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版教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版教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版教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版教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版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Word版教案1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能结合图片及语境理解“渲染、勾勒、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美景,品味语言精妙,学习写景中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背诵第1自然段。3.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4.感受内蒙古的民族风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并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抄写下来。2.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教学难点怎样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把文字描写想象成画面,由作者描绘的情景想到那些你读过的类似的句段、文章,由老舍先生的惜别想到生活中的惜别。教学策略会写字词会写字8个。左右结构“陈、虹、蹄、稍”;上下结构“裳”;半包围结构“毯、腐”;左中右结构“微”。重点指导:毯、腐、裳、微。“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竖弯钩要舒展,“炎”上面的最后一笔捺变点。“腐”中“广”的竖撇略长,要包住“付”和“肉”。“裳、微”最后一笔都是捺,捺的斜度略有不同。会写词语18个。重点理解“柔美、回味、洒脱、拘束、会心”等词语的意思。补充下列词语:正确认读“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手抓羊肉、奶豆腐、蒙古包”等词语。理解“渲染、勾勒、迂回、翠色欲流”等词语的意思。朗读指导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生动感人,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第1自然段,将直接描写草原美景和抒发感受相融合,描绘了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很适合边想象边入情入境地朗读。第1自然段,第1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2句作者心情比较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3~6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7句作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速度加快;第8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速度减慢,这样才能表达出“回味”的感觉。阅读理解1.概括小标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按照由景及人的顺序,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请用小标题概括一下。如,“草原风光图”“远迎宾客图”“主客联欢图”。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小标题来概括每一个画面,可以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远迎宾客图”和“主客联欢图”各写了哪几个场景?试着用小标题概括。“远迎宾客图”写了“远迎客人”和“热情会面”两个场景;“主客联欢图”写了“盛情款待”和“饭后话别”两个场景。2.想象草原风景。课文第1自然段,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而又清晰明快的草原图——“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在这广阔无垠的背景中,作者用特写镜头选取了羊群、小丘、骏马和大牛的画面,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精心描绘:在草原这无边的绿毯里,羊群是走到哪里“绣”到哪里,能自由移动的大白花;小丘是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说说从文字中看到的画面。然后借助课件呈现草原图片,进而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等词语所表达的意境。最后创设情境,边播放音乐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想象。3.体会作者情感。课文表达了老舍对草原风情的喜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这情感蕴含在景色描写中,也融入“远迎客人”“热情会面”“盛情款待”“饭后话别”等场景中。草原风景美和民族风情美叠加,使“蒙汉情深”主题体现得更为充分。从“情深何忍别”想开去,想到生活中与人惜别的经历,结合生活经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民族团结之情。4.学习表达技巧。(1)把景色和感受融合起来写(情景交融)。作家在描绘草原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兴奋、愉悦的心情,我们从中学习到在写景中抒情的表达方法。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在这具体可感的景象中抒情显得自然而然。(2)动作反复描写。在“盛情款待”这一场景中,“敬酒”与“回敬”反复使用,多次出现。这样写把主客双方你来我往、把酒言欢的热烈场面表现了出来。(3)主客穿插写。“主客联欢图”中,作者按顺序写了“上菜→喝酒→唱民歌→套马、摔跤、舞蹈”。这四个场景穿插写主人与客人的动作。主人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唱民歌,“我们”的歌手也唱起来;主人表演套马、摔跤、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骑蒙古马。这样穿插描写,体现了主客融洽而默契的联欢氛围,也体现了“蒙汉情深”。积累运用结合课后第2题,学习在写景中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好处,领悟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秋游的场景,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个片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2.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草原的诗句及文章。2.搜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图片上有小丘、河流、羊群等景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毯、陈、蹄、腐”4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3.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写景、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并体会其好处,并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抄写下来。4.在写草原美景时,作者选择了哪几个画面?给每个画面概括一个小标题。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活动1交流草原的资料,激发学习兴趣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资料。预设:(1)出示草原图片,感受一碧千里、辽阔无边的美景。(2)播放搜集到的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3)展示搜集的写草原的诗歌《敕勒歌》及文章《内蒙风光(节选)》。2.课件播放配乐朗读《敕勒歌》,屏幕展示与《敕勒歌》内容匹配的图片,在图片上用字幕出示《敕勒歌》。课件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活动2谈论感受,导入新课1.全班交流。提问:刚才,我们欣赏了草原风景,聆听了草原歌曲,诵读了写草原的诗歌,大家说一说:草原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预设:(1)草原的天空湛蓝湛蓝的,云朵雪白雪白的。(2)草原到处都是绿草,远处是绿的,近处是绿的,四面八方全是绿的,可真是一碧千里啊。(3)草原上有骏马,有大牛,还有羊群。走动的羊群,就像是绿毯上飘动的白色云朵。(4)草原上的河流明如玻璃的带子。2.导入:同学们的感受都很独到。六十多年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走进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写下这篇经典散文《草原》(师板书“1.草原”)。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的脚步,走进辽阔的草原,去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吧!3.简单介绍作者老舍。