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1.gif)
![助理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2.gif)
![助理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3.gif)
![助理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4.gif)
![助理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03d2bf5be451bb01e80a995a3d6db56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助理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
(二)心与脾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脾以维持其运化功能。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化赤而为血,故脾主运化,又为气血生化之源。第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心与肝
心主行血而肝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两方面。
(四)心与肾
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积精全神,神清控精。
君相相安: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
第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五)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化为谷气。清气+谷气=宗气、宗气+元气=一身之气
(六)肺与肝
气机的升降调节
(七)肺与肾
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肺主行水,水之上源;肾主水代,主水之脏。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第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八)肝与脾
饮食物消化和血液运行。
(九)肝与肾
①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谷精所化生和充养。且相互资生。
②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以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适时排精。
③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以使肝阳不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以防肝脉寒滞。
(十)脾与肾
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水液代谢的互用。第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
(一)五脏与五体的联系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素问》所谓的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第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五脏与五官九窍的联系
五官,指耳、目、口、鼻、舌五种器官。耳、目、鼻各有两窍,口和舌合为一窍,再加前阴、后阴二窍,共为九窍。
。即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又说肾“在窍为耳”。
(三)五脏外华
华,光彩的意思。光彩,即正常色泽,可显露于体表的某些部位或组织。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第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五脏与五志的联系
中医学认为,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精气所化生,故一般将喜、怒、思、悲、恐称作“五志”,并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因为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而情志活动亦属于精神活动,所以心能统领五志。
(五)五脏与五液的联系
五液,指汗、涕、泪、涎、唾。五液与五脏密切相关,《素问》称其为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六)五脏与五时的联系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应于春,心应于夏,脾应于长夏(夏至到处暑),肺应于秋,肾应于冬。第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五脏六腑之大主”指的是A.心B.肺C.肝D.脾E.肾【答案】A第1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生之本”指的是A.肝B.肺C.心D.脾E.肾【答案】C第1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A.吸入清气B.宣发卫气C.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D.助心行血E.呼出浊气【答案】C第1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7.“罢极之本”指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B第1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8.“气之根”是指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E第1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9.“气之主”是指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D第1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3.与肾主水液有关的是A.肾精的作用B.肾气的作用C.肾阴的作用D.肾阳的作用E.以上均非【答案】D第1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4.“胃之关”指的是A.贲门B.幽门C.膀胱D.大肠E.肾【答案】E第1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9.与气机升降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答案】E第1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六单元
六腑考纲要求:1.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2.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1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复习要点: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难经》称为“七冲门”。
(一)胆的生理功能
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第2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胃,又称胃脘,位于上腹部,上连食管,下接小肠。胃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受纳,即接受、容纳的意思。故称“胃者,太仓也。”饮食物→胃→食糜→小肠。
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除与胃阴的滋润作用有关外,主要依赖于胃气、胃阳的推动和温煦。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来说明。
第2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小肠的生理功能
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受盛,是接受和贮盛。化物,即消化。
分别清浊,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吸清排浊吸收精微食糜残渣→大肠由于小肠亦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故又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
第2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大肠的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主津。大肠之气传导运动,将粪便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此外,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又说“大肠主津”。(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贮存尿液和排出尿液
第2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六)三焦的生理功能
“孤府”
1.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
通行诸气、运行水液2.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①上焦,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头面部。上焦的生理特点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上焦如雾”
②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脘部,包括了脾胃和肝胆等脏腑,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中焦如沤”
③下焦,指脐以下腹部,包括了小肠、大肠、肾、膀胱,以及女子胞、精室等脏腑和两下肢。下焦的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第2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相输相应的“脏腑相合”关系。其依据有三,即经脉络属、生理配合与病理相关。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
①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心主血脉,心阳温煦,心血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小肠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其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心脉。故说“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②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下移于小肠。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的相互为用。
第2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
(四)肝与胆的关系
司疏泄,共主勇怯
肝主疏泄,泌排胆汁。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而疏泄于肠。共同协助消化,以助脾胃。
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而决断又来自于肝之谋虑,肝胆配合,遇事方能作出决断。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
贮尿和排尿
