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2014-5-4课件_第1页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2014-5-4课件_第2页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2014-5-4课件_第3页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2014-5-4课件_第4页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2014-5-4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螺旋体(spirochete)(mycoplasma)

衣原体(rickettsia)立克次体(chlamydia)其它微生物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生物学性状的比较定义致病性与免疫性综合性思考题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大小

0.2~0.3um,0.3~0.6×0.8~2um原体0.2~0.4um较大形态

多形性(无多形性(有细胞圆球形细长、弯曲、细胞壁)壁)或球杆状螺旋状培养

人工培养基中严格细胞内严格细胞内寄生人工培养+/-

生长的最小微生物,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呈油煎蛋样菌落原体—感染型始体—繁殖型染色

G-G-

G-镀银染色-棕褐色

繁殖方式均为二分裂抗生素

敏感敏感敏感敏感

(强力、红霉素)(氯、四环素)(红、四环素)(青霉素)抵抗力弱弱弱弱

可通过滤菌器(梅毒螺旋体极弱,50℃5’,4℃3天)

可通过滤菌器始体0.5~1um螺旋体: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跃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目前已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立克次体: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衣原体: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螺旋体支原体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支原体油煎蛋状菌落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e)

动物的淋巴细胞

红色的是寄生的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

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高度感染性。是衣原体发育周期的增殖型,不具感染性。原体:始体:衣原体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螺旋体

(spirochete)引起人和动物疾病的螺旋体

1.密螺旋体属--梅毒螺旋体

2.疏螺旋体属--回归热螺旋体、伯氏螺旋体

3.钩端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梅毒(syphilis)的起源和传播:据西方学者认为,在15世纪以前欧洲无梅毒。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水手回到欧洲时,将此病传播到意大利、西班牙。有人认为1488年,葡萄牙舰队:将梅毒带到印度。也有学者认为,1498年哥伦布的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由于感染梅毒船员的到达,将梅毒也带到印度。通过商业往来,梅毒也进入了我国,1505年在广东省首先发现和记述了梅毒病例,此后,梅毒便从沿海到内地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发病率居高不下,居性病之首。解放后,经过十年的努力,已于1959年基本上消灭了梅毒,1964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布基本消灭了性病。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性病又在我国死而复生,特别是梅毒发病人数大大增加,发病人数急剧上升。梅毒螺旋体致病因素

1.

菌体表面的外膜蛋白

2.

透明质酸酶

3.

免疫病理损伤所致疾病:梅毒传染源:病人(唯一传染源)一期梅毒--外生殖器硬下疳感染后约3周开始发病,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溃疡渗出液传染性很强,4-8周后自愈。二期梅毒--梅毒疹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二期梅毒----梅毒疹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淋巴结肿大,梅毒疹和淋巴结中有大量梅体,传染性较强

三期梅毒

发生于2年后或更长,全身组织器官损害。传染性少,但破坏性大。先天性梅毒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晚期先天性梅毒钩端螺旋体(钩体)致病物质内毒素样物质(endotoxin-like substance,ELS)

溶血素细胞毒因子(cytotoxicityfactor, CTF)所致疾病--钩体病传染源:鼠、猪(尿液排出)培养:Kothof培养基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钩端螺旋体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支原体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人型支原体(M.hominis)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um)穿透支原体(M.penetraus)溶脲脲原体(Ureaplamaurealyticum)1.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支原体肺炎(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呼吸道支原体肺炎。正位显示左中肺叶模糊阴影,左肺门增大。

同上病例。两周后随访,左肺炎已消散。2.溶脲脲原体

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女性-输卵管炎男性不育女性不孕流产、早产、死胎、低体重儿母婴垂直传播性途径溶脲脲原体免疫性巨噬细胞可杀灭支原体IgG1、IgG2调理SIgA细胞因子TNF-α、IL-1病后免疫力短暂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微生物检查1、分离培养非典肺炎病人取痰或咽拭子,溶脲脲原体培养取尿道拭子,时间较长阳性率不高。

2、血清学检查经典的方法:冷凝集试验病人血清中有冷凝集素,在4°C环境人红细胞与抗原凝集较好。但特异性、敏感性较差。阳性率约50%。立克次体

(rickettsia)立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人血液中发现的。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二人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为纪念他们遂将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prowazekii)

Ricketts医生流行性斑疹伤寒,这种由虱子传染的疾病曾经毁掉了拿破仑的大部分军队,并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类的历史。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近50万大军入侵俄国,当大军行至波兰和俄国西部的时候,近半数士兵因斑疹伤寒和痢疾而死亡或丧失行动能力。当拿破仑下令撤出莫斯科的时候,他的军队只剩下8万人;而1813年6月撤退行动结束时,拿破仑手下只有3000多名士兵。死于斑疹伤寒和俄国严冬的官兵比战死沙场的要多得多。同样是这个斑疹伤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毁掉了300万人的生命。立克次体致病机制立克次体局部皮下:增殖血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产生内毒素、磷脂酶A毒血症DIC节肢动物叮咬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免疫性: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多数病后免疫力持久诊断:采集病人血液病原体分离:血清学试验:豚鼠或小鼠腹腔接种鸡胚或细胞培养外斐反应

