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理学基础_第1页
市政管理学基础_第2页
市政管理学基础_第3页
市政管理学基础_第4页
市政管理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政管理学基础第1页/共88页市政管理学基础第2页/共88页绪论第一节城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把城市定义为:“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对城市所下的定义为:“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集聚的社会物质系统。”第3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一、城市的起源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分工: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第三次是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分工。(一)最早的人类定居点考古学家发现,大约在15000年前的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出现了。水草丰美地方成了定居点,主要以帐篷为家。(二)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最早的农村定居点是那些建立在农业区的定居点,主要分布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和黄河等冲积平原上。第4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三)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自然地趋向于有利于加工和交易的交通便利的地点,或者说是在临近集市的地方聚居,产生了固定的交换商品的居民点,逐渐形成了最早的城市雏形。第5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二、城市的涵义“城”——城堡、城池,具有防御功能;“市”——市场、集市,具有商品交换商业功能。(一)“城”和“市”的统一(二)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的产生源于农村居民点的物质财富的累积。城市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从乡村中脱胎而来。城市在空间上具有更强的集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第6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三、城市的发展城市一经形成,就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并且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主线,城市的发展走过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的历史过程。(一)古代城市古代城市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出包括原始社会后期的城市。这一时期是人类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其时间跨度长达四五千年,城市的发展经历战争的盛衰存亡,几经兴废。第7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中古时期的东方城市,具有鲜明的封闭性、孤立性、消费性等自然经济特色。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经济上以手工业和初级商业为主,规模小、质量低、技术含量少,其发展十分缓慢。(二)近代城市特征是:⑴城市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集聚效应使生产原料、劳动者、资金以及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城市集中;⑵城市规模扩张,人口数量和用地猛增;⑶城市成为行政管理中心,城乡对立、差距拉大。第8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三)现代城市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缩小第9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表1——1各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城市发展阶段发展状况城市建设经济功能城乡关系古代城市城市规模很小,城市数量很少。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落后手工业集中,农产品在此集散城市相对封闭,城乡分离近代城市城市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市政设施比较完备,生活条件改善机器大工业集中,商贸业发达城乡对立,差距进一步拉大现代城市城市数量持续增长,形成大都市连绵区。市政设施完备,城市生活环境便利、生态第三产业发育,信息中心,城市功能多元化城乡差距缩小,逐步一体化第10页/共88页绪论第二节城市与市政

一、市政的涵义与特征(一)市政的概念“市政”的广泛概念,即指城市政治主体,特别是政府对城市事务如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国家政务等的社会管理和行政职能。城市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部门简称为“市政”。第11页/共88页第二节城市与市政(二)市政的内涵1、市政的政治学内涵是指城市政治主体(城市政府、社会团体、无党派人士等)围绕城市公共事务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决策与行政执行的活动过程的总称,目的是保持城市运行的稳定。2、市政的经济学内涵是指城市政府围绕城市公共经济事务而展开的各种公共经济决策与行政执行的活动过程的总称,目的是实现城市总体效益最大化。3、市政的法学内涵是指广义的城市政府,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主体,围绕城市事务而展开的各种国家政权管理活动的总称,目的是提供有效的公共供给,保证城市有序、高效、公平运行。第12页/共88页第二节城市与市政综合上述三种内涵,市政就是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以及通过与市民个体和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的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第13页/共88页第二节城市与市政(三)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⑴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⑵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⑶市政过程又是由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项环节组成的过程。第14页/共88页第二节城市与市政4、综合性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动态性存在如下特点:⑴灵敏度高;⑵相关性强;⑶民主程度高。第15页/共88页第二节城市与市政二、城市发展与市政管理(一)古代城市的市政管理城乡合治的体制,“城市自治”。(二)近代城市的市政管理自17世纪以后,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进行,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崭新时期。近代城市管理的法权关系、民选制度、议会制度、近议制及各种权力体系的制约机制逐渐走向成熟,市政职能也逐步完善。第16页/共88页绪论第三节市政管理学一、市政管理学的涵义市政管理学(MunicpalAdministration)顾名思义,即是研究市政事务(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及其规律的学科。市政管理学就是根据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市政学的内容体系,从行政管理的视角研究市政运行(特别是城市政府管理)的规律和调节城市运行(特别是城市公共事务)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市政管理学是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第17页/共88页第三节市政管理学二、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P19)广义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市政管理主体在我国,城市的共产党组织,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市人民政府,以及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等,都是市政管理主体。(二)市政管理的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三)市政管理规律第18页/共88页第三节市政管理学三、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市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根据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对市政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二)对市政经济社会管理及建设问题的研究市政经济泛指构成城市实体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与之相联系的公共服务的发展和管理问题。市政经济产品基本上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因而其活动性质为公共经济或准公共经济。由此而来的市政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共性、政府性、社会性、长期性、不可分性。