人体水液经过肾的气化作用,浊者下降,必须由膀胱贮留和排泄,而膀胱的贮尿和排泄功能,又依赖于肾气的固摄与气化作用。第2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中正之官”指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答案】A第2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受盛之官”指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答案】C第2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中精之腑”指的是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答案】A第2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6.气机升降之枢是A.脾胃B.肝胆C.心肾D.肝肾E.肝肺【答案】A第3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9.泌别清浊是A.胆的功能B.胃的功能C.小肠的功能D.大肠的功能E.膀胱的功能【答案】C第3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七单元
奇恒之腑
考纲要求:1.脑
(1)脑的生理功能
(2)脑与五脏的关系
2.女子胞第3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复习要点:一、脑
(一)脑的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1.脑主管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2.脑主管感觉和运动(二)脑与五脏的关系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第3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女子胞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
(1)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肾中寓藏精、气、阴、阳,它们能促进“天癸”的生成,天癸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2)肝气肝血的作用:①肝主疏泄,能使气机调畅→月经通调和排卵功能②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女子以肝为先天”
心主血,脾统血,亦与月经和胎孕的养育有关。
(3)冲任二脉的作用:同起于胞中,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第3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典型例题】1.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的是A.肝B.胆C.脑D.髓E.女子胞【答案】B第3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髓海”指A.骨B.胆C.脑D.髓E.女子胞【答案】C第3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血府”指A.骨B.胆C.脑D.髓E.脉【答案】E第3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6.“孤府”是指A.胆B.胃C.小肠D.三焦E.膀胱【答案】D第3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八单元精、气、血、津液、神考纲要求:1.精
(1)人体之精的概念(2)功能(3)分类2.气
(1)人体之气的概念(2)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功能(5)分类
3.血
(1)血的基本概念(2)生成(3)功能(4)运行
4.津液
(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代谢(3)津液的功能
5.神
(1)神的基本概念(2)神的生成(3)神的功能
6.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3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复习要点:一、精
(一)人体之精的概念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指人体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2)濡养作用:精能滋润濡养人体的脏腑形体和官窍。
(3)化血作用: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来源之一
(4)化气作用:精可以化生为气。
(5)化神作用:精能化神,精是神志化生的物质基础。第4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人体之精的分类
人体之精: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指精分藏于脏腑中的部分。二、气
(一)人体之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精所化生+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第4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人体之气的运动和气化
1.气的运动和形式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2.气化作用和过程
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都属气化。
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气机是产生气化的根本。气机在气化过程中体现。第4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中介作用
第4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由于其生成过程、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又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1.元气
元气的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上走气道司呼吸,贯心脉助心行血,下注丹田资元气。
第4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营气
营气,是循行于脉内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与血关系密切,故常“营血”并称。营气属阴,故又常称“营阴”。
营气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并进入脉中而运行,荣养于全身。
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并营养周身。营气与津液调和,共注于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血液量的恒定。
4.卫气
卫气是循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亦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生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的部分化生为卫气。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的上述三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第4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所以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二)血的生成
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营气,营气再加上津液,便生成血液,所以说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第4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血的功能
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和化神的功能。
(四)血的运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气和阳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
血液的运行,与心、肺、脾、肝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此外,脉道的是否通利,以及寒热变化,均能影响到血液的运行。
第4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与液,在性状、分布部位和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在病理上,有“伤津”轻而“脱液”重的区别。
第4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津液的代谢津液是通过胃、脾以及大、小肠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
津液的输布是在脾、心、肺、肾四脏的协同作用下而完成的。
津液的排泄,需要肺、大肠、肾、膀胱等脏腑的共同作用而完成。剩余水分和代谢废物排泄途径有四:从皮肤排出为汗,从膀胱排出为尿,而在呼吸与大便中也排出了部分水分和废物。
另外,肝与三焦在津液代谢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其中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第4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濡养作用。
2.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
3.运输废物
第5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1.气能生血
气生血有两方面:一从血液的组成来看,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即营气能化生血液。二从血液的生成过程来看,其生成依赖于某些脏腑的气化作用。
第5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气能行血
血液是在心、肺、肝三脏之气协同作用下,运行不息,输布至全身的。
3.气能摄血
摄血,是气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4.血为气母
包括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方面。
第5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气与津液之间关系,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气能生津
指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能载气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第5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主要体现于“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方面。所谓“同源”,即指精血或津血均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问均有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以及神能驭精等方面。
第5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九单元经络考纲要求:1.经络学说
2.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3.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4.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5.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第5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复习要点:一、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及其连属部分组成。见下表:
第5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5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如手太阴肺经等。
一般来说,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5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指、趾)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第5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第6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胞焦胆肝乡
