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括:广翅目、蛇蛉目、脉翅目、捻翅目、毛翅目、长翅目、蚤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即完全变态(内翅部)
第一节脉翅目Neuroptera
第二节鳞翅目Lepidoptera
第三节鞘翅目Coleoptera第四节膜翅目Hymenoptera
第五节双翅目Diptera第三十章昆虫分类(5)-脉翅类群的分类第一节脉翅目NeuropteraNeu-rop’ter-aneuron脉或神经pteron翅lacewings(英)Lesneuroptere’s(法)分类专家:杨集昆(北农大植保系)简称:“脉蛉”或“蛉”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特性
三、分类
重要科介绍:
一、形态特征1.中、小型,少数大型;体壁柔软。2.下口式,咀嚼口;3.复眼发达,左右远离;单眼无(除翼蛉科,栉角蛉科有3单眼外)。4.触角细长,形状有线状,念珠状,梳状或棒状等。5.胸部强大,分节明显。足短且细,跗5节,爪1对;2对膜翅质,大小,形状相似,翅脉多纵横脉,翅脉多在边缘分叉。6.腹部圆柱形,10节。与近缘目区别:与广翅目Megaloptera:成虫一般较柔软弱、体小(广翅目大到150mm),前胸短,不呈四方形;且口器为下口式(广翅目为前口式)与蜻蜒目Odonata:触角细长,蜻蜒目短,刚毛状;除2科外无单眼,蜻蜒目3单眼;胸部分节明显,跗5节(蜻蜒目中、后胸愈合,且胸斜、中胸大,跗2节)。
二、生物学特性1.变态: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长卵形,有卵柄,3对胸足发达,活泼;裸蛹,有丝质茧。如降落伞。衣鱼型,跗1节。2.生境陆栖(幼虫除水蛉科外)、地栖。3.食性肉食性,成、幼虫捕食蚜、蚁及小型鳞翅目幼虫等。4.其它翅虽发达,飞翔力弱;很多科成虫有趋光性。(翅静伏呈屋脊状)
三、分类3亚目6总科40科350属5000多种,分布很广。
亚目及总科检索表1.翅的纵、横脉很少,Rs最多1分叉;体微小,被白粉。(粉蛉亚目Coniopterygoidea)……粉蛉总科Coniopterygoidea
翅的纵脉很多,通常有很多横脉,Rs有多数分支。…22.触角末端决不膨大,呈各种形状;肘脉终止于翅的中部之前;体匀称,翅较短(褐蛉亚目Hemerobiodea)……………3
触角末端膨大;肘脉终止于翅的端部;大形种类,体翅狭长(蚁蛉亚目Myrmeleontodea)…蚁蛉总科Myrmeleontoidea3.翅阔圆形,前翅Sc、R1与Rs紧相平行,形成中肋,并在翅的3/4处愈合…………蝶蛉总科Psychopsoidea
翅不如上述………………44.后翅延长成带状;头通常突出……………旌蛉总科Nemopteroideqa
后翅正常,前后翅形状与脉序相似……55.前足攫捕式……螳蛉总科Mantispoidea
前足正常………蝎蛉总科Hemerobioidea
重要科介绍:1.粉蛉科Coniopterygidae(dustywings)
2.草蛉科Chrysopidae(aphidlions)
3.蝎蛉科Hemerobiidae(brownlacewings)
4.蚁蛉科Myrmeleontidae(antlions)
5.蝶角蛉科Ascalaphidae
1.粉蛉科Coniopterygidae(dustywings)①成虫极小,翅展3-10mm,为脉翅目中最小者。②体翅被白色蜡粉③触角念珠状,16-43节;复眼大,无单眼。④前后翅相似,翅脉很少,至边缘不分叉。(Rs仅有2分支)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及叶螨等害虫。幼虫体扁圆、两端尖,在植物上爬行觅食,老熟后在树干或叶片上做茧化蛹。已知250多种。2.草蛉科Chrysopidae(aphidlions)课外参考书:赵敬钊,1989,《草蛉的保护和利用》,武大出版社。是脉翅目中的大科,已知有86属,135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常见的是草蛉属Chrysopa。草蛉的成虫又称“草青蛉”,其幼虫又名“蚜狮”,蚜狮不但可捕食各种蚜虫,亦能捕食叶螨、介壳虫、蓟马、叶蝉、粉虱以及鳞翅目昆虫的卵和低龄幼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它有控制大田作物、果树、森林和蔬菜害虫的能力,其捕食对象多、分布广、存量大,繁殖力强,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重视。国外:本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60年代已用于生产实践,e.g.美国得克萨斯州释放草蛉防治棉夜蛾,连续5年获得成功,棉花增产一倍。国内:70年代后,开展研究,进展快,范围渐扩在,防虫效果显著。e.g.东北用草蛉防治大豆蚜虫效达95.8%;北京防治温室粉虱效在80%以上;新疆防油菜蚜74.4%;河南防烟蚜91.2%;山东防山楂红蜘蛛效88.7%;湖北防玉米螟68.3%;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等省防棉铃虫,效在75%以上。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成幼虫均捕食小昆虫及螨类,卵白色或暗绿色,产于长丝顶端,称为“优昙华”。
[形态特征]:①体细长,柔弱,中等大小,一般多绿色。
②触角丝状,鞭状。
③口器咀嚼式,下口式。
④复眼发达,有金属光泽,无单眼。
⑤2对翅膜质透明,前后翅的形状及脉纹相似,脉细且多呈网状,边缘分叉多。(前缘区横脉<30条)。
3.蝎蛉科Hemerobiidae(brownlacewings)①一般褐色,有金属闪光,无单眼。②触角长形,念珠状。③前后翅相似,无翅痣。显著特征:Rs有3条以上分支,其中2支以上直接从R脉分出,前缘区横脉多分叉(前翅)。成虫晚间有趋光性。幼虫似草蛉,捕食蚜虫、蚧、粉虱及本虱等,其它小型昆虫及螨类等,常将食物贮藏于地面或植物上。4.蚁蛉科Myrmeleontidae(antlions)①体大细长,似蜻蛉。②触角短棒状。③翅狭长,前后翅形状大小及脉序相似,Sc与R1平行并在近端部1/4处愈合,无明显翅痣,但有长形的翅痣下室。幼虫头小,上颚很大,内侧有齿,腹部很大。幼虫居砂地,作旋孔,在地面漏斗形穴内,静待蚁类等小动物滑落穴地,加以捕食,故俗称“老等”,日本称“蚁地狱”。
5.蝶角蛉科Ascalaphidae①大型,40-50mm,体似蜻蜒,头部多细长毛。②触角长,末端膨大而扁。③复眼大,常被凹沟分为上、下两部分。④前后翅形状脉序相似;Sc与R1紧相平行,近端部愈合,翅痣明显,翅痣下室短,常在空中飞翔捕食小虫。幼虫头很大,腹部之背、侧面有疣,上生棘毛,生活地面或植物上,捕食小虫。
第二节鳞翅目LepidopteraLep’i-dop’ter-aLepidos鳞片pteron翅