第19页/共88页第三节市政管理学(三)对城市发展问题管理的研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掌握方向的城市管理层,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在现代社会的竞争潮流中应当设定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制定什么样的战略规划,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资源,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这是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第20页/共88页第三节市政管理学四、市政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市政管理学与政治学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政治生活发展规律的科学,国家政权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市政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城市中国家政权分支机构的行为活动。政治学和市政管理学这两门科学在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交叉的关系。第21页/共88页第三节市政管理学(二)市政管理学与行政学市政管理学是政治学、行政学有关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展开和动用。政治学、行政学所指示的科学原理,对市政管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三)市政管理学与城市学(四)市政管理学与管理学五、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综合分析方法(二)系统分析方法(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四)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22页/共88页第一章市政管理的主体

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一、中国城市党组织(一)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全面领导中国政府的政党组织,是中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城市国家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在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中处于领导和核心地位。第23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二)组成和职权中国共产党组织有中央和多级地方组织,城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以市一级党组织机构为例,共组成部分主要有:1、市党代表大会市党代表大会是党的市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的党员代表组成。2、市委员会市委员会是市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领导机关。3、市委常委会市委常委会由市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4、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的专门机关,在市委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第24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三)党内监督党内监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要管党、从严冶党的方针。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党内监督要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四)党对城市和城市政权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但城市党组织本身并不是城市国家政权机构,它并不直接、具体地管理城市事务,而是体现为市委对城市和城市政权机构的领导,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25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第26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二、市人民代表大会(一)性质和地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行使权力的制度保障。(二)组成和任期直辖市、市、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三)职权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四)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方式是召开会议。会议每年至少举行1次,经1/5以上的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第27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五)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城市国家权力的机关,由市人大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对市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1、组成和任期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每届任期5年。2、会议制度市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行使上述职权。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每两个月至少举行1次;主任会议每周举行1次。第28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六)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法制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三、市人民政府(一)性质与地位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地位具有双重性。作为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和管理本市行政区划内行政事务的机关,必须执行本市人大及其常发会的决议;同时,它必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对上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并服从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的统一领导。第29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二)组成和领导体制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局长、委员会(办)主任等组成。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是首长负责制,即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主持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市长在市政府的全部工作中负有全面责任,享有全面领导权、最高决定权、人事提名和任免权等。第30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三)市政府的职权根据我国宪法,市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市范围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工作,发布决定和命讼,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四)市政府的机构设置(P37)(五)市政府的派出机关(P37)第31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四、市人民法院(一)性质和地位市人民法院是城市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所谓审判权是指依法审理和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经济案件、行政案件等权力。市人民法院从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员会,由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第32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二)组成和任期直辖市设市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设区的市设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设基层人民法院。市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的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三)职责和职权(P38)第33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四)审判活动的基本原则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原则3、公开审理的原则4、尊重民族文字的原则5、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6、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第34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五)审判活动的基本制度1、合议庭制2、人民陪审制3、两审终审制4、法官的职务职业限制制度法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职务,不得兼任律师。第35页/共88页第一节中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五、市人民检察院(一)性质和地位市人民检察院是城市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二)组成和任期(三)职权(四)检察司法活动的原则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2、实事求是原则。3、检察独立原则。4、法制原则。5、互相配合原则。