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论文)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_第1页
(区域经济论文)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_第2页
(区域经济论文)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_第3页
(区域经济论文)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_第4页
(区域经济论文)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论文】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内容摘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如何有效地发挥高校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在分析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在状况基础上,结合在新医科背景下徐州医科大学服务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完善制度体系、推进科研创新、产学研紧密合作、聚焦解决人民健康福祉和医药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为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思路。本文关键词语:新医科;地方医学院校;经济社会发展在2020年9月11日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而地方医学院校具备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与地方经济互动日渐频繁[1]。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则互为助力、相辅相成[2],地方经济的发展必然为地方医学院校提供相应的资本支持,地方高校的稳步发展也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活力[3]。因此,在新医科战略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应努力提高自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服务区域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能力,这将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医学院校自身改革与创新发展。1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在状况及存在问题1.1政策保障不够健全随着我们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切进入,地方医学院校也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身社会职能,(中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了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对于地方医学院校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如何操作,各级法律法规没有给出详尽的明确规定[4]。而地方医学院校往往缺少针对服务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同时也阻碍了学校服务徐州经济发展、徐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有效开展。1.2地方医学院校科研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科学研究、科研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5]。随着徐州市经济的转型和新医科战略的提出,对于学校传统科学研究方式产生了一定冲击。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学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志性的科研创新成果产出仍不够。地方医学院校科研成果在数量上的增长较迅速,但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转化难度较大的问题[6-8],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医学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现前阶段我们国家高等院校科技成果在成功转化后能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比例较低,对于一些地方医学院校,其科研成果转化率甚至低于10%[9-10]。1.3部分医学院校缺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医学院校上级主管部门方面,对高校、高校老师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等院校老师缺少对市场、对社会经济服务方面的了解。在高校层面,部分医学院校未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自身发展互为助力、相辅相成的关系,导致其在办学模式上并没有相应调整,部分教职工只顾埋头工作,缺少参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1.4产、学、研合作缺少政府部门的紧密配合,企业与医学院校之间缺少了解地方财政的经费投入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主要资本支持,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建设资金的投入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服务。部分地方政府缺少为地方高校“牵线搭桥〞的主动意识。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发挥协调沟通作用。由于地方高校与区域企业之间沟通机制不够顺畅导致企业对地方高校沟通不够了解,进而缺少与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更有甚者地方企业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存在质疑,导致部分企业宁愿与区域外高校合作。2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寻求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同志在徐州医科大学调研时,提出新时代医学教育是“大民生、大国计、大学科、大专业〞,并就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进行了指导。作为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徐州医科大学承担着区域“新医科〞建设的示范引领任务。学校按照“新医科〞新在背景、新在理念、新在专业、新在融合的特点,超前谋划、主动融入,实施产学研融合发展和数字医学引领发展的“双轮〞驱动,抢占“新医科〞建设高地,推动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近年来,徐州市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举措。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徐州医科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徐州市确立在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地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1完善制度体系,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徐州医科大学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徐州医科大学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修订〕〕等系列制度文件。(徐州医科大学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以育人为本、以服务学校师生和地方经济为导向,通过构建以产业主导、学科凝聚、政府指导、社会协同的产学研用创新基地,形成园区、基地、产业、人才四位一体、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育,服务学校“新医科〞建设,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徐州医科大学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修订〕〕等文件的出台,大大提升了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近年来徐州医科大学各类专利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协作类合同较以往大幅提升。2.2推进科研创新,适应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徐州医科大学大力引进科技人才,集聚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承接重大科研项目能力,开创建立特色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以徐州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立足学科优势,围绕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医疗健康大数据建设与运用等区域热点共商共计,为地方经济发展十分是医药卫生事业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依托徐州经开区雄厚的产业基础,以东湖医学产业园为载体,加强校地共建,推动产教融合,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2.3产学研紧密合作增强区域影响力学校形成与政府结亲、与行业结盟、与企业结友的良好发展气氛;与徐州市政府开展多轮校地对接工作会议,学校先后与华为、百度、东软、浪潮等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徐州医科大学数字医学研究院建设;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深化战略合作,筹建徐州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与正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为公司拟将工程师培训体系落户徐州医科大学,由该公司牵头筹建的全国首个“医疗大健康数字创新产业联盟〞也将落户徐州。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在线共享平台,实现“预约后使用〞的集约化管理,在保障全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共享服务。2.4聚焦解决人民健康福祉和医药安全,为政府药品监管提供智力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依托麻醉学学科特色优势,2020年牵头申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镇痛与精神类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围绕麻醉镇痛和精神类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关键科学问题和监管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系统谋划麻醉镇痛和精神类药物科学监管的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标准,提高监管技术平台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批药品监管科学创新人才,2021年初,成功获批。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将在东湖医药产业园为该实验室提供一幢1.2万平方米实验楼作为专项基地,助力学校更好地服务我们国家麻醉镇痛和精神类药物科学监管战略需求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徐州市经济升级转型。2.5以贡献求支持,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依托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徐州经开区开展密切合作,共建徐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参与推进医药创新谷和东湖医学产业园建设。2020年,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7亿元为肿瘤研究所建设的科研转化大楼已全面启用。医药龙头企业复星集团万邦医药积极参与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药物国家工程中心〞申报工作,复星集团也将在原有合作基础上追加投资1.5亿元,助力该实验室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服务生命健康需求一直以来都是徐州医科大学开展校地深度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该实验室在国际上最早开展人源化CAR-T应用,“全人源CAR-T细胞治疗肿瘤关键技术〞入选江苏省高技术发展重点项目计划〔江苏省医学院校仅1项〕。作为牵头单位,注册完成国际临床试验10项,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CAR-T临床试验18项,数量居全国首位。参与获得全国10张CAR-T临床批件中的3张。国际首家开展CAR-T治疗肿瘤并通过美国AABB认证,治疗300余例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患者,有效率达80.7%,技术影响力蜚声海外。2020年10月,巴基斯坦共和国政府一位高级官员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当前,该患者已出院。医学蕴含着多学科乃至国家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学校紧盯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前沿,依托医学信息学新兴交叉学科,积极推进医学与工科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改革创新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与地方高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徐州医科大学能够立足徐州,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理念,结合自身实际,从完善制度体系、推进科研创新、产学研紧密合作、聚焦解决人民健康福祉和医药安全等方面实现了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下为参考文献[1]向爱国.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J].科教导刊,2019〔11〕:3-4.[2]张帅,张颖.地方高校服务苏州经济发展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0〔31〕:74-76.[3]李先武.湖北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4]夏跃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区域经济[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5-36.[5]张水玲,杨同毅,王仁高,等.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66-69.[6]冯锋,邱莹莹,张雷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不确定性测度与行业比较——基于高技术产业18个子行业数据[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20〔23〕:48-58.[7]史丽萍,盛黎明,刘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多元化体系建构[J].管理现代化,2013〔2〕:9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