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反思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1.gif)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2.gif)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3.gif)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4.gif)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c4f5bf8387bc364ca167b895c96a2ee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最大的“书“一课涉及的自然科学学问,我认为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学问产生深厚的兴趣,产生讨论、探究的欲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当我由谈话导入课题时,孩子们的兴趣特深厚,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立刻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脚印,叫波痕。还有些透亮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沟通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制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习读后,开头,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我读表达局部,女孩读川川的话,男孩读叔叔的话。孩子就这样分角色读起了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完毕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语文和科学课是不同的,这是我对自己这篇课文教学之后的感受与反思,不管教师本身具有多深厚的学问,语文课就应当是语文课,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学问,但是不能占据语文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质的文章,一看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就有许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的,也有课外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家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究竟有多大?”这样的问题有许很多多,让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在教学了生字词之后,我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规划,让学生自主质疑,依据先课内,再课外的挨次,依次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课后才发觉自己犯了个错误。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脚印,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学学问,就像《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的“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学问产生深厚的兴趣,产生讨论、探究的欲望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不是科学教学,它们之间有着相当的不同。虽然学生的疑问的确有必要解决,但是肯定不应当是在语文课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当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知道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我的这次课堂教学是相当失败的。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沟通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提醒了奇妙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学问宝库的故事。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字里行间布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奇怪与喜爱。通过课文的学习培育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究自然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纳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我让学生思索: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孩子们已对课文有肯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川川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究竟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表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沟通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提醒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学问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学问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布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奇怪与喜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育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究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殊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学问产生深厚的兴趣,产生讨论、探究的愿望。教过之后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问底”绽开有序教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学问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绽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绽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其次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连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绽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让课堂教学始终布满语文味。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布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纳图片展现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绽开教学,又如让学生观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奇怪的猜想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展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整堂课气氛还是比拟好的。
三、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展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展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展拓展,特殊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展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展拓展,在观赏中学生布满了惊异,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缓缓地表达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学问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拟投入,对课文比拟感兴趣。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觉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灵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准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时机,要是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找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最终教师点明重点就更好了。我想这就是课堂的机灵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很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究竟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由于它跟我们平常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忙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的学问融会贯穿,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查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胜利。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立刻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脚印,叫波痕。还有些透亮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沟通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制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奇妙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学问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脚印,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学问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介绍了岩石这本耐人寻味的“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学问的兴趣。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表达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中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的气氛,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有意把“书”字的双引号漏写。学生发觉了,立刻指出我的错误。我顺势问:“这个‘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你们想知道有关这本‘书’的什么学问?”从疑问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奇怪心,和读书的欲望。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看思维力量。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仆人
学生是学习进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觉者。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力量、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力量。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觉、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沟通、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觉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展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育他们的自主探究的力量,识字过程表达循序渐进。我先让学生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生字有注音)的句子,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接着,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鼓舞学生共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学生体验了胜利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力量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存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共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敬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共性,激发学生灵性效劳。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竞赛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使学生喜爱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在细读课文时,我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学生读出问题来了,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很惊奇,怎么岩石是书呢?”有的学生问:“这本书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问:“书上有什么字,有什么图画呢?”有的问“这本书有什么用呀?”我认为,发觉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依据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读书,在书上找答案。这样,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门圆满的艺术。”尽管我特别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很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便利呈现出来。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科学学问许多,但我考虑到自己撑握有关的学问很有限。因此,我没有放手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课后,我又想:假如我课前肯花时间查阅大量有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再让他们质疑,我信任学生此时此刻不仅仅只有只局限像川川这些疑问,他们肯定有许多问题想解答。学生们会畅所欲言,沟通自己课外阅读获得的学问。信任学生学习的热忱肯定会更高,收获肯定会更大!可见,课前预备真的要做到充分!再充分啊!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最大的书》一课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学问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布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奇怪与喜爱,内容比拟浅显,孩子比拟感兴趣,因此,我力争不把这样的课上成地理课,尽最大努力上出语文味儿。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我认为表达在以下几点:
一、以“刨根问底”绽开有序教学。
在教学中我抓住一条主线“刨根问底”绽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绽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其次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连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绽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围绕“语言文字”进展想象说话。
我采纳图片展现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绽开教学,又如让学生观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奇怪的猜想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展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
三、唯材“适”用,让语文味儿更浓。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展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展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展拓展,特殊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展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展拓展,在观赏中学生布满了惊异,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缓缓地表达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学问的兴趣,在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孩子特殊喜爱新颖、好玩、神奇的事物,而且他们喜爱冒险,喜爱探究未知的领域。本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规律。
课的开头就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新奇奇怪的气氛里,并且在每一个关卡都设有问题,让小朋友在小组合作的根底上闯过难关。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让他们特别有成就感,有信念、有兴趣地连续向前探究。闯关过程中,把课文内容以“大自然的话”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承受得特殊快。
在他们闯关完毕后,把课文最终一节以“大自然的忠告”消失,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
拓展训练则熬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发觉科学学问的意识。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最大的“书”》课文比拟长,不但含有许多的地理学问,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其次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学问的兴趣。
记得崔峦教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当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非常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头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看。让学生自己发觉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示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当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足。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沟通。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特别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知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异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常常忽视“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效劳的。应当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信任肯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拟投入,对课文比拟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拟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觉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灵还有待于提高,比方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灵,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展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准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时机。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学问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预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熟悉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爱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习生字:
⑴和同伴说说你已经熟悉了哪个字,是怎样熟悉的?
