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肿瘤肿瘤(tumour)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第一页,共32页。第一章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概况及发展史第二页,共32页。第三页,共32页。三大常规治疗肿瘤治疗理想方法——应是在特异性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不受损。第四页,共32页。肿瘤的第四种治疗模式
肿瘤生物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显著疗效的肿瘤治疗模式,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肿瘤生物治疗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肿瘤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第五页,共32页。肿瘤的生物治疗模式包括细胞性肿瘤疫苗治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放免靶向治疗肿瘤基因治疗生物化疗第六页,共32页。
1902年Leyden和Blumen-thal就首先进行了瘤苗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ASI)的临床试验。1959年,Graham使用自身瘤苗治疗232妇科肿瘤患者的实验总结:自身肿瘤疫苗能够用于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少见;但这种治疗方法并不能有效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因此不推荐使用这种方法。一、细胞性肿瘤疫苗治疗第七页,共32页。经历挫败,但人类没有放弃对肿瘤疫苗的研究。
随着人类肿瘤存在者特异性的抗原(TSA)被证实和人类肿瘤肿瘤相关抗原(TAA)基因克隆的成功,肿瘤的主动免疫再次被重视。
肿瘤疫苗主要有:细胞性疫苗、可溶性抗原疫苗、基因疫苗三大类细胞性疫苗包括:肿瘤疫苗、树突状细胞(DC)疫苗。一、细胞性肿瘤疫苗治疗第八页,共32页。(一)肿瘤细胞疫苗是将完整的肿瘤细胞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以及基因修饰后接种于患者,其相关特异性抗原诱导患者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1、自体肿瘤细胞:(带有全部肿瘤抗原、具有正常组织相同的HLA,因此无需分离TSA且不会引发集体的免疫排斥反应,是最理想的肿瘤抗原。但自身肿瘤难以获取。)2、同种异体肿瘤细胞系:优点-来源充足;缺点-1、HLA配型不同;2、肿瘤细胞抗原性存在差异。第九页,共32页。单独使用肿瘤疫苗难以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免疫佐剂的使用极大的改善这种情况(弗式完全佐剂、新城鸡瘟病毒(NDV)、卡介苗(BCG)、明矾、短小棒状杆菌等)(例如:1986年德国癌症治疗中心的Schriimacher应用禽类新城鸡瘟病毒(NDV)处理自身肿瘤细胞,然后回输给患者,这种瘤苗沿用至今。逐步应用于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恶性和色素瘤等,取得一定疗效。(一)肿瘤细胞疫苗第十页,共32页。瘤细胞缺乏MHCⅡ类分子和B7复合刺激分子,不能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细胞因子;肿瘤疫苗刺激免疫反应有限。人们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修饰(CD80、CD86的基因),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有效的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外周免疫耐受。近年,白介素-Ⅱ、白介素-Ⅻ、GM-CSF等基因导入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因子表达,改善肿瘤微局部微环境增强T细胞抗肿瘤的免疫效应。(一)肿瘤细胞疫苗第十一页,共32页。GVAX肿瘤疫苗(GM-CSF)基因修饰的肿瘤疫苗。第十二页,共32页。(二)DC细胞疫苗
有效的肿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需要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来激活。DC细胞是高效的专职性APCDC疫苗有:1、直接应用的DC疫苗;2、基因修饰的DC疫苗第十三页,共32页。1、直接应用的DC疫苗体外DC细胞培养同时用肿瘤抗原致敏DC。使其分化成熟,将携带肿瘤抗原信息的DC回输给肿瘤患者体内。常用的致敏DC的肿瘤抗原包括:灭活的瘤细胞、肿瘤细胞裂解产物、洗脱肽、肿瘤mRNA、肿瘤DNA、人工合成的肿瘤抗原肽等这种DC肿瘤疫苗既可以作为单一的肿瘤抗原载体,也可作为多种乃至整个肿瘤细胞的抗原载体。第十四页,共32页。1996年Hsu等用与肿瘤特异性蛋白结合的DC疫苗对4名滤泡性非霍奇金B淋巴瘤进行试验。1999年Tjoa等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致敏的DC疫苗治疗对激素耐受的前列腺癌患者。由于这类疫苗只能激活单克隆的CTL应答,由于肿瘤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等因素存在,肿瘤特异抗原尚不清楚,决定了这类疫苗局限性。1、直接应用的DC疫苗第十五页,共32页。随后,人们使用含多种抗原的肿瘤细胞裂解物、肿瘤细胞的酸洗脱物来致敏DC细胞,或使DC细胞与肿瘤细胞直接融合的方法产生多种抗肿瘤细胞抗体,提高DC疫苗的有效性和使用广泛性。Liau利用酸提取法从神经胶质细胞中提取肿瘤洗脱肽,体外冲击DC后回输神经胶质瘤模型老鼠体内,可延长其寿命。1、直接应用的DC疫苗第十六页,共32页。Wen等使用自体骨髓瘤细胞裂解物脉冲DC后自体回输治疗多发性骨髓瘤;Kugler等用融合疫苗治疗进展期肾癌均取得较好疗效。1、直接应用的DC疫苗第十七页,共32页。2、基因修饰的DC疫苗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用逆转录病毒、腺病毒等载体,将外源性目的基因转染到DC中,改变DC的性能,然后回输至患者体内。Yang等用脂质体介导编码人黑色素相关抗原gp100的基因导入DC中,可激发CD4+和CD8+细胞反应,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优于多肽致敏的DC和为致敏的DC瘤苗。Zitvogel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小鼠IL-12转染同源DC的试验,发现其诱导的抗肿瘤特异性CTL反应显著增强。第十八页,共32页。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经体外刺激培养的淋巴细胞后过继回输给肿瘤病人,进行肿瘤治疗的方法,建立于T细胞活化因子IL-2的发现之后。20世纪80十年代,Rosenberg等观察到,患非免疫系统肿瘤的动物,给予重组IL-2治疗之后,实验动物的淋巴细胞可以调节肿瘤的消退和转移。此后人们先后培养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性细胞肿瘤侵润淋巴细胞(TIL)细胞CD3单抗激活的杀伤性(CD3AK)细胞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CIK)性细胞
