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1页
医学生物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2页
医学生物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3页
医学生物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4页
医学生物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医学生物学”重点、难点指导一、绪论(一)重点:掌握医学生物学的概念,准确理解医学生物学与医学的相互关系。医学生物学和生物学的区别及联系的学习有助于掌握医学生物学概念,理解其内涵。而学习医学生物学的目的性、重要性则体现在其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性上。(二)难点:医学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医学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较为复杂,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老师对若干个重大而常见的临床医学问题的介绍来理解其与本学科基础理论的密切联系,值得注意到是,对于大一新生,在例如肿瘤、贵重药品生产、遗传病诊断和治疗等临床案例学习时应注意深度适当。二、细胞的基本概念、细胞膜(一)重点:掌握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特性和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对于膜分子结构的学习,应重点掌握“液态镶嵌模型”和“脂筏模型”的内容。细胞膜功能复杂多样,可着重理解其重要的物质交换功能,对于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的各种具体运输方式,学生要准确掌握概念,正确理解转运机制,熟悉所装运物质种类。(二)难点:主动运输机制、膜受体与信号传递。1.主动运输是细胞膜重要的运送物资方式之一,其中的Na+-K+泵、协同运输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Na+-K+泵——实际上就是Na+-K+ATP酶,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质膜上,它有大小两个亚基,大亚基催化ATP水解,小亚基是一个糖蛋白。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大亚基以亲Na+态结合Na+后,触发水解ATP。每水解一个ATP释放的能量输送3个Na+到胞外,同时摄取2个K+入胞,造成跨膜梯度和电位差,这对神经冲动传导尤其重要,Na+-K+泵造成的膜电位差约占整个神经膜电压的80%。若将纯化的Na+-K+泵装配在红细胞膜囊泡(血影)上,人为地增大膜两边的Na+、K+梯度到一定程度,当梯度所持有的能量大于ATP水解的化学能时,Na+、K+会反向顺浓差流过Na+-K+泵,同时合成ATP。协同运输——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的是钠钾泵或质子泵。动物细胞中常常利用膜两侧Na+浓度梯度来驱动。二者的重要区别就是:离子泵--ATP直接供能,协同运输--ATP间接供能。2.膜受体与信号传递是诸多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故学生在掌握受体结构基础上去理解信号传递功能。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一)重点:内质网的类型及主要功能;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1.内质网可分成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两类,对比它们的形态、分布、表面是否附着核糖体来掌握各自特点。2.掌握高尔基复合体形态功能特点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极性特征,同学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大学里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描述与中学生物学有所不同。高尔基复合体有多个重要功能,其中分泌功能大家要重点掌握,蛋白质分泌过程是与多种细胞结构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从RER上核糖体里合成,沿RER、小囊泡、顺面高尔基网、中间高尔基网、反面高尔基网、分泌泡到细胞外完成分泌过程。(二)难点:蛋白质糖基化;信号肽假说。1.糖基化:蛋白质糖基化是指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在RER腔中进行的是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2.信号肽假说: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在翻译时首先合成的是N末端带有疏水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它被内质网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之相结合。信号肽经由膜中蛋白质形成的孔道到达内质网内腔,随即被位于腔表面的信号肽酶水解,由于它的引导,新生的多肽就能够通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最终被分泌到胞外。翻译结束后,核糖体亚基解聚、孔道消失,内质网膜又恢复原先的脂双层结构。四、溶酶体线粒体(一)重点:溶酶体的超微结构、种类及功能;线粒体的亚微结构及功能定位。1.溶酶体(lysosomes)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为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直径约0.025~0.8微米;内含多种水解酶,专司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溶酶体的酶有3个特点:(1)溶酶体膜蛋白多为糖蛋白,溶酶体膜内表面带负电荷。所以有助于溶酶体中的酶保持游离状态。这对行使正常功能和防止细胞自身被消化有着重要意义;(2)所有水解酶在pH值=5时左右活性最佳,但其周围胞质中pH值为7.2。溶酶体膜内含有一种特殊的转运蛋白,可以利用ATP水解的能量将胞质中的H+(氢离子)泵入溶酶体,以维持其pH5;(3)只有当被水解的物质进入溶酶体内时,溶酶体内的酶类才行使其分解作用。一旦溶酶体膜破损,水解酶逸出,导致细胞自溶。根据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初级溶酶体(primarylysosome),次级溶酶体(secondarylysosome)和残体(residualbody)。2.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1)外膜(outmembrane)含40%的脂类和60%的蛋白质,具有孔蛋白(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分子量为5kDa以下的分子通过,1kDa以下的分子可自由通过。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2)内膜(innermembrane)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于3:1。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如:丙酮酸和焦磷酸是利用H+