第6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1.奇经八脉的特点一是其分布无走向、分布或交接规律。二是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的相互络属关系。三是奇经八脉之间没有表里关系。
2.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一是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三是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第6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督脉的基本功能:一是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循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故能总督一身之阳经,又称“阳脉之海”。二是督脉循行于脊里,上行人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故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
任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故能总任一身之阴经,又称“阴脉之海”。二是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冲脉的基本功能:一是冲脉上行至头,下行至足,贯穿全身,为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二是冲脉又称“血海”,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
第6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带脉的基本功能:约束纵行诸条经脉。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维脉的基本功能:阳维能维系联络全身之阳经;阴维则维系联络全身之阴经。第6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经别的概念
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2.经别的特点
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第6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经别的生理功能
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二是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三是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四是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五是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第6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别络的概念
别络,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别络、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若加上胃之大络,亦称十六别络。并分出细小络脉,即为“孙络”与“浮络”。
2.别络的特点
一、十二经的别络多从肘、膝以下分出后,多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二、相表里经脉之别络相通。三、别络与内脏无固定属络关系。
3.别络的生理功能一、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二、加强人体前后及侧面表里两经的统一联系。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第6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经筋的概念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和关节的体系,并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2.经筋的特点
即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
3.经筋的生理功能
经筋多附着于骨骼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并对周身各部分的脏器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第6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1.皮部的概念
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十二皮部,即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
2.皮部的应用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①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②在皮肤的一定部位进行贴敷、艾灸、热熨、梅花针等治疗,可治疗某些内在脏腑的病变。
第6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
①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②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③脏腑之间的联系。④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2.运输渗灌作用
经络通行气血,可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得气”、“行气”
4.调节机能平衡第7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①经络为病邪由表传里和反映病变的途径。②经络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③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病变可反映于体表。
2.指导疾病诊断3.指导疾病治疗
第7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十单元
病因复习要点:一、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
(三)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第7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凡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第7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2)寒性凝滞: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阴寒邪盛,阳气受损,温煦推动失职,则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而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
(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第7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五)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邪为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伤人,可见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2)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袭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3)暑多挟湿: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故除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第7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六)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升降失常,常可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湿留体内,常先困脾,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则可见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
(3)湿性黏滞:一是湿邪为病,其症多黏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腻而不通畅,二是湿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如水肿多以下肢明显;湿邪下注,则可致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
第7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七)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外感燥邪,耗伤津液,可见日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损伤肺津,影响宣肃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及喘息胸痛等症。
第7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八)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津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损耗阴液,致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热极生风,因而发作肝风内动。(4)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会聚于局部组织,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故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如临床所见,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第7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疠气可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入而致病,亦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疠气侵袭,可导致多种疫疠病证发生。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不当。社会因素。第7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七情内伤
(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1.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称为“五志”。
2.脏腑气血变化,影响情志变化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第8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喜则气缓,缓和紧张情绪、心气涣散
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见气虚病症。