第36页/共88页第一章市政管理的主体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在我国市政管理中,处于这种间接主体地位的政治和社会团体有以下几种:一、市政治协商会议(一)性质和地位中国的政党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市政协是城市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市政协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政治职盟组织。第37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二)组成与任期人民政协委员会的职权是:选举政协市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有关决议;参与对国家和城市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议和批评。市政协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市政协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1次。第38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三)职能市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城市事务、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第39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二、市民主党派组织民主党派是指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爱国统一战线的各政党的统称。我国目前共有8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一)性质与地位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是爱国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组织形式(P43)第40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三、市人民团体(一)组成与性质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绢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第41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二)各人民团体法律地位和组织制度1、市工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市总工会由中共市委和省总工会领导,以市委领导为主。2、市妇联市妇联是全国妇联的地方组织,是中共市委领导正气全市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团体。由中共市委和省妇联双重领导,以市委领导为主。3、共青团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市委由中共市委和团省委双重领导,以市委领导为主。第42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四、非政府组织(一)组成和性质“非政府组织”(英文缩写为NGO),最广义的NGO,就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组织;狭义的NGO,即非政治、非宗教、非营利的组织,政治组织(如政党)和宗教组织则不在此范畴。这7个属性是:①组织性;②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③非营利性;④自治性;⑤志愿性;⑥非政治性;⑦非宗教性。(二)范围和职能第43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五、城市居民委员会(一)性质和地位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它不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二)组成1、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居民会议是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最高组织形式,是群众自治组织的权力机构。居民代表会议一般行使居民会议职权。2、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会议的常设工作机构,向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第44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3、专门工作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工作委员会成员。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置福利委员会、青年委员会、老龄人协会等组织。4、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经组,小组长由居民小经组推选。(三)任务(P48)第45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六、市民(一)市民的概念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依次为:具有本市户口(身份)、居住在市区内(地域)、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职业)。第46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二)市民参政的内涵和意义1、市民参政的涵义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变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政治参与、行政参与和社会参与。第47页/共88页第二节中国城市政治参与系统2、市民参政的意义市民参政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⑴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义的重要切入点⑵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⑶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三)市民参政的条件市民知情权及市政公开化制度化,实行市政公开制度、提高市政透明度是市民参政的前提条件。(四)市民参政的途径与方式创新第48页/共88页第一节市政管理体制概述一、市政管理体制的涵义(一)广义的市政体制认为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市政体制即城市政治体制,是指国家为管理城市而建立的有关城市政权机关和政党组织的组织结构、权力划分、职能配置、运作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和各系统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政策的总和。(二)狭义的市政体制市政管理体制是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市政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二、市政管理体制的本质特征(一)市政体制的本质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二)市政体制的核心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三、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一)市建制体制(二)市政府构成体制(三)市行政管理体制(四)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第49页/共88页第二节我国市政管理体制一、我国城市建制体制市建制体制又称城市行政区划体制,包括设市的标准、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设置模式和市的下级行政建制四个方面的规定。(一)市的标准(P59)1、设立县级市的标准2、设立地级市的标准(二)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行政地位是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分为四个行政层次,即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1、直辖市直辖市是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其行政地位相当于省一级的市,目前我国有四个,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2、副省级市副省级市的行政隶属关系仍属原所在的省,但行政地位高于地级市,略低于省级,故称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由国家直接下达计划,具有相当于省一级的计划决策权和经济管理权的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目前我国共有15个副省级市。第50页/共88页第二节我国市政管理体制(三)市的下级行政建制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两级政权即市、区两级,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二、我国的市政府构成体制中的关系(一)中共市委与城市政权机关的关系中共市委是我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的组织机构,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地方组织。1、市委对市人大的领导⑴向市人大提出政策建议和人事建议。⑵通过党员干部的自身努力,保证党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2、处理党政关系的原则中共市委对市人民政府的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处理党政关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⑴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原则⑵依法活动的原则⑶职能分工原则第51页/共88页第二节我国市政管理体制(二)市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市人民代表大会在城市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的、最高的地位。·同级“一府两院”的组成人员由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并由它罢免。