ButterfliesandMoths(英)Papillons(法)专家介绍:蝶类:李传隆;周尧等。蛾类:朱弘复(夜蛾);刘友樵(枯叶蛾,卷蛾);杨集昆(举肢,寄蛾科);王平远(螟蛾科);黄桔(巢蛾,西北);蔡菜权(舟蛾);赵仲芩(毒蛾);方喜菜(灯蛾);孟绪武(天蛾:安徽);李后魂、王淑霞(小蛾类)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特性
三、分类(成虫)
鳞翅目幼虫分类
一、形态特征1.体型、大小各异:成虫翅展5-150mm;体肢翅满盖鳞片,组成各色斑纹。2.头部:①触角多节多样:线状,羽状,栉齿状,球杆状等。②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③下口式,虹吸口(除小翅蛾科等原始蛾类,咀嚼式——以花粉为食外)以花蜜为食。3.胸部发达:①胸节:前胸小(低等蛾类正常),具2背侧骨板——领片(翼化);中胸最大,生有1对肩板;后胸≤中胸。②翅:a.2对,一般前>后;膜质覆鳞片,翅面有各种线、斑纹;
b.脉序:前后翅大多数不同,若干种类相同,前翅翅脉13—14条≤15条;后翅≤10条;
c.大的翅室——中室discalcell;d.翅的连锁器:3种(见形态学部分);
e.胸足:简单,跗5节,胫节距分中距与端距2种。4.腹部:①第1节与第2节侧面多有大型听器(鼓膜);②♂第10节,♀第9+10节愈合成外生殖器;
③
各节背板有鳞毛丝(形状与数目为分类特征)。
鳞翅目形态特征图(1-3)
1鳞翅目成虫体躯的结构
口诀(蝶4科、蛾12科)蝴蝶头上一对棒,←概述蛾类触角多花样。←弄蝶翅脉不共柄。←弄蝶各翅脉均直接从中室发出,无共柄现象。粉蝶颜色白与黄,←若问翅膀是啥样?粉蝶的前翅M1与R3、R4、R5共柄即接近。中脉上了径脉干。←凤蝶前二后翅一。←凤蝶前翅臀脉2条,后翅臀脉1条。蛱蝶前足抱胸膛。←前足短小无爪,紧贴在胸部下方。麦蛾后翅似菜刀。刺蛾中室有名堂,←中室内有中脉的基部,后翅肘二刺卷螟,刺蛾、卷叶蛾、螟蛾的后翅均具Cu2脉,螟蛾后径愈合强。←
螟蛾后翅Sc+R1与Rs脉在中室外方有一段愈合。
天蛾翅狭状如马。←前翅狭长,后翅短小形似马。翅具明斑是天蚕,翅具通明斑,枯叶天蚕无翅僵,此二科后翅无翅僵。只看前肘四或三。←枯叶蛾前翅肘脉似为4支,天蚕蛾前翅肘脉似为3支。舟蛾天蛾三肘脉,←前翅Cu脉似3分支。天蛾基部脉弯强。←后翅Sc+R1在基部显著弯曲。灯毒夜蛾肘脉四,←前翅Cu脉似4分支。毒蛾无吻单眼盲,←毒蛾无吻(下唇的延伸物),也无单眼。灯蛾愈合范围长。←灯蛾后翅Sc+R1脉与中室的愈合范围较夜蛾为长,一般超过中室长度的1/2。
二、生物学特性
1.变态…………完全变态卵(孵化)————→幼虫—————→(化蛹)蛹—————→成虫(羽化)
简单介绍一下各虫期的有关特点2.迁徙飞行习性
蝶类大部分昼行性,蛾类于黄昏、黎明及夜间飞行,多数蛾类飞行限制在一定区域内,而蝶类常迁飞数百里至数千公里,目前已知214种蝶类能作迁徙性飞行,集群多者,数量可达数十亿只,距离可达数千公里。
3.定期“集会”①我国云南大理城西的三月街的蝴蝶泉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②我国台湾高雄地区美浓的黄蝶翠谷及六龟的彩蝶翠谷,每到春天,都定时出现大量五彩缤纷的蝶类。③墨西哥新火山地区的山林中每年10月,约1.5亿只君主蝶集群从加拿大南端起飞,→时间:5周;里程:5000km→墨西哥新火山地区的山林中“集会”(于11月间),整个山林被染成橙、褐相间的原野,景色十分壮丽。4.食性
成虫——虹吸口:吸取花蜜、果汁、树液等,少数直接吸食果实和家畜血液(吸果夜蛾类)。幼虫——咀嚼口:植食必性——农业最大害虫类群①重要农林大害虫:
a.食害叶片:粘虫、斜纹夜蛾等;
b.潜居叶内:银纹夜蛾等;
c.钻蛀茎杆:稻螟、玉米螟等;
d.钻蛀果实和种子:棉铃虫、红铃虫、梨小食心虫等;
e.为害储粮:表蛾、米黑虫、粉斑螟等;
f.加害木材、纤维品等。②经济价值高的——家蚕、柞蚕、天蚕、蓖麻蚕等。另:有的幼虫肉食性,e.g.灰蝶幼虫多以蚜虫、介壳虫、叶蝉、木虱及蚁类幼虫为食料。5.生活史
春夏秋三季大多数在寄主上产卵,但也有其他场所,数个~数千/♀;孵化需2~60天;幼虫一般经4~5次蜕皮(偶有9次),在20~90天中完成,整个生活周期,从卵→成虫需2个月~4年不等。
6.性二型极普遍,一般♂<♀,且色艳;♂触角多羽状,♀线状或栉齿状等;更有季节二型,尤蝶类,一般:①春季第一代体色与其后世代不同。②温度不同,发生差异。③温度不同,发生差异。④食性不同,产生异型个体。7.拟态多数种类有,且某些惟妙惟肖。e.g.①四川峨眉有种枯叶蝶,其双翅竖合,凝立不动时,就如一片行将凋敝的“枯叶”:具“叶尖”、“叶柄”,且有“叶脉”,主、支分明,清晰可见,更奇妙的是,该种蝶类的翅翼内侧,生有遍布整个翅膜的奇彩异纹,刚才,还是一片“枯叶”,瞬间,却成了一只姿色艳丽、体态轻盈、会飞的“花朵”。
②
一种木叶蝶,翅酷肖枯叶,休息时,两翅竖合,尾端朝天,它不在有叶的树木细枝上休息,却专门伫立在无叶的粗树干上纹丝不动。有趣的是,这些木叶蝶的枝干摇动时,还会装作“枯叶”瓢然落地,一动不动地躺在枯叶堆上,其体形、体色和枯叶浑然相似,极难发现。8.经济价值:家蚕、柞蚕等。艺术价值:绘画等,收藏家如集邮。生物学价值:珍稀种类,价值连城;解释不明飞行物等。
三、分类(成虫)(一)分类概要(二)分类特征(三)分类
(一)分类概要不同学者、专家分亚目依据不一,名称各异。Heymons(1915),Comstock(1924),Homdlirsch(1925),Brues(1932):Jugatae(轭翅类)和Frenatae(僵翅类);Hering(1926),Escherich(1931):Microlepidoptera(小鳞翅类)与Macrolepido-ptera(大鳞翅类);Böner(1925-1929),Weber(1949):Monotrysia(单孔类)与Ditrysia(双孔类);Imms(Richards&Davies)(1957):Zeugloptera(钩翅亚目)、Monotrysia(单孔类)和Ditrysia(双孔类);Tillyard(1924),Imms(1934),Bourgogne(1951):Homoneura(同脉)与Heteroneura(异脉)。全世界已记载16万多种,分2~4亚目,20~28总科,135~158科,为昆虫纲中第二大目,据1948年统计,114000种,其中蝶类约占(18000种);且在蛾类(96000种)中,小蛾类的种类一定比大蛾类更丰富。(若如此鳞翅目种类当在20万种以上)(二)分类特征1.体躯特征①体型的大小(体长;翅展);④口器的构造②触角形状;⑤三对胸足的距式③复眼形状及大小、单眼有无;⑥腹听器的有无2.翅的特征①翅的形状等;②连锁器的有无及形式③翅面色斑及线纹;④前后翅脉序前翅:12-14条:Sc(1)+R(3-5)+Cu(2)+A(1-3)均从基部伸出,R的主干与Cu间联有横脉,造成一大形“中室”,M的主干在中室内消失,只3分支,从中室的外边伸出。后翅:8-10条:Sc+R1,Rs不分支,其余同前翅。确定:中室的前缘是R,中室的后缘是Cu,先确定2条Cu脉,3条M,1条Sc,再来看R与A分支或条数的变化。3.生殖器特征(很重要,自学!)
