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1.gif)
![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2.gif)
![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3.gif)
![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4.gif)
![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daf409cc5c8d32c46caf4c7a67b3b76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练习题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2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2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8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5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检测卷 22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 33第1节群落的结构 33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39第3节群落的演替 44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检测卷 50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61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61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6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3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80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5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检测卷 91第四章人与环境 102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2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08第3节生态工程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14第3节生态工程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119第四章人与环境检测卷 125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题组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答案】C【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实验模拟了标记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动物B.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摇匀C.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D.黄豆总数约为50m/n【答案】D【解析】上述实验模拟了标记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动物,A正确。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摇匀,代表被标记动物与未标记动物的均匀混合,B正确。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能够降低偶然性造成的实验误差,C正确。假设黄豆总数为A,则有(A+50)∶50=n∶m,解得A=50(n-m)/m,D错误。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的数量统计错误的是()ABCD【答案】D【解析】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时,对于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在内,而对于位于样方边界的个体,遵循只计一半的原则,而选项D将所有位于边界的个体都计算在内,所以D项统计有误。4.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答案】D【解析】标记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该地域刺猬数量为400只,种群密度大约是100只/km2。题组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5.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答案】C【解析】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862/100000×100%=1.862%;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6.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答案】A【解析】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题组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7.在南方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于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A.降低昆虫出生率 B.改变昆虫性别比例C.增加昆虫死亡率 D.改变昆虫年龄结构【答案】B【解析】化学诱饵诱杀雄性个体并不仅仅增加害虫死亡率,更为明显的作用是直接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昆虫的出生率。8.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答案】B【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9.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形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形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错误;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项错误。10.科研人员对某岛屿一年内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C.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的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答案】C【解析】决定某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B正确;图中在9~11月份,雌雄比例逐渐增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的雌雄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D正确。11.如图A、B、C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BC(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最小的是________,其年龄结构特征是__。(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_,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可直接降低人口________和自然增长率。(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将使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变为图________类型,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结构会变成图________所示,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出生率(3)C越来越小(4)A越来越大【解析】(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最小的是B,即稳定型,其年龄结构特征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A相似,即为增长型,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可直接降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最终将使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变为图C类型的衰退型,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小。(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结构会变成增长型即图A所示,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大。12.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差异。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________。某同学在对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得到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在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____,在取样时应注意的原则是________等。(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________尾。(3)调查甲、乙两草原中所捕获田鼠的月龄构成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据此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加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答案】(1)样方法8随机取样(2)标记重捕法3200(3)乙甲【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在样方中计数时,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处的个体。所以图1所示的样方中该种植物在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在取样时应注意的原则是随机取样等。(2)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200=160∶10,N=3200,即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3200尾。(3)据图2分析可知,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13.某同学在调查一个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取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样方第一样方第二样方第三样方个体数/株354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_______。原因是__。(3)若为单子叶丛生或蔓生植物________(填“适于”或“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计数,原因是__。(4)随机设置样方所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是实际的种群密度吗?________,原因是__。【答案】(1)0.16株/m2(2)不可靠选取的样方数量太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3)不适于单子叶丛生或蔓生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易分清是一株还是多株(4)不是它是取样调查的结果,只会无限接近真实值【解析】(1)三个样方山毛榉数量的平均值为4,而样方的面积为25m2,所以种群密度4÷25=0.16(株/m2)。(2)由于所选范围为长5千米,宽1千米,只选三个样方数量太少,而且对于山毛榉这样的乔木来说,样方面积太小。