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学空气调节与制冷原理基础第1页/共163页第一节常用名词及概念一、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它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气体和水蒸气所组成的。干空气:将水蒸气以外的所有气体第2页/共163页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湿空气:由干空气和一定量的水蒸气混合而成的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是不多的,它与干空气的质量比在千分之几到千分之二十几的范围内。虽然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少,但其变化会引起湿空气干、湿度变化,进而对人体感觉、产品质量、工艺过程和设备维护等都有直接影响:同时,湿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又会使湿空气的物理性质随之变化。因此,从空气调节的角度来说,空气的潮湿程度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第3页/共163页
空气的基本组成(湿)空气=干空气+水蒸气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除和它的组成成分有关外,还决定于它所处的状态。湿空气的状态通常可以用压力p、温度t、相对湿度、含湿量d及比焓h等参数来度量和描述。这些参数称为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1)压力 在空调工程中所处理的湿空气就是大气,所以湿空气的总压力就是大气压力(pb)pb=pg+ps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4页/共163页(a)正压(b)负压
不同压力间的关系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5页/共163页
饱和空气:干空气具有吸收和容纳水蒸气的能力,并且在一定温度下只能容纳一定量的水蒸气。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达到最大值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在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的大小,是衡量水蒸气含量即空气干燥或潮湿的指标。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6页/共163页
(2)温度 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标尺。
热力学温标又称开尔文温标或绝对温标,符号为T,单位为K;热力学温标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定义纯水的冰点温度为273.16K,沸点温度为373.16K,其间分为100等份,每等份称为热力学温度1度(1K)。
摄氏温标又叫国际温标,符号为t,单位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纯水的冰点温度定为0℃,沸点温度定为100℃,其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叫1℃。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7页/共163页
华氏温标,以符号tF,单位,oF表示;它们之间的换算公式如下:
T=t+273.15≈t+273(K)
t=5/9(tF-32)(℃)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8页/共163页
(3)湿度 湿度是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绝对湿度(Z):lm3
湿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质量,称为空气的“绝对湿度”。
Z——(湿)空气的绝对湿度,kg/m3;
mq——水蒸气的质量,kg;
V——湿空气的总体积,m3。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9页/共163页
相对湿度():湿空气中水蒸汽分压力和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分压力之比。=ps/psb
值越小,空气越干燥,远离饱和状态,吸收水蒸气的能力就强。
含湿量(d):即湿空气中,伴随1kg干空气的水蒸气质量(g),其单位为g/kg。其表达式为
d=mq
/mg
d——湿空气的含湿量,g/kg(d.a);mq——湿空气中水蒸气的质量,g;mg——湿空气中干空气的质量,kg。
相对湿度表示的是湿空气接近饱和的程度,含湿量确切表示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的多少。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10页/共163页
(4)密度——(湿)空气的密度,kg/m3;m—(湿)空气的质量,kg;V——(湿)空气的体积,m3。
比容—单位质量工质所占有的容积,m3/kg;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11页/共163页
(5)焓的基本概念 内能是物质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
。焓是物质内能与推动功之和。
h=u+pv1kg干空气的焓与(0.001d)kg水蒸气焓的和,称为(1+0.001d)kg湿空气的焓,单位为kJ/kg(d.a),其表达式为h——湿空气的焓值,kJ/kg(d.a);hg——1kg干空气的焓,kJ/kg;hq——1kg水蒸气的焓,kJ/kg。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12页/共163页
焓的物理意义:是指特定温度作为起点时物质所含的热量。例如:通常把水在压力p=101325pa、温度为0℃时的焓定为零。而1kg的水由0℃上升至100℃需要吸热418.68kJ,由100℃至全部汽化需要吸热2257kJ。所以,水从0℃至全部蒸发所吸总热量为2675kJ,也就是蒸汽在该状态下地焓值为2675kJ/kg。当对物质加热或加给外功时,焓值增大;反之,物质被冷却或蒸汽膨胀向外做功时,焓值减少。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13页/共163页
焓的变化量即是工质的热量,定压过程焓的表达式为q=h2-h1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14页/共163页(6)露点温度(tL):在给定含湿量的前提下,使空气冷却到饱和状态(
=100%)时的那个温度。空气温度低于露点温度,空气中部分水蒸气冷凝为水。空气达到露点温度时,空气由未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15页/共163页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干球温度即为普通温度计测量的温度,