·同级“一府两院”对同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同级“一府两院”必须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人大有权决定本区域内国家和社会的一切重大事务,拥有立法权。(三)市人民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关系第52页/共88页第二节我国市政管理体制三、我国的市行政管理体制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一)市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形式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力和责任,赋予一人承担者,称为首长制;赋予集体承担者,称为委员会制。1982年12月,市和区实行首长负责制。2、集权制和分权制我国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集权制。3、层级制和职能制4、完整制与分离制(二)市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1、决策机制决策机制包括决策领导体系、各决策机构的职权、决策方式、决策内容等。市政决策包括政治决策、市权力决策、市行政决策,决策领导体系主要由中共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府组成。2、执行机制执行机制包括执行体系、执行过程、执行环节和执行手段。3、反馈与监督机制四、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第53页/共88页第三节市政管理职能内涵一、市政管理职能概念(一)政府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项基本职能。从行政过程看,它又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项运行职能。从行政管理所管辖和控制的幅度,可划分为高层次管理职能,即国家管理职能;中层次的行政管理职能。(二)市政职能的涵义(P72)(三)市政职能的意义二、市政管理职能特征(一)广泛性(二)服务性(三)规范性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法制化和科学化。(四)自主性(五)多样性第54页/共88页第三节市政管理职能内涵三、市政管理职能分类(一)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按产生的时代可以将市政职能分为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两种类型。传统职能,是指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兴起、并日益显示其重要性的职能。现代职能是指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兴起、并日益显示其重要的职能。(二)消极职能和积极职能按职能的作用方式可将其分为消极职能和积极职能两种类型。(三)内向职能和外向职能按职能的服务方向可将其分为内向职能和外向职能两种类型。(四)一般职能和专门职能按职能作用领域可将其分为一般职能和专门职能两种类型。第55页/共88页第四节我国市政管理职能一、我国市政管理职能的范围与分类(一)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职能1、城市规划与管理职能2、城市建设与管理职能3、环境保护职能(二)城市社会发展、社会控制与社会保障职能1、公安管理2、司法行政管理3、民政管理4、计划生育管理5、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三)公共经济管理和经济振兴职能1、公共财政职能2、公共产品供应和公共经济服务及其管理职能3、公共经济规制职能4、城市经济振兴职能第56页/共88页第四节我国市政管理职能二、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和弊端(一)我国传统市政职能的特点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二)我国传统市政职能的缺陷和弊端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第57页/共88页第四节我国市政管理职能三、我国市政管理职能改革(一)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二)加强市政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三)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四)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五)转变市政管理手段第58页/共88页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的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是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措施和步骤的高度概括,是市政管理中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根本大计,故对城市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是城市各项工作的指南和纲领。第59页/共88页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P85)(一)战略依据(二)战略愿景(Vision)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⑴经济发展指标。⑵社会进步指标。⑶生活质量指标。⑷生态环境指标。(三)重点战略(四)战略措施(五)战略反馈

第60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三、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一)明确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城市发展战略关注什么城市发展战略应当最为关注如何成为持续成长的竞争性城市。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良治或称善治)的城市。1、适于居住的城市2、竞争性城市强调就业、收入、投资有着多样性的增长,从而使该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健全。3、银行可信赖性主要强调政府的信用和透明、公正的办公机制。4、治理和管理良好意味着城市社会中的所有群体都将在政府中得到代表或者能参与其中。它也意味着政府是负责的并且是透明的。第61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二)关于城市的发展条件分析与判断城市发展的真实地位相关的一组概念是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和城市定位。城市职能(UrbanFunction)(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两种。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面,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而城市定位分析就是要确定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性质问题,其实质就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在综合确定城市承担的各种职能基础上筛选出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占据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的城市职能。城市定位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区域空间定位;二是城市基本功能定位;三是产业定位。这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产业定位是基础,城市基本功能定位是根本,区域定位是构架,有机地形成了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第62页/共88页第二节制订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一)经济可持续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二)生态可持续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求节制,没有节制的发展必然导致不可持续的结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集聚程度要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之内,充分考虑城市周围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约束程度。(三)社会可持续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代际平等。第63页/共88页第二节制订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二、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持关于经典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有五种理论模式。①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②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③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④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⑤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一)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而给经济主体带来的一种额外的经济利益。城市是典型的集聚经济的空间载体。第64页/共88页第二节制订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平均花费的降低。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成。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三)范围经济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强调的是企业生产上的多产品互补性。(四)未利用资源和成长经济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内部在存在着利用不平衡,但又难以分割和出卖的资源——即未利用资源。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更好地利用能够实现新的增长,并从中获得成长经济。