮质。但与人类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联合皮质它将感觉皮质传递来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将其传到运动皮质从而控制行为联合皮质包括顶叶联合皮质颞叶联合皮质和前额叶联合皮质三个部分。(2)前额叶皮质:是最高级别的联合皮质,在个体发育中,前额叶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晚成熟的结构。前额叶皮质在许多脑的高级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与人类的注意、知觉、能动性、计划性、持续行为、工作记忆、语言、控制干扰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情绪中枢通路的重要环节之一。(3)颞叶:位于大脑外侧裂或Sylvius裂之下;颞叶皮层不仅在听觉信息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存在复杂的视觉与动觉的信息加工以及多种信息存贮的记忆功能。(4)顶叶:较小,位于额叶、颞叶和枕叶之间,在功能和解剖上与额叶、颞叶以及枕叶有着密切的联系。顶叶在人的触知觉及空间知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3.神经递与人类行为(1)神经递质:是一种经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继而产生突触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性升高或降低的化学物质它们对运动控制忆情绪动机等许多脑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2)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递质:主要有四类:乙酰胆碱、单胺类(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酸(包括谷氨酸甘氨酸和氨基丁酸)和肽类(包括下丘脑释放的激素、垂体肽、脑啡肽和其他肽类(3)乙酰胆碱Ach在于脑内许多部位,它主要起着兴奋神经元的作用脑内的乙酰胆碱能与记忆功能关系密切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动态失衡会导致帕金森病;乙酰胆碱在药物依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巴胺(DA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脑和间脑,它能够影响大脑的

精神、情绪状态,对行为的管理很重要。(55-羟色胺5-HT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可能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5-HT必须通过相应的受体的介导才能产生作用,激活的受体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6)甲肾上腺素(NE量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合成的主要胞体是位于第四脑室底的蓝斑去甲肾上腺素在多种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如觉醒认知功能、调节血压等。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异常与抑郁症、焦虑症、注意缺乏/多动症有密切关系感性精神障碍抑郁部分患者是因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低下造成,而躁狂症是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过高导致。(二)人类为的发展人类行为的发展有两层含义是人类种族发生发展过程中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二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期内行为上产生连续性和扩展性改变的过程。人类行为的发展有3个特点:①人类的行为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②早期行为发展极为重要;③行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1.各年龄段的行为特点(1)婴儿期行为特点:婴儿期(0~3岁)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阶段婴儿全身动作大动作以及精细动作都得到了发展言语上已从简单的发音到能说出明确的词社会关系上此阶段是婴儿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认知方面,婴儿的感知觉得到初步发展。(2)幼儿期行为特点:幼儿期~6)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此阶段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儿童的心理行为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得到不断地发展游戏成为幼儿期的主导活动通过游戏幼儿不但是运动器官得到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积极作用同时幼儿期是儿童熟练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度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3)儿童期的行为特点:儿童期6岁~、岁)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再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变化且儿童期是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

象逻辑的过渡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4)青少年期的行为特点:青少年期是少年期和青年期的总称。初中阶段(1112~14岁)的青春期又叫少年期,高中阶段15、19)又称青年初期生理上初中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思维方面初中生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且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同时由于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但其思维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非常明显高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进入成熟期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感受到许多冲突和压力很容易心理和行为偏差,乃至精神障碍。(5)成年期的行为特点:成年期一般是指18、岁以后的整个人生阶段,由于时间跨度大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性各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①成年早期(18~3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心理不适应及其他精神障碍另外对异性的崭新意识在成年初期基本趋于稳定因此恋爱结婚以及婚后生活适应也成为成年初期重要的发展任务。②成年中期(~60岁)时个体处于全盛时期,个体的主要发展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七点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和社会责任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开展成年期的业余活动帮助未成年子女成为有责任心且幸福的成年人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与老年父母相适应以及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③成年晚期(岁以上)又称老年期,人到晚年,身心都逐渐衰退,因此该阶段心理行为的一般特点为认知活动发生了一系列的退行性变化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个性持续稳定而又有所变化。2.男女行的特点及差异(1)生理差异:男女在生理解剖上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从遗传学角度讲,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性染色体不同,人体的第23对染色体性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男女性别差异与内分泌系统相关,其中与性别特性直接相关的是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差异种激素含量不同是导致两性差异的根本与原因。(2)认知过程差异:男女认知过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能力几个方面。(3)智力发展差异:男性智力的两极分布多于女性;女性的智力大多集中