课件出示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老舍一生创作丰富,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歌曲和诗歌等,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风光,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由此产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向往,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活动1认读词语,提示描写角度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草原的。(1)检查词句。想一想:这些词句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①绿毯柔美渲染勾勒迂回境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②衣裳洒脱拘束敬酒羞涩摔跤襟飘带舞③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预设:第①组是描写草原风光的,第②组与人物的活动有关,第③组是作者访问草原后的感受。(2)提问:从这三组词语中,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草原的了吗?预设:作者是从草原的风景、人们的活动和自己的感受三方面来写草原的。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从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两方面写草原的,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为明确顺序、概括标题作准备。活动2明确顺序,概括场景1.明确由景及人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后写人物活动,是按由景及人的顺序写的,在描写景物和人物时,都把感情融入其中。2.梳理内容,让学生说说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用小标题概括一下。预设:草原风光图、远迎宾客图、主客联欢图。设计意图由检查词句切入,了解作者是从风景美和人情美两个方面写草原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行文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板块三聚焦景情,想象画面活动1初读想象,探景色之美1.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示自学要求: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的观察顺序及描绘的景物。2.汇报交流,归纳总结。(1)观察顺序。课件出示由上到下:天空→地面由近及远:翠色欲流→流入云际(2)描写的景物。圈画景物: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3.想象画面,感受美景。师:读着这优美、生动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试着给画面取个题目。预设:课件出示(1)草原一碧千里图(2)羊群悠闲散步图(3)小丘柔美翠色图(4)骏马大牛静立图活动2品味语句,寻境界之美过渡:面对如此美景,老舍先生反复说“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这境界具体指什么呢?这个境界让你想到了什么呢?1.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草原一碧千里,远处应该是看不清楚的,为什么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提示1: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还有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提示2:“一碧千里”是说草原碧绿而辽阔,“并不茫茫”强调景物清晰而清朗。(板书:辽阔清朗)提示3:读这句话,我想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总结:阅读时,想到与所读内容相关的画面,这就是从阅读内容想开去。预设:课件出示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提示1:“一会儿……一会儿……”写出了羊群的悠闲。提示2:抓住“绣”字,想象草原迷人的色彩之美。(板书:色彩迷人)预设: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提示1:借助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渲染”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勾勒”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只“渲染”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交界就不会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的绿与天边的白云相接,就像绿色流到云里了,这景象和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相似。(还可以用微课播放“渲染”和“勾勒”的国画技巧,理解只“渲染”而不“勾勒”的效果。引导学生想象草原像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提示2:“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极言了草原的绿与广、动与美,也可联系第2自然段的第2~5句理解,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绿的动态。提示3:读到这句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动态的画面。四面八方的草绿得鲜亮而饱满,绿得浓重而生动,这绿色好像要流淌一般。这一望无垠的绿与天相连,与云相接,翠色真的“流入云际”了。(板书:生机勃勃)总结:把读到的内容还原成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也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2.拓展词语,分类积累。师:课文中的“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都是描写绿色的,这样的词语还有“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四季常青”“苍翠欲滴”等,请把这些词语分分类。课件出示描写绿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绿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绿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3着眼表达,品语言之美1.入情入境,畅谈感受。师:如果身处这样的境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2.逐步还原语段,领会语言表达。自由交流:这段话中,哪些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哪些是由景物想象到的?哪些是作者的感受?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3.对比讨论。发挥想象把景物写得具体可感,并思考: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课件出示描写景物→看到的+想象到的→看到的+想象到的+感受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总结: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写想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4.提取信息填表,总结表达方法。(1)把描写景色和抒发感情融合起来写(情景交融)。课件出示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翠色欲流惊叹又舒服,愿久立四望、低吟小诗总结:写景与抒情是融为一体的,情与景,所见与所感,水乳交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更能表达作者内心独到的感受。情景交融:描写景物时,把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与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融合起来,就是情景交融。(2)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课件出示景象想象羊群在无边的草原上行走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总结:在描写景物时,要运用想象把由景物想到的写出来(相似联想、比喻和拟人)。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设计意图由景色到境界,再到语言;由理解到想象,再到积累;由发现到领悟,再到运用;由信息到方法,再到总结。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深入理解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增强语感,发展思维,落实单元重点目标、学段常规目标及本文个性化学习目标。板块四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活动1逐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第1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2句:作者心情较为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3~6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7句:作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速度加快。