对于城市而言,其内部的未利用资源也是具有企业发展中未利用资源的两个基本特征,即⑴未利用资源持续不断存在,永远不可能被完全开发利用;⑵未利用资源具备能动性,会主动地刺激主体的革新。城市资源的不平衡或未利用特性,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城市土地拓展和开发潜力、公共服务设施容量、人力资源储备等方面。第65页/共88页第三节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一、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与市场的成熟度相适应,城市发展的战略观已经超越了初级的资源型、供给型、需求型阶段,而迈向更为高级的营销导向。二、城市营销的内涵所谓城市营销,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产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所谓经营城市,即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经营城市包括城市的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及生态环境管理等。经营城市决不等于无节制地卖地。第66页/共88页第三节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三、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城市营销者必须明确城市提供的产品是什么,向谁营销,目标市场的需求是什么,怎样使城市所提供产品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一)目标市场目标市场分为三大类:企业、居民、旅游者。(二)目标市场需求其需求可归纳为创业需求、生活需求和旅游需求。(三)产品创业产品、生活产品和旅游产品。具体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吸引物、形象与生活品质。(四)城市营销主体我们可将地方营销活动的参与主体广泛地认为由官、产、学、民、媒组成,而他们也是地方形象设计与传播的主体。第67页/共88页第三节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四、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1、对玩弄个城市,要在市场营销中取胜,应当通过提炼设计有特色的形象认识系统,通过市政建设悦目的视觉识别系统,通过与地方传统文化结合形成被市场认同的行为识别系统。2、准确的市场定位,适当的广告、促销和公关手段,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增加城市的外部收益。3、有一定的生产创新能力,致力于科技创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4、营销城市要“走出去“。5、“请进来”。第68页/共88页第四节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五统筹,五坚持”。“五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第69页/共88页第四节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五统筹”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五统筹”的核心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要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的着要战略问题就是贯彻和执行“五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在“五统筹”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最高的战略层面上,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要坚持抓好以下潜在的战略重点:一、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第70页/共88页第四节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二、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人员敏捷,制度敏捷。三、全面导入循环经济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四、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际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必须在城市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第71页/共88页第五节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组织保障——学习型政府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需要一个开放的、敏捷的、高效率的政府来组织和执行,要达到这一要求,打造学习型政府是必要的前提保障。一、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一)内涵学习型政府是城市政府组织共同的意愿,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政府层次体制,分解和细化政府组织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互相学习,建立起扁平型和弹性化的学习型组织结构。并在持续的高次法学习基础上,研究政府服务的流程再造,实现政府组织自主管理的全方位学习。(二)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vision),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它主要有四点涵义:“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第72页/共88页第五节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组织保障——学习型政府二、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1、具有高效竞争力的学习型城市政府能够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要求。2、高瞻远瞩的学习型政府才能满足入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有凝聚力的学习型政府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学习型政府就是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学习型政府就是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建立学习型政府主要依托三个方面的打造和锤炼。1、使公务员成为终身的学习者。2、使政府成为适合公务员学习的组织。3、使培训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73页/共88页第四章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第一节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内容城市规范的定义及其发展(一)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二)城市规划的发展1、第一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规划脱始于建筑学早期的城市规划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在大量的城市物质形体建设规划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代城市规划始于法国。源于建筑学的物质形体规划等同于早期的城市规划,形成了古典主义的形体规划思想。2、第二代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的整体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提以及伊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开始把城市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既把包括物质与社会诸要素、人与自然的融合作为规划思想的基本点。3、第三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规划扩展到社会经济等宏观规划领域城市规划的真正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将生态学基本理论应用于城市社会,构建了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思想体系,把城市看作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等构城的综合实体,是自然而且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第74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二、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空间秩序而作的对于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第75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二)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三、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一)城市规划的内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源。2、协助制订城市发展战略。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第76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需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第77页/共88页第一节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二)城市规划内容的层面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立城市空间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块地的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