梯度协同运输。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因此从能量转换角度来说,内膜起主要的作用。内膜的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3)膜间隙(intermembranespace)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延伸至嵴的轴心部,腔隙宽约6-8nm。由于外膜具有大量亲水孔道与细胞质相通,因此膜间隙的pH值与细胞质的相似。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4)基质(matrix)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于基质中,其标志酶为\o"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基质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包括线粒体DNA(mtDNA),70S型\o"核糖体"核糖体,tRNA、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基质中还含有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含Ca2+

、Mg2+

、Zn2+

等离子(二)难点: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电子传递链偶联氧化磷酸化。1.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1)矽肺:二氧化硅尘粒(矽尘)吸入肺泡后被巨噬细内吞噬,含有矽尘的吞噬小体与溶酶体合并成为次级溶酶体。二氧化硅的羟基与溶酶体膜的磷脂或蛋白形成氢键,导致吞噬细胞溶酶体崩解,细胞本身也被破坏,矽尘释出,后又被其他巨噬细内吞噬,如此反复进行。受损或已破坏的巨噬细胞释放“致纤维化因子”,并激活成纤维细胞,导致胶原纤维沉积,肺组织纤维化。(2)溶酶体贮积症:溶酶体贮积症(LysosomeStorageDiseases简称:LSDs)是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的,由于溶酶体的酶发生变异,功能丧失,导致底物在溶酶体中大量贮积,进而影响细胞功能。II型糖原累积病(Pompe病或称庞贝氏病):溶酶体缺乏α-1,4-葡萄糖苷酶,糖原在溶酶体中积累,导致心、肝、舌肿大和骨骼肌无力。属常染色体缺陷性遗传病,患者多为小孩,常在两周岁以前死亡。(3)肿瘤:溶酶体与肿瘤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1)致癌物质引起细胞分裂调节机能的障阻及染色体畸变,可能与溶酶体释放水解酶的作用有关;2)某些影响溶酶体膜通透性的物质,如巴豆油,某些去垢剂、高压氧等,是促进致癌作用的辅助因子,也能引发细胞的异常分裂;3)在核膜残缺的情况下,核膜对核的保护丧失,溶酶体可以溶解染色质,而引起细胞突变;4)溶酶体代谢过程中的某些产物是肿瘤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5)致癌物质进入细胞,在与染色体整合之前,总是先贮存在溶酶体中,这已为放射自显影所证实。总之,溶酶体与肿瘤发生是否有直接关系,尚待进一步探索。2.电子传递链偶联氧化磷酸化。1961年,英国学者PeterMitchell提出化学渗透假说(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说明了电子传递释出的能量用于形成一种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H+梯度),这种梯度驱动ATP的合成。这一过程概括如下:(1)NADH的氧化,其电子沿呼吸链的传递,造成H+被3个H+泵,即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泵入膜间隙。(2).H+泵出,在膜间隙产生一高的H+浓度,这不仅使膜外侧的pH较内侧低(形成pH梯度),而且使原有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增高,由此形成的电化学质子梯度成为质子动力,是H+的化学梯度和膜电势的总和。(3)H+通过ATP合酶流回到线粒体基质,质子动力驱动ATP合酶合成ATP。五、核糖体、细胞骨架(一)重点:掌握核糖体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类型及功能;细胞骨架概念;中心体概念。核糖体是一种非膜相结构的细胞器,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普遍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为核糖核蛋白颗粒。原核细胞核糖体为70S,由3种rRNA(5S、16S、23S)和约52种蛋白质组成。真核细胞核糖体为80S,由4种rRNA(5S、5.8S、18S、28S)和约82种蛋白质组成。核糖体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以游离形式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主要功能是合成内源性蛋白质。附着在内质网膜和核外膜上的核糖体,主要功能是合成外输性蛋白质。但在蛋白质合成时核糖体往往以多核糖体的形式存在。多核糖体是由mRNA将数个核糖体串联起来所形成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单位。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非膜相结构,是位于细胞内外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狭义细胞骨架是指细胞质中的蛋白纤维系统,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广义细胞骨架是指细胞的蛋白质纤维一体化网络结构体系。包括细胞膜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及细胞外基质。光镜下见到的是中心体,由中央成对的中心粒及周围的中心球组成。电镜下见的中心粒由成对彼此相互垂直排列的圆筒状小体组成,每个筒状小体又由9组三联微管成风车状排列围成,在中心粒附近,常有中心粒卫星分布。中心粒参与细胞分裂和细胞运动。(二)难点:核糖体大小亚基结构及功能;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的结构、组装及功能。核糖体的大小亚基上有一系列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结合位点与催化位点:供体部位(P位)、受体部位(A位)、mRNA结合位点、tRNA结合位点及肽酰基转移酶位点等。