第8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速度减慢,这样才能表达出“回味”的感觉。2.边读边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活动2学习背诵方法,尝试背诵1.用关联词语逐句提示。这次,我……。……比别处……,……那么……,……那么……,……总想……,表示……。在……,……而……。……都有……,……是……,……也是……。羊群一会儿……,一会儿……,……都像……。那些小丘……那么……,……只用……,不用……,到处……。这种境界,既……,又……,既……,又……。在这境界里,连……都……,好像……。2.用描写的景物提示。草原→天空+感受→草地→羊群→小丘+感受→骏马和大牛+想象。设计意图由熟读到成诵,由关联词语到景物,由繁到简,逐步减少记忆支架,学习借助关联词语和重点景物来背诵的两种方法。板块五练写字词,布置作业活动1学习字词,指导书写1.读词语,注意读准加色的字。课件出示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礼貌拘束微笑奶豆腐蒙古包手抓羊肉鄂温克族陈巴尔虎旗2.指导书写。(1)“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竖弯钩要舒展,“炎”上面的最后一笔捺变点。(2)“腐”中“广”的竖撇略长,要包住“付”和“肉”。活动2布置作业1.读读下面的词语。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手抓羊肉、奶豆腐。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裳、虹、稍、微”4个字,会写“洒脱、衣裳、彩虹、拘束”等词语。2.借助鱼骨图学“主客联欢”,领会重复动作及穿插写人物的写法。3.感受内蒙古的民族风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4.从“蒙汉情深何忍别”想开去,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教学过程板块一圈画品读,体会热情活动1导入新课,概括标题1.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草原风光”,对草原美景有了很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走进另外两个场景——远迎宾客和主客联欢,感受一下草原的民俗风情。(板书:远迎宾客主客联欢)2.请大家读第2、3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概括。要点:迎接客人、热情会面(板书)。活动2明确顺序,体会热情1.默读第2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填表。顺序初入草原走了许久忽然见到“我们”看到的小鸟河、牛羊、马群男女老少穿着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拨转马头引路,飞过小丘,看见蒙古包听到的没有声音鞭子的轻响欢呼声,车声,马蹄声想到的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总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访问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用了一个很有新鲜感的暗喻“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草原上的河流弯曲似带子与明亮如玻璃的特点。2.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蒙汉情深”?用“”画出来。3.指名朗读,畅谈感受。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1)人多——“男女老少”“一群马”;盛装——“穿着各色的衣裳”;心情急切——“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2)路远——“几十里外”;兴奋——“欢呼着、欢呼声”。(3)从“飞过来”到“飞驰着”再到“飞过小丘”,从作者反复写“飞”,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4)一对反义词——“静寂”与“热闹”,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蒙汉情深”。4.学法迁移。(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具体表现“蒙汉情深”的地方。(2)学生交流体会。预设:①两个“许多”和一个“很多”,把蒙古族友人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②“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心可是一样”,把主客见面的激动与友好表现得非常充分。5.指导书写“裳、虹”。“裳”注意上半部分“尚”的变化,下半部分“衣”要舒展。“虹”结合字理识记,注意左右部件相称。总结:作家老舍在写“远迎宾客”时,描绘了“迎接客人”“热情会面”两个场景。这两个场景既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又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相见时亲热而友好的感情。两族人民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感情那么热烈而持久,充分表达了“蒙汉情深”这一主题。设计意图这个设计体现了“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学习及迁移运用。从而达成本文的人文目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板块二关注写法,感受盛情活动1填写图示,发现写法1.快速浏览第4、5自然段,说说写了哪两个场面,用小标题概括。预设:第4、5自然段写的是主客联欢,描绘了“盛情款待、饭后话别”两个场面。(板书:盛情款待饭后话别)2.出示鱼骨图:默读第4、5自然段,请提取关键信息,填写客人回应的内容。3.对比信息,交流发现。(1)学习动作反复的表达。师:读写敬酒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预设1:从两次敬酒、两次回敬可以发现动作反复的表达特点。其实,在晚宴上敬酒、回敬,举杯再回敬,会有很多个回合,不止两回。预设2:通过“敬酒”与“回敬”两次重复,把主客双方喝酒时你来我往的热情表现了出来。(2)学习主客穿插的动作描写。师:上下对应着看图示,从主人的动作和客人的回应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发现主客动作穿插的表达特点。穿插着写主客动作,感受到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情深意切。活动2聚焦主题,领悟情深1.理解主题句。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学生朗读诗句。(2)聚焦“天涯”“碧草”“斜阳”等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想象。(3)这个句子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预设:蒙汉情深(板书)。2.在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基础上,想象: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怎么说?这个临别抒怀的句子,让你想到哪些类似的诗句?预设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预设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预设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预设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总结:由文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想到送别的诗句,这也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活动3指导书写书写“稍、微”。提醒“稍”字的部首;注意“微”字的结构,不要遗漏中间“山”下面的横。总结:写主客联欢时,描写了“盛情款待”和“饭后话别”两个场面。从三番五次地敬酒、回敬的场景里,从夕阳西下不忍别离的情景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热烈氛围。设计意图首先运用鱼骨图,浏览课文来提取信息;接着填写图示,整理信息;然后通过对比信息发现并总结表达方法;最后体会表达效果。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而连贯,一气呵成。另外,由课文主题句延伸到古诗中类似的句子,体现了从课内到课外,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目标。板块三联系生活,感悟惜别活动1创设情境,唤醒体验老舍先生草原一游,感受到蒙汉情深。“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画面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自己与人惜别的经历呢?课件出示提示1:还记得高铁车站、海港码头、民用机场,你握着即将乘车(船、机)的亲人(朋友)的手不忍放开的情景吗?提示2:还记得和形影不离却即将转学的同桌在校园话别的一幕吗?提示3:一年后我们就要升入中学了,想象一下:即将毕业,你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告别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活动2联系生活,表达惜别情“蒙汉情深何忍别”让我们想到了生活中惜别的经历,请选择一个场景和同学交流一下吧。提示:1.说清惜别时的情景,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惜别时的场景。2.