(三)分类
→同脉亚目=轭翅亚目:2总科:→小翅蛾总科Micropterigidae
HomoneuraZeugloptera(8科)↘蝙蝠蛾总科(4科):我国仅1科。(外孔亚目Exoporia)→异脉亚目:异角部Heterocera蛾类:19总科,132科=僵翅亚目Frenatae球角部Rhopalocera蝶类:2总科,16科=锤角亚目新系统(袁锋等,1996):HeteroneuraRhopalocera→轭翅亚目Zeugloptera
:1总科1科:小翅蛾总科→毛顶亚目Dacnonypha:3总科5科:颚蛾总科、新毛顶蛾总科、毛顶蛾总科。→外孔亚目Exoporia:2总科:扁鳞蛾总科、蝙蝠蛾总科。→单孔亚目Monotrysia:4总科8科:穿孔蛾总科、冠潜蛾总科、微蛾总科、古发蛾总科。→双孔亚目Ditrysia:占鳞翅目99%,已知近14万种,分为21总科,包括大多数蛾类和全部蝶类。
轭翅亚目Zeugloptera夜出性;翅轭型;前后翅脉序几相同(>10条),触角线状或羽状,绝不呈棒状;有单眼;腹部10节,低等蛾类。上颚发达,咀嚼式口器,不形成喙。幼虫具8对腹足;蛹为强颚离蛹。分为1总科1科,无重要经济意义种类,但在系统进化上有重要意义。1.小翅蛾科Micropterygidae(mandibulatemoths)
①淡暗色小蛾,仅数毫米,头小,生粗毛。②有单眼;触角念珠状或丝状;③上颚发达,有尖齿,下颚有内叶及外叶,但不延长成喙;④中足胫节无距,后足胫节2对;⑤前后翅缺中室,翅轭小,前后翅R脉均为5支,M脉有主干及分支。幼虫三龄,已知约100种,分布全世界,我国仅知10多种,记载于台湾、江西、陕西等地。
毛顶亚目Dacnonypha翅轭型;前后翅脉序几相同(>10条)。上颚消失或存在,但口器非咀嚼口;下颚内颚叶退化或消失,外颚叶不退化或愈合成短喙。产卵器具刺穿功能。幼虫潜叶性、无足;蛹为离蛹。分为3总科5科,无重要经济意义种类,但在系统进化上有重要意义。2.毛顶蛾科Eriocraniidae(eriocraniidmoths)
①上颚退化,下颚内叶消失,外颚叶形成短缘;②Sc先端分叉,翅轭发达,后翅A脉3支。
③
中足胫节有一端距。
外孔亚目Exoporia翅轭发达;前后翅脉序几相同(>10条)。雌生殖器的交配孔与产卵孔分离,交配囊和生殖系统的其它部分无内部联系,中输卵管位于交配囊背面,副腺缺如;雄性生殖器缺骨化的插入器,生殖孔位于一腹面骨化的突起末端。喙短,常极端缩小。幼虫蛀根或蛀茎。蛹为无颚被蛹。分为2总科6科。3.蝙蝠蛾科Hepialidae(swiftmoths)
①中等大小,体粗壮,多毛;头小,无单眼;口器退化(上唇、上颚与下颚只存遗迹,无喙管)。②触角短,念珠状;三胸节同等发达。③前后翅脉序相同,M主干完整,在中室内分叉。④足较短,缺胫距。本科包括约80属500多种,世界性分布,其中澳大利亚特别丰富。本科幼虫被虫草菌Cordycepssinensis(Barkely)Sacc.寄生后产生的子实体是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
单孔亚目Monotrysia前后翅脉序不相同,Rs在前翅分支而在后翅不分支;翅轭消失,翅僵发达。虫体微小,雌虫有一个生殖孔,紧接于肛门的腹面;中输卵管位于交配囊腹面。喙极短或不发育;后胸小腹片无次生片状臂,而有两对背腱;下颚须2-5节,下唇须3节。分为4总科8科。4.穿孔蛾科Incurvariidae
①中等大小,体粗壮,多毛;头小,无单眼;口器退化(上唇、上颚与下颚只存遗迹,无喙管)。②触角短,念珠状;三胸节同等发达。③前后翅脉序相同,M主干完整,在中室内分叉。④足较短,缺胫距。本科包括约80属500多种,世界性分布,其中澳大利亚特别丰富。本科幼虫被虫草菌Cordycepssinensis(Barkely)Sacc.寄生后产生的子实体是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
双孔亚目Ditrysia前后翅形状和翅脉不相同,后翅R1与Sc愈合,Rs不分支;翅僵型连锁器。雌虫有两个生殖孔,交配孔在第7-8腹板,产卵孔在第9-10腹板,肛门在第10节;产卵器由1对肛突组成,无穿刺功能。中输卵管位于交配囊背面。上颚消失,下颚外颚叶愈合成喙。幼虫多为外部取食者,常具带趾钩的腹足。蛹为无颚被蛹。本亚目种类占鳞翅目的99%,已知种类近14万种,可分为21总科,目前各总科的范围尚未最后确定。5.
木囊蛾科
Cossidae(goatmoths,carpentermoths)6.
豹囊蛾科Zeuzeridae
7.麦蛾科Gelechiidae
8.菜蛾科Plutellidae
9.透翅蛾科Aegeridae(clear-wings,glassy-wings)
10.斑蛾科Zygaenidae(burnetmoths)
11.蓑蛾科Psychidae(避债蛾科)(bagmoths,casemoths)
12.刺蛾科Limacodidae=(Eucleidae)(slugmoths)
13.卷蛾科Tortricidae
14.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双孔亚目Ditrysia(续)15.螟蛾科Pyralidae(snoutmoths)
16.尺蛾(总科)Geometridae(carpets)
17.枯叶蛾(总)科Lasiocampidae(lappetmoths)18.天蚕蛾科Saturniidae(giantsilkworms)
19.蚕蛾科Bombycidae(silkworms)20.天蛾(总)科Sphingidae(sphinxmoths)21.夜蛾科Noctuidae(millers)22.毒蛾科Lymantriidae(tussockmoths)
23.灯蛾科Arctiidae(tigermoths)
24.弄蝶科Hesperiidae(skippers)
25.凤蝶科Papilionidae(swallowtails)26.粉蝶科Pieridae(whites,yellows)27.蛱蝶科Nymphalidae(brushfootedbutterflies)28.眼蝶科Satyridae29.斑蝶科Danaidae(milkweedbutterflies)30.灰蝶科Lycaenidae(hairstreaks)5.木囊蛾科
Cossidae(goatmoths,carpentermoths)①体中至大形;触角双栉齿状。②前后翅中脉的主干与分叉在中室内完全发达,前翅有副室及Cu2,后翅Rs与M1接近,或在中室顶角外侧出自同一产干,前翅1A与2A基部分岐。
6.