(Weil-Felixreaction)定义:用普通变形杆菌的菌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以辅助诊断斑疹伤寒、恙虫病等。引起人类感染的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贝纳柯克斯体Q热(疑问热)人虱鼠蚤、鼠虱恙螨蜱(Q热柯克斯体)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prowazekii)传染源:病人传播媒介:人虱传播途径:虱粪中的立克次体经伤口、呼吸道、眼结膜感染人体所致疾病: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斑疹伤寒)临床表现:高热、头痛、皮疹等,伴多系统损害免疫性:病后免疫力持久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ickettsiatyphi)传染源:鼠传播媒介:鼠蚤、或鼠虱传播途径:蚤粪中的立克次体经伤口、呼吸道、眼结膜感染人体所致疾病: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较轻免疫性:病后免疫力持久恙虫病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传染源:动物,主要为野鼠和家鼠传播媒介:恙螨传播途径:恙螨叮咬经伤口感染人体所致疾病:恙虫病临床表现:叮咬处黑色焦痂,发热、皮疹、 淋巴结肿大,伴多脏器损害免疫性:病后免疫力持久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burnitii),又称Q热柯克斯体传染源:家畜传播媒介:蜱传播途径:动物动物或人动物人所致疾病:Q热(疑问热)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腰痛等免疫性:病后有一定免疫力蜱叮咬排泄物经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衣原体

(Chlamydia)致病机制

衣原体

柱状、或杯状上皮细胞:增殖

释放内毒素抑制宿主细胞代谢

组织细胞损伤各种途径病后免疫力不强

常见的致病性衣原体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

沙眼亚种(Biovartrachoma)

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Biovarlymphogranulomavenereum,LGV)肺炎衣原体(C.pneumoniae)鹦鹉热衣原体(C.pasttaci)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汤飞凡(1897.8.20-1958.9.30)

医学微生物学家。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原体的人汤飞凡(1897.8.20-1958.9.30)医学微生物学家。湖南人。1914年入湘雅医学专科学校,1921年毕业,获湘雅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被派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细菌学研究。1929年回国后,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研究员兼主任。毕生从事病毒的研究。30年代和魏曦共同对支原体进行研究,否定了沙眼细菌病因说;50年代和张晓楼等人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毒(沙眼衣原体),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1981年获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赠颁发的“沙眼金质奖章”。“沙眼衣原体分离培养”获198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沙眼衣原体的发现沙眼至少已有三四千年,中国人口中有50%患有沙眼,农村有“十眼九沙”之说。1887年,郭霍氏曾从沙眼病灶中分离出一种细菌,认为是沙眼的致病菌,但很快被否定了。1907年在沙眼病灶中发现包涵体,认为可能是病毒,但未定论。20年代中,沙眼病毒病原说,经历了从“细菌病原说“到”病毒病原说”反复,但未能证实病原。汤飞凡教授认为微生物在自然界是从小到大的一个长长的系列,在已知的病毒和细菌之间存在着“过渡的微生物”,如立克次体、牛胸膜肺炎支原体(PPLD)等。他循着这条思路,制定了研究计划,同步进行了沙眼包涵体研究、猴体感染试验和病毒分离试验。从1954年6月开始了工作。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汤飞凡亲自带助手从同仁医院沙眼门诊取回材料201份,在48例中找到包涵体,并发现包涵体有四种形态:散在型、帽型、桑椹型和填塞型,阐明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澄清了自从1907年发现沙眼包涵体以来的混乱认识。他在论文里写道:“原体和始体均为沙眼病毒的演变形式……。原体代表静止,始体代表活动繁殖状态。原体变始体,始体又产生原体。……我们可推论沙眼病毒的原体侵入或被吞噬至上皮细胞内,即增大其体积变为始体,繁殖发展成散在型包涵体,以后继续发展成帽型或桑椹型,终至填塞型的包涵体。此时或在此以前,始体复变为原体,最后细胞被原体填塞以致破裂,原体涌出,再侵袭别的健康细胞,重复感染。”他实际上描述了沙眼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的发育周期,在沙眼衣原体分离成功后,已在人工感染和动物模型中被完全证实。现已知道沙眼衣原体的一个发育周期约为48小时。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汤飞凡所进行的猴体感染试验也获成功。他和助手使猴子造成沙眼,从中发现:猴子与人的眼结膜解剖学构造不同,患了沙眼后症状也不同:没有瘢痕和血管翳。他们还在猴子的沙眼病灶中找到了从来没有人发现过的猴沙眼包涵体。1955年7月,重新开始分离病原试验,采用了研究立克次体常用的卵黄囊接种。决定在标本中加抗生素抑制杂菌生长,因为当时临床上已经知道链霉素治疗沙眼无效而青霉素有无疗效还不明了,所以选了这两种抗生素,没想到很顺利,只作了8次试验就分离出了一株病毒。这个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被汤飞凡命名为TE8,T表示沙眼(Trachoma),E表示鸡卵(Egg),8是第8次试验,后来许多国家的实验室把它称为“汤氏病毒”(Tang’svirus)。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分离出了病毒,有人建议汤飞凡赶快发表成果,因为世界上许多实验室在竞相分离沙眼病毒,不赶快发表,怕被人抢先。但作风严谨的汤飞凡没有同意,他认为还没有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