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重点说出当时的感受,把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3.小结:老舍先生的惜别,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惜别,这就是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想开去还有很多方法,如,读了《草原》,我们还可以想到去读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读读其他作者描写草原的文章。设计意图从课文到生活,由老舍的惜别想到生活中自己与人惜别的情景,落实语文要素。板块四拓展阅读,强化要素1.呈现老舍《内蒙风光》中的相关内容:课件出示扎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多么幽美呀!它不像苏杭那么明媚,也没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美得迷人。它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并看不见牧童。也许有,恐怕是藏在柳荫下钓鱼呢。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所谓“陶醉”,也许就是这样吧?2.从“我看到了景色美”“我体会到情感美”“我品味出语言美”三个角度来赏析这段话。(1)我看到了景色美。提示:可以抓住“幽美”,从小山“绣成一个翠环”,河岸上的绿柳白杨、黄牛白羊等构成的图画进行赏析。(2)我体会到情感美。提示:可以抓住“陶醉”进行品味,陶醉在绿色之中,陶醉在清新的环境之中,陶醉在悠闲的氛围之中。(3)我品味出语言美。提示:可以联系《草原》,体会老舍的语言风格。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加了美感。设计意图将本课学习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学生课堂活动卡课题草原用时5~8分钟活动内容自主探究: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序号具体描述概括总结我的感受★活动建议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第2~5自然段,理清课文层次,并画出相关词句。2.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找到描写得生动具体的语句。3.集体交流,在完成“学生课堂活动卡”的同时,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学生课前预学案课题草原时间建议10~15分钟预学内容熟读课文1.课文共有()个自然段。2.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预习字词1.读一读本课的生字,把下面的字的音节补充完整。____én____ǎn____ǔ____āo____ēi陈毯腐稍微2.根据书写提示,工整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羞涩微笑衣裳彩虹拘束惊叹(1)一场大雨过后,天边挂起了一道()。(2)小鸟属于天空,是不受()的。内容感知《草原》这篇文章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____________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____________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____________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资料搜集老舍,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剧本《____________》等。阅读质疑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丁香结教学目标1.会写“缀、幽”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3.能说出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策略会写字词本课要书写的字中,“幽、薄”是易错字。“幽”为半包围结构,笔顺容易写错,应先内后外,先写中间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外面的竖折和竖;书写时注意外框不宜过高,中间的竖位于竖中线,中部写紧凑,左右疏密匀称,间隔得当。“薄”由于部件较多,结构容易写错,注意不要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下半部分的“氵”比“尃”稍短,但不能缩于一角。“缀、雅、拙、襟、恍”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书写时以左让右,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其中,“缀”右半部分的前三个“又”注意变捺为点。“糊”中间的“古”收敛以迎合左右,结构紧凑。“案”是上下结构的字,“安”的横画与“木”的撇、捺等宽,捺画舒展稳重心。朗读指导本文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意蕴丰富。在揣摩语言的过程中,应把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借助多种朗读方式更好地品味意境和语言。文中有不少关于丁香色彩的描写,月下的丁香、春来窗外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都有不同的色彩美,如,“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用柔和的语调读出月下丁香的光彩;用轻柔的语调读出雨中丁香的朦胧美,还可以配上恰当的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地用朗读表现“画面美”。阅读理解本文意蕴丰富、深刻,理解有一定难度。1.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和交流,梳理文章脉络:课文前半部分写丁香花,后半部分写丁香结,大致是按照“赏花——悟花”的思路展开的;也可以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初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引导学生梳理清楚,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的内容,后半部分写了由丁香引发的联想。这样理清课文层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作者运用绘画的手法写景状物,语言的画面感极强。比如,描写斗室外的“丁香图”,运用了很多表现色彩的词,“积雪”“雪色”“莹白”“参差的绿”“红窗”,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视觉美感。一些自然妥帖的词语更使画面灵动鲜活。“积雪”,既写出了丁香的洁白纯净、花朵繁盛,又非常贴合“檐前”这个环境。“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透”写出了丁香开得极盛时花多叶少的景象;而“香气直透毫端”中的“透”又让人感到幽雅的甜香沁人心脾。描写雨中的丁香时,以一个“渗”字,形象地表现出丁香着了水滴,色彩仿佛流动起来,犹如一幅印象派画作。朦胧婉约的美让作者不禁感叹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在这些精妙之处,应让学生充分地想开去,让自己的观察经验和作者的体验发生关联,把文本内容化为脑海中的图像,丰富阅读感受,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作者由丁香结年年都有的客观现实想到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应积极坦然地面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进而要从作者的人生感悟想开去,从文中的“我”读到生活中的自我,读到身边的人,获得人生的启迪。4.构建类化的阅读策略。阅读的时候,还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由丁香结可以联想到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由这些事物可以想到人生的追求,打开思维触角,活跃思想;可以由《丁香结》这篇课文想到学过的《落花生》《桂花雨》等课文,理解很多散文作品往往借助自然之物表达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还可以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由文及人,感悟作者的人文情怀及写作风格。积累运用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学生可以通过潜心品读,感受文字之美,汲取语言营养,磨砺语言敏锐度,并感悟课文语言的表达效果,主动积累富有新鲜感的词句,提高表达质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2.搜集不同地点和雨中丁香的图片。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丁香”的资料,了解其姿态、颜色、气味等特点。对丁香特别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它制作名片。2.搜集2~4首写“丁香”的古诗词。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缀、幽”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3.学习描写丁香花的部分,品读当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引入,创设情境活动1欣赏花木,表达感受课件出示牡丹、莲花、梅花、菊花、松柏、丁香等几种花木的图片。1.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牡丹、莲花、梅花、菊花、松柏、丁香等。2.说说这些花木给你留下的印象。