在中间部分。14岁以前女性在智力上占优势,岁以后男性占优势。女性在言语能力上明显优于男性,而岁以后男性在问题解决的能力上明显优于女性。(4)运动技能:男性在体力和身体运动协调性方面优于女性;而女性在耐力和手指灵敏、手工技巧和手眼协调上优于男性。(5)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女性比男性更情绪化、更焦虑、恐惧、不安,更会情绪表达而男性被认为更可能表达愤怒隐藏或拒绝表达情绪情感女性一般情绪较外显,男性情绪较内隐。意志品质上男女有显著的差异。(6)社会性行为:在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道德行为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男女表现有很显著地差异。(7)恋爱观的差异:择偶标准上女性普遍关心的是人品和智力因素;而男性对容貌和气质很重视而感情流露和表达方面男性对异性的爱慕显得比较外显、热烈;女性对异性的爱慕显得比较内隠、深沉。(三)人类为的社会学础1.社会行的社会化(1会化的内涵义的讲社会化是指个体从具有自然属性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飞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儿童青少年。广义的含义指个体作为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同时还贯穿其一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包括社会价值的内化学习和模仿社会行为思维方式及情感反应模式学习角色技能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形成与社会价值相符的道德观及科学文化观念。(2)社会化的内容: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全方位的,包括个人适应社会有关的知识、态度、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方式及社会技能、角色技能等。(3)社会化的条件:人类的社会化是有条件的,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实践。1)遗传因:个体出生后继承代代相传的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因素,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生物基础,是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前提。2)环境因:环境因素是指个人社会化所处的全部社会环境,是个人社会化的外部必要条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阶级特殊团体。3)实践活: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能动因素,实践活动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个人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社会化的具体途径有三:一是观察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三是知识积累。(4)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认知过程注重观察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2)社会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恩首次提出。他认为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个体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并以他人的行为作为比较的来源和尺度通过对比的结果评价自己的行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社会比较让个体了解自己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他人,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2.社会控(1)社会控制的内涵:社会控制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指导和约束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调节和制约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广义上是指对全体社会成员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指社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影响限制社会成员的想法与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不同的方式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关联狭义上是指对于个体违反社会规范行为进行防范、惩处和改造,指对偏离行为和越轨行为进行控制。(2)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普遍性、阶级性、强制性、统一性和超个人性。(3)社会控制的作用:维持社会秩序、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社会控制的分型:1)根据控手段分为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2)根据是使用强制手段分为硬控制与软控制。3)根据控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分为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5)社会控制的手段:1)习俗控:是人类生活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社会控制手段。2)道德控:对人社会行为的影响力比习俗控制强,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在信念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3法律控制是由国家制定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手段。4)纪律控: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规定其成员需要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程度的约束性和强制性。5)宗教控:宗教是以神的崇拜和神的意旨为核心的信仰与行为准则的总

和,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6)舆论制指社会大众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或现象发表的议论和意见,社会舆论含有评价性的意见,常对少数与众人不同意见的言行产生压力,进而改变少数人的想法和行为,与大众保持一致。(6)社会控制理论机制:社会控制观的核心思想认为个体具有社会需求和动机,当社会文化生活与个体的动机需求相一致时,社会控制就能实现。反之,当外在控制如奖励的方式不能满足行为规范者的需求惩罚又不能使越轨者痛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