豹囊蛾科Zeuzeridae
特征同上科,后翅Rs与M1分离很远,下唇须极短;(原为1之一属)(目前《昆虫分类学》(袁锋主编)将6放在5中)7.麦蛾科Gelechiidae①体小型:头部鳞毛平贴(光滑),为小鳞翅类中最大的一科。②下唇须发达,向上弯曲,呈镰刀状,末端尖。③前翅狭,末端尖——披针形,R4与R5共柄,A只1条,后翅阔——菜刀形,后缘常凹。④翅的后缘具长缘毛。重要种:麦蛾科包括约400属4000多种,农业上最重要的几乎世界性分布的大害虫有棉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麦蛾Stiotrogacereallela
(Oliver)、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operculella(Zeller)、甘薯麦蛾等。
8.菜蛾科Plutellidae与麦蛾科近似,①体小而狭,色暗;成虫体息时,触角伸向前方。②单眼存在,下唇须伸向上方,第2节有丛毛呈三角形。③翅狭,前翅披针形,后翅菜刀形,后翅M1与M2共柄。④幼虫真蠋型。
本科200多种,分布广,其中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为世界性害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9.透翅蛾科Aegeridae(clear-wings,glassy-wings)①体形、体色似蜂;体狭长;喙裸。②前后翅大部分透明,仅边缘具鳞片。③后翅Sc+R1藏前缘褶内。幼虫真蠋型。本科1000多种,全球性分布,我国常见苹果透翅蛾,葡萄透翅蛾。
10.斑蛾科Zygaenidae(burnetmoths)①体小似天蛾形、蝶形;白天活动,飞翔力不强,有喙。翅透明,翅脉显。②中室内有中脉主干。Cu2发达,前翅中室长;后翅Sc+R1与Rs平行,并连有横脉。有些种类有尾突似蝴蝶状。本科300多种,分布广泛,尤亚洲热带丰富,我国已知140种以上。e.g.梨星毛虫IlliberispruniDyar.等,杏星毛虫,葡萄星毛虫。
11.蓑蛾科Psychidae(避债蛾科)(bagmoths,casemoths)喙消失,下唇须短;翅僵异常大;无斑纹。①雌雄二型;♂有翅、复眼;触角梳状。②♂前翅M脉基部存在,中室被分开;♀无翅,蛆形,终生匿居在袋或巢筒中;后翅Sc与中室分离。♀成虫在袋中交尾产卵,幼虫在袋中孵化后吐丝随风分散,能吐丝缀枝叶成袋。终生携带巢袋,故称袋蛾或避债虫。老熟幼虫在袋中化蛹。已知约800多种,其中有很多种类能造成树木落叶。
12.刺蛾科Limacodidae=(Eucleidae)(slugmoths)①体中型,密生厚鳞毛,黄、褐或绿色。②触角♀线状,♂双栉齿状。③翅阔,M主干(分叉)及Cu2均存在,但无副脉。前翅R3、R4、R5共柄,后翅翅僵发达,Sc+R1与Rs从基部分开。1000多种,分布广,热带地区最多。我国已记载90多种。
13.卷蛾科Tortricidae前翅略呈长方形,有些种类休息时呈吊钟状,与细卷蛾科Cochylidae的区别是:前翅Cu1b从中室末端1/4之前分出,后翅M1不与Rs共柄。幼虫真蠋型。本科为小鳞翅中最大的科,包括4000多种,世界性分布,其中有许多种类为农林重要害虫。幼虫蛀果卷叶等,e.g.苹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大豆食心虫。
14.蛀果蛾科Carposinidae①触角柄节无栉毛;下唇须3节,性二型:♂短上卷,♀长平伸。②前翅R脉各枝分离,Cu1b从中室下缘近端部分出;后翅无M1,有时M2也消失。③幼虫蛀果(趾钩环式,单序)。e.g.桃小食心虫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危害苹果、梨、桃、枣、杏花红、山楂等蔷薇科和鼠李科植物。包括200种,分布广泛,但以澳洲、夏威夷和东南亚居多。我国已知有18种。
15.螟蛾科Pyralidae(snoutmoths)喙基部有鳞片,下唇须3节,相当长,伸出头前或向上弯。腹基部有鼓膜听器;①体中、小型,脆弱;细长;腹末尖削。②鳞片细密而紧贴,故体看似较光滑;③翅三角形:前翅A脉2条;后翅臀区发达,A脉3条,第一、二条脉在中室前平行或接触,后翅Sc+R1与Rs在中室以外短距离愈合或极接近;M2、M3从中室下角分出。为鳞翅目第二大科,全球已知2万多种,分12亚科,我国已知1300种,隶属于11亚科。
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
Guenee16.尺蛾(总科)Geometridae(carpets)
①体中、小型,细弱;多暗色,夜出性,休息时翅平放。②有的♀无翅或退化(少数)③前翅M3从中室后角分出,后翅Sc+R1在基部弯曲,与Rs靠近或愈合,造成一小基室,在中室外远离Rs;前后翅臀脉只1条。鼓膜听器在第1节腹板两侧。
幼虫称为“尺蠖”,群众叫“步曲”或“弓腰虫”(腹第6节和末节共2对腹足,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休息时用腹足固定——拟态)。本科为鳞翅目第三大科,已知1.2万多种,分6亚科,是森林、行道树、果树等害虫。e.g.棉大造桥虫BormiaselenariaHübner,桑尺蠖等。
17.枯叶蛾(总)科Lasiocampidae(lappetmoths)喙退化,无单眼。①中至大型;体粗壮,多毛。②♀♂触角均双栉齿状。③前翅R2R3共柄,R5与M1共短柄,后翅无翅僵,但肩角扩大,具肩脉。
包括1500多种,分布广。我国常见有e.g.天幕毛虫、马尾松毛虫等。
18.天蚕蛾科Saturniidae(giantsilkworms)
③前翅R脉仅3-4条,后翅Sc+R1与Rs间无横脉,Sc+R1从中室基部分出;前后翅只1条A脉。e.g.柞蚕,蓖麻蚕,天蚕等有经济价值,水绿蛾危害柳、梨树等。
①大型或特大型;②翅阔大;后翅无翅缰,有时有尾部;19.蚕蛾科Bombycidae(silkworms)①体中型,粗壮;触角双栉齿状。②前翅外缘深凹,顶端呈钩状突出,R2-5或R2-M1共柄;后翅无翅僵,后翅Sc+R1脉有横脉与中室相连(似天蛾科),但有3条A脉,身体不呈纺锤形。△幼虫有尾角,但身体每节最多分2-3个环,通常不分环(天蛾科幼虫每节分6-8个小环)。本科包括100种,主要在亚洲,常见种有家蚕、野蚕、桑螟等。
20.天蛾(总)科Sphingidae(sphinxmoths)①喙及翅僵很发达。②体多大型;飞翔力强而活泼。身体粗壮,纺锤形,末端尖削。③触角中部加粗,端部较细,末端弯曲成钩状。④前翅狭长,外缘倾斜,顶角尖;前翅仅1条A脉,在基部分叉;后翅较小,被厚鳞,Sc+R1与中室平行,有一横脉与中室中部相连,造成一小R室。幼虫粗大,圆柱形,第8腹节上有一尾角(为天蛾科与蚕蛾科特有)。包括多1000种,世界性分布,其中我国已知近150种,农业重要种类:甘薯天蛾、豆天蛾、蓝目天蛾、芝麻鬼脸天蛾、葡萄天蛾。