预设: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高洁、纯净,梅花象征坚强、乐观,菊花象征坚贞不屈,桂花象征吉祥,兰花象征高洁、典雅,松柏象征不屈无畏和坚贞。活动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坚强、乐观,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体会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其他花木的象征意义时,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设下疑问,为理解新的内容做铺垫。板块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活动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句子,再读一读。4.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活动2汇报自学成果1.朗读展示,师生点评。课件出示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宅院浑浊眼帘参差文思梦想迷蒙顺心平淡2.指导书写。重点点拨:(1)“幽”为半包围结构,共九笔。笔顺容易写错,注意要先内后外,先写中间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外面的竖折和竖;书写时注意外框不宜过高,中间的竖位于竖中线,中部写紧凑,左右疏密匀称,间隔得当。(2)“薄”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八笔是竖。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艹”要写得宽一些,下半部分的“氵”比“尃”稍短,但不能缩于一角,“甫”要写得小一些,“寸”的横要支撑住上面的“甫”。“糊”中间的“古”收敛以迎合左右,结构紧凑。“案”是上下结构的字,“安”的横画与“木”的撇、捺等宽,捺画舒展,稳住重心。(3)“缀、雅、拙、襟、恍”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以左让右,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其中“缀”右半部分的前三个“又”注意变捺为点。课件出示缀幽雅案拙薄糊蕾襟恍怨3.交流不理解的词语。(1)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①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3)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缀满”的近义词有:挂满、布满。课件出示理解词语的方法①查字典或工具书理解词语。②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来理解词语。③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设计意图识字学词在遵循构字规律和词语特点的基础上,关联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方法上的归类指导。充分体现在课堂上学语言,在生活中用语言的大语文教学观。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活动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2.师生评价课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活动2理清课文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理清脉络。第1~3自然段:赏花。第4~6自然段:悟花。3.交流: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四幅丁香图。课件出示①城里丁香图;②城外丁香图;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④雨中丁香图。设计意图学生熟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板块四品读语句,学习方法活动1了解丁香花的特点,完成“学生活动卡”1.出示:学生活动卡。课件出示活动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丁香花有什么特点?不同画面关键词语丁香花的特点城里丁香图城外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2.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学生活动卡”。课件出示(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丁香图,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丁香花的特点。(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填写表格。(3)小组交流,结合重点语句说一说丁香花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体会。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归纳。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析。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一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1)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2)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丁香花的美?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探出”“窥着”都是描写人的动作的词语,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丁香花的娇俏灵动、惹人怜爱。此外,还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3)出示丁香花的图片,指导朗读。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二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1)说说看到的画面。(2)句子中的哪些词语特别吸引你?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十数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这些词语,作者从数量、颜色、姿态、气味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洁白无瑕、芬芳、可爱的品格。)(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三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1)请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丁香花怎样的特点。(2)指导朗读。活动2了解描写方法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花的?预设:丁香花小、美,作者是从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花的。2.齐读这三段话。3.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所读句子“想开去”,抓住关键词语品悟丁香花的特点。在品析、朗读中,体会丁香花的可爱之处,感受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板块五朗读课文,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听写生字新词。2.搜集古人描写丁香的有关诗句。3.抄写描写丁香花的优美句段,并想象画面。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2.能说出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活动1复习词语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词。课件出示宅院幽雅伏案浑浊笨拙眼帘参差单薄文思梦想迷蒙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活动2回顾课文1.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与丁香花相关的图片?预设:①城里丁香图;②城外丁香图;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④雨中丁香图。2.说说丁香花留给你的印象。3.过渡: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设计意图交流丁香花留给自己的印象后,学生读一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美感的兴趣。板块二抓关键句,品析情感活动1合作学习,抓关键句1.过渡:宗璞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外形、气味,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请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体现作者对丁香花有特殊情感的语句,细读品味。(2)小组内交流,说说所画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反馈。活动2品析重点句,悟情感课件出示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待丁香花的?说说丁香花对作者有什么影响。2.指名交流,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说画面。