恐则气下,指恐惧过度→肾气不固,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指思虑劳神过度→脾失健运、心神失养第8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并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以及虽由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二是可能加重病情。如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第8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过饥——气血生化乏源→气血衰少→抗病力降低→继发它病过饱——脾胃运化无权→食积,脾胃损伤→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症。
(二)饮食不洁
可见腹痛,吐泻,以及痢疾等病证。(三)饮食偏嗜
(1)饮食偏寒偏热
第8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饮食五味偏嗜:“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3)食类偏嗜:指专食某种或某类食物,或厌恶不食某类食物,或膳食中缺乏某些物质,或过食肥甘厚味等,久之亦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第8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五、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1)劳力过度:用力过猛、积劳成疾。“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劳神过度:指思虑过度,耗伤心血,损伤脾气(思多血气衰)。
(3)房劳过度第8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过度安逸
“久卧伤气”,过度安逸,则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见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或继发它病。
第8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六、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稠饮稀
(二)痰饮的形成
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或七情内伤等,致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第8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第8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七、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二)瘀血的形成
多由于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即气虚或津亏致瘀)、血寒致瘀,以及血热致瘀等因素,因而导致瘀血停积。
第8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一、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二、影响血脉循行。三、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四、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第9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四)瘀血的病证特点,一、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二、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
久聚不散,则成瘢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三、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症;五、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第9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八、结石
(一)结石的概念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二)结石的形成
常见的因素有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以及体质差异等方面。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一是多发于肝、肾、胆、胃等脏腑。二是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三是易于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第9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典型例题】1.火热之邪致病可见A.汗出恶风B.四肢困倦,胸闷呕恶C.皮肤干涩D.狂躁妄动E.头身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答案】D第9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其性凝滞者为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答案】B第9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其性粘滞者为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答案】D第9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6.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答案】E第9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8.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A.凝滞B.开泄C.耗气伤律D.重浊粘滞E.干涩【答案】B第9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1.情志为病,过喜则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E.气消【答案】C第9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十一单元发病考纲要求:1.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3.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第9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复习要点:一、发病基本原理
(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2)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虚感邪或正虚生“邪”(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四)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第10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三、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徐发: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
(3)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4)继发: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5)合病与并病: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出现病证。
(6)复发:引起病证复发的机理是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第10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典型例题】1.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正气B.气候因素C.正气不足D.地域因素E.邪气【答案】E第10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正气B.气候因素C.正气不足D.地域因素E.邪气【答案】C第10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十二单元病机考纲要求: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3.精、气、血失常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4)精、气、血关系失调
第10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5.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6.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形成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第10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复习要点: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的病机
概念:实=邪气亢盛,是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特点: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而有余的证候表现。
第10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虚的病机
概念: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特点:虚弱、衰退和不足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后期亏虚,或多种慢性病证日久损耗,如大病、久病,耗伤人体精气;或因大汗、吐利、大出血等,均会导致正气虚弱。
3.虚中夹实
概念: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形成: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②正虚气化无力,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等。
表现:如脾虚湿滞病证第10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实中夹虚
概念: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正虚,邪实正虚、虚实错杂。
形成:多由病证失治,或治疗不当,耗伤正气所致。如外感热病中期,由于邪热炽盛,耗气伤津,从而形成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
表现:竹叶石膏汤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
概念: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形成:多由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无力所致。表现:脾虚湿盛、气虚秘。
第10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6.真实假虚
“大实有赢状”。
概念: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虚”是假象的病理状态。即“大实之病,反有赢状”。
形成:多由邪盛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表现:阳郁厥逆四逆散、小儿食积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第10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概念:指正气奋起积极抗御邪气,正气渐趋强盛或战胜邪气,邪势日衰或被驱除的病理过程。
2.邪胜正衰
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虚衰,机体抗邪无力,病势迅速恶化的病理过程。
第11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正虚邪恋
概念: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由于正气难复,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见于疾病后期,亦常为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正气已虚,病邪留恋所致。