21.夜蛾科Noctuidae(millers)是鳞翅目中最大的一科,约2.5万多种,其中很多是危害农作物的种类,可分为15亚科,农业上重要的有8亚科,我国已记载约74属124种17亚种。下唇须通常长,触角不膨大,前翅M2基部近M3而远离M1。[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①体中至大型,粗壮,多毛,色深暗。②前翅狭,三角形,密被鳞毛,形成色斑;后翅比前翅阔,多为白色或灰色,少数黄、橙、红色等。[前翅]:M2、M3从中室后角附近分出,Cu脉似为4支。[后翅]:Sc+R1在基部与中室接触又复分开,造成一小形基室,
Cu脉似为4支或3支(缺M2)。[幼虫]:通称切根虫、夜盗虫。一般圆筒形,色暗,无毛。[卵]:多圆球形或略扁,馒头形,表面常有放射状纵脊线。[2]生物学特征(1)据其危害,可分为四类:①食叶种类——e.g.粘虫、斜纹夜蛾、苎麻夜蛾、稻螟蛉、小造桥虫、烟夜蛾、甘蓝夜蛾等。②蛀食种类——e.g.大螟、棉铃虫、金钢钻等。③切根种类——e.g.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等。④成虫吸果种类——e.g.黄棉夜蛾、桃黄褐夜蛾、黄麻斑夜蛾等吸食柑桔等果实,引起落果;葡萄紫夜蛾。亦可据其习性分:①夜盗性(地老虎类、粘虫)②暴露性(棉铃虫、稻螟蛉、烟夜蛾)③钻蛀性(大螟、棉金钢钻等)④吸果性(葡萄紫褐夜蛾等)
(2)食性极复杂,可分三类:①食植性——大多数夜蛾以植物为食料,取食范围广,多食性。②食肉性——白虫(EublemmaamabilisMoore)幼虫取食紫胶虫,为紫胶虫之重要害虫;吸果夜蛾类中的壶夜蛾为吸血种类。③食菌类——e.g.Parascotiafulignaria取贸腐木上的真菌。
22.毒蛾科Lymantriidae(tussockmoths)
①喙退化或无,无单眼。②体中型,强壮,被鳞片和毛;触角梳状;休息时多毛的前足伸在前面。③前翅R2-5共柄,常有一副室;后翅Sc+R1与Rs在中室约1/3处相接,造成一大形的基室,M1与Rs在中室外短距离愈合。♀有的无翅或退化,腹末有明显的毛簇。幼虫密被长毛,在疣状突上成毛丛或毛刷,有毒,毛长短不一,腹第6或7或8背中央有一分泌腺。本科小,已知2500种,我国约200种,常见。但破坏性大的种类。e.g.桑毛虫、舞毒蛾、茶毛虫、柳毒蛾等。23.灯蛾科Arctiidae(tigermoths)
①多有单眼,喙退化;②中至大型,粗壮;触角线状或梳状。③
后翅Sc+R1与中室愈合范围长,达中室之半。幼虫生有浓密的毛丛,毛长短较一致,背面无分泌腺。
本科已知3000多种,著名检疫害虫——美国白蛾Haphantriacunea(Drury),另常见红缘灯蛾、尘污灯蛾、星白雪灯蛾等。
24.弄蝶科Hesperiidae(skippers)
①体中小型,肥短,色暗。头比前胸大,眼前有长睫毛;触角端部尖出,弯成小钩。体、翅密被毛及鳞片。②前翅R5支,互不共柄;后翅亦然(不共柄)。幼虫头大,色深;身体纺锤形,前胸细颈状;腹末有臀栉。已知3000多种,分布广泛,农业重要害虫有直纹稻苞虫、中华稻苞虫等。
25.凤蝶科Papilionidae(swallowtails)①大型美丽蝶类,飞翔迅速。②前翅A脉2条,后翅1条。后翅肩部有一钩状小脉(肩脉)生在一小室(亚前缘室)上,后翅外缘波状,后角常有一尾状突起。幼虫肥大,后胸隆起最高,前胸背中央有一可翻出的分泌腺,Y形或V形,红色或黄色,受惊时翻体外,发散臭气,叫臭角。蛹为缢蛹。约600种,世界性分布,分亚科:凤蝶亚科和绢蝶亚科。
26.粉蝶科Pieridae(whites,yellows)①体中型,多白、黄及橙色,有黑色缘斑,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②前翅脉1条,后翅2条,前翅R3或4支,极少5支,M1与R4+5长距离愈合。包括2000多种,世界性分布。
27.蛱蝶科Nymphalidae(brushfootedbutterflies)①中或大型,美丽,有各种鲜艳的色斑。飞翔迅速而活泼,有的休息时四翅不停扇动。②前足很退化,短小,常缩起。触角锤状部特膨大,翅的A脉同粉蝶科(前1后2),但前翅中室闭式。幼虫长圆筒形,有些种类有头角及尾角各1对。
28.眼蝶科Satyridae亦名蛇目蝶,体中小型,色暗,翅上常有眼状斑纹,前足退化;前翅有几条翅脉,基部膨大。幼虫纺锤形,黄、褐或暗色。头部分2叶,或有角,胸部成颈状,腹部有1对尾突起。
29.斑蝶科Danaidae(milkweedbutterflies)①中至大型,体鲜艳,橙褐色,有黑斑。触角上无鳞片,棒状不明显。②前足极退化,无爪,缩胸下,不适步行,♂前足端部膨大成球状。③前翅Sc在基部分叉,R5分支;后翅有香鳞。主要发生热带,我国常见金斑蝶。
30.灰蝶科Lycaenidae(hairstreaks)①微小至小型,纤弱美丽,有金属光泽。②触角有白色的环,眼周围白色。③♀前足发达,♂前足退化。④前翅M1自中室伸出,R3或4支;后翅无肩脉,外缘常有纤细尾状突起;前后翅中室均开式。幼虫卵形,肥大,粗短,近于蛆状,大多数食植性,危害豆科植物,但有一部分肉食性,捕食介壳虫及同翅目昆虫。包括4000种,分布广泛。我国常见紫蓝小灰蝶、小灰蝶、蓝灰蝶。
鳞翅目幼虫分类一、一般形态鳞翅目幼虫为多足型,即蠋型。有3对胸足;腹部10节,第10节上有一对尾足——臀足,第3-6节各有腹足1对(有时减少)。5对腹足都有1或数排趾钩(crochets)。
趾钩是幼虫分类的主要特征:→单行、双行、多行→环状、缺环、二纵带→单序、双序、三序→中带、二横带等二、常用的分类特征(一)头部1.头壳指数=额/冠缝2.后颊指数后颊端间距→指数小的(后颊端接近或接触)——前口式一侧后颊宽→指数大的(后颊端相互远离)——后口式3.单眼的数目及相互间的距离一般每侧6个,少数科只有5或4个。4.上唇的缺刻→浅弧形↗V字形(e.g.舟蛾科)→深裂成→U字形(e.g.尺蛾科)5.上颚→基区:色淡,生有2毛。→端区:色深有齿(2背齿,3主齿,1腹齿),内侧尚有内齿和脊线。6.下颚第一节与第二节的长度;下唇须的长度;“吐丝器”的形状、长度及其开口的情形。7.触角各节的长度和感觉器、感觉毛的情形、长度比例。(二)胸部1.前胸盾(背板)的形状及发达和度。2.胸足:①左右基节间距。②腿、胫、跗节腹面末端胞状突起的有无。(三)腹部1.腹足的对数和形状一般5对,第3-6用节,第10用节(肛足)。但:1)潜叶种类可能完全退化。2)有些科或亚科的1~3对腹足和肛足退化。
(尺蛾、部分夜蛾)(舟蛾科)
3)微蛾科从第2节起共7对腹足。4)小翅蛾科从第1节起共8对腹足。
2.腹足趾钩
数目、长短和排列情形,分类之常用特征。
3.气门的形状(圆形、椭圆形)、大小;第8节气门与前节气门大小比例。4.臀板的形状和发达程度;臀栉的有无。(四)表皮附属物1.毛的形状2.毛的排列原生毛——第1令时已出现,在身体上有一定分布位置——毛序。次生毛——分布无一定位置,后渐增加,不用于分类(一般)。1)腹部毛序:每节侧面常有12-15条原生毛。2)中后胸毛序3)前胸毛序3.表皮突起4.分泌腺:臭角、毒腺等。(五)体色