即我们一般天气预报里常说的气温。湿球温度是在温度计上包裹湿布,由于水的蒸发造成温度指示下降,此时的温度成为湿球温度既有干球温度计又有湿球温度计的装置称为干湿计,可用来测量大气中的相对湿度。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16页/共163页干湿计:即有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的装置。讨论:若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差值大,空气的相对湿度怎样?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第17页/共163页湿空气焓湿图
空气的主要状态参数包括t、d、
、h、p、B。理论上,对于一定的大气压,只要知道空气的任意两个参数,就能算出所有其他参数。在工程应用中,用公式计算和用查表方法来确定空气状态和参数,比较繁琐,而且对空气的状态变化过程的分析也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为了便于工程实际应用,通常把一定大气压力下,各种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作成线算图来进行计算。根据所取坐标系的不同,线算图也有好几种,国内常用的是焓湿图,简称h-d图。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一张h-d图都是按规定的大气压绘制的,因此在计算工作中,应选用与要求大气压相符的(或接近的)焓湿图。二、焓-湿图及其应用第18页/共163页
湿空气的焓-湿(h-d)图即性质图,是空气调节设计计算和运行管理的主要工具。
1.h–
d图的基本构成与内容,如图所示。二、焓-湿图及其应用第19页/共163页湿空气焓湿图等线是曲线等h线是倾斜直线等d线是垂直线等t线接近水平,看似平行,实际互不平行。最低的一根等线,其值为
=100%。这条曲线称为饱和线。状态在这条线上的空气处于饱和状态。在其他线上的空气都是非饱和的。空气状态不可能位于饱和线以下的区域中。二、焓-湿图及其应用h=1000×△h/△d第20页/共163页第21页/共163页湿空气的焓—含湿量图(即h-d图)第22页/共163页湿空气状态的确定ts第23页/共163页二、焓-湿图及其应用湿空气的h–
d图是用斜坐标构成的。
纵坐标——湿空气的焓值。
与纵坐标成135°夹角的斜坐标表示湿空气的含湿量d,作一水平辅助轴代替实际轴。在辅助轴上取一定的间距作为1g含湿量之值。通过各点作含湿量不变的垂线(d=常数)。
在纵轴上,同样取一定的间距作为焓值,并规定0点以上的焓为正值,0点以下的焓为负值。通过既得各点引平行于实际轴线,且h=常数的直线,这些直线与d=常数的直线相交成135°的角度,这些平行的斜线表示等焓线。第24页/共163页
热湿比:湿空气状态变化前后的焓差和含湿量差之比值
线表示了空气状态变化的方向和特征,对于空调区域而言,热量Q和湿量W表示房间的余热和余湿二、焓-湿图及其应用第25页/共163页二、焓-湿图及其应用
2.湿空气h–
d图的应用第一,决定湿空气的状态参数:在给定大气压力下,根据湿空气任意两个已知量在h–
d图上确定的状态点,可求得其它状态参数。
第二,表示湿空气的状态变化过程:在空气调节工程中,不仅要在h-d图上确定某一空气的状态参数,还要研究某一状态下的空气在加热、冷却、加湿或减湿过程中的状态变化。第26页/共163页二、焓-湿图及其应用
(1)露点温度在h–
d图上的表示,从露点温度的形成过程可知,保持含湿量不变时,随着温度的降低
值增加,
=1时所对应的温度即为露点温度。
(2)干式加热过程等湿加热。空气h
>0,d
=0,故
=h
/d=∞。空调工程中,过程曲线如图所示。B第27页/共163页二、焓-湿图及其应用
(3)干式冷却过程 等湿冷却过程。冷却过程中,空气焓值减少,即h<0,d=0,=h/d=-∞,如图所示。
(4)减湿冷却过程 空气冷却过程中,如图所示点D的位置。h
、d均为负值,
>0。DC第28页/共163页
表面式换热器是让媒质通过金属管道而对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采用这种方式时,空气和媒质之间并无直接接触,换热在金属管道表面进行,故称为表面式换热器。第29页/共163页二、焓-湿图及其应用(5)加热加湿过程 在空气加热的同时进行加湿。这一过程的h
、d均为正值,
>0,其过程如图所示。F第30页/共163页二、焓-湿图及其应用(6)等焓减湿过程 采用固体吸湿剂对空气进行等焓减湿处理。
=h/d=0/d=0
固体吸湿剂有两类:一类,吸湿后仍为固体状态;另一类为吸湿后固态逐渐变为液态。固体吸湿剂处理空气的过程可看作等焓减湿过程,变化过程线如图所示。G第31页/共163页E(7)等焓加湿过程 采用喷水室循环水处理空气,进行等焓减湿处理。
=h/d=0/d=0第32页/共163页hDG第33页/共163页
两种不同状态的空气混合在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是经常遇到的情况,为此,必须研究空气的混合规律。在空调工程中,为了节省冷量(或热量),通常利用从空调房间抽回的一部分室内空气(回风),与一定数量的室外空气(新风)或经过处理后的空气相混合,再送入房间,这就需要确定混合后空气的状态参数。两种不同状态空气混合过程的计算第34页/共163页
冷冻式除湿机是由风扇将潮湿空气抽入机内,经过制冷系统(压缩机,蒸发器,冷疑器)相互作用下疑结成霜,系统自动升温化霜成水流入盛水箱,产生出干燥空气排出,如此循环使室内湿度降低,潮湿空间逐步达到干爽的效果。转轮式除湿机是采用空气固体吸附的转盘式金属硅胶吸附体。在除湿过程中,吸附转盘在驱动装置带动下缓慢转动,当吸附转盘在处理空气区域吸附水分子达到饱和状态后,进入再生区域由高温空气进行脱附再生,这一过程不断周而复始,干燥空气连续的经温度调节后送入指定空间,达到高精度的温湿度控制。
第35页/共163页
干式冷却技术是通过提高进入表冷盘管的冷冻水温度,使盘管表面空气层温度高于被处理空气的露点温度,被处理的空气只有温度降低,而含湿量不变。表冷盘管表面无冷凝水产生,从根本上消除了盘管在湿工况下引发的病菌滋生的问题[1-2]。该技术已在制药、电子等洁净空调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1]。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要求日益提高,干冷却技术在民用空调中也开始推广应用[2]。目前卷烟厂空调系统在夏季运行时,很多工况下只需要对空气进行降温处理而不需要进行除湿,由于表冷盘管进水温度为7℃,远远低于表冷器入口空气第36页/共163页两种不同状态空气混合过程的计算dAdBGBGAGCdC绝热混合过程第37页/共163页
已知:质量流量GA(kg/s),状态为A(hA,dA)的空气和质量流量为GB(kg/s),状态为B(hB,dB)的两种空气相混合,混合后状态点为C点(hC,dC)。确定:混合后的状态参数。混合后的空气质量流量为:GC=GA+GB(kg/s)第38页/共163页GAhA+GBhB=
GChCGAdA+GBdB=
GCdCGC=GA+GBGA/GB=(hB-hC)/(hC-hA)GA/GB=(dB-dC)/(dC-dA)GA/GB=(hB-hC)/(hC-hA)=(dB-dC)/(dC-dA)(hB-hC)/(dB-dC)=(hC-hA)/(dC-dA)=
第39页/共163页绝热混合过程dhBAhChAChBdCdBdACB/CA=(dB-dC)/(dC-dA)=(hB-hC)/(hC-hA)=GA/GB第40页/共163页
混合点C将AB分成两段,两段长度之比和参与混合的两种空气的质量成反比,混合点靠近质量大的空气状态一端。