4.邪正相持
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发于外感疾病中期,或慢性病之迁延期,多由于邪正相持不下,病势胶着所致。第11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5.邪去正虚
概念:指邪气被祛除,病邪对机体损害作用消失,但正气亦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由邪盛伤正,正气严重被损;或过用大汗、大吐、大下之法,病邪虽祛而正气亦伤;或素体虚弱,病后正气更衰所致。
转归:多为重病后的恢复期,须加强调养,方能康复。第11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1.阳偏胜
概念:即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表现:阳气的病理性亢盛,以热、动、燥为特点,故阳盛易出现化热、化火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实性、热性病证。
2.阴偏胜
概念:即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表现:阴气的病理性亢盛,以寒、静、湿为特点,故阴盛病机常出现阴寒内盛,血脉凝涩,以及痰湿、水饮贮留等病理变化。第11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
2.阴偏衰
概念: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以及由于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表现: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失润及虚性亢奋见症。第11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若病情发展,进一步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
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证。
2.阳损及阴
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所致。若病变发展,肾阳进一步虚损,耗伤肾中精气,则阴无阳以生,致使肾阴亦日益亏耗,继而出现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疭等肾阴亏虚见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病证。第11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
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第11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阳盛格阴
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第11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五)阴阳亡失
1.亡阳
概念: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表现:阳气暴脱亡失,则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故可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踡卧神疲,脉微欲绝等症。
2.亡阴
概念:指机体阴气阴液发生突然性大量耗伤或丢失,而致全身属阴的功能出现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表现:亡阴之时,以宁静、滋润与内守等功能衰竭最为明显,可见气喘,烦躁不安,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等危重病证。第11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精、气、血失常
(一)精的失常
1.精虚
概念:是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亏耗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状态。
2.精瘀
概念:指男子精液阻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状态。
第11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气的失常
包括气虚、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1.气虚
概念:指元气耗损,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2.气滞
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第12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气逆
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表现: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4.气陷
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表现:主要表现为“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上气不足,指脾气虚损,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疲倦乏力等症。中气下陷,则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降多升少,脏腑组织维系无力,位置下移,可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第12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气闭
概念: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
6.气脱
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第12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血的失常
1.血虚2.血瘀3.血热
4.出血
第12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精气血失调
1.精与气血失调
主要表现为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等病理变化。
2.气滞血瘀3.气虚血瘀
4.气不摄血
5.气随血脱6.气血两虚第12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2.气随津脱3.津枯血燥
4.津亏血瘀
5.血瘀水停第12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形成及表现:主要有如下五类:
一是肝阳化风。二是热极生风。三是阴虚风动。
四是血虚生风。
五是血燥生风。第12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寒从中生
概念:又称“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三)湿浊内生
概念: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第12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津伤化燥
概念: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五)火热内生
概念:,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形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二是邪郁化火。三是五志过极化火。四是阴虚火旺。第12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六、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指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
(1)表里出入
(2)外感病传变
(3)内伤病传变
(1)寒热转化
(2)虚实转化
第129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体质因素2.病邪因素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4.生活因素
第130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典型例题】1.正气不足,邪气已尽,所形成的是A.实证B.虚证C.虚实挟杂证D.真虚假实证E.真实假虚证【答案】B第131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是A.实证B.虚证C.虚实挟杂证D.真虚假实证E.真实假虚证【答案】E第132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阴盛格阳证属于A.真寒假热证B.真热假寒证C.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答案】A第133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阳虚则寒出现A.实寒证B.虚寒证C.虚热证D.实热证E.寒热错杂证【答案】B第134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8.外感寒邪的病机是A.阳偏胜B.阴偏胜C.阳偏衰D.阴偏衰E.阴阳两虚【答案】B第135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0.邪热内盛,壅闭于内可出现A.阴胜则寒B.阴损及阳C.阳虚则寒D.阴盛格阳E.阳盛格阴【答案】E第136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1.“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A.阴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B.阳热亢盛,阴掖受损C.亡阴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D.阳气不足,阴寒内盛E.阴邪为病,阳气受损【答案】E第137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3.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为A.阳胜则热B.阴胜则寒C.阳虚则寒D.阴虚则热E.阳损及阴【答案】D第138页,共15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考纲要求:1.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2.治则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Karrikinolide-3-ethyl-ester-生命科学试剂-MCE-7462
- Diammonium-phosphate-15N2-生命科学试剂-MCE-5147
- 1-3-Diheptadecanoyl-glycerol-生命科学试剂-MCE-9470
- 2025年度家居建材送货司机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能源知识产权共享及资源利用合同
- 2025年度钢筋加工企业节能减排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代持协议中的税务影响与筹划策略
- 2025年度药店药品质量检测员劳动合同
- 2025年度养老产业股份转让协议书
- DB 3705T 50-2024设施蝴蝶兰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
- 销售与销售目标管理制度
- 特殊教育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25年第一次工地开工会议主要议程开工大吉模板
- 第16课抗日战争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9)-江西省(解析版)
- 糖尿病高渗昏迷指南
- 【公开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领导力》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之七年级第三单元便捷的互联网服务
- 壁垒加筑未来可期:2024年短保面包行业白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