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国人以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身份,或者作为剧团、体育代表团、贸易促进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出访外国。通过非正式渠道,中国与70多个国家的人民政府建立联系。这一举动()A.推动了世界革命进程B.彰显了外交的灵活性C.标志外交战略的转变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2.1950年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上,928人被中央人民政府表彰。此次劳模评选以“解放全部国土”“镇压反革命势力”“发展生产”“建设新中国”等为主要标准。这次评选活动旨在()A.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B.确保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巩固民主革命的成果D.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3.1949年周恩来向参加新政协的代表说:“新中国不采取联邦制,除了考虑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和苏联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已经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4.下面是1962-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自费来华游客统计表(部分)。该表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人数(单位:人)约50约40012893915所占外国来华游客总数比例5%39.8%53.3%87%A.中国的外交战略发生调整B.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D.万隆会议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5.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指出,由于社会主义的、民族独立的、民主的和争取和平的力量的增长,“世界局势不能不趋于缓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已经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一论断()A.标志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C.肯定了不结盟运动的世界性影响D.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6.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A.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C.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7.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奶奶和孙女》,画中人物对话为:“奶奶,我最远到过西藏。”“奶奶,我最远到过朝鲜。”“奶奶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最远到过(附近的)隆福寺。”该漫画反映了()A.艺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B.铁路建设已经到达了西藏C.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D.新中国走向独立富强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以及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人民政府采取了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的举措。这一举措()A.突破了“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束缚B.是对“一边倒”方针的灵活变通C.试图建设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D.重视发展独立自主多边外交关系9.1964年1月,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一事件在当时被称为“亚洲的一次核爆炸”。就中国而言,这一突破的重大意义在于()A.有力地回击了美苏孤立中国的政策B.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交环境C.推进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进程D.打破了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外交僵局10.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这主要缘于()A.中国发展需要打破外交孤立B.西欧日本崛起冲击美苏霸权C.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的需要D.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缓和11.如图《一辈子第一回》是杨之光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该作品反映了()A.“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B.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C.“一五”计划顺利展开D.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12.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时期外交理念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20世纪90年代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21世纪初“和谐世界”2012年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C.目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失业人口一度高达60余万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上海市政府开办了一些传习所,又筹集民间资本兴办了一些民生工厂,前后安置失业工人数千人。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振兴实业的同时,政府还兴办了主要培养青年学生劳动技能的职业教育。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法规,把失业保险列为重要险种,但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推行。受多种因素制约,上海市政府治理失业的成效并不显著。——摘编自谭玉秀《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失业人口高达67万余人。在政府拨款救济的同时,上海总工会发出“全市在业工人捐助一天工资”的号召,得到了全市工人的踊跃支持,全国人民也开展了对上海失业工人的捐助运动。上海市政府鼓励来自周边各省的失业工人回乡生产,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家解雇工人。1957年,上海失业人口降至3万余人。——摘编自吴文俊《上海失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1949-1957)》材料三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简单劳动岗位消失,上海失业人口剧增。2001年,上海启动“4050项目”,将40岁以上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列为重点帮扶的再就业群体,所有“4050项目”都必须经过社会公开招标,中标者在政府扶持和市场中介监督下实施。政府还鼓励大龄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由政府给予免费指导、培训和税费减免。五年来,上海创造了职业培训100万人,再就业近百万人的奇迹。——摘编自宸星《让百万下岗职工走上就业路——上海4050工程大扫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治理下的上海解决失业问题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解决失业问题成效不佳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解决失业问题的意义。(7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上海21世纪初解决失业问题措施的新变化。(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当作必然追求。这种追求的体现不仅在于构建以人民为本位的崭新政治运作模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且在于从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中,构建起满足人们现实利益并得以成长的民生发展体系。——摘编自胡柳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百年探索与发展》结合材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2分)答案1.B2.C3.B4.A5.B6.A7.D8.B9.A10.C11.B12.D13.(1)特点: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措施多样;传统与现代相交融;发展经济与解决失业问题相结合。(6分)原因:长期战乱,社会动荡;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政府治理能力低下;治理措施自身的局限(资金有限,救济和教育的范围有限)。(6分)(2)保障了失业人员的生存和发展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增进了人民对新生人民政权和社会制度的认同;为其他城市治理失业问题提供了借鉴。(7分)(3)重点帮扶特殊群体;政府主导与市场力量积极参与相结合;主要按市场规律办事(由政府提供就业机会到鼓励自主创造就业机会);主要依靠上海自身的力量解决失业问题;把解决失业问题与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相结合。(6分)14.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2分)阐述: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在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特殊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革命斗争策略,从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到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从与其再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