⑵全班沟通。
⑶嬉戏识字。
⑷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说说自己帮同桌订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构造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其次课时
一、复习检查认读词语
仔细惊奇闪光透亮宝藏脚印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沟通互动中有所得:
⑴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小组沟通。
⑶全班沟通,相互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识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朗读展现。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依据。你能猜测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学问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存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觉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化石──石英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大地──地球土地──地图
2、问句:
⑴哪里有书啊?
⑵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慨句:
⑴它们都是字呀!
⑵太好了,太好了!
⑶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受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异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奇妙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学问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纳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沟通的方法,课堂气氛活泼、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观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时,就会有许多学生绝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假如不准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肯定要狠抓“学会倾听、学会宽容、观赏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表达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沟通的见闻,提醒了奇妙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学问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教师共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学问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布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奇怪心与喜爱之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到达培育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究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殊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深厚兴趣,激起学生讨论、探究自然的愿望。
比方: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知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力量。
2、叔叔告知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快乐的心情。平常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快乐,由于小鱼很得意。今日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快乐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异、感到意外,特殊的快乐。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习。特殊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拟好,由于它能帮忙承受力量较差的学生将刚的学问稳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此,我非常感谢二年级的教师们,特殊是廖教师和李教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经常教导我,让我学到学问、积存了阅历。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一】
《最大的“书”》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切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发觉、体验和制造,初步熟悉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存中又进一步熟悉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学问传授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展语文素养的培育。现我就本课的教学作反思如下:
一、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学问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育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脚印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现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供应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开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才智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诞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泼,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二、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学问。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气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消失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帮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简单”。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纳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现课;又比拟精确地解决了常识性学问,使语文教学与科学学问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精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精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寻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寻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广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可是,综观本课教学,我还有些“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教”没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学”效劳。
【教学反思二】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学问,叙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脚印,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抓住三个问题来深入探究这本“书”。
上课初始,我从学生的学习上引入:我们平常所读的书有什么特点?(有字有画,给人带来学问),让学生畅所欲言。接着质疑:加了双引号的书又是指什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精确信息练读。接着追问: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岩石也是一本书呢?(有字有画,能让我们知道山川河流的变化,哪里埋藏着宝藏。)让这个问题引出对字、画、带来的学问历史变迁和作用三个方面的深入探究。并练好人物对话。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肯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究竟就是“刨根问底”。
最终,在拓展环节,我引用了单元导读中的一句话点题: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肯定会得到很多乐趣,发觉很多隐秘。然后抛砖引玉给出一个例句:我从树叶发黄的颜色中知道秋天已经来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探究。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小仆人公“刨根问底”这个词绽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绽开教学,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川川在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川川连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局部的内容都是以对话绽开,依据这一特点,我采纳多种教学方式,比方采纳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课文布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纳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展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采纳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参加自己大量的想象就是其方法之一。
在上课初始,我让学生从课题开头,探究课题与以往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发觉“书”加上了双引号,而别的课题却没有,于是,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思索缘由,从而明白,课题的书并不是我们见到的用纸做成的我们所读过的书,而是把岩石比作书。学习岩石“书”的内容时,我采纳了想象和拓展说话,比方让学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并出示图片协作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绽开教学,又如让学生观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奇怪的猜想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展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然后我还跟学生、学生与学生进展角色扮演,把对话练习进展究竟!整堂课呈现诞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泼,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记得崔峦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人工麝香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院学生会申请书
- 转正申请书 大四
- 2025年家庭网络通信设备市场现状调研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医师处方权申请书
- 电动车技术教育构建高效人才培养体系
- 现代办公室中结构化项目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 2025年国内水路货物运输合同模板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1课时 古人计数(1)|北师大版
- 汽车用铝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申请格式范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PPT
- 《陈列展览项目支出预算方案编制规范和预算编制标准试行办法》的通知(财办预〔2017〕56号)
- 《质量手册》培训教材课件
- 医院幼儿走失应急预案
- 别让心态毁了你:受益一生的情绪掌控法
- 人大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企业管理历年卷
- CJ/T316-2009《城镇供水服务》(可编辑)
- 学校膳食委员会工作方案
- 2023质量月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32m现浇简支箱梁施工方案【完整版】
- 中央财政成品油价格调整对渔业补助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