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题组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答案】B【解析】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h后,该种群的个体种数是()A.m·2T B.m·220C.2eq\f(T,20) D.m·23T【答案】D【解析】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由于该细菌每20min繁殖一代,则Th后,繁殖3T代,故T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为Nt=N0·λt=m·23T。题组二种群的增长曲线3.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灭鼠时往往选择c点所对应的时刻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答案】C【解析】c点所对应的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灭鼠比较困难,应在鼠种群增长速率较小的时候进行灭鼠;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カ,所以“S”形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a点之后;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4.下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形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答案】D【解析】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逐渐变小,但种群数量仍然是在增长,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了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比较稳定,B错误。从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形增长,C错误。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所以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D正确。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10年和第20年种群的数量基本相当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大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答案】D【解析】第1年至第5年间,λ一直大于1,说明野兔种群数量是不断上升的,A错误;第10年到第2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因此第20年种群的数量小于第10年,B错误;第15年至第2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C错误;第20年至第3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增长率为0,D正确。6.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K值为K1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答案】C【解析】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K值为K2;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竞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题组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答案】D【解析】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培养酵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较大,应先稀释后再计数。8.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错误的是()样品1234酵母菌数量(个/mm3)121082012101000pH4.85.43.75.0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是出生率>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答案】A【解析】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9.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美国的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年193719381939194019411942种群数量/个25462084407701380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1380个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减弱C.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形D.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答案】D【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题中所给的数据不充足,无法判断K值,A错误;岛上的食物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增强,B错误;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C错误;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D正确。10.如图表示野生绵羊种群在1800年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该种群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1840年前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较充裕有关B.该绵羊种群的种群数量在1850~1940年间不断地波动C.该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1850~1940年间不断地波动D.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答案】C【解析】1840年前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较充裕有关,A正确;该绵羊种群的种群数量在1850~1940年间不断地波动,但环境容纳量不变,B正确,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D正确。11.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置于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可用图中________表示,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可用图中________表示。(用字母表示)(2)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3)当我们迁入刚建的新村美居,可恶的老鼠也一同悄悄“潜来”,它们咬坏衣物、偷吃粮食、毁坏家具、传播疾病,请根据a、b曲线的变化趋势,推测灭鼠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鼠群由“______”形曲线变化转变成“______”形曲线变化。【答案】(1)ab(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3)在进行灭鼠时,要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a(或J)b(或S)【解析】(1)种群置于理想条件下,数量呈“J”形增长,如曲线a所示;置于自然环境中,实际生态系统资源、空间有限,数量呈“S”形增长,如曲线b所示。(2)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以及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12.如图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该昆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2)假如该种昆虫是蝗虫(成虫),调查该蝗虫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图中t3时该植食性昆虫数量约有6000只,则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只,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分别用M、N表示t2、t3时的种群数量,则M、N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答案】(1)S(2)标记重捕法(3)3000增长型(4)M<N【解析】(1)据图分析,t0→t1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t1→t3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2)蝗虫(成虫)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3)t1→t3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达到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t3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6000只);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为K/2=3000(只);P点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还在增加,故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增长型。(4)若t2、t3时的种群数量分别为M、N,则M、N数量的大小关系是M<N。13.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材料用具:酵母菌母液、蒸馏水、无菌水、培养液、烧杯、试管、滴管、量筒、漏斗、1mL刻度吸管、标签、玻璃棒、酒精灯、pH试纸、天平、计数板、恒温箱、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等。探究思路:(1)设计实验。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2)实验步骤:培养液的配制→灭菌→接种→培养→计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①取3支试管,并编号A、B、C;②分别向A、B试管中滴加10mL培养液,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将试管A、C放在28℃条件培养,______________。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3)问题探讨: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②用显微镜定期检测酵母菌数目,结果仅A试管在第3天开始个体数目迅速增加,第5天开始A试管中个体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6天结束时个体数基本保持稳定。请将A、B、C三组预期结果的走势图绘制在下图所示的坐标系中。③A试管中培养的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最终是否呈“S”形?为什么?______________。【答案】(2)②向C试管中滴加10mL无菌水③向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1mL酵母菌母液④将试管B放入5℃条件下培养,并观察计数(3)①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②曲线如图所示③是。A试管中温度适宜、营养充分,所以在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初期,资源接近“无限”,酵母菌表现出指数增长的模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由于试管中营养物质的消耗和种群代谢产物在试管中积累,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其生存环境逐渐变得“有限”了,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当资源被耗尽,增长速率达到最小(0)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其增长曲线总体上表现为“S”形。