混合规律利用混合规律,可以求出混合空气状态点。第41页/共163页1.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的方式:蒸发(表面汽化)、沸腾(表面及内部同时汽化)。加快汽化的措施:提高温度、降低表面压力。液化: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加快液化的措施:降低温度、提高压力。第二节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一、制冷技术中常用的热力学名词第42页/共163页2.显热和潜热显热:不改变物质状态只引起物质温度变化的热量。潜热:不改变物质温度只改变物质状态的热量。一、制冷技术中常用的热力学名词第43页/共163页一、制冷技术中常用的热力学名词
3.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
液体沸腾时所维持不变的温度称为沸点,热工学中又将其称为在某一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也叫蒸发温度。该温度所对应的压力叫饱和压力。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一一对应。压力升高,饱和温度升高,同一液体,不同饱和压力,对应不同的蒸发温度。不同液体,同压力下饱和温度不同。
4.过热与过冷
(1)过热 过热度即过热蒸气的温度与饱和温度之差。(2)过冷 过冷也有过冷度的概念,过冷液体温度比饱和液体温度所低的数值,称为制剂液体的过冷度。第44页/共163页一、制冷技术中常用的热力学名词
5.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压力增加,气体的液化温度随之升高,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气体的液化温度与压力之间就不是正比的关系了,即使再增大压力不能使气体液化,此时的温度就叫做临界温度;与临界温度对应的压力被称之为临界压力。第45页/共163页1、制冷的基本思路利用液体的蒸发可以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二、制冷基本原理第46页/共163页请仔细观察左图,总结一下制冷基本原理。二、制冷基本原理第47页/共163页2、制冷循环提高压力,强制冷却,使制冷剂从气体转化为液体而放出热量。
二、制冷基本原理第48页/共163页高压的液体通过小孔,迅速膨胀降压、气化而吸热。
二、制冷基本原理第49页/共163页将上述两个过程组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制冷循环。从制冷循环可以看出,所谓制冷就是通过制冷剂的状态变化(气态→液态,放热;液态→气态,吸热)将一个地方(蒸发器周围)的热量带到另一个地方(冷凝器周围)。二、制冷基本原理第50页/共163页蒸发器冷凝器70PSI263PSI低压高压压缩机膨胀阀蒸气液体二、制冷基本原理第51页/共163页四个必要组成部分: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膨胀)装置蒸发器蒸发器冷凝器70PSI263PSI低压高压压缩机膨胀阀蒸气液体二、制冷基本原理第52页/共163页气体高温高压液体低温低压气体低温低压压缩机(压缩)●耗电做功使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变为高温高压气体冷凝器(冷凝)●向空气放出制冷剂的热量使气态制冷剂变为液态膨胀阀(膨胀)●降低制冷剂压力●调整制冷剂流量蒸发器(蒸发)●空气吸收制冷剂的冷量使液态制冷剂变为气态液体高压高温二、制冷基本原理第53页/共163页制冷四大金刚压缩机:作用:提升压力低压(低温)气体被吸入压缩机并被压缩成高压(高温)气体。冷凝器:
从压缩机出来的高温制冷剂气体进入冷凝器,在一定压力下释放热量变成液体。高温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第54页/共163页节流装置(膨胀阀):液体经过节流装置使压力下降。常温低温孔板、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毛细管等蒸发器:液体制冷剂进入蒸发器蒸发为气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制冷四大金刚第55页/共163页
完成一个循环只经过一次压缩,称为单级压缩制冷循环。第56页/共163页逆向可逆循环
工质循环方式:
正向循环(亦称动力循环)
逆向循环:分可逆循环及不可逆循环。
可逆循环:一种理想循环,它不考虑工质在流动和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各种损失。
不可逆循环:工质循环过程中考虑了各种损失(制冷剂在流动内部摩擦及换热器存在传热温差)。三、制冷循环原理
逆向可逆循环:又叫逆卡诺循环
第57页/共163页
逆卡诺循环——
逆卡诺循环是可逆的理想制冷循环
逆卡诺循环组成:绝热压缩过程1—2,制冷剂的温度由T0升至Tk,外界输入功w;等温冷凝过程2—3,制冷剂在等温Tk向高温热源放出热量qk;绝热膨胀过程3—4,制冷剂的温度由Tk降至T0,膨胀机输出功we;
等温蒸发过程4—1,制冷剂在等温T0吸收低温热源中的热量q01234三、制冷循环原理低压液体第58页/共163页逆卡诺循环
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量为:q0=T0(Sa—Sb)(kJ/kg)
向高温热源放出的热量为:qk=Tk(Sa—Sb)(kJ/kg)
外界输入压缩机的功为:
wc=w-we=qk-q0=(Tk-T0)(Sa—Sb)(kJ/kg)
制冷系数ε:
εc=q0/wc=T0(Sa—Sb)/(Tk-T0)(Sa—Sb)=T0/(Tk-T0)
结论:
(1)εc仅与高、低温热源温度有关,而与制冷剂的热物理性能无关。
(2)T0升高,Tk降低时,εc增大。
(3)在恒定的高、低温热源区间,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εc最大。
三、制冷循环原理第59页/共163页逆卡诺循环结论:实际循环的制冷系数总小于相同热源温度时的逆卡诺循环制冷系数。
而一切实际制冷循环均为不可逆循环。
可用热力完善度大小反映实际制冷循环接近逆卡诺循环的程度。
热力完善度
η=εc'/εc逆向可逆循环三、制冷循环原理第60页/共163页组成理论制冷循环的主要设备: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理论制冷循环的热力过程:
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中的绝热压缩过程,1-2
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定压放热过程,2-3
制冷剂液体在膨胀阀节绝热膨胀过程,3-4
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定压吸热过程,4-1。
理论制冷循环与逆卡诺循环不同之处:
1.制冷剂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按等压过程循环,而且具有传热温差;
2.采用膨胀阀代替膨胀机;
3.压缩机吸入饱和蒸气而不是湿蒸气。三、制冷循环原理第61页/共163页1、用膨胀阀代替膨胀机后的节流损失
损失了膨胀功:wc
=h3-h4"
(相当于面积34“03)
减少了制冷量:Δq01=h4-h4"
(相当于面4"4bc4")
节流过程h3=h4
节流损失------制冷剂在绝热膨胀中的作功能力全部用来克服绝热节流过程中的各种阻力损失,而这些损失最终转化为热量,被流过膨胀阀的制冷剂吸收,减少了制冷能力。