预设:(1)“积雪”指白色的丁香花。从关键词语“春来”“香气直透毫端”可以看出这不可能是积雪,而是因为白色丁香花颜色雪白像积雪。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檐前的丁香花比作积雪,既抓住了丁香花颜色洁白的特点,又避免了称呼的重复,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作者这样写丁香与王安石《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表现了丁香花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2)“照耀……梦想”,可能是花的芳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给之以尺幅千里的功效;也可能是月下丁香花莹白生辉的美丽形象增益了作者的文思……3.小结:“照耀”一词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了花与人的联系之深。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巧妙地表达出来。4.朗读重点句,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设计意图学生品读语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情感,联系文中描写丁香花姿态、香味、外形的句子感悟丁香花带给作者的灵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板块三解读“丁香结”情怀活动1整体梳理1.自由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结”的?2.交流:课文写到了哪几种“丁香结”?(古人的诗词中,花枝上,作者的人生感悟。)活动2理解“丁香结”的本义1.花枝上的“丁香结”是什么样的?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课件出示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1)朗读句子,感受“丁香结”的样子。(2)课件出示丁香花苞和盘花扣的图片,两相对照,发现二者外形相似,体会“丁香结”这一名称的贴切。(3)小结:作者由丁香花苞的外形想开去理解“丁香结”的说法。3.朗读体会。活动3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1.出示课文中引用的诗句,指导朗读诗句。课件出示“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2.体会“丁香结”在古人心中的意象。(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丁香结”常用来表示愁思。)3.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课件出示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1)朗读诗句,说说诗句意思。预设:①译文:春天刚来不久,芭蕉叶还未完全展开,丁香花也未绽放,打着丁香结,在春风中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忧愁。②译文:如若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他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才能,飘香万里。③译文:寒冷的夜里,树上尽是空枝,愁绪郁结,像丁香的花蕾一样。④译文: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2)引导学生思考:前三个诗句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找关键词说理由。预设:从“愁”“肠断”等发现前三句诗都流露出诗人惆怅的情绪。(3)小结:作者由丁香花想开去,想到古人诗里的丁香结,知道了丁香结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这正是“丁香结”的寓意。(4)学生齐读“阅读链接”中的诗句。4.理解重点语句。课件出示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1)雨中的丁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语:格外妩媚。(2)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3)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因为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朦胧、形态模糊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所以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5.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诗人眼中的“丁香结”。活动4感悟生活中的“丁香结”1.“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1)课件出示重点句。课件出示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②体会作者给“丁香结”赋予的新的寄寓。(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味道。)(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说说理解。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预设:人生如丁香花一样美丽芬芳,也像丁香结一样有解不开的愁怨。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虽然让人不愉快,但积极面对,就能不断成长,也不失为有滋有味的生活。3.交流: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预设:豁达开朗、热爱生活。4.小结:作者由丁香结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活动5总结梳理1.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由“赏花”到“悟花”,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生活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眼前的丁香花中,深化主题。)2.齐读第4~6自然段。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丁香结”的本义和象征意义。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感受作者豁达、积极、从容的人生态度。板块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活动1总结全文1.说说学了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从内容及写法方面交流。)2.作者宗璞描写丁香结时是如何“想开去”的?(联想了诗词中的丁香结、生活中的启示。)3.总结:本文展现了作者看到的城里、城外和自己家中的丁香花,由古人诗句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了“丁香结”的说法,最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显露了作者对人生的洒脱态度。活动2拓展阅读1.出示戴望舒的《雨巷》,读一读。2.说说体会到的情感。活动3拓展练笔1.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2.同桌讨论,交流特点。3.课后自主完成。设计意图学生在拓展“丁香结”的相关诗句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到“丁香结”的象征意义。课后小练笔能够帮助学生联系课文写法,给学生提供语用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学生课堂活动卡课题丁香结用时5~7分钟活动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花的?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不同角度关键词语我的体会颜色姿态香气对我的影响★活动建议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抓住关键语句填写表格。2.小组交流,结合重点语句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丁香花的,谈谈自己的体会。3.全班交流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学生课前预学案课题丁香结时间建议10~15分钟预学内容熟读课文1.课文共有()个自然段。2.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预习字词1.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多音字,把它们在文中的读音用“√”标出来。单薄(bóbáo)参差(chācī)2.工整地抄写本课的生字,并写出读音。缀拙幽恍雅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恍然模糊单薄幽雅笨拙(1)那个小山村环境(),村民善良纯朴,简直像一个世外桃源。(2)他穿着()的衣服,在叫卖着:“烤红薯喽,烤红薯喽……”内容感知《丁香结》是作家___________的一篇散文,作者以____________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告诉我们____________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____________也是解不完的,否则就太平淡无味了。这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资料搜集搜集宗璞的相关资料。阅读质疑1.