各种线条及斑纹
第三节鞘翅目Coleoptera一、概述Col’e-op’ter-acoleos鞘pteron翅Beetles甲虫。所有的鞘翅目昆虫通称为“甲虫”,英文名“Beetle”,它是昆虫纲中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目,
全世界已知33万种,占昆虫纲已知种类的40%。甲虫一般为中等或大型昆虫,少数为微小种类。大小差异很大,最小e.g.缨甲科Ptiliidae的某些种类,体长仅0.25mm,最大的可长在达155mm,e.g.一种产于热带美洲的独角仙Dynasteshercules(L.)及一种产于巴西的天牛MacrodontiacervicornisL.。
甲虫分布极广,地上、地下、空中、水中、动植物体内体外,都能生存。1种类及分布Macrodontiacervicornis人类对甲虫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在作护身符用的宝石上就刻有甲虫图案——“圣甲虫”(Thesacredscarabs),实际上是金龟子,表明古人对甲虫的崇拜,在旧大器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已将一些甲虫幼虫列入他们的食谱。萤火虫的发光,吉丁甲的艳丽色彩作饰物,芜菁甲的斑蝥素(cantharidin)的医疗作用等等,已为古人所认识。2.历史回顾圣甲虫萤火虫当然,真正对甲虫正确认识和命名的,最早的当推“动物学之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但在其后近二千年里,人类对甲虫的研究没有什么进展。直到16世纪,才有人对甲虫进行系统采集、鉴定,代表人物如JohnRay(1627-1705)和J.J.Swanmmerdam(1669),1758年,瑞典著名的动植物分类学家林奈(Linnaeus)提出生物双名法,在其巨著《自然系统》(SystemaNaturae)中命名了大量的甲虫,其后Fabricius,Latreille和Lacordaire等作了大量的工作。亚里斯多德林奈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C.Darwin)一生也致力于甲虫的研究,如他自己所说“每当我听到稀有甲虫的叫声,就象听到战马的嘶鸣一样”,可见他对甲虫的痴迷程度,进入19世纪对甲虫的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有关甲虫的期刊陆续创刊,世界各国陆续出版甲虫区志,值得一提的是,AurivilliusetLameere(1913-1924)(CatalogusColeopterorum),权威的世界性鞘翅目名录。达尔文二、主要特征1.口器类型——咀嚼式2.翅的质地前翅角质,两翅在背中央会合,盖住胸部的背面和褶叠的后翅,称为鞘翅,后翅膜质。3.变态——完全变态少数具有复变态现象,如芫菁科、大花蚤科、复变甲科、稚萤科及某些步甲与隐翅虫。1.食性①鞘翅目大多为植食性。取食植株地上部、根部或潜入、钻蛀入植物组织内,或取食植物的种子与花果等部分。e.g.叶甲。②部分种类为捕食性。包括瓢甲、郭公甲、步甲、虎甲等。e.g.瓢虫,取食蚜虫、蚧虫与粉虱等,萤取食蜗牛与蚯蚓。③还有的种类为腐食性、粪食性、菌食性和尸食性等。e.g.粪蜣、埋葬甲等。④少数鞘翅目营寄生生活。e.g.大花蚤科全部幼虫是寄生性,寄主为金龟、蜚蠊与土蜂等;寄居甲科(Leptinidae),隐志虫科中的个别种类寄生海狸与鼠乳动物体内。粪蜣三、生物学习性及经济意义叶甲七星瓢虫粪蜣2.生境多数为陆生,少数水生或半水生(龙虱、水龟),另有一些土栖性(叩甲)。3.变态及生活史全变态:卵——→幼虫——→蛹(裸蛹,但隐翅虫科为被蛹)——→成虫。龙虱叩甲幼虫类型(1)蛃型或衣鱼型或肉食甲型campodeiform
体较坚硬,前口式口器,胸足发达(5节),行动活泼。肉食亚目中各科(尤步甲和豉甲幼虫),及多食亚目之隐翅虫类。(2)伪蠋型eruciform
柔软,胸足不发达(4节),行动不活泼。常见于多食亚目中的叶甲,长朽木甲,皮蠹等科等。咀嚼式口器(前口式或下口式),一般有明显而骨化的头部,胸足3对,一般无腹足,有的甚至胸足也退化,其体型大致可划分为下列5类:步甲幼虫叶甲幼虫(3)蛴螬型柔软,体肥大而弯曲呈“C”形,胸足不发达(4节)。不善爬行,见于金龟子科、锹形甲科、窃囊科、长囊科、粉囊科等。(4)金针虫型坚硬,至少末节坚硬,胸足发达(4节),不太活泼。体细长,呈直线形。e.g.叩甲科、伪步甲科等的幼虫。蛴螬褐纹金针虫(5)无足型apodous
→象虫型——身体柔软肥胖,中间节特膨大而隆起,足退化或无。e.g.象甲、豆象。→钻蛀虫型——体细长扁平,足退化。e.g.天牛、吉丁等。特例:芫菁科(超变态)——蛹型(1龄)—→蛴螬型(2、3、4)龄—→无足型(伪蛹)—→化蛹稻象甲幼虫天牛幼虫4.生殖方式①多数为卵生:e.g.叶甲、天牛等。②少数卵胎生:e.g.埋葬甲有些种类成虫产一大卵,幼虫至末龄方爬出卵壳结茧化蛹。③孤♀生殖:e.g.象甲科及皮囊科等到某些种类。5.共生现象共栖习性共生:多数甲虫体内有真菌及细菌共生,通常与消化营养有关。共栖:一些种类生活在蚁巢中(约1200种以上),有的和睦共栖,互不干扰,称为“客虫”,常见的e.g.争翅甲、蚁友科及扁甲科的一些种类;但也有危害寄主的。6.经济意义甲虫有很多重要的农林害虫,植食性的除少数取食有害植物的可当作益虫看待外,大都是害虫。①农业害虫:危害农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e.g.叶甲、叩甲等。②林木害虫:天牛、吉丁虫等。③贮藏物害虫:皮囊、长囊、窃囊、谷盗、郭公虫、露尾甲、扁甲、锯谷盗、拟步甲、豆象、象甲等。④建筑物、家具等:e.g.天牛科家天牛属(Hylotrupes)、粉囊、窃囊等。益虫:①捕食性天敌:e.g.瓢虫、步甲、隐翅甲等。②取食有害植物:e.g.叶甲等。③粪虫:e.g.金龟子、埋葬甲等。④仿生学:萤科等。此外,无明显益害作用的种类,参与自然界的物流循环,对物质、能量的转化起作有。(一)头部1.头式:前口式,下口式2.复眼:位于头部两侧,多数显著,少数消失,形状变化很大:圆形、椭圆形、肾形、马蹄形等等。特殊:①豉甲科的复眼分为上、下两部分,呈二对;②天牛科某些属复眼的上、下叶完全断开。e.g.眼天牛属(Bacchisa)等3.单眼:一般无,但少数隐翅虫具二单眼,部分皮蠹有一单眼。四、常用的分类特征豉甲4.触角:
一般11节,棒角甲科个别种2节,少10、12节等形状各异,大致有:①线状:叶甲科、天牛科等。②棒状:瓢甲科。
③鳃叶状:金龟子。④锤状:露尾甲科。
⑤锯齿状或梳状:豆象、天牛。
⑥膝状:多数象甲。
⑦念珠状:条脊甲科。⑧扇状或叶片状:某些叩甲。