【解析】A试管中温度适宜、营养充分,酵母菌种群增长将呈“S”形增长。B试管温度太低,虽然营养充分,但酵母菌难以增殖。C试管中温度适宜,但无营养供应,酵母菌不仅不能增殖,反而会逐渐死亡。由于培养液成分一定,随着时间的延长,培养的酵母菌最终会因营养耗尽而减少以至死亡。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题组一非生物因素1.极地狐身体大,而尾、耳、鼻端短小;菊科植物在秋天开花;上海市在初冬栽培的冬小麦,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所有植物不能抽穗结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柽柳生活在干旱环境中,有发达的根系和细小的鳞片叶。产生上述现象的影响因素分别是()A.温度、阳光、温度、温度、水分B.温度、阳光、水分、阳光、水分C.阳光、温度、温度、水分、水分D.温度、温度、阳光、温度、水分【答案】A【解析】菊科等植物需要一定时间的短日照处理才能形成花芽,因而秋天开花;冬天小麦等植物需经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形成花芽,因而,秋天播种,第二年开花结实。答案为A。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右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ABCD【答案】C【解析】a、b较适宜变化前环境,c、d较适宜变化后环境,所以A转变B的过程a、b减少,c、d增加。3.如图是某种昆虫数量在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B.据图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可知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C.由图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D.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同时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A项正确。由图可知,环境温度在30℃、32.5℃、35℃时出现的峰值,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B项正确。图中在32.5℃时种群数量最大,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都下降,推测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C正确。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呈“S”形曲线增长,D项错误。题组二生物因素4.下图表示雪兔和猞猁在不同年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猞猁的存在不利于该地区群落的相对稳定B.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C.雪兔减少,猞猁数量同步减少D.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使二者数量出现波动【答案】D【解析】猞猁的存在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群落的相对稳定,A错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是猞猁和雪兔间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B错误;雪兔减少,猞猁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两者的数量变化有时间差,C错误;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正确。5.取相同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观察并记录其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单独培养时,这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都是呈“S”形增长B.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是种群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从实验结果来看,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在第14天后全部死亡,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答案】D【解析】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都可以正常生长,都呈“S”形增长,A正确;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种群的内部因素影响以及环境对种群的影响,B正确;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可以正常生长,而大草履虫后期数量逐渐下降最终灭亡,表明两者之前属于种间竞争,且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占优势,C正确;该实验并未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无法得出自然条件下大草履虫的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6.某入侵害虫在植物A和植物B上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B.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C.该害虫的种内竞争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该害虫的入侵改变了植物A和植物B的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从题图可以看出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不呈“J”形曲线增长,A错误;从题图可以看出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季节有关,且受食物(植物A和植物B)的影响,B正确;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该害虫的种内竞争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错误;由题干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D错误。题组三种群研究的应用7.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通过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答案】B【解析】b点前种群呈“S”形增长,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灾应在此点之前,A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不断增大,B错误;改变性别比例可影响出生率,有效控制种群密度,C正确;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D正确。8.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处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会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答案】D【解析】A项中,d处波动可能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造成的;B项中,“涸泽而渔”使鱼的种群数量过少,小于K/2,增长速率低,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项中,灭鼠时杀死一半的老鼠,即剩余K/2,鼠群增长速率最高,很快能恢复到原状;D项中,环境容纳量限制了c处种群个体数量的上升。9.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形增长B.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乙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生物因素有食物、天敌、寄生细菌或病毒等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符合“S”形曲线,A正确;如果乙种群迁入了大量的同种个体,种内竞争加剧,不会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B错误;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生物因素有食物、天敌、寄生生物等,C正确;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10.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甲为“J”形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乙为“S”形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答案】D【解析】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错误。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附近,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D正确。11.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答案】(1)Ⅰ(2)Ⅱ(3)Ⅱ55亿(4)f(5)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解析】(1)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会出现“J”形增长。(2)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3)若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是110亿,则种群数量即人口在K/2值是最为合适的。(4)当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变为0。(5)为了获取持续的高产,应在e点之后捕捞,捕捞后维持在e点,因为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6)要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则应降低K值。12.下图为种群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图中曲线表示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段。(2)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_______。(3)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增长cd(2)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限制(3)b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解析】(1)在t2之后种群数量还是不断增加,则在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cd段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此时,种内竞争最激烈。(2)t3后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3)由于在b点(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13.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A.互利共生 B.寄生C.捕食 D.腐生(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答案】(1)BC(2)多(3)变大。原因是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解析】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检测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B.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算是它的种群密度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D.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也可以算是一个种群【答案】C【解析】稻田里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一个种群。