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_第1页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_第2页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_第3页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_第4页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

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

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

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

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

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

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

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屡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

进、优秀等称号。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

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稳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

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

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

累。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

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

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

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

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

神的劳动者。

1.认识并正确、标准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

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

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

的写作手法。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

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稳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

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

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

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

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

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

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

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

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

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

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

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

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

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

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

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

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

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

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

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

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

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

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

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

学生在实践中稳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详细学习文章内容时,根

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

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

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

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根本方法,精读

是略读的根底,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

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

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

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

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

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

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

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根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

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

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

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

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

求表达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

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

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构造、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

的,那么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

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

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

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展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

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

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

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

“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

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

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

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

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根底上

进展,“精读”“略读”交互进展,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

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开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

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

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展语文课外拓展性

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

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

学重视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

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

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

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