………..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第十九页,共32页。(一)LAK细胞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Rosenberg等研究发现小鼠脾淋巴细胞经T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抗瘤活性明显增强。第二十页,共32页。Grimm和Rosenberg等将这种由IL-2激活的具有杀瘤活性的NK和T细胞命名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性细胞。1984年,LAK细胞用于黑色素瘤细胞系B16小鼠肿瘤转移模型的治疗,结果是肺转移灶明显缩小且存活率升高。同年11月研究组经FDA批准,首次将LAK用于临床治疗。25例常规治疗无效且已发生远端转移的肿瘤病人回输rIL-2处理的自体LAK细胞,11人治疗有效,肿瘤缩小达50%以上,其中一例转移性和色素瘤的病人完全缓解达10个月之久。1988年该研究小组总结了IL-2与LAK细胞联合治疗214例肿瘤患者,16例肿瘤患者转移灶完全消退,26例患者肿瘤缩小50%以上;适用于转移性肾癌、黑色素瘤、结肠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显著。(一)LAK细胞第二十一页,共32页。早期国内在应用LAK/IL-2进行全身治疗的同时又开展了多途径的应用方式:1、浆膜腔癌性转移后腔内注射治疗2、浅表肿瘤内或肿瘤周围局部组织注射治疗3、用于肝癌、肺癌等介入治疗,总有效率达35%左右4、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一)LAK细胞第二十二页,共32页。局限:1、杀伤力不强,需大量输注;2、扩增能力有限,同时需要输注大剂量IL-2,大剂量IL-2治疗可出现多种副反应,最常见的毒副作用是毛细血管渗透综合征(CLS),主要表现全身水肿及多器官功能失调,胸腹腔积液、肺间质水肿、充血性心衰。(一)LAK细胞第二十三页,共32页。(二)TIL细胞Rosenberg研究小组开创了TIL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杀瘤较LAK显著提高,且无需大剂量IL-21986年他们发表在Science一篇文章指出:TIL对肿瘤的杀伤能力是LAK细胞的50-100倍。他们用TIL细胞,联合环磷酰胺、IL-2治疗MC-38小鼠结肠癌12例,其中肝转移灶全部消失,50%肺转移灶消失。2002年Rosenberg研究组又进行了临床试验,恶性黑色素瘤黑患者自体TILs(IL-2、CD3单抗)细胞数10*11以上,13名患者6例CR4、4例PR。这10例病人肿瘤体积均明显缩小或消失。第二十四页,共32页。(三)CD3AK细胞1989年YunYS等将DBA/2脾细胞与CD3α共培养诱导产生了CD3AK细胞。体外检测细胞毒性试验实验,对P815的杀伤力是LAK细胞的20倍。Curti等人1993年首次用自身CD3AK细胞联合IL-2治疗24例肿瘤患者。2008年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大会报道应用该方法治疗肾癌取得的阳性结果,再次向人们证明了过继免疫细胞治疗任然大有希望。第二十五页,共32页。(四)CIK细胞CIK细胞是国内外继LAK细胞治疗后有一个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的细胞治疗方法。1986年Schmidt等就发现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2.5%左右的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抗原,且这种细胞对K562(红白血病细胞,HLA-I类分子阴性,是NK细胞的敏感靶细胞。检测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经常用它做靶细胞。)有天然杀伤作用。这就是CIK细胞的雏形。第二十六页,共32页。(四)CIK细胞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报道用IFN-γ、IL-2、抗CD3单克隆抗体和IL-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CIK细胞,这种CIK对淋巴瘤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影响甚微。1994年,美国Stanford大学血液病学者Robert等再次证实了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强烈杀伤作用。2000年,Takayanma等报道了用CIK细胞治疗肝癌术后降低复发的临床试验,复发危险降低41%。第二十七页,共32页。
CIK细胞凭借其增值速度快、杀瘤活性高、非MHC限制、对正常的骨髓造血影响轻微等优势成为新一代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的主力军。(四)CIK细胞第二十八页,共32页。(五)DC-CIK细胞
目前CIK细胞治疗包括单独使用CIK、CIK联合DC治疗。DC和CIK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DC是被抗原、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CIK发挥细胞毒性和分泌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两者联合确保有一个高效和谐的免疫体系。Marten等发现,DC与CIK细胞共培养可促进DC与CIK细胞成熟,并可提高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肿瘤杀伤功能。王欢等人对10例晚期肾癌患者进行DC联合CIK治疗,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患者有很好的临床耐受性。第二十九页,共32页。手术、放疗化疗主要是通过外因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免疫疗法则充分调动了内因去实现治疗的思想。医疗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模式均不能圆满的解决肿瘤这一难题,因此,目前肿瘤的治疗模式是综合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漂烫扇贝柱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插头棒针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天油杂2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商铺门前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再生包装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螺纹式弯头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自动灌装系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碳结槽钢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电脑键盘托架钢珠滑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爪型螺帽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梅大高速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及安全警示学习教育
- 自动化物料编码规则
- 第1本书出体旅程journeys out of the body精教版2003版
- [英语考试]同等学力英语新大纲全部词汇
- 2022年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 形式发票格式2 INVOICE
- 年产5万吨丁苯橡胶生产工艺设计
- 平面图形的密铺
- 《克和千克》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 医师定期考核表(简易程序) 排版规范版本
- 移动公司委托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