结论:a、增加了制冷循环的耗功量wc;b、损失了制冷量Δq01;c、使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有所下降。
三、制冷循环原理第62页/共163页2、用干压缩代替湿压缩后的饱和损失
饱和损失:压缩机吸入湿蒸气
,多消耗功量,使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的降低的损失。
压缩机吸入湿蒸气,湿蒸气中的液体制冷剂将在蒸发器中继续吸热汽化,增加了制冷量Δq02(面积“1ad1”),同时也增加了耗功量wb(面积122“1”1)。比逆卡诺循环多消耗相当于面积522“5的功量,结果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的降低。
三、制冷循环原理第63页/共163页3、液体过冷和吸气过热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1)液体过冷对制冷循环的影晌
过冷温度:温度T3(或用t3表示)
过冷度:
(Tk-T3)
分析:
a、过冷液体节流比饱和液体节流增加了制冷量Δq03b、没有增加压缩机的耗功量
c、液体过冷能增加循环的制冷系数。
εc=q0+Δq03/w
>q0/w
过冷温度:
一般比冷凝温度低5℃左右三、制冷循环原理第64页/共163页
(2)吸气过热对制冷循环的影响吸气过热温度:T1(Tl>T0)吸气过热度:(Tl-T0)
提高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
a、能增加制冷量Δq04;
b、增加了压缩机的耗功量Δw;
c、制冷系数的变化,取决于Δq04/
Δw值是否能大于理论循环的制冷系数q0/w值。三、制冷循环原理第65页/共163页结论:
1、吸气过热度增加,能提高制冷系数的制冷剂为:氟利昂12等;
2、吸气过热度增加,降低制冷系数的制冷剂为:而对氨氟利昂11、氟利昂22等。,蒸气具有一定的过热度,能进一步防止在气缸中产生液击现象
吸气过热度:氮:一般在3~5℃之内氟利昂:在10—40℃范围之内三、制冷循环原理第66页/共163页(3)回热制冷循环
制冷剂液体过冷和吸气过热是利用流出蒸发器的低温饱和蒸气与流出冷凝器的饱和液体通过热交换器(回热器)的传热过程而产生。回热循环特别适用于增加吸气过热度能提高其循环制冷系数制冷剂,例如氟利昂12等,对于氨制冷剂不采用回热循环。三、制冷循环原理第67页/共163页回热制冷循环
在回热循环的热交换器中,制冷剂过冷时的放热量等于其过热时的吸热量(即图中面积1'1cdl'等于面积44'034)。三、制冷循环原理第68页/共163页制冷剂的压-焓图(lgP-h图)c点:临界点;c点左侧的粗实线:饱和液体线,干度x=0;c点右侧的粗实线:饱和蒸气线(或称干饱和蒸气线),干度x=1;饱和液体线的左侧区:过冷液体区饱和蒸气线的右侧区:过热蒸气区两条饱和线之间区:湿蒸气lgP-h图中绘出了六种等状态线簇,即:等压、等焓、等温、等比容、等熵和等干度线。三、制冷循环原理(4)单级蒸气压缩式理论制冷循环热力计算第69页/共163页在制冷循环中,循环流动的每千克制冷剂从被冷却物体吸收的热量叫做单位重量制冷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kcal/kg,单位重量制冷量是表示制冷循环效果的一个特殊参数,这由制冷剂的性质,循环温度等条件决定,蒸发温度越低,冷凝温度越高,其值越小,反之越大。制冷装置的产冷量是单位时间内从被冷却物体吸收并在冷凝器中放掉的热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kcal/kg。Q值的大小等于冷重量流量G与单位重量制冷量q的乘积,即:Q=G·q第70页/共163页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为了方便的获得制冷量的粗略计算也可通过下式计算
Q=L·(t2-t1)
式中L循环风量,(t2-t1)为进出风温度差。
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制冷量常用冷吨来表示,但日本冷吨与美国冷吨在数值上略有差别,在日本,产冷量的单位用日本冷吨,1日冷吨表示1000克0oC的水在24小时内制成0oC的冰所消耗的冷量:
1日冷吨=3320kcal/h
1美冷吨=3024Lcal/h
第71页/共163页常用制冷量的单位换算:
1KW=860kcal/h(大卡/小时)
1kcal/h=3.968BTU/h(英热单位/小时)
第72页/共163页热力计算理论制冷循环组成:
1—2为绝热压缩过程,2-3为等压冷凝过程,
3-4为绝热节流过程,4-1为等压蒸发过程。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单位质量制冷量为:q0=h1-h4(kJ/kg)压缩机的单位质量绝热压缩耗功量为:w=h2-h1(kJ/kg)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单
位质量放热量为:qk=h2-h3(kJ/kg)三、制冷循环原理低压液体h1h2h3h4第73页/共163页热力计算制冷剂节流前、后的焓值不变:h3=h4(kJ/kg)单位容积制冷量qv-----压缩机每吸入1m3制冷剂蒸气所产生的制冷量。
qv=q0/v1(kJ/m3)
式中,v1为压缩机吸入蒸气的比容m3/kg。制冷剂的质量循环量:
Mr=Q0/q0(kg/s)
式中,制冷循环的总制冷量为Q0(Kw)压缩机的吸气体积流量为
:Vr=Mrv1=Q0/qv(m3/s)冷凝器的热负荷Qk为:Qk=Mrqk=Mr(h2-h3)(kW)压缩机的理论耗功率N为:N=Mrw=Mr(h2-h1)(kW)理论制冷系数ε为:ε=Q0/N=(h1-h4)/(h2-h1)三、制冷循环原理第74页/共163页第三节制冷剂
制冷剂(Refrigerant)是制冷装置中的循环工作介质。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循环流动,通过自身热力状态的循环变化,完成与外界的能量转换和传递,实现制冷的目的。第75页/共163页
在蒸气压缩式制冷机中,制冷剂从低温热源中吸取热量,在低温下气化;向高温热源排放热量,在高温下凝结。所以,只有在工作温度范围内能够气化和凝结的物质才有可能作为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制冷剂使用。多数制冷剂在大气压力和环境温度下呈气态第76页/共163页3.1制冷剂的种类与命名3.2制冷剂性质3.3载冷剂性质第77页/共163页3.1制冷剂的种类与命名常用制冷剂的种类1制冷剂的命名原则2第78页/共163页按照化学成分分:1.无机物:NH3
、H2O、N2、CO22.有机物:
1)碳氢化合物:CH4、C2H6、C2H42)氟利昂: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卤族取代物。
CHClF2、CCl2F2、C2H2F43.混合物:
1)非共沸混合物:蒸发过程中混合物温度发生变化。
R4012)共沸混合物:具有共同的沸点,蒸发过程中混合物温度不发生变化。
R501常用制冷剂的种类1第79页/共163页高温(低压)制冷剂中温(中压)制冷剂低温(高压)制冷剂ts>0℃pc≤0.2~0.3MPa0℃>ts>-60℃,0.3MPa<pc<2.0MPats≤-60℃pc≥2.0MPa标准蒸发温度: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饱和温度。按照制冷剂的标准蒸发温度,将其分为三类:常用制冷剂的种类1第80页/共163页
以制冷剂(Refrigerant)第一个字母R开头,后面接数字,数字含义如下:分子式CmHnFxClyBrz
n+x+y+z