课文第1~3自然段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丁香花?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由所读的作品想开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4.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教学策略会写字词本课要写的字均为左右结构,要让学生分清左右部件所占的位置,“德”书写时容易漏掉右半部分“心”上面的一横;“蝉”左窄右宽,收左让右,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鹊”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不能截然分开,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朗读指导本课三首古诗词均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抓住关键词句,以读促悟,体会诗词的情感。初读时,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疏通字词。教师可以指名学生朗读,了解自读效果,适时加以点拨。如,《宿建德江》中“烟渚”的“渚”读zhǔ;《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见”同“现”,读xiàn。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一定节奏,把握停顿,读好古诗词。可以通过范读进行引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范读的节奏供参考: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在理解诗词意后,要紧扣诗词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把握每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宿建德江》要紧扣“愁”字,诗人没有在诗中过分地渲染悲苦气氛,而是带着一种跟景物相衬的淡淡的愁绪,朗读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骤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以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情基调是“喜”,因“惊鹊”而喜,因“稻花香”而喜,因忽见“旧时茅店”而喜,等等,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有感情地朗读。阅读理解《古诗词三首》是“触摸自然”主题下的一组诗词,由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还有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组成。作者年代唐宋皆有,作品体裁诗词兼顾。三首作品中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日暮江景,有西湖雨景,也有山村夜景。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方法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1.运用多种方法了解诗词的意思。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了解诗词大意。如,《宿建德江》中的“日暮客愁新”是指临近黄昏,诗人的心头又增添了新的愁绪。“客愁新”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联系作者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的现实,再联系诗句中的“日暮”,理解“此刻”正是黄昏时分、人们返家的时候,从而体会作者愁苦的心情。2.想象画面,进一步理解诗词句的意思。运用形象思维,入情入境地想象画面,进一步掌握诗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学生可以先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提炼关键信息,概括出诸如“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3.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自身已有的经验,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可以抓住“明月”“清风”“蛙声”等关键词提问:从这些充满山村特色的意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进行描写?进而体会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之情。同时,也可以把《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中的情景进行对比: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同是明月,但在两首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前者表现了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积累运用本课三首古诗词都要求背诵积累。指导学生背诵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采取多种形式,如形象记忆法、边想象画面边背诵等,体会作者的情感,不要死记硬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还要求默写。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了解诗词大意。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活动1谈话导入,揭示诗题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古诗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诗题《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活动2理解诗题,熟读诗句1.板书诗题《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诗题。(1)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上面的一横不能丢。(2)引导学生抓住“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望湖楼”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和“望湖楼”。2.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通诗句。3.指名读诗。(1)正音:渚。(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渚”。4.指导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解读课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大体内容,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板块二学习《宿建德江》,知方法活动1了解作者,知人知文课件出示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传说唐玄宗诏咏其诗,孟浩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语,惹玄宗恼怒。活动2小组合作,讨论诗意课件出示(1)反复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2)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活动3交流汇报,理解诗意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3.全班齐读此诗。活动4想象诗境,悟其情感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1)教师点拨:移舟泊烟渚——(诗人所做)天色将晚,烟雾迷蒙,诗人无奈夜宿。日暮客愁新——(诗人所思)诗人满腹愁绪,无心入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所见)结合插图找到对应的景物,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2)品读新“愁”:诗中的哪个字最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要点:“愁”字。①引导学生由“愁”字想开去。孟浩然仕途失意,心情郁郁寡欢,触景生情,表达出内心愁苦。“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此时此刻,孟浩然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联系其他作者的类似作品,联系相同作者的其他作品想开去。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异客”一词,进一步体会孟浩然的思乡之愁。②走近“月”的意象。诗人孤身一人,只有谁陪伴他?他的满腹愁绪又只能向谁倾诉?补充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了解“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活动5尝试背诵,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尝试背诵。提示:(1)尝试带着体会到的诗人的愁绪,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诵读全诗。(2)借助插图,练习背诵。(3)借助板书,练习背诵:诗人所做——诗人所思——诗人所见。