星天牛油菜象甲油菜露尾甲5.口器:咀嚼式:①上唇Labrum:发达(一般),也有隐于唇基下或消失者。唇基Clypeus:有时→前唇基↘后唇基——常与额愈合。象虫类的额唇基区域又称口上片(Epistoma),向前极度伸延成喙,口器位喙顶端。②上颚Mandibles:一般发达,有些种类极发达,锹甲科Lucaridae的雄虫有极发达的上颚,有时甚至超过体躯长。③下颚Maxillae:一般显著,分内、外颚叶(内叶、外叶)。肉食甲亚→外叶分为二节,呈须状。目的下颚→内叶发达成叶状,有时附生一钩状突起——趾节(Digitus),见于虎甲类。④下唇Labium:6.外咽片gula
头腹面亚颏后的延伸部分,由左右咽缝周成的片状区域,在象甲类,左右咽缝愈合,外咽片消失…………→外咽缝(二)胸部
1.前胸背板Pronotum
①边缘的有无:e.g.Cerambycidae中Prioninae有。②侧瘤突,侧刺突③基部与端部的宽窄④长宽比⑤背面隆凸、中沟、凹洼、绒毛、刻点等。中胸背板被鞘翅所盖(仅露小盾片),不用作分类特征。2.胸部侧板——位于体腹面→前侧片episterna:一般大,→后侧片epimera:一般小。
甲虫前胸大,与身体其它部分明显分开,能自由活动。3.胸部腹板①前足基节窝型式(向后方开闭)Anteriorcoxaecavitiesa.开式:前胸基节间腹板与前胸后侧片不连合。参见P271图3-164-2
b.闭式:前胸基节间腹板与前胸后侧片连合。P271图-164-3②中足基节窝型式(向侧方开闭)
a.开式:中胸后侧片伸过中胸前侧片和后胸前侧片,达到基节窝。P271图3-163-2
b.闭式:中胸后侧片不伸过中胸前侧片和后胸前侧片,不达基节窝。P271图3-163-1③后胸腹板metasternum:主要看后足基节着生情况,是否将第一腹板割裂。鞘翅目足的基节型式1.龙虱后胸腹面,示后足基节将第一腹板划分开;2.前胸腹面,示前足基节窝开式;3.前胸腹面,示前足基节窝闭式;4.胸足
步行足、开掘足、游泳足、跳跃足等。①基节的形状:圆形、球形、柱形、锥形等。②腿节、胫节的特化结构:凹缘、端距(刺),齿突等。③跗节的节数和形式:3-5节,但有隐5节(叶甲总科)、隐4节(瓢甲)、异节类等。a.五节类:5-5-5e.g.步甲、金龟子、叶甲总科为隐5节(或假4节)。b.异节类:5-5-4e.g.拟步甲、芫青等。c.四节类:4-4-4e.g.长泥甲、圆甲、瓢甲为隐4节(或假3节)。d.三节类:3-3-3e.g.薪甲科。A.天牛科B.郭公虫科C.瓢甲科D.郭公虫科5.翅
①鞘翅elytraa.甲虫鞘翅方位图;b.鞘翅色彩斑纹等;
c.鞘翅附属物(毛、鳞片;刻点、沟、脊、颗粒状突起)②后翅主要的飞行器官,膜质,端部能褶叠,Sc与R1两脉极接近而平行,紧紧位于前缘之后,有时部分愈合。甲虫翅脉三种基本类型:a.肉食甲型Adephagidtype:M脉与Cu脉间有二根横脉构成一闭室(oblongcell)。e.g.长扁甲科、步甲科等。后翅类型特殊:缨甲科后翅极狭,完全无翅脉,两侧具长缨毛;有些如谷象等不能飞翔的甲虫,后翅全缺。b.萤虫型Cantharidtype:由M与Cu合成一个长室(apertum),基部开张,末端仅一条脉达翅缘。e.g.叶萤科。c.隐翅虫型Staphylinidtype:无横脉,M有时退化,e.g.隐翅甲、埋葬甲等。(三)腹部
一般10节以下,多变化1.腹节——可见腹节
腹部第一节的背板存在并具有气门,但腹板常缺,在多食亚目中的许多种类,第二腹节的腹板也常不存在。因此从腹面观察时见到的第一节实际上是真正的第二或第三节,分类上常用“可见腹节”表述。2.产卵器
甲虫无真正产卵器,但腹末各节互相筒套,形成可伸缩的产卵管。3.♂生殖器:重要分类特征4.腹末节的特化构造。
末节腹面的凹陷,侧板的膨大,端缘的凹缺等。e.g.瘦花天牛属Strangalia,个别种类的♂腹末节侧板膨大,腹面中央深凹成瓢状。5.其它:绒毛、刻点、脊纹等。皮花天牛属,绝大多数种类腹面中央,有一条纵脊纹。五、起源、演化及系统发育(略)参考书:1.陈世骧.1955,昆虫的历史发展,昆虫学报,5(1):1-432.谭娟杰.1980,昆虫的地质历史,动物分类学报,5(1):1-113.Crowson.1981,TheBiologyofColeoptera4.Hennig.1981,InsectPhylogeny
六、常见类群介绍分亚目依据:①后足基节着生情况②后翅翅型③头部特化情况及咽缝等分亚目体系:各国学者意见不一,分4或5个亚目,已知33万种,我国已记载约7000种。(一)原鞘亚目Archostemata
(二)肉食亚目Adephaga
(三)菌食亚目Myxophaga
(四)多食亚目Polyphaga
(一)原鞘亚目Archostemata前胸有或无背侧缝;休息时后翅端部卷成筒状,后翅有2条m-cu横脉构成的小纵室;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第1可见腹板不完全被后足基节分割开。幼虫上颚具臼齿区,跗5节,爪1个,有时分裂;无尾突。仅1总科,2-4科,全世界已知不足30种。长扁甲总科Cupedoidea:长扁甲科+复变甲科Micromalthidae,二科均蛀食木材。(二)肉食亚目Adephaga[特征]:前胸有背侧缝;后翅具2条m-cu横脉构成的小纵室(后翅肉食甲型);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能活动,并将第1可见腹板完全分割开;可见腹板6节;跗节5-5-5式;触角多丝状;雄虫睾丸管状、卷曲;雌卵巢管多滋式。幼虫蛃型;上颚无臼齿区,下颚无外叶,胸足5节,跗5节,1-2爪;大部分种类尾突分节。包括1总科,绝大多数种类成虫幼虫均为肉食性,少数步甲兼具植食性。据其栖境分为陆生肉食甲和水生肉食甲两系。步甲总科Caraboidea:→棒角甲科Paussidae:菌食性或蚁巢→步甲科Carabidae:陆生豉甲科Gyrinidae:水生龙虱科Dytiscidae:水生条脊甲科Rhysodidae:树皮下沼梭科Haliplidae:水生圆甲科Omophronidae:陆生(水边)两栖甲科Amphizoidae:
半水生→虎甲科Cicindelidae:陆生
→水甲科Hygrobiidae:水生
1.虎甲科Cicindelidae2.步甲科Carabidae步甲1.虎甲科Cicindelidae2.步甲科Carabidae国内专家
谭娟杰(中动所)虞佩玉(中动所);黄同陵(西南农大);刘思孔(天津自然博物馆);陈守坚(华南农大)①大小
中等,体长形,略扁
中或大,大小,体形变化大
②色彩常具鲜艳色斑,金属光泽
一般暗,鞘翅具刻点,条纹等。
③头式下口式,复眼大突出;头≥前胸。
前口式,复眼相对小;头<前胸宽
④触角11节,着生于上颚基部上方,
唇基宽≥触角间距。10-11节,着生上颚基部和复眼之间,唇基宽<触角间距。
⑤口器上颚发达,长而弯曲有齿,下颚外叶2节,内叶端部有一钩突——趾节。
上颚不太大,下颚常内叶无钩。
⑥后翅发达,能飞翔。
退化,不能飞翔。
⑦习性土栖,白天活动;捕食性。
土栖,少树栖或水边生活;多夜出,少白天活动,捕食性。极少植食性。
⑧种类世界2000种,我国>100种。
世界约2.5万种,我国>1700种记载
常见类群