=2m+2R22举例二氟一氯甲烷(CHClF2)二氟二氯甲烷(CCl2F2)R121、氟利昂(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卤族取代物)编号同分异构体溴分子数,为0,B可省略R(m-1)(n+1)x(a,b…)Bz制冷剂的命名原则2第81页/共163页四氟乙烷C2H2F4二氟乙烷C2H4F2R134R134aCF3CH2F同分异构体R152aCHF2CH3同分异构体R152制冷剂的命名原则2第82页/共163页2、碳氢化合物(烃类)R50R170R1150R1270编号与氟利昂编号方法相同举例甲烷(CH4)乙烷
(C2H6)R1+氟利昂编号方法编号举例乙烯
(C2H4)丙烯
(C3H6)烷烃类烯烃类制冷剂的命名原则2第83页/共163页3、共沸(液体)制冷剂质量百分比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冷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在气化或液化过程中,成分始终保持相同;在既定压力下,发生相变时的温度保持不变。组成R5XX编号
R152a/R12(26.2/73.8)R22/R115(48.8/51.2)R500R502举例已经商品化的共沸混合物,依应用先后在500序号中顺次地规定其识别编号。制冷剂的命名原则2第84页/共163页4、非共沸(液体)制冷剂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冷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在气化或液化过程中,成分不断变化定压下,对应的温度也不断变化。编号R4XX举例R407cR404a已经商品化的非共沸混合物,依应用先后在400序号中顺次地规定其识别编号。R32/R125/R134a(23:25:52(%))R125/R143a/R134a(44:52:4(%))制冷剂的命名原则2第85页/共163页5.无机化合物R717R744R718R7XX无机化合物的分子量编号氨二氧化碳水举例制冷剂的命名原则2第86页/共163页3.2制冷剂性质制冷剂的选用原则1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制冷剂热力性质3CFCS、HCFCS的限制与替代氟利昂的限制与替代5第87页/共163页1)具有较大的制冷工作范围:临界温度高、标准蒸发温度低、凝固温度低。2)具有适当的工作压力和压缩比:1.热力学方面的要求:3)单位质量和单位体积制冷量均大:蒸发压力:最好接近且稍高于大气压力。冷凝压力: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1.2~1.5Mpa。q0大:获取相同的制冷量时,可减少制冷剂的循环量。qv大:压缩机尺寸小,设备小,可减少材料消耗和投资。4)绝热指数低:可减少耗功率,降低排气温度,有利于润滑。
制冷剂的选用原则1第88页/共163页2.物理化学方面的要求:1)流动性好(粘度小,密度小):可减少流动阻力损失,降低能耗,缩小管径,减少材料消耗。2)传热性好:可减少传热面积。3)化学稳定性好: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不腐蚀。制冷剂的选用原则1第89页/共163页在工作温度范围内不燃烧、不爆炸。无毒或低毒,相对安全性好。具有易检漏的特点。3.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制冷剂的选用原则1第90页/共163页1)臭氧衰减指数ODP:
表示物质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程度。应越小越好,ODP=0则对大气臭氧层无害。2)温室效应指数GWP:
表示物质造成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应越小越好,GWP=0则不会造成大气变暖。
制冷剂的生产工艺简单,价廉、易得。5.经济性方面的要求4.对环境的亲和友善:制冷剂的选用原则1第91页/共163页1)离心式压缩机要求制冷剂的分子量要大,以提高级压比,减少级数。2)制冷量在200W以下的制冷机要求制冷剂的单位容积制冷量要小,以免压缩机的尺寸过小,加工困难;制冷量大于1000W的制冷机要求制冷剂的单位容积制冷量要大,以减小压缩机的尺寸和制冷剂容积流量。3)全封闭和半封闭式制冷压缩机要求制冷剂电绝缘性能好。不同型式的制冷系统和制冷压缩机对制冷剂还有一些特定要求。制冷剂的选用原则1第92页/共163页大气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潜值GWP
:GlobalWarmingPotential平流层臭氧耗损:臭氧衰减指数ODP:OzoneDepletionPotential酸雨:对人体、地表物质破坏。将R11的ODP值规定为1。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1.对环境的主要影响第93页/共163页
大气中的O3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的中部,距地面25~40km处。2.什么是臭氧层?
O3的浓度秋季开始下降,冬末春初浓度最低;春季开始上升,夏末秋初浓度较高.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94页/共163页
太阳辐射中的包含的波长为0.20~0.28μm的α紫外线和波长为0.28~0.32μm的β紫外线对地球生物有强烈的杀伤作用,而平流层中O3吸收的吸收带恰在这二个波段,从而阻止这二个波段的紫外线到达地面。
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量约增加2%。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95页/共163页臭氧层的破坏将导致:危及人类健康,可使皮肤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危及植物及海洋生物,使农作物减产,不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产生附加温室效应,从而加剧全球气候转暖过程;加速聚合物(如塑料等)的老化。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96页/共163页CFC消耗臭氧的过程一个Cl自由基能消耗十万个臭氧分子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97页/共163页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98页/共163页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99页/共163页1974年,莫林纳(M.J.Molina)和罗兰(F.S.Rowland)首次提出氟利昂破坏臭氧层。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100页/共163页2000年臭氧空洞的形状2002年臭氧空洞变形了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101页/共163页为简单定性判别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能力
将氯氟烃类物质代号中的R改用字母CFC氢氯氟烃类物质代号中的R改用字母HCFC氢氟烃类物质代号中的R改用字母HFC碳氢化合物代号中的R改用字母HC,数字编号不变第102页/共163页1)CFC