3.指名背诵,全班齐背。活动6总结学法,自学新诗1.总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情感(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情感)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板块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用方法活动1了解作者,知人知文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这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五首。本诗是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活动2自主学习,学以致用按照“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情感”的学习方法学习。活动3检查回馈,点拨指导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说一说诗的大意。3.提问后,明确:课件出示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4.再读全诗,想象画面,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教师引导:(1)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诗人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看到这幅画面,你会联想到哪些四字词语?(预设: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诗人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乌云扩张、蔓延的变化过程,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2)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3)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5.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引导:农历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苏轼站在望湖楼上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西湖雨景,是一种怎样的心境?(预设:愉快、陶醉、愉悦、沉醉……)苏轼不仅醉在酒中,还醉在景中。6.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异同。要点:(1)相同之处:都写了西湖雨景,都运用了比喻。(2)不同之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先雨后晴,《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晴后雨;前者是以景喻景,后者是以人喻景。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7.指名朗读,并指导:通过语速变化读出阵雨来势之急、动静变化之快。8.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诗句,把画面留在心间。设计意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雷阵雨的变化之快,使得朗读更有意境。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鹊、蝉”2个生字。2.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教学过程板块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大家再来背诵一遍吧。2.出示《清平乐·村居》。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清平乐·村居》引出作者辛弃疾,进而导入新课。板块二理解题目,初读课文活动1理解题目,了解作者1.齐读题目,指名读题目。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预设:题目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后一部分是词题。3.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预设: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时间:夜里。地点:黄沙岭。事情:行。我们学过的词牌名有“清平乐”“卜算子”等。4.说说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5.学生齐读词题。6.介绍辛弃疾。课件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力主抗金,后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排挤,最后退隐闲居。辛弃疾兼善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并称“苏辛”。活动2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1)正音:“见”同“现”,读xiàn。(2)链接旧知:“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引导学生理解“见”。(3)指导书写:“鹊”左右等宽;“蝉”左边的“虫”和右边的“单”做好穿插,并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4)读出节奏感。重点指导: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课件出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4.女生男生赛读。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设计意图解读题目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对词的理解。板块三理解词意,想象画面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词的意思。2.指名说出词的大意。相机理解:别枝、茅店、社林。预设:别枝:横斜的树枝。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课件出示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3.读上阕,想象画面:在画面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预设:(1)看到:明月别枝惊鹊。理解“惊鹊”,感受以动衬静的写法的好处: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惊飞,可见夜间的黄沙岭分外幽静。(2)听到:蝉鸣、蛙声一片,谈论丰收的喜悦声。想象说话:你仿佛听到谁在谈论丰收,又会说些什么?(3)闻到:稻花香。(4)指导朗读,读出乡村月夜的美。4.读下阕,体会情感。(1)同桌讨论: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何找不到了呢?(2)预设交流反馈:联系上阕可知,诗人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都没有察觉。(3)感受心情: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诗人是怎样的心情?①抓“忽见”感受惊喜。②链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受惊喜。(4)指导朗读,读出喜悦之情。设计意图画面与词句结合,学生对词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词句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加强积累。板块四诗词比较,品味异同1.学习活动:对比阅读,体会情感。课件出示(1)思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2)讨论:同桌合作,结合诗词句说说理由。2.交流反馈:两者情感不一样,孟浩然是忧愁的,而辛弃疾是喜悦的。(1)抓住“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2)抓住“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及由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3.配乐,对比朗读:男生读《宿建德江》,女生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设计意图对比阅读,通过抓住具体的诗词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两位诗人内心的不同情感。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学生课堂活动卡课题古诗词三首用时3~5分钟活动内容同样是写月夜的景色,《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读读这两首诗词,摘抄关键诗词句,写一写。诗词题目摘抄关键诗词句感受《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活动建议1.默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思考: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为什么不一样?结合具体诗词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2.同桌交流自己填写的内容,根据同学的意见补充自己填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