B项为水生生物鲤鱼的种群密度。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的环毛蚓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2.如图是沿海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年龄金字塔,造成该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一对“翅膀”的原因是()A.大量老人和少年儿童迁往外地 B.有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该地就业C.年轻夫妇多不愿生孩子 D.中年人多外出打工【答案】B【解析】由题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老人、中年人和儿童人口金字塔变化趋势正常,15~29岁的人口比重明显增多,比重异于其他年龄的比重,说明这种现象是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造成的。3.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B.即使样方数据大小不同,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再取其平均值【答案】D【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C错误;多次取样,应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这样就更加接近真实值,A、B错误,D正确。4.甲、乙两图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分别是()A.衰退型、增长型 B.增长型、衰退型C.稳定型、衰退型 D.稳定型、增长型【答案】B【解析】甲图曲线表明年龄越小,个体数越多,年龄越大,个体数越少,即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其发展趋势为增长型;乙图曲线表明幼年个体少,而中老年个体多,因此其发展趋势为衰退型。5.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答案】D【解析】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竞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没有K值。6.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答案】B【解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所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7.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8.关于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B.“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C.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D.“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答案】D【解析】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不会无限增长,A错误;“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B错误、D正确;达到K值后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C错误。9.在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答案】B【解析】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减少,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产卵容易成活,出生率高,K值增大;旅鼠由于捕食者增加,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由于食物不足K值下降。10.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1990年紫茎泽兰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形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C.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形增长【答案】D【解析】紫茎泽兰侵入后,能泛滥成灾,说明环境条件适宜,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其种群近似于“J”形增长,A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所以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超过此量,B正确;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在种群增长有限制的情况下,不可能呈“J”形增长,D错误。11.下图是探究温度对水螅种群增长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培养过程中,水螅的种群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B.在30℃时水螅种群呈“S”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在15天左右最大C.在10℃、20℃时水螅种群呈“J”形增长,且20℃时种群增长速率较大D.实验结果表明,20℃左右培养水螅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答案】D【解析】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增加,但超过一定温度后增长速率降低;在30℃时水螅种群呈“S”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为K/2值时最大,大约为5天左右;当温度为20℃时,是一个理想环境,所以种群增长为“J”形增长,所以10℃不可能是最合适的温度,所以此时增长的曲线不可能是“J”形增长。12.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答案】B【解析】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内竞争最激烈,种群呈“S”形增长;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种群数量增大,食物和空间相对减少,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另一方面是天敌数量增加;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数量恢复比较快;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数量为K/2,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达到K值。1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答案】D【解析】改变培养液的pH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采用抽样检测法;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不能用普通载玻片计数;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4.如图纵坐标λ表示种群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数,某种群随着时间的变化,其λ变化如图,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d时种群的数量最多B.该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间段是b~c段C.0~a时间段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D.a~d时间段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答案】D【解析】从a到d时,种群的数量增加,从d到e时,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故d时种群的数量最多,A正确;增长率=λ-1,可见增长率最大的时候也就是λ最大的时候,即b~c段,B正确;O~a时间段λ=1,说明种群的数量不发生变化,C正确;a~d时间段λ大于1,说明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D错误。1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形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答案】B【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美、缺少天敌而在一段时间内呈“J”形增长;对于呈“S”形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6.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跳蝻、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答案】B【解析】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最关键的是随机取样,A正确;调查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标记重捕法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C正确;根据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解得该鹿群个体数约有M×n÷m只,D正确。17.如下图表示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不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答案】C【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受环境、天敌等因素影响,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也可能会大量减少,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D正确。18.用培养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速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速率下降;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形增长。19.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B.t2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答案】C【解析】图示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无法比较二者增长速率的大小,A错误;t2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t2~t3,甲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多,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停止,D错误。20.如图中曲线1、2、3分别表示某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3条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以下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B.若曲线1为指数增长曲线,则曲线2、3不是指数增长曲线C.呈指数增长的种群不存在环境容纳量D.呈指数增长的种群,起始增长很慢【答案】B【解析】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形增长,A正确;曲线1、2、3表示某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3条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由图中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可知,曲线1、2、3都为指数增长曲线,B错误;呈指数增长的种群能无限繁殖,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正确;呈指数增长的种群起始增长很慢,D正确。三、非选择题:本题包含4小题。21.