CFC表示全卤化氯(溴)氟化烃类物质。这类物质不含氢原子,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和温室作用均很强、化学性质稳定、大气寿命长。这类物质作为制冷剂使用已经被禁止了。3.第二种命名法
美国杜邦公司首先提出了卤代烃类物质新的命名方法,并已为全世界所接受。CFC11二氟二氯甲烷(CCl2F2)一氟三氯甲烷(CCl3F)CFC12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103页/共163页HCFC表示含氢的氯氟化烃类物质。这类物质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和温室作用均较CFC类物质弱,由于含氢,化学性质不如CFC类物质稳定,因此大气寿命也缩短了。作为短期过渡制冷剂使用。二氟一氯甲烷(CHClF2)HCFC222)HCFC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104页/共163页HFC表示含氢无氯的氟化烃类物质。这类物质由于不含氯和溴,对臭氧不产生破坏作用,温室作用也较弱。且由于含氢,大气寿命较短。长期过渡制冷剂使用。HFC134aHFC152aCHF2CHF2CHF2CH33)HFC对环境的影响指标2第105页/共163页②各种制冷剂在一个大气压力下汽化时,单位容积汽化潜热rs/vs大体相等。单位容积汽化潜热近似反应单位容积制冷量qv。故相同蒸发温度下,压力高的制冷剂单位容积制冷量大;压力低的制冷剂单位容积制冷量小。制冷剂热力性质3第106页/共163页1)完全溶解
制冷剂与油的液体混合物成均匀溶液。不会形成油膜而妨碍传热,
制冷剂与油的混合物出现明显分层。2)有限溶解1.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溶解性
润滑油会在换热器中形成油膜,增大换热热阻。
但是制冷剂中润滑油含量较多时,容易引起蒸发温度升高、制冷量减少,润滑油黏度降低,沸腾时泡沫多,蒸发器液面不稳定。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07页/共163页氨与油是典型的有限溶解。氨比油轻,混合物分层时,油在下部。所以可以很方便地从下部将油引出(回油或放油)。氟利昂制冷剂溶油性差,由于为氟利昂一般都比油重,发生分层时,下部为贫油层。满液式蒸发器,油浮在上面,造成机器回油困难;另外,上面的油层影响蒸发器下部制冷剂的蒸发。干式蒸发器,因为制冷剂是在管内沿程蒸发的,靠制冷剂气流裹挟油滴回油。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08页/共163页对于难溶于水的制冷剂,若系统中的含水量超过制冷剂中水的溶解度,则系统中存在离态的水。当制冷温度到达0℃以下时会结冰,堵塞膨胀阀或其它狭窄流道。这种冰堵现象将使制冷机无法正常工作。对于溶水性强的制冷剂,制冷剂溶水后发生水解作用,生成的物质对金属材料会有腐蚀危害。2.制冷剂的溶水性氟利昂和烃类物质都很难溶于水,氨易溶于水。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09页/共163页3.金属的腐蚀性1)烃类制冷剂对金属无腐蚀。2)纯氨对钢铁无腐蚀;对铝、铜或铜合金有轻微腐蚀。但若氨中含水,则对铜和几乎所有铜合金(磷青铜除外)产生强烈腐蚀作用。3)氟利昂几乎对所有金属都无腐蚀,但对镁和含镁2%以上的铝合金是例外。氟利昂中含水时,将水解生成酸性物质,对金属产生腐蚀作用。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10页/共163页制冷剂热稳定性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热分解温度与最高使用温度。代号所处条件分解温度(℃))分解产物R12与铁、铜等金属接触410~430H2、F、光气
R22与铁接触550H2、F、光气
R717250N2、H2
4.热稳定性1)热分解温度是制冷剂的在热作用下开始产生分解的温度,部分制冷剂的热分解温度见下表。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11页/共163页代号tamax代号tamax代号tamax代号tamaxR11105R22150R502150R12130R113105R134a130R13150R114120R717150
制冷剂在与润滑油共存的环境中,在有金属存在的条件下,能够长期稳定工作的温度。最高使用温度限制了压缩机的排气温度。2)最高使用温度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12页/共163页5.毒性美国国家标准ANSI/ASHRAE34-1997将制冷剂的毒性根据其允许暴露量划分为两个等级。A类为根据确定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LV-TWA)或类似指标所用的数据,在容积浓度小于或等于400ppm时,未发现该制冷剂有毒性。B类为根据确定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LV-TWA)或类似指标所用的数据,在容积浓度小于或等于400ppm时,发现该制冷剂有毒性。
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LV-TWA)指根据8小时工作日和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几乎全部工人可以重复地日复一日地暴露在这种状态下而无不良反应。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13页/共163页ppm是英文partspermillion的缩写,译意是每百万分中的一部分,即表示百万分之(几),或称百万分率。如1ppm即一百万千克的溶液中含有1千克溶质。ppm与百分率(%)所表示的内容一样,只是它的比例数比百分率大而已。第114页/共163页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根据豚鼠在制冷剂作用下造成损害的时间来划分毒性等级,将毒性划分为六个基本等级,从1~6毒性递减;相邻两个等级之间还用a、b、c作了细分。
需要说明,有些制冷剂虽然无毒,但在空气中若浓度高到一定程度,会由于缺氧窒息成对人体的伤害。另外,含C1的氟利昂物质(R11,R12,R21,R22等)遇到明火时会分解出剧毒的光气。这些都必须在使用中注意防范。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15页/共163页6.燃烧性和爆炸性美国国家标准ANSI/ASHRAE34-1997将制冷剂的燃烧性分成三类。1类为在101kPa和18℃的空气中试验时,该制冷剂未显示火焰蔓廷。2类制冷剂的燃烧性下限在101kPa和21℃时高于0.10kg/m3且燃烧热小于19kJ/kg。3类制冷剂的特点是燃烧性好,在101kPa和21℃时,燃烧性下限小于或等于0.10kg/m3或燃烧热大于或等于19kJ/kg。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16页/共163页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第117页/共163页氟利昂:电子卤素检漏仪(3×10-13m3/s)氦质谱仪检漏其它物理、化学性质447.制冷剂的检漏氨:嗅觉酚酞试纸(玫瑰红色)石蕊试纸(红色变为蓝色)第118页/共163页1.