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浙江大学教学信息化平台_第1页
细菌耐药性-浙江大学教学信息化平台_第2页
细菌耐药性-浙江大学教学信息化平台_第3页
细菌耐药性-浙江大学教学信息化平台_第4页
细菌耐药性-浙江大学教学信息化平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第一页,共44页。一、抗菌药物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agents)

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antibiotics)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2.抗生素(antibiotics):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第二页,共44页。二、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1.-内酰胺类(-lactams)

化学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的多种不同-内酰胺抗生素。

包括:

第三页,共44页。青霉素(penicillin)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等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头孢唑啉等头霉素:如头孢西丁单环-内酰胺类:如氨曲南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泰能-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棒酸使酶失活第四页,共44页。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3.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链霉素、庆大霉素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

四环素、强力霉素等。5.氯霉素类(chloramphenic)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第五页,共44页。6.多肽类和糖肽类:多粘菌素、杆菌肽、万古霉素7.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等。

喹诺酮(fluroqinolone)类:包括氟哌酸、

环丙沙星等。8.其他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等。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等第六页,共44页。(二)按生物来源分类

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和杆菌肽。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

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产生的抗生素最多。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两性霉素B等。第七页,共44页。

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为四类(表3-1)。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内酰胺类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粘菌素)

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

4.抑制核酸合成:利福平、磺胺类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八页,共44页。表3-1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酮康唑环丝氨酸利福平红霉素制霉菌素杆菌肽甲氧苄啶四环素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磺胺药氯霉素多粘菌素类β-内酰胺类核酸合成细胞蛋白合成细胞膜渗透性细胞壁第九页,共44页。抑制胞浆外交叉联接过程(青霉素、头孢菌素)抑制胞浆膜阶段粘肽合成(万古霉素、杆菌肽)抑制胞浆内粘肽前体的形成(磷霉素、环丝氨酸)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第十页,共44页。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反应,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

-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protein,PBP)共价结合。该蛋白质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当PBPs与青霉素结合后,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导致肽聚糖合成受阻。

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而死亡。第十一页,共44页。

有两种机制:

①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粘菌素类)呈两极性,亲水端与细胞膜蛋白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胞膜上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均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胞膜缺乏固醇类,故作用于真菌的药物对细菌无效。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第十二页,共44页。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

50S亚基抑制药大环内酯类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部位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结果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30S亚基抑制药第十三页,共44页。4.抑制核酸(DNA/RNA)合成喹诺酮类:作用于DNA回旋酶,抑制细菌繁殖。利福平(RFP):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

合,抑制mRNA的转录。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

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

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

细菌繁殖。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第十四页,共44页。影响叶酸代谢(TMP)

TMP与磺胺药合用(复方新诺明)有协同作用

第十五页,共44页。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第十六页,共44页。第二节细菌的耐药机制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及其来源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三、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原则第十七页,共44页。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及其来源细菌耐药性(drugresistance)

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细菌耐药性的来源非遗传性来源的耐药性:表型改变遗传性来源的耐药性:第十八页,共44页。Someofantibiotic-resistantbacteriaM.tuberculolsis

E.coliP.aeruginosaS.dysenteriaeS.pneumoniaeH.influenzaeN.gonorrhoeaeE.faecalis

AcinetobacterS.aureaus第十九页,共44页。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第二十页,共44页。

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intrinsic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第二十一页,共44页。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

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二)获得耐药(acquiredresistance)

1.获得耐药性概念第二十二页,共44页。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影响获得耐药性发生率有三个因素:药物使用的剂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和可传递耐药性的优势地位。第二十三页,共44页。

(1)染色体突变: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频率很低(10-12~10-7),其中有些突变赋予细菌耐药性。

(2)可传递的耐药性(突变基因水平转移方式:接合、转导、转化)

2.获得耐药性基因突变类型第二十四页,共44页。接合:细胞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

质如质粒或染色质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

体菌。转导:以噬菌体及其含有的质粒DNA为媒介,

介导供体菌耐药基因转移给受体菌。

金葡菌、链球菌获得耐药。转化:少数细菌可从周围环境中摄入裸DNA,

并掺入到细菌染色体中。第二十五页,共44页。

可传递耐药性传播的三种结构形式:R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

①R质粒的转移:细菌中广泛存在耐药质粒,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数细菌的质粒具有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细菌质粒能在细胞中自我复制,并随细菌分裂稳定地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第二十六页,共44页。

②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Tn)又名跳跃基因,是比质粒更小的DNA片段,可在染色体中跳跃,实现菌间基因转移或交换,使结构基因的产物大量增加,使宿主细胞失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③整合子(integron)与多重耐药:整合子是移动性DNA序列,可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一类整合子可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盒,同一个耐药基因又可出现在不同的整合子上,介导多重耐药。第二十七页,共44页。第二十八页,共44页。三、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包括:

♣钝化酶的产生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第二十九页,共44页。(一)产生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效

钝化酶(modifiedenzyme)是耐药菌株产生的、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种酶,它通过水解或修饰作用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如分解青霉素的酶或改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的酶。

第三十页,共44页。第三十一页,共44页。第三十二页,共44页。①-内酰胺酶:

特异性水解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的-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又称灭活酶(inactivatedenzyme),由染色体和质粒编码。在G-杆菌中有两种:超广谱-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lactamase,ESBL)和AmpC-内酰胺酶。重要的钝化酶有以下几种:

第三十三页,共44页。

②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由质粒编码,其机制是通过羟基磷酸化、氨基乙酰化或羧基腺苷酰化作用,使药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作用。

③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

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抗菌活性。第三十四页,共44页。

导致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变异,影响药物的结合,对抗生素不再敏感,这种改变使抗生素失去作用位点和亲和力降低,但细菌的生理功能却正常。如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导致对-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而耐药。(二)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和数量改变

——抗菌药不易与细菌结合第三十五页,共44页。(三)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和主动外排机制

细菌细胞壁的障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效能,耐药屏蔽也是耐药的一种机制。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比其他G-菌差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已发现数十种细菌外膜上有特殊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药物主动外排使菌体内抗菌药浓度下降,难以发挥抗菌作用导致耐药,主动外排耐药机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第三十六页,共44页。主动外排系统示意图第三十七页,共44页。(四)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biofilm,BF)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可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机制:1)渗透屏障

2)营养限制,内部细菌生长慢

3)利于细菌之间耐药基因传递和耐药信息的交换

4)BF表层细菌先被杀死,深层存留的细菌一旦停药仍会迅速繁殖第三十八页,共44页。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①制定抗生素用药常规,教育医务工作者和病人规范化用药,供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参考。

②严格根据适应证选用药物

③病人用药前应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测,并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

④按药物的药动学特性,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⑤用药疗程应尽量缩短,一种抗菌药物可以控制的感染则不任意采用多种药物联合。

⑥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预防应用和联合用药,避免滥用。第三节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第三十九页,共44页。

2.严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