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1.中国古代把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的社会称为太平盛世,也就是治世。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治世(

)A.出现的原因 B.主要的过程C.基本的含义 D.涉及的帝王2.昙花,又称“月下美人”,花语是“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下列年代尺中能够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A.①

隋朝 B.②

北宋 C.③

明朝 D.④

清朝3.“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的革新措施息息相关,其中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是(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严格考察官吏政绩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5.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深厚的元勋功臣加上“平章事”“同三品”名号,或给予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名号,使他们可以和宰相一起参与行政。唐太宗此项措施的目的在于A.保持官员队伍的活力 B.增加决策阶层的经验C.保障行政决策的正确 D.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6.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言论的是(

)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减轻劳役,减省刑罚7.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8.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门下省是决策机构C.旨在避免决策失误 D.行政效率大大下降9.下图所示为对某一历史人物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是以民为本,轻摇薄赋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发展科举,增加科目文成公主,唐蕃和亲A.汉光武帝刘秀 B.唐太宗李世民C.唐玄宗李隆基 D.宋太祖赵匡胤10.学者毛汉光根据中国古代正史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门第寒微)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6.1%、17.3%和28.4%。这一变化有利于A.提高基层官员的地位 B.建立清廉的官僚队伍C.保证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11.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12.《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A.没有实权 B.穷兵黩武 C.虚心纳谏 D.以民为本13.《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 B.“革去弊讹”是指废除九品中正制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之治 D.“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是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该材料反映了汉唐时期

()A.唐代民主制度健全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宰相权力逐渐分化 D.君臣矛盾日益尖锐15.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团重视编修家谱,官修谱系甚至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的重要依据。到了五代以后,修谱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内容转为关注孝亲之道的教育。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科举制的完善 D.儒家文化的兴盛16.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摘编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材料四:唐朝时的进士科考帖经、诗赋、策论三场,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当时认为是治国安邦的要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高,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考核还是十分全面的。——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五:(唐太宗)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时人语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明]张岱《夜航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当时的科举制有什么特点?(2)综合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隋唐时期的选官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3)根据材料四指出,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唐朝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哪一科更重要?(4)材料五反映了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7.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制度篇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自历史教材(七下)(1)材料中提到的“长策”制度是指唐朝完善了哪一种选官制度?(2)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唐朝达到了哪些社会盛世?(写两个)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科技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举一例即可)对外交流篇汉、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4)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当时我国和许多国家有密切频繁的交往,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5)从材料中的人物的一些史实可以看出唐朝对外交往具有积极主动的特点。请你根据图片用史实说明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两个史例。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治世的含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的社会。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治世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治世的过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涉世的帝王,排除D项。故选C项。2.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建立隋朝,618年隋朝灭亡,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①正确,A项正确;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明朝1368年建立,1644年灭亡,清朝1636年建立,1912年灭亡,不符合“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排除②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3.B【解析】根据所学者是,唐太宗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B项正确;完善三省六部制,严格考察官吏政绩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完善了科举制度,排除C项。故选B项。4.C【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继续沿用隋朝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政府公开选拔人才,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5.D【解析】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深厚的元勋功臣加上“平章事”“同三品”名号,或给予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名号,使他们可以和宰相一起参与行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举是在提拔这些官员和宰相一起参与行政,分化宰相的行政权,从而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官员队伍的年轻化,无从得出唐太宗此举是在保持官员队伍的活力,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说明唐太宗提拔的这些官员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和宰相一起参与行政而非决策,排除B项;“保证行政决策的正确”过于绝对化,也并非唐太宗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6.D【解析】“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思想,据此分析,最能体现这一言论的是他注意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减省刑罚,从而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D项正确;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加强皇权,但不是最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A项;注重文教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不是最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B项;重用贤能有利于选用人才,但不是最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7.A【解析】材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反映出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隋朝灭亡,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民群众的力量,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唐太宗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8.C【解析】依据“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强调门下省应发挥审议的职能,由此可见旨在避免决策的失误、增强决策的合理性,C项正确;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排除AB项;题干没有体现当时行政效率大大下降,相反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9.B【解析】依据题干“虚心纳谏”“唐蕃和亲”等信息可知对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注意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发展生产,并且虚心纳谏,任用直言进谏的魏征等人,还发展了科举,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此外,唐太宗还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两族的联系,B项正确;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排除A项;唐玄宗李隆基并没有送文成公主入藏,排除C项;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10.D【解析】根据材料“……“寒素”(门第寒微)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6.1%、17.3%和28.4%”,可知,从东晋到唐初,“寒门”出身的官员占比不断提高。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相对公平公正,使一些优秀的寒门子弟得以晋升,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官员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出身的变化,无法体现官僚队伍是否清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员的选拔程序,排除C项。故选D项。1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稻米”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粟”是北方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汉朝时的主要储藏是粟,而但是南方的主要粮食是稻米,由于交通不发达,所以很难运到北方,到了唐朝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所以南方的稻米可以运到北方,所以材料中的现象主要的条件是由于当时交通运输的发展,D项正确;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并没有完成南移,排除A;唐朝后期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中的“稻米、粟”都是中国传统农作物,没有涉及到洲际物种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2.C【解析】根据材料“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C项正确;唐太宗在位时,掌握实权,A项错误;唐太宗在位时,注重民生,没有穷兵黩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太宗以民为本,排除D项。故选C项。13.C【解析】依据题干“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当时玄宗皇帝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或开元之治,C项正确;开创开元盛世的是唐玄宗,而非唐太宗,排除A项;隋朝时期已经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排除B项;贞观是唐太宗时期的年号,与唐玄宗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C【解析】依据“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是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时期宰相权力较大,而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从而分化宰相权力、加强皇权,C正确;题干反映的不是唐代去主制度健全,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A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前期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B排除;题干材料反映的不是君臣矛盾日益尖锐,而是君权与相权关系的调整,D排除。故选C。15.C【解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地位。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发挥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由此可知,造成题干变化的原因是科举制的完善,故C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兴盛不是造成题干变化的原因,排除ABD。故选C。16.(1)隋炀帝。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择优录取。(2)由主要看家世背景到设立科目,通过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取。(3)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或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进士科。(4)封建帝王统治者(皇帝);维护封建统治。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考查学生对于科举制度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需要熟悉相关史实,知道科举制度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同时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用人做官的弊端,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根据材料“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当时科举制的特点是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择优录取。(2)根据材料“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是由主要看家世背景到设立科目,通过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取。(3)根据材料“唐朝时的进士科考帖经、诗赋、策论三场,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当时认为是治国安邦的要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高,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考核还是十分全面的”可知,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从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这几个方面考查。唐朝中,进士科更为重要。(4)根据材料“(唐太宗)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可知,科举制最大的收益者是皇帝。科举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17.(1)科举制(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3)火药、曲辕犁等(4)

日本

印度(5)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解析】(1)依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大致意思是太宗皇帝这个举措有效的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使天下间有才学的人都去考试进士,为一个虚名去耗费一生的才智。可知“长策”制度指的是科举制。结合课本所学,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