微管由13根原纤维围成管壁,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微管蛋白。微管可分为单管、二联管和三联管三种。微丝是一种实心的纤维状结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球形的肌动蛋白,包括α肌动蛋白、β肌动蛋白和γ肌动蛋白。中间纤维由32条多肽链组成。根据中间纤维的免疫原性和生化特征,分为波形蛋白纤维、角蛋白纤维、结蛋白纤维、神经胶质纤维和神经元纤维等五类。细胞骨架构成细胞的支撑网架系统,具有区划细胞内部结构、参与细胞运动和分化、参与细胞物质运输和细胞器位移、参与细胞信息传递、参与蛋白合成等功能。六、细胞核(一)重点:掌握核膜、染色质、染色体及核仁的形态结构;掌握染色体的类型及细胞核的功能。1.核膜:核膜又称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位于间期细胞核的最外层。核外膜表面附有核糖体,核外膜和内膜之间的空隙为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相通。核内膜内表面有一层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纤维网络状结构,称为核纤层。核膜上有多个核孔,它们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大分子物质交换的通道。2.染色质与染色体(1)染色质(chromatin)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存在形式。染色质的基本化学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其中DNA与组蛋白的重量比例固定,为1∶1,非组蛋白和RNA的比例变化较大。核小体是染色质包装的基本单位。在间期核中,染色质以两种状态存在,有的伸展开呈透明状态,称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另一种卷曲凝缩,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染色质是一种动态结构。其形态随细胞周期之不同发生变化,进入有丝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折叠形成凝集的染色体。(2)染色体(Chromosome)细胞分裂时染色质纤维高度螺旋化、盘曲、折叠形成的棒状或杆状结构。1)染色体的组装: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纤维通过螺旋化形成螺线管,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形成超螺线管,超螺线管进一步形成染色单体。从染色质DNA组成染色单体要压缩近万倍。2)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由一着丝粒相连,着丝粒处于由于凹陷狭窄、着色姣浅,故被称为主缢痕;着丝粒将染色单体分为短臂和长臂;有的染色体上具有次缢痕;有的染色体短臂末端有随体存在。3)染色体的类型:依据染色体上着丝粒位置不同将染色体分为四种类型:中央着丝粒染色体、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中无端着丝粒染色体。(二)难点:核仁的形态结构及核基质1.核仁:核仁的形态结构:光镜下核仁为均质的、遮光性很强的球形小题;电镜下核仁则为一种无膜包裹的海绵状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纤维中心、致密纤维成分、颗粒成分。核仁的主要功能是合成rRNA,组装核糖体的大小亚基。2.真核细胞间期细胞核中除核膜、核仁和染色质外的物质,称为核基质。近年来发现核基质内有以非组蛋白为主的纤维网状结构体系――核骨架。七、细胞繁殖(一)重点:掌握细胞周期概念、细胞周期各时相特点、细胞社会按增殖分类。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连续过程。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①间期,为分裂期作物质和能量的准备,根据此期所合成的物质不同将其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和DNA合成后期(G2期)。②分裂期,主要特点是将S期复制倍增后的遗传物质均等分成两份,一个母细胞形成两个子细胞,该期以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为依据又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G1期的主要特点是:①大量合成RNA、蛋白质和核糖体;②合成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ATP、dGTP、dCTP、dTTP);③合成DNA复制所需的酶;④贮备能量。此期细胞对化学药物十分敏感。S期的主要特点是:①DNA复制倍增;②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合成;③中心粒加倍。此期细胞对化学药物亦十分敏感。G2期的主要特点是:①DNA合成停止;②继续合成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有丝分裂因子等);③贮备能量。此期细胞对射线十分敏感。M期包括:①前期,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丝和纺锤体形成②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平面上形成赤道板。③后期,着丝粒纵裂,姊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④末期,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核膜、核仁形成,胞质完成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高等生物由一个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分化形成细胞社会。细胞社会的细胞是动态的。从增殖的角度,可将高等动物的细胞分为三类:一是持续分裂细胞,始终保持增殖能力,不断进行分裂,周期时间稳定,如造血干细胞、睾丸精原细胞、消化道黏膜细胞、胚胎早期细胞等。二是暂不增殖细胞,又称休眠细胞。暂时脱离细胞周期,不进行增殖,但在适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这些细胞也叫静止细胞群,如某些免疫淋巴细胞,肝、肾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三是终末分化细胞(不分裂细胞),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永久性失去了分裂能力的细胞。如神经、横肌肌肉、成熟红细胞等。(二)难点: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调控与肿瘤的关系。细胞周期的准确调控对生物的生存、繁殖、发育和遗传十分重要。