中华虎甲CicindelachinensisDeGeer;六星虎甲C.sexpunctata
F.中华广肩金星步甲
CalosomachinenseKirby。捕食粘虫类,
但亦是柞蚕饲养的大害虫3.龙虱科Dytiscidae(waterbeetles)
专家:蒲蛰龙(中大昆虫所、中科院院士);彭统序(中大昆虫所)[形态](1)小到大型,体长卵圆形,扁平光滑,有光泽。(2)触角11节,短、线状。(3)头短而阔,与前胸相固着。(4)♂前足为抱握足;后足扁平,侧缘具长毛。适合游泳——游泳足;跗5节。龙虱[习性]水生;捕食性,有趋光性。[种类]世界已知2200多种(全世界约4000种)。[经济意义]黄边大龙虱CybisterjaponicaSharp,渔业害虫,南方作食品。(龙虱可药用,全年均可捕捉,捕到后,用沸水烫死晒干即成。补肾活血。(三)菌食亚目Myxophaga
小型甲虫,触角棒状。下颚外叶不明显;前胸具背侧缝;后翅顶端常卷褶,边缘具缨状毛,m-cu横脉构成的小纵室较清晰;大多数种跗节3节或消失。(3-3-3式)幼虫水生,上颚有臼齿区,舌不骨化;无爪状跗节;利用腹部1-节的气管鳃呼吸。1总科,48或5科,约50多种,取食藻类。我国记载种很少。(四)多食亚目Polyphaga
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将第一可见腹板分割;后翅无小纵室;前胸无明显背侧缝;跗节3-5节,触角形状各异,跗式多样,大多数植食性,有些捕食性,类食性等等。幼虫形式多样,胸足4节,无跗节,爪1个或无,分18或19总科。4.水龟甲科Hydrophilidae(waterscavengerbeetles)5.隐翅虫科Staphilinidae(rovebeetles)6.埋葬甲科Silphidae(buryingbeetles)7.萤科Lampyridae(fireflies)8.郭公甲科Cleridae
9.芫菁科Meloidae(oilbeetles)地胆科10.叩甲科Elateridae
11.吉丁科Buprestidae
(四)多食亚目Polyphaga(续)12.皮囊科Dermestidae(skinbeetles)13.窃囊科Anobiidae
14.扁甲科Cucujidae
15.谷盗科Ostomatidae=Trogositidae
16.长囊科Bostrychidae(branchandlimbborers)17.瓢甲科Coccinellidae(ladybirds)18.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19.叶甲科Chrysomelidae
20.豆象科Bruchidae
21.天牛科Cerambycidae(longicorn/longhornbeetles)22~26.金龟子总科Scarabaeoidea
27.象甲科Curculionidae
28.小囊科Scolytidae
4.水龟甲科Hydrophilidae(waterscavengerbeetles)国内专家:蒲蛰龙[形态]0.5-50mm,外形似龙虱,但体背极隆起,触角短,6-9节,短棒状;下颚须很长,丝状≥触角长;中胸腹板中央常有纵脊起。[习性]成虫水生,少数陆栖,以植物质为食料。幼虫水生,食肉性,为害幼鱼。[种类]2000余种。5.隐翅虫科Staphilinidae(rovebeetles)国内专家:郑发科(四川南充师院现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陆自强(江苏农学院植保系)李鸿兴(中动所);华立中(中大昆虫所)[形态](1)体小或中型,狭长;(2)头大,前口式,触角10-11节,丝状或棒状;(3)鞘翅甚短,腹部大部分外露,并能向背面作弯曲活动;(4)前足基节窝后方开张;(5)跗节一般5节,也有4或3节;(6)有的种类具1-2个单眼。隐翅虫[习性](1)大多数腐食性;(2)有些捕食性或与蚁类共栖;(3)小部分内寄生。>300种
*青腰属(Paederus)=毒隐翅虫属:有毒,触及人体皮肤,引起皮炎。[种类]全世界2.7万种以上。[代表种]①黄胸青腰隐翅虫P.ideaLeuis,引起皮炎(俗称“疯蚂蚁”);②条胸隐翅虫PhilonthusrutiliventrisSharp,在山东为害烟苗;③黄足蚁形隐翅虫Paederusfuscipes
Curtis,捕食叶蝉和飞虱等害虫。6.埋葬甲科Silphidae(buryingbeetles)[形态](1)1.5-30mm,有些类似于隐翅甲。(2)触角着生于额的前缘,呈棒状。(3)鞘翅盖住腹部一半以上,通常末2-3腹节外露。(4)前足基节大,圆锥形,彼此接近;跗式5-5-5。[习性]成幼虫均尸食性——田园清洁工,土改良,食用。[种类]已知1600种,主要分布于旧北区。[代表种]四星葬甲NecrophorusquadripunctatusKraatz
。7.萤科Lampyridae(fireflies)
[概述]萤,我国古代称“夜照”,古希腊叫“拉恩比鲁”—意为“提着灯笼走的虫子”。全世界记载2000种,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四月活动,五月化蛹→半个月→成虫,六月间产卵孵化→幼虫。幼虫灰褐,两端尖细,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校园歌唱比赛计划
- 小学2025班主任学习困难学生辅导计划
-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育计划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 小学二年级语文辅导教师培训计划
- 2025-2030中国实心橡胶轮胎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幼儿园科技创新教育计划
- 2025-2030中国婴儿和儿童骑自行车和自行车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儿科营养指导与培训计划
- 五年级书法家访学计划
- 数据析及DPS数据处理系统讲解学习
- 高一语文学法指导(绝对经典)课件
- 废旧综合材料手工(幼儿园)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中班数学:蔬菜宝宝送回家 课件
- 07J902-3 医疗建筑(卫生间、淋浴间、洗池)
- 基于BIM的莆田第25中教学楼项目招标造价管理
- 建设工程项目法律风险防控培训稿PPT讲座
- 焊接机械手说明书
- 废水污染源在线监测制度(完整版)资料
- 体育-足球脚背内侧传球教学设计
- GB/T 14689-2008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和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