常用制冷剂及其性质CCl4(R10)CH4(R50)CF4(R14)稳定性增大可燃性增大可燃性增大毒性中间大氯氟烃CFC氢氟烃HFC含氢氯氟烃HCFCChlorine:氯Fluorine:氟Carbon:碳Hydrogen:氢氟利昂的限制与替代5第119页/共163页类别物质类别物质第一类(氯氟烷烃)CFCl3(CFC11)CF2Cl2(CFC12)C2F3Cl3(CFC113)C2F4Cl2(CFC114)C2F5Cl(CFC115)第二类(溴氟烷烃)CF2BrCl(哈隆1211)CF3Br(哈隆1301)C2F4Br2(哈隆2402)受控制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氟利昂的限制与替代5第120页/共163页HCFC禁用时间表(发达国家)(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1996.1.1:以1989年的HCFC消费量加2.8%CFC消费量的总和(折合到ODS吨)作为基准加以冻结;2004.1.1:消减35%;2010.1.1:消减65%;2015.1.1:消减95%;2020.1.1:消减95.5%(0.5%仅用于现有设备的维修);2030.1.1:消减100%美国2003.1.1:禁止HCFC141b用于发泡剂;2010.1.1:冻结HCFC22和HCFC142b的生产;不再制造使用HCFC22新设备;2015.1.1:冻结HCFC123和HCFC124的生产;2020.1.1:禁用HCFC22和HCFC141b;不再制造使用HCFC123和HCFC124的新设备;2030.1.1:禁用HCFC123和HCFC124欧共体国家2000.1.1:消减50%;2004.1.1:消减75%;2007.1.1:消减90%;2015.1.1:消减100%;瑞士、意大利2000.1.1禁用HCFC德国2000.1.1禁用HCFC22瑞典,加拿大2010.1.1禁用HCFC氟利昂的限制与替代5第121页/共163页行业消耗臭氧层物质完全淘汰时间(年)家用制冷设备CFC112010CFC122010汽车空调器CFC122002*工商业制冷设备CFC112002*CFC122006*化工生产CFC112010CFC122010CFC1132006中国制冷空调和化工行业最终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时间表
注:*允许维修使用到2010年。氟利昂的限制与替代5第122页/共163页2.替代制冷剂的研究动向制冷剂代号R12R134aR600a相对分子质量120.92102.058.13标准蒸发温度/℃-29.8-26.5-11.7燃烧极限(体积分数)/%无无1.8~8.4ODP值1.000GWP值450042015冷凝压力(40℃时)/MPa1.011.020.53蒸发压力(-30℃时)/MPa0.100.0840.047理论排气温度/℃120~125125~130100~105液体密度(-25℃时)/kg/m31472.01371.0608.3润滑油矿物油酯类油矿物油对杂质的敏感性敏感高度敏感敏感容水性极微易容极微真空度要求一般较高一般材料兼容性好不好好R12、R134a、R600a主要物性及性能对比氟利昂的限制与替代5第123页/共163页常用制冷剂的性质
属于无机物类制冷剂,来源最广,最为安全而便宜的工质。水不宜在压缩式制冷机中使用,适合在空调用的吸收式和蒸汽喷射式制冷机中1.水的特性(R718)第124页/共163页氨的压力适中,单位容积制冷量大,流动阻力小,热导率大,价格低廉,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氨的主要缺点是毒性较大、可燃、可爆、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等熵指数较大,若系统中含有较多空气时,遇火会引起爆炸。氨制冷系统中应设有空气分离器,及时排除系统内的空气及其它不凝性气体。氨系统中不必设置干燥器,含水量仍限制在≤0.2%的范围内。氨制冷系统中往往设有油分离器。氨制冷系统中,不允许使用铜及其铜合金材料。2.氨的特性(R717)第125页/共163页R12无色、气味很弱、毒性小、不燃烧、不爆炸,R12等熵指数小,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较低。单位容积制冷量小、相对分子质量大、流动阻力大、热导率较小。水在R12中的溶解度很小,低温状态下水易析出而形成冰堵,因此在充灌R12前,必须经过干燥处理R12能与矿物性润滑油无限溶解,在蒸发器中,随R12的不断蒸发,润滑油在其中逐渐积存,使蒸发温度升高,传热系数下降。3.氟利昂的特性1)R12第126页/共163页R12由于压力适中、压缩终温低、热力性能优良、化学性能稳定、无毒、不燃、不爆等优点,它广泛用于冷藏、空调和低温设备,从家用冰箱到大型离心式制冷机中都有采用。R12对一般金属没有腐蚀作用,但能腐蚀镁及含镁量超过2%的铝镁合金。含水后会产生镀铜现象。R12对天然橡胶及塑料等有机物有膨润作用,R12极易渗透。第127页/共163页R22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中温制冷剂。R22属安全性制冷剂。R22化学性质不如R12稳定。R22能部分地与润滑油互溶,R22对一般金属没有腐蚀作用,但能腐蚀镁及含镁量超过2%的铝镁合金。含水后会产生镀铜现象。泄漏性与R12相同。R22由于无毒、不燃、不爆等优点,广泛用于冷藏、空调、低温设备中。在活塞式、离心式、压缩机系统中均有采用。由于它对大气臭氧层仅有微弱的破坏作用,故可作为R12的近期、过渡性替代制冷剂。2)R22
对大气臭氧层有轻微破坏作用,并产生温室效应。它是第二批被列入限用与禁用的制冷剂之一。我国将在2040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和使用。第128页/共163页2)R22R22(二氟一氯甲烷,CHF2Cl)属于HCFC类制冷剂,已进入被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进程中,但目前仍是较常用的中温制冷剂。在相同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下,R22比R12的压力要高65%左右。R22的沸点为-40.8℃,凝固点-160℃。它在常温下的冷凝压力和单位容积制冷量与氨差不多,比R12要大。压缩终温介于氨和R12之间,能制取的最低蒸发温度为-80℃。第129页/共163页R22无色、无味、不燃烧、不爆炸、毒性比R12略大,但仍然是安全的制冷剂,安全分类为A1。它的传热性能与R12差不多,流动性比R12好,溶水性比R12稍大,但仍然属于不溶于水的物质。对R22的含水量限制在0.01%以内,制冷系统内应装设干燥器。R22化学性质不如R12稳定,它对有机物的膨润作用更强,密封材料可采用氯乙醇橡胶。R22对一般金属不起腐蚀作用,但能腐蚀质量分数超过2%的铝镁合金。R22对机器的密封性要求高。第130页/共163页R22能够部分地与矿物润滑油相互溶解,而且其溶解度随着矿物润滑油的种类及温度而变。矿物润滑油在R22制冷系统各部分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冷凝器中,矿物润滑油将溶解于R22液体中,不易在传热表面形成油膜而影响传热。在贮液器中,R22液体与油形成均匀的溶液而不会出现分层现象,因而不可能从贮液器中将油分离出来。在蒸发器中,随着R22的气化,气液分离不可避免,为防止润滑油存积下来,要注意回油设计。当压缩机启动时,曲轴箱内的压力降低到蒸发压力,油中的R22会大量蒸发出来,使油起泡,这将影响油泵的工作。所以较大容量的R22制冷机,在起动前需先对曲箱内的润滑油加热,让R22先蒸发掉。第131页/共163页属高温制冷剂,适用于离心式压缩机制冷系统。Rll毒性比R12大,与明火接触时更易分解出剧毒光气。Rll的溶水性、溶油性、对金属及有机物的作用均与R12相似。Rll由于标准蒸发温度较高,故广泛用于空调系统或热泵装置中,制取10~-5℃的低温。它对大气臭氧层有严重破坏作用,属限用与禁用之列。3)Rll第132页/共163页4)