在细胞周期中有两个重要阶段:G1期到S期和G2期到M期。促成熟因子(MPF)是在G2期合成的能促进M期启动的一种调控因子。1988年,以非洲爪蟾卵为材料研究证明:MPF由cdc2蛋白和周期蛋白两个亚单位组成。周期蛋白能诱导细胞进入M期。周期蛋白(cyclin)随细胞周期的进程而呈周期性变化。一般在间期积累,分裂期内消失,在下一个周期中又重复这一消长现象。研究发现,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是一类必须与周期蛋白结合才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酶蛋白,CDK把磷酸基与靶蛋白相结合,靶蛋白的磷酸化改变靶蛋白的功能,使它陷入高度活跃或者完全静止的状态。CDK要受到它的伴侣蛋白的控制,伴侣蛋白和CDK形影不离,为CDK指出合适的靶蛋白。不同的CDK激酶与不同的周期蛋白结合,执行不同的调节功能。在CDK-cyclin形成的全酶中,Cdc蛋白为催化亚单位,cyclin为调节亚基。CDK激酶在细胞内的含量相对恒定。限制点(R点或称为检验点)是指细胞在周期运行、转换过程中的调控点,调节细胞是继续沿周期运行、还是停止于某一阶段。在细胞周期各时相转换中存在着特定的检验点。它们监视和调控周期时相正常转换与严格有序地进行。保证遗传信息的正确传递和细胞的正常增殖。因此,他们对细胞大小,DNA复制,纺锤体组装及染色体分离等事件进行调节、监控。对胞内外信号、环境因素、细胞DNA损伤或复制错误等作出反应。肿瘤是生物体细胞正常生长失去控制的结果。肿瘤长大的原因,一是由于肿瘤组织中处于G0期的细胞很少,有较多的细胞参加增殖周期;另一原因是由于肿瘤细胞增殖无极限性。八、细胞分化与衰老死亡(一)重点: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有区别。(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从总体来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2)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3)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衰老细胞的特征:(1)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2)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3)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4)一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降低。(二)难点: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凋亡是细胞对环境的生理性病理性刺激信号,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缓和性损伤产生的应答有序变化的死亡过程。其细胞及组织的变化与坏死有明显的不同。坏死(necrosis):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表现为细胞胀大,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核变化较慢,DNA降解不充分,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九、配子发生、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一)重点: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和特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细胞内DNA、细胞核的动态变化;掌握分离定律以及它的细胞学基础。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精子和卵的形成过程称为配子发生。精子和卵的形成都要经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他们的发生过程有一些差异,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减数分裂不同于一般的有丝分裂,它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与有丝分裂过程相对照来掌握,尤其重点掌握前期I和后期I的形态特征。(二)难点:卵子发生的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Ⅰ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变化过程;连锁交换定律。卵子发生的生长期完成之后,卵母细胞准备进行减数分裂,但是卵母细胞不会自动进入成熟期,而是停滞在前期Ⅰ,直到有适当的激素进行刺激。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是高度不对称的,最后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和三个极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Ⅰ染色体变化复杂,持续时间长,根据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又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五个分期。而且在这个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大家应该动态地结合染色体变化过程去掌握各分期特点。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这部分基础知识要结合果蝇杂交遗传过程图去理解和掌握,尤其要了解雄果蝇没有交叉互换发生的特性。十、遗传病、单基因遗传(一)重点:掌握遗传病的概念,掌握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遗传病是指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突变所导致的疾病,分为五类。根据概念熟练区分遗传病和家族性疾病以及先天性疾病的不同。单基因遗传病根据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不同和性质差异分为五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及Y连锁遗传。(二)难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亲婚配后代发病率计算、X连锁隐性遗传。可通过1-2例典型系谱分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亲婚配,结合概念定律即乘法定律和加法定律进行发病率计算。X连锁隐性遗传是指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的形状或疾病的遗传,应准确理解交叉遗传的含义,并了解其在产前诊断等临床方面的应用。