甲图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结构类型,乙图为种群的三个典型存活类型。(1)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证水域中的鱼种群年龄结构出现甲图中的________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2)若乙图表示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的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________猪场,而另外两个经营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生物分别属于乙图中哪种类型:人属于________,鸟属于________,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害虫种群年龄结构虽为________型(A),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因为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乙图中________曲线。【答案】(1)A(2)ⅡⅢ猪场幼年猪大量死亡而无猪可卖,Ⅰ猪场猪养殖时期过长而投入过多,造成老年猪大量积压(3)ⅠⅡⅢ(4)增长Ⅲ【解析】(1)若渔网孔眼过小,会造成幼鱼大量被捕获,破坏鱼群的年龄结构。(2)经营最好的为Ⅱ猪场,由于幼年猪存活率较高,老年猪没有滞销积压,中年猪存活率适中。Ⅲ猪场幼年猪大量死亡而无猪可卖,Ⅰ猪场猪养殖时期过长而投入过多,造成老年猪大量积压。(3)人由于社会医疗条件优越等而死亡率低;鸟类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蛙排卵于水中,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幼年死亡率很高。(4)虽然害虫幼年个体多,但死亡率高而数量很快减少。22.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统计结果。调查面积/cm2ABC10×1033220×2055340×4086580×80149890×9016118100×10017138110×11019138120×12020138130140………调查B草原该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先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计算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3)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2)计算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3)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种群密度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以减小误差②取样的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③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设计步骤中的错误见答案。23.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2)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3)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__________________,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4)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5)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2)标记重捕(3)调查统计的数据(或具体的种群数量特征)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4)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5)如图【解析】(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2)田鼠的活动范围较大,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3)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或具体的种群数量特征),所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形曲线。(4)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在B点后由于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种群的死亡率增加。(5)据图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最终为0,说明种群增长为“S”形曲线;在A点时,种群刚迁入,种群数量最低;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见答案。24.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形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形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乙,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答案】(1)J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2)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3)波动【解析】(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处于理想状态,呈“J”形增长。呈现“J”形增长的种群必须满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种群呈“S”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3)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题组一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1.下列有关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捕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构成的种间关系C.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B【解析】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种间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因为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吸收其养分以维持生活,B错误;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为镶嵌式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区别不同群落类型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答案】C【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还需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等。题组二种间关系3.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按蚊幼虫和藻类是捕食关系 D.鱼类和按蚊幼虫是捕食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按蚊,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按蚊之间是寄生关系,B错误;按蚊幼虫以藻类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C正确;鱼类以按蚊幼虫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D正确。4.下图中物种Ⅰ表示捕食者,物种Ⅱ表示被捕食者的是()ABCD【答案】A【解析】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连续变化特点,因此只有A、D符合这一特点,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因此被捕食者个体数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个体数后增加后减少,则A中Ⅰ表示捕食者,Ⅱ表示被捕食者,D中Ⅱ表示捕食者,Ⅰ表示被捕食者,A正确、D错误;B中两种生物呈现“同生共死”的变化特点,应为互利共生关系;C中两种生物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特点,应为种间竞争关系。5.在某自然区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B.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均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物种B以物种A为食,二者都是捕食关系,A正确;物种B和C的种群密度变化正好相反,两者最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从曲线可知物种A的种群减少时,B种群数量减少,物种C可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种群数量增多,C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物种B的种群密度会减少,其环境容纳量减少,D错误。题组三群落的空间结构6.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B.种间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利用,能使物种丰富度增加C.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答案】A【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而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种间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加,B正确;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D正确。题组四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7.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种间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娱乐行业招聘策略总结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螺旋藻虾青素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合成生物学智造平台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轻型柴油发动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反流检测设备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装饰金属板光纤激光切割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降膜式风冷螺旋式冷水机组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无塑工业软包涂层纸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聚合物氢气分离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摇摆式生物工艺容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搞笑小品剧本《大城小事》台词完整版
- 物业服务和后勤运输保障服务总体服务方案
- 人大代表小组活动计划人大代表活动方案
- 《大模型原理与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护理人员分层培训、考核计划表
- 《销售培训实例》课件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经典文献】《矛盾论》全文
- Vue3系统入门与项目实战
-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光伏发电项目试验检测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