R134a是目前广泛使用的R12的替代制冷剂。它的许多特性与R12很接近。R134a的临界压力比R12略低,温度及液体密度均比R12略小,标准沸点略高于R12,二者的饱和蒸气压在低温时R134a略低,大约在17℃时相等,高温时R134a的略高。一般情况下,R134a的压缩比要略高于R12,排气温度比R12低,两者的黏性相差不大。R134a的毒性非常低,在空气中不可燃,安全类别与R12一样为Al。与R12相比,其液体及气体的热导率显著高于R12。研究表明,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R134a的传热系数比R12分别要高35%~40%和25%~35%。第133页/共163页R134a与矿物润滑油不相溶,但在温度较高时,能完全溶解于多元烷基醇类(Polyalky-leneGlycol,简称PAG)和多元醇酯类(PolyolEster,简称POE)合成润滑油;在温度较低时,只能溶解于POE合成润滑油。R134a的化学稳定性很好,然而由于它的溶水性比R12要强的多,这对制冷系统很不利。即使少量水分存在,在润滑油等的一起作用下,会产生酸、CO和CO2,对金属产生腐蚀作用,或产生“镀铜”现象。因此,采用R134a的系统对干燥和清洁性要求更高。而且必须用与R134a相容的干燥剂,如XH-7或XH-9型分子筛。R134a对钢、铁、铜、铝等金属均未发现有相互化学反应的现象,仅对锌有轻微的作用。R134a对塑料无显著影响,除了对聚苯乙烯稍有影响外,其他的大多可用。和塑料相比,合成橡胶受R134a的影响略大,特别是氟橡胶。第134页/共163页
从保护臭氧层有角度,可以用R134a代替R22,尤其在一些中型螺杆压缩机上。它的压力较R22低,没有任何替代的风险,但它的单位容积制冷量比R22小40%。与其他HFC类制冷剂一样,R134a分子中不存在氯原子,不能用传统电子检漏仪检漏,应该用专门适合于R134a的检漏仪检漏。第135页/共163页6)R123属高温制冷剂。适用于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具有一定毒性。具有优良的大气环境特性(ODP=0.02,GWP=0.02),是目前替代R11的理想制冷剂之一。7)R152a属中温制冷剂。中等程度的可燃性,它具有优良的大气环境特性,也被用来作为R12的替代工质。8)R600a(异丁烷CH3CH(CH3)CH3)属中温制冷剂。它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无温室效应。可燃、可爆,不允许采用气焊或电焊。价格便宜。由于具有极好的环境特性,目前广泛被采用,作为R12的替代工质之一。第136页/共163页丙烷(R290)是较多采用的碳氢化合物。属中温制冷剂。难溶于水。大气环境特性优良(ODP=O,GWP=0.03),是目前被研究的替代工质之一。除丙烷外,通常用作制冷剂的碳氢化合物还有乙烷(R170)、丙烯(R1270)、乙烯(R1150)。4.碳氢化合物的特性第137页/共163页5.混合制冷剂混合制冷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制冷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按照混合后的溶液是否具有共沸的性质,分为共沸制冷剂和非共沸制冷剂两类。第138页/共163页1)共沸制冷剂主要特点:①在一定的蒸发压力下蒸发时,具有几乎不变的蒸发温度,而且蒸发温度一般比组成它的单组分的蒸发温度低。偏离共沸点时,泡点温度和露点温度虽有差别,但非常接近,而在共沸温度时,则泡点和露点温度完全相等,表现出与纯制冷剂相同的恒沸性质。②在一定的蒸发温度下,共沸制冷剂的单位容积制冷量,比组成它的单一制冷剂的单位容积制冷量要大。这是因为在相同的蒸发温度和吸气温度下,共沸制冷剂比组成它的单一制冷剂的压力高、比体积小的缘故。第139页/共163页③共沸制冷剂的化学稳定性较组成它的单一制冷剂好。④在全封闭和半封闭压缩机中,采用共沸制冷剂可使电动机得到更好的冷却,电动机绕组温升减小。试验表明,在由制冷剂吸气冷却电动机的半封闭式压缩机中,采用R502后,电动机的温升比R22降低10~20℃,这是由于R502的质量流量和热容量较R22大的缘故。由于上述特点,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共沸制冷剂可使能耗减少。例如,R502在低温范围内(蒸发温度在-60~-30℃),能耗较R22低;而在高温范围内(蒸发温度-10~10℃),能耗较R22高。因此,通常R502用在低温冷藏冷冻中,而R22用在空调中。第140页/共163页表3.11几种共沸制冷剂的组成和沸点
代号
组分组成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
各组分的沸点/℃R500R12/152a73.8/26.299.3-33.5-29.8/-25R501R22/1284.5/15.593.1-41.5-40.8/-29.8R502R22/11548.8/51.2111.6-45.4-40.8/-38R503R23/1340.1/59.987.6-88.0-82.2/-81.5R504R32/11548.2/51.879.2-59.2-51.2/-38R505R12/3178.0/22.0103.5-30-29.8/-9.8R506R31/11455.1/44.993.7-12.5-9.8/3.5R507
R125/143a
50.0/50.0
98.9
-46.7
-48.8/-47.7
第141页/共163页2)非共沸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古代文学的重要人物试题及答案
- 分析美容师考试中的关键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宠物营养学术交流的必要性探讨试题及答案
-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
- 车辆评估标准与实务操作的结合考题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师洗车方法实际操作试题及答案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军半年工作总结8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玫瑰叶球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水基石墨涂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药剂科主任岗位权责目录及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登记表
- 2023年鞍钢集团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YS/T 555.1-2009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钼量的测定钼酸铅重量法
- 水利工程(水电站)全套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学生宿舍宿管人员查寝记录表
- 配电间巡检记录表
-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标准-中文版
- 双人法成生命支持评分表
- DBJ61_T 179-2021 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专业人员配备标准
- 毕业设计三交河煤矿2煤层开采初步设计
- 预应力锚索施工全套表格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