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隧道设计课件_第1页
软岩隧道设计课件_第2页
软岩隧道设计课件_第3页
软岩隧道设计课件_第4页
软岩隧道设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心设计,确保软弱围岩隧道

工程安全汇报内容一、软弱围岩隧道的工程特征二、软弱围岩隧道潜在安全风险源四、软弱围岩变形控制技术三、软弱围岩隧道设计

3五、体会与建议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铁路路网的完善,建设标准的提高,特别是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大量修建,隧道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也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软弱围岩隧道坍方、作业人员伤亡等事故却时有发生,隧道建设的安全现状无法与当前的形势相适应。从设计源头上解决当前软弱围岩隧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半个多世纪来,我院在西南山区铁路隧道的建设中,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和体会,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软弱围岩隧道工程设计方面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一、软弱围岩的工程特征(一)软弱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点软弱围岩一般是指岩质软弱、承载力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破碎的围岩,工程地质特点有:(1)岩体破碎松散、粘结力差:一般为土层、岩体全风化层、挤压破碎带等构成的围岩,由于结构破碎松散,岩体间的粘结力差,开挖洞室后,仅靠颗粒间的摩擦效应和微弱胶结作用成拱,这类岩体极不稳定,尤其是在浅埋地段容易发生坍塌冒顶。(3)岩体结构面软弱、易滑塌:主要是存在于受结构面切割影响严重的块状岩体中,由于结构面的粘结强度较低,开挖后周边岩体极易沿结构面产生松弛、滑移和坠落等变形破坏现象。(二)、软弱围岩的变形与破坏特征软弱围岩的工程地质性质决定了它在隧道工程中的变形特征,即开挖后自稳能力差,表现出“自稳时间短、易坍塌”的特征。由于隧道的开挖,使先前支撑隧道洞身围岩被移走,洞壁临空;造成围岩应力进行重新调整,围岩与洞壁均向隧道净空方向变形。这种变形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隧道正前方掌子面的水平位移,表现为掌子面的水平鼓出;二是,掌子面前方围岩下沉,浅埋隧道表现为地表下沉,形成沉降槽;图掌子面鼓出/地表沉降槽

若这种变形不进行控制,则可能发生隧道坍方。常见的隧道坍方类型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掌子面水平变形过大,发生掌子面挤出坍方;另一类是支护下沉过大,出现整体失稳坍方。

图掌子面挤出坍方图整体失稳坍方

当隧道上部覆土较浅时,隧道内的变形可能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变形开裂,甚至出现坍塌冒顶的情况。这种坍方对隧道工程的建设和环境的危害性极大。整体失稳坍方工程实例洞顶地表陷坑二、软弱围岩隧道潜在安全风险源(2)土质隧道土质隧道强度低、自稳性差,与岩石隧道相比要承受更大的荷载,若初期支护强度不足,将导致变形大、严重时会出现局部坍塌等安全风险。土质隧道塌方冒顶及洞内松散坍体(3)大埋深软岩隧道在大埋深软岩地段,一般存在较高的地应力,由于软岩抗压强度低,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剥离,位移极为显著,变形持续时间长,隧底常出现隆起现象。通过该段时,若支护不足,可能造成支护变形过度、侵限,甚至塌方等安全风险。

支护大变形严重侵入净空实例(4)断层破碎带由于断层上下两盘的相对运动,常使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成碎石和粉末状,形成断层破碎带,其岩体一般自稳性极差,且常伴有地下水,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时易发生塌方、掌子面突泥、突水等安全风险。隧道断层破碎带及塌方(6)不同岩层接触带地段由于不同岩层,岩性差异大,加之常伴有地下水,在接触面附近常发育有风化剥蚀面,岩体较为软弱、破碎,隧道通过时,在掌子面上方或前方,易发生塌方、涌泥等安全风险。隧道接触带塌方三、软弱围岩隧道设计(一)、软弱围岩隧道设计理论在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除了了解软弱围岩隧道“自稳差、易坍塌”的工程特点,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隧道不同于地面建筑物的3个主要特点:(1)隧道是由围岩和多种支护结构两部分组成的,即:

隧道=围岩+支护围岩与支护共同承担山体的压力。图围岩与支护共同受力(二)、隧道支护设计根据新奥法原理,软弱围岩隧道支护一般采用复合衬砌。复合衬砌由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两部分组成。隧道开挖后先实施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等与围岩密贴的初期支护,约束围岩变形,并根据变形监控量测结果,适时施作二次衬砌。图