十一、多基因遗传(一)重点:多基因遗传的特点及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通过学习多基因遗传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多基因遗传的概念。在掌握隐患性和发病阈值的基础之上,理解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二)难点: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多基因病患者亲属发病风险的估计与单基因病者亲属发病风险的估计不一样,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1.发病风险与亲属级别的关系。多基因遗传病患者亲属的发病率比一般群体发病率高,发病风险随着患者亲属级数的递增,会迅速降低,并逐步向群体发病率靠拢。尤其是在发病率低的疾病中,这一特点非常明显。2.发病风险与遗传率和群体发病率的关系。在相当多的多基因病中,其群体发病率为(0.1%~1%),遗传率为70%~80%。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发病率(f)近似于群体发病率的平方根,即f=(P:群体发病率),这就是Edward公式。3.发病风险与家属中患者人数的关系。由于多基因病中微效基因的累加效应,当一个家庭中出生患者的个数越多,说明父母带有的致病基因数目越多,其亲属的发病风险也越高。4.发病风险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多基因病中基因的累加效应还表现在病情的严重程度上。5.发病风险与性别的关系。某些多基因病的群体发病率有性别差异,表明不同性别的易患性阈值不同。十二、人类染色体(一)重点:非显带核型及显带染色体命名、性染色质,掌握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的机制和类型。1.人类的正常核型1)非显带核型:核型指一个有丝分裂中期的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排列成的图形。人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两两配成23对,按染色体大小编为1-22号。非显带核型的描述首先是染色体总数,之后是一个逗号,最后是性染色体组成。2.显带核型染色体显带是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在其长轴上显示出一条条明暗交替的横纹。显带染色体通常用连续书写的四个符号表示:染色体序号、臂号、区号、带号。3.性染色质:存在于间期细胞核内,包括X和Y染色质两类。1)X染色质是指位于正常女性个体间期细胞核核膜内缘的一个浓染小体。2)Y染色质:男性个体间期细胞核用荧光染料染色后所出现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二)难点: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畸变的描述。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是指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发生改变。染色体畸变分为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两大类,往往引起染色体上基因的增减或位置转移,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导致染色体病。1.染色体数目畸变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偏离正常数目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包括整倍性改变和非整倍性改变。1)整倍性改变正常人体细胞为二倍体(2n),具有46条染色体;精子和卵子具有23条染色体(n),为单倍体。如果染色体以n为基数,整倍性地增加或减少,则称为染色体的整倍性改变。染色体发生整倍性改变可形成多倍体(含有3n以上的个体或细胞)或单倍体(含有n的个体或细胞)。目前认为染色体发生整倍性改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双雌受精、双雄受精、核内复制、、核内有丝分裂。2)非整倍性改变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减一条或几条的改变叫非整倍性改变,形成的个体或细胞称为非整倍体(aneuploid),包括亚二倍体、超二倍体及罕见的假二倍体。非整倍性改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畸变类型,在肿瘤组织中十分常见。3)染色体数目畸变的机制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或丢失。4)染色体数目畸变的描述2.染色体结构畸变1)染色体结构畸变的描述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ISCN)制定了人类染色体以及染色体畸变的命名方法。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描述方法有简式和详式两种。①简式:按ISCN规定的命名符号和术语,依次写明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组成,然后用相应的畸变符号说明重排染色体的类型,在其后的第一个括号内写明染色体序号,第二个括号内注明断裂点的臂符号、区号和带号。②详式:书写规定与简式不同的是在最后的括号中描述重排染色体带的组成。2)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染色体会发生断裂,断裂端被认为具有“粘性”,即易与其他断端接合或重连。一次断裂产生的两个粘性末端通常可重新连接而修复,这将不产生遗传效应。但如果断裂后出现错误拼接,将导致染色体结构畸变。染色体结构畸变的主要类型有:缺失、倒位、易位、重复等。十三、染色体病(一)重点:掌握几种常见染色体病的核型及发病的遗传机制。染色体病又称为染色体畸变综合征,包括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两大类,现在已确定的染色体病有300多种。1.常染色体(autosomaldisorder)是由于1~22号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病。常表现出先天性多发畸形,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常染色体病包括三体综合征、部分三体综合征、部分单体综合征等类型,临床上常见的常染色体病有以下几种:21三体、18三体、13三体、5P-综合征。2.性染色体病(sexchromosomaldisorder)是由于性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患者一般表现为多发流产、不育、性器官发育不全、多发畸形及智力低下等。Klinefelter综合征(Klinefeltersyndrome)、Turner综合征(Turnersyndrome)、XYY综合征、多X综合征(poly-Xsyndrome)、两性畸形。(二)难点:易位型21三体的发病风险估计、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