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含解析)_第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含解析)_第2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含解析)_第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含解析)_第4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1.B【详解】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丕废汉帝称帝建魏发生在220年,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发生在公元222年,因此顺序是③①②④,故选B。2.D【详解】曹操统一的是北方政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在西部四川地区。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城在建业,史称东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D项正确;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排除ABC项。故选D项。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治蜀发生在三国时期,③符合题意;卫温到达夷洲发生在三国时期,④符合题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①②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军队,以少胜多,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可能性,B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夺取魏国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选项C符合题意;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A排除;司马昭是司马炎之父,B排除;司马睿建立东晋,D排除;故选C。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76年,灭前凉;同年,进兵灭代;建立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7.A【详解】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项。故选A项。8.C【详解】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25年刘秀建立东汉;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统一全国,C正确;ABD排除顺序错误,排除。。故选C。9.B【详解】根据题干的关键词“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地区获得开发”“最主要原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B项说法正确,A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和D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10.B【详解】依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农业发达,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方面,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提高,城市人口众多,由此可知,表格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北人南迁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由此可知,汉帝国灭亡后到隋朝建立统一之前,历经的“长期动乱时代”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2.C【详解】根据所学,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司马睿是在南下的北方贵族王导等的拥戴下当的皇帝,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C项正确;综合分析,排除ABD项。故选C项。13.C【详解】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4.C【详解】据所学知识,②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③220年曹操二者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④266年司马炎纂夺皇位,以洛阳为都,建立西晋;⑤公元4世纪,我国东北的鲜卑族建立北魏,后来逐渐统一黄河流域,后迁都洛阳,因此②③④⑤都以洛阳为都城的政权,C项正确;①西周的都城是镐京,排除含义①的ABD项。故选C项。15.C【详解】根据材料“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说汉语,不能说鲜卑语,所以“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鲜卑语和汉语,C项正确;匈奴语,汉语、汉语,鲜卑语、汉语,匈奴语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6.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就有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故C符合题意;匈奴未推广汉语,故A不符合题意;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未推广汉语,故B不符合题意;东晋时,氐族在北方和西北建立过前仇池国、前秦国、后凉国。未推广汉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B【详解】根据课本所学,西汉定都长安;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东晋定都于建康;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魏、东汉、西晋、北魏等政权都曾在洛阳定都。故选B。18.C【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文明,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融,不是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不是边疆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D二项。故选C项。19.B【详解】根据图画“胡床、椅子、方凳”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它们的引入丰富了汉族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胡床、椅子、方凳”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引入内地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20.D【详解】①刘徽最早提出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出现在三国时期;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③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东汉时期;④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是在南朝时期。所以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③①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项正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排除B项;《农书》、《农政全书》都是我国古代的农书,但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排除CD项。故选A项。22.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与王羲之和《兰亭集序》有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也被后人称为“书圣”,C项正确;张旭、颜真卿是唐朝书法家,与“兰亭临帖”无关,排除A项、B项;柳公权是唐朝书法家,与“兰亭临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且佛教宣扬的忍耐的学说深得统治者推崇,因此各地新修佛教寺院、石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突出的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C项正确;兰亭书法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与佛教无关,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山水与佛教无关,排除B项;莫高窟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4.(1)①阪泉;②涿鹿。华夏族由众多部落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形成。(意思接近即可。)(2)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3)①魏、②西晋;曹魏;赤壁之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4)西北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等。(言之有理可)【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炎帝和黄帝之间爆发的是阪泉之战;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之间是爆发了涿鹿之战。所以①是阪泉,②是涿鹿。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华夏族由众多部落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形成。(2)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秦朝为了巩固统一,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3)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与蜀、吴并立的是魏国,魏蜀吴最终统一于西晋。所以①是魏、②是西晋;在这一时期,曾经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政权是曹魏;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赤壁之战。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4)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这些民族的迁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等。25.(1)A:商鞅;B:秦孝公(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允许鲜卑族与汉族通婚。(3)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4)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5)改革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改革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等。【详解】(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图一中A、B两处的人物分别是舌战群臣的商鞅、作为秦国最高统治者的秦孝公。(2)第一问依据材料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中规定改用汉姓,其中北魏皇室拓跋姓改为元姓,故图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还有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允许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3)依据材料信息““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利于社会安定、提高军队战斗力等。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措施有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4)依据材料信息“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可知,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5)开放性题目,可以从改革的作用分析回答,如改革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改革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等。26.(1)魏。(2)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任答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迁都洛阳。(意思相符即可)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任答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交融。(任答两点即可,意思相符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因此“官渡一战”奠定了魏的基础。(2)根据材料二“……土地广茂,田野肥沃,老百姓勤劳耕作,一年的丰收,能够让很多郡县都不愁吃喝”,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3)根据材料三“494年,迁都之事就在魏孝文帝拓跋宏自编自导自演中顺利实现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材料反映了魏孝文帝采取的迁都洛阳的举措,他还采取的汉化措施,如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江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有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交融等。27.(1)黄帝和炎帝;特点: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2)政治措施:实施推恩令;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匈奴、鲜卑、羯、氐、羌;北魏孝文帝改革。(4)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5)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相互依存;民族平等,和谐共处;民族交流,友好交往;互通互融,共同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打败炎帝后,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炎黄部落打败东方蚩尤部落,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由“(民族本源)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反映了华夏族井非一族形成,而是错居,接触交通形成的,得出华夏族特点: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