复合衬砌图1、初期支护设计初期支护是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组成的联合支护体系,是复合衬砌隧道的主要承载结构。初期支护设计-喷射混凝土为达到设计目的,软弱围岩中喷混凝土施工要求做到:喷混凝土应采用湿喷工艺湿喷法其喷射混合料进入喷射机前已经按规定加入水拌合均匀,因此较干喷工艺具有水灰比能准确控制,利于水泥的水化,施工粉尘小,回弹少,混凝土均质性好,强度高的优点。喷混凝土必须与岩面密贴,不可有空洞,以保证良好的共同受力状态喷混凝土必须快速、及时施作。初期支护设计-锚杆锚杆作为初期支护的另一主要构件,设计施工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软弱围岩中,其对围岩的加固作用十分明显。1)软弱围岩中锚杆的作用在软弱围岩中单凭喷射混凝土往往难以抵抗围岩的巨大形变压力,不能有效地保证支护的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喷射混凝土与锚杆联合使用,并把锚杆作为主要的支护措施。软弱围岩中锚杆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加固圈”来“加固围岩”。“加固圈”承担外层围岩传来的荷载,使得最后传到喷射混凝土层的荷载大为减小。

锚杆对围岩的加固是通过锚杆周围的水泥砂浆与围岩的粘结力来实现的,因此需保证锚固可靠,且锚杆垫板必须与岩面紧贴。锚杆隧道加固圈2)软弱围岩锚杆设计与施工要点:锚杆的布置一般沿洞室周边径向均匀布置,必要时底部也要加锚杆;为保证加固带有一定厚度,锚杆的长度与间距之比一般为2:1;为防止锚杆间围岩坍落,还应配合网喷混凝土,喷层主要承担锚杆间的局部坍塌荷载;为达到设计目的,软弱围岩锚杆施工中要求做到:锚杆锚固可靠,全长粘结;要用垫板,且垫板要求与岩面紧贴。初期支护设计-钢架钢架分型钢钢架与格栅钢架两种,一般应与锚杆、喷混凝土共同使用。图钢架断面图格栅钢架1)钢架的作用钢架的作用有四点:一是喷混凝土发挥作用前支撑围岩;二是对喷射混凝土进行补强;三是作为超前支护的支点;四是与锚杆、喷射混凝土共同发挥初期支护的作用。2)钢架适用范围钢架的最大特点是刚度大,架设后能够立即承载受力。因此,多用于软弱破碎或土质围岩中,需要控制围岩变形迅速发展的场合。如浅埋、偏压及土层隧道等。钢架的设计与施工要点:一般采用工字钢,或“八字结”形联系钢筋的格栅钢架;钢架间距一般为0.6~1.0m。为增加钢架的整体性,每榀钢架间应设纵向连接构件;钢架拱脚及墙脚应有控制钢架位移和下沉的措施。

