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教学案_第1页
余光中《乡愁》教学案_第2页
余光中《乡愁》教学案_第3页
余光中《乡愁》教学案_第4页
余光中《乡愁》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乡愁(学案)文本导读名师引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读唐代的送别诗,让我们领略远古时代友人相送,亲人思念的依依之情。而余光中的乡愁诗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新的主题,他抛却小家之思,将思念的内涵上升到祖国统一之念,让读诗的人思想也随着升华。读余光中的《乡愁》,不得不读席慕蓉的《乡愁》。二者题目相同且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席慕蓉以女诗人特有的情感,把乡愁写得缠绵悱侧,她的《乡愁》诗,别出心裁,诗味隽永。真可谓“一树梅花万首诗”,同是思乡之情,同写乡愁,却各有韵味。这两首《乡愁》诗,余光中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读过之后,你有没有想到,时至今日,电脑网络、电话、星星、月亮、银杏树、老榕树等等,则会成为我们这一代和台湾亲人思念的新的载体?席慕蓉则是确实用到了笛、月亮、树这些意象,以此寄托诗人的乡愁。那么,我们可以再想像:琵琶、蟋蟀、鸿雁、浪花、柳树等等,是不是又可以成为我们乡愁的新的意象?【学习纪要】学习目标1.学习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读余光中的《乡愁》诗,要抓住关键的四个比喻:“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读席慕蓉的《乡愁》诗,也要抓住关键的三句话:“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要读懂诗人想像的合理性,模仿借鉴诗人的想像方式进行扩展想像,这是培养自己想像力的有效途径。2.学习用形象表现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读余光中的《乡愁》,懂得作者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读席慕蓉的《乡愁》诗,懂得诗中的笛、月亮、树这些意象,是寄托诗人乡愁的载体。并由此发挥想象:电脑网络、电话、星星、月亮、银杏树、老榕树、琵琶、蟋蟀、鸿雁、浪花、柳树等这些现实中不是很起眼的东西,也会成为我们今后写作的内容,这样读写结合,会有效提高我们的学习质量。【文体感悟】作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席慕蓉,蒙古族人,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容”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农历10月15日生于四川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后随家飘落台湾,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主要著作:《七里香》[诗]、《无怨的青春》[诗]、《三弦》[小品]、《有一首歌》[散文]、《同心集》[散文]、《写给幸福》[散文]、《江山有待》[散文]。写作背景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在两位诗人的其他许多作品中,都弥漫着乡愁情绪。现在,我们重点解读余光中的《乡愁》,则席慕蓉的《乡愁》就了然纸上了。【提纲挈领】文章主旨余光中的《乡愁》将个人的悲欢与祖国的爱。民族的情交融在一体,寄寓了绵绵悠长的乡思和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席慕蓉则以女诗人特有情感,把《乡愁》写得缠绵悱侧。内容结构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一一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乡愁时间空间乡愁第一节小时候母子异地邮票思念故土和亲人第二节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第三节后来坟墓内外坟墓期盼祖国统一第四节现在海峡内外海峡写作特点1、构思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2、变抽象为具体。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表数量的词语也运用得很准确。3、形式优美突出。一是结构上富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怅惘的基调。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整体感知一、熟习课文、朗诵余光中的《乡愁》。1.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2.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3.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提示: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4.《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思考1:这首诗用了哪些形象表现乡愁?诗中用了哪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在形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具体形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具体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具体形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具体的形象:“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诗人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单纯而又内涵丰富的形象,来比喻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和现在的乡愁。巧妙地化虚为实,将乡愁具体化,赋予独特性。一方面浓缩和凝聚了广大的时空,另一方面又延绵了无尽无边的乡思。尤其是最后一节的比喻,把这种乡愁推向极至,暗示只有祖国统一,才能了结个人的思念。思考2:余光中的《乡愁》,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乡愁》的形式美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二、延伸思考: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发表后,受到普遍好评,流布甚广,为什么?也就是说:此诗为什么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诗人身在海峡彼岸,想起当年他在大陆的家乡和现在的情景,撩动无边的乡愁,将个人的悲欢与祖国的爱。民族的情交融在一体,寄寓了绵绵悠长的乡思和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这首诗既典雅,又口语化,显得朴实无华。而且在诗行的建筑上十分匀称,节调和谐统一,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局部突破分析、解读本诗。1、三个问题:(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也要教师参与其中。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提示:(“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第三题总结。(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朗读、背诵、体味。自由朗读并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附:席慕蓉《乡愁》浅析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对比总结: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积累运用拓展演练一、简答:比喻,是这两首诗最大的写作特点,余光中的诗中,用了________这些意象来表现乡愁,喻体分别是________。席慕容的诗中比喻也是新奇的,喻体分别是________,它的表达效果好在________。二、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情感诗,诗人将丰富的感情渗透进了诗句里。细品味,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思念母亲,“家书抵万金”,凭书信传递信息,倾诉情感。作者将这份感情放在了_____这句诗里。2.思念家人,思念妻子。诗人将这份情感放在了_____________这句诗里。3.与母亲生离死别,诗人将这份深情、怅惘的感情放在了_________这句诗里。4.思念祖国、海峡虽“浅浅”,却使自己“老大难归”,诗人将这份无奈、惆怅的感情放在了_____________这句诗里。三、读文答题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1.这节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本体是喻体是2.“没有年轮的树”是指________。3.这节诗________(A直接、B间接)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4.朗读本节诗和余光中诗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那就是________。四、比较阅读看下诗与课文两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何异同。乡愁杨唤(台湾)在从前,我是王,是快乐而富有的,邻家的公主是我美丽的妻。我们收获高梁的珍珠,玉蜀黍的宝石,还有那挂满在老榆树上的金币。如今呢?如今我一贫如洗。流行歌曲和霓虹灯使我的思念贫血。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参考答案一、1.母亲、新娘、大陆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笛、(没有年轮的)树(可从形象、情感等方面考虑作答)二、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2、“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3、“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三、1乡愁、树2.永不老去的树,喻指乡愁绵绵不尽,挥之不去3.A对故乡深深怀念4.深情、怅惘四、是自己的理解程度,只要言之有理,则为正确。素材大观园思乡夫子苗今夜,妈妈的手抖落了九天的星星,月亮也在妈妈的手里悠悠晃晃。今夜的儿时,骑在牛背上的我,听妈妈说:月亮是银色的牧笛,月饼是画在天上的月亮。映在眼里。今夜的少年,站在老井旁的我,听妈妈说:月亮是金色的辘轳,月饼是落在井底的月亮。掬口入心。青年的我,志得轻狂离开了故乡,妈妈说:捎上牧笛,想家的时候,吹一曲家乡的月光。今夜,月色如华,岁月如华的我,接过妈妈手中的星星和月亮,妈妈说:儿啊,喝吧家乡来到你的心房。哦,原来这是一碗那口老井的水香。思乡(散文诗)摘自网文圣诞花殷红如血开在千里外的城市空气变得阴冷清晨妈妈的电话打来,几句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