为达到设计目的,钢架的施工要求做到:接头是整个钢架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强;钢架应直立安装,并用混凝土预制块与围岩顶紧;型钢钢架应预留注浆孔,及时对喷混凝土层后回填注浆,保证与围岩密贴;分部开挖钢架落底接长时,要注意防止失稳。2、二次衬砌设计软弱围岩中二次衬砌也是主要承载结构,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共同承担较大的后期围岩变形压力,应适时施作。二次衬砌设计(1)二次衬砌的作用软弱围岩隧道中,二次衬砌的主要作用:一是承载,二是安全储备,保障运营的安全。(2)二次衬砌的设计与施工要点二次衬砌原则上应适时施做。软弱围岩二次衬砌应带仰拱,与边墙应圆顺连接,减少应力集中。为达到设计目的,软弱围岩二次衬砌施工要求做到:二次衬砌应先施工仰拱,分段整体浇注。二次衬砌背后空洞应回填密实。四、软弱围岩变形控制技术1、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的技术掌子面过大的变形将导致坍塌事故的发生。这种事故占隧道坍方事故的比例最高,造成的人员、机械设备的损失最大,在设计施工中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的技术-超前支护常见的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的技术有:(1)超前支护超前支护是一种“先支后挖”技术,是控制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变形,防止隧道掌子面坍塌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超前支护有: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大管棚。图超前支护示意图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的技术-超前支护软弱围岩超前支护施工中要求做到1)超前管棚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压浆,以起到加固围岩的作用。2)为保证管棚与钢架的联合支护作用,管棚外露部分应焊接于钢架上。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的技术-掌子面锚杆(2)掌子面锚杆设置掌子面锚杆的目的是控制围岩开挖后的先行位移和掌子面位移,也是给大断面开挖创造条件,有利于控制先行和后期围岩、支护变形。掌子面锚杆的长度一般都在10~20m之间,宜优先采用易于切割的玻璃纤维锚杆。图掌子面锚杆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的技术-掌子面喷混凝土封闭(3)掌子面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喷混凝土是现场使用较多的另一种维持掌子面稳定的支护措施。图掌子面混凝土封闭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的技术-(4)掌子面预留核心土掌子面预留核心土防止掌子面失稳、坍方是隧道中运用最广、最简单、最经济的技术措施之一。核心土核心土核心土2、控制落底开挖坍方技术隧道上台阶开挖支护完成,下一道工序就是下台阶落底开挖。这道工序风险极大。落底时上半部支护基础悬空,失去支撑,很容易引起支护和围岩失稳、坍方。这种事故一旦发生,容易造成前方掌子面作业人员被困和伤亡。落底开挖的关键技术是在开挖前给上半断面支护结构提供一个临时或永久的基础,控制支护拱脚的快速下沉。常见的控制拱脚下沉技术有:(1)锁脚锚管技术锁脚锚管当它作为承载结构时,主要是传递来自于上部初期支护的压力,因此,应尽量沿拱脚切线方向设置。若施作不到位,将降低锚管作用效果。图锁脚锚管(2)临时仰拱技术临时仰拱在台阶法开挖的软岩大断面隧道中经常使用,能让上台阶临时封闭成环,有效地控制上半段面支护的沉降,保证下台阶开挖的安全。图台阶法临时仰拱(3)扩大拱脚技术扩大拱脚是通过展宽基础,减小地基压力的方法,实现控制支护沉降的又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其关键是基础要有足够的宽度,设计宽度一般为0.8~1.0m。施作时,若拱脚宽度不够,将造成沉降过大,达不到设计要求。图扩大拱脚3、工程实例成功实施的超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工程实例:六沾铁路乌蒙山二号隧道。隧道出口为四线车站隧道,全长610m,其最大开挖宽度达28.42m,最大开挖面积为354.30m2,为单跨交通隧道的世界之最。隧道洞身主要通过泥岩、页岩夹砂岩等地层。针对跨度超大、围岩软弱的特点,结构采用核心土、超前预支护、边墙设台的拱跨式结构,有效地控制了支护的变形。目前大跨开挖已基本完成,未出现坍塌问题。图六沾铁路乌蒙山二号隧道实例五、体会与建议1、遵循“选线四原则”,从设计源头降低软弱围岩隧道风险隧道位置的选择在重视洞口地形、地质条件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隧道洞身地质条件,隧道位置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通过软弱围岩地段。在选线设计时,要遵循以下“选线四原则”:(1)选择构造简单,地层单一,地下水不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好的地段;(2)尽量减少傍山、浅埋段,避免短隧道群。(3)隧道洞身宜平行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争取垂直岩层走向;(4)避开或远离断层破碎带,必须穿过时,宜大角度穿过;并应注意选择在断层、特别是活动断层的被动盘内通过。2、充分贯彻“早进晚出”的原则,强化软弱围岩隧道进洞设计洞口位置的选择充分考虑施工、运营安全和环保要求,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有条件时应尽量接长明洞,不要为了缩短隧道的长度而偏压、拉槽进洞,使洞口处挖深过大,破坏山体坡面的稳定和植被,给施工和运营安全带来隐患。进洞成功实例进洞失败实例

软弱围岩隧道宜采用超前管棚进洞,并对洞口临时开挖坡面采取锚杆(索)、压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支护措施;同时,在开挖进洞之前,还应做好地表防排水系统,以确保隧道进洞安全。3、高风险软弱围岩双线长隧道,宜采用双洞单线分修方案高风险软弱围岩双线长隧道宜采用上下行分修,修建两座单线隧道,由于隧道开挖跨度、断面减小,有利于施工时控制围岩和支护变形,防止坍方事故的发生。4、加强地质勘察工作,细化软弱岩层工程特性判释重视软弱围岩地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开展综合勘探,查明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围岩合理定级。对于通过软弱围岩地段的隧道,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软弱围岩在隧道洞身上的分布段落、工程特性。

通过地质测绘辅以槽探、平硐等方法,了解软弱岩层的分布层位,综合地面物探成果初步确定软弱围岩在洞身的分布段落。在此基础上布置钻探工作,通过钻探、孔内综合测井、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进一步细化软弱围岩在隧道洞身段的分布段落和工程特性。为弥补勘察工作的局限性,应加强施工地质特别是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在开挖环境下、围岩的受力、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均有所变化,应高度重视局部的小构造、不同岩性的接触带、层间不利的结构面组合对隧道稳定性的不利影响。5、针对软弱围岩的工程特性,设计方案应做到“三个有利于”软弱围岩的力学特性是强度低、承载力低,隧道开挖后变形大。因此,针对围岩与隧道变形的控制措施是设计的要点。设计应做到“三个有利于”:(1)开挖方法的设计应有利于保护围岩,减小塑性区范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围岩的承载作用,控制围岩的变形量;例如采用弱爆破、围岩预加固等设计;(2)支护结构的设计应有利于支护结构尽快封闭,形成整体稳定的封闭环状结构,以达到减小支护自身变形的目的;例如采用有利于快封闭的CD/CRD等工法;(3)支护结构未封闭之前,辅助工程措施的设计应有利于控制支护结构的整体下沉;例如采用大拱脚或拱脚支撑桩